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_共同生活理想的伟大实践_赵恩国

总3贵州社会科学00期 第12期

          

014年12月GuizhouSocialSciences 2     

Vol.300,No.12 December.2014    



中国梦:共同生活理想的伟大实践

赵恩国 李昕昌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中国梦是以中华民族全体人民为主体的共同生活理想在当代的实践过程。实现中国梦与探索

共同生活理想在现实必要性上,在主体、基础和目的上都保持很大一致性。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共同生活理想以及生活方式的历史发展规律就尤其必要了。共同生活理想的探索为中国梦规定了现实的实践路向,它需要中国梦实现全面的、和谐的、有创造性的以及文化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中国梦;共同生活理想;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412-029-033

DOI:10.13713/j.cnki.cssci.2014.12.006

追求中国梦就是要做个真  在当代的语境下,

,正的“中国人”拥有符合具有高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同生活理想。中国梦集中代表了人民对更好生活的愿望,而更好的生活其实就是人们对共同生活理想的期待,就是自觉选择一种共同生活方式,创造一种共同的生活状态和样式,以满足人自身全面的需要,从而最终为人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提供现实的载体和平台。要做到这些,需要全体中国人在更大范围内在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活理想与方式的选择上做出不平凡的探索。

一、中国梦与共同生活理想

探索的一致性

学术界对生活理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与生活方式的研究和探讨就从未停止过。这一时期的学者试图以多学科理论探索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和践行的生活理想及生活方式,当前,学者们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丰厚物质成果以及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前提,以“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为契机,试图在社会领域创建一种属于当代中

华民族特有的共同生活方式就有了全新的内涵和价值。

近代以来,无论是在政治体制、社会结构还是在文化理念上,我们都已从传统走出来并开始勾勒中国人的当代图景。传统似乎沦为背景式的点缀,这里暗藏着一种深刻的民族认同危机,它自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开始就已在各方面撕扯着我们。民族的认同需要以共同生活理想以共同生活方式的逐步完善来获取内作为支撑,

并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和理在向心力,

性选择。有了这样一个强大的民族认同心理机才能谈民族复兴,才能实现中国梦。另一方制,

面,面对全球化、市场化、个性化的时代背景,共同生活方式的创建为保持和发扬民族特性,塑造中国人全新的时代形象,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理想提供了一条深入生活世界的变革渠道。这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有了它的现实根基和生活前提。

(一)共同的现实必要性

从整体上审视当今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有显著提高,基本

赵恩国,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哲学;李昕  作者简介: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化。昌,

物质需要已得到普遍满足。资本的物化逻辑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道德虚无主入生活世界,

义以及道德相对主义所招致的社会怪相使得人们越来越见怪不怪甚至趋之若鹜。从根本上来说,当今的人们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共同的生活方式以阻挡社会领域的价值失序与伦理失衡。而且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从生活理想的消失、生活方式的失衡开始的。其次,共同生活理想是一个群体、生活在特定时代的典型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它是个人特殊性与群体及社会普遍民族特殊性与时代普遍性的有机统一。而我性、

们所面临的另一个现实困境就是,传统的民族性现代生活方生活理想在当今遭到贬斥甚至抛弃,

式本身有着不可回避的现代性缺陷,人们陷入无从选择的境地而只能在各自的领地独自战斗,或者生活于昔日的追忆中,或者生活于别人的荣耀中,但两者都荒芜了“自己”的生活。传统与现代民族性的冲突始终在中国人的内心里交织变幻,与时代性的生活方式始终不能聚合在一起。维护共同生活理想的现实基础越来越趋于薄弱,由此引发了伦理危机、社会危机以及个人生活危机。

(二)共同的主体和基础

从主体角度来讲,中国梦的圆梦者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而共同生活方式的创建者也是当代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人。二者都将目光聚焦在当代中国人这一独具现实性的群体之上。从所依赖的基础角度来讲,中国梦和共同生活方式的创建都需要基于现实的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带来一定的物质消费资料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这同时也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中国梦实现的决定性前提。现实的人的生活实践促进交往方式的改善,这为中国梦和共同生活方式的创建提供了现实的交往基础和交往空间。在思想基础上,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精神作为支撑,而共同的生活方式需要需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协调中达成一定的共识,要培植共同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内核。

(三)共同的目的

人们追求一种理想生活方式不外是要求掌控自我的生活,从而使自身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人通过自身主客体展。面对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的对象性实践关系自觉选择适合自我存在状态的个性生活方式,同时也需要将这种个性生活方

国家或社会的共同生式会同于自我所在的群体、

活方式以实现自我社会本质和类本质。中国梦由梦想变为现实的历程就是人们作为主体完善这种本质的过程,是个人不同层次上的生活方式的主体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国梦和共同生活方式的创建同样遵循人类共同体发展演变的国家梦,同时也是规律。中国梦不仅是民族梦、

这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而共产主义所规定的共同生活理想只有最终实现了人的全面解放才能达到它的完成形态。

二、对共同生活理想的基本认识中国梦与共同生活理想的实践过程是合二而一的时代主线,它们都需要强烈的理性自觉。发挥主体自觉性的前提依然是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从现实的人以及条件出发进行科学设计,避免由于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而导致梦想的实现之路发生偏离甚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陷入乌托邦。因此,

真研究共同生活理想以及生活方式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就尤显必要。

(一)共同生活理想的产生与实现取决于共同的生产方式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

[1]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共同生活理

想的产生及其普遍化的程度同样受制于这一物质基础。不同的生产方式限定了人们所能选择也就造成了生活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内容和范围,

与生活方式在一定群体、社会之间呈现外部的差异性与内部的共同性。同一时代的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所面临的生产条件以及生产关系的相同性决定了他们所采取的生活方式的相对固定性,也决定了他们所憧憬的生活理想的趋同性。人们的生活理想限于既有等级制和专制制度而带有阶级性,其所能够选择的理想生活因此也不外是共同体之内的、安稳的生命状态。超世绝遗世独立的隐逸之士、方外之人的存在只是尘、

这种共同生活理想因自身悖论演化出来的极端现象。而在大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们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决定性影响无所不在。它可以强迫某一阶级的人们都采取同一种生活方只要这有利于商品的销售和资本的获利。资式,

本主义的共同生活理想因此也是分裂的,甚至是对立的。

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生产”与“生产的生活”的互动始终是从“

[2]

关系来理解生产方式的这种制约作用的。也就

“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阶级间大致相同的言,

[3]114

”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由于劳关系,

动的异化导致的民族生活方式上的特殊性被阶级共同性所取代,看似最自由的时代、理想最容易实现的时代却是最不自由的、离理想生活最远共同生活方式以自由个性为的时代。第三阶段,

基础,人们的选择获取了真正的自由性。个人与社会完全统一使得人们对共同生活理想的实践容易成功,对共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成为一种必然和自由的行为。

另一方面,从共同生活理想内容的纵向发展共同生活方式经历了由贫乏到富有,由单来看,

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依附到自主,由分散到融合的发展历程。同时,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朝向人作为“完整的人”普遍存在于世界历史之中的共产主义目标前进。

(三)共同生活理想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理想生活方式在一定社会成为普遍,最根本的是基于这一社会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生产方式。因此人们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与选择才会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生活方式的普遍性是一种包含了特殊性的统一与综合。它本身需要包含对个人主体选择的尊重,对个人价值与存在意义的承认。只有共同生活方式越来越容许甚共同生活方式至鼓励个人选择不同的生活风格,

才能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被继承和发扬,共同的生如果一种活理想才会形成并被反复实践。反之,共同生活方式禁绝个人的生活创造,它必然会走向刻板、呆滞,并最终由于与个人生活方式的不相协调而被取代。当然,只注重个性而忽略共性的生活方式最终也会使个人个性无法充分发挥。因为个人首先是社会性的个人,离开社会的共性规定,个人也就走向灭亡,而个性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历史地看,共性与个性达到越来越高层次上的统一是共同生活方式的曲折演进史。自由人联合体其实所表达的就是在共同生产方式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实现个人个性与社会共性的高度一致,这是因为它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最根本目的。

(四)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建立起未来社会共同生活理想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在资本社会,任何人和物的存在都首先需要

是说,共同的生活理想与生活方式以共同生产方式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现实实践中人们对自我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大的主体能动性和自觉性。强调共同生产方式的制约作用并不能抹杀共同生活方式的能动选择和自觉创造,否则就会陷入庸俗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

(二)共同生活理想在不同时代与社会中有着差异性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共同生活理想与生活方式的主体范围和时间流变。只有在特定时代的特定群体中才会有共同生活方式。从横向上来说,一定的群体、社会因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出现多种不建筑服饰、风同的生活方式。人们在饮食习惯、

俗礼仪和娱乐方式等日常生活领域,在政治参社会交往以及文化宗教等非日常生活领域会与、

有丰富多彩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因多种原因保持很久,有时还会以民族特性的方式纵跨整共同生活理想与个人类既有文明发展史。因此,

生活方式的共同性是有着不同层次上的主体范围和界限。其实,共同生活方式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有着不同层次上的主体分类,它是不同圆圈共同的交叠与重合。对主体范围的认识越充分,生活方式的选择就越可能符合人的发展需要。

从纵向上来看,共同生活理想与生活方式主要呈现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过程。第一个阶段,共同生活方式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前提,人们完全依照共同体的标准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共同性凝结为对虚假共同体(包括国家、宗族、宗教团体等)的绝对认同,因此它是单一的、具有绝对的同一性。但同时,由于这一阶段生产的自给自足性质,人们的生活方式又是散漫的,没有创造性的。第二个阶段,共同生活方式以物的依赖性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前提,

选择开始多样化和自由化。不过此时社会因分选择也只能在两种生活方式中进裂为两大阶级,

行,共同生活理想也止于此地。表面上各自之间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独立的,而生产的实际基孤立的,并且人们各自生活方式础却是同质的、

的同质性、孤立性恰恰是资本物化逻辑控制之下的生活方式的共同性所造成的。正如马克思所

资本加以考量才能确认自身的合法性。商品拜物教逻辑对共同生活方式的破坏和对生活意义的侵袭是人走向自我异化的鲜明标志。通过消灭私有制以及旧式分工而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消除资本逻辑和拜物教逻辑对共同生活理想的侵蚀,它在生活方式上应该具有以下几第一,自由人联合体是共同生活方个基本特征:

式的主体空间。自由人联合体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真正的共同体”因为在这一共同体之中,共同生活方式实现了个人作为主体的自由个自主活动性与社会统一性的最高一致性。第二,是共同生活方式的活动性质。个人克服了物对走向彼此需要、彼此联合的自由劳动,人的统治,

共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创造也就是真正自由的,而这要以社会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作为前提。第三,自由时间是共同生活方式的时间表现。在“满足绝对需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之外

[4]617

才会促使的自由时间才是真正的个人财富,

现代大工业以及信息化浪潮创造了“普遍的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社会物质变换、

[4]109

,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为人们开创全面的生活

方式准备了必要条件。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多元化的发展也为人们进入自身生活创造的世界历中国梦史性阶段提供了时代的现实情境。因此,所要创建的共同生活方式也应当顺应人的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一种全面的生活联系。这种生活联系不仅是消费关系,而且也有政治、社会交往以及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人们以马这些关系的总和证明自身的全面本质。当然,克思也指出了现代社会虽然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但个人依然受制于私有造成了人的全面性进步,

。这制和劳动分工,他依然是孤立存在的“私人”种全面性只是在总体的人身上存在而不免抽象和虚幻,个人仍然受着抽象统治。因此,我们的形成一种中国梦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使人的全面依存关系得以完整地呈现的共同生活方式,以使“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人的一切活动的终极价值选择。

(二)中国梦需要实现一种和谐的理想生活方式

和谐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得到根本解决。生产与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保证和谐生活的首要前提。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共同的生活空间,因为这样的经济增长必然包含多重也不能为了生活享乐而置社的不公平与不正义;

会、公共的利益于不顾,因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竭泽而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理想生活方式应当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我们对自然界的“再生产”过程不是去主宰自然,而是试图找到适合人的天性与人性的最佳协调方式,从而获得最高意义上的自由,即进入自由王国。同时,和谐的生活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国家之梦、民族之梦和个人之梦之民族之梦,但间关系。中国梦首先是国家之梦、

承认甚至鼓励个人的生活探索与生活实践也是它的题中之义。只有如此,才可以将差异化和多样化的个人生活方式统一为一种人们普遍认可和自觉维护的社会生活方式。中华民族全体人坚持共同的生活准民在追求共同的生活理想、

则、遵循共同的生活习惯等共同生活方式的各个层次上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进来,对个人生活进

生活的自治人进行自由自觉的生活创造。第四,

是共同生活方式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样重要的是人的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重回人的生活政治生活、

领域并成为人实现自我解放重要内容的社会。而它的实现靠的就是生活的自治,即自觉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这样文明的生活方式才成为每个从而使个人真正成为生活的人的自觉选择,主人。

三、共同生活理想为中国梦的

实现规定了实践路向

  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提出的中国梦并不是对

一种浪漫生活方式的玄想,它代表着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共同体走向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期许。它植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出发,所憧憬的是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化冲。它为人们在生活领域创造出动的“生活理想”诗意地”存在提供良性一种理性的同时又为人“

循环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因此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对人的整体生活状态的渐进式改善的实践过程。具体来讲,共同理想生活所代表的未来新生活方式主要为中国梦的实现规定了以下实践路向:

(一)中国梦需要实现一种全面的理想生活方式

行自觉的和理性的设计与创造,民族复兴才会真正实现。不同生活的斑斓色彩描绘的是同一幅作品,这样中国梦就是一幅壮美的时代中国画。否则,只有冲突和对立而没有妥协和统一,任何社会最终都会走向崩溃。如果个人见弃于共同的生活方式,游离于社会之外,那么社会也不会持续存在。

(三)中国梦需要实现一种创造性的理想生活方式

生活不仅是消费与享乐,而且更应该是创生活即是创造。建设性后现代造。或者可以说,

,主义推崇“创意的存在”承认人是创造性的存在

[5]

。物。他们的口号是“活着就是去创造”这和马

人化即人性。这是共同的理想生活不可或人化,

甚至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要素。缺,

文化的生活方式是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需要的。比如,中国古人追求“体察天地、仁及万有”的精神境界,宁静淡远的生活趣味;古希腊时代的人们将追求智慧当做自己的生活目的,期望

[8]

过一种沉思的、内在自由的哲学生活方式。这

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作为传统启发着中国梦的缔造者们。若从整体上反思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由于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一基础不再存在,它理确实与时代性要求有许多看似异质性的价值、

[9]想等。但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陈旧的生活形

式”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还作为我们“直接碰到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影响着我的、

[3]379们。民族性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就活在我们

、“自主活动”自由时间”具有内在克思所认为的“

的一致性。人们通过自主的生活创造给自然、社会和他人以及自我注入新鲜的东西,并且这种创造性的活动能持久地影响着以后的人的生产和从而使其获得了一种超越暂时性生命的永生活,

恒与不朽。在中国梦所要求的共同生活里,人们进行的是摆脱了异化的自主劳动。人们将劳动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一种快乐,并使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这种自主的创造性活动是在自

[6]

“由时间里进行着的。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

身边,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而已。我们需要的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其进行重新发掘与创造。我们需要自觉认识到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得以自立、自强的必要根基,从而在此基础之上接受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习俗、思想意识形式和思维方式等,这样才能铸就一个中国人的独特个性人格以及整体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M].1995:32.

[]唐魁玉,解保军.论“生产”与“生活”和谐互动的社会2

]():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基础[J.20081277-8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M].1995:1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北京:人民出版40卷[M].社,1995.

[]王治河.别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论建设性后现代5

]主义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及启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9年(129-35.

[]“]雷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郑州大6J.,():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0.

[]吴桂韩.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若干思考7

[]():理论与改革,J.20132139.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世界哲8P·哈道特.J.():学,200715-14.

[]]吴福环.论社会治理的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9J.():新疆社会科学,20136135.

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

[3]379

”等等的时间。人们从生存的必然中解放出

来进入自由王国,就是通过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来延展人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梦主导之下的共同生活方式需要抵制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创造性思想的腐蚀,使人们的共同生活由单纯占有式的存在转变为创造性的存在。

(四)中国梦需要实现一种文化的理想生活方式

人们通过建构包含丰富的物质生活、富足的精神生活、文明的社会生活和民主自由的政治生活等在内的总体的生活空间,将共同价值观提炼、凝结为民族性与时代性真正统一起来的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现也就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核。同时,共同生活方式要得到群体内所有人的普遍认同,所要依赖的关键因素是共同的文化生活与

[7]

精神追求。文化既有情趣培养、境界提升的切

近,又有灵性启发、灵魂关照的高妙;既有理性的审慎与明确,又有非理性的温情与慰藉。文化即

[责任编辑:明秀丽]

总3贵州社会科学00期 第12期

          

014年12月GuizhouSocialSciences 2     

Vol.300,No.12 December.2014    



中国梦:共同生活理想的伟大实践

赵恩国 李昕昌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中国梦是以中华民族全体人民为主体的共同生活理想在当代的实践过程。实现中国梦与探索

共同生活理想在现实必要性上,在主体、基础和目的上都保持很大一致性。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共同生活理想以及生活方式的历史发展规律就尤其必要了。共同生活理想的探索为中国梦规定了现实的实践路向,它需要中国梦实现全面的、和谐的、有创造性的以及文化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中国梦;共同生活理想;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412-029-033

DOI:10.13713/j.cnki.cssci.2014.12.006

追求中国梦就是要做个真  在当代的语境下,

,正的“中国人”拥有符合具有高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同生活理想。中国梦集中代表了人民对更好生活的愿望,而更好的生活其实就是人们对共同生活理想的期待,就是自觉选择一种共同生活方式,创造一种共同的生活状态和样式,以满足人自身全面的需要,从而最终为人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提供现实的载体和平台。要做到这些,需要全体中国人在更大范围内在中国特色的现代生活理想与方式的选择上做出不平凡的探索。

一、中国梦与共同生活理想

探索的一致性

学术界对生活理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与生活方式的研究和探讨就从未停止过。这一时期的学者试图以多学科理论探索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和践行的生活理想及生活方式,当前,学者们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丰厚物质成果以及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前提,以“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为契机,试图在社会领域创建一种属于当代中

华民族特有的共同生活方式就有了全新的内涵和价值。

近代以来,无论是在政治体制、社会结构还是在文化理念上,我们都已从传统走出来并开始勾勒中国人的当代图景。传统似乎沦为背景式的点缀,这里暗藏着一种深刻的民族认同危机,它自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开始就已在各方面撕扯着我们。民族的认同需要以共同生活理想以共同生活方式的逐步完善来获取内作为支撑,

并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觉和理在向心力,

性选择。有了这样一个强大的民族认同心理机才能谈民族复兴,才能实现中国梦。另一方制,

面,面对全球化、市场化、个性化的时代背景,共同生活方式的创建为保持和发扬民族特性,塑造中国人全新的时代形象,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理想提供了一条深入生活世界的变革渠道。这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有了它的现实根基和生活前提。

(一)共同的现实必要性

从整体上审视当今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有显著提高,基本

赵恩国,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历史哲学;李昕  作者简介: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化。昌,

物质需要已得到普遍满足。资本的物化逻辑闯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道德虚无主入生活世界,

义以及道德相对主义所招致的社会怪相使得人们越来越见怪不怪甚至趋之若鹜。从根本上来说,当今的人们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共同的生活方式以阻挡社会领域的价值失序与伦理失衡。而且人文精神的失落是从生活理想的消失、生活方式的失衡开始的。其次,共同生活理想是一个群体、生活在特定时代的典型活动方式和交往方式,它是个人特殊性与群体及社会普遍民族特殊性与时代普遍性的有机统一。而我性、

们所面临的另一个现实困境就是,传统的民族性现代生活方生活理想在当今遭到贬斥甚至抛弃,

式本身有着不可回避的现代性缺陷,人们陷入无从选择的境地而只能在各自的领地独自战斗,或者生活于昔日的追忆中,或者生活于别人的荣耀中,但两者都荒芜了“自己”的生活。传统与现代民族性的冲突始终在中国人的内心里交织变幻,与时代性的生活方式始终不能聚合在一起。维护共同生活理想的现实基础越来越趋于薄弱,由此引发了伦理危机、社会危机以及个人生活危机。

(二)共同的主体和基础

从主体角度来讲,中国梦的圆梦者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而共同生活方式的创建者也是当代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国人。二者都将目光聚焦在当代中国人这一独具现实性的群体之上。从所依赖的基础角度来讲,中国梦和共同生活方式的创建都需要基于现实的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带来一定的物质消费资料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这同时也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中国梦实现的决定性前提。现实的人的生活实践促进交往方式的改善,这为中国梦和共同生活方式的创建提供了现实的交往基础和交往空间。在思想基础上,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精神作为支撑,而共同的生活方式需要需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协调中达成一定的共识,要培植共同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内核。

(三)共同的目的

人们追求一种理想生活方式不外是要求掌控自我的生活,从而使自身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人通过自身主客体展。面对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的对象性实践关系自觉选择适合自我存在状态的个性生活方式,同时也需要将这种个性生活方

国家或社会的共同生式会同于自我所在的群体、

活方式以实现自我社会本质和类本质。中国梦由梦想变为现实的历程就是人们作为主体完善这种本质的过程,是个人不同层次上的生活方式的主体空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国梦和共同生活方式的创建同样遵循人类共同体发展演变的国家梦,同时也是规律。中国梦不仅是民族梦、

这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而共产主义所规定的共同生活理想只有最终实现了人的全面解放才能达到它的完成形态。

二、对共同生活理想的基本认识中国梦与共同生活理想的实践过程是合二而一的时代主线,它们都需要强烈的理性自觉。发挥主体自觉性的前提依然是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从现实的人以及条件出发进行科学设计,避免由于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而导致梦想的实现之路发生偏离甚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陷入乌托邦。因此,

真研究共同生活理想以及生活方式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就尤显必要。

(一)共同生活理想的产生与实现取决于共同的生产方式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

[1]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共同生活理

想的产生及其普遍化的程度同样受制于这一物质基础。不同的生产方式限定了人们所能选择也就造成了生活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内容和范围,

与生活方式在一定群体、社会之间呈现外部的差异性与内部的共同性。同一时代的人们在物质生产领域所面临的生产条件以及生产关系的相同性决定了他们所采取的生活方式的相对固定性,也决定了他们所憧憬的生活理想的趋同性。人们的生活理想限于既有等级制和专制制度而带有阶级性,其所能够选择的理想生活因此也不外是共同体之内的、安稳的生命状态。超世绝遗世独立的隐逸之士、方外之人的存在只是尘、

这种共同生活理想因自身悖论演化出来的极端现象。而在大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们的共同生活方式的决定性影响无所不在。它可以强迫某一阶级的人们都采取同一种生活方只要这有利于商品的销售和资本的获利。资式,

本主义的共同生活理想因此也是分裂的,甚至是对立的。

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生产”与“生产的生活”的互动始终是从“

[2]

关系来理解生产方式的这种制约作用的。也就

“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阶级间大致相同的言,

[3]114

”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由于劳关系,

动的异化导致的民族生活方式上的特殊性被阶级共同性所取代,看似最自由的时代、理想最容易实现的时代却是最不自由的、离理想生活最远共同生活方式以自由个性为的时代。第三阶段,

基础,人们的选择获取了真正的自由性。个人与社会完全统一使得人们对共同生活理想的实践容易成功,对共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成为一种必然和自由的行为。

另一方面,从共同生活理想内容的纵向发展共同生活方式经历了由贫乏到富有,由单来看,

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依附到自主,由分散到融合的发展历程。同时,它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朝向人作为“完整的人”普遍存在于世界历史之中的共产主义目标前进。

(三)共同生活理想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理想生活方式在一定社会成为普遍,最根本的是基于这一社会中的人们有着共同的生产方式。因此人们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与选择才会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生活方式的普遍性是一种包含了特殊性的统一与综合。它本身需要包含对个人主体选择的尊重,对个人价值与存在意义的承认。只有共同生活方式越来越容许甚共同生活方式至鼓励个人选择不同的生活风格,

才能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被继承和发扬,共同的生如果一种活理想才会形成并被反复实践。反之,共同生活方式禁绝个人的生活创造,它必然会走向刻板、呆滞,并最终由于与个人生活方式的不相协调而被取代。当然,只注重个性而忽略共性的生活方式最终也会使个人个性无法充分发挥。因为个人首先是社会性的个人,离开社会的共性规定,个人也就走向灭亡,而个性的生活方式也是如此。历史地看,共性与个性达到越来越高层次上的统一是共同生活方式的曲折演进史。自由人联合体其实所表达的就是在共同生产方式完全统一的情况下实现个人个性与社会共性的高度一致,这是因为它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最根本目的。

(四)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建立起未来社会共同生活理想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生活方式。在资本社会,任何人和物的存在都首先需要

是说,共同的生活理想与生活方式以共同生产方式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现实实践中人们对自我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大的主体能动性和自觉性。强调共同生产方式的制约作用并不能抹杀共同生活方式的能动选择和自觉创造,否则就会陷入庸俗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

(二)共同生活理想在不同时代与社会中有着差异性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共同生活理想与生活方式的主体范围和时间流变。只有在特定时代的特定群体中才会有共同生活方式。从横向上来说,一定的群体、社会因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出现多种不建筑服饰、风同的生活方式。人们在饮食习惯、

俗礼仪和娱乐方式等日常生活领域,在政治参社会交往以及文化宗教等非日常生活领域会与、

有丰富多彩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因多种原因保持很久,有时还会以民族特性的方式纵跨整共同生活理想与个人类既有文明发展史。因此,

生活方式的共同性是有着不同层次上的主体范围和界限。其实,共同生活方式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有着不同层次上的主体分类,它是不同圆圈共同的交叠与重合。对主体范围的认识越充分,生活方式的选择就越可能符合人的发展需要。

从纵向上来看,共同生活理想与生活方式主要呈现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过程。第一个阶段,共同生活方式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前提,人们完全依照共同体的标准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共同性凝结为对虚假共同体(包括国家、宗族、宗教团体等)的绝对认同,因此它是单一的、具有绝对的同一性。但同时,由于这一阶段生产的自给自足性质,人们的生活方式又是散漫的,没有创造性的。第二个阶段,共同生活方式以物的依赖性人们对生活方式的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为前提,

选择开始多样化和自由化。不过此时社会因分选择也只能在两种生活方式中进裂为两大阶级,

行,共同生活理想也止于此地。表面上各自之间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独立的,而生产的实际基孤立的,并且人们各自生活方式础却是同质的、

的同质性、孤立性恰恰是资本物化逻辑控制之下的生活方式的共同性所造成的。正如马克思所

资本加以考量才能确认自身的合法性。商品拜物教逻辑对共同生活方式的破坏和对生活意义的侵袭是人走向自我异化的鲜明标志。通过消灭私有制以及旧式分工而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消除资本逻辑和拜物教逻辑对共同生活理想的侵蚀,它在生活方式上应该具有以下几第一,自由人联合体是共同生活方个基本特征:

式的主体空间。自由人联合体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真正的共同体”因为在这一共同体之中,共同生活方式实现了个人作为主体的自由个自主活动性与社会统一性的最高一致性。第二,是共同生活方式的活动性质。个人克服了物对走向彼此需要、彼此联合的自由劳动,人的统治,

共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创造也就是真正自由的,而这要以社会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作为前提。第三,自由时间是共同生活方式的时间表现。在“满足绝对需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之外

[4]617

才会促使的自由时间才是真正的个人财富,

现代大工业以及信息化浪潮创造了“普遍的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社会物质变换、

[4]109

,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为人们开创全面的生活

方式准备了必要条件。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多元化的发展也为人们进入自身生活创造的世界历中国梦史性阶段提供了时代的现实情境。因此,所要创建的共同生活方式也应当顺应人的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一种全面的生活联系。这种生活联系不仅是消费关系,而且也有政治、社会交往以及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人们以马这些关系的总和证明自身的全面本质。当然,克思也指出了现代社会虽然由于生产的社会化但个人依然受制于私有造成了人的全面性进步,

。这制和劳动分工,他依然是孤立存在的“私人”种全面性只是在总体的人身上存在而不免抽象和虚幻,个人仍然受着抽象统治。因此,我们的形成一种中国梦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使人的全面依存关系得以完整地呈现的共同生活方式,以使“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人的一切活动的终极价值选择。

(二)中国梦需要实现一种和谐的理想生活方式

和谐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得到根本解决。生产与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保证和谐生活的首要前提。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共同的生活空间,因为这样的经济增长必然包含多重也不能为了生活享乐而置社的不公平与不正义;

会、公共的利益于不顾,因为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竭泽而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理想生活方式应当是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我们对自然界的“再生产”过程不是去主宰自然,而是试图找到适合人的天性与人性的最佳协调方式,从而获得最高意义上的自由,即进入自由王国。同时,和谐的生活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正确认识与恰当处理国家之梦、民族之梦和个人之梦之民族之梦,但间关系。中国梦首先是国家之梦、

承认甚至鼓励个人的生活探索与生活实践也是它的题中之义。只有如此,才可以将差异化和多样化的个人生活方式统一为一种人们普遍认可和自觉维护的社会生活方式。中华民族全体人坚持共同的生活准民在追求共同的生活理想、

则、遵循共同的生活习惯等共同生活方式的各个层次上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进来,对个人生活进

生活的自治人进行自由自觉的生活创造。第四,

是共同生活方式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物质的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样重要的是人的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重回人的生活政治生活、

领域并成为人实现自我解放重要内容的社会。而它的实现靠的就是生活的自治,即自觉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这样文明的生活方式才成为每个从而使个人真正成为生活的人的自觉选择,主人。

三、共同生活理想为中国梦的

实现规定了实践路向

  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提出的中国梦并不是对

一种浪漫生活方式的玄想,它代表着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共同体走向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期许。它植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出发,所憧憬的是一种具有强烈现实化冲。它为人们在生活领域创造出动的“生活理想”诗意地”存在提供良性一种理性的同时又为人“

循环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因此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对人的整体生活状态的渐进式改善的实践过程。具体来讲,共同理想生活所代表的未来新生活方式主要为中国梦的实现规定了以下实践路向:

(一)中国梦需要实现一种全面的理想生活方式

行自觉的和理性的设计与创造,民族复兴才会真正实现。不同生活的斑斓色彩描绘的是同一幅作品,这样中国梦就是一幅壮美的时代中国画。否则,只有冲突和对立而没有妥协和统一,任何社会最终都会走向崩溃。如果个人见弃于共同的生活方式,游离于社会之外,那么社会也不会持续存在。

(三)中国梦需要实现一种创造性的理想生活方式

生活不仅是消费与享乐,而且更应该是创生活即是创造。建设性后现代造。或者可以说,

,主义推崇“创意的存在”承认人是创造性的存在

[5]

。物。他们的口号是“活着就是去创造”这和马

人化即人性。这是共同的理想生活不可或人化,

甚至可以说是最为核心的要素。缺,

文化的生活方式是任何一个人类社会都需要的。比如,中国古人追求“体察天地、仁及万有”的精神境界,宁静淡远的生活趣味;古希腊时代的人们将追求智慧当做自己的生活目的,期望

[8]

过一种沉思的、内在自由的哲学生活方式。这

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作为传统启发着中国梦的缔造者们。若从整体上反思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由于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这一基础不再存在,它理确实与时代性要求有许多看似异质性的价值、

[9]想等。但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陈旧的生活形

式”并没有完全消失,它还作为我们“直接碰到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影响着我的、

[3]379们。民族性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就活在我们

、“自主活动”自由时间”具有内在克思所认为的“

的一致性。人们通过自主的生活创造给自然、社会和他人以及自我注入新鲜的东西,并且这种创造性的活动能持久地影响着以后的人的生产和从而使其获得了一种超越暂时性生命的永生活,

恒与不朽。在中国梦所要求的共同生活里,人们进行的是摆脱了异化的自主劳动。人们将劳动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一种快乐,并使其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这种自主的创造性活动是在自

[6]

“由时间里进行着的。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可

身边,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而已。我们需要的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其进行重新发掘与创造。我们需要自觉认识到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是现代中国人得以自立、自强的必要根基,从而在此基础之上接受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习俗、思想意识形式和思维方式等,这样才能铸就一个中国人的独特个性人格以及整体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M].1995:32.

[]唐魁玉,解保军.论“生产”与“生活”和谐互动的社会2

]():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基础[J.20081277-8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M].1995:1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北京:人民出版40卷[M].社,1995.

[]王治河.别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论建设性后现代5

]主义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批判及启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9年(129-35.

[]“]雷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郑州大6J.,():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0.

[]吴桂韩.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若干思考7

[]():理论与改革,J.20132139.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世界哲8P·哈道特.J.():学,200715-14.

[]]吴福环.论社会治理的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9J.():新疆社会科学,20136135.

也就是创造产生科学、艺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

[3]379

”等等的时间。人们从生存的必然中解放出

来进入自由王国,就是通过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来延展人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梦主导之下的共同生活方式需要抵制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非创造性思想的腐蚀,使人们的共同生活由单纯占有式的存在转变为创造性的存在。

(四)中国梦需要实现一种文化的理想生活方式

人们通过建构包含丰富的物质生活、富足的精神生活、文明的社会生活和民主自由的政治生活等在内的总体的生活空间,将共同价值观提炼、凝结为民族性与时代性真正统一起来的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现也就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核。同时,共同生活方式要得到群体内所有人的普遍认同,所要依赖的关键因素是共同的文化生活与

[7]

精神追求。文化既有情趣培养、境界提升的切

近,又有灵性启发、灵魂关照的高妙;既有理性的审慎与明确,又有非理性的温情与慰藉。文化即

[责任编辑:明秀丽]


相关文章

  • 氧化锆陶瓷及增韧机理
  • 第31卷第6期 2008年12月 山东陶瓷 SHANDoNGCERAMICS V01.31NO.6Dec.2008 ・综述・ 文章编号:1005-0639(2008)06-0034-03 Zr02陶瓷结构及增韧机理研究 武丽华1,陈 福2, ...查看


  • 赵姓蛇宝宝起名
  • 赵姓蛇宝宝起名 赵姓(zhào) 赵姓来历:赵姓的祖先是周穆王的车夫造夫.因为周穆王驾兵车,救国有功,皇帝就把赵城赐给他作封地,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 历史名人:历史上有许多姓赵的名人:如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宰相赵普:近代也有不少名 ...查看


  • 春节详解(中国人过年习俗)
  • 中国人过年习俗: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 .二十三过"小年","祭灶日"据说 ...查看


  • 蛇年赵姓宝宝起名大全
  • 蛇年赵姓宝宝起名大全 赵姓(zhào) 赵姓来历:赵姓的祖先是周穆王的车夫造夫.因为周穆王驾兵车,救国有功,皇帝就把赵城赐给他作封地,后来他的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 历史名人:历史上有许多姓赵的名人:如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宰相赵普:近代也有 ...查看


  • 假如我是小偷(5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假如我是小偷(500字)作文 假如我是小偷,我会偷走爸爸的啤酒.让爸爸永远健康.假如我是小偷,我会偷走妈妈的劳累.让妈妈永远快乐.假如我是小偷,我会偷走同学们不爱学习的心,让普天下的小学生爱上学习! 假如我是小偷,我将偷走爷爷奶奶 ...查看


  • 理想和信念
  • 理想和信念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与作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适应人生新阶段(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成 ...查看


  • 坚持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凝聚全党和人民
  • 作者:董耀鹏 2002年02期 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发展方向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十分明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 ...查看


  • 中国梦:时代精神的哲学表达
  • 摘 要:中国梦作为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哲学表达,具有双重维度:一方面,中国梦作为一种远大理想,倡导人们对社会的前景充满美好的憧憬和追求:另一方面,中国梦能够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指南,鼓励人们通过实干来实现梦想.这种强调实干兴邦的实践哲学, ...查看


  • 七一讲话解读
  • 七一讲话|全文理论解读 2016-07-14铁军风云铁军风云 这篇贯穿了历史.现实的重要讲话,以八个字统贯全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不忘初心,是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