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来源: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9年10月第8卷第5期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 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本指南所称的骨质疏松骨折(脆性骨折) 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 骨强度减低, 在日常活动中受到轻微暴力即可发生的骨折, 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1)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 将发生

快速骨丢失, 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2)骨折部位骨量低, 骨质量差, 且多为粉碎

性骨折, 复位困难, 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3)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 内固定物及植人

物易松动、脱出, 植骨易被吸收;

(4)骨折愈合过程缓慢, 恢复时间长, 易发生

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5)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

明显增大;

(6)多见于老年人群, 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

统疾病, 全身状况差, 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 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

(7)致残率较高, 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

康、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 骨质疏松骨

折的治疗有别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 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治疗, 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女性人群, 多有轻微外伤(指平地或身体重心高度跌倒所引起的损伤) 或没有明显外伤史, 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 临床表现

1. 骨折的一般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

胀和功能障碍。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 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 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2. 骨折的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

(音) 、反常活动。但临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3. 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

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二) 影像学检查

X 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 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X 线片除有骨折的特殊表现外, 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如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等。摄片范围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邻近关节, 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 脊柱骨折应结合查体确定投照部位及范围, 避免漏诊。合理应用

CT 和MR 检查,CT 能够准确显示骨折的粉碎程度及椎管内的压迫情况,CT 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 对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或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有条件可行骨密度检查。骨密度的检查方法较多(如DXA 、pDXA 、QCT 、pQCT 等), 其中双能X 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参照WHO 推荐的诊断标准,DXA 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T值≥-1.0 SD); 降低1~2.5个标准差为

骨量低下或骨量减少(-2.5 SD

(四) 实验室检查

1. 根据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 肝、肾

功能, 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Vit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监测、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

鉴别诊断的需要, 有条件者可检测骨代谢和骨转换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以便进行骨转换分型, 评估骨丢失速

率、病情进展及再骨折风险, 选择干预措施。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I 型前胶原C 端肽和N 端肽。骨吸收指标包括空腹尿钙/肌酐比值、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及I 型胶原C 端肽、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尿I 型胶原C 端肽和N 端肽等。低骨密度而高骨转换率提示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3. 联合生化指标检测与评估优于单一骨密

度或骨生化指标检测。

(五) 鉴别诊断

注意与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骨肿瘤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其他代谢性

骨病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骨折进行鉴别。

(六) 诊断原则

骨质疏松骨折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史、脆性骨折史及临床表现等因素以及影像学检查和(或) 骨密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作出诊断。 三、治疗概述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琉松骨折的基本原则, 理想的治疗是上述四者有机结合。在尽可能不加重局部血运障碍的前提下将骨折复位, 在骨折牢固固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均达到比较

理想的结果。同时合理选择和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或发生再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应强调个体化, 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而定, 权衡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利弊, 作出合理选择。

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整复和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 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应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方法, 不应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 而应着重于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对于确需手术治疗者, 要充分考虑

骨质疏松骨折骨质量差、愈合缓慢等不同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特点, 可酌情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特殊内固定器材, 如锁定加压钢板

、粗螺纹螺钉、具有特殊涂层材料的内固定器材等;

(2)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内固定器材, 减少

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3)采用特殊的内固定技术, 如螺钉固定时

穿过双侧骨皮质, 增加把持力;

(4)采用内固定强化技术, 如螺钉周围使用

骨水泥、膨胀器及生物材料强化;

(5)骨缺损严重者, 可考虑采用自体或异体

骨移植以及生物材料(骨水泥、硫酸钙等)

充填;

(6)视骨折固定的牢固程度、骨折部位及患

者的全身情况, 酌情选用外固定。外固定应可靠, 保持足够的时间, 并尽可能减少对骨折邻近关节的固定。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既要

遵循一般骨折术后的康复规律, 又要考虑到患者骨质量差、内固定不牢固及骨折愈合缓慢的特点。强调早期进行肌肉、关节的被动和主动锻炼, 尽早活动未固定的关节, 尽量减少卧床时间。

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除防治骨折引

起的局部并发症外, 还应重视全身状况的改善, 积极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

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 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四、常见骨折部位、特点及外科治疗

(一) 脊柱骨折

脊柱是骨质疏松骨折最常见的部位, 其中约85%有疼痛症状, 其余15%可无症状。脊柱胸腰段的骨质疏松骨折约占整个脊柱骨折的90%。脊柱骨质疏松骨折主要包括椎体压缩骨折和椎体爆裂骨折, 往往外伤较轻, 或无明显外伤史, 易漏诊或误诊。

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年龄、病史和影像学检查, 其中外伤后胸背部疼痛、身高降低、脊柱侧凸或脊柱后凸、X 线片显示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椎体楔形变或双

凹变形等是诊断的主要依据。骨密度测定通常采用DXA 法, 可以确定骨质疏松的程度。CT 扫描可以确定骨折类型、椎体破坏程度以及椎管内压迫情况。MRI 可以显示脊髓、神经受压迫状况, 并有助于新鲜骨折和陈旧骨折的鉴别。

对椎体压缩程度较轻(高度丢失小于1/3)、疼痛不剧烈者, 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对椎体压缩程度明显(高度丢失大于1/3)、椎体后壁尚完整、疼痛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者, 可考虑微创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是目前建议采用的微创手术治疗措施, 可达到减轻疼痛、稳定脊椎、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和早期活动等

目的。手术应在影像学(X线、CT 和导航等) 辅助下进行, 手术医生必须经过正规培训, 手术技术应规范, 避免发生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椎体爆裂万方数据性骨折多为垂直压缩或垂直屈曲压缩暴力所致, 椎体前、中柱崩裂, 以椎体后壁骨折为特征, 常破坏脊柱稳定性。目前, 积极的手术治疗成为主要趋势, 手术治疗目的是获得和维持脊柱力学的稳定及最大限度地恢复和维持神经功能。

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 预示着全身骨强度明显降低, 新的脊柱骨折或非脊柱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是强化骨质疏松治疗和预防跌倒的重要时期。

(二) 髋部骨折

髋部骨质疏松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 其特点是致畸致残率高、康复缓慢、病死率高。

股骨颈骨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采取非手术或手术治疗。若骨折移位不明显或为嵌插骨折, 或一般情况较差而无法耐受手术者, 可采取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牵引(骨牵引或皮牵引) 、支具固定、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常需手术治疗, 包括外固定架、内固定、人工关节臵换(人工股骨头臵换、人工全髋关节臵换) 等。

选择人工股骨头臵换还是人工全髋关

节臵换, 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预期寿命、髋臼有无破坏而定。对高龄、全身情况较差、预期寿命不长、髋臼基本完整者, 可考虑行人工股骨头臵换, 以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且高龄患者术后活动较少, 人工股骨头臵换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的要求, 否则可行人工全髋关节臵换。 股骨转子间骨折有移位者可切开复位内固定, 内固定包括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髓内固定系统包括Gamma 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重建钉等; 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锁定加压钢板、髋部解剖钢板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术者经验合理选择髓内或髓外固定。

(三)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 且常累及关节面, 骨折愈合后易残留畸形和疼痛, 造成腕关节和手部功能障碍。

治疗多采用手法闭合复位, 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手法复位宜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正常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对累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用外国定支架、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术式。

(四) 肱骨近端骨折

无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方法为颈腕吊带悬吊、贴胸位绷带固

定或肩部支具固定等。有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多需手术治疗,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或人工肱骨头臵换等。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采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等, 其松动概率小, 对周围软组织干扰少, 尤其适合于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克氏针、螺钉、张力带钢丝操作简便, 对组织损伤小, 在保证肱骨头颈固定牢靠的前提下可以用来固定肱骨大结节, 但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不适用。对高龄肱骨近端三部分或以上的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 可考虑行人工肱骨头臵换术。 五、抗骨质疏松症治疗

骨质疏松骨折在进行外科治疗的同时, 特别

强调积极治 疗骨质疏松症。

(一) 基础措施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摄人富含维生素D 、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避免嗜烟、酗酒, 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进行适度的肌力锻炼和康复治疗。

摄人适量钙剂可减缓骨量丢失, 改善骨矿化。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 钙剂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维生素D 缺乏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骨吸收加剧, 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摄入适量维生素D 有利于增进钙在胃肠道的吸收, 促进骨基质矿化, 减少尿钙排出, 增强肌肉力量, 改善神经肌肉协调及平衡能力。

(二) 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骨折源于骨质疏松症, 因此采用有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骨质疏松骨折的必要治疗基础。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快速骨丢失, 改善骨质量, 提高骨强度, 减轻疼痛症状, 在不妨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治疗骨质疏松症, 减少再骨折的发生率(骨质疏松症的具体药物治疗参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可考虑选用下列药物(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能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作用. 降低骨转换, 有较强的抑制骨吸收及增加骨量的作用。

循证医学研究表明, 双膦酸盐可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降低椎体及髋部等部位骨折发生的风险。

降钙素(Calcitonin)能适度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降钙素可抑制骨吸收, 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降低椎体骨折的风险, 且具有较好的中枢镇痛作用。

雌激素( Estrogen)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包括对钙调激素的影响、对破骨细胞刺激因子的抑制及对骨组织的作用, 仅适用于绝经后女性患者。

甲状旁腺激素( PTH1-34) 具有促进骨形成、增加成骨细胞分泌胶原、促进基质

形成及基质矿化等作用。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在骨骼及心脏中有雌激素样作用, 但在乳房及子宫中起阻断雌激素的作用。SERMs 对骨的作用在于针对雌激素受体发挥类似雌激素样作用, 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该药仅限用于绝经后女性患者。

锶盐类(Strontium)在抗骨吸收的同时也有促进成骨的作用, 有助于恢复骨转换的动态平衡, 可改善骨质量, 提高骨强度, 降低椎体及髋部骨折的风险。仅适用于绝经后女性患者。

对临床应用表明能够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增加骨矿密度、减少骨丢失、降低

脆性骨折发生率的中草药制剂可以酌情选用。

(三) 骨折后抗骨质疏松用药建议

1. 合理使用钙剂。钙吸收主要在肠道, 故钙

剂补充以口服疗效最佳。适量补钙, 钙需要量为800-1200 mg/d,如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择适量口服补钙, 最好分次补充。应充分考虑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快速骨丢失, 故此阶段补钙剂量应酌万方数据情加大。钙剂选择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避免过量摄入后发生肾结石或心血管疾病。

2. 活性维生素D3不仅能够增进肠钙吸收,

促进骨形成和骨矿化, 而且有助于增强肌

力, 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 防止跌倒倾向。建议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补充活性维生素D3. 一般成年人剂量为0.25 -0.5 为μg/d。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 定期监测血钙或尿钙。

3. 降钙素能够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

增强骨的生物力学性能, 对降低椎体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有明显作用。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早期应用降钙素治疗既可止痛, 又能改善或防止快速骨丢失。常规剂量对骨质疏松骨折的修复与重建未见不良影响。一般剂量为鲑鱼降钙索皮下或肌内注射50IU/d,鼻喷剂200 IU/d。应用降钙素后, 少数患者可有面部潮红、恶

心等不良反应, 其中多数患者症状可在数小时内自行缓解, 有明显药物过敏史者禁用。

4. 双膦酸盐可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降低

骨折风险及再骨折发生率。推荐使用的双膦酸盐包括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钠等。目前阿仑膦酸钠有口服70 mg(片)/w和/10 mg(片)/d两种用法, 应在当日首次就餐前30 min 以一杯清水(不少于250ml) 送服。为减低药物对胃与食管的刺激, 患者服药后至少30 min内避免躺卧。对卧床患者应慎重考虑使用该类药物的依从性。双磷酸盐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如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5.SERMs 在提高骨密度、降低绝经后骨质

疏松骨折发生率方面有良好疗效。一般剂量为雷洛昔芬60 mg(片)/d,服药时间不受饮食影响。少数患者服药期间会出现潮热和下肢痉挛症状, 潮热症状严重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宜使用, 有静脉栓塞病史及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久坐) 禁用。

6. 锶盐具有双重作用机制, 可提高骨强度、

降低椎体及髋部骨折的风险。一般剂量为雷奈酸锶2g(袋)/d,睡前服用。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腹泻、稀便、皮炎、湿疹等。有静脉栓塞病史者慎用

7. 中草药可能对缓解疼痛、减轻肿胀、提

高骨密度等有效, 可酌情选用。

8. 骨质疏松症属慢性骨代谢疾病, 骨质疏松

骨折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药物治疗, 以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防止发生再骨折。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进行病因治疗。

六、预防

(一) 危险因素

1. 主要危险因素:跌倒, 低骨密度, 脆性骨折

史, 年龄>65岁, 有骨折家族病史。

2. 次要危险因素:嗜烟, 酗酒, 低体重指数

(kg/m2). 性腺机能减退, 早期绝经(

岁), 长期营养不良, 影响骨代谢药物使用史(糖皮质激素、肝素等), 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

(二) 预防措施

1. 戒烟限酒, 均衡膳食;

2. 保持适度体重;

3. 坚持日常适度肌力锻炼及全身平衡性与协调性锻炼;

4. 适当户外活动, 增加日照;

5. 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6. 预防性正确用药。

参考文献(略)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来源: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9年10月第8卷第5期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 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本指南所称的骨质疏松骨折(脆性骨折) 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 骨强度减低, 在日常活动中受到轻微暴力即可发生的骨折, 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

(1)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 将发生

快速骨丢失, 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2)骨折部位骨量低, 骨质量差, 且多为粉碎

性骨折, 复位困难, 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3)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 内固定物及植人

物易松动、脱出, 植骨易被吸收;

(4)骨折愈合过程缓慢, 恢复时间长, 易发生

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5)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

明显增大;

(6)多见于老年人群, 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

统疾病, 全身状况差, 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 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与风险性;

(7)致残率较高, 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

康、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 骨质疏松骨

折的治疗有别于一般的创伤性骨折, 既要重视骨折本身的治疗, 也要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症。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女性人群, 多有轻微外伤(指平地或身体重心高度跌倒所引起的损伤) 或没有明显外伤史, 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 临床表现

1. 骨折的一般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

胀和功能障碍。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 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 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2. 骨折的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

(音) 、反常活动。但临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3. 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

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二) 影像学检查

X 线检查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 对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X 线片除有骨折的特殊表现外, 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如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等。摄片范围应包括损伤部位的上、下邻近关节, 髋部骨折应包括双侧髋关节, 脊柱骨折应结合查体确定投照部位及范围, 避免漏诊。合理应用

CT 和MR 检查,CT 能够准确显示骨折的粉碎程度及椎管内的压迫情况,CT 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 对发现隐匿性骨折以及鉴别新鲜或陈旧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有条件可行骨密度检查。骨密度的检查方法较多(如DXA 、pDXA 、QCT 、pQCT 等), 其中双能X 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参照WHO 推荐的诊断标准,DXA 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T值≥-1.0 SD); 降低1~2.5个标准差为

骨量低下或骨量减少(-2.5 SD

(四) 实验室检查

1. 根据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 肝、肾

功能, 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Vit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监测、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

鉴别诊断的需要, 有条件者可检测骨代谢和骨转换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以便进行骨转换分型, 评估骨丢失速

率、病情进展及再骨折风险, 选择干预措施。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I 型前胶原C 端肽和N 端肽。骨吸收指标包括空腹尿钙/肌酐比值、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及I 型胶原C 端肽、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尿I 型胶原C 端肽和N 端肽等。低骨密度而高骨转换率提示骨折风险明显增加。

3. 联合生化指标检测与评估优于单一骨密

度或骨生化指标检测。

(五) 鉴别诊断

注意与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骨肿瘤以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其他代谢性

骨病导致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骨折进行鉴别。

(六) 诊断原则

骨质疏松骨折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史、脆性骨折史及临床表现等因素以及影像学检查和(或) 骨密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作出诊断。 三、治疗概述

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琉松骨折的基本原则, 理想的治疗是上述四者有机结合。在尽可能不加重局部血运障碍的前提下将骨折复位, 在骨折牢固固定的前提下尽可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均达到比较

理想的结果。同时合理选择和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或发生再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应强调个体化, 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而定, 权衡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利弊, 作出合理选择。

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整复和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 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应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方法, 不应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 而应着重于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对于确需手术治疗者, 要充分考虑

骨质疏松骨折骨质量差、愈合缓慢等不同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特点, 可酌情采取以下措施:

(1)使用特殊内固定器材, 如锁定加压钢板

、粗螺纹螺钉、具有特殊涂层材料的内固定器材等;

(2)使用应力遮挡较少的内固定器材, 减少

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3)采用特殊的内固定技术, 如螺钉固定时

穿过双侧骨皮质, 增加把持力;

(4)采用内固定强化技术, 如螺钉周围使用

骨水泥、膨胀器及生物材料强化;

(5)骨缺损严重者, 可考虑采用自体或异体

骨移植以及生物材料(骨水泥、硫酸钙等)

充填;

(6)视骨折固定的牢固程度、骨折部位及患

者的全身情况, 酌情选用外固定。外固定应可靠, 保持足够的时间, 并尽可能减少对骨折邻近关节的固定。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既要

遵循一般骨折术后的康复规律, 又要考虑到患者骨质量差、内固定不牢固及骨折愈合缓慢的特点。强调早期进行肌肉、关节的被动和主动锻炼, 尽早活动未固定的关节, 尽量减少卧床时间。

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除防治骨折引

起的局部并发症外, 还应重视全身状况的改善, 积极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

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 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四、常见骨折部位、特点及外科治疗

(一) 脊柱骨折

脊柱是骨质疏松骨折最常见的部位, 其中约85%有疼痛症状, 其余15%可无症状。脊柱胸腰段的骨质疏松骨折约占整个脊柱骨折的90%。脊柱骨质疏松骨折主要包括椎体压缩骨折和椎体爆裂骨折, 往往外伤较轻, 或无明显外伤史, 易漏诊或误诊。

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年龄、病史和影像学检查, 其中外伤后胸背部疼痛、身高降低、脊柱侧凸或脊柱后凸、X 线片显示骨小梁稀疏、骨皮质变薄、椎体楔形变或双

凹变形等是诊断的主要依据。骨密度测定通常采用DXA 法, 可以确定骨质疏松的程度。CT 扫描可以确定骨折类型、椎体破坏程度以及椎管内压迫情况。MRI 可以显示脊髓、神经受压迫状况, 并有助于新鲜骨折和陈旧骨折的鉴别。

对椎体压缩程度较轻(高度丢失小于1/3)、疼痛不剧烈者, 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对椎体压缩程度明显(高度丢失大于1/3)、椎体后壁尚完整、疼痛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者, 可考虑微创手术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是目前建议采用的微创手术治疗措施, 可达到减轻疼痛、稳定脊椎、恢复脊柱生理曲度和早期活动等

目的。手术应在影像学(X线、CT 和导航等) 辅助下进行, 手术医生必须经过正规培训, 手术技术应规范, 避免发生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椎体爆裂万方数据性骨折多为垂直压缩或垂直屈曲压缩暴力所致, 椎体前、中柱崩裂, 以椎体后壁骨折为特征, 常破坏脊柱稳定性。目前, 积极的手术治疗成为主要趋势, 手术治疗目的是获得和维持脊柱力学的稳定及最大限度地恢复和维持神经功能。

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 预示着全身骨强度明显降低, 新的脊柱骨折或非脊柱骨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是强化骨质疏松治疗和预防跌倒的重要时期。

(二) 髋部骨折

髋部骨质疏松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 其特点是致畸致残率高、康复缓慢、病死率高。

股骨颈骨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采取非手术或手术治疗。若骨折移位不明显或为嵌插骨折, 或一般情况较差而无法耐受手术者, 可采取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牵引(骨牵引或皮牵引) 、支具固定、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常需手术治疗, 包括外固定架、内固定、人工关节臵换(人工股骨头臵换、人工全髋关节臵换) 等。

选择人工股骨头臵换还是人工全髋关

节臵换, 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预期寿命、髋臼有无破坏而定。对高龄、全身情况较差、预期寿命不长、髋臼基本完整者, 可考虑行人工股骨头臵换, 以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且高龄患者术后活动较少, 人工股骨头臵换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的要求, 否则可行人工全髋关节臵换。 股骨转子间骨折有移位者可切开复位内固定, 内固定包括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髓内固定系统包括Gamma 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重建钉等; 髓外固定系统包括动力髋螺钉、锁定加压钢板、髋部解剖钢板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术者经验合理选择髓内或髓外固定。

(三)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质疏松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 且常累及关节面, 骨折愈合后易残留畸形和疼痛, 造成腕关节和手部功能障碍。

治疗多采用手法闭合复位, 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手法复位宜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正常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对累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用外国定支架、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术式。

(四) 肱骨近端骨折

无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 方法为颈腕吊带悬吊、贴胸位绷带固

定或肩部支具固定等。有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多需手术治疗,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或人工肱骨头臵换等。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采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或锁定加压钢板等, 其松动概率小, 对周围软组织干扰少, 尤其适合于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克氏针、螺钉、张力带钢丝操作简便, 对组织损伤小, 在保证肱骨头颈固定牢靠的前提下可以用来固定肱骨大结节, 但对于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不适用。对高龄肱骨近端三部分或以上的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 可考虑行人工肱骨头臵换术。 五、抗骨质疏松症治疗

骨质疏松骨折在进行外科治疗的同时, 特别

强调积极治 疗骨质疏松症。

(一) 基础措施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摄人富含维生素D 、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 避免嗜烟、酗酒, 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进行适度的肌力锻炼和康复治疗。

摄人适量钙剂可减缓骨量丢失, 改善骨矿化。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 钙剂应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维生素D 缺乏可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骨吸收加剧, 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摄入适量维生素D 有利于增进钙在胃肠道的吸收, 促进骨基质矿化, 减少尿钙排出, 增强肌肉力量, 改善神经肌肉协调及平衡能力。

(二) 药物治疗

骨质疏松骨折源于骨质疏松症, 因此采用有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骨质疏松骨折的必要治疗基础。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快速骨丢失, 改善骨质量, 提高骨强度, 减轻疼痛症状, 在不妨碍骨折愈合的前提下治疗骨质疏松症, 减少再骨折的发生率(骨质疏松症的具体药物治疗参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可考虑选用下列药物(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

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能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作用. 降低骨转换, 有较强的抑制骨吸收及增加骨量的作用。

循证医学研究表明, 双膦酸盐可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降低椎体及髋部等部位骨折发生的风险。

降钙素(Calcitonin)能适度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 降钙素可抑制骨吸收, 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降低椎体骨折的风险, 且具有较好的中枢镇痛作用。

雌激素( Estrogen)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包括对钙调激素的影响、对破骨细胞刺激因子的抑制及对骨组织的作用, 仅适用于绝经后女性患者。

甲状旁腺激素( PTH1-34) 具有促进骨形成、增加成骨细胞分泌胶原、促进基质

形成及基质矿化等作用。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在骨骼及心脏中有雌激素样作用, 但在乳房及子宫中起阻断雌激素的作用。SERMs 对骨的作用在于针对雌激素受体发挥类似雌激素样作用, 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该药仅限用于绝经后女性患者。

锶盐类(Strontium)在抗骨吸收的同时也有促进成骨的作用, 有助于恢复骨转换的动态平衡, 可改善骨质量, 提高骨强度, 降低椎体及髋部骨折的风险。仅适用于绝经后女性患者。

对临床应用表明能够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增加骨矿密度、减少骨丢失、降低

脆性骨折发生率的中草药制剂可以酌情选用。

(三) 骨折后抗骨质疏松用药建议

1. 合理使用钙剂。钙吸收主要在肠道, 故钙

剂补充以口服疗效最佳。适量补钙, 钙需要量为800-1200 mg/d,如饮食中钙供给不足可选择适量口服补钙, 最好分次补充。应充分考虑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快速骨丢失, 故此阶段补钙剂量应酌万方数据情加大。钙剂选择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避免过量摄入后发生肾结石或心血管疾病。

2. 活性维生素D3不仅能够增进肠钙吸收,

促进骨形成和骨矿化, 而且有助于增强肌

力, 提高神经肌肉协调性, 防止跌倒倾向。建议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补充活性维生素D3. 一般成年人剂量为0.25 -0.5 为μg/d。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个体差异和安全性, 定期监测血钙或尿钙。

3. 降钙素能够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

增强骨的生物力学性能, 对降低椎体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有明显作用。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早期应用降钙素治疗既可止痛, 又能改善或防止快速骨丢失。常规剂量对骨质疏松骨折的修复与重建未见不良影响。一般剂量为鲑鱼降钙索皮下或肌内注射50IU/d,鼻喷剂200 IU/d。应用降钙素后, 少数患者可有面部潮红、恶

心等不良反应, 其中多数患者症状可在数小时内自行缓解, 有明显药物过敏史者禁用。

4. 双膦酸盐可提高腰椎和髋部骨密度, 降低

骨折风险及再骨折发生率。推荐使用的双膦酸盐包括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钠等。目前阿仑膦酸钠有口服70 mg(片)/w和/10 mg(片)/d两种用法, 应在当日首次就餐前30 min 以一杯清水(不少于250ml) 送服。为减低药物对胃与食管的刺激, 患者服药后至少30 min内避免躺卧。对卧床患者应慎重考虑使用该类药物的依从性。双磷酸盐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如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5.SERMs 在提高骨密度、降低绝经后骨质

疏松骨折发生率方面有良好疗效。一般剂量为雷洛昔芬60 mg(片)/d,服药时间不受饮食影响。少数患者服药期间会出现潮热和下肢痉挛症状, 潮热症状严重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宜使用, 有静脉栓塞病史及血栓倾向者(如长期卧床、久坐) 禁用。

6. 锶盐具有双重作用机制, 可提高骨强度、

降低椎体及髋部骨折的风险。一般剂量为雷奈酸锶2g(袋)/d,睡前服用。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腹泻、稀便、皮炎、湿疹等。有静脉栓塞病史者慎用

7. 中草药可能对缓解疼痛、减轻肿胀、提

高骨密度等有效, 可酌情选用。

8. 骨质疏松症属慢性骨代谢疾病, 骨质疏松

骨折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药物治疗, 以治疗骨质疏松症及防止发生再骨折。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进行病因治疗。

六、预防

(一) 危险因素

1. 主要危险因素:跌倒, 低骨密度, 脆性骨折

史, 年龄>65岁, 有骨折家族病史。

2. 次要危险因素:嗜烟, 酗酒, 低体重指数

(kg/m2). 性腺机能减退, 早期绝经(

岁), 长期营养不良, 影响骨代谢药物使用史(糖皮质激素、肝素等), 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

(二) 预防措施

1. 戒烟限酒, 均衡膳食;

2. 保持适度体重;

3. 坚持日常适度肌力锻炼及全身平衡性与协调性锻炼;

4. 适当户外活动, 增加日照;

5. 采取防止跌倒的各种措施;

6. 预防性正确用药。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 2011版_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
  • 热点追踪Spotlight I nterpretation of th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ines for Primary Osteoporosis 2011 2011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g ...查看


  •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6年版)
  •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5年最新版本)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绝经后妇女多发.指南内容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 ...查看


  • 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 1
  • 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 (2015年版) 一.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ICD-10:S72.00) 行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81.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 ...查看


  • 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
  • (2009年版) 一.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颈骨折(ICD-10:S72.00) 行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81.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 ...查看


  • 闭合性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 闭合性跟骨骨折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闭合性跟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闭合性跟骨骨折(ICD10:S92.001)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9.395) (二)诊断依据. 根据< ...查看


  • 骨科临床与学习笔记
  • 骨科临床与学习笔记 骨科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只有反复磨练才能得到真知,应注重在诊治时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合理地制定手术计划.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积累.实践.提高.而不断的交流沟通,学习他人的经验甚至教训能使自己提高得更快." ...查看


  • 内分泌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皮质醇增多症
  • 皮质醇增多症 一.概述 皮质醇增多症,又称柯兴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糖皮质激素所致病症的总称.主要表现为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 本症多见于成年人和女性.男性与 ...查看


  • 2010年度骨二区重点专科工作计划
  • 骨二区工作(发展和人才培养)计划 (2010年) 一.围绕中西医结合诊治骨科疾病特色,坚持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传统中医院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成果,全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坚持微创外科技术及中医骨伤科手法.外固定技术的传承. ...查看


  •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诊疗技术(骨伤科)
  • 伤科外敷方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扭伤的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根据我院自制药品新伤丸粉末跟詹氏消瘀酊配合拌匀制成药膏直接敷贴在损伤或疼痛局部,使药力发挥作用,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跌打损伤.四肢骨折脱位急性期肢体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