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诗人戴良之死考索_遗民

元代诗人戴良之死考索_遗民时间:2011-05-20 11:18:41 遗民 作者:秩名论文导读::曾师从元代大儒柳贯、黄溍、吴莱。这句话用来评述元明之际的遗民现象很是恰当。尤其是洪武十六年(1383)戴良之死。关键词:元代,遗民,戴良之死,考索   历史有时令人费解,真相往往让人难于接受。这句话用来评述元明之际的遗民现象很是恰当。蒙元以异族入主中华,铁骑带着腥膻,胡歌染有血泪,汉人于此有着切肤之痛。文天祥、陆秀夫宁死不屈,以身殉宋;郑思肖坐卧不北,绘兰无根;林景熙、谢枋得、周密等徜徉江湖,啸傲山林;宋遗民规模宏大,心志坚决,他们或潜迹道释,逃身方外,或卜居岩穴,柴门自封;其心怀黍离之痛,身负麦秀之戚,困厄穷饿而不悔,宁死不仕异族。但是,不到百年,甚至有些宋遗民尚活在世,汉人重新恢复中华时,却出现了一大批甘愿为元朝守节的汉人。他们也是遗民,却是忠心向元、不仕明朝的元遗民。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对此很不理解:“明初诸臣不忘胡元,真属不可思议之尤矣!”戴良作为元遗民的典型,尤其是洪武十六年(1383)戴良之死,为其遗民生涯画上了沉重却完美的一笔遗民,尤其是后人“不可思议”的对象之一。由于费解和受民族主义的左右,后人在建构戴良之死真相时不免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历史叙述往往不尽相同或彼此抵牾。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历史现象。本文即从这一特定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考察,冀撇开主观和臆断,结合可靠文献,求得戴良之死的历史真相。  戴良,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嚣嚣生,隐居四明时曾变姓名曰方云林。浙江浦江(今属金华市)人。擅诗文,著述颇多,现存《九灵山房集》三十卷。曾师从元代大儒柳贯、黄溍、吴莱,又学诗于余阙,且与宋濂、王祎、胡翰、陈基、丁鹤年、杨维桢、王逢等友善,乃元明之际金华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死不仕明,气节甚高,历来被视为元遗民之典型。随着元代诗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戴良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进行关注,且成绩斐然。关于戴良之死,学者无法回避,几乎都有所涉及,但多语焉不详。虽然就其生卒时间而言,后人几无异议。戴良生于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五月十三日丑时,卒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月十七日巳时。但是,对于戴良的死亡地点、过程和方式,则存有多种说法。而这在许多学者眼中关系到戴良的名节,不可不慎。  经过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关于戴良之死,归纳出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病死说,即戴良于洪武十六年病死于京师(金陵,今南京)寓舍。这种说法可谓最早。主此说者有:  ⒈赵友同(1364—1418,字彦如,一作字彦和。)金华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徙居长洲。赵氏尝从宋濂游,与戴良有过交往。其《故九灵先生戴公墓志铭》(四库本《九灵山房集》卷三十,后引此书只标卷数)云,戴良在京师时“一日感微疾,即为书谢诸亲旧,犹拳拳以忠孝大节为语。迨疾,亟召乐,谓曰:‘吾罪戾本深,赖圣恩宽贷,获保首领以死,念无报效,汝等幸自勉,以盖前人之諐,乃为贤子孙耳毕业 。’语毕,遂端坐卒于寓舍。”  ⒉嘉靖《浦江县志》卷八十二载:“癸亥(1383)夏四月提举戴良卒于京师”并记叙当时情状:“语毕,遂端坐卒于寓舍。”  ⒊戴思乐。思乐乃戴良次子。戴殿庆《浦阳建溪戴氏宗谱》[1]卷十六收录其《信三府君元配先妣赵宜人圹志》遗民,称:“先君以年老辞,不就仕。次年癸亥四月十七日巳时以疾卒于寓舍,乐奉柩火化,函殖东归。”  二是自裁说,即戴良被征召后于京师自杀身亡。此说影响最大,今人多从此说。主此说者有:  ⒈钱谦益。其《列朝诗集》(甲集前编卷五):“(戴良)忤旨待罪,次年四月卒于寓所,盖自裁也。”其《绛云楼书目》“戴良元灵山人集”条:“洪武召至京师,坚辞官职,遂自裁于旅舍。”[①]   ⒉张廷玉等人。《明史》卷二八五载:戴良“明年四月暴卒,盖自裁也。”并解释其原因:朱元璋欲“官之”,而戴良以年老且有病为借口一再推辞,忤逆圣旨,于是被迫自杀。  ⒊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二记载戴良“不可而自裁,年六十七。”戴殿江等编《九灵山房集?年谱》于此说多有借鉴,其亦云:“四月十七日卒于寓舍,盖自裁也,或曰卒于狱。”黄氏虽然认为戴良死的地点有异,但对自裁这一点是确定的。  ⒋曾安世。其《九灵山房遗稿?校九灵山房遗稿题词》称戴良“濒九死不悔,以卒自裁。”  ⒌潘锡恩。他为戴良作传,其《九灵山房集?戴九灵传》云:“明年四月暴卒,盖自裁也。”  ⒍穆彰阿等。其所编纂《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三十二载戴良“以老疾固辞,忤旨。踰年暴卒,盖自裁也。”  ⒎曾廉。其所撰《元书》卷九十一称朱元璋欲官之,而戴良以老病固辞,“明年遂自药死”。  ⒏邓绍基。其主编《元代文学史》称戴良“次年自杀身亡。”[2]  ⒐杨镰、李军等。杨氏《元代文学编年史》从《明史?文苑传》的说法,但只提及戴良是“暴卒”,并无强调“盖自裁”。也许杨先生是有意为之,但既然是从《明史》之说,故归于“自裁说”类。李军、施贤明点校戴良文集,嘉惠学林,其《戴良集序》[3]P6亦从自裁说。  ⒑刘昌润。今之学者中,刘先生较早关注戴良。其《戴良及其》称其“次年,自杀于狱。”[4]  三是瘐死说,即戴良在狱中因受刑、饥寒或疾病而死。主此说有:  ⒈明代无名氏《九朝谈纂》卷一称,戴良被送至京师后,却又借机逃跑。朱元璋非常恼火,派人用铁丝将他的锁骨穿透,押解京城,折磨而死。此书采辑诸稗史。四库馆臣称此书“率多偏谬”。不过从这段文字亦可看出,明代民间对戴良之死的一些传说和议论。姑且备为一说。  ⒉朱彝尊。其《曝书亭记?戴良传》卷六三载朱元璋“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明年(1383)四月,卒于狱。”他认为戴良因获罪下狱死。  ⒊鲍廷博。其重刊《九灵山房集》(乾隆36年本),序称戴良“不顾,屡避征辟,卒以瘐死。”  ⒋阮元。其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云,戴良“不食明禄遗民,幽囚以死,终不易心。”[5]  四是其它说[②],即对戴良之死含糊其辞、多说并存或付之阙如。约列如下:  ⒈顾嗣立。其《元诗选?二集》卷二十二称戴良:“次年四月卒于寓舍,年六十七。”顾氏但云戴良死之时、地,并没有明确其死的方式。  ⒉杭世骏,为《九灵山房集》(乾隆36年本)作序,并提两种说法:“或云自裁于寓舍”,“或云瘐死于囹圄”,而不作详证。  ⒊翁方纲。《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称戴良“以老疾固辞,卒。”  ⒋纪昀。《九灵山房集提要》载戴良“次年四月卒于京师。”  ⒌陈焯毕业 。其《宋元诗会》卷九十六云戴良“卒于寓舍。”  ⒍一些目录书志或辞典。如《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称其“卒于寓舍,后人或云盖自裁也。”又乾隆敕《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载戴良被“召至京,辞不受职,卒于京。”又耿文光《万卷精华藏书楼书记?别集类十九》卷一二二记录戴良《九灵山房集》时,对杭世骏序所记的戴良之死作了按语。其曰:“本传曰自裁,朱传曰卒于寓舍,盖自裁也,或曰卒于狱。”再如张其淦《元八百遗民诗》称其“次年四月卒于寓所。”今人则有吴海林、李延沛编《中国历史人物辞典》称其“终不愿出仕,后卒。”[6]  ⒎王忠阁。其《版本源流考》称戴良“于次年四月卒于寓所。”[7]  戴良之死,记载不一。古人于此亦有所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康熙末年,曾安世曾重新整理《九灵山房遗稿》。他虽承认戴良“以卒自裁”,但同时表示了自己的怀疑,其曰:  所可疑者,明太祖能嘉王保保之为汉子,而卒不能容先生之洁身?岂当天下大定,犹虑先生才有可为,而不以容铁崖者容先生耶?抑本无死先生之心,特不欲有一人梗悉臣之化。  这段话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朱元璋能褒奖誓与其抗争到底的元将王宝宝(又名扩廓帖木儿),更能容忍只是洁身退隐而对其无威胁力的戴良。其二,朱元璋并非惧怕戴良有所作为而将其杀害。其三,朱元璋并不想置戴良于死地,只是欲其服从王权之化。总之,朱元璋对戴良未必有必杀之心。  此外,全祖望则在《鲒埼亭集?外编?九灵山房记》卷一八进一步议论此事,其观点要通达一些。其曰:“其死不甚明。使其出于自裁,固为元毕命;即令以瘐死,亦为元也。九灵之大节不必果出于自裁,而要可信其为元也。”在这里,全氏不再坚持极端的民族主义立场,对自裁说与瘐死说有所调和。  今人晏选军先生《戴良考论》认为戴良“以老疾固辞,忤旨,次年暴卒于狱中。”又列其根据如下:一是戴良在元亡后所作的诗文,往往心怀故国,慷慨激昂,尤其其自赞:“若乃处荣辱而不二,齐出处于一致,歌黍离麦秀之音遗民,咏剩水残山之句,则于二子盖庶几乎无愧。”以其心迹为证。二是认为赵友同虽为戴良撰墓志铭,但其时他正为明廷供职,且明初文网严密,故“其说难免有所忌讳。”[7]  从明初,经历清代到今人,歧说纷出,但真相只有一个,而实际上左右大家判断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民族主义的干扰,过于强调戴良的遗民身份和节行。清人多主张自裁说或瘐死说,当是感于明亡,故多推崇气节之士,尤其是对遗民事迹更为大加弘扬。他们带着情绪看待历史,很难摆脱其情感的左右。再加上戴良终身不仕明廷,且卒于京师,而朱元璋又向来“雄猜”,多杀士人,这便给了他们巨大的想象空间。二是文献匮乏的限制。今天,我们早已抛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可以较为客观地去还原历史。但是,历史已远,文献尘封。这让我们很难获得坚实的文献的佐证,于是不免听从清人之说,或付之阙如。即使有所考证,亦不免加入一些揣测或臆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0

元代诗人戴良之死考索_遗民时间:2011-05-20 11:18:41 遗民 作者:秩名论文导读::曾师从元代大儒柳贯、黄溍、吴莱。这句话用来评述元明之际的遗民现象很是恰当。尤其是洪武十六年(1383)戴良之死。关键词:元代,遗民,戴良之死,考索   历史有时令人费解,真相往往让人难于接受。这句话用来评述元明之际的遗民现象很是恰当。蒙元以异族入主中华,铁骑带着腥膻,胡歌染有血泪,汉人于此有着切肤之痛。文天祥、陆秀夫宁死不屈,以身殉宋;郑思肖坐卧不北,绘兰无根;林景熙、谢枋得、周密等徜徉江湖,啸傲山林;宋遗民规模宏大,心志坚决,他们或潜迹道释,逃身方外,或卜居岩穴,柴门自封;其心怀黍离之痛,身负麦秀之戚,困厄穷饿而不悔,宁死不仕异族。但是,不到百年,甚至有些宋遗民尚活在世,汉人重新恢复中华时,却出现了一大批甘愿为元朝守节的汉人。他们也是遗民,却是忠心向元、不仕明朝的元遗民。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对此很不理解:“明初诸臣不忘胡元,真属不可思议之尤矣!”戴良作为元遗民的典型,尤其是洪武十六年(1383)戴良之死,为其遗民生涯画上了沉重却完美的一笔遗民,尤其是后人“不可思议”的对象之一。由于费解和受民族主义的左右,后人在建构戴良之死真相时不免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历史叙述往往不尽相同或彼此抵牾。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历史现象。本文即从这一特定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考察,冀撇开主观和臆断,结合可靠文献,求得戴良之死的历史真相。  戴良,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嚣嚣生,隐居四明时曾变姓名曰方云林。浙江浦江(今属金华市)人。擅诗文,著述颇多,现存《九灵山房集》三十卷。曾师从元代大儒柳贯、黄溍、吴莱,又学诗于余阙,且与宋濂、王祎、胡翰、陈基、丁鹤年、杨维桢、王逢等友善,乃元明之际金华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死不仕明,气节甚高,历来被视为元遗民之典型。随着元代诗文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戴良生平及其文学创作进行关注,且成绩斐然。关于戴良之死,学者无法回避,几乎都有所涉及,但多语焉不详。虽然就其生卒时间而言,后人几无异议。戴良生于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五月十三日丑时,卒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月十七日巳时。但是,对于戴良的死亡地点、过程和方式,则存有多种说法。而这在许多学者眼中关系到戴良的名节,不可不慎。  经过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关于戴良之死,归纳出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病死说,即戴良于洪武十六年病死于京师(金陵,今南京)寓舍。这种说法可谓最早。主此说者有:  ⒈赵友同(1364—1418,字彦如,一作字彦和。)金华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徙居长洲。赵氏尝从宋濂游,与戴良有过交往。其《故九灵先生戴公墓志铭》(四库本《九灵山房集》卷三十,后引此书只标卷数)云,戴良在京师时“一日感微疾,即为书谢诸亲旧,犹拳拳以忠孝大节为语。迨疾,亟召乐,谓曰:‘吾罪戾本深,赖圣恩宽贷,获保首领以死,念无报效,汝等幸自勉,以盖前人之諐,乃为贤子孙耳毕业 。’语毕,遂端坐卒于寓舍。”  ⒉嘉靖《浦江县志》卷八十二载:“癸亥(1383)夏四月提举戴良卒于京师”并记叙当时情状:“语毕,遂端坐卒于寓舍。”  ⒊戴思乐。思乐乃戴良次子。戴殿庆《浦阳建溪戴氏宗谱》[1]卷十六收录其《信三府君元配先妣赵宜人圹志》遗民,称:“先君以年老辞,不就仕。次年癸亥四月十七日巳时以疾卒于寓舍,乐奉柩火化,函殖东归。”  二是自裁说,即戴良被征召后于京师自杀身亡。此说影响最大,今人多从此说。主此说者有:  ⒈钱谦益。其《列朝诗集》(甲集前编卷五):“(戴良)忤旨待罪,次年四月卒于寓所,盖自裁也。”其《绛云楼书目》“戴良元灵山人集”条:“洪武召至京师,坚辞官职,遂自裁于旅舍。”[①]   ⒉张廷玉等人。《明史》卷二八五载:戴良“明年四月暴卒,盖自裁也。”并解释其原因:朱元璋欲“官之”,而戴良以年老且有病为借口一再推辞,忤逆圣旨,于是被迫自杀。  ⒊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二记载戴良“不可而自裁,年六十七。”戴殿江等编《九灵山房集?年谱》于此说多有借鉴,其亦云:“四月十七日卒于寓舍,盖自裁也,或曰卒于狱。”黄氏虽然认为戴良死的地点有异,但对自裁这一点是确定的。  ⒋曾安世。其《九灵山房遗稿?校九灵山房遗稿题词》称戴良“濒九死不悔,以卒自裁。”  ⒌潘锡恩。他为戴良作传,其《九灵山房集?戴九灵传》云:“明年四月暴卒,盖自裁也。”  ⒍穆彰阿等。其所编纂《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三十二载戴良“以老疾固辞,忤旨。踰年暴卒,盖自裁也。”  ⒎曾廉。其所撰《元书》卷九十一称朱元璋欲官之,而戴良以老病固辞,“明年遂自药死”。  ⒏邓绍基。其主编《元代文学史》称戴良“次年自杀身亡。”[2]  ⒐杨镰、李军等。杨氏《元代文学编年史》从《明史?文苑传》的说法,但只提及戴良是“暴卒”,并无强调“盖自裁”。也许杨先生是有意为之,但既然是从《明史》之说,故归于“自裁说”类。李军、施贤明点校戴良文集,嘉惠学林,其《戴良集序》[3]P6亦从自裁说。  ⒑刘昌润。今之学者中,刘先生较早关注戴良。其《戴良及其》称其“次年,自杀于狱。”[4]  三是瘐死说,即戴良在狱中因受刑、饥寒或疾病而死。主此说有:  ⒈明代无名氏《九朝谈纂》卷一称,戴良被送至京师后,却又借机逃跑。朱元璋非常恼火,派人用铁丝将他的锁骨穿透,押解京城,折磨而死。此书采辑诸稗史。四库馆臣称此书“率多偏谬”。不过从这段文字亦可看出,明代民间对戴良之死的一些传说和议论。姑且备为一说。  ⒉朱彝尊。其《曝书亭记?戴良传》卷六三载朱元璋“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明年(1383)四月,卒于狱。”他认为戴良因获罪下狱死。  ⒊鲍廷博。其重刊《九灵山房集》(乾隆36年本),序称戴良“不顾,屡避征辟,卒以瘐死。”  ⒋阮元。其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云,戴良“不食明禄遗民,幽囚以死,终不易心。”[5]  四是其它说[②],即对戴良之死含糊其辞、多说并存或付之阙如。约列如下:  ⒈顾嗣立。其《元诗选?二集》卷二十二称戴良:“次年四月卒于寓舍,年六十七。”顾氏但云戴良死之时、地,并没有明确其死的方式。  ⒉杭世骏,为《九灵山房集》(乾隆36年本)作序,并提两种说法:“或云自裁于寓舍”,“或云瘐死于囹圄”,而不作详证。  ⒊翁方纲。《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称戴良“以老疾固辞,卒。”  ⒋纪昀。《九灵山房集提要》载戴良“次年四月卒于京师。”  ⒌陈焯毕业 。其《宋元诗会》卷九十六云戴良“卒于寓舍。”  ⒍一些目录书志或辞典。如《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称其“卒于寓舍,后人或云盖自裁也。”又乾隆敕《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载戴良被“召至京,辞不受职,卒于京。”又耿文光《万卷精华藏书楼书记?别集类十九》卷一二二记录戴良《九灵山房集》时,对杭世骏序所记的戴良之死作了按语。其曰:“本传曰自裁,朱传曰卒于寓舍,盖自裁也,或曰卒于狱。”再如张其淦《元八百遗民诗》称其“次年四月卒于寓所。”今人则有吴海林、李延沛编《中国历史人物辞典》称其“终不愿出仕,后卒。”[6]  ⒎王忠阁。其《版本源流考》称戴良“于次年四月卒于寓所。”[7]  戴良之死,记载不一。古人于此亦有所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康熙末年,曾安世曾重新整理《九灵山房遗稿》。他虽承认戴良“以卒自裁”,但同时表示了自己的怀疑,其曰:  所可疑者,明太祖能嘉王保保之为汉子,而卒不能容先生之洁身?岂当天下大定,犹虑先生才有可为,而不以容铁崖者容先生耶?抑本无死先生之心,特不欲有一人梗悉臣之化。  这段话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朱元璋能褒奖誓与其抗争到底的元将王宝宝(又名扩廓帖木儿),更能容忍只是洁身退隐而对其无威胁力的戴良。其二,朱元璋并非惧怕戴良有所作为而将其杀害。其三,朱元璋并不想置戴良于死地,只是欲其服从王权之化。总之,朱元璋对戴良未必有必杀之心。  此外,全祖望则在《鲒埼亭集?外编?九灵山房记》卷一八进一步议论此事,其观点要通达一些。其曰:“其死不甚明。使其出于自裁,固为元毕命;即令以瘐死,亦为元也。九灵之大节不必果出于自裁,而要可信其为元也。”在这里,全氏不再坚持极端的民族主义立场,对自裁说与瘐死说有所调和。  今人晏选军先生《戴良考论》认为戴良“以老疾固辞,忤旨,次年暴卒于狱中。”又列其根据如下:一是戴良在元亡后所作的诗文,往往心怀故国,慷慨激昂,尤其其自赞:“若乃处荣辱而不二,齐出处于一致,歌黍离麦秀之音遗民,咏剩水残山之句,则于二子盖庶几乎无愧。”以其心迹为证。二是认为赵友同虽为戴良撰墓志铭,但其时他正为明廷供职,且明初文网严密,故“其说难免有所忌讳。”[7]  从明初,经历清代到今人,歧说纷出,但真相只有一个,而实际上左右大家判断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民族主义的干扰,过于强调戴良的遗民身份和节行。清人多主张自裁说或瘐死说,当是感于明亡,故多推崇气节之士,尤其是对遗民事迹更为大加弘扬。他们带着情绪看待历史,很难摆脱其情感的左右。再加上戴良终身不仕明廷,且卒于京师,而朱元璋又向来“雄猜”,多杀士人,这便给了他们巨大的想象空间。二是文献匮乏的限制。今天,我们早已抛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可以较为客观地去还原历史。但是,历史已远,文献尘封。这让我们很难获得坚实的文献的佐证,于是不免听从清人之说,或付之阙如。即使有所考证,亦不免加入一些揣测或臆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0


相关文章

  • 简论南宋遗民词人及元代词人对姜夔词的接受
  • 第3卷第2期 2008年6月 教育探究 EDUCATIONAL STUDY V ol.3 No.2Jun. 2008 简论南宋遗民词人及元代词人对姜夔词的接受 张 航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福建 福州 350025) 摘 要:宋 ...查看


  • 文学二,选择题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选择题汇总 秦观词作内容绝大多数是儿女柔情,秦观词被称为淮海词的特色是轻柔婉约 杨万里诚斋体诗最为出色的是绝句,"诚斋体"诗中最为出色的诗体是七言绝句 宋初以杨亿为代表的重要文学流派和风格是西昆体,其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期末试题B卷及答案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期末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 ...查看


  • 试论清初遗民诗人与落花意象
  • 摘要:明清易代之时出现了两住善咏落花的遗民诗人,归庄与王夫之.这些落花组诗已经不再是偶有所触而为之,寄寓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以至理性思考,有这个特定时代所赋予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落花:遗民诗人:诗歌 明清改朝换代,给诗人带来了莫大的震撼和悲伤 ...查看


  • 元曲的人文精神
  • 元曲的人文精神 下载带有 Google 工具栏的 Firefox, 上网冲浪更惬意 中国现代文学馆星期义务演讲<在文学馆听讲座>应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之邀,第一次走出了北京.演讲主持人傅光明研究员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查看


  • 古诗诵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 ...查看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赏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宗光绍熙三年)的秋天,诗人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 ...查看


  • 元明清文学 1
  • 元明清文学 元代文学 o 元代文学概论o 第一章 元代诗文o 第二章 元代戏曲概论o 第三章 元代南戏o 第四章 元代杂剧o 第五章 元代散曲 元代文学概论 1.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2.科举无路,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 ...查看


  • 关汉卿的生卒年月如何?
  • 我国元代的戏曲剧本(又称"元杂剧"."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历来被认为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达到相当的高峰.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的记录,他所知道的"名誉昭然"的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