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流动党员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既是基层党组织应尽的责任,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就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流动党员 管理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指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是工作岗位变动频繁,没有及时转走党组织关系,而是选择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毕业学校的党员。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流动性越来越强,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掌控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根据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活动范围大的特点,积极探索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摸索出一套寓管理于服务,符合时代要求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成为目前各高校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不够强。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少数人毕业前信誓旦旦,说工作一稳定马上就会转走将党组织关系,在没转走党组织关系之前,一定会经常和党组织保持联系,会按时交纳党费,会及时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相当多的流动党员一毕业就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根本无法联系上。毕业生流动党员不愿主动与党组织联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流动党员的自尊心太强,认为自己在学校时是佼佼者,是老师的骄傲,同学的榜样,如果毕业后工作不如意,境况不够好,甚至比普通同学还差,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因此不愿跟党组织和同学联系。二是少数流动党员故意隐瞒自己的党员身份,不愿接受党组织约束和监督,认为党员限制多、好处少,想置自己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外。三是少数流动党员自觉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的意识淡薄。对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按时交纳党费就算履行了党员义务。甚至有少数流动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既不申请转正,也不汇报思想工作的情况。他们既不参加流入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两地党组织均无法掌握其在流动期间的思想动态及工作表现,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从而出现名义上没有离开党组织,而实际上已经脱离党组织的混乱现象。   (二)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不够健全。目前各高校的院系党组织事务性的工作很多,专职党务工作者偏少,管理力量薄弱,其基层党组织大多没有安排专职党务工作者来管理流动党员事务,仅仅对在校大学生党员的考察、教育和管理就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暇顾及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况且毕业生流动党员绝大多从业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或自主创业,这些经济实体大多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适应不了流动党员日益增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需要。诸多原因造成了毕业生流动党员成了名符其实的“天高皇帝远”的“两不管”党员,他们游离于党组织视野之外,合法权利无法保障,正当义务无法履行。   (三)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基层党组织认为学生已经毕业,只是党组织关系暂时保留在学校,没有必要再将他们作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其管理主要体现在催交党费上,对她们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接转党组织关系上。有些流动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学生不主动申请,党组织也就懒得过问,听之任之,既不考察、也不讨论他们的转正问题。党章第一章第七条规定: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党的支部应当及时讨论他能否转为正式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下,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缺乏信心,有畏难情绪。部分基层党组织认为学生毕业后分散在五湖四海,流动面广,流动性强,流动情况非常复杂,加上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常年不与党组织联系,又频繁更换联系电话,造成联络难、管理难、教育难和监督难的“四难”局面,有的基层党组织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三是上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流动党员管理政策性不强或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措施不具体,导致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缺乏操作依据,随意性很强,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四是部分企业基层党组织因其学生的户口不在当地或因为学生不是该单位的正式员工,不愿接受学生的党组织关系,其管理方式上仍以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互不沟通情况,管理落实难。   (四)对“三不党员”的处理难以把握。党章第一章第九条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情况,毕业生流动党员绝大多数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一些党员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能按时缴纳党费,并非一定是主观故意,有时是为生活所迫或其他不为人道的客观原因。如果简单地对“三不党员”一律除名,既显得不够人性化,缺乏人文关怀,同时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但我们又不能否认确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无正当理由的“三不党员”,而且这部分党员数量越来越大,如果不进行处理,又显示不出党纪的严肃性。如何来区分正当理由和非正当理由的“三不党员”还有一定的难度。      二、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党的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不断提高青年党员素质的需要,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因此各高校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信息库。2008年12月,中组部发出《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做好当前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迅速对流动党员进行排查摸底,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新动向,帮助解决流动党员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带头创业提供服务,引导和激励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各高校应当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认真开展流动党员的排查摸底工作,准确了解流动党员的详细基本情况,应将每位流动党员的入党和转正时间、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和QQ号,参加党组织生活和党费缴纳情况等基础信息登记在案。重点掌握他们的分布、数量变化、流向以及就业创业、生活困难、思想动态等情况,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和管理台账,为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或是党组织指定专人定期联系制度。针对毕业生流动党员长期流动在外、外出地经常变化的特点,院系规模较大的高校党组织应建立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院系规模较小的高校党组织虽不一定要建立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但在学生党支部中一定要指定专人定期联系毕业生流动党员制度。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越条件,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QQ群和专门的流动党员管理网页,开设“流动党员政策与法规”、“优秀流动党员风采”、“流动党员网上课堂”“流动党员意见箱”“流动党员困难帮”等专栏,不断丰富网页内容,构建毕业生流动学生党员“精神家园”和“学习加油站”,更好地促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与交流,让流动学生党员也能在组织的关爱下更快地自我成长,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积极推进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入地管理模式。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因其工作的时空原因,回原毕业学校过党组织生活有诸多不便,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他们采取流出地党组织管理比较合适。毕业生流动党员所在的企业如果有党组织,不论何种原因党组织都不能拒绝接受其党组织关系;所在的企业如果没有党组织,应尽量与企业所在的社区党组织联系,即使党组织关系没转入社区,社区党组织也可吸纳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保障他们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无论流出地或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都应遵循“就地、就近”原则,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应共同制定针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措施,流出地党组织应尽量做好学生党员在校时的“平时”教育、毕业离校时的“行前”教育,明确要求他们外出期间要经常与托管党组织保持联系,以便党组织随时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帮助其解决具体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流入地党组织组织主要负责做好流动党员流入时的“入门教育”,和流入中的“日常”教育。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应经常保持联系,对少数不服从管理,有意识脱管,拒绝履行党员义务,有违法乱纪行为的党员要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   (四)积极推行《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是流动党员临时组织关系的证明,是流动党员身份和参加党的活动的凭证,同时也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根据就近方便和有利于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原则,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要简化《流动党员活动证》办理程序,尽量使流动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按时按要求参加党组织生活和党的活动,并由流入地党组织将其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如实填写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对长期流动的毕业生党员要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年检制度,防止无证流出和人证分离的情况发生,通过这些办法,约束个别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松散行为,提高党性认识,增强党性修养,促使他们自觉履行一名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五)强化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服务。毕业生流动党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不稳定。毕业生流动党员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型期,虽然他们曾经是学校的佼佼者,但走出校门后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和工作经验,工作大多不稳定,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造成心理落差很大。因此党组织应把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广泛开展“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管理,让他们就地过组织生活,就近参加党员活动,实行科学管理,并做到管而不死,分而不散。党组织还应主动与流动党员联系,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关心他们的就业、生活问题,真正做到“党员走千里,教育不断线”。      参考文献:   [1]杜兵.新时期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党史文苑,2007(3)   [2]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课题组.建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作者简介:丁冬珍(1970年11月出生)女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党委组织部 副教授。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流动党员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既是基层党组织应尽的责任,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就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流动党员 管理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指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是工作岗位变动频繁,没有及时转走党组织关系,而是选择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毕业学校的党员。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流动性越来越强,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掌控难度也越来越大。如何根据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活动范围大的特点,积极探索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摸索出一套寓管理于服务,符合时代要求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成为目前各高校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不够强。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不强。少数人毕业前信誓旦旦,说工作一稳定马上就会转走将党组织关系,在没转走党组织关系之前,一定会经常和党组织保持联系,会按时交纳党费,会及时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相当多的流动党员一毕业就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根本无法联系上。毕业生流动党员不愿主动与党组织联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流动党员的自尊心太强,认为自己在学校时是佼佼者,是老师的骄傲,同学的榜样,如果毕业后工作不如意,境况不够好,甚至比普通同学还差,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因此不愿跟党组织和同学联系。二是少数流动党员故意隐瞒自己的党员身份,不愿接受党组织约束和监督,认为党员限制多、好处少,想置自己于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外。三是少数流动党员自觉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的意识淡薄。对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按时交纳党费就算履行了党员义务。甚至有少数流动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既不申请转正,也不汇报思想工作的情况。他们既不参加流入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两地党组织均无法掌握其在流动期间的思想动态及工作表现,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从而出现名义上没有离开党组织,而实际上已经脱离党组织的混乱现象。   (二)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不够健全。目前各高校的院系党组织事务性的工作很多,专职党务工作者偏少,管理力量薄弱,其基层党组织大多没有安排专职党务工作者来管理流动党员事务,仅仅对在校大学生党员的考察、教育和管理就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暇顾及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况且毕业生流动党员绝大多从业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或自主创业,这些经济实体大多没有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适应不了流动党员日益增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需要。诸多原因造成了毕业生流动党员成了名符其实的“天高皇帝远”的“两不管”党员,他们游离于党组织视野之外,合法权利无法保障,正当义务无法履行。   (三)基层党组织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基层党组织认为学生已经毕业,只是党组织关系暂时保留在学校,没有必要再将他们作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其管理主要体现在催交党费上,对她们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接转党组织关系上。有些流动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学生不主动申请,党组织也就懒得过问,听之任之,既不考察、也不讨论他们的转正问题。党章第一章第七条规定: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党的支部应当及时讨论他能否转为正式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下,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二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缺乏信心,有畏难情绪。部分基层党组织认为学生毕业后分散在五湖四海,流动面广,流动性强,流动情况非常复杂,加上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常年不与党组织联系,又频繁更换联系电话,造成联络难、管理难、教育难和监督难的“四难”局面,有的基层党组织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三是上级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流动党员管理政策性不强或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措施不具体,导致部分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缺乏操作依据,随意性很强,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四是部分企业基层党组织因其学生的户口不在当地或因为学生不是该单位的正式员工,不愿接受学生的党组织关系,其管理方式上仍以流出地党组织管理为主,互不沟通情况,管理落实难。   (四)对“三不党员”的处理难以把握。党章第一章第九条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支部大会应当决定把这样的党员除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实际情况,毕业生流动党员绝大多数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一些党员不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能按时缴纳党费,并非一定是主观故意,有时是为生活所迫或其他不为人道的客观原因。如果简单地对“三不党员”一律除名,既显得不够人性化,缺乏人文关怀,同时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但我们又不能否认确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无正当理由的“三不党员”,而且这部分党员数量越来越大,如果不进行处理,又显示不出党纪的严肃性。如何来区分正当理由和非正当理由的“三不党员”还有一定的难度。      二、加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党的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不断提高青年党员素质的需要,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需要,因此各高校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信息库。2008年12月,中组部发出《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做好当前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迅速对流动党员进行排查摸底,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新动向,帮助解决流动党员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带头创业提供服务,引导和激励他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各高校应当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认真开展流动党员的排查摸底工作,准确了解流动党员的详细基本情况,应将每位流动党员的入党和转正时间、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和QQ号,参加党组织生活和党费缴纳情况等基础信息登记在案。重点掌握他们的分布、数量变化、流向以及就业创业、生活困难、思想动态等情况,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和管理台账,为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或是党组织指定专人定期联系制度。针对毕业生流动党员长期流动在外、外出地经常变化的特点,院系规模较大的高校党组织应建立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院系规模较小的高校党组织虽不一定要建立学生流动党员党支部,但在学生党支部中一定要指定专人定期联系毕业生流动党员制度。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越条件,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QQ群和专门的流动党员管理网页,开设“流动党员政策与法规”、“优秀流动党员风采”、“流动党员网上课堂”“流动党员意见箱”“流动党员困难帮”等专栏,不断丰富网页内容,构建毕业生流动学生党员“精神家园”和“学习加油站”,更好地促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与交流,让流动学生党员也能在组织的关爱下更快地自我成长,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积极推进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入地管理模式。 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因其工作的时空原因,回原毕业学校过党组织生活有诸多不便,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他们采取流出地党组织管理比较合适。毕业生流动党员所在的企业如果有党组织,不论何种原因党组织都不能拒绝接受其党组织关系;所在的企业如果没有党组织,应尽量与企业所在的社区党组织联系,即使党组织关系没转入社区,社区党组织也可吸纳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保障他们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无论流出地或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都应遵循“就地、就近”原则,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应共同制定针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措施,流出地党组织应尽量做好学生党员在校时的“平时”教育、毕业离校时的“行前”教育,明确要求他们外出期间要经常与托管党组织保持联系,以便党组织随时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帮助其解决具体困难,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流入地党组织组织主要负责做好流动党员流入时的“入门教育”,和流入中的“日常”教育。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应经常保持联系,对少数不服从管理,有意识脱管,拒绝履行党员义务,有违法乱纪行为的党员要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   (四)积极推行《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是流动党员临时组织关系的证明,是流动党员身份和参加党的活动的凭证,同时也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根据就近方便和有利于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原则,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要简化《流动党员活动证》办理程序,尽量使流动党员持《流动党员活动证》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按时按要求参加党组织生活和党的活动,并由流入地党组织将其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如实填写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对长期流动的毕业生党员要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年检制度,防止无证流出和人证分离的情况发生,通过这些办法,约束个别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松散行为,提高党性认识,增强党性修养,促使他们自觉履行一名党员的权利和义务。   (五)强化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服务。毕业生流动党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不稳定。毕业生流动党员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型期,虽然他们曾经是学校的佼佼者,但走出校门后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和工作经验,工作大多不稳定,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造成心理落差很大。因此党组织应把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广泛开展“知党员情,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管理,让他们就地过组织生活,就近参加党员活动,实行科学管理,并做到管而不死,分而不散。党组织还应主动与流动党员联系,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关心他们的就业、生活问题,真正做到“党员走千里,教育不断线”。      参考文献:   [1]杜兵.新时期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党史文苑,2007(3)   [2]辽宁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课题组.建立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作者简介:丁冬珍(1970年11月出生)女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党委组织部 副教授。


相关文章

  • 大学生党风党建
  •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高校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是一个流动的知识群体,他们的流动性决定了学生党员的流动性,流动性决定了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性,故而高校的党建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党伟大领袖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 ...查看


  •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 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实际,浅谈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1-12 09:52:00 ] 作者:李 洁 编辑:studa0714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和人民的希望,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 ...查看


  •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_陈志刚
  •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16-0097-04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陈志刚,刘莉平 (中南大学 软件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 摘 要:高校教师队伍是履行高等教育的主体,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 ...查看


  • 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机构优化设置的探讨
  • [摘 要]随着高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学科设置.办学形式的新变化,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机构设置的探讨,分析现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置的模式,力求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充分发挥高校 ...查看


  • 高校毕业生遗留档案管理的思考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高校学 生 的档 也有一部分又被退 回来 .f 3 )因为机要局规 以便今后的查询利用.3 毕业生不但要宣 ( 尉 案 是其在 校学 习期 定 , 县团级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必须与机要局 传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 ...查看


  • 试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 2005年第6期(总第168期)圜日囝目 EDUCATIONEXPLORATION No.62005 蔓|{|l |l j i:| 蒲建萍 (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关键词 新时期:大学毕业 ...查看


  •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
  •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浅议 近年来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这次"民工荒"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是"荒"在全国.缺工最严重的还是电子.农民工集中于农村 ...查看


  • 高校学生干部的特点及培养
  • 摘要: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如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样,必须统一对学生干部培养的认识,即:在学生干培养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始终坚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干部.怎样培养学生干部''这个主题来统领全部工作,其他工作都围绕这个主题,而不能偏离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