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4.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5.只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7.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8.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9.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民族社会要求(发展与进步)的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2.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 ,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A.民族与阶级 B.民族与部落 C.民族与氏族 D.民族与部落联盟

3.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A.10000 B.12000 C.3 000 D 1000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A.不同发展水平 B.不同历史传统 C .政治利益 D.经济利益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

A.普遍性 B.国际性 C.不定性 D.敏感性 E.连锁反应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A.民族自身的发展方面 B.民族与阶级之间

C.民族与国家之间 D.民族的活动中 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地域 B.民族 C.体质 D.经济 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A.政治问题与军事问题交织在一起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四、辨析题

1.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

2.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

3.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 (错,结尾加上文化事业)

五、论述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与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 年 5 月 27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

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23 、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 )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4.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5.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 民族问题理论 )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26.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 阶级)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27. 只有进行(经济)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28.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29.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30. 民族间(经济文化 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 )、文化发展的需求。

3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问题。

3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 交错杂居)。

3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

34.我国陆地边境线的 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000 )公里。

35.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 )制度、( 土司 )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民主 )制度等。

36.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 民族发展 )方面,又表现在( 民族关系)方面。

37.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 民主的组织形式)。

38 .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族籍权利 )、( 参政权利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9.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 压迫 ),反对民族( 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 地位)和(权利 )。

40.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 )运动的一个原则。

4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 ),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

4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 );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行使的问题)。

4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 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事务 )的权利。

4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 )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46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7.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8.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49.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 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 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 从事民族工作 )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50.迅速大量地培养( 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5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 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5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 )相结合的方针。

5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 国家利益)和( 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5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 )式扶贫。

5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 集约型)的、( 素质和效益较高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56.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 )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57.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 )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 办学形式 )、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58.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 )、(财力 )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59.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 )、科学、(艺术 )、哲学、( 宗教 )、风俗、节日等。

60.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6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6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 )的长期稳定。

6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 形成)规律、(发展变化 )规律和( 发展繁荣)规律。

6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6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 )和( 文字的统一 )。

66.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67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68.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生活条件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69.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70.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71.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 气候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2. 民族风俗习惯的( 人为改革 )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73.佛教、(基督教)和(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74.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 佛教)、( 伊斯兰教 )和( 道教 )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75.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和( 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76.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 信仰问题 )问题与(政治问题)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77.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 唯心主义 )思想体系与( 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 政治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的问题。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 B.经济发展

5.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B )。B.族类

6.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 )时期。 C.南朝

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D.自然力

8.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D.斯大林

9.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B )。 B.1965 年

10.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C )。 C.部落联盟

11.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B. 演进

12. 民族( 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同化

1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 )同化。C. 自然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15.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16.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 )决定的。 B.性质

17.2005 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 D.和谐

18.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D.和平与发展

19.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 C.社会因素

20.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 ,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21. 现今世界上共有(C )多个民族,居住在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3 000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D. 经济利益

23.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D)个国家接壤。 D.20 多

24.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 A )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25.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C )。 C.64%

26.我国大陆地区的( 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 个

2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B)。 B.18 个

28.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B )的问题上。

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29. ( 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 民族平等团结

30.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 )。C. 根本原则

31. 我国有约 3 000 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 1 200 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B )。B. 1/

3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C )。C.自治权的行使

3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A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4.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C )个。 C.155

35.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 )个。 C.44

36.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B )。 B.民主集中制

37. 1950 年 11 月 24 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38.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D)的中心环节。D. 长治久安

39.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0.21 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D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1.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2.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 C )。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3.1979 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 )。D.对口支援

44.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B )。 B.精神文化

45.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 ),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A. 科技人员和教员

46.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 )。D. 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7.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 )上。A.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48.我国只有 12 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D.15

49.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A)。A.满、回

5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11

5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 )。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5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D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D. 传承性和变异性

5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C)。C. 原则性和灵活性

54.据 2005 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D.1 亿多人

55.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 C.佛教和伊斯兰教

56.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C )。 C.资产阶级

57.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B )。B.自治、自养、自传

58.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

C.赵朴初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 C D )。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 C E )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 BC E )

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A BCD E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 是一门理论科学 C. 是一门实践科学 D. 是一门交叉学科 E. 是一门新兴学科

5.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 E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6.孙中山在 1924 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B C D)。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7.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DE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8.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9.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BDE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10.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11.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BCD )。A. 社会生产 B. 社会分工 C. 内部交往程度 D. 外部交往程度

12. 民族发展包括 ( B C D )等。A.原生态发展 B.经济发展 C.政治发展 D.文化发展 E.次生态发展

13.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 C 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D. 自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14. 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AB C D ) 。

A. 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 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 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 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E. 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15.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 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 CD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17.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18.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 B C )。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19.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 B 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20.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

A.普遍性 B.国际性 C.不定性 D.敏感性 E.连锁反应性

21.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A. 民族自身的发展方面 B. 民族与阶级之间 C. 民族与国家之间 D. 民族的活动中 E.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22.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 地域 B. 民族 C. 体质 D. 经济 E. 文化

23.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C.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E.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24.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 1 000 万以上的有(BD)。 B.壮族 D.满族

25.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 )。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26.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ABCE)。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27.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ABDE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8.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ABCD )的平等。A. 地位 B. 待遇 C. 权利 D. 利益

29.( 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A.实行邦联制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0.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ABE )。

A.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C. 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D.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环境保护的义务方面完全平等

E.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31.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 (ABDE ) 。

A. 和睦 B. 友好 C. 融合 D. 联合 E. 协调

32. 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E )。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E.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3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3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

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 )。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36.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 ACE )。

A.民族干部 B.民族文化 C.民族语言文字 D.民族风俗 E.民族形式

37.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D.充分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 E.积极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38. 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E)

A. 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 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

C.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D. 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E. 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39.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E)

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40.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 ABDE )的方针、原则。

A. 科学技术干部 B. 理论干部 D. 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E. 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4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4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43. 民族教育( ABCD )。

A. 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4. 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B. 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 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 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 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45.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

A. 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 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4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4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CDE)。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4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 )。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9.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 ABCE )。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50.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51.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52.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 )。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53.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BCDE)

B. 自然原因 C. 经济原因 D. 历史文化原因 E. 宗教原因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不对。民族理论学科是以世界上普遍 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而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当然民族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各个民族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而只是以这些典型研究为基本,对民族整体或对民族一般性进行研究,取得管理系的认识和结论。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答案;不对。民族科学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中国民族史研究为纵的方面,以民族学研究为横的方面,辅之以各个方面的研究。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对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5.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不对。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物属性。

6.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答案:不完全。我国的民族特征理论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生产方式、语言方面之外还包括共同历史渊源、共同风俗

习惯、共同心理认同和共同文化这些方面。

7.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不对。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我国民族理论是民族六特征理论

8.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对。民族分化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隔离而造 的

9.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不对,是消亡而不是灭亡

10.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不对,这种现象是民族组合。

11. 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不对,这种现象是民族融合。

12.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基本正确。更多表现的是民族同化

13.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我们看一种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发生的关系是否具有民族关系的性质,关键是看这种关系是否具有民族性。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对。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

15.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不对。我国的民族关系有些是通过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形式表现的,但不能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

16.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不对。我国已废 了民族压迫歧视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并力求加以保障。但是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事实上不平等还 在;实际生活中民族平等的法律保障还不健全;社会生活领域享受民族平等权利时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条件下,民族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增强的趋势。这种竞争不止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还有消极作用。

18. 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不对。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族的发展规律

19.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

20.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不完全。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

22.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对。我国目前尚有几十万人的民族成分尚待确定。

23.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误。我国的民族问题不仅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而且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24.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

25.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正确

2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错误,还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27.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对。是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2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还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29.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误。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它有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权利。

30.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错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民族的实际采取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

3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对

32.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

3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对。

3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误。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35.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误。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36.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对。

37.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

38. 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

39.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40.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都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4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对。

4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4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

4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不能搞强迫命令,要坚持群众自愿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大力发展民族的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用科学思维世界观去正确认识民族风俗习惯的功能和作用,改革落后的、非科学的风俗习惯。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45.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错误。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存在。

46.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

答案:错误。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仍有它存在的客观基础,将会长期存在。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

47.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误。违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不允许到非宗教场所宣传宗教,也不允许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思想。

48.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误。既保障人们信仰宗教的自由,同时也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

五.论述

1、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一, 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第二,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第三,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四,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答案: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对民族的这一论断,无疑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启示。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针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即现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国的民族理论在四个特征的 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共同历史渊源、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认同。

3、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民族融合是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无强制手段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或者若干民族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民族同化则是某些民族(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采取带有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改变被统治民族的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民族的成员合于本民族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组合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的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如历史上出现的“同源异流”的情况就属于这一类型。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如历史上“异源同流”的现象就属于这种情况。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组合过程中,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优势是决定民族组合趋势的基本条件。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而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第一,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为密切;第二,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第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第一,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第二,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增长并存;第三,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第四,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差距拉大的趋势并存;第五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

答案: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经济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

6、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答案: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7、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

答案: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8、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答案: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主要内容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9、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第一,拓宽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第二,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第三,积极采取措施,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尽可能做到人才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工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第四,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第五,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第六,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第七,新形势下,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更新。

10、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第三,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第四,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方针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少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11、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2、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发展性和交融性。(联系实际略)

13、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案:第一,坚持群众自愿,第二,注重调查研究;第三,遵循循序渐进;第四,尊重客观规律

201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4.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5.只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7.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8.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9.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民族社会要求(发展与进步)的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2.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 ,以及民族之间、( A )、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A.民族与阶级 B.民族与部落 C.民族与氏族 D.民族与部落联盟

3.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

A.10000 B.12000 C.3 000 D 1000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A.不同发展水平 B.不同历史传统 C .政治利益 D.经济利益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

A.普遍性 B.国际性 C.不定性 D.敏感性 E.连锁反应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A.民族自身的发展方面 B.民族与阶级之间

C.民族与国家之间 D.民族的活动中 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地域 B.民族 C.体质 D.经济 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A.政治问题与军事问题交织在一起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四、辨析题

1.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

2.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

3.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 (错,结尾加上文化事业)

五、论述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说更是这样。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因此,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统筹兼顾平等与效率,包括民族平等与经济效率。只能兼顾,实现平等前提下的效率,效率基础上的平等。既要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要有较高的民族平等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它们历来是民族问题上的敏感因素,也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哪个民族更快地、更好地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得到更快和率先发展的机遇。我国各少数民族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向现代文明迈进。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 年 5 月 27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

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23 、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 )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4.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 社会 )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5.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 民族问题理论 )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26.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 阶级)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27. 只有进行(经济)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28.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29.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矛盾 )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30. 民族间(经济文化 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 )、文化发展的需求。

3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 阶级斗争)问题。

3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大杂居 ),( 小聚居 ),( 交错杂居)。

3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大分散、小聚居)。

34.我国陆地边境线的 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 19000 )公里。

35.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 )制度、( 土司 )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民主 )制度等。

36.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 民族发展 )方面,又表现在( 民族关系)方面。

37.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 民主的组织形式)。

38 .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族籍权利 )、( 参政权利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9.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 压迫 ),反对民族( 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 地位)和(权利 )。

40.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 )运动的一个原则。

4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区域自治 ),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

4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 设立和建设 );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行使的问题)。

4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 )、(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 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事务 )的权利。

4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 )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46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7.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8.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49.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 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 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 从事民族工作 )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50.迅速大量地培养( 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5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 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5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 )相结合的方针。

5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 国家利益)和( 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 )相结合的原则。

5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 )式扶贫。

5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 集约型)的、( 素质和效益较高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56.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 )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和作用。

57.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 )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 办学形式 )、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58.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 )、(财力 )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59.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 )、科学、(艺术 )、哲学、( 宗教 )、风俗、节日等。

60.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6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 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6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 )的长期稳定。

6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 形成)规律、(发展变化 )规律和( 发展繁荣)规律。

6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6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 )和( 文字的统一 )。

66.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67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68.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 生活条件 )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69.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 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70.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 阻碍 )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71.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 气候 )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2. 民族风俗习惯的( 人为改革 )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73.佛教、(基督教)和(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74.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 佛教)、( 伊斯兰教 )和( 道教 )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75.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和( 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76.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 信仰问题 )问题与(政治问题)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77.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 唯心主义 )思想体系与( 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 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 政治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的问题。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 B.经济发展

5.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B )。B.族类

6.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 )时期。 C.南朝

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D.自然力

8.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D.斯大林

9.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B )。 B.1965 年

10.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C )。 C.部落联盟

11.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B. 演进

12. 民族( D ),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同化

1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 )同化。C. 自然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15.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16.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 )决定的。 B.性质

17.2005 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 D.和谐

18.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D.和平与发展

19.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 )。 C.社会因素

20.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 ,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21. 现今世界上共有(C )多个民族,居住在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3 000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 D )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D. 经济利益

23.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 D)个国家接壤。 D.20 多

24.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 A )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25.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C )。 C.64%

26.我国大陆地区的( 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 个

27.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B)。 B.18 个

28.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 B )的问题上。

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

29. ( 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 民族平等团结

30.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 )。C. 根本原则

31. 我国有约 3 000 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 1 200 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B )。B. 1/

3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C )。C.自治权的行使

3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 A )。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4.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C )个。 C.155

35.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 )个。 C.44

36.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B )。 B.民主集中制

37. 1950 年 11 月 24 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 ),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38.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D)的中心环节。D. 长治久安

39.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 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0.21 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D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1.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2.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 C )。

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3.1979 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 )。D.对口支援

44.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B )。 B.精神文化

45.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 A ),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A. 科技人员和教员

46.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 D )。D. 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7.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 )上。A.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48.我国只有 12 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 D )种。 D.15

49.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 A)。A.满、回

5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 A )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A.11

5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 B )。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5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 D )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D. 传承性和变异性

5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C)。C. 原则性和灵活性

54.据 2005 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 D )。D.1 亿多人

55.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 C.佛教和伊斯兰教

56.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 C )。 C.资产阶级

57.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 B )。B.自治、自养、自传

58.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 C )。

C.赵朴初居士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 C D )。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 C E )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 BC E )

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A BCD E )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 是一门理论科学 C. 是一门实践科学 D. 是一门交叉学科 E. 是一门新兴学科

5.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 E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6.孙中山在 1924 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B C D)。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7.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DE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8.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9.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BDE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10.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11.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BCD )。A. 社会生产 B. 社会分工 C. 内部交往程度 D. 外部交往程度

12. 民族发展包括 ( B C D )等。A.原生态发展 B.经济发展 C.政治发展 D.文化发展 E.次生态发展

13.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 C 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D. 自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14. 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AB C D ) 。

A. 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 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 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

D. 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E. 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15.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 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 CD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17.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18.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 B C )。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19.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 B 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20.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

A.普遍性 B.国际性 C.不定性 D.敏感性 E.连锁反应性

21.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

A. 民族自身的发展方面 B. 民族与阶级之间 C. 民族与国家之间 D. 民族的活动中 E.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22.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 地域 B. 民族 C. 体质 D. 经济 E. 文化

23.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C.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E.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24.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 1 000 万以上的有(BD)。 B.壮族 D.满族

25.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 )。 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26.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ABCE)。

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27.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ABDE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8.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 ABCD )的平等。A. 地位 B. 待遇 C. 权利 D. 利益

29.( 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A.实行邦联制 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0.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ABE )。

A.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C. 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D.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环境保护的义务方面完全平等

E.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31.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 (ABDE ) 。

A. 和睦 B. 友好 C. 融合 D. 联合 E. 协调

32. 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E )。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E.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3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 ABCDE )。

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3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

A.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 )。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36.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 ACE )。

A.民族干部 B.民族文化 C.民族语言文字 D.民族风俗 E.民族形式

37.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D.充分尊重各民族的自主权 E.积极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38. 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E)

A. 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 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

C.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D. 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E. 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39.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E)

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40.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 ABDE )的方针、原则。

A. 科学技术干部 B. 理论干部 D. 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

E. 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4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 ABCE )。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D.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丰富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4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43. 民族教育( ABCD )。

A. 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E.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44. 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BCDE )。

B. 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C. 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 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 E. 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45.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 BCDE )。

A. 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结构 B. 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46.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D.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47.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 BCDE)。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48.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 )。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9.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 ABCE )。

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D.回文六协 E.蒙文八协

50.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 ABCE)。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D.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融合作用

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51.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 ABCD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52.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 )。

A. 民族性 B. 群众性 C. 传承性 D. 变异性 E. 敏感性

53.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BCDE)

B. 自然原因 C. 经济原因 D. 历史文化原因 E. 宗教原因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不对。民族理论学科是以世界上普遍 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其主要研究对象,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而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当然民族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各个民族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而只是以这些典型研究为基本,对民族整体或对民族一般性进行研究,取得管理系的认识和结论。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答案;不对。民族科学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中国民族史研究为纵的方面,以民族学研究为横的方面,辅之以各个方面的研究。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对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5.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不对。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物属性。

6.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答案:不完全。我国的民族特征理论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生产方式、语言方面之外还包括共同历史渊源、共同风俗

习惯、共同心理认同和共同文化这些方面。

7.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不对。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我国民族理论是民族六特征理论

8.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对。民族分化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隔离而造 的

9.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不对,是消亡而不是灭亡

10.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不对,这种现象是民族组合。

11. 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不对,这种现象是民族融合。

12.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基本正确。更多表现的是民族同化

13.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我们看一种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发生的关系是否具有民族关系的性质,关键是看这种关系是否具有民族性。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对。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作为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

15.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不对。我国的民族关系有些是通过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形式表现的,但不能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

16.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不对。我国已废 了民族压迫歧视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并力求加以保障。但是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事实上不平等还 在;实际生活中民族平等的法律保障还不健全;社会生活领域享受民族平等权利时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条件下,民族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增强的趋势。这种竞争不止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还有消极作用。

18. 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不对。是社会主义社会民族的发展规律

19.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

20.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不完全。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

22.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对。我国目前尚有几十万人的民族成分尚待确定。

23.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误。我国的民族问题不仅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而且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24.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

25.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正确

2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错误,还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27.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对。是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2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还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29.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误。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它有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权利。

30.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错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民族的实际采取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

3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对

32.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

3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对。

3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误。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35.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误。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36.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对。

37.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

38. 中国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

39.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40.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都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4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对。

4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4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

4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不能搞强迫命令,要坚持群众自愿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大力发展民族的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用科学思维世界观去正确认识民族风俗习惯的功能和作用,改革落后的、非科学的风俗习惯。反对任何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

45.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错误。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存在。

46.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

答案:错误。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仍有它存在的客观基础,将会长期存在。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

47.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误。违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不允许到非宗教场所宣传宗教,也不允许到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思想。

48.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误。既保障人们信仰宗教的自由,同时也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

五.论述

1、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一, 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第二,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第三,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四,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答案: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对民族的这一论断,无疑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启示。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针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即现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国的民族理论在四个特征的 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共同历史渊源、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认同。

3、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民族融合是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无强制手段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或者若干民族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民族同化则是某些民族(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采取带有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改变被统治民族的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民族的成员合于本民族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组合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的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如历史上出现的“同源异流”的情况就属于这一类型。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如历史上“异源同流”的现象就属于这种情况。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组合过程中,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优势是决定民族组合趋势的基本条件。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而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第一,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为密切;第二,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第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第一,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第二,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增长并存;第三,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第四,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差距拉大的趋势并存;第五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

答案: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经济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

6、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答案: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7、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

答案: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8、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答案: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主要内容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9、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第一,拓宽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第二,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第三,积极采取措施,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尽可能做到人才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工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第四,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第五,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第六,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第七,新形势下,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更新。

10、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

第一,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第三,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第四,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方针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少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

11、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2、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发展性和交融性。(联系实际略)

13、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答案:第一,坚持群众自愿,第二,注重调查研究;第三,遵循循序渐进;第四,尊重客观规律


相关文章

  • 财政的作用
  • 财政的作用专题 [方法指导] 一.利用财政发生作用的原因.方式判定具体热点中财政的作用 政的具体作用. 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与财政的作用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即消费需求.投资需 ...查看


  • 2016秋七上道德与法治期末综合训练试题
  • 2016秋七上道德与法治期末综合训练试题 各位同学,你们好!在秋季学期即将结束之际,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本学期道德与 法治给我们带来的心灵成长之悦和健康上进之美吧!请沉着冷静.周密思考.工整答题. 加油,你一定会成功! 一.精挑细选,四里选 ...查看


  • 广东海洋大学毛概期末考试2016
  • 往年试题 一.判断题(第1-30题.每题1分,共30分.判断为正确的选项用A表示,判断为错误的选项用B表示,并在答题卡相应处填涂.) 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 2.以人 ...查看


  • 2016尔雅[心理.行为与文化]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 1家庭对人类产生影响,主要是依靠().1.0 分A.家长管理 B.宗族权威 C.道德约束 D.直接接触我的答案:D 2美国的马丁路德金日是每年的().1.0 分 A. 42381 B. 42386 C. 42384 D. 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 ...查看


  • 初二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试题 注意: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卷相应的位置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g ...查看


  • 北京中考语文答案
  • 北京中考语文答案 相关栏目推荐 北京中考答案 北京中考数学试题 北京2014中考真题 北京中考语文真题 北京中考改革 北京中考模拟试题 北京中考报名网 北京中考生物真题 北京中考满分作文100字 北京中考试卷 北京中考满分作文200字 北京 ...查看


  • 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卷(10)
  • 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卷(10) 高中历史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有30道试题,总分____ 第I 卷(选择题) 本试卷第一部分共有24道试题. 一.单选题(共24小题) 1. 一本史书描述:"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建联合国军, ...查看


  • 15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答案[1]
  • 试卷代号:135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 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3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D 2.C ...查看


  • 2016年宁夏三支一扶考试试题
  • 2016年宁夏自治区三支一扶大学生招募考试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附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 本次考试是对考生政治.经济.国情等基础知识的测试, 请按要求作答. 2. 本试题考试时限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3. 答题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