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

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的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大薄弱环

节,也是当前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人进入语文教学

领域的时间尚短,对作文教学的体会也不深。在此只是谈谈对当前中学

生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

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

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羊城

晚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参考消息》、《文摘报》、

《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

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

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

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

感而发。

二、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对77年到98年的高考作文进行审题,

我作分析,详细讲评“状元”文章,让学生较系统地熟知高考作文类型;另一方面,我又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200

字小作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珠笔》,

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课

间的荷花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场面。(3)徽章介绍:介

绍“九中”的校徽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自

习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至于大作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

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

等。

三、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

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

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

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

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

(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

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

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

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四、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

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

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

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奇山》、《游西樵山》等;学了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

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

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五、打破思维的模式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991的高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

其一写作,这其实便是一种辩论式作文题型。我借鉴这种作法,以“名

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

等为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

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

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

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阔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

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

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

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教

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能更好的生活。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创造和创新,

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

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

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

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

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

突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

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

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

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

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

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

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

般的结论。我国古时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

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

作为教师,不妨首先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给学生提供些新颖的作

文题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愚公移山不如移居》,《买椟还珠

——古代经贸的“双赢”》,《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

卖自夸)等等。

(二)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

思维训练。

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包括思维独立性和深刻性

的培养。

思维独立性的培养,是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

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

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其次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

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

第三思维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

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第一种,逆向思维法。

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的看法,想出

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

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

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

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

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

人耳目一新。

第二种,多向思维方法。

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

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第三种,外向思维法。

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

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

情操,积极向上的智力因素,以至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正是学

生写好作文的重要文化基础。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放在阅读教学

的前提下进行研究。

教学近两年了,从学生的文章中我读出他们对家庭,对学校,对社

会的看法,可以说,我是通过作文真切感受着学生的变化,和他们一同

成长的。通过作文教学,我能感受出他们对作文,对生活的态度。

(一)写作文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学生通过观察世界,发现只有热爱生活,才能

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材料的积累

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发现了生活中美的一面,更加的热爱生活。

(二)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

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的确,学生通过留心观察,认真体验,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

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

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喜

欢的东西。其结果是,每个孩子都很出色!

(三)学生能在文中。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作文训练成为学

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在为生活服务。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作文不是文

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

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

综上所述,我在语文作文教学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有很多见解还

不成熟,对于一些理论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还未能付诸实践。

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上,我想我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大胆

改革,勇于实践,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以上只是我的拙见,恳请老师的指正。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选材

福建省漳浦县霞美中学一级教师 谢丽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首先源于他们没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思考生活,没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其次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了,阅读总是局限于看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没有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一种准确的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又没有搜集新材料,作文模式化。还有就是没有树立大语文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首先要明确材料的概念及材料的来源。

所谓材料,就是写作中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和论据。比如《那年我十岁》这作文题目,则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拾取颗颗美丽的贝壳。有的学生就讲自己十岁那年自己心痛的一件往事,有的学生则是写十

岁那年的生活与现在生活的对照等等„„又如《谈虚心》中学生运用到富兰克林、李时珍等故事及毛泽东的名言等,都是较好的材料。

收集材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骤,矛盾说过:"占有材料要像奸商一样。",要占有大量材料,首先明确材料的来源,材料的来源很多,第一,来自生活的材料,有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思考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鼓励多写札记,日记,编写故事和人物提纲。如《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第二,来自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认识论文的好论据,要鼓励学生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数据统计材料事例,以备必时之需,也可让学生从广播材料得到感情,如一名学生在广播听到一个著名的作家忙于找寻春天,后来在孩子们身上找到的故事就写下很出色的《寻春》,他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闹元宵的情景极力去描绘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写下春天在孩子们脸上的感情,这是生活材料与广播材料的最好配合。第三,来自阅读的材料,要鼓励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知识在阅读的无形中给学生的脑中注入丰富的营养,许多作家的成功都来自这些知识的滋养。第四,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如作为作文中的材料,有一作文题目《站在祖国地图面前》,就要引导学生无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写作,也写出祖国的地大物博,也写出祖国的悠久历史。以上是材料的几个重要来源,要告诉学生勤于积累材料是作文进步的第一个台阶。

其次是鉴别和严格选择材料,我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较清晰的思路,根据材料来源进行材料的分类,根据文体的材料的特点进行鉴别和选择。

第一、生活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特点是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记叙文选择的好所在,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里弄间的旁人逸事等丰富的材料,都是记叙文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搜集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如这样的作文题目《我的××》、《我熟悉的一个》、《邻里之间》这就要求写身边的人和事,素材有了,从前的人和事便像放电影一般从自己面前一张一张地闪过,这样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又如写校园生活的作文,便指导学生要让校园中的校园风景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事在脑中再现出来。这样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生活是最丰富的世界,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特别生活不仅给我们写作材

料,更多的是人生感悟,一名学生写《我和太阳花结缘》的文章,便自然地巧取生活材料:农村常见的农民生活,常见太阳花在自己出生、成长中是那么奇妙的给人们力量的故事。最后从中得到感悟:"太阳花顽强生命力与农民是多么拥军优属,我与太阳的结缘就是与劳动人民的结缘"。这便告诉我们生活是学生的最佳导师,也是给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

第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使学生创作有强大的生命力。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使其中的材料给议论文、说明文注入新鲜而且健康的血液。首先在新闻消息类中,学生要善于撷取议论文的论据,如生动典型的例子、数据、统计材料,然后在具体的写作中就可以自然地运用,如《人的价值》这样的议论文便可以撷取孔繁森、焦裕禄等为人民的幸福而奉献自己的正面材料,也可以撷取成克杰、陈希同等腐败分子损害的人民利益为反面材料。这们,议论文的血肉就丰腴起来,论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了。其次在一些专题性栏目中专业知识,如《人和自然》、《动物世界》和医学专诊等栏目中收集一些有关动植物科学知识,用卡片记下主要内容,这些材料不仅是议论文的好材料,也是说明文的好材料,比如这样的作文题目《介绍你最熟悉的动物》便可解无材料之苦,《人与自然》谈到的环保知识,除了让学生得到知识也得到思考,这说明来自广播新闻材料也具有导向性的特点,环保意识便是一种感情,便是写记叙文的另一材料。这类材料在广播中尤多,其中讲述的故事,现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动,便有了创作的欲望,因而广播新闻等媒体材料是很珍贵,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看,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

第三、阅读材料具有典型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作文范例,是很好的语言材料。说明性的材料不仅给知识的充实也提供说明文的范例,其生动简明准确的说明便给学生很好的语言材料;议论性的材料精辟的论述,有力的论据,严密精确的语言便是学生初学议论文的典范;文学作品丰富精彩的描写,生动诱人的故事,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便是记叙文的最佳典范。这样的阅读材料无形中给学生作熏陶,也给学生提供典范的语言材料,在阅读材料时,要鼓励学生作摘录,记下名人警句,诊断、结论、数据、事例、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题库。有些时候学生往往遗忘了课本其实,我们初中的六本语文书,便是最佳的阅读材料,及取材所在内容,其之丰富,归纳起来也叫人惊叹。根据文体加以归纳:议论文材料:立志方面的课文有《理想的阶梯》,学习方面的《勤能补拙》《从三到万》,成败方面《失败是个未知数》,《起点之类》,节俭方面《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俭以养德》。

记叙文材料,有写学校生活的材料 ,如写老师的《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有写学习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家庭生活的《背影》《散步》,有写社会生活的《花市》《落棋有声》《驿路梨花》等,说明文材料,说明科学事理的《人类的语言》,写小动物《松鼠》,这些来自课本的材料都是很好的材料 。它们起着典范的例子作用,也可以用在我们写作中,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

最后,谈谈材料的加工。材料的提炼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这一关节是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提炼素材呢?

第一从生活材料谈体会,重在感悟,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要认真思考,揣摩生活, 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感悟。从生活中父母辛勤的劳作感悟亲情的伟大,从大自然的美景特别是春天的绚丽感悟人生的丰富多彩,以儿童嬉戏无忧无虑中感悟的生中春天的珍贵,在攀登曲折的山路中感悟生活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得到回报等等, 些美丽的感悟会让学生的脑子变得聪明起来,这些拨动心弦的感悟会使文章表达的中心真挚而且深刻。一名孩子从骑车中车闸失灵感悟到纪律:人的成长离不开纪律的约束,社会的安定离不开法律制约,这无疑是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第二、从广播,电视及书籍材料中提炼观点。学生从广播,电视及书籍中获取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以松散的形式存在他们的脑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槽糕中提取观点,收集有关和典型的论据,用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以免过快的遗忘。或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重要新闻事件开专题讨论会,让他们各抒已见,锻炼他们的敏锐能力,去年发生的虹桥事件引起巨大的轰动,有一名学生就联系《扁鹊见蔡桓公》中所谓的"防微杜渐"的道理加发议论,这无疑是有种较好敏感性的体现。

第三、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大胆创造,使其事例典型化,具体化,结构精巧别致,表现深刻的主题。在平时的作文中不难发现,学生材料流于一般化,有素材却不能很好的组织和重新创造,教师不妨可以教学生利用想象,移花接木、善于铺叙、善于穿插,巧于构思等手段使文章的内容的题材丰富起来。有一部分学生善于写"实",这说真话固然不错,但题材表现出的中心不深刻是一大遗憾。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具体的加工,如记叙文的写人,要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材料铺开来,选择典型的材料,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才能达到表现深刻主题的目的。一学生写母亲为子女的生活奔波--撬牡蛎,如何让其具体化,我让他设置一

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冬天的早晨),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写出天气的冷,让学生在这特定环 境观察母亲的神态动作;从而深刻感受母亲的伟大,这样很自然地让材料为中心服务了。

综上所述,作文内容的丰富,离不开材料的积累;材料的积累,在天平时多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新闻媒体,多阅读课外书籍,这样,让自己胸中有片森 林,足解"无米之炊"的苦恼了。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发布:王发平 时间:2009-4-15 14:44:43 来源:吴忠教育信息网 点击:214 讨论:3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这句话指出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要作用, 也符合写作的规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来自生活 是毋庸 置疑的。可传统的作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脱离生活从文本到文本,由模仿开始到模 仿结束。造成了千人一面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以人为本,使写作更自然, 更科学,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在新课程背景下使作文课堂生活化,未尝 不是一种选择。课堂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就如生活,以课堂作为生活情景的 集散地,提供写作素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趣,从而激活写作教学的一种课堂模 式。

一、立足文本到立足生活,让生活引领课堂

从立足文本形式,脱离学生实际的范文模写,到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内容上 入手,给学生一定创作空间。古人学文,先养气,苏辙云: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如果养成了浩然之气,则“文不难而自至”了。养气就是生活实践。课堂尽可能给学生生 活的多种形式,让生活引领课堂,不无裨益。

1、关注生活有助于创作开展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 其中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但生活也是松散无章的。 课堂关注的是生活中的焦点。 关注学生切近的生活。 让学生学会观察。 屠格涅夫说道: “注 意观察周围的一切, 不仅要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 而且要努力去了解它, ---不管怎样,要完全忠实于真实性,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避免一切印象与虚伪。”可以 设置一个敏感的话题,如理解。结合口语交际的形式,在活跃的气氛中丰富了表达能力也 使写作有了着眼点。而创作由此生发开来,写出学生对于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感悟。而对于 文体的学习可以由评改课中适当侧重来完成。淡化文体教学也符合大纲的要求,同时符合 学生感性认知较灵敏的特点。

2、模拟生活有助激发灵感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可学生确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可以在写作课堂模拟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写 作的兴趣。给他们直观的震慑。小品,视频或课本剧,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意外“戏”。 作为写作的元素可以想象会起到怎样的效果。 平时温文尔雅的你在作文课上因学生做小动 作大发雷霆,该生由顶撞了你出言不逊。学生或忿忿不平,或左右为难时,你抛出作文题 目“脾气”。此可谓不愤不启。学生写作自然手到擒来。若说也会产生千篇一律的情况, 因为材料是同样的。模拟只作为点燃思维的烛。可让学生适当联想生活中的种种。题材宽 了自然文章活了。

3、评判生活有助思维深化

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人生活,心人生活,用“眼”看,用 “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评判 生活在先,挥毫扬墨在后。让作文课堂成为辩论课。让辩论成为写作的开始。这样,写出 的文章才深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想得通透才写得应手。前人质胜于文,

质在文先就是这个原故。

二、关注共性到关注个性,使生活贴近学生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作文课堂 关注共性并不是真正关注学生。面向个体是选择的方向。作文的独特性是生命。独创性离 不开学生的自我展现。使生活更贴近学生。从群体中走出,以学生自我为着眼点才是生活 化的取向。

1、个体带动群体具有互补性

优秀作文各有各的优势,因材施教,优势互补,是作文之道。评讲作文不能只关注某一个 训练文体,对于出格的学生大加责难,或无动于衷是不对的。写记叙文,他却抒情。写议 论文又生出记叙。无伤大雅。应看他写出的文章有无可取之处。

2、个体分类指导具有层次性

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又有着不同的感受。一千个人眼中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文指导应当从个性特征出发。面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写作方案。 有人长于抒情,有人长于叙事,有人长于描摹。先扬长避短。使他们写作的特点更突出, 更扎实。然后再有十八般兵器样样通的奢求。使写作教学层次分明,又渐趋一致。

3、个性张扬使写作有自主性

苏轼云“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没有兴趣的写作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兴趣 在于个体创作热情的有效激发。有了个性在关注就有了个体的自觉。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得 以缓解。学生作文写出自我,教师指导肯定自我。这样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自己生 活的把握就更确实,更细腻了。作文自然也写得更确实、细腻了。

三、强化文体到强化心理,体验有情的生活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是说写文章要开展想象,想得很远很远,静静地专心思考,就会联想到千年 的人与事;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时,思路已扩展到万里以外了。想象力是写作的翅膀。而 情感是想象的源泉。体验有情的生活,才有真情的文章。

情感使语言更真实,情趣使文体更自如,情操使文章更深刻。作文教学中捕捉学生心理世 界的波动,关注学生的内心的微妙变化,以此为契机带动课堂教学。言为心声。心灵的教 育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1、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

语文教师应当是心理导师。让作文教学打一场心理战。把学生的所有情感调动起来参与到 一种场景中,从中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转化。如一位名师给学生心理测试,拿出纸笔,写 下至亲至爱的人姓名,逐一划去。每划一个意味着从他的生活中消逝。学生都泣不成声。 此时让学生谈感受, 去写作。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 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同平日。 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感情悟。使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又有了一种新 的角度,使生活中的平凡人丰富动人起来,使学生心底的爱潜流呼之欲出,再去作文就有 了动人面目和动情语言。

2、让体验深入生活

从生活中来,到写作的课堂。只是被动的感承受。从课堂到生活中实践才是主动的体验。 让体验深入生活。使学生真正将心灵放飞,真正将心门打开,融入生活并改变生活,写作 就不只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理性的生活了。学生往往 将某种感情挂在嘴上,缺乏真切 的体验。未赋新辞强说愁, 没有情感的体验何来情感的认知。只能闭门造车了。 教师此时, 让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带着任务去。观山则情满于山,览物则情动于物。写 孝心不妨让学生为父母洗脚, 或做一顿饭。 从中感受父子亲情。 从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就使生活中的情味自然行之笔端、汨汨而出了。

四、走进现实更走向真实,追求理想的生活

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反映,一个学生纵然能有出色的文采,但如果认识水平较差, 其文章充其量也只能徒有一个华丽的外壳,缺乏神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认知 水平。这当然不是朝夕之功。可学生心中有了理想对于生活的看法就有了主动的思索。用 批判的眼光看生活,才能使作文有了意识。而不是简单的翻版。这是写作追求的境界。也 是课堂生活化的本质所在。作文课堂不只是在进行写作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情感交流、 思想交流的平台。当写作能达到这样的作用时,写作本身就会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用理想审识现实,写作交流把美的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理性面对现实生活,学会思考, 自觉自主地去想、去说、去写。

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写作的规律。也应当是作文课 堂教学的规律。 重新审识我们的教学现状, 提出以上粗浅的想法, 仅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以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使作文教学真正轻装上阵。

这里所说的个性包括思想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一、思想内容要有个性。即在考场作文中,学生要在思想上具备一种创新的 能力,想人之所未想,谈人之所为谈,论人之所不能论。换句话说,就是思想要 新,深。 “传递”这个话题可以写作的范围十分广,写传授、传承、传播、传送、 传告等都可以, 学生以前训练过的许多作文都可以往这个话题上靠。 于是传递爱、 传递道德、 传递民族精神等作文就大批量的出现了。这些话题在前两年的广东高 考作文中同样也可以写作,如“用爱雕刻心中的天使” 、 “用爱的语言沟通” 、 “用 美德雕刻心中的天使”等等。这样人人都能谈的话题在创新方面首先打了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思想内容的新、深呢? 首先要学会将话题化大为小,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拿到一个作文题, 首先要审题。像“传递”这样宽泛的话题,学生如果从大处落笔,就容易写得空 洞、肤浅,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谈民族精神的传递,却没有落实到传递具体的什 么精神,大话讲了一堆,却只是浮于表面。将话题化大为小,容易将话题谈得深

入、深刻。如部分考生可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对竹文化有过研究,于是以《中华竹 魄,薪火相传》为题,谈论竹文化在历朝历代的传承。有的学生从音乐或绘画等 艺术的角度切入,解读艺术家的情感、审美观念的代代传承。有的学生以具体一 物为线索表达亲情的传递,如改卷场上的样板作文《爱在家中传》就以苹果为线 索,表达爸爸对我的爱,对妈妈的爱。 其次,考生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写出深刻的具有社会性、时代性的作文 来。考场作文中往往讴歌的多,批判的少;无关痛痒的多,切合实际的少。因此 学生作文习惯了说大话、套话,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于是改卷老师一 旦发现了一篇有个人见地的作文就如获至宝般地给了高分。 少数学生能够关注社 会, 敏感的意识到了经济大潮冲击下传统文化的流失现象,西方文化入侵下传统 艺术的失传现象等,于是以此为切入点,表达自己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忧 患意识,也许文笔不太成熟,但其大胆表达自我的写作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如考 场作文《半世繁华半世愁》通过回忆儿时随父母一起看大戏、贴年画、逛庙会的 愉快经历, 来引出自己对当今传统艺术失传的忧虑,从而发出保护传统文化的呼 吁,感情真挚,思想深刻。部分考生从具有传统特色的古建筑如北京胡同、西安 城墙等的消失为切入口,表达自己对经济环境下建筑文化的趋同化倾向的批判。 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中国人的洋节热、 端午节被别国申请注册等现象入手呼吁中国 人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 这部分作文在高考作文中就犹如一堆沙子中的几粒珍珠 一样,也许不具有十分耀眼的光泽,却足以照亮改卷老师的眼睛。 再次, 考生视野要开阔, 材料要新颖。 议论文的深入论述离不开材料的支撑, 而在这次考试中, 绝大多数文章的材料都大体一样,古人就集中于部分文学大家 身上,如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文天祥等;今人就基本上集中在 05、06 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身上。 改卷老师一天评改好几百份试卷, 所见的人物总是这些, 自然就味同嚼蜡了。少数聪明的学生在思想上不能求新,结构上也没什么创意, 但能够引用一些常人不能引用的论据,同样也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考生 作文《生命的传递》在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周作人的一段话: “我们每个人都不过 是流转不息的生命链条上的一环,所要做的无非是走好自己生命的这一段路,将 手中的火炬平安地传递到下一代的手中去。 ”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福布斯》杂 志“中国慈善榜”的慈善家故事、青春版《牡丹亭》的主创人白先勇的故事以及 2004 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马塔依的故事。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 有动人的情感, 但是他在平实的论述中恰倒好处地引用了几个一般人引用不到的

新颖材料, 展现了自己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面, 从而赢得了评卷老师的认可。 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同时也要引 导学生广泛搜索新颖的论据,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 二、作文形式要有个性。高考作文议论文容易下手这是事实,而议论文又讲 究条理清晰,于是在备考过程中,老师就一再强调作文的形式,部分老师甚至给 出一个模式,让学生去套。这样高考作文就好象加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篇篇大 同小异。当然,在议论文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模式去模仿, 但模仿之后关键的是要创新, 正如某位画家曾说的 “仿我者死, 学我者生” 一样, “学”就是要创新,要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样是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 论点,末尾总结的结构模式,也可以写出新意来。一般考生以陈述句的方式提出 三个分论点,然后列举论据加以论述。而有的考生以反问的方式、感叹的方式或 者呼告的方式提出分论点, 有的考生采用直接与名人对话的方式叙述论据,有的 考生以再现历史画面的形式生动的描绘论据„„作文就如做菜,材料一样,但不 同的厨师却可以创造出不同款式不同花样的菜式来,从而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后记:作文如做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承担着教书的责任,同 时也承担着育人的重任。 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够摆脱工匠的角色,引导学生创 作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让他们成长为具有个性、具有思想的一代青年。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

日期:2005-10-08 地址: 作者:王爱春

我看累了太多的雷同,太多的庸俗,太多的虚假,更多的是文章的浮华! 我听怒了没有气愤的谩骂,没有欢愉的歌唱,没有激情的亢奋,更多的是没有胸膛的抒情! 中学生的作文,像被缚住了翅膀的鸟儿,暮气沉沉。像脱离了水面的鱼儿,奄奄一息。 这不是杞人忧天,这是发生在中学第一线的真实的报道。这也许危言耸听,但事实是: 长期以来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一直是个误区; 思维定势对作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波; 情感 的投入也越来越冷淡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因不合时宜的应试教育而变的模糊。 新的形势召唤语文作文教学要诚恳地进行自我解剖和自我革新。列宁说过: “认识自我,并尝 试着与革命的进程同步着,便是拯救自我。 ”虽说革命,但道理亦然。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在新 的形势下,笔者认为: 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有自我反省的必要性:

1、轻作文,重语基,阅读的认识观大有市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根深蒂 固的影响使得教师形成这样一个定势:作文是个慢性工程,短期内无法奏效,相反,语基和 阅读要容易得分些。因此,老师们总喜欢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后者身上,而这一点, 在时间紧迫的初三表现尤其明显, 大家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 反正作文在我任教的一年里作 用不大,还不如多抓基础(在老师每年多换语文的学校比较常见) 。于是乎,学生的学生的 作文量不够, 教师的作文评改质量低, 学生的创作激情低落, 即便部分地区以对作文和语基、 阅读作了等比的调整, 但仍然未能唤醒教师的错误的认识观。 以致在大考中作文依然成为制 约语文分数提高的瓶颈。 甚至有很多学生连基本的记叙文都不会写 (这决不是在污蔑我们的 语文作文教学) ,可怕的认识观! 2、受从众心理,被动心理,敷衍心理影响的思维定势制约学生的作文创作。人是万物之灵, 模仿是人的天性,曾记得有一位圣人说过: “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天才,第二 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花比做女人的人是蠢才。 ”作文的模仿多了,便会形成 为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学生们在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一味地用老材料,老 眼光,老词语,老模式去构建着新时代的作文,动则就是“雨中送伞” , “论学习之重要” ;颂扬 教师,歌颂祖国;暗淡无光的语言;三段式或四段式的作文结构。让人乏味让人忧,落入窠 臼是在所难免的。加之,学生认为作文就是作业,很多人根本就想不到写作文是在培养自己 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抱着从众心理写作文,人云亦云,不求个性发挥。受客观形 势的影响, 学生们因学业负担过重, 被动和敷衍心理有时又会占上风, 应付了事, 东抄西摘, 屡见不鲜。 3、背本离源的作文现象令人不寒而栗。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 教授陆俭明认为, 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 善、 美的熏陶和教育, 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学语文作文越来越离谱地走 上了“假,大,空”的境地:真实的情感被无情地遗弃在炙热的撒哈拉沙漠烘烤;十五六岁的 花季少年滑稽地戴上了成人的面具; 洋洋洒洒一卷字似乎要写完所有的沧桑和抱负。 而许多 老师对作文的要求是违背科学的。 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唯理, 就是不相信和排斥人对生命的 体验与感受,认为只有理性才是高尚可靠的。这种用理性压制感性的做法,与唯物主义重视 实践和感性背道而驰,把丰富多彩的生活打压得只剩下瘦巴巴的几根骨头,使记叙文、随笔 等充斥空洞的说教,为了迎合这种说教,有时不得不去扭曲生活。唯理论强迫着学生漠视人 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仅妨碍他们学会体验和挖掘生活, 也窒息了他们身上的艺术 细胞。目前严峻的现实是,私情私语因为违忤老师的意志,学生们只好隐瞒,唯理的方法是 因为老师喜欢, 他们只能无中生有。 抛弃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 这更加重了语文作文的悲哀。 4、师生的文化积淀未能与时俱进,跟社会共鸣。囿于此必陷于此,长期的繁重的工作使得

绝大数教师身心过于疲惫,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重理轻文的社会思维,无形中让学生放轻了 学文的步伐, 谁还舍得花大时间去读几本文学样本, 听几段优美的散文诗呢?作为学生的楷 模的教师,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能够加强文化积淀并延续着文化积淀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古 训有言: “授人一羹,自当有一瓢。 ”笔者不奢望着文化积淀的思想能骤然见效,但有一点大家 也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厚实的文化积淀,纵然有再好的技巧和方法,相信文章 的内容也会是干瘪和苍凉的。 二、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尝试革新。 1、革新观念,加大作文投入,提高作文地位。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体现他们语文素质的重要 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要求的提高,作文必将获得和阅读相同的地位,因此,也应获 得相当的教学课时,至少要占到 40%的时间份额。按目前实际的语文教学时间来计算,每 周要有 3 节课才算合理。只有给予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保障,作文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作文教学不是世外课堂,要想真正地提高语文作文的地位,必须赢得领导的支持,只有领导 们认识到了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 才能从整体上改变作文教学的布局, 真正地加大作文投入, 也才能对教师的作文教学进行的备、教、改、导的督查做出相应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教师能 够获得作文改革中来之领导阶层的各方面的鼎立支持, 从而, 使作文教学改革拥有了良好的 土壤环境,为以后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做好准备。 2、制定计划,改革作文模式,优化作文效果。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不然古人就没 有“头悬梁,锥刺骨”的成语了。要想让学习不累,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学生制定一个行之有 效的作文学习计划,减少重复有无效的劳动,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首先制订了整体训练 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为以记 叙、描写为训练能力的话题作文,初二阶段为以抒情、议论、说明为训练能力的话题作文, 初三阶段以训练话题作文的多种写作技巧及各种文体的写作事项。其次, 进行专题集中式 训练。 (1)划分专题。 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 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 题内容。 (2)训练步骤。 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六步完成:a: 知识示范: 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 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 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 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b: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 练不同的是, 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 使能力强的学 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 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c: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

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 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 。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 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 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 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d: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 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 基本清楚, 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 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 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e:等级打分。具体做法是将作文分为 A、B、C、D 四级。在第一次 瓶盖时,教师有一是控制 A 级人数,只有极个别优秀作文可打 A 级,修改后有进步的可升 级。对那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善于抓住进步点,闪光点,稍有进步便予以升级。同时 辅以“表扬信”等通知家长的形式,家校结合,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持久写作兴趣。 f: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 内容已无须罗嗦。 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 通过集体讨论 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专题化训练中, 讲评绝不是一次 作文的结束, 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 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 审视自己的作文, 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 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 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在课程设置上,为与训练步骤相应,我设置了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 示范) ,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 ,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 ,反 刍课(即再写再练) 。同时,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 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 办黑板报, 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 注重趣 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 300 字的日记) 、每旬一抄(每半月抄 1000 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 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每日一读(每天 读 1000 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 课外阅读量。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每月一改(每月对作 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通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 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 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计划下学期将扩大实验班级,争取此项 专题明年能够在全校得到推广,以期望全面提高我校的学生写作能力。 3、开拓视野,培养写作真情,明作文与做人。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

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因此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文章的真伪在于表情达意。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要讲真话。巴金说过,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文章是抒写性灵之物,主要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不真实即失去了交流的基础,因此,这表的“情”达的“意”绝对假不得。对那些瘦损干瘪,千篇一律,了无生机的东西,我们本能地会予以拒绝,因为它不能提供给我们新鲜有意思的东西,使我们的阅读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做人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 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有二人是颇有“建树”,而周作人的文字虽好却难以流芳,这是为何?不会“做人”也! 司马迁忍辱写成《史记》可窥见其人格。 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关汉卿、蒲松龄哪一个不是有着凛然正气的文人,他们的人品比文品更高一档次。古今中外做人比作文更为重要。推而广之,做任何事首先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做人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 作文是各种艺术的合成,它能够反映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 作文也是一种对作者做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的反映。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们就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积极寻求语文作文教学的制高点,为中学作文教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谈中学语文的快乐作文教学

李厚学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臻完善和严密。但毋庸置疑,伴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

和发展,语文教学在方向把握和方法手段方面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其迷离性和陈旧感,从而形成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缺陷和不足。单纯从作文教学上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笔者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一、快乐作文的可行性

(一)丰富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叶圣淘对写作本质的阐述十分透彻:“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蕴,且必经已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达。”叶老的这段话,道出了写作的精髓: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必“附丽于事物”,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那么,生活从哪里来?这里指出,学生的生活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间接生活,一个是直接生活。间接生活来自读物,读物“正多”的事物,就是丰富的生活。直接生活指学生学习期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但接触生活并不一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的终结,就是培养这种本领。即语言表达的能力。 非常遗憾的是,许多语文老师都明白作文教学的终极,但如何都改变不了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甚至视为畏途的现状。

(二)作文是快乐的情感体验

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也是我近年一直在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快乐作文,需要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快乐的写作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教育心理学的“积极反应法则”也告诉我们:“让学习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主动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学习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关的。需要即是欲望,欲望是否强烈往往决定着兴趣浓厚程度的高低。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一面,因为它更具人文性,更为感性,更有感染力,容易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实现学习目的的心理驱力。 其次,阅读与写作是相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同时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读写结合,双向互进的根本。

可见,快乐作文在理论上看,是完全可操作的。

二、快乐作文的前提

(一)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行政干预”,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首先我把作文改为“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袁虎的倚马作令”、“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而今后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去交际、去完成高速度、高智能运作的社会。

(二)教会学生感知生活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 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三)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感,激发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

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语言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它饱含了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了作家心血和生命。所以语文教材无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缘情,有的直抒胸臆。“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准确而充分地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课文的美。把课文当作例子,当作优美的范文,让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从而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赫尔岑),提倡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就是打开思路,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海阔天空,任其驰骋,随意翱翔。所谓“自由文”,就是结合各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写作的动机,使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笔来,如泉涌瀑泻,自然抒发情怀。

(五)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

邹芩以十分形象的语言说起她对写作的感受:“而当被别人或自己的故事所感动,被心中的梦想、幻境所激动时,稿纸就像无垠的原野,手中的笔便成了黑色的骏马,尽情任意的纵横。笔尖在纸上„沙沙‟的摩擦声,犹如马蹄清脆的踢踏声,倏忽间,小小的一张纸上布满了方块字,一个个在那里眉开眼笑,轻声欢唱。扔下笔时,犹如卸下担子,尽管赶得上气不

接下气,心情确实无比欢畅。”“这样的写作,我喜之,乐之,亦爱之。”张翼则直抒胸臆:“写作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是怎样一种奇特而绝妙的感觉啊!是心灵释放后的安然,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更是对于自身一次完美的超越,一次挑战!”从小作者的独白可看出,他们已经从原来的“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当“我要写”这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被诱发出来之后,学生的写作就会以写为乐,乐在其中。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皱芩和张翼创作的兴趣、热情和喜悦,是成就小作者创造性的内驱力。

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其实就是诱发学生“我要写”的愿望。

三、快乐写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一)改变刻板的作文课开头形式

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是刻意写作文的氛围,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你的话题。不妨以谈话式,把社会“聚焦”、家庭的人物或事物的变化、学校的新风,作为一个话题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谈论:这件事怎样讲才能使人信服;对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有怎样的看法;对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感受……也就是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入角色,产生不吐不快的激情。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拟定话题,自然引入。在和学生平日的接触中,我了解到许多中学生有厌学情绪,其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学费数字太“可观”,家庭经济支付不了,乖孩子不想让父母有过重的负担;学习成绩比较差,忍受不住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学习,想甩开学校的束缚,走自己“独有所长”的道路。于是,在一次作文课上,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以前我教过一名学生,从小学习成绩很好,从来不随便旷课,可自从上了初中,他长大了,反而经常不想上学,他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很懂事,他这样做,母亲会不会伤心,同学们会不会瞧不起他了?你怎样看这个问题?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纷纷议论,各说纷纭,当同学们议论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上几个题目《他为什么不想上学》、《他的故事给了我启事》、《我谈厌学》,让同学选择其一,形成作文。因为有了议论作基础,学生自然乐意动笔了。又如在写《我爱我家》这篇作文时,我先把事前制作好的动画软件播放给学生看,画面上是一家人温馨相处的几幅图画,同时播放音乐《可爱的家》,让学生产生家庭温暖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家有哪些可爱之处。再进行写作。由于软件以其新颖、表现力,一开头便吸引了学生,调动了感观情绪,激发了写作的欲望。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写作教学的开头。

(二)改变单一的作文形式和作文内容

1、作文形式、内容避免单一化,应走向多元化。因为单一的形式和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表现在习惯于一个方面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并且往往成为定势,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这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好的作文正如一个“完人”,要“天庭饱满,地革方圆,五官端正,口齿清淳”,对作文的立意、选材、组材有明确的要求。但这些内容,同时和谐地把握,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分阶段单项训练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如一次作文课,我搞了《老师,我感谢您》的开头结尾的练习,有学生这样写:“如果说母亲给我一把遮阳的伞,那么老师却给我迎战风雨的翅膀,风雨中母亲扶着我走路,而老师在前边召我快行。老师,我感谢您,给了我超过母爱的力量……”结尾写道:“看着老师微驼的身躯,我突然意识到,我长高的那部分正是老师的血肉,他把全部的精华无私的奉献给了她的学生。”学生饱含深情的开头和结尾,已经让作文成功了一半。

2、 综合训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实话实说式”、“焦点访谈式”、“花边文学式”、“囊中探宝式”。实话实说,就是侧重真情实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人情观。焦点式,就是侧重对社会的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花边文学式,就是要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囊中探宝式,就是要就地取材,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能力。比如,母亲节快到了,请每一位同学回家为母亲做一件事,上学后采用“实话实说式”口述自己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课堂上有娓娓叙述的真情,有朴实无华的真挚情怀,有热情奔放的诗歌朗诵,有情真意实的忏悔……人性的光辉在热烈的叙述中呈现出异样的光彩。当学生把这种感受形成文字之后,由于作文有了情感的浸润而显得丰盈,因为有了哲理而显得深刻、独特。一篇篇充满着人文价值和独特个性的文章让教师激动不已。

3、将自己的激情融入作文之中。肯定、热情、欢愉等积极情感体验,将促使写作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加活跃,激情点燃智慧火花,将直接推动智力的发展。为此,要教会青少年善于,以激活文思。如在写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你生活在这世上有十五、六年了,你所看过或感觉过最美的是什么?请马上在纸上写出你的答案!互相不能商量,不许偷看!”学生马上兴致高昂,笑着写下了答案。答案五花八门:蓝天白云、草原、晚霞、花草树木、大海、老师、女孩、友谊、心灵、食物、漫画、我家的小鸡、金鱼、麦当劳、邻家的小孩、妈妈的眼睛、外婆的手…… 我在微笑中看完全班53位学生的答案。学生们期待地看着我,我拿出一部录音机:“下面,请同学们闭目伏在桌上听钢琴王子理查德的这首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一边听,一边好好地想象你所见所感的最美的东西。”学生在音乐声中让想象和情感插上了翅膀,自由飞翔在文学语言的王国里,下面是这次作文采撷的话语:“我听到了花儿开的声音。”“我闻到了太阳的味道。”“他睁开眼睛,睡眼惺忪地对我们一笑,满面绯红,散发着孩子浓睡的芳香。”“大约五岁的样子,小鱼儿样安静。纤细的五官是用最软的炭笔画上去的,稍不小心,就蹭晕了。一头茸茸的头发像一蓬烟会随时飘散。”“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一层地剥,总有一层让你流出眼泪来”……事实上,中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而瑰丽。具有这种想象力的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人语言”所无可比拟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真诚的对话,从学生的视角进行作文教学。将使师生共同感受写作的乐趣。

四、快乐改作文

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环。评讲促使学生明晓所以然之故的必要手段。作文指导,仅让学生停留在知其然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探索并明晓其所以然之故,才使学生切实获益。

1、改变单一的老师评改作文的形式,是提高评讲质量重要的环节。以往教师评讲作文,总是找几篇好的或差的习作,老师以公式化的评语下注,读读、听听、或老师点评点评。这样会使学生厌倦眼前的“雕虫小技”,要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让大家共同议,适当的时候老师点评。要针对一些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和特殊性去讲评,评出特色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了共识,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提高。

如在评改“美”的话题作文的时候,有两位学生都写《落叶》,一篇是写一个叫“秋叶”的单亲女孩,母亲在一个雪夜为特困生补课而病逝,自己由于未能考上重点中学完成母亲的遗愿而自杀的故事。这篇文章的文辞优美,意境凄美,但思想太消极。另一篇通过对落叶的描写,写出一个很美的秋天,写出秋叶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遣词造句的功力较前者稍逊,但立意颇高,是不错的一篇文章。评讲时,先让两位小作者给大家把文章有感情朗读一遍,然后让大家打分。这一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高涨,大家沸

沸扬扬,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深入争论和探讨中,大家达成共识,评出文章各自的优缺点及今后写作中要注意改进的地方。又如在评讲“感悟生活”这个话题作文时,我是把评讲分为“榜上有名”“片段展示”“佳作欣赏”“出谋划策”“老师例文”五个环节。先宣读文章有优点的学生的名字,再让这些学生把好的片段和文章读给同学们听,然后老师“采访”他们,让他们谈写作的感受及自己对作品评价,接着让全班同学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出谋划策”是把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印刷出来让学生评品并加以修改,使之在众人的“谋策”之下,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最后是朗读老师的“下水文”。这种评讲作文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当然乐于接受了。

2、作文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人为本。要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整体优化和和谐发展。追求人人爱作文,人人能作文,人人好作文。实现叶老概括的“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作文教学的行为与作文教学的目标、本质有所背离。从事作文教学的老师,有一部分走偏了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无视作文规律,无视育人的规律,急于事功。其结果因小失大,欲速不达。可以说,“应试教育”将作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要回归本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促进人的个性的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充分自由的生动活泼的全面主动的和谐统一发展;追求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在其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潜力上,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导和规范,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步入健康的轨道,才能希望有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

3、快乐作文,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尝试在作文教学当中开创一片新天地,笔者的尝试只是一个开头,总结也肤浅,快乐作文的想法,基于米卢的快乐足球,他在中国足坛所创造的神话,值得我们深思。

倡导快乐作文,旨在沟通作文和生活的天然联系,拓宽作文视野,提高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倡导快乐作文,旨在呼唤人文价值的回归,重视人格养成,个性发展,弘扬创新精神;倡导快乐作文,旨在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尤其关怀青少年写作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作文水平;倡导快乐作文,旨在实施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欢乐。让教师体验教学成功的欢愉。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

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但目前的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大薄弱环

节,也是当前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人进入语文教学

领域的时间尚短,对作文教学的体会也不深。在此只是谈谈对当前中学

生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

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

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羊城

晚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参考消息》、《文摘报》、

《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

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

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

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

感而发。

二、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对77年到98年的高考作文进行审题,

我作分析,详细讲评“状元”文章,让学生较系统地熟知高考作文类型;另一方面,我又以符合写作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有新鲜感为原则,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对学生进行系列化、系统化的作文训练.如200

字小作方面,我选了下面一些类型和题目:(1)说明文:《圆珠笔》,

按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2)场景类片断:《课

间的荷花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写一场面。(3)徽章介绍:介

绍“九中”的校徽塑像,讲清构图及寓意。(4)续写想象情景作文“自

习课上,突然一个同学笑起来…”。至于大作方面也是这样,有命题记

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材料记叙文,材料议论文(包括看图作文)

等。

三、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审题是否正确,是关系到文章成败的

重要一环,因此,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

意,也就是审好题。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一般技巧,如

命题作文要(1)审标题,注意题目的限制性;(2)审文体;(3)审

写作要求(包括注意事项,提示);(4)应试中审评分表;材料作文

(包括看图作文)除了上面(3)(4)点外,更要审清材料,多则材料

的要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最佳角度、最佳立意。语文教学内容很多,不

可能要求学生大量写作。所以多审题,精写作,所费时间不多,学生写

作能力又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四、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

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

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

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奇山》、《游西樵山》等;学了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

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

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五、打破思维的模式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991的高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

其一写作,这其实便是一种辩论式作文题型。我借鉴这种作法,以“名

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

等为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

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

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

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阔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

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

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

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教

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能更好的生活。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创造和创新,

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

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

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

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

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

突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

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

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

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

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

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

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

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

般的结论。我国古时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

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

作为教师,不妨首先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给学生提供些新颖的作

文题目,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愚公移山不如移居》,《买椟还珠

——古代经贸的“双赢”》,《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

卖自夸)等等。

(二)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

思维训练。

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包括思维独立性和深刻性

的培养。

思维独立性的培养,是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

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选

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其次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

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

第三思维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

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第一种,逆向思维法。

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的看法,想出

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

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

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

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

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

人耳目一新。

第二种,多向思维方法。

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

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第三种,外向思维法。

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

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

情操,积极向上的智力因素,以至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正是学

生写好作文的重要文化基础。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放在阅读教学

的前提下进行研究。

教学近两年了,从学生的文章中我读出他们对家庭,对学校,对社

会的看法,可以说,我是通过作文真切感受着学生的变化,和他们一同

成长的。通过作文教学,我能感受出他们对作文,对生活的态度。

(一)写作文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是广阔的海洋,学生通过观察世界,发现只有热爱生活,才能

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材料的积累

中,他们不知不觉地发现了生活中美的一面,更加的热爱生活。

(二)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

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的确,学生通过留心观察,认真体验,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

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

充分相信孩子,不要做任何内容的限制,放手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喜

欢的东西。其结果是,每个孩子都很出色!

(三)学生能在文中。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坚持的传统。作文训练成为学

生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在为生活服务。这样学生就能明白,作文不是文

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

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

综上所述,我在语文作文教学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有很多见解还

不成熟,对于一些理论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还未能付诸实践。

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上,我想我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大胆

改革,勇于实践,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以上只是我的拙见,恳请老师的指正。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选材

福建省漳浦县霞美中学一级教师 谢丽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首先源于他们没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思考生活,没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其次学生的阅读量太少了,阅读总是局限于看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没有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一种准确的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又没有搜集新材料,作文模式化。还有就是没有树立大语文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首先要明确材料的概念及材料的来源。

所谓材料,就是写作中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和论据。比如《那年我十岁》这作文题目,则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拾取颗颗美丽的贝壳。有的学生就讲自己十岁那年自己心痛的一件往事,有的学生则是写十

岁那年的生活与现在生活的对照等等„„又如《谈虚心》中学生运用到富兰克林、李时珍等故事及毛泽东的名言等,都是较好的材料。

收集材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骤,矛盾说过:"占有材料要像奸商一样。",要占有大量材料,首先明确材料的来源,材料的来源很多,第一,来自生活的材料,有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思考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鼓励多写札记,日记,编写故事和人物提纲。如《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第二,来自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认识论文的好论据,要鼓励学生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数据统计材料事例,以备必时之需,也可让学生从广播材料得到感情,如一名学生在广播听到一个著名的作家忙于找寻春天,后来在孩子们身上找到的故事就写下很出色的《寻春》,他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闹元宵的情景极力去描绘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写下春天在孩子们脸上的感情,这是生活材料与广播材料的最好配合。第三,来自阅读的材料,要鼓励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知识在阅读的无形中给学生的脑中注入丰富的营养,许多作家的成功都来自这些知识的滋养。第四,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如作为作文中的材料,有一作文题目《站在祖国地图面前》,就要引导学生无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写作,也写出祖国的地大物博,也写出祖国的悠久历史。以上是材料的几个重要来源,要告诉学生勤于积累材料是作文进步的第一个台阶。

其次是鉴别和严格选择材料,我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较清晰的思路,根据材料来源进行材料的分类,根据文体的材料的特点进行鉴别和选择。

第一、生活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特点是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记叙文选择的好所在,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里弄间的旁人逸事等丰富的材料,都是记叙文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搜集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如这样的作文题目《我的××》、《我熟悉的一个》、《邻里之间》这就要求写身边的人和事,素材有了,从前的人和事便像放电影一般从自己面前一张一张地闪过,这样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又如写校园生活的作文,便指导学生要让校园中的校园风景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事在脑中再现出来。这样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生活是最丰富的世界,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特别生活不仅给我们写作材

料,更多的是人生感悟,一名学生写《我和太阳花结缘》的文章,便自然地巧取生活材料:农村常见的农民生活,常见太阳花在自己出生、成长中是那么奇妙的给人们力量的故事。最后从中得到感悟:"太阳花顽强生命力与农民是多么拥军优属,我与太阳的结缘就是与劳动人民的结缘"。这便告诉我们生活是学生的最佳导师,也是给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

第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使学生创作有强大的生命力。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使其中的材料给议论文、说明文注入新鲜而且健康的血液。首先在新闻消息类中,学生要善于撷取议论文的论据,如生动典型的例子、数据、统计材料,然后在具体的写作中就可以自然地运用,如《人的价值》这样的议论文便可以撷取孔繁森、焦裕禄等为人民的幸福而奉献自己的正面材料,也可以撷取成克杰、陈希同等腐败分子损害的人民利益为反面材料。这们,议论文的血肉就丰腴起来,论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了。其次在一些专题性栏目中专业知识,如《人和自然》、《动物世界》和医学专诊等栏目中收集一些有关动植物科学知识,用卡片记下主要内容,这些材料不仅是议论文的好材料,也是说明文的好材料,比如这样的作文题目《介绍你最熟悉的动物》便可解无材料之苦,《人与自然》谈到的环保知识,除了让学生得到知识也得到思考,这说明来自广播新闻材料也具有导向性的特点,环保意识便是一种感情,便是写记叙文的另一材料。这类材料在广播中尤多,其中讲述的故事,现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动,便有了创作的欲望,因而广播新闻等媒体材料是很珍贵,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看,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

第三、阅读材料具有典型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作文范例,是很好的语言材料。说明性的材料不仅给知识的充实也提供说明文的范例,其生动简明准确的说明便给学生很好的语言材料;议论性的材料精辟的论述,有力的论据,严密精确的语言便是学生初学议论文的典范;文学作品丰富精彩的描写,生动诱人的故事,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便是记叙文的最佳典范。这样的阅读材料无形中给学生作熏陶,也给学生提供典范的语言材料,在阅读材料时,要鼓励学生作摘录,记下名人警句,诊断、结论、数据、事例、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题库。有些时候学生往往遗忘了课本其实,我们初中的六本语文书,便是最佳的阅读材料,及取材所在内容,其之丰富,归纳起来也叫人惊叹。根据文体加以归纳:议论文材料:立志方面的课文有《理想的阶梯》,学习方面的《勤能补拙》《从三到万》,成败方面《失败是个未知数》,《起点之类》,节俭方面《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俭以养德》。

记叙文材料,有写学校生活的材料 ,如写老师的《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有写学习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家庭生活的《背影》《散步》,有写社会生活的《花市》《落棋有声》《驿路梨花》等,说明文材料,说明科学事理的《人类的语言》,写小动物《松鼠》,这些来自课本的材料都是很好的材料 。它们起着典范的例子作用,也可以用在我们写作中,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

最后,谈谈材料的加工。材料的提炼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这一关节是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提炼素材呢?

第一从生活材料谈体会,重在感悟,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要认真思考,揣摩生活, 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感悟。从生活中父母辛勤的劳作感悟亲情的伟大,从大自然的美景特别是春天的绚丽感悟人生的丰富多彩,以儿童嬉戏无忧无虑中感悟的生中春天的珍贵,在攀登曲折的山路中感悟生活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得到回报等等, 些美丽的感悟会让学生的脑子变得聪明起来,这些拨动心弦的感悟会使文章表达的中心真挚而且深刻。一名孩子从骑车中车闸失灵感悟到纪律:人的成长离不开纪律的约束,社会的安定离不开法律制约,这无疑是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第二、从广播,电视及书籍材料中提炼观点。学生从广播,电视及书籍中获取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以松散的形式存在他们的脑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槽糕中提取观点,收集有关和典型的论据,用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以免过快的遗忘。或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重要新闻事件开专题讨论会,让他们各抒已见,锻炼他们的敏锐能力,去年发生的虹桥事件引起巨大的轰动,有一名学生就联系《扁鹊见蔡桓公》中所谓的"防微杜渐"的道理加发议论,这无疑是有种较好敏感性的体现。

第三、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大胆创造,使其事例典型化,具体化,结构精巧别致,表现深刻的主题。在平时的作文中不难发现,学生材料流于一般化,有素材却不能很好的组织和重新创造,教师不妨可以教学生利用想象,移花接木、善于铺叙、善于穿插,巧于构思等手段使文章的内容的题材丰富起来。有一部分学生善于写"实",这说真话固然不错,但题材表现出的中心不深刻是一大遗憾。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具体的加工,如记叙文的写人,要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材料铺开来,选择典型的材料,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才能达到表现深刻主题的目的。一学生写母亲为子女的生活奔波--撬牡蛎,如何让其具体化,我让他设置一

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冬天的早晨),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写出天气的冷,让学生在这特定环 境观察母亲的神态动作;从而深刻感受母亲的伟大,这样很自然地让材料为中心服务了。

综上所述,作文内容的丰富,离不开材料的积累;材料的积累,在天平时多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多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新闻媒体,多阅读课外书籍,这样,让自己胸中有片森 林,足解"无米之炊"的苦恼了。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发布:王发平 时间:2009-4-15 14:44:43 来源:吴忠教育信息网 点击:214 讨论:3

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这句话指出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重要作用, 也符合写作的规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来自生活 是毋庸 置疑的。可传统的作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脱离生活从文本到文本,由模仿开始到模 仿结束。造成了千人一面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以人为本,使写作更自然, 更科学,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在新课程背景下使作文课堂生活化,未尝 不是一种选择。课堂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就如生活,以课堂作为生活情景的 集散地,提供写作素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趣,从而激活写作教学的一种课堂模 式。

一、立足文本到立足生活,让生活引领课堂

从立足文本形式,脱离学生实际的范文模写,到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内容上 入手,给学生一定创作空间。古人学文,先养气,苏辙云:文不可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如果养成了浩然之气,则“文不难而自至”了。养气就是生活实践。课堂尽可能给学生生 活的多种形式,让生活引领课堂,不无裨益。

1、关注生活有助于创作开展

生活是丰富无比的宝藏, 其中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但生活也是松散无章的。 课堂关注的是生活中的焦点。 关注学生切近的生活。 让学生学会观察。 屠格涅夫说道: “注 意观察周围的一切, 不仅要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里抓住生活, 而且要努力去了解它, ---不管怎样,要完全忠实于真实性,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研究,避免一切印象与虚伪。”可以 设置一个敏感的话题,如理解。结合口语交际的形式,在活跃的气氛中丰富了表达能力也 使写作有了着眼点。而创作由此生发开来,写出学生对于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感悟。而对于 文体的学习可以由评改课中适当侧重来完成。淡化文体教学也符合大纲的要求,同时符合 学生感性认知较灵敏的特点。

2、模拟生活有助激发灵感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可学生确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可以在写作课堂模拟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写 作的兴趣。给他们直观的震慑。小品,视频或课本剧,以及教师精心设计的意外“戏”。 作为写作的元素可以想象会起到怎样的效果。 平时温文尔雅的你在作文课上因学生做小动 作大发雷霆,该生由顶撞了你出言不逊。学生或忿忿不平,或左右为难时,你抛出作文题 目“脾气”。此可谓不愤不启。学生写作自然手到擒来。若说也会产生千篇一律的情况, 因为材料是同样的。模拟只作为点燃思维的烛。可让学生适当联想生活中的种种。题材宽 了自然文章活了。

3、评判生活有助思维深化

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活泼泼的写作材料,必须身人生活,心人生活,用“眼”看,用 “耳”听,用“心”感受,使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入脑入心。评判 生活在先,挥毫扬墨在后。让作文课堂成为辩论课。让辩论成为写作的开始。这样,写出 的文章才深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想得通透才写得应手。前人质胜于文,

质在文先就是这个原故。

二、关注共性到关注个性,使生活贴近学生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作文课堂 关注共性并不是真正关注学生。面向个体是选择的方向。作文的独特性是生命。独创性离 不开学生的自我展现。使生活更贴近学生。从群体中走出,以学生自我为着眼点才是生活 化的取向。

1、个体带动群体具有互补性

优秀作文各有各的优势,因材施教,优势互补,是作文之道。评讲作文不能只关注某一个 训练文体,对于出格的学生大加责难,或无动于衷是不对的。写记叙文,他却抒情。写议 论文又生出记叙。无伤大雅。应看他写出的文章有无可取之处。

2、个体分类指导具有层次性

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又有着不同的感受。一千个人眼中有 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作文指导应当从个性特征出发。面对不同学生给出不同写作方案。 有人长于抒情,有人长于叙事,有人长于描摹。先扬长避短。使他们写作的特点更突出, 更扎实。然后再有十八般兵器样样通的奢求。使写作教学层次分明,又渐趋一致。

3、个性张扬使写作有自主性

苏轼云“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没有兴趣的写作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兴趣 在于个体创作热情的有效激发。有了个性在关注就有了个体的自觉。写作的老大难问题得 以缓解。学生作文写出自我,教师指导肯定自我。这样自己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自己生 活的把握就更确实,更细腻了。作文自然也写得更确实、细腻了。

三、强化文体到强化心理,体验有情的生活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是说写文章要开展想象,想得很远很远,静静地专心思考,就会联想到千年 的人与事;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时,思路已扩展到万里以外了。想象力是写作的翅膀。而 情感是想象的源泉。体验有情的生活,才有真情的文章。

情感使语言更真实,情趣使文体更自如,情操使文章更深刻。作文教学中捕捉学生心理世 界的波动,关注学生的内心的微妙变化,以此为契机带动课堂教学。言为心声。心灵的教 育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1、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

语文教师应当是心理导师。让作文教学打一场心理战。把学生的所有情感调动起来参与到 一种场景中,从中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转化。如一位名师给学生心理测试,拿出纸笔,写 下至亲至爱的人姓名,逐一划去。每划一个意味着从他的生活中消逝。学生都泣不成声。 此时让学生谈感受, 去写作。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 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同平日。 让写作课形成心理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感情悟。使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又有了一种新 的角度,使生活中的平凡人丰富动人起来,使学生心底的爱潜流呼之欲出,再去作文就有 了动人面目和动情语言。

2、让体验深入生活

从生活中来,到写作的课堂。只是被动的感承受。从课堂到生活中实践才是主动的体验。 让体验深入生活。使学生真正将心灵放飞,真正将心门打开,融入生活并改变生活,写作 就不只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理性的生活了。学生往往 将某种感情挂在嘴上,缺乏真切 的体验。未赋新辞强说愁, 没有情感的体验何来情感的认知。只能闭门造车了。 教师此时, 让学生主动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带着任务去。观山则情满于山,览物则情动于物。写 孝心不妨让学生为父母洗脚, 或做一顿饭。 从中感受父子亲情。 从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就使生活中的情味自然行之笔端、汨汨而出了。

四、走进现实更走向真实,追求理想的生活

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反映,一个学生纵然能有出色的文采,但如果认识水平较差, 其文章充其量也只能徒有一个华丽的外壳,缺乏神韵。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认知 水平。这当然不是朝夕之功。可学生心中有了理想对于生活的看法就有了主动的思索。用 批判的眼光看生活,才能使作文有了意识。而不是简单的翻版。这是写作追求的境界。也 是课堂生活化的本质所在。作文课堂不只是在进行写作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情感交流、 思想交流的平台。当写作能达到这样的作用时,写作本身就会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用理想审识现实,写作交流把美的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理性面对现实生活,学会思考, 自觉自主地去想、去说、去写。

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写作的规律。也应当是作文课 堂教学的规律。 重新审识我们的教学现状, 提出以上粗浅的想法, 仅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以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使作文教学真正轻装上阵。

这里所说的个性包括思想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一、思想内容要有个性。即在考场作文中,学生要在思想上具备一种创新的 能力,想人之所未想,谈人之所为谈,论人之所不能论。换句话说,就是思想要 新,深。 “传递”这个话题可以写作的范围十分广,写传授、传承、传播、传送、 传告等都可以, 学生以前训练过的许多作文都可以往这个话题上靠。 于是传递爱、 传递道德、 传递民族精神等作文就大批量的出现了。这些话题在前两年的广东高 考作文中同样也可以写作,如“用爱雕刻心中的天使” 、 “用爱的语言沟通” 、 “用 美德雕刻心中的天使”等等。这样人人都能谈的话题在创新方面首先打了折扣。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思想内容的新、深呢? 首先要学会将话题化大为小,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拿到一个作文题, 首先要审题。像“传递”这样宽泛的话题,学生如果从大处落笔,就容易写得空 洞、肤浅,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谈民族精神的传递,却没有落实到传递具体的什 么精神,大话讲了一堆,却只是浮于表面。将话题化大为小,容易将话题谈得深

入、深刻。如部分考生可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对竹文化有过研究,于是以《中华竹 魄,薪火相传》为题,谈论竹文化在历朝历代的传承。有的学生从音乐或绘画等 艺术的角度切入,解读艺术家的情感、审美观念的代代传承。有的学生以具体一 物为线索表达亲情的传递,如改卷场上的样板作文《爱在家中传》就以苹果为线 索,表达爸爸对我的爱,对妈妈的爱。 其次,考生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写出深刻的具有社会性、时代性的作文 来。考场作文中往往讴歌的多,批判的少;无关痛痒的多,切合实际的少。因此 学生作文习惯了说大话、套话,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于是改卷老师一 旦发现了一篇有个人见地的作文就如获至宝般地给了高分。 少数学生能够关注社 会, 敏感的意识到了经济大潮冲击下传统文化的流失现象,西方文化入侵下传统 艺术的失传现象等,于是以此为切入点,表达自己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忧 患意识,也许文笔不太成熟,但其大胆表达自我的写作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如考 场作文《半世繁华半世愁》通过回忆儿时随父母一起看大戏、贴年画、逛庙会的 愉快经历, 来引出自己对当今传统艺术失传的忧虑,从而发出保护传统文化的呼 吁,感情真挚,思想深刻。部分考生从具有传统特色的古建筑如北京胡同、西安 城墙等的消失为切入口,表达自己对经济环境下建筑文化的趋同化倾向的批判。 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中国人的洋节热、 端午节被别国申请注册等现象入手呼吁中国 人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 这部分作文在高考作文中就犹如一堆沙子中的几粒珍珠 一样,也许不具有十分耀眼的光泽,却足以照亮改卷老师的眼睛。 再次, 考生视野要开阔, 材料要新颖。 议论文的深入论述离不开材料的支撑, 而在这次考试中, 绝大多数文章的材料都大体一样,古人就集中于部分文学大家 身上,如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文天祥等;今人就基本上集中在 05、06 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身上。 改卷老师一天评改好几百份试卷, 所见的人物总是这些, 自然就味同嚼蜡了。少数聪明的学生在思想上不能求新,结构上也没什么创意, 但能够引用一些常人不能引用的论据,同样也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考生 作文《生命的传递》在文章开头就引用了周作人的一段话: “我们每个人都不过 是流转不息的生命链条上的一环,所要做的无非是走好自己生命的这一段路,将 手中的火炬平安地传递到下一代的手中去。 ”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福布斯》杂 志“中国慈善榜”的慈善家故事、青春版《牡丹亭》的主创人白先勇的故事以及 2004 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马塔依的故事。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 有动人的情感, 但是他在平实的论述中恰倒好处地引用了几个一般人引用不到的

新颖材料, 展现了自己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面, 从而赢得了评卷老师的认可。 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同时也要引 导学生广泛搜索新颖的论据,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 二、作文形式要有个性。高考作文议论文容易下手这是事实,而议论文又讲 究条理清晰,于是在备考过程中,老师就一再强调作文的形式,部分老师甚至给 出一个模式,让学生去套。这样高考作文就好象加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篇篇大 同小异。当然,在议论文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模式去模仿, 但模仿之后关键的是要创新, 正如某位画家曾说的 “仿我者死, 学我者生” 一样, “学”就是要创新,要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样是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间分 论点,末尾总结的结构模式,也可以写出新意来。一般考生以陈述句的方式提出 三个分论点,然后列举论据加以论述。而有的考生以反问的方式、感叹的方式或 者呼告的方式提出分论点, 有的考生采用直接与名人对话的方式叙述论据,有的 考生以再现历史画面的形式生动的描绘论据„„作文就如做菜,材料一样,但不 同的厨师却可以创造出不同款式不同花样的菜式来,从而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后记:作文如做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承担着教书的责任,同 时也承担着育人的重任。 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够摆脱工匠的角色,引导学生创 作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让他们成长为具有个性、具有思想的一代青年。

浅谈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

日期:2005-10-08 地址: 作者:王爱春

我看累了太多的雷同,太多的庸俗,太多的虚假,更多的是文章的浮华! 我听怒了没有气愤的谩骂,没有欢愉的歌唱,没有激情的亢奋,更多的是没有胸膛的抒情! 中学生的作文,像被缚住了翅膀的鸟儿,暮气沉沉。像脱离了水面的鱼儿,奄奄一息。 这不是杞人忧天,这是发生在中学第一线的真实的报道。这也许危言耸听,但事实是: 长期以来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一直是个误区; 思维定势对作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波; 情感 的投入也越来越冷淡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视野因不合时宜的应试教育而变的模糊。 新的形势召唤语文作文教学要诚恳地进行自我解剖和自我革新。列宁说过: “认识自我,并尝 试着与革命的进程同步着,便是拯救自我。 ”虽说革命,但道理亦然。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在新 的形势下,笔者认为: 一、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有自我反省的必要性:

1、轻作文,重语基,阅读的认识观大有市场。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试教育根深蒂 固的影响使得教师形成这样一个定势:作文是个慢性工程,短期内无法奏效,相反,语基和 阅读要容易得分些。因此,老师们总喜欢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后者身上,而这一点, 在时间紧迫的初三表现尤其明显, 大家似乎形成了一个共识: 反正作文在我任教的一年里作 用不大,还不如多抓基础(在老师每年多换语文的学校比较常见) 。于是乎,学生的学生的 作文量不够, 教师的作文评改质量低, 学生的创作激情低落, 即便部分地区以对作文和语基、 阅读作了等比的调整, 但仍然未能唤醒教师的错误的认识观。 以致在大考中作文依然成为制 约语文分数提高的瓶颈。 甚至有很多学生连基本的记叙文都不会写 (这决不是在污蔑我们的 语文作文教学) ,可怕的认识观! 2、受从众心理,被动心理,敷衍心理影响的思维定势制约学生的作文创作。人是万物之灵, 模仿是人的天性,曾记得有一位圣人说过: “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天才,第二 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花比做女人的人是蠢才。 ”作文的模仿多了,便会形成 为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学生们在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一味地用老材料,老 眼光,老词语,老模式去构建着新时代的作文,动则就是“雨中送伞” , “论学习之重要” ;颂扬 教师,歌颂祖国;暗淡无光的语言;三段式或四段式的作文结构。让人乏味让人忧,落入窠 臼是在所难免的。加之,学生认为作文就是作业,很多人根本就想不到写作文是在培养自己 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抱着从众心理写作文,人云亦云,不求个性发挥。受客观形 势的影响, 学生们因学业负担过重, 被动和敷衍心理有时又会占上风, 应付了事, 东抄西摘, 屡见不鲜。 3、背本离源的作文现象令人不寒而栗。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 教授陆俭明认为, 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 善、 美的熏陶和教育, 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学语文作文越来越离谱地走 上了“假,大,空”的境地:真实的情感被无情地遗弃在炙热的撒哈拉沙漠烘烤;十五六岁的 花季少年滑稽地戴上了成人的面具; 洋洋洒洒一卷字似乎要写完所有的沧桑和抱负。 而许多 老师对作文的要求是违背科学的。 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唯理, 就是不相信和排斥人对生命的 体验与感受,认为只有理性才是高尚可靠的。这种用理性压制感性的做法,与唯物主义重视 实践和感性背道而驰,把丰富多彩的生活打压得只剩下瘦巴巴的几根骨头,使记叙文、随笔 等充斥空洞的说教,为了迎合这种说教,有时不得不去扭曲生活。唯理论强迫着学生漠视人 的复杂性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仅妨碍他们学会体验和挖掘生活, 也窒息了他们身上的艺术 细胞。目前严峻的现实是,私情私语因为违忤老师的意志,学生们只好隐瞒,唯理的方法是 因为老师喜欢, 他们只能无中生有。 抛弃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 这更加重了语文作文的悲哀。 4、师生的文化积淀未能与时俱进,跟社会共鸣。囿于此必陷于此,长期的繁重的工作使得

绝大数教师身心过于疲惫,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重理轻文的社会思维,无形中让学生放轻了 学文的步伐, 谁还舍得花大时间去读几本文学样本, 听几段优美的散文诗呢?作为学生的楷 模的教师,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能够加强文化积淀并延续着文化积淀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古 训有言: “授人一羹,自当有一瓢。 ”笔者不奢望着文化积淀的思想能骤然见效,但有一点大家 也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厚实的文化积淀,纵然有再好的技巧和方法,相信文章 的内容也会是干瘪和苍凉的。 二、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尝试革新。 1、革新观念,加大作文投入,提高作文地位。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体现他们语文素质的重要 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要求的提高,作文必将获得和阅读相同的地位,因此,也应获 得相当的教学课时,至少要占到 40%的时间份额。按目前实际的语文教学时间来计算,每 周要有 3 节课才算合理。只有给予了较为充足的时间保障,作文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作文教学不是世外课堂,要想真正地提高语文作文的地位,必须赢得领导的支持,只有领导 们认识到了作文教学的实际问题, 才能从整体上改变作文教学的布局, 真正地加大作文投入, 也才能对教师的作文教学进行的备、教、改、导的督查做出相应的调整,更重要的是教师能 够获得作文改革中来之领导阶层的各方面的鼎立支持, 从而, 使作文教学改革拥有了良好的 土壤环境,为以后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做好准备。 2、制定计划,改革作文模式,优化作文效果。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不然古人就没 有“头悬梁,锥刺骨”的成语了。要想让学习不累,最好的方式,就是为学生制定一个行之有 效的作文学习计划,减少重复有无效的劳动,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首先制订了整体训练 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为以记 叙、描写为训练能力的话题作文,初二阶段为以抒情、议论、说明为训练能力的话题作文, 初三阶段以训练话题作文的多种写作技巧及各种文体的写作事项。其次, 进行专题集中式 训练。 (1)划分专题。 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 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 题内容。 (2)训练步骤。 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六步完成:a: 知识示范: 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 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 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 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b: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 练不同的是, 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 使能力强的学 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 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c: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

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 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 。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 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 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 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d: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 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 基本清楚, 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 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 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e:等级打分。具体做法是将作文分为 A、B、C、D 四级。在第一次 瓶盖时,教师有一是控制 A 级人数,只有极个别优秀作文可打 A 级,修改后有进步的可升 级。对那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善于抓住进步点,闪光点,稍有进步便予以升级。同时 辅以“表扬信”等通知家长的形式,家校结合,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持久写作兴趣。 f: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 内容已无须罗嗦。 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 通过集体讨论 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专题化训练中, 讲评绝不是一次 作文的结束, 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 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 审视自己的作文, 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 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 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在课程设置上,为与训练步骤相应,我设置了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 示范) ,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 ,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 ,反 刍课(即再写再练) 。同时,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 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 办黑板报, 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 注重趣 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 300 字的日记) 、每旬一抄(每半月抄 1000 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 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4)开展每课一讲(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每日一读(每天 读 1000 字左右的文章)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扩大学生的 课外阅读量。 (5)开展每周一练(每周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每月一改(每月对作 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的课外活动。通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实验,大部分同学在写 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种训练程序改变了学生见作文即头疼,视作文为畏途 的现状,使他们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计划下学期将扩大实验班级,争取此项 专题明年能够在全校得到推广,以期望全面提高我校的学生写作能力。 3、开拓视野,培养写作真情,明作文与做人。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

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因此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文章的真伪在于表情达意。表情达意的真实就是要讲真话。巴金说过,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文章是抒写性灵之物,主要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不真实即失去了交流的基础,因此,这表的“情”达的“意”绝对假不得。对那些瘦损干瘪,千篇一律,了无生机的东西,我们本能地会予以拒绝,因为它不能提供给我们新鲜有意思的东西,使我们的阅读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做人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 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有二人是颇有“建树”,而周作人的文字虽好却难以流芳,这是为何?不会“做人”也! 司马迁忍辱写成《史记》可窥见其人格。 屈原、陶渊明、杜甫、李白、苏东坡、关汉卿、蒲松龄哪一个不是有着凛然正气的文人,他们的人品比文品更高一档次。古今中外做人比作文更为重要。推而广之,做任何事首先要做个顶天立地的“人”。作文如一面镜子,它能够反映作者做人的思想境界、品德情操。 作文是各种艺术的合成,它能够反映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 作文也是一种对作者做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的反映。

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我们就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积极寻求语文作文教学的制高点,为中学作文教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谈中学语文的快乐作文教学

李厚学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臻完善和严密。但毋庸置疑,伴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

和发展,语文教学在方向把握和方法手段方面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其迷离性和陈旧感,从而形成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缺陷和不足。单纯从作文教学上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笔者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一、快乐作文的可行性

(一)丰富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叶圣淘对写作本质的阐述十分透彻:“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蕴,且必经已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达。”叶老的这段话,道出了写作的精髓: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必“附丽于事物”,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那么,生活从哪里来?这里指出,学生的生活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间接生活,一个是直接生活。间接生活来自读物,读物“正多”的事物,就是丰富的生活。直接生活指学生学习期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但接触生活并不一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的终结,就是培养这种本领。即语言表达的能力。 非常遗憾的是,许多语文老师都明白作文教学的终极,但如何都改变不了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甚至视为畏途的现状。

(二)作文是快乐的情感体验

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也是我近年一直在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快乐作文,需要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快乐的写作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教育心理学的“积极反应法则”也告诉我们:“让学习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主动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学习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关的。需要即是欲望,欲望是否强烈往往决定着兴趣浓厚程度的高低。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事实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一面,因为它更具人文性,更为感性,更有感染力,容易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实现学习目的的心理驱力。 其次,阅读与写作是相逆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儿童和少年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同时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读写结合,双向互进的根本。

可见,快乐作文在理论上看,是完全可操作的。

二、快乐作文的前提

(一)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老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行政干预”,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首先我把作文改为“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袁虎的倚马作令”、“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而今后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去交际、去完成高速度、高智能运作的社会。

(二)教会学生感知生活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叶圣淘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 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三)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感,激发学生乐学乐写的情绪

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语言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它饱含了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了作家心血和生命。所以语文教材无不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缘情,有的直抒胸臆。“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准确而充分地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课文的美。把课文当作例子,当作优美的范文,让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从而激发其创作的欲望。

(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赫尔岑),提倡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就是打开思路,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海阔天空,任其驰骋,随意翱翔。所谓“自由文”,就是结合各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写作的动机,使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笔来,如泉涌瀑泻,自然抒发情怀。

(五)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

邹芩以十分形象的语言说起她对写作的感受:“而当被别人或自己的故事所感动,被心中的梦想、幻境所激动时,稿纸就像无垠的原野,手中的笔便成了黑色的骏马,尽情任意的纵横。笔尖在纸上„沙沙‟的摩擦声,犹如马蹄清脆的踢踏声,倏忽间,小小的一张纸上布满了方块字,一个个在那里眉开眼笑,轻声欢唱。扔下笔时,犹如卸下担子,尽管赶得上气不

接下气,心情确实无比欢畅。”“这样的写作,我喜之,乐之,亦爱之。”张翼则直抒胸臆:“写作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是怎样一种奇特而绝妙的感觉啊!是心灵释放后的安然,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更是对于自身一次完美的超越,一次挑战!”从小作者的独白可看出,他们已经从原来的“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当“我要写”这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被诱发出来之后,学生的写作就会以写为乐,乐在其中。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皱芩和张翼创作的兴趣、热情和喜悦,是成就小作者创造性的内驱力。

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其实就是诱发学生“我要写”的愿望。

三、快乐写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一)改变刻板的作文课开头形式

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是刻意写作文的氛围,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你的话题。不妨以谈话式,把社会“聚焦”、家庭的人物或事物的变化、学校的新风,作为一个话题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谈论:这件事怎样讲才能使人信服;对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有怎样的看法;对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感受……也就是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入角色,产生不吐不快的激情。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拟定话题,自然引入。在和学生平日的接触中,我了解到许多中学生有厌学情绪,其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学费数字太“可观”,家庭经济支付不了,乖孩子不想让父母有过重的负担;学习成绩比较差,忍受不住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学习,想甩开学校的束缚,走自己“独有所长”的道路。于是,在一次作文课上,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以前我教过一名学生,从小学习成绩很好,从来不随便旷课,可自从上了初中,他长大了,反而经常不想上学,他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很懂事,他这样做,母亲会不会伤心,同学们会不会瞧不起他了?你怎样看这个问题?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纷纷议论,各说纷纭,当同学们议论到高潮时,我在黑板上写上几个题目《他为什么不想上学》、《他的故事给了我启事》、《我谈厌学》,让同学选择其一,形成作文。因为有了议论作基础,学生自然乐意动笔了。又如在写《我爱我家》这篇作文时,我先把事前制作好的动画软件播放给学生看,画面上是一家人温馨相处的几幅图画,同时播放音乐《可爱的家》,让学生产生家庭温暖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家有哪些可爱之处。再进行写作。由于软件以其新颖、表现力,一开头便吸引了学生,调动了感观情绪,激发了写作的欲望。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写作教学的开头。

(二)改变单一的作文形式和作文内容

1、作文形式、内容避免单一化,应走向多元化。因为单一的形式和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表现在习惯于一个方面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并且往往成为定势,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这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好的作文正如一个“完人”,要“天庭饱满,地革方圆,五官端正,口齿清淳”,对作文的立意、选材、组材有明确的要求。但这些内容,同时和谐地把握,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分阶段单项训练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如一次作文课,我搞了《老师,我感谢您》的开头结尾的练习,有学生这样写:“如果说母亲给我一把遮阳的伞,那么老师却给我迎战风雨的翅膀,风雨中母亲扶着我走路,而老师在前边召我快行。老师,我感谢您,给了我超过母爱的力量……”结尾写道:“看着老师微驼的身躯,我突然意识到,我长高的那部分正是老师的血肉,他把全部的精华无私的奉献给了她的学生。”学生饱含深情的开头和结尾,已经让作文成功了一半。

2、 综合训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实话实说式”、“焦点访谈式”、“花边文学式”、“囊中探宝式”。实话实说,就是侧重真情实感的练习,培养学生的人情观。焦点式,就是侧重对社会的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花边文学式,就是要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囊中探宝式,就是要就地取材,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能力。比如,母亲节快到了,请每一位同学回家为母亲做一件事,上学后采用“实话实说式”口述自己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课堂上有娓娓叙述的真情,有朴实无华的真挚情怀,有热情奔放的诗歌朗诵,有情真意实的忏悔……人性的光辉在热烈的叙述中呈现出异样的光彩。当学生把这种感受形成文字之后,由于作文有了情感的浸润而显得丰盈,因为有了哲理而显得深刻、独特。一篇篇充满着人文价值和独特个性的文章让教师激动不已。

3、将自己的激情融入作文之中。肯定、热情、欢愉等积极情感体验,将促使写作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加活跃,激情点燃智慧火花,将直接推动智力的发展。为此,要教会青少年善于,以激活文思。如在写以“美”为话题的作文,我是这样开头的:“同学们,你生活在这世上有十五、六年了,你所看过或感觉过最美的是什么?请马上在纸上写出你的答案!互相不能商量,不许偷看!”学生马上兴致高昂,笑着写下了答案。答案五花八门:蓝天白云、草原、晚霞、花草树木、大海、老师、女孩、友谊、心灵、食物、漫画、我家的小鸡、金鱼、麦当劳、邻家的小孩、妈妈的眼睛、外婆的手…… 我在微笑中看完全班53位学生的答案。学生们期待地看着我,我拿出一部录音机:“下面,请同学们闭目伏在桌上听钢琴王子理查德的这首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一边听,一边好好地想象你所见所感的最美的东西。”学生在音乐声中让想象和情感插上了翅膀,自由飞翔在文学语言的王国里,下面是这次作文采撷的话语:“我听到了花儿开的声音。”“我闻到了太阳的味道。”“他睁开眼睛,睡眼惺忪地对我们一笑,满面绯红,散发着孩子浓睡的芳香。”“大约五岁的样子,小鱼儿样安静。纤细的五官是用最软的炭笔画上去的,稍不小心,就蹭晕了。一头茸茸的头发像一蓬烟会随时飘散。”“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一层地剥,总有一层让你流出眼泪来”……事实上,中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十分广阔而瑰丽。具有这种想象力的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无穷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人语言”所无可比拟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真诚的对话,从学生的视角进行作文教学。将使师生共同感受写作的乐趣。

四、快乐改作文

评改是作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环。评讲促使学生明晓所以然之故的必要手段。作文指导,仅让学生停留在知其然当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探索并明晓其所以然之故,才使学生切实获益。

1、改变单一的老师评改作文的形式,是提高评讲质量重要的环节。以往教师评讲作文,总是找几篇好的或差的习作,老师以公式化的评语下注,读读、听听、或老师点评点评。这样会使学生厌倦眼前的“雕虫小技”,要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让大家共同议,适当的时候老师点评。要针对一些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和特殊性去讲评,评出特色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也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了共识,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提高。

如在评改“美”的话题作文的时候,有两位学生都写《落叶》,一篇是写一个叫“秋叶”的单亲女孩,母亲在一个雪夜为特困生补课而病逝,自己由于未能考上重点中学完成母亲的遗愿而自杀的故事。这篇文章的文辞优美,意境凄美,但思想太消极。另一篇通过对落叶的描写,写出一个很美的秋天,写出秋叶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遣词造句的功力较前者稍逊,但立意颇高,是不错的一篇文章。评讲时,先让两位小作者给大家把文章有感情朗读一遍,然后让大家打分。这一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高涨,大家沸

沸扬扬,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深入争论和探讨中,大家达成共识,评出文章各自的优缺点及今后写作中要注意改进的地方。又如在评讲“感悟生活”这个话题作文时,我是把评讲分为“榜上有名”“片段展示”“佳作欣赏”“出谋划策”“老师例文”五个环节。先宣读文章有优点的学生的名字,再让这些学生把好的片段和文章读给同学们听,然后老师“采访”他们,让他们谈写作的感受及自己对作品评价,接着让全班同学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出谋划策”是把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印刷出来让学生评品并加以修改,使之在众人的“谋策”之下,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最后是朗读老师的“下水文”。这种评讲作文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当然乐于接受了。

2、作文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人为本。要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整体优化和和谐发展。追求人人爱作文,人人能作文,人人好作文。实现叶老概括的“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作文教学的行为与作文教学的目标、本质有所背离。从事作文教学的老师,有一部分走偏了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无视作文规律,无视育人的规律,急于事功。其结果因小失大,欲速不达。可以说,“应试教育”将作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要回归本真,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促进人的个性的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充分自由的生动活泼的全面主动的和谐统一发展;追求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在其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潜力上,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导和规范,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步入健康的轨道,才能希望有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

3、快乐作文,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尝试在作文教学当中开创一片新天地,笔者的尝试只是一个开头,总结也肤浅,快乐作文的想法,基于米卢的快乐足球,他在中国足坛所创造的神话,值得我们深思。

倡导快乐作文,旨在沟通作文和生活的天然联系,拓宽作文视野,提高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倡导快乐作文,旨在呼唤人文价值的回归,重视人格养成,个性发展,弘扬创新精神;倡导快乐作文,旨在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尤其关怀青少年写作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作文水平;倡导快乐作文,旨在实施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欢乐。让教师体验教学成功的欢愉。


相关文章

  • 广东2013年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04579)考试大纲
  • 目 录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第二章 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的依据及构成 第二节 中学语文课程的 ...查看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儒家人格思想与中学语文教学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还中学 ...查看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 ...查看


  • 2013毕业论文(语文教育学)参考题
  • 语文教育学毕业论文参考题 说明:以下题目有些只是选题范围,写作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针对教育教学现状确定具体论题,切忌大而空. 一. 毕业论文 1.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认识 2.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3.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素研究 ...查看


  • [分享]初中作文教学特色方案设计7快速审题作文
  • 自由设计7=R 快速审题作文 u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iv82 [设计思路]Y#{)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tB 运用添加因素法进行快速审题作文.使学生理解什么叫因素和什么叫添加因素法,并能灵活运用添加因素 ...查看


  • "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探究"课题的过程报告
  •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效益为根本 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探究"课题的过程报告 "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探究" 课题组 "语文教育立体化模式探究"课题经过多年的研 ...查看


  • 关于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 关于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7月15日至2011年8月10日 调查地点:商南县十里坪镇九年制学校 调查对象:语文教师.七八年级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法,谈话法 调 查 人:陈玉海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


  • 2014年度常德市中学语文优秀论文评选结果通报
  • 2014年度常德市中学语文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通 报 常教研通[2014]022号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直各中学: 2014年度常德市中学语文优秀论文评选已经揭晓.共评出一等奖41篇,二等奖74篇,三等奖53篇.具体结果见附件. 二〇一四年五月 ...查看


  •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分析人 许奕瑭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 今天有机会和我们初一语文组的四位老师和大家共同分 析.探讨期中考试的情况感到十分荣幸.现就本次语文试卷的特点.命题思想. 学生的答卷情况. 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今后的整改措施和打算 ...查看


  •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初探
  • [摘 要]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最关注的话题.当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