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教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

  摘 要: “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的基础,结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阐述了“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和意义,明确了“基础”课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总结分析了“基础”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路径,希望引发德育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启迪和共鸣。

  关键词: “基础”课 立德树人 教学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这一论点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础”课的全称)教学而言,秉承“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其意义、内容、实现路径提出一些思考。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之说,“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三大功业,可见,中国教育历来重视品德修养,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崇高人格的“君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中国深厚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我国今后教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其内涵一是指明高等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二是指出高等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三是强调高等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可见,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教育之本,立德树人。这是每个高校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更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寻求“立德树人”的机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基础”课全过程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基础”课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教学双方强化主体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立德树人”正是承担达到这种境界的神圣使命,是一种精神和氛围。“立德树人”的理念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无疑包括两方面。

  1.对“基础”课教师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立德树人”这一论断时,在同一段落明确阐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高校的德育理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首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正人以正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外露的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是保证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的前提,教风和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措模,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2.对“基础”课授课对象的学习目标要求。

  (1)学会做人。大学生升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确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第一门人生启迪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要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高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基础”课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品德。

  (2)学会学习。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与中学截然不同,面对自由、“放松”的学习氛围,“基础”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的技能的科学方法和技巧;选择并建立适合自己及职业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了解大学需要积极主动地自学各种知识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等等。

  (3)学会做事。大学犹如半个社会,大学生面对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毫无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一新生往往遭遇一些挫折和不知所措。“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做事。这是对每个大学生人未来面对工作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其中包括做事要有思路、有方法、有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教学生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商,积累核心竞争力等。

  (4)学会审美。立德树人不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其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审美。美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人的文化气质、品质修养,这是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特征,也是区别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显著标志,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5)学会选择。刚步入大学的新同学常常出现目标中断、生活迷茫的理想间歇期,曾经的大学梦想已经实现,不知道未来的道路方向在哪里。“基础”课教学要及时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大学是对未来选择职业方向的有利平台,教会学生学会择业与求职。以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重点,确定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由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能力,如科学规划择业、应对用人单位面试等。   三、“基础”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1.创新“基础”课教师的师资队伍构成。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从“基础”课教师自身队伍建设上高度重视,德育教研室的师资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和热爱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博士学位的其他兼任教师,建设年龄、知识和梯次结构合理的精干德育教师队伍。路径一是选任精干的德育专职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路径二是外聘学生工作经验和法律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或其他德育工作者兼任“基础”课专题串讲;路径三是彻底解决德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营造当德育教师光荣的良好氛围;路径四是德育教师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吸纳各种新思想和新观点,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增加更多鲜活的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时效性的授课能力。

  2.创新“基础”课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专题设置中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逐步提升德育教育的品质,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封闭式的小课堂变成开放式的大课堂,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探索出一套教与学互动、高校及社会互动、理论学习与投身实践互动的“全程互动”教学模式。

  (1)构建立体化的教育形式。依托课堂、宿舍、图书馆和其他活动场所,对大学生进行分层面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的碰撞交流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专兼职队伍,构建由校、院、系领导及学校教师组成的全员、全方位、广覆盖的德育教育网络,依托校园文化节、运动会及其他文体形式,进一步活化德育教育的形式,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逐步拓宽教育的渠道。

  (2)创新网络的教育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广,它在启迪心智、授予知识、答疑解惑方面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以校园网为核心,辟建“立德树人”的教育专题,宣传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等,同时推介全国各高校和本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好经验与好做法。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可采取有奖问答等多种激励形式增加大家的互动机会。有关教师可设立心理诊疗室,帮助那些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排解思想难题。德育教师还可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通过设立博客、论坛和BBS等形式,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题,使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3)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形式,逐步确立双向交流的互动形式。教师授课时,若学生有疑问,则可随时提问。若学生有个人观点,也可展开表述,教师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予以解答。通过类似的双边互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效果。

  3.创新“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基础”课的内容和体系,拓展崭新的视野和路径,提升符合“立德树人”的水平和境界,增强“基础”课“立德树人”教学的效果。

  (1)及时充实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抓住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直面学生关切,使学生达成共识,化解学生困惑。每次课上都要分层次和分视角地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从重大意义、基本框架、理论创新等方面把党的十八大精神逐步纳入并贯穿“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

  (2)切实改进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应把科学理论融入感人事例,把抽象道理融入鲜活人物,把深邃逻辑融入通俗话语,把理性思考融入感性场景,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学生愿听爱听,学有所获,受到启发;应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多搭建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多发挥各类大众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的作用,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建立“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探索创新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贾少英,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3]严毛新.“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4]杨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5.

  摘 要: “基础”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的基础,结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阐述了“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和意义,明确了“基础”课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总结分析了“基础”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路径,希望引发德育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启迪和共鸣。

  关键词: “基础”课 立德树人 教学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这一论点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基础”课的全称)教学而言,秉承“立德树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其意义、内容、实现路径提出一些思考。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之说,“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三大功业,可见,中国教育历来重视品德修养,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崇高人格的“君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中国深厚教育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我国今后教育的根本任务之所在。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立德即树立德业,树人即培养人才。其内涵一是指明高等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二是指出高等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三是强调高等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可见,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教育之本,立德树人。这是每个高校的共同目标,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更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承担“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寻求“立德树人”的机制,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基础”课全过程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基础”课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教学双方强化主体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立德树人”正是承担达到这种境界的神圣使命,是一种精神和氛围。“立德树人”的理念具有双重思想指向,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作为“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无疑包括两方面。

  1.对“基础”课教师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立德树人”这一论断时,在同一段落明确阐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意义。特别是高校的德育理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首先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正人以正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外露的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是保证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的前提,教风和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只有自己首先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正向激励,成为学生的优秀措模,才可能使学生也学习、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2.对“基础”课授课对象的学习目标要求。

  (1)学会做人。大学生升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确立,“基础”课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第一门人生启迪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要做事,先做人。做人是做事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高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基础”课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品德。

  (2)学会学习。大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但与中学截然不同,面对自由、“放松”的学习氛围,“基础”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的技能的科学方法和技巧;选择并建立适合自己及职业的知识结构;懂得如何进行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了解大学需要积极主动地自学各种知识的道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等等。

  (3)学会做事。大学犹如半个社会,大学生面对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毫无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一新生往往遭遇一些挫折和不知所措。“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做事。这是对每个大学生人未来面对工作工作的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要求,其中包括做事要有思路、有方法、有竞争力,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教学生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商,积累核心竞争力等。

  (4)学会审美。立德树人不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强调了成才要素的全面性,其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审美。美的真正含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于人的文化气质、品质修养,这是大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特征,也是区别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群体的显著标志,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5)学会选择。刚步入大学的新同学常常出现目标中断、生活迷茫的理想间歇期,曾经的大学梦想已经实现,不知道未来的道路方向在哪里。“基础”课教学要及时帮助学生确立新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大学是对未来选择职业方向的有利平台,教会学生学会择业与求职。以培养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重点,确定所学专业的职业方向,制订职业发展规划,实现由大学到社会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能力,如科学规划择业、应对用人单位面试等。   三、“基础”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1.创新“基础”课教师的师资队伍构成。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要从“基础”课教师自身队伍建设上高度重视,德育教研室的师资需要专业知识扎实、德才兼备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经验丰富的前辈教师和热爱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博士学位的其他兼任教师,建设年龄、知识和梯次结构合理的精干德育教师队伍。路径一是选任精干的德育专职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学;路径二是外聘学生工作经验和法律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或其他德育工作者兼任“基础”课专题串讲;路径三是彻底解决德育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营造当德育教师光荣的良好氛围;路径四是德育教师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吸纳各种新思想和新观点,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增加更多鲜活的内容,具有连贯性和时效性的授课能力。

  2.创新“基础”课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和专题设置中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逐步提升德育教育的品质,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封闭式的小课堂变成开放式的大课堂,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探索出一套教与学互动、高校及社会互动、理论学习与投身实践互动的“全程互动”教学模式。

  (1)构建立体化的教育形式。依托课堂、宿舍、图书馆和其他活动场所,对大学生进行分层面的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的碰撞交流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等专兼职队伍,构建由校、院、系领导及学校教师组成的全员、全方位、广覆盖的德育教育网络,依托校园文化节、运动会及其他文体形式,进一步活化德育教育的形式,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逐步拓宽教育的渠道。

  (2)创新网络的教育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推广,它在启迪心智、授予知识、答疑解惑方面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明显。以校园网为核心,辟建“立德树人”的教育专题,宣传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等,同时推介全国各高校和本校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好经验与好做法。为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可采取有奖问答等多种激励形式增加大家的互动机会。有关教师可设立心理诊疗室,帮助那些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排解思想难题。德育教师还可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通过设立博客、论坛和BBS等形式,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题,使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3)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形式,逐步确立双向交流的互动形式。教师授课时,若学生有疑问,则可随时提问。若学生有个人观点,也可展开表述,教师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予以解答。通过类似的双边互动,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效果。

  3.创新“基础”课教学的教学内容。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基础”课的内容和体系,拓展崭新的视野和路径,提升符合“立德树人”的水平和境界,增强“基础”课“立德树人”教学的效果。

  (1)及时充实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抓住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直面学生关切,使学生达成共识,化解学生困惑。每次课上都要分层次和分视角地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从重大意义、基本框架、理论创新等方面把党的十八大精神逐步纳入并贯穿“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

  (2)切实改进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应把科学理论融入感人事例,把抽象道理融入鲜活人物,把深邃逻辑融入通俗话语,把理性思考融入感性场景,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学生愿听爱听,学有所获,受到启发;应多运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多搭建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多发挥各类大众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的作用,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为指导,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建立“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探索创新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贾少英,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3]严毛新.“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4]杨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5.


相关文章

  • 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
  • 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与内涵式发展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体布局中,把教育放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位,以"人民满意"为总要求,特别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qu ...查看


  •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品牌内涵建设研究
  • 摘 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职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职院校: ...查看


  • 立德树人:现代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 [摘 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较之前来说更加快速的发展与进步,在这样的大形势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也已经得到了更多发展.进步的机会.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之下,中职教育这一建设内容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广 ...查看


  • 坚持立德树人共筑中国梦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青年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 ...查看


  • 学校内涵发展提升规划方案
  • 学校内涵发展提升规划实施方案 (2015--2017年) 岞山街道岞山第二小学 2015年3月 学校内涵发展提升规划实施方案 (2015--2017年) 为贯彻落实潍坊市教育局<关于提升市区中小学内涵发展的意见>等有关要求,进一 ...查看


  •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推荐名额分配表
  • 附件1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推荐名额分配表 - 1 - 附件2 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 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一.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评选条件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 ...查看


  •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 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体会 全文共七部分内容: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三.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 ...查看


  • 学生的核心素养
  • 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学生发展核心 ...查看


  • 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 作者:陈琳 英语学习 2016年07期 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2015年的一件大事,就是普通高级中学多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目前,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完成,正在广泛征询各学科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意见. 这一轮各科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