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敖荣灿

(2007131130)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 都匀 邮编:558000)

摘要:从古至今,因材施教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培养专门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古代因材施教原则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并结合这些新的认识对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个人认为在小学教育中可行的因材施教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对当今的小学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因材施教;历史演变;问题;泛化;创新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由此可知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从古至今,因材施教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培养专门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强调“以人为本”和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它更是成为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教学原则之一,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阶段,由于教师对因材施教原则的理解偏差,班级人数过多,大多数小学办学条件难以满足过多的学生人数等等原因,最终只能采取教师统一教,学生统一学的“一刀切”的大集体教学方式,教育出现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这些现象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因材施教一直处在表面水平。面对这些问题,我对小学因材施教的实施做了如下几点分析: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必要性。

(一)、是重新认识古代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

1、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当推孔子,但这时候的因材施教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说只是现代因材施教的雏形。这时候孔子的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材的问从而答异,抑强而扶弱,使之得到均衡的发展,带有典型的孔子儒的思想。如《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由此可见,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回答了同样的一个问题。他的学生孟子继承了老师的思想传统,主张教亦复述。他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

【1】 有以风流余韵为后人私自学习的。”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因材施教的理论应该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文献《学记》,“《学记》中

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

【2】四者,心知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到了汉朝,

特别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创立了封建国家兴办的中央官学太学和郡县道邑地方学校,使封建社会的教育走向了学校化、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因材施教被视为一条宝贵的经验而普遍被采用。到了宋朝,因材施教才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二程集·遗书·伊川先生语五》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文学入者,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因材施教由此得来。南宋的陆象山也说: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元初的许鲁斋也说:因材施教,着重教其所短。到了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对因材施教给予解释,认为教学不单单在于使人学到知识,发展道德理性,更重要的是在于成就每一个独立的人格,这是因材施教思想的一个发展。现代,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明确地说: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育松树,松树会受不了,会被烧死。现代社会注重学校的教学,更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教师应该接近学生,经常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实际情况施行教育,要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

【3】 合起来。”

2、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新理解。

从因材施教原则的历史演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看到的只是教育者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给予了学生不同的教育。如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的是“抑强而扶弱,”的原则,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样就克制了个别优秀学生的发展,导致好的吃不饱。而他的学生孟子把教育方式固定为五种,这就忽视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把教育方式统一化,规范化,违背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育原则。在他们的教育中都显现出这样的现象,既只是教师主观的看到了学生不同的特点,然后又根据他们主观判断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的施教。并没有了解到学生真正的所需,也没有充分的了解到学生的现实环境、背景等等,简单的说,教师只了解了学生现在在哪里,而没有了解到学生将要到哪里去。而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对国家有用的还是没有用的,他们想要的跟社会所需的是否一致。

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因材施教原则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与历史的因材施教有所区别。这些区别主要应该反映在这里所说因材施教的“材”的范围的扩大上:“材”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应该指老师与教材。也就是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因材施教”不仅是指我们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应考虑学校教师的个体差异,以及教材的个性与特点。我们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社会所需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就要求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其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发挥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不足,激发兴趣,树立信心,正确引导学生的所需,尽可能的帮助他们缩小所需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对我们的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各有各的个性特点、各有各的知识结构、各有各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呢?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安排最适合他们的岗位。至于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难易度还是重要

性等等,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又怎能以某一种教学模式“一刀切”呢?

(二)、是解决当前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虽然合理,但不够全面。

“有教育者对山西省某市140多名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教师对“材”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既学生及学生以外的因素”【4】。而许多教师更多的理解为学生,这样的理解虽然是适当的。但是教师理解的学生只是学生本身的能力、兴趣爱好、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家庭环境等。并没有扩展到对学生的正确的所需(学生的理想等)的了解上,这样就会像前文中所提到的只知道学生“在哪里”却不知道学生要“去哪里”。另外有部分小学教师认为“材”是指学生以外的因素,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并没有教师提到因材施教的“材”除了学生、教学手段及教材,还应该加上我们的教育者本身,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各有各的个性特点、各有各的知识结构、各有各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考虑到各个教师的知识能力的倾向性,优化组合,把不同的教师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而不是“赶鸭子上架”,哪里缺人就安排在哪里,勉其难而为之。

(2)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

从小学教师对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教师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以外需要个别施教的学生实属少数。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对象,岂不是对班级授课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否定。

第二,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强调十个指头有长短,感情天平应倾斜,对满意的学生过分偏护,对不满意的学生疏而远之。教师不能与每个学生公平民主地相处。

第三,在实际行动上,把时间精力放在极少数“尖子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常常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一切,有意无意地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四,在师生关系上,“尖子生”、“优等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学困生”对教师则是恨而远之;反之,教师对“尖子生”、“优等生”亲而爱之,对“学困生”则是恨而远之。因此,教师与“差生”之间“恨而远之”的双向关系的特征造成了永远无法逾越的感情屏障。

(3)没有因地制宜,泛化教学模式。

贡如云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层次主要有三种,既自发性层次、外控性层次、内控性层次。处于自发性层次的教师,内心没有建立起自我调控机制,专业发展走向不明;处于外控性层次的教师,发展方向完全受教师教育设计者的控制;内控性层次的教师以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主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较为理想的专业发展层次”。【5】当前的小学教师中处于自发性和外控性专业发展层次的教师占主流,相对来说,他们知识根底浅薄,功利浮躁,当有新的教学模式出现时,他们多限于简单套用,寄希望于直接把外源性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却很少因地制宜的结合自己本身各方面的教学条件对

“何以借鉴”“如何借鉴”进行深层次的追问。这就导致了泛化的教学模式,教育出现统一化,规范化,对教育的创新起到了不好的影响。

(4)小学教师很少结合客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除考虑学生本身的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学生以外的客观因素,这些客观因素可以是学生的家庭、生活及社会现实(如付出与收获、善良与丑恶等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等。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考虑了课堂上的学生,而忽视了课堂以外的学生,学生下课以后做什么,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学生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无从所知。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只教会学生正的一面,而忽视了社会的不好的一面的教育,例如:在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中的《给予的快乐》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课文中保罗奇遇贫困小男孩及从小男孩的活动中得到了给予是快乐的感触的分析,告知学生给予是快乐的。这样就会让孩子误认为只有给予才是快乐了,而收获就没有快乐。就违背了客观的社会现实,教育就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环境。

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容易脱离了社会所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结合社会所需对学生进行教育。才出现了今天的倍受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面对这些关系学生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大问题,难道我们还不应该从孩子抓起,实施好因材施教吗?

二、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1.科学的认识因材施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只局限于学生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没有扩展到学生正确的所需,既教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就很难把握孩子的心理趋向。要想教育好学生,教师除了解学生本身表现出来的特点外,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所需,只有知道了学生要去哪里才能给以正确的引导,从而科学的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让学生用纸片写下自己的理想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所需。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社会所需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必须选择适合其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发挥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不足,激发兴趣,树立信心,正确引导学生的所需,尽可能的帮助他们缩小所需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还应该考虑到教师本身和教材特点。如果学校教育管理者不了解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倾向,就采取“赶鸭子上架”,那里缺人就把教师安排在哪里,勉教师之难而为之,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效率的提高。因此,学校在对教师的任用时也要因材施教。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充分了解每个教

师的教学风格、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教师给予最适合的岗位,这样就能让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学校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教师还应该了解教材的不同特点,结合本班学生不同的接受水平,掌握教材的难易及教材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因此,只有把因材施教理解为师、生、教材的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知生、知师、知教材,教育质量上高台的效果。

2.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应该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呢?

(1)、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着想。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只围绕着“优秀生”、“尖子生”,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这就违背了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应该面向全体,了解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勇于抵制和克制应试教育的错误倾向。教师的全部工作是为了一切学生,因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应把眼光和精力仅仅放在少数认为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或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学生身上。

(2)、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

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的社会所需是不同的。他们的所需除社会表现出来的共性的特点外,还有个人的个性特点,如学生对家庭环境生活发展的追求,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追求,对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等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全体学生,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身心健康和社会所需等,而不能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限制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但也需要工人和农民和教师等,既然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材,我们的教育就不应该只重视少数“优秀生”,“尖子生”的发展,而要把精力放在每个学生的发展上。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就要把工作重点和落脚点放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未来着想。真正教育教学上的“因材施教”不是让教师给少数学习尖子开小灶、吃偏饭,而是需要教师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创造适合教育不同学生的成功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得一个成功的未来。教师从主观上应努力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这才是现代小学教师的不懈追求。

(3)、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着想。

然而,在今天的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求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成为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向,但是,每个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深度是不一样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样的要求只会让孩子的发展走入误区,让孩子的发展走形式化,规范化的道路,如,在学校常有这样的现象存在,有的学生在做劳动时,见到老师来

就拼命地做,当老师走了就不做了,学生为的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称赞,就在老师领导面前大为表现,当老师没有见到学生时,谁又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呢?因此,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本身的健康,幸福和谐,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德智体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为这就需要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着想。

总之,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外,还更要了解全体学生,《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儿童在性格的特征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性格的态度特征方面,有的儿童关心集体、认真、勤奋、爱劳动、有同情心、谦虚、自信、有独立性;有的儿童则自私、懒惰、马虎、鄙视劳动、冷漠、骄傲自大、爱吹牛、自卑、有依赖性。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有的儿童感知时仔细而全面,记忆时速度快而准确,思考问题主动而有逻辑性;有的儿童则是感知粗略,记忆时速度慢而缺乏精确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被动而轻率。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

【6】面,有的儿童守纪律,有自制能力、坚持性、独立性,勇敢;有的儿童则相反。”这就要求

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的学生的性格差异,有针对性的实施因材施教。

3、注重创新,是新时代因材施教的新要求。

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了业绩,要求学生回答的总是所谓的标准的答案,让学生不敢去想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教育就成为了复制机,教师就是那一页页的白纸。而学生就是被复制的内容,而这些相同的内容进入社会后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固定答案,让学生学会创新。

另外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非常重要,而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是否真正树立起来。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赖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具备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小学教师要不断吸收新观念、新方法,争取走上“内控性”发展的层次。而学校要以发展个性、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探索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育工作者,才可以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4、培养社会所需的能幸福快乐的为社会做奉献的人才,是新时代因材施教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教师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结合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现实社会有美丑之分,如果教师在教育中只教给学生美好的一面,而忽视了社会的另外一面的教育,那么在将来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见到社会不美好的一面时,就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从而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而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各行

各业的, 有教师,医生,公务员,商人等等,如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禁止学生有经商意识,开的学科只围绕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价值体系,教师教育学生的是如何做好工作,如何爱岗敬业。却很少有教师教会学生如何等价交换,如何创业。教育总是在回避这些社会现实的东西。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只会工作,只会想美好的东西,毕业到社会上,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美好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让他们幸福快乐的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然而在今天,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似乎告知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了。眼下的中国的教育,不论是从幼儿园、还是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存在尖锐的深层次矛盾和危机。学校开设的课程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自己能干的工作,这样的尴尬局面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思以重视。

所以,就要求教育者结合学生所需与社会所需实施因材施教,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而个人又能感到幸福快乐的人才为目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适应与改造的关系”:当一个良好的社会平台搭建后,作为个体的人,就要利用这个良好的社会平台,尽快地适应社会,为社会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社会由于发展累积了很多必须解决才能进一步前进的矛盾时,这个时候,作为个体的人,就要参与社会改造,尽一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决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因此,如果我们对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或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有一个预期的话,那么,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就是首先要让孩子能自觉的快乐的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2]伍德勤,贾艳红,袁强. 《中外教育简史》(修订本)[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 7: 18: 56

[3]刘红银,对“因材施教”的反思[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4

[4]冯喜珍,李瑞锋. 小学教师关于因材施教的认识[J],上海:上海教育研究2009.12

[5]贡如云, 警惕“名校共同体”背后的模式化倾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0.6

[6]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OL]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08-06-16]

指导教师:王双宏副教授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敖荣灿

(2007131130)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 都匀 邮编:558000)

摘要:从古至今,因材施教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培养专门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古代因材施教原则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并结合这些新的认识对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实施做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个人认为在小学教育中可行的因材施教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对当今的小学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因材施教;历史演变;问题;泛化;创新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由此可知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从古至今,因材施教原则在实际的教学中在培养专门人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强调“以人为本”和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它更是成为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教学原则之一,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阶段,由于教师对因材施教原则的理解偏差,班级人数过多,大多数小学办学条件难以满足过多的学生人数等等原因,最终只能采取教师统一教,学生统一学的“一刀切”的大集体教学方式,教育出现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这些现象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因材施教一直处在表面水平。面对这些问题,我对小学因材施教的实施做了如下几点分析: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必要性。

(一)、是重新认识古代因材施教原则的需要。

1、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当推孔子,但这时候的因材施教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说只是现代因材施教的雏形。这时候孔子的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材的问从而答异,抑强而扶弱,使之得到均衡的发展,带有典型的孔子儒的思想。如《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由此可见,孔子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回答了同样的一个问题。他的学生孟子继承了老师的思想传统,主张教亦复述。他说“君子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的雨水那样灌溉万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

【1】 有以风流余韵为后人私自学习的。”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因材施教的理论应该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文献《学记》,“《学记》中

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

【2】四者,心知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到了汉朝,

特别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创立了封建国家兴办的中央官学太学和郡县道邑地方学校,使封建社会的教育走向了学校化、系统化、规范化、社会化。因材施教被视为一条宝贵的经验而普遍被采用。到了宋朝,因材施教才真正上升到理论高度。“《二程集·遗书·伊川先生语五》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文学入者,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因材施教由此得来。南宋的陆象山也说: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元初的许鲁斋也说:因材施教,着重教其所短。到了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对因材施教给予解释,认为教学不单单在于使人学到知识,发展道德理性,更重要的是在于成就每一个独立的人格,这是因材施教思想的一个发展。现代,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明确地说: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育松树,松树会受不了,会被烧死。现代社会注重学校的教学,更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教师应该接近学生,经常了解学生情况,针对实际情况施行教育,要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

【3】 合起来。”

2、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新理解。

从因材施教原则的历史演变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看到的只是教育者根据不同的学生的特点给予了学生不同的教育。如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的是“抑强而扶弱,”的原则,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这样就克制了个别优秀学生的发展,导致好的吃不饱。而他的学生孟子把教育方式固定为五种,这就忽视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把教育方式统一化,规范化,违背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育原则。在他们的教育中都显现出这样的现象,既只是教师主观的看到了学生不同的特点,然后又根据他们主观判断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的施教。并没有了解到学生真正的所需,也没有充分的了解到学生的现实环境、背景等等,简单的说,教师只了解了学生现在在哪里,而没有了解到学生将要到哪里去。而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对国家有用的还是没有用的,他们想要的跟社会所需的是否一致。

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因材施教原则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与历史的因材施教有所区别。这些区别主要应该反映在这里所说因材施教的“材”的范围的扩大上:“材”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应该指老师与教材。也就是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因材施教”不仅是指我们的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应考虑学校教师的个体差异,以及教材的个性与特点。我们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社会所需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就要求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其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发挥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不足,激发兴趣,树立信心,正确引导学生的所需,尽可能的帮助他们缩小所需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对我们的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各有各的个性特点、各有各的知识结构、各有各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呢?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安排最适合他们的岗位。至于我们的教材,无论是难易度还是重要

性等等,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又怎能以某一种教学模式“一刀切”呢?

(二)、是解决当前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因材施教原则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施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虽然合理,但不够全面。

“有教育者对山西省某市140多名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教师对“材”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既学生及学生以外的因素”【4】。而许多教师更多的理解为学生,这样的理解虽然是适当的。但是教师理解的学生只是学生本身的能力、兴趣爱好、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家庭环境等。并没有扩展到对学生的正确的所需(学生的理想等)的了解上,这样就会像前文中所提到的只知道学生“在哪里”却不知道学生要“去哪里”。另外有部分小学教师认为“材”是指学生以外的因素,既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并没有教师提到因材施教的“材”除了学生、教学手段及教材,还应该加上我们的教育者本身,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各有各的个性特点、各有各的知识结构、各有各的长处与短处、各有各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考虑到各个教师的知识能力的倾向性,优化组合,把不同的教师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而不是“赶鸭子上架”,哪里缺人就安排在哪里,勉其难而为之。

(2)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

从小学教师对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教师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在思想认识上,许多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以外需要个别施教的学生实属少数。如果每个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对象,岂不是对班级授课价值和意义的全面否定。

第二,在情感心理上,对全体学生亲疏有别,厚此薄彼,强调十个指头有长短,感情天平应倾斜,对满意的学生过分偏护,对不满意的学生疏而远之。教师不能与每个学生公平民主地相处。

第三,在实际行动上,把时间精力放在极少数“尖子生”、“优等生”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常常用赞赏的目光看待他们的一切,有意无意地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四,在师生关系上,“尖子生”、“优等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学困生”对教师则是恨而远之;反之,教师对“尖子生”、“优等生”亲而爱之,对“学困生”则是恨而远之。因此,教师与“差生”之间“恨而远之”的双向关系的特征造成了永远无法逾越的感情屏障。

(3)没有因地制宜,泛化教学模式。

贡如云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层次主要有三种,既自发性层次、外控性层次、内控性层次。处于自发性层次的教师,内心没有建立起自我调控机制,专业发展走向不明;处于外控性层次的教师,发展方向完全受教师教育设计者的控制;内控性层次的教师以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主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是较为理想的专业发展层次”。【5】当前的小学教师中处于自发性和外控性专业发展层次的教师占主流,相对来说,他们知识根底浅薄,功利浮躁,当有新的教学模式出现时,他们多限于简单套用,寄希望于直接把外源性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却很少因地制宜的结合自己本身各方面的教学条件对

“何以借鉴”“如何借鉴”进行深层次的追问。这就导致了泛化的教学模式,教育出现统一化,规范化,对教育的创新起到了不好的影响。

(4)小学教师很少结合客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除考虑学生本身的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学生以外的客观因素,这些客观因素可以是学生的家庭、生活及社会现实(如付出与收获、善良与丑恶等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等。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仅仅考虑了课堂上的学生,而忽视了课堂以外的学生,学生下课以后做什么,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学生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无从所知。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只教会学生正的一面,而忽视了社会的不好的一面的教育,例如:在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中的《给予的快乐》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课文中保罗奇遇贫困小男孩及从小男孩的活动中得到了给予是快乐的感触的分析,告知学生给予是快乐的。这样就会让孩子误认为只有给予才是快乐了,而收获就没有快乐。就违背了客观的社会现实,教育就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环境。

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容易脱离了社会所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结合社会所需对学生进行教育。才出现了今天的倍受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面对这些关系学生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大问题,难道我们还不应该从孩子抓起,实施好因材施教吗?

二、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更好的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1.科学的认识因材施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小学教师对“材”的理解只局限于学生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没有扩展到学生正确的所需,既教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就很难把握孩子的心理趋向。要想教育好学生,教师除了解学生本身表现出来的特点外,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所需,只有知道了学生要去哪里才能给以正确的引导,从而科学的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让学生用纸片写下自己的理想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所需。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生活环境、社会所需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必须选择适合其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发挥他们的长处,弥补他们的不足,激发兴趣,树立信心,正确引导学生的所需,尽可能的帮助他们缩小所需与现实的差距,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还应该考虑到教师本身和教材特点。如果学校教育管理者不了解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倾向,就采取“赶鸭子上架”,那里缺人就把教师安排在哪里,勉教师之难而为之,就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效率的提高。因此,学校在对教师的任用时也要因材施教。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充分了解每个教

师的教学风格、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教师给予最适合的岗位,这样就能让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学校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教师还应该了解教材的不同特点,结合本班学生不同的接受水平,掌握教材的难易及教材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因此,只有把因材施教理解为师、生、教材的有机结合,才能做到知生、知师、知教材,教育质量上高台的效果。

2.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应该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呢?

(1)、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着想。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只围绕着“优秀生”、“尖子生”,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这就违背了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应该面向全体,了解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勇于抵制和克制应试教育的错误倾向。教师的全部工作是为了一切学生,因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应把眼光和精力仅仅放在少数认为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或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学生身上。

(2)、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

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的社会所需是不同的。他们的所需除社会表现出来的共性的特点外,还有个人的个性特点,如学生对家庭环境生活发展的追求,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追求,对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等都是有所不同的。因此,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全体学生,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身心健康和社会所需等,而不能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限制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但也需要工人和农民和教师等,既然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材,我们的教育就不应该只重视少数“优秀生”,“尖子生”的发展,而要把精力放在每个学生的发展上。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就要把工作重点和落脚点放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未来着想。真正教育教学上的“因材施教”不是让教师给少数学习尖子开小灶、吃偏饭,而是需要教师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创造适合教育不同学生的成功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获得一个成功的未来。教师从主观上应努力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这才是现代小学教师的不懈追求。

(3)、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着想。

然而,在今天的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为适应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的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求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成为我们培养人才的方向,但是,每个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深度是不一样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样的要求只会让孩子的发展走入误区,让孩子的发展走形式化,规范化的道路,如,在学校常有这样的现象存在,有的学生在做劳动时,见到老师来

就拼命地做,当老师走了就不做了,学生为的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称赞,就在老师领导面前大为表现,当老师没有见到学生时,谁又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呢?因此,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本身的健康,幸福和谐,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德智体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为这就需要教师着眼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着想。

总之,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外,还更要了解全体学生,《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儿童在性格的特征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性格的态度特征方面,有的儿童关心集体、认真、勤奋、爱劳动、有同情心、谦虚、自信、有独立性;有的儿童则自私、懒惰、马虎、鄙视劳动、冷漠、骄傲自大、爱吹牛、自卑、有依赖性。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有的儿童感知时仔细而全面,记忆时速度快而准确,思考问题主动而有逻辑性;有的儿童则是感知粗略,记忆时速度慢而缺乏精确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被动而轻率。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

【6】面,有的儿童守纪律,有自制能力、坚持性、独立性,勇敢;有的儿童则相反。”这就要求

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的学生的性格差异,有针对性的实施因材施教。

3、注重创新,是新时代因材施教的新要求。

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了业绩,要求学生回答的总是所谓的标准的答案,让学生不敢去想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教育就成为了复制机,教师就是那一页页的白纸。而学生就是被复制的内容,而这些相同的内容进入社会后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固定答案,让学生学会创新。

另外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非常重要,而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是否真正树立起来。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赖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具备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小学教师要不断吸收新观念、新方法,争取走上“内控性”发展的层次。而学校要以发展个性、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探索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育工作者,才可以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4、培养社会所需的能幸福快乐的为社会做奉献的人才,是新时代因材施教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教师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结合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现实社会有美丑之分,如果教师在教育中只教给学生美好的一面,而忽视了社会的另外一面的教育,那么在将来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见到社会不美好的一面时,就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从而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而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各行

各业的, 有教师,医生,公务员,商人等等,如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禁止学生有经商意识,开的学科只围绕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价值体系,教师教育学生的是如何做好工作,如何爱岗敬业。却很少有教师教会学生如何等价交换,如何创业。教育总是在回避这些社会现实的东西。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只会工作,只会想美好的东西,毕业到社会上,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美好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让他们幸福快乐的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然而在今天,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似乎告知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了。眼下的中国的教育,不论是从幼儿园、还是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存在尖锐的深层次矛盾和危机。学校开设的课程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找不到自己能干的工作,这样的尴尬局面的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思以重视。

所以,就要求教育者结合学生所需与社会所需实施因材施教,以培养社会需要的,而个人又能感到幸福快乐的人才为目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适应与改造的关系”:当一个良好的社会平台搭建后,作为个体的人,就要利用这个良好的社会平台,尽快地适应社会,为社会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社会由于发展累积了很多必须解决才能进一步前进的矛盾时,这个时候,作为个体的人,就要参与社会改造,尽一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决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因此,如果我们对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或十年二十年的发展有一个预期的话,那么,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就是首先要让孩子能自觉的快乐的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2]伍德勤,贾艳红,袁强. 《中外教育简史》(修订本)[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 7: 18: 56

[3]刘红银,对“因材施教”的反思[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4

[4]冯喜珍,李瑞锋. 小学教师关于因材施教的认识[J],上海:上海教育研究2009.12

[5]贡如云, 警惕“名校共同体”背后的模式化倾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0.6

[6]刘电芝,《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OL]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008-06-16]

指导教师:王双宏副教授


相关文章

  • 分层教学与实际操作的困难
  • 分层教学与实际操作的困难 杨娟 迈皋桥中心小学 内容提要:集体授课是这种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经受历史的检验后,各种缺点开始突显,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育要求.分层教学是优化单一班级授课制的有利途径,也是目前讨论较多的正在教学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 ...查看


  • 个性化教育
  •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体例对个性化教育的寄义进行了阐释,归纳.总结.指出个性化体育教学具有主体性.怪异性.差异性.缔造性的特征.明晰了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立异精神.意识能力的培育是21世纪体育与健身课程的主要教 ...查看


  • 教育学 教学大纲
  •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开课单位: 课程类型: 总学时数: 学时,实验0学时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参考教材: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编写时间: 无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第二版), ...查看


  • 分层教学方案
  • 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英语分层教学方案 (草 案) 一.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把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落实实施素质教育,一是要 ...查看


  • "两个一"活动方案
  • 平果县第六小学"两个一"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平果县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县中小 ...查看


  • 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1
  • 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一.背景 1.现代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体优势,最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圆满完成学业.新课程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体现出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让每一位学生实现各自的完满发展是国民 ...查看


  • 07-09山东教师资格证真题附答案
  • 本文由wjx1455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C.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 山东省 2009 年中学教育学考题 (考试时间:120 分钟试卷总分:120 分) 一.不定向选择 ...查看


  •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 第六章 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德育 2. 说服教育 3. 情感陶冶法 4.智育 5.美育 二.填空题: 1.德育主要指( ).( )和( )方面的教育. 2.学校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 ).( )和( )三个主要方 面. 3.德 ...查看


  •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大纲
  •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影响人的 思想品德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