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与推进策略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与推进策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城乡—体化”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党中央站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江苏只有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才能在全国率先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一、 江苏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活动、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与居民生活相互促进,逐步融合的过程,是城市与农村协同度、融合度逐步提高的过程,最终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或状态。城乡一体化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度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建立与完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的同时,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1、“五个一体化”推进江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2009年以来,江苏加快了农村改革创新的步伐,扎实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等“五个一体化”。江苏是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镇村布局规划的省份。根据规划,现有的25万个自然村,将逐步调整为5万个左右农村居民点,并配合“四集中、三置换”(即:耕地、工业、就业、居住适度集中,资本、产业、身份加快置换),提高城乡一化水平。全省农村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已构筑了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道保障线”。到2009年11月底,全省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19.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2009年全省将突破8000元,苏南地区将突破11000元。

2、苏州试点先行,带动全省城乡一体化。

2008年8月,江苏省政府选定苏州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着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上求得新的突破,率先进行实践探索。并且定下了苏南先行试验,带动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略。关于苏州的城乡一体化试点情况,本文将在第二部分中专门论述。

2009年,苏州在城乡一体化试点实践中,注重科学规划,强化功能片区规划,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全市共确立了23个试点先导区,期望以分区推进的战略达到整体实现的目标。2007至2009年的近三年中,苏州全市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25亿元,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848个,新建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13个,累计建立358个市级示范村(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

展。到2009年11月底统计,苏州“三大合作”组织累计达到2821家,持股农户占到90%以上;苏州全市已有75%的农村工业企业集中到工业园,有近40%的承包耕地实行了规模经营,有近35万户农户搬迁到860个集中居住点居住,相当部分农民已在生产、生活、居住方式上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3、制度管理上正在突破城乡分治

进入2009年,苏锡常地区所有的乡镇和农村基本实现了区域供水全覆盖,宁镇扬泰通区域供水通水比例达50%以上。江苏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2009年,江苏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2万公里,在全国各省份中率先实现了以等级公路连通所有乡镇、行政村,并在农村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实现了客运班车同步通达。目前,江苏省正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全省行政村已基本实现“七通”,即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

4、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水平

江苏2009年人均GDP为442312元人民币,城镇化率达到55.6%,根据城市化进程的五级划分标准,江苏省的城镇化率已经到达了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后期阶段,城乡文明普及率、社会和谐度、文化融合度,都正在呈加速提高的趋势。

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表1 2008-2009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

年份

2008

2009 支配收入(元) 18680 20552 纯收入(元) 7357 8004 农村居民人均 城乡居民收入比 2.54 2.57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数据。

江苏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越大,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2008年,江苏省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五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4,居全国第六位。 2009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7∶1,虽然仍是全国城乡收入之差较小的省份之一,但这一差距未见缩小。

6、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表2 2008-2009年江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对比图

年份

2008

2009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0.379 0.36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0.413 0.392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数据。

随着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迅速增加,反映居民的支出结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从2008年到2009年,都有下降趋势。由此可知,江苏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日趋优化,食品所占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小,用于其他消费物品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表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提高。如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8年的0.397下降到2009年的0.36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0.413下降到0.392。

但是,江苏全省总体上城乡一体化还处于加速启动阶段,加上长期城乡分治的历史长、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差距大等因素的影响,江苏城乡一体化还存在的一些有等突破的问题、难题,主要包括:

1、二元经济结构格局仍未打破

从由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导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系数来看,2008年,江苏全省的二元结构系数为0.208,2009年前上升为0.214,整体讲,江苏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很多,经济的二元性还比较显著。江苏二元经济结构系数较小说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差距较大,不利于城市向乡村辐射,乡村难于接受从城市中溢出效应,从而阻碍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2、城乡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存在巨大落差

由于财政体制、基础条件以及城市偏好等原因,江苏农村的规划建设、生活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程度的落后于城市。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也有所进展,但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这一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城乡环境建设同样存在巨大落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接管、河道综合整治等方面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管理方面,全省农村环境“无人管、无力管”在部分地区还相当严重;投入方面,全省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其实,江苏在“十五”规划中就明确要求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2%,而实际仅1.2%,同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投入一般占GDP的3%相比,有较大差距。而有限的环保资金,绝大部分又投到工业和城市,导致农村环境保护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由此造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无论是投入水平、硬件建设,还是管理水平、享受待遇等,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

以教育为例,农民教育文化支出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江苏省调查总队城镇住户及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2009上半年,城镇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775元;农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39元。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水平差别巨大,两者相差近5倍。虽然城乡教学条件差距缩小,但师资力量仍然差别明显。2009年与2006年相比,江苏省农村小学、中学的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的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但城市小学、中学该比例为农村的2倍多。

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与农民在医疗方面的负担远高于城镇居民形成鲜明对比。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江苏省调查总队城镇住户及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2009上半年,城镇人均医疗保健费支出411元;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63元。当前江苏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相当,但由于收入的差别导致其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比重仍有差距,亟待进一步缩小。

4、基本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明显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力图将城乡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安全网之中;另一方面,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时,将不同人群、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不同地区都分割开来,单独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个城乡割裂、地区分割的、且复杂无比的社会保障体制,即“碎片化”的社会保障格局。这种分割体系产生了一系列弊端,阻碍着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例,城乡之间的差距,从2009年5月份的数据分析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每人每月支出水平差别,城镇为169.41元/人·月,而农村仅为90.38元/人·月,农村比城镇低79元,农村仅为城镇的53.35%;二是标准差别,城镇为289元/人·月,农村为188元/人·月,且下半年的新标准,城镇提高到307元/人·月提增28元,农村提高到210元仅提增22元。多年来实现的城镇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差别的制度,实为一种屈从于城乡经济差距现实的一种制度性选择。但应该从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长远目标出发,不应该使农村社会保障的提增幅度低于城镇。三是达标率不同,城镇的最低生活保障达标率为58.62%,农村仅为48.08%,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多。而且,城镇与农村的实际补差水平也是有差别的,上半年,城镇低保实际补差为150元/人·月,而农村仅为78元/人·月。

二、 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路径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苏州一直是一个积极实践,努力创新的典型地区。苏州的实践充分表明,每一次新的跨越,都得益于改革创新。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城乡共享的体制机制,才能最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城

乡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苏州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只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改革,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创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都鼓励支持,放手放开,先行先试。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正在努力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积极探索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路径。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政策框架设计(综合配套改革)

200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苏州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苏州市委、市政府就从领导体制、组织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全面推进。当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机构与工作网络。2008年11月14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文件。 2009年7月15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初步完善了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政策与目标。进入2010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到2012年要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政策体系与目标任务。三年三个文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框架。

1、总体目标:实现六个一体化

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使苏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逐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的苏州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制度环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体系、城乡一体行政管理体制。力争率先实现“六个一体化”,即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的一体化。

2、时序安排:三年完善一体化机制

(1)2009年为“重点突破年”。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在完善农村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宅基地换商品房、承包地换社保工作、加快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意见,着力推进23个先导区的先行先试工作。

(2)2010年为“整体推进年”。整体推进“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三形态”工作: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

伐;地处农业规划区、保护区的行政村,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次产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三集中”工作: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因地制宜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或“退二还一”、异地置换工作;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间规范自由流转,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发展规模现代农业;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换房进城进镇,或就地集中居住。“三置换”工作: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通过征地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换股权;宅基地使用权可参照拆迁或预拆迁办法置换城镇住房,或进行货币化置换,或置换二三产业用房,或置换置业股份合作社股权。

(3)2011年为“全面提升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全面提升“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水平。

3、重点任务:全市推行部门责任制

围绕着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六个一体化,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工作分解为十项重点任务,由市委、市政府下属的各个部、委、局、办分别负责完成。

十项重点任务与相应的负责部门如下表:

2010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进行定量化设计。提出2020年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农村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2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7年突破1万元的基础上,2012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7年突破2.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在2007年突破300万元的基础上,2012年达到450万元;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12年高效农业面积占种养面积(不含粮油作物)比重达60%,高效农业种养面积中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的占1/3;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并轨,城乡社会管理体系及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2010年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

4、政策措施

通过三个综合性的政府文件,加上陆续出台的一些专项政策文件,如《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与社会保障实施意见》等,苏州市推进城乡一体的政策措施渐成体系。

(1)调整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根据镇级经济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人口增多的实际情况,及时修编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使小城镇成为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五种类型,积极推进示范村和新社区建设。

(2)实施土地置换政策。在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和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下,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并允许建设用地先占用后平衡。通过土地征用、政府定价、委托代建降低成本,建设集中居住区。置换形成的增量土地,原则上按照4∶2∶4比例分配,即40%用于农民居住安置,20%用于新型工业化,40%用于发展服务业,其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各市(县)、区从2009年起,安排当年土地拍卖收益的15%,作为改革试点启动资金。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投入和生态补偿机制,财政扶持资金重点向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倾斜。经省批准,拓展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业重点开发资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以及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的用途。经省授权,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现代农业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制定专项税收优惠政策。

(4)增强金融服务政策。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加大信贷对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保障力度。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范围,到2012年,力争每个市和吴中、相城区各组建5家小额贷款公司,其他城区各组建1至3家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到2012年,全市组建3至5家。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保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在全省领先水平,探索开展土地银行试点工作,培育新的发展载体和融资渠道。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趋向,搞活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土地股份制股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业知识产权交易。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农村集体产权管理,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做大做强市级农业担保体系,增强农业担保能力,在2012年前,市农业担保公司每年增资1亿元注册资本。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不断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农业再保险,充分提高农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5)完善城乡社保政策。加快整合城乡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经省批准,扩大地方失业保险资金使用范围。加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对苏州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基本养老基金抗风险能力。在《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与社会保障实施意见》政策文件中,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意见,包括: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完善安置和鼓励农民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机制;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农村居民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体系;建立养老保障待遇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6)创新土地使用政策。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地方政府可预支拆旧复垦项目面积30%左右的周转指标,先期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3%的农业设施用地指标政策。认真落实村集体留用地政策,在规划时留出10%左右作为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享有国有建设用地平等权益。积极推进“三置换”,鼓励和引导农户用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及住房保障,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促进农民身份转变,减少农民,致富农民。加大先导区探索创新力度,在试点中通过置换取得的建设用地,其土地出让收益全额留给所在镇或街道,用于农民身份转换的保障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

(7)支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以30个市级示范区为重点,加快“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加大乡村旅游规划的实施,积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通过乡村旅游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研发经费用于现代农业比重不低于30%。注重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农产品销售旗舰店和连锁超市建设,健全农产品储运保鲜、冷链物流、展示展销、安全质量监测和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新型服务体系,切实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机械化生产,扶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建立健全农村

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以“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三区(绿色基地、绿色通道、绿色家园)两点(单位、庭院)一片(生态片林)”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绿化建设,加强全市湖泊湿地资源保护,把环太湖、环阳澄湖周边建成全市最大的湿地、森林生态区。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林业有发展、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对规模经营粮油作物的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水源保护地(生态湿地)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并建立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增长机制。

(8)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措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包括7个方面:①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②加快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整体推进城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健全城乡卫生监督网络;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③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④深化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⑤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运用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规划和支持在重点镇、村建设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服务功能区。⑥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加强市场化运作,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向规模化、连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⑦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把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作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

(9)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政策包括9个方面:①深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城市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网等交通大动脉建设,加快连接农村居民小区、企业集中片区的交通子系统建设,为农村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②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镇现代化水平。③深化城乡公交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城乡公交资源,优化城乡公交线网,,提高客运一体化覆盖率。④进一步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提高农村电网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改善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条件。⑤大力推进镇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⑥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管网,不断提高农村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⑦加快推进城乡环保监管一体化。加快环境保护职能向农村延伸,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加快环境监测监管队伍向农村覆盖。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乡镇工业污染。⑧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提升人居环境质量。⑨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⑩加大古镇古村保护力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

(10)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包括5个方面:①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心镇与跨镇村区划的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赋予其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②改革创新农村行政管理体制。③深化完善农村和农业管理体制改革。④加快构建触角延伸、覆盖城乡的市容环境管理体系。⑤建立健全“五位一体、联防联控”城乡治安管理体系。

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与推进策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城乡—体化”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是党中央站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江苏只有从省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才能在全国率先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一、 江苏城乡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活动、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与居民生活相互促进,逐步融合的过程,是城市与农村协同度、融合度逐步提高的过程,最终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或状态。城乡一体化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度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在建立与完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的同时,城乡一体化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1、“五个一体化”推进江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2009年以来,江苏加快了农村改革创新的步伐,扎实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等“五个一体化”。江苏是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镇村布局规划的省份。根据规划,现有的25万个自然村,将逐步调整为5万个左右农村居民点,并配合“四集中、三置换”(即:耕地、工业、就业、居住适度集中,资本、产业、身份加快置换),提高城乡一化水平。全省农村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已构筑了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道保障线”。到2009年11月底,全省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19.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预计2009年全省将突破8000元,苏南地区将突破11000元。

2、苏州试点先行,带动全省城乡一体化。

2008年8月,江苏省政府选定苏州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着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上求得新的突破,率先进行实践探索。并且定下了苏南先行试验,带动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略。关于苏州的城乡一体化试点情况,本文将在第二部分中专门论述。

2009年,苏州在城乡一体化试点实践中,注重科学规划,强化功能片区规划,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全市共确立了23个试点先导区,期望以分区推进的战略达到整体实现的目标。2007至2009年的近三年中,苏州全市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25亿元,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848个,新建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013个,累计建立358个市级示范村(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古村保护型),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

展。到2009年11月底统计,苏州“三大合作”组织累计达到2821家,持股农户占到90%以上;苏州全市已有75%的农村工业企业集中到工业园,有近40%的承包耕地实行了规模经营,有近35万户农户搬迁到860个集中居住点居住,相当部分农民已在生产、生活、居住方式上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3、制度管理上正在突破城乡分治

进入2009年,苏锡常地区所有的乡镇和农村基本实现了区域供水全覆盖,宁镇扬泰通区域供水通水比例达50%以上。江苏还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2009年,江苏省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12万公里,在全国各省份中率先实现了以等级公路连通所有乡镇、行政村,并在农村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实现了客运班车同步通达。目前,江苏省正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全省行政村已基本实现“七通”,即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

4、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水平

江苏2009年人均GDP为442312元人民币,城镇化率达到55.6%,根据城市化进程的五级划分标准,江苏省的城镇化率已经到达了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后期阶段,城乡文明普及率、社会和谐度、文化融合度,都正在呈加速提高的趋势。

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表1 2008-2009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城镇居民人均可

年份

2008

2009 支配收入(元) 18680 20552 纯收入(元) 7357 8004 农村居民人均 城乡居民收入比 2.54 2.57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数据。

江苏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越大,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2008年,江苏省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五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4,居全国第六位。 2009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7∶1,虽然仍是全国城乡收入之差较小的省份之一,但这一差距未见缩小。

6、农村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表2 2008-2009年江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对比图

年份

2008

2009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0.379 0.36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0.413 0.392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数据。

随着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迅速增加,反映居民的支出结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从2008年到2009年,都有下降趋势。由此可知,江苏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日趋优化,食品所占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小,用于其他消费物品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支出比重越来越大。表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精神方面的提高。如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08年的0.397下降到2009年的0.36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0.413下降到0.392。

但是,江苏全省总体上城乡一体化还处于加速启动阶段,加上长期城乡分治的历史长、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差距大等因素的影响,江苏城乡一体化还存在的一些有等突破的问题、难题,主要包括:

1、二元经济结构格局仍未打破

从由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导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系数来看,2008年,江苏全省的二元结构系数为0.208,2009年前上升为0.214,整体讲,江苏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很多,经济的二元性还比较显著。江苏二元经济结构系数较小说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差距较大,不利于城市向乡村辐射,乡村难于接受从城市中溢出效应,从而阻碍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2、城乡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存在巨大落差

由于财政体制、基础条件以及城市偏好等原因,江苏农村的规划建设、生活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同程度的落后于城市。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也有所进展,但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这一基本格局并未改变。城乡环境建设同样存在巨大落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接管、河道综合整治等方面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管理方面,全省农村环境“无人管、无力管”在部分地区还相当严重;投入方面,全省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其实,江苏在“十五”规划中就明确要求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2%,而实际仅1.2%,同发达国家环境保护投入一般占GDP的3%相比,有较大差距。而有限的环保资金,绝大部分又投到工业和城市,导致农村环境保护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由此造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3、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无论是投入水平、硬件建设,还是管理水平、享受待遇等,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

以教育为例,农民教育文化支出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江苏省调查总队城镇住户及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2009上半年,城镇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775元;农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39元。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水平差别巨大,两者相差近5倍。虽然城乡教学条件差距缩小,但师资力量仍然差别明显。2009年与2006年相比,江苏省农村小学、中学的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的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但城市小学、中学该比例为农村的2倍多。

在医疗卫生方面,农村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与农民在医疗方面的负担远高于城镇居民形成鲜明对比。据2009年国家统计局江苏省调查总队城镇住户及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2009上半年,城镇人均医疗保健费支出411元;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63元。当前江苏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相当,但由于收入的差别导致其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比重仍有差距,亟待进一步缩小。

4、基本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明显

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力图将城乡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安全网之中;另一方面,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时,将不同人群、不同社会保障项目、不同地区都分割开来,单独设计,最终形成了一个城乡割裂、地区分割的、且复杂无比的社会保障体制,即“碎片化”的社会保障格局。这种分割体系产生了一系列弊端,阻碍着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例,城乡之间的差距,从2009年5月份的数据分析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每人每月支出水平差别,城镇为169.41元/人·月,而农村仅为90.38元/人·月,农村比城镇低79元,农村仅为城镇的53.35%;二是标准差别,城镇为289元/人·月,农村为188元/人·月,且下半年的新标准,城镇提高到307元/人·月提增28元,农村提高到210元仅提增22元。多年来实现的城镇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差别的制度,实为一种屈从于城乡经济差距现实的一种制度性选择。但应该从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长远目标出发,不应该使农村社会保障的提增幅度低于城镇。三是达标率不同,城镇的最低生活保障达标率为58.62%,农村仅为48.08%,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多。而且,城镇与农村的实际补差水平也是有差别的,上半年,城镇低保实际补差为150元/人·月,而农村仅为78元/人·月。

二、 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路径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苏州一直是一个积极实践,努力创新的典型地区。苏州的实践充分表明,每一次新的跨越,都得益于改革创新。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城乡共享的体制机制,才能最终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城

乡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苏州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只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改革,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创新,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都鼓励支持,放手放开,先行先试。苏州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正在努力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积极探索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路径。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政策框架设计(综合配套改革)

200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苏州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苏州市委、市政府就从领导体制、组织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全面推进。当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机构与工作网络。2008年11月14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文件。 2009年7月15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初步完善了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政策与目标。进入2010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到2012年要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政策体系与目标任务。三年三个文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框架。

1、总体目标:实现六个一体化

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使苏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逐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的苏州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制度环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体系、城乡一体行政管理体制。力争率先实现“六个一体化”,即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的一体化。

2、时序安排:三年完善一体化机制

(1)2009年为“重点突破年”。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在完善农村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宅基地换商品房、承包地换社保工作、加快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意见,着力推进23个先导区的先行先试工作。

(2)2010年为“整体推进年”。整体推进“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三形态”工作: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工业基础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就地城镇化步

伐;地处农业规划区、保护区的行政村,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推动一次产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三集中”工作: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因地制宜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或“退二还一”、异地置换工作;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鼓励农户间规范自由流转,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发展规模现代农业;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换房进城进镇,或就地集中居住。“三置换”工作: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通过征地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换股权;宅基地使用权可参照拆迁或预拆迁办法置换城镇住房,或进行货币化置换,或置换二三产业用房,或置换置业股份合作社股权。

(3)2011年为“全面提升年”。建立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全面提升“三形态”、“三集中”、“三置换”工作水平。

3、重点任务:全市推行部门责任制

围绕着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六个一体化,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工作分解为十项重点任务,由市委、市政府下属的各个部、委、局、办分别负责完成。

十项重点任务与相应的负责部门如下表:

2010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进行定量化设计。提出2020年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农村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2年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7年突破1万元的基础上,2012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2017年突破2.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在2007年突破300万元的基础上,2012年达到450万元;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12年高效农业面积占种养面积(不含粮油作物)比重达60%,高效农业种养面积中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的占1/3;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基本并轨,城乡社会管理体系及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2010年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

4、政策措施

通过三个综合性的政府文件,加上陆续出台的一些专项政策文件,如《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与社会保障实施意见》等,苏州市推进城乡一体的政策措施渐成体系。

(1)调整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根据镇级经济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和人口增多的实际情况,及时修编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使小城镇成为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按照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五种类型,积极推进示范村和新社区建设。

(2)实施土地置换政策。在确保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和农民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下,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并允许建设用地先占用后平衡。通过土地征用、政府定价、委托代建降低成本,建设集中居住区。置换形成的增量土地,原则上按照4∶2∶4比例分配,即40%用于农民居住安置,20%用于新型工业化,40%用于发展服务业,其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各市(县)、区从2009年起,安排当年土地拍卖收益的15%,作为改革试点启动资金。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投入和生态补偿机制,财政扶持资金重点向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倾斜。经省批准,拓展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业重点开发资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以及耕地开垦费等专项资金的用途。经省授权,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现代农业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制定专项税收优惠政策。

(4)增强金融服务政策。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加大信贷对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保障力度。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

范围,到2012年,力争每个市和吴中、相城区各组建5家小额贷款公司,其他城区各组建1至3家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到2012年,全市组建3至5家。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保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在全省领先水平,探索开展土地银行试点工作,培育新的发展载体和融资渠道。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趋向,搞活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土地股份制股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业知识产权交易。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农村集体产权管理,全面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做大做强市级农业担保体系,增强农业担保能力,在2012年前,市农业担保公司每年增资1亿元注册资本。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不断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农业再保险,充分提高农业抗自然风险的能力。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5)完善城乡社保政策。加快整合城乡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经省批准,扩大地方失业保险资金使用范围。加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对苏州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基本养老基金抗风险能力。在《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就业与社会保障实施意见》政策文件中,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意见,包括: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失业登记制度;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完善安置和鼓励农民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机制;完善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制度;完善农村居民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体系;建立养老保障待遇标准的正常调整机制;建立统一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6)创新土地使用政策。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地方政府可预支拆旧复垦项目面积30%左右的周转指标,先期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3%的农业设施用地指标政策。认真落实村集体留用地政策,在规划时留出10%左右作为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全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享有国有建设用地平等权益。积极推进“三置换”,鼓励和引导农户用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社会保障及住房保障,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促进农民身份转变,减少农民,致富农民。加大先导区探索创新力度,在试点中通过置换取得的建设用地,其土地出让收益全额留给所在镇或街道,用于农民身份转换的保障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

(7)支持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以30个市级示范区为重点,加快“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加大乡村旅游规划的实施,积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通过乡村旅游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研发经费用于现代农业比重不低于30%。注重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农产品销售旗舰店和连锁超市建设,健全农产品储运保鲜、冷链物流、展示展销、安全质量监测和动植物检疫防疫等新型服务体系,切实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机械化生产,扶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建立健全农村

环境保护监管体系,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以“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三区(绿色基地、绿色通道、绿色家园)两点(单位、庭院)一片(生态片林)”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绿化建设,加强全市湖泊湿地资源保护,把环太湖、环阳澄湖周边建成全市最大的湿地、森林生态区。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林业有发展、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对规模经营粮油作物的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水源保护地(生态湿地)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并建立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增长机制。

(8)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措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包括7个方面:①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县为主,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制。②加快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整体推进城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健全城乡卫生监督网络;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③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④深化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⑤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商业双进工程”。运用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规划和支持在重点镇、村建设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消费服务功能区。⑥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加强市场化运作,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向规模化、连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⑦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把集行政办事、商贸超市、社区卫生、警务治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党员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作为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

(9)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政策包括9个方面:①深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城市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网等交通大动脉建设,加快连接农村居民小区、企业集中片区的交通子系统建设,为农村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②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镇现代化水平。③深化城乡公交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城乡公交资源,优化城乡公交线网,,提高客运一体化覆盖率。④进一步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提高农村电网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改善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条件。⑤大力推进镇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⑥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管网,不断提高农村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⑦加快推进城乡环保监管一体化。加快环境保护职能向农村延伸,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向农村拓展,加快环境监测监管队伍向农村覆盖。控制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乡镇工业污染。⑧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提升人居环境质量。⑨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⑩加大古镇古村保护力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

(10)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包括5个方面:①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心镇与跨镇村区划的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赋予其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②改革创新农村行政管理体制。③深化完善农村和农业管理体制改革。④加快构建触角延伸、覆盖城乡的市容环境管理体系。⑤建立健全“五位一体、联防联控”城乡治安管理体系。


相关文章

  •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
  •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究未来的基础上,讨论了制定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问题,并通过如下建 ...查看


  • 城镇体系论文
  • 1. 浅议小城镇体系与集贸市场建设 2. 小城镇体系中的劳动力资源分配问题研究 3. 小城镇体系规划中居民点环境营造与发展研究 4. 小城镇体系规划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合理化 5. 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6. 节约型城镇化研究 7 ...查看


  •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1年2月10日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省长 李学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 ...查看


  •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全文细则 序言:江苏沿海地区处于我国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2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54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964万人,地区生 ...查看


  • 全省职工学习"十三五"规划知识竞赛试题
  • 全省职工学习"十三五"规划知识竞赛试题 1.2016年1月28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C)纲要. A.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B.第十三个五年计划 C.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quo ...查看


  • 城乡一体化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摘要: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显然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的兴办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担负部分教育投入.以城乡一体化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在城市规划.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教育质量和评估标准五个方面加以 ...查看


  • 十个关键词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 十个关键词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改革与创新是高频词--十个关键词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 ...查看


  •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郭振,王钰娜1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8) [摘 要] 县域的小城镇(县域和中心镇)是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基本的地理单元.基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以 ...查看


  • [农业经济问题]摘要201204
  • 题名: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探 作者: 关锐捷 中文刊名: 农业经济问题 单位: 农业部经管司 单位: 经管总站研究小组 摘要: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多年来发展不断完善,组织载体"多层次".服务内容&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