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研究

ValueEngineeringNo.6,2009

价值工程2009年第6期

doi:10.3969/j.issn.1006-4311.2009.06.004

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

指标体系研究

ToStudyontheIndexesSystemof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

toStormwaterResourcesUtilizing

郭春丽GuoChunli;吕素冰LüSubing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大连116024)(InstituteofEconomy,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Beijing100038,China

SchoolofCivilandHydraulicEngineering,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摘要:以水文水资源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遵循全面科学性、动态可变性、等级层次性原则,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雨洪资源利用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针对雨水和洪水、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情况下的雨洪资源利用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确定的差异,提出探讨性的结论。

Abstract:Basedonthetheoryofwaterresourcesscience,ecology,economy,sociologyandsoon,theeconomicsocialbenefitevaluationindexsystemofstorm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isproposed.Thesystemincludestheindexesinthreeaspects:economicbenefit,socialbenefitandeco-environmentbenefitandobeystheprincipleofscientific,dynamicandhierarchy.Thedifferenceofindexselectionandweightdeterminationofstorm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indifferentconsiderationssuchasrainandflood,urbanandsuburbandsoonaresummarized.

关键词:雨洪资源;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不同背景

Keywords:stormwaterresources;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indexessystem;differentconsiderations

中图分类号:F333··2;F2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06-0013-04

1研究背景

由于受到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的水资源季节分布极不均匀,因而连枯连涝现象时常发生。在汛期,为确保河流和大坝安全,将洪水下泄入海,使大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宝贵水资源流失;而汛期过后,我国大多数地区却又水资源匮乏。雨洪资源化利用是针对传统水利的传统做法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这是减轻洪水灾害、增加可用水资源量、实现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有效措施。

“雨洪利用”,在国外通常称为“雨水管理”[1]。由于全球范围的淡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世界五大洲约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开展了不同规模的雨洪利用研究。例如,美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法规,限制雨水直接排放与流失,控制雨水径流的污染,收取雨水排放费,要求并且鼓励对雨水的截流、贮存、利用或回灌地下,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又如德国通过法律强制和市场推动,鼓励用户采用雨洪利用技术。

我国学者在雨洪资源的利用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

究。于琪洋[2]从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出发,对城市雨洪资源利用进行了分析,其结论是:加强城市雨洪资源的利用,在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缓解城市的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丁海燕[3]提出城市排水采用6字方针“渗-回(灌)-调(节)-蓄-用-排”。王国栋、石海波[4]提出应完善防洪预案,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加快河口村水库建设,提高沁河防洪能力以及有效利用黄河干流洪水资源等措施缓解豫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崔敬欣[5]分析了城市雨水资源效益,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可以节省巨额市政投资,可以节省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有良好的产业前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对雨洪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日趋完善,国家和社会对雨洪资源的利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对其后期产生的效益识别和评估还不完善,尚未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为此,本研究将从雨洪资源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出发,探讨雨洪资源利用可产生的效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06BAB14B05)。

作者简介:郭春丽(1973-),河南洛阳人,博士,副研究员,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吕素冰(1984-),河南濮阳人,博士研究生。

-13-

ValueEngineeringNo.6,2009

益,提出雨洪资源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识别和评估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效益识别和评估的核心问题,是其确定识别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科学、客观、合理,尽可能地全面反映产生效益的所有因素,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全面性原则。

对指标的取舍和指标体系结构的拟定,都要有科学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获取的指标信息才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评价的结果才具有可信性。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水文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系统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使指标体系力求反映雨洪资源利用效益的所有方面,反映各个层次与维度的属性,做到既能反映其定量属性,也能反映其定性属性;既能反映其直接、近期效益,也能反映其间接、长远利益。

(2)动态可变性原则。

在确定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指标随时间、空间和研究区域而变化的情况,又要注意指标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即动态可变性原则。如雨洪资源利用对同一区域的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影响各异,产生的效益也有差别;再如,农村和城市对雨洪资源利用的需求存在差异,效益指标的取舍也应各有侧重。

(3)等级层次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根据逻辑关系构建合理的层、块体系,即具有合理的等级层次性。按照等级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体现综合效益指标与不同层面指标之间的关系,能体现相同等级层次所有的指标类别。

(4)操作实用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要求概念明确、定义清楚。定量指标的数据应便于获得、真实可靠,定性指标的界定应科学合理、统一标准,要着力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应用中的可操作性。

(5)普适推广性原则。

选择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具有普适推广性,不仅针对具体的研究区域,其他地域也能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框架下,根据以上原则选择合理的指标,通过在相应模块中增补具体指标,科学、客观地评价雨洪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3指标体系的构成

依据以上原则,综合水文水资源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分析雨洪资源利用对受水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构建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识别和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目标层、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14-

价值工程2009年第6期

3.1目标层

目标层是表征雨洪资源利用的整体综合效益,它是由其所属的各层层次(即亚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效益为基础。

3.2亚目标层

亚目标层反映雨洪资源利用对受水区域产生的影响,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这三大效益同时产生,同时存在,有机结合。

3.3准则层

准则层是亚目标层的细化:

经济效益,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提高农业灌溉效益、提高工业供水效益、产生旅游效益、发电效益、航运效益、防洪减灾效益、调节错峰效益和优化产业结构共10个方面因素;

社会效益,包括提高人口承载能力、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提高供水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发展和防洪减灾社会效益共8个方面因素;

生态环境效益,包括改变气候、防止超采地下水、增加植被覆盖率、湿地保护、影响生物物种变化、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和提供清洁能源共7个方面因素。

3.4指标层

指标层主要描述准则层反映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的特征和水平,对雨洪资源利用的效益的状况和关系,采用可以获得的指标群及指标,分类别进行表达,给予直接的度量和描述。各主要指标分述如下:

3.4.1促进经济发展的指标

主要用地区生产总值(在一个区域内一段特定时间里所有生产产品和货物的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核算期内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该地区常住人口相除)两个指标来反映。这两个指标属于统计指标,是定量指标,可以从总体方面说明雨洪资源利用可产生的经济效益。

3.4.2改善居民生活的指标

主要用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来反映。前者包括两部分:一是雨洪资源利用通过促进工业或工厂的发展,增加了多少就业岗位,就业人员的收入是多少;二是增加了多少供水量,使水价保持不变(或有所降低),由此减少了居民多少生活支出;以上两方面相加,可以计算出雨洪资源利用对提高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程度。后者的衡量方法,需要结合雨洪资源利用如何促进农业、种植、养殖业、渔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等,准确计量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数值。

3.4.3农业灌溉效益的指标

水资源缺乏,是干旱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6]。雨洪资源的利用,可以使供水量增加,

ValueEngineeringNo.6,2009

价值工程2009年第6期

从而带来显著的农业灌溉效益,这是属于可计算的定量指标;因此,可以用耕地灌溉率(农业灌溉面积/耕地总面积)、作物产量、农业产出、林业产出和渔业产出指标来衡量。

就业的影响。

类似的还有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雨洪资源利用可以通过缓解水资源短缺,推动工业发展,为我国产业升级,进而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样,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指标,但也可能是增加就业岗位,也可能随着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就业岗位;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4.4防洪减灾效益的指标

河流洪水的主要特点是峰高强度大,有一定的持续时间,面积分散,灾害波及的范围广,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7]。首先,造成作物减产;其次,遭受的经济损失大;第三,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暴雨、洪水、山洪、泥石流和内涝等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以及江河湖滩淤积等众多难以短时消除的危害。因此,在极端(特殊)即已形成洪水的情况下,雨洪资源的利用对洪水的拦蓄产生的防洪减灾的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这部分的效益可以从以往洪灾造成的损失或可能发生的损失的角度出发估算出来,或与其他地区已发生的洪灾损失相比中估算出来。在计算时,防洪减灾的效益可以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可以按照假定无拦蓄洪水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洪灾损失与洪水拦蓄后实际的洪灾损失的差值进行计算。雨洪利用所减免的间接经济损失则为间接经济效益。

3.4.7社会稳定的指标层

雨洪资源的利用,使供水量增加,从而可以提高用水需求的满足程度,如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保证弱势群体用水、降低饮用水困难人口比例、降低人均缺水量等;同时提高家庭生活用水费用支出的承受程度,如随着供水量增加,城市水价得以降低,减少了城市家庭生活用水支出。以上两个方面都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

3.4.8社会发展的指标

可以用提高城市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工业化水平(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消费水平、改变消费结构和改善健康饮水条件等衡量。

3.4.5提高供水能力的指标

供水能力的提高主要用以下指标来衡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提高、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和万元

3.4.9防洪减灾社会效益的指标

雨洪资源的拦蓄利用所减免的非经济损失即为防洪减灾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因洪水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8]、生态环境损失、对政治社会的影响以及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与文化教育损失等。

综上,建立了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多层次多指标结构的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GDP用水量。

3.4.6农业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指标有:种养结构变化(高附加值产品、高效生态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农村非农产业与农业的比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

目标层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

亚目标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准则层

促济改民进发善生经展居活农溉业效灌益

工水旅发业效游电供益

效效益益工业总产值

旅游收入

发电效益值

航运效益航运效益值

防灾洪效减益

调峰优业提承节效化结高载错益产构人力

提发提水高利高能土用供力地率开

农结业构产调业整工结业构产调业整

社会稳定社会发展

防社洪会减效灾益

气候改善

防水止和超地采面地塌下陷

增覆湿生变减流加盖地物化少失

物率水面植率

保种土积被

提少供化清石洁能能源源污减染

GDP人城农

指标层

均镇GDP居

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

直接效益

耕地灌溉率

作物产量

农业产出

林业产出

渔业产出

间接效益

可用土地面积增加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

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

农业种养结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变化

促进就业

工业生产结构变化

促进就业

解决人口饮水率解决牲畜饮水率

降低水费支出

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

提高消费水平

降改善饮水健康条件

减少生命健康损失减少生态环境损失

减少对政治社会的影响

减少文化古迹与文化教育损失

地下水利用率

可用土地面积增加

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面积

/

图1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15-

ValueEngineeringNo.6,2009

4不同背景下指标的选取

在评估模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估指标的选取十分重要。鉴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地形、气候、降水和雨季分布的复杂性,雨洪资源利用效益的识别和效益评估体系的建立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不同背景。

4.1雨水和洪水不同

雨水和洪水资源化,都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防御洪涝灾害,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雨水和洪水存在差异,在效益识别选取指标时应各有侧重,并应赋予不同的权重。雨水资源化[9]是指雨水转化为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及其生态环境需要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过程。其途径一种是雨水自然资源化过程,主要含义是雨水通过入渗进入土壤,增加土壤水库贮水量,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另一种是雨水人为资源化过程,主要含义是雨水经过人为干预,使雨水变为雨水资源,促进农业生产或解决人畜饮水。

洪水资源化[10]

是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拦蓄洪水,延长洪水在陆地

上的停留时间,用于经济社会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以改善河流、湖泊、洼地的水面景观和补充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发挥洪水的资源效益。不是所有的雨水都能造成洪水。洪水是因暴雨、冰雪消融造成江河湖泊中水位猛涨的特大径流,我国大多数河流洪水由夏、秋季暴雨所形成,来势猛烈,峰高量大,常常因河道不能容纳而泛滥成灾。鉴于此,评估洪水效益时不仅有经济效益、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防止淹没造成的、与各项机会损失有关的防洪效益。

4.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包括农村和城市)对雨洪资源利用的需求不同。对于农村,雨洪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在实现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和作物的改制及新品种的推广等农业方面;而对于城市,则主要影响到城市的防涝减灾、工业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因此,在计算具体指标数值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赋予不同的权重。

4.3同一地区平水年、枯水年和丰水年不同同一地区平水年(平水时间段)、枯水年(枯水段)、丰水年(丰水段)对雨洪资源利用的需求不同。在平水年(平水时间段)、枯水年(枯水段)、丰水年(丰水段),雨洪资源利用的实际意义是不一样的,丰水年(丰水段)雨洪资源利用的实际意义可能只有防洪排涝等社会效益,而枯水年(枯水段)利用雨洪资源则对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枯水年(枯水段)利用雨洪资源产生的效益要给予更高的权重。

4.4水资源充裕和匮乏地区不同

水资源充裕地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对雨洪资源利用的需求不同。雨洪资源对水资源匮乏地区首先是保

-16-

价值工程2009年第6期

证人畜的基本用水需求;而在水资源充裕地区,雨洪资源的利用则表现为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水资源充裕地区和匮乏地区,产生更大效益的相应指标需要赋予更高的权重。

4.5缺水地区的不同类型

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资源型缺水、管理型缺水地区对雨洪资源利用有不同的影响。工程型缺水指水资源尚有开发潜力,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因水资源开发工程设施不足,无力开发而缺水;水质型缺水指灌区水源或当地径流因水质污染造成缺水;管理型缺水指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水土资源无序过度开发、人均用水量太大、浪费严重等资源配置、管理上的问题,造成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缺水。以上三种类型缺水地区利用雨洪资源意义比较小。而资源型缺水地区,即区域水资源总量不足,或因地高水低、侵占生态环境用水等原因,在技术经济上不合理,不宜进一步开发而缺水的地区,则利用雨洪资源的实际意义更大,在计算其综合效益时,需要给予更高的权重。

5结束语

雨洪资源利用的效益非常广泛,涉及到不同领域的不同层面,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本研究把雨洪资源利用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角度识别和评估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构建了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充分考虑不同背景下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对促进雨洪资源利用的发展以及研究区域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高勇:《北京平谷地区地下储水空间雨洪资源利用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5):4~5。

[2]于琪洋:《加强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02(3):12~14。

[3]丁海燕:《雨洪资源的利用新技术》[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4~15。

[4]王国栋、石海波:《豫北地区雨洪资源化探索与思考》[J];《河南水利》2006(3):3~4。

[5]崔敬欣:《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意义与对策》[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年增刊60~62。

[6]宋连春、邓振镛等:《干旱》[M];气象出版社,2003:22~23。[7]彭广、刘立成等:《洪涝》[M];气象出版社,2003:12~13。[8]姚惠明、沈国昌:《洪涝灾害非经济损失分析》[J];《水利经济》2008(5):4~7。

[9]赵世伟、李壁成等:《宁南半干旱山区雨水资源潜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3):10~12。

[10]邢焕政、刘东康等:《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化潜力探讨》[J];《海河水利》2005(5):11~12。

ValueEngineeringNo.6,2009

价值工程2009年第6期

doi:10.3969/j.issn.1006-4311.2009.06.004

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

指标体系研究

ToStudyontheIndexesSystemof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

toStormwaterResourcesUtilizing

郭春丽GuoChunli;吕素冰LüSubing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38;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大连116024)(InstituteofEconomy,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Beijing100038,China

SchoolofCivilandHydraulicEngineering,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摘要:以水文水资源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遵循全面科学性、动态可变性、等级层次性原则,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雨洪资源利用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针对雨水和洪水、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情况下的雨洪资源利用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确定的差异,提出探讨性的结论。

Abstract:Basedonthetheoryofwaterresourcesscience,ecology,economy,sociologyandsoon,theeconomicsocialbenefitevaluationindexsystemofstorm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isproposed.Thesystemincludestheindexesinthreeaspects:economicbenefit,socialbenefitandeco-environmentbenefitandobeystheprincipleofscientific,dynamicandhierarchy.Thedifferenceofindexselectionandweightdeterminationofstorm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indifferentconsiderationssuchasrainandflood,urbanandsuburbandsoonaresummarized.

关键词:雨洪资源;经济社会效益;指标体系;不同背景

Keywords:stormwaterresources;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indexessystem;differentconsiderations

中图分类号:F333··2;F2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06-0013-04

1研究背景

由于受到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的水资源季节分布极不均匀,因而连枯连涝现象时常发生。在汛期,为确保河流和大坝安全,将洪水下泄入海,使大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宝贵水资源流失;而汛期过后,我国大多数地区却又水资源匮乏。雨洪资源化利用是针对传统水利的传统做法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这是减轻洪水灾害、增加可用水资源量、实现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有效措施。

“雨洪利用”,在国外通常称为“雨水管理”[1]。由于全球范围的淡水资源紧缺和暴雨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世界五大洲约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开展了不同规模的雨洪利用研究。例如,美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法规,限制雨水直接排放与流失,控制雨水径流的污染,收取雨水排放费,要求并且鼓励对雨水的截流、贮存、利用或回灌地下,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又如德国通过法律强制和市场推动,鼓励用户采用雨洪利用技术。

我国学者在雨洪资源的利用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

究。于琪洋[2]从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出发,对城市雨洪资源利用进行了分析,其结论是:加强城市雨洪资源的利用,在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缓解城市的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丁海燕[3]提出城市排水采用6字方针“渗-回(灌)-调(节)-蓄-用-排”。王国栋、石海波[4]提出应完善防洪预案,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加快河口村水库建设,提高沁河防洪能力以及有效利用黄河干流洪水资源等措施缓解豫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崔敬欣[5]分析了城市雨水资源效益,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可以节省巨额市政投资,可以节省市政和居民用水开支,有良好的产业前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对雨洪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日趋完善,国家和社会对雨洪资源的利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对其后期产生的效益识别和评估还不完善,尚未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为此,本研究将从雨洪资源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出发,探讨雨洪资源利用可产生的效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06BAB14B05)。

作者简介:郭春丽(1973-),河南洛阳人,博士,副研究员,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吕素冰(1984-),河南濮阳人,博士研究生。

-13-

ValueEngineeringNo.6,2009

益,提出雨洪资源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识别和评估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效益识别和评估的核心问题,是其确定识别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科学、客观、合理,尽可能地全面反映产生效益的所有因素,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全面性原则。

对指标的取舍和指标体系结构的拟定,都要有科学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获取的指标信息才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评价的结果才具有可信性。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水文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系统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使指标体系力求反映雨洪资源利用效益的所有方面,反映各个层次与维度的属性,做到既能反映其定量属性,也能反映其定性属性;既能反映其直接、近期效益,也能反映其间接、长远利益。

(2)动态可变性原则。

在确定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指标随时间、空间和研究区域而变化的情况,又要注意指标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即动态可变性原则。如雨洪资源利用对同一区域的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影响各异,产生的效益也有差别;再如,农村和城市对雨洪资源利用的需求存在差异,效益指标的取舍也应各有侧重。

(3)等级层次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根据逻辑关系构建合理的层、块体系,即具有合理的等级层次性。按照等级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体现综合效益指标与不同层面指标之间的关系,能体现相同等级层次所有的指标类别。

(4)操作实用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要求概念明确、定义清楚。定量指标的数据应便于获得、真实可靠,定性指标的界定应科学合理、统一标准,要着力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应用中的可操作性。

(5)普适推广性原则。

选择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具有普适推广性,不仅针对具体的研究区域,其他地域也能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框架下,根据以上原则选择合理的指标,通过在相应模块中增补具体指标,科学、客观地评价雨洪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3指标体系的构成

依据以上原则,综合水文水资源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分析雨洪资源利用对受水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基础上,构建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识别和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目标层、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14-

价值工程2009年第6期

3.1目标层

目标层是表征雨洪资源利用的整体综合效益,它是由其所属的各层层次(即亚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效益为基础。

3.2亚目标层

亚目标层反映雨洪资源利用对受水区域产生的影响,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这三大效益同时产生,同时存在,有机结合。

3.3准则层

准则层是亚目标层的细化:

经济效益,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提高农业灌溉效益、提高工业供水效益、产生旅游效益、发电效益、航运效益、防洪减灾效益、调节错峰效益和优化产业结构共10个方面因素;

社会效益,包括提高人口承载能力、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提高供水能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发展和防洪减灾社会效益共8个方面因素;

生态环境效益,包括改变气候、防止超采地下水、增加植被覆盖率、湿地保护、影响生物物种变化、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和提供清洁能源共7个方面因素。

3.4指标层

指标层主要描述准则层反映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的特征和水平,对雨洪资源利用的效益的状况和关系,采用可以获得的指标群及指标,分类别进行表达,给予直接的度量和描述。各主要指标分述如下:

3.4.1促进经济发展的指标

主要用地区生产总值(在一个区域内一段特定时间里所有生产产品和货物的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核算期内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与该地区常住人口相除)两个指标来反映。这两个指标属于统计指标,是定量指标,可以从总体方面说明雨洪资源利用可产生的经济效益。

3.4.2改善居民生活的指标

主要用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来反映。前者包括两部分:一是雨洪资源利用通过促进工业或工厂的发展,增加了多少就业岗位,就业人员的收入是多少;二是增加了多少供水量,使水价保持不变(或有所降低),由此减少了居民多少生活支出;以上两方面相加,可以计算出雨洪资源利用对提高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程度。后者的衡量方法,需要结合雨洪资源利用如何促进农业、种植、养殖业、渔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等,准确计量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的数值。

3.4.3农业灌溉效益的指标

水资源缺乏,是干旱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6]。雨洪资源的利用,可以使供水量增加,

ValueEngineeringNo.6,2009

价值工程2009年第6期

从而带来显著的农业灌溉效益,这是属于可计算的定量指标;因此,可以用耕地灌溉率(农业灌溉面积/耕地总面积)、作物产量、农业产出、林业产出和渔业产出指标来衡量。

就业的影响。

类似的还有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雨洪资源利用可以通过缓解水资源短缺,推动工业发展,为我国产业升级,进而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样,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指标,但也可能是增加就业岗位,也可能随着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就业岗位;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4.4防洪减灾效益的指标

河流洪水的主要特点是峰高强度大,有一定的持续时间,面积分散,灾害波及的范围广,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7]。首先,造成作物减产;其次,遭受的经济损失大;第三,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暴雨、洪水、山洪、泥石流和内涝等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以及江河湖滩淤积等众多难以短时消除的危害。因此,在极端(特殊)即已形成洪水的情况下,雨洪资源的利用对洪水的拦蓄产生的防洪减灾的经济效益非常显著。这部分的效益可以从以往洪灾造成的损失或可能发生的损失的角度出发估算出来,或与其他地区已发生的洪灾损失相比中估算出来。在计算时,防洪减灾的效益可以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可以按照假定无拦蓄洪水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洪灾损失与洪水拦蓄后实际的洪灾损失的差值进行计算。雨洪利用所减免的间接经济损失则为间接经济效益。

3.4.7社会稳定的指标层

雨洪资源的利用,使供水量增加,从而可以提高用水需求的满足程度,如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保证弱势群体用水、降低饮用水困难人口比例、降低人均缺水量等;同时提高家庭生活用水费用支出的承受程度,如随着供水量增加,城市水价得以降低,减少了城市家庭生活用水支出。以上两个方面都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

3.4.8社会发展的指标

可以用提高城市化(城镇化)水平、提高工业化水平(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消费水平、改变消费结构和改善健康饮水条件等衡量。

3.4.5提高供水能力的指标

供水能力的提高主要用以下指标来衡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提高、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和万元

3.4.9防洪减灾社会效益的指标

雨洪资源的拦蓄利用所减免的非经济损失即为防洪减灾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因洪水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8]、生态环境损失、对政治社会的影响以及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与文化教育损失等。

综上,建立了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多层次多指标结构的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GDP用水量。

3.4.6农业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指标有:种养结构变化(高附加值产品、高效生态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农村非农产业与农业的比例)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

目标层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

亚目标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准则层

促济改民进发善生经展居活农溉业效灌益

工水旅发业效游电供益

效效益益工业总产值

旅游收入

发电效益值

航运效益航运效益值

防灾洪效减益

调峰优业提承节效化结高载错益产构人力

提发提水高利高能土用供力地率开

农结业构产调业整工结业构产调业整

社会稳定社会发展

防社洪会减效灾益

气候改善

防水止和超地采面地塌下陷

增覆湿生变减流加盖地物化少失

物率水面植率

保种土积被

提少供化清石洁能能源源污减染

GDP人城农

指标层

均镇GDP居

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

直接效益

耕地灌溉率

作物产量

农业产出

林业产出

渔业产出

间接效益

可用土地面积增加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

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

农业种养结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变化

促进就业

工业生产结构变化

促进就业

解决人口饮水率解决牲畜饮水率

降低水费支出

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

提高消费水平

降改善饮水健康条件

减少生命健康损失减少生态环境损失

减少对政治社会的影响

减少文化古迹与文化教育损失

地下水利用率

可用土地面积增加

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面积

/

图1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15-

ValueEngineeringNo.6,2009

4不同背景下指标的选取

在评估模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估指标的选取十分重要。鉴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地形、气候、降水和雨季分布的复杂性,雨洪资源利用效益的识别和效益评估体系的建立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不同背景。

4.1雨水和洪水不同

雨水和洪水资源化,都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利于防御洪涝灾害,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雨水和洪水存在差异,在效益识别选取指标时应各有侧重,并应赋予不同的权重。雨水资源化[9]是指雨水转化为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及其生态环境需要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过程。其途径一种是雨水自然资源化过程,主要含义是雨水通过入渗进入土壤,增加土壤水库贮水量,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另一种是雨水人为资源化过程,主要含义是雨水经过人为干预,使雨水变为雨水资源,促进农业生产或解决人畜饮水。

洪水资源化[10]

是在不增加防洪风险的前提下,利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拦蓄洪水,延长洪水在陆地

上的停留时间,用于经济社会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以改善河流、湖泊、洼地的水面景观和补充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发挥洪水的资源效益。不是所有的雨水都能造成洪水。洪水是因暴雨、冰雪消融造成江河湖泊中水位猛涨的特大径流,我国大多数河流洪水由夏、秋季暴雨所形成,来势猛烈,峰高量大,常常因河道不能容纳而泛滥成灾。鉴于此,评估洪水效益时不仅有经济效益、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防止淹没造成的、与各项机会损失有关的防洪效益。

4.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包括农村和城市)对雨洪资源利用的需求不同。对于农村,雨洪资源的利用主要表现在实现农作物的稳产、高产和作物的改制及新品种的推广等农业方面;而对于城市,则主要影响到城市的防涝减灾、工业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因此,在计算具体指标数值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赋予不同的权重。

4.3同一地区平水年、枯水年和丰水年不同同一地区平水年(平水时间段)、枯水年(枯水段)、丰水年(丰水段)对雨洪资源利用的需求不同。在平水年(平水时间段)、枯水年(枯水段)、丰水年(丰水段),雨洪资源利用的实际意义是不一样的,丰水年(丰水段)雨洪资源利用的实际意义可能只有防洪排涝等社会效益,而枯水年(枯水段)利用雨洪资源则对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枯水年(枯水段)利用雨洪资源产生的效益要给予更高的权重。

4.4水资源充裕和匮乏地区不同

水资源充裕地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对雨洪资源利用的需求不同。雨洪资源对水资源匮乏地区首先是保

-16-

价值工程2009年第6期

证人畜的基本用水需求;而在水资源充裕地区,雨洪资源的利用则表现为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水资源充裕地区和匮乏地区,产生更大效益的相应指标需要赋予更高的权重。

4.5缺水地区的不同类型

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资源型缺水、管理型缺水地区对雨洪资源利用有不同的影响。工程型缺水指水资源尚有开发潜力,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因水资源开发工程设施不足,无力开发而缺水;水质型缺水指灌区水源或当地径流因水质污染造成缺水;管理型缺水指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水土资源无序过度开发、人均用水量太大、浪费严重等资源配置、管理上的问题,造成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缺水。以上三种类型缺水地区利用雨洪资源意义比较小。而资源型缺水地区,即区域水资源总量不足,或因地高水低、侵占生态环境用水等原因,在技术经济上不合理,不宜进一步开发而缺水的地区,则利用雨洪资源的实际意义更大,在计算其综合效益时,需要给予更高的权重。

5结束语

雨洪资源利用的效益非常广泛,涉及到不同领域的不同层面,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本研究把雨洪资源利用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角度识别和评估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构建了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充分考虑不同背景下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对促进雨洪资源利用的发展以及研究区域雨洪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高勇:《北京平谷地区地下储水空间雨洪资源利用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5):4~5。

[2]于琪洋:《加强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02(3):12~14。

[3]丁海燕:《雨洪资源的利用新技术》[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4~15。

[4]王国栋、石海波:《豫北地区雨洪资源化探索与思考》[J];《河南水利》2006(3):3~4。

[5]崔敬欣:《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意义与对策》[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年增刊60~62。

[6]宋连春、邓振镛等:《干旱》[M];气象出版社,2003:22~23。[7]彭广、刘立成等:《洪涝》[M];气象出版社,2003:12~13。[8]姚惠明、沈国昌:《洪涝灾害非经济损失分析》[J];《水利经济》2008(5):4~7。

[9]赵世伟、李壁成等:《宁南半干旱山区雨水资源潜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3):10~12。

[10]邢焕政、刘东康等:《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化潜力探讨》[J];《海河水利》2005(5):11~12。


相关文章

  • 中国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应用关键物质流典型路径分析方法_齐宇
  • 第36卷第22期 201611 DOI:10.5846/stxb[1**********]8生态学报Vol.36,No.222016Nov.,2016,36(22):7335-齐宇,朱坦,高帅,王军锋,汲奕君,张墨,卜欣欣.中国产业园区循环 ...查看


  •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 28卷第3期2006年5月 文章编号:1007-7588(2006)03-0143-08 资 源 科 学RESOURCESSCIENCEVol.28,No.3May,2006 旅游资源资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 李向明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 ...查看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作者:狄春雷 谭永生 发布时间:2012-8-9 16:16:16 阅读:45 次 作者简介:狄春雷,男(1983-),2010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学位: 工作单位:湖南万源评估咨询有限 ...查看


  • 土地整治规划专题研究技术方案
  • XXX 市土地整治规划专题研究 技术方案 XXX 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XXX 市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实施情况评价研究技术方案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统一安排和XXX 省国土资源厅的工作部署,编制XX ...查看


  • 矿山企业降本增效技术研究及应用
  • 矿山企业降本增效技术研究及应用 李绍春 周 伟 于光涛 (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弓长岭矿业公司,辽阳 111007) 摘 要 从钢铁行业产业链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进行工艺研究,根据矿山企业内部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一方面利 用公司选矿厂现有厂房,进行 ...查看


  • 农业技术经济学 1
  • 农业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性质 农业 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社会产品的生产部门.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但农业包括的范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因划分国民经济部门有别而不完全相同.在我国现阶段,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 ...查看


  • 生态经济理论
  • 生态平衡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都需要能量.一切生物所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把捕集到的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而贮存于有机物(如葡萄糖)分子中.这种化学能以食物的形式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依次流动.犹如能量一样 ...查看


  • 现代物流园区综合解决方案
  • 现代物流园区综合解决方案 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综合解决方案 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的核心点在哪里? 现代物流园区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现代物流园区发展水平通过什么方法和路径提升? 如何衡量和评价现代物流园区的发展提升--- --中研智业为您提供系统 ...查看


  • 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 174 第25卷第3期2009年3月 农业工程学报 TransactionsoftheCSAE .b1.25No.3 Mar.2009 "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陈豫1,一,杨改河2,强,冯永忠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