关于音乐色彩的表现力三

关于音乐色彩的表现力

——基本色与混合色(三)

吴秀云

通常,在大提琴上可以演奏任何音调。历史地观看大提琴音乐作品的音调,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的独奏曲,大多选择了基本色与相临的近关系色。这些作品主要涉猎了C 大调,G 大调,D 大调,A 大调,F 大调,降B 大调,降E 大调。 a 小调,b 小调,c 小调,d 小调,e 小调,g 小调等音调,其中以两个升降号的音调居多。两个升号的音调,只有第四条空弦C 有所变更,使自然泛音受到较小影响。两个降号的音调的降B 和降E 音符,本身就不产生自然泛音,加之空弦音音高没有发生变化,自然泛音由此得到了保存。少变化音曲调,使大提琴的空弦与自然泛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振,因此,两个升降号内(包含两个升降号)的独奏曲,最大限度发挥了大提琴声音共鸣,曲调给人留下了和谐优雅、通透明朗的优美抒情效果。观看历代大提琴经典作品所采用的音调,能够进一步证实这个分析的正确性。

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德]J.S. 巴赫

(1685—1750)

G 大调第一组曲 BWV 1007

d 小调第二组曲 BWV 1008

C 大调第三组曲 BWV 1009

降E 大调第四组曲 BWV 1010

c 小调第五组曲 BWV 1011

D 大调第六组曲 BWV 1212

大提琴协奏曲两首 [德奥]J.海顿

(1732—1809)

C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D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Op101

大提琴奏鸣曲六首 [意]L.博克里尼

(1743—1805)

A 大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C 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

G 大调第三大提琴奏鸣曲

降E 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

F 大调第五大提琴奏鸣曲

A 大调第六大提琴奏鸣曲

降B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意]L.博克里尼

(1743—1805)

大提琴五首奏鸣曲 [德]L.V.贝多芬

(1770—1827)

F 大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Op5.No1

g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Op5.No2

A 大调第三大提琴奏鸣曲Op69.

F 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Op102.No1

D 大调第五大提琴奏鸣曲Op102.No2

C 大调三重协奏曲 [德]L.V.贝多芬

(1770—1827)

a 小调大提琴(Arpeggione )奏鸣曲 [奥]F.舒伯特

(1797—1828)

a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德]R.舒曼

(1810—1856)

d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法]E..拉罗

(1823—1892)

大提琴两首奏鸣曲 [德] J.勃拉姆斯

(1833—1897)

e 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F 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

a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法]C.圣桑

(1835—1921)

b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捷]A.德沃夏克

(1841—1904)

A 大调罗克克主题变奏曲 [俄]P.L.柴可夫斯基

(1840—1893)

a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挪威]E.H.格里格

(1843—1907)

e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英]E.艾尔加

(1857—1934)

d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法]C.德彪西

(1862—1918)

F 大调大提琴奏鸣曲 [德]R.施特劳斯

(1864—1949)

g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俄] S.V.拉赫玛尼诺夫

(1873—1943)

e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俄]S.S.普罗科菲耶夫

(1857—1934)

b 小调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Op.8 [匈牙利]Z.科达伊

(1882—1967)

C 大调大提琴奏鸣曲 [俄]S.S.普罗科菲耶夫

(1891—1953)

e 小调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俄]S.S.普罗科菲耶夫

(1891—1953)

e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俄]A.L.哈恰图良

(1903—1978)

g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俄]D.B.卡巴列夫斯基

(1904—1987)

d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俄]D.D.肖斯塔科维奇

(1906—1975)

d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俄]D.D.肖斯塔科维奇

(1906—1975)

降E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俄]D.D.肖斯塔科维奇

(1906—1975)

以上43首独奏作品,三个升降号的有六首,占14%。两个升降号的有37首,占86/%。两个升降号内的大提琴独奏曲,以D 大调音色最为明快响亮。以海顿D 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那充满阳光般温暖亲切的音调贯穿始终,展开部频繁交织在各个把位上的琶音转换,以协和热烈、繁复耐听地音响效果,创造了古典时期大提琴方整典雅、错落有致的严谨之风。

混合色彩同样可以体现在大提琴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的一般原则经常表现为,简单的技法配以简单的样式(简单的弓法,简单的指法,简单的把位,简单的音符,简单的节奏,简单的记谱,简单的曲调,简单的结构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当演奏者只会演奏C 大调一个八度音阶时,教师同样能够让学生从这仅有的几个音符中获得音乐色彩变化的感受。在C 大调一个八度音域内,可以演奏出多种琶音。比如:三度模进音程:C_E_D_F_E_G_F_A_G_B_A_C。分解大三和弦:C_E_G_C。C_F_A_C。分解小三和弦:C_降E_G_C。C_F_降A_C。分解大七和弦:C_E_G_B。分解小七和弦:C_降E_G_降B 。分解属七和弦:C_E_G_降B 。分解减七和弦:C_降E_降G_降B 。一个八度内的多种琶音,引发降E 、降G 、降A 、降B 四个临时降号音符的出现,给原本无升降号的C 大调音阶,增添了多种声响,带来了多种色彩。

混合色在音乐中是怎样被分离出来的呢?与美术产生混合色的方法步骤大致相同,在原有基本音调(和弦)的基础上进行叠加和递减。以一个C 大调音阶为例,前面已经说过,以一级音构成的主和弦C_E_G,四极音构成的下属和弦F_A_C,五级音构成的属和弦G_B_D,均属于大三和弦性质。当需要在这个音

阶的二级音、三级音、六级音的位置上不加入任何临时变化音的条件下构成三和弦,均属于小三和弦性质D_F_A,E_G_B,A_C_E。这条音阶中剩下唯的一个七级音可以构成减三和弦:B_D_F。进而,我们从这条音阶中抽取任意一个音级,并将其构成三和弦作进一步分离,事实证明,一个三和弦可以产生多种组合分离形式。例如,C 大调主和弦,可以演变派生出以下多种和弦:大三和弦C_E_G。小三和弦C_降E_G。增三和弦C_E_#G。减三和弦C_降E_降G 。还可以扩充到大七和弦C_E_G-B。大小七和弦C_E_G-B。小七和弦C_E_G-降B 。减小七和弦C_降E_降G-重降B 。除此之外,每个和弦还可以有几种转位形式出现。能够想象得到,在一个自然大调音阶中所包含的三个大三和弦,三个小三和弦,一个减三和弦中,它们可以派生繁多的音程组合分离形式。相同性质的三和弦无论是在哪一级音位上构成,它们自身的音程组合都不会改变,因此听起来音响是相同的。当然是指结构上的相同,不是音高和音色的相同。因为在不同调性和不同音高构成的相同性质的和弦,会给人的听觉留下不同的色彩感受,尽管它们之间音程排列结构如此一致。这里还涉及到在演奏相同和弦(分解和弦)时所接触弦的不同位置所造成的微小差别,弦乐器与键盘乐器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演奏位置上的灵活性可以使音色增加变化程度,从而更具人文特色。

1

关于音乐色彩的表现力

——基本色与混合色(三)

吴秀云

通常,在大提琴上可以演奏任何音调。历史地观看大提琴音乐作品的音调,从巴洛克时期到20世纪的独奏曲,大多选择了基本色与相临的近关系色。这些作品主要涉猎了C 大调,G 大调,D 大调,A 大调,F 大调,降B 大调,降E 大调。 a 小调,b 小调,c 小调,d 小调,e 小调,g 小调等音调,其中以两个升降号的音调居多。两个升号的音调,只有第四条空弦C 有所变更,使自然泛音受到较小影响。两个降号的音调的降B 和降E 音符,本身就不产生自然泛音,加之空弦音音高没有发生变化,自然泛音由此得到了保存。少变化音曲调,使大提琴的空弦与自然泛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振,因此,两个升降号内(包含两个升降号)的独奏曲,最大限度发挥了大提琴声音共鸣,曲调给人留下了和谐优雅、通透明朗的优美抒情效果。观看历代大提琴经典作品所采用的音调,能够进一步证实这个分析的正确性。

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德]J.S. 巴赫

(1685—1750)

G 大调第一组曲 BWV 1007

d 小调第二组曲 BWV 1008

C 大调第三组曲 BWV 1009

降E 大调第四组曲 BWV 1010

c 小调第五组曲 BWV 1011

D 大调第六组曲 BWV 1212

大提琴协奏曲两首 [德奥]J.海顿

(1732—1809)

C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D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Op101

大提琴奏鸣曲六首 [意]L.博克里尼

(1743—1805)

A 大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C 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

G 大调第三大提琴奏鸣曲

降E 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

F 大调第五大提琴奏鸣曲

A 大调第六大提琴奏鸣曲

降B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意]L.博克里尼

(1743—1805)

大提琴五首奏鸣曲 [德]L.V.贝多芬

(1770—1827)

F 大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Op5.No1

g 小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Op5.No2

A 大调第三大提琴奏鸣曲Op69.

F 大调第四大提琴奏鸣曲Op102.No1

D 大调第五大提琴奏鸣曲Op102.No2

C 大调三重协奏曲 [德]L.V.贝多芬

(1770—1827)

a 小调大提琴(Arpeggione )奏鸣曲 [奥]F.舒伯特

(1797—1828)

a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德]R.舒曼

(1810—1856)

d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法]E..拉罗

(1823—1892)

大提琴两首奏鸣曲 [德] J.勃拉姆斯

(1833—1897)

e 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F 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

a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法]C.圣桑

(1835—1921)

b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捷]A.德沃夏克

(1841—1904)

A 大调罗克克主题变奏曲 [俄]P.L.柴可夫斯基

(1840—1893)

a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挪威]E.H.格里格

(1843—1907)

e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英]E.艾尔加

(1857—1934)

d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法]C.德彪西

(1862—1918)

F 大调大提琴奏鸣曲 [德]R.施特劳斯

(1864—1949)

g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俄] S.V.拉赫玛尼诺夫

(1873—1943)

e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俄]S.S.普罗科菲耶夫

(1857—1934)

b 小调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Op.8 [匈牙利]Z.科达伊

(1882—1967)

C 大调大提琴奏鸣曲 [俄]S.S.普罗科菲耶夫

(1891—1953)

e 小调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俄]S.S.普罗科菲耶夫

(1891—1953)

e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俄]A.L.哈恰图良

(1903—1978)

g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俄]D.B.卡巴列夫斯基

(1904—1987)

d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俄]D.D.肖斯塔科维奇

(1906—1975)

d 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俄]D.D.肖斯塔科维奇

(1906—1975)

降E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俄]D.D.肖斯塔科维奇

(1906—1975)

以上43首独奏作品,三个升降号的有六首,占14%。两个升降号的有37首,占86/%。两个升降号内的大提琴独奏曲,以D 大调音色最为明快响亮。以海顿D 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那充满阳光般温暖亲切的音调贯穿始终,展开部频繁交织在各个把位上的琶音转换,以协和热烈、繁复耐听地音响效果,创造了古典时期大提琴方整典雅、错落有致的严谨之风。

混合色彩同样可以体现在大提琴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的一般原则经常表现为,简单的技法配以简单的样式(简单的弓法,简单的指法,简单的把位,简单的音符,简单的节奏,简单的记谱,简单的曲调,简单的结构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当演奏者只会演奏C 大调一个八度音阶时,教师同样能够让学生从这仅有的几个音符中获得音乐色彩变化的感受。在C 大调一个八度音域内,可以演奏出多种琶音。比如:三度模进音程:C_E_D_F_E_G_F_A_G_B_A_C。分解大三和弦:C_E_G_C。C_F_A_C。分解小三和弦:C_降E_G_C。C_F_降A_C。分解大七和弦:C_E_G_B。分解小七和弦:C_降E_G_降B 。分解属七和弦:C_E_G_降B 。分解减七和弦:C_降E_降G_降B 。一个八度内的多种琶音,引发降E 、降G 、降A 、降B 四个临时降号音符的出现,给原本无升降号的C 大调音阶,增添了多种声响,带来了多种色彩。

混合色在音乐中是怎样被分离出来的呢?与美术产生混合色的方法步骤大致相同,在原有基本音调(和弦)的基础上进行叠加和递减。以一个C 大调音阶为例,前面已经说过,以一级音构成的主和弦C_E_G,四极音构成的下属和弦F_A_C,五级音构成的属和弦G_B_D,均属于大三和弦性质。当需要在这个音

阶的二级音、三级音、六级音的位置上不加入任何临时变化音的条件下构成三和弦,均属于小三和弦性质D_F_A,E_G_B,A_C_E。这条音阶中剩下唯的一个七级音可以构成减三和弦:B_D_F。进而,我们从这条音阶中抽取任意一个音级,并将其构成三和弦作进一步分离,事实证明,一个三和弦可以产生多种组合分离形式。例如,C 大调主和弦,可以演变派生出以下多种和弦:大三和弦C_E_G。小三和弦C_降E_G。增三和弦C_E_#G。减三和弦C_降E_降G 。还可以扩充到大七和弦C_E_G-B。大小七和弦C_E_G-B。小七和弦C_E_G-降B 。减小七和弦C_降E_降G-重降B 。除此之外,每个和弦还可以有几种转位形式出现。能够想象得到,在一个自然大调音阶中所包含的三个大三和弦,三个小三和弦,一个减三和弦中,它们可以派生繁多的音程组合分离形式。相同性质的三和弦无论是在哪一级音位上构成,它们自身的音程组合都不会改变,因此听起来音响是相同的。当然是指结构上的相同,不是音高和音色的相同。因为在不同调性和不同音高构成的相同性质的和弦,会给人的听觉留下不同的色彩感受,尽管它们之间音程排列结构如此一致。这里还涉及到在演奏相同和弦(分解和弦)时所接触弦的不同位置所造成的微小差别,弦乐器与键盘乐器的不同之处在于选择演奏位置上的灵活性可以使音色增加变化程度,从而更具人文特色。

1


相关文章

  • 浅析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第一集中的术语特点
  • 德彪西作为印象派代表人物,善于用音乐表现运动中的光与色的瞬间变化.他的音乐神秘.朦胧.飘渺,在音响效果上与之前各时期作曲家大有不同. <钢琴练习曲>创作于1915年,是他最后的钢琴作品,晚期代表作品之一.光色性.片段性和多层次性 ...查看


  • 音乐美学提出者
  • 音乐美学提出者:鲍姆嘉通 影响较大:汉斯立克 <论音乐的美> 音乐美学概念在中国 20世纪20年代 荀子 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向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墨子 音乐思想集中于<非乐>,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 ...查看


  •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 柴科夫斯基<第亢交响曲 口临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马 芳 (悲呛)> 摘要:粜科夫斯基是饿罗斯作曲家中曩具有世界影响的一位.他一生中写下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尤以具有独特的魅力.他是一住天才的抒情大师.他的'第六悲怆交响由 ...查看


  • 浅谈康定斯基"热抽象"艺术的精神
  • 浅谈康定斯基"热抽象"艺术的精神 摘要:绘画在今天所处的位置,让我们众多人感到迷茫.二十一世纪文化.艺术领域的变化及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接受那些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所谓文化的"观念"与"态度& ...查看


  • 感受声音教学设计
  • "感受声音 "教学设计 学校:白云八中 教师:罗芸 教材分析: 声音不仅是和外界沟通的一种载体,更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也可以用视觉的语言来表达.这一节课把音乐和美术有机结合起来,从美术这个独特的视角去诠释声音 ...查看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离线作业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音乐部分 第一章 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 第一节 儿童音乐发展的系统与阶段 ...查看


  • 人教版小学美术第六册全册教案
  • 目录: 1水墨游戏       2 重重复复        3   曲曲直直         4 平平稳稳        5  感受声音       6迷彩服 7彩色玻璃窗        8我的同学       9家乡的桥和塔        ...查看


  • 电影结构新论
  • 2006年第3期(总第138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3 ...查看


  • 浅论康定斯基作品中的音乐性
  • [摘要] 瓦西里·康定斯基凭借自身对音乐的敏感和精通,极大地促进了抽象主义绘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成为"声音--图形"绘画技法的集大成者,被称为是"二十世纪的乔托".文章通过对康定斯基绘画作品中音乐性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