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绪论

1、标准解剖学姿势:通常以人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双眼平视前方为标准解剖学姿势。

2、冠状切:通过冠状轴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此面可以将人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3、矢状切:通过矢状轴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此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为正中矢状面,此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面。

第一章

4、组织:由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或相关)的一类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间质(血浆、组织液、细胞外纤维、基质)所组成,人类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

5、骨板:骨胶纤维平行排列,借大定行基质粘合在一起,上有骨盐沉积,形成板状或针状结构。

6、骨单位:中央管加周围同心圆状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

7、同源细胞群:有着相同来源的一群细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最初由同一个细胞分裂而来。

8、闰盘:心肌细胞的分支相互吻合成网状,在H.E.染色的切片中,心肌细胞连接处呈一粗线,称闰盘。

9、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以及包绕其外表面的神经胶质细胞共同构成,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0、神经原纤维:一种网络样细丝,具有嗜银性,电镜下可见,由微管和中间纤维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细胞的骨架,并参与神经元内物质的运输。

11、神经: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束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的结构。

12、运动终板:脊髓或脑干处的躯体运动神经元,其轴突随脊神经或脑神经到达骨骼肌,近终末处呈爪样分支,并失去髓鞘,每一分支末端膨大镶嵌在肌纤维表面的凹槽内,表面覆盖一层神经胶质细胞,表现为板状隆起,此称为运动终板。

13、器官:几种组织将进一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这种结构被称为器官。

14、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相关的器官,按一定顺序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功能,称为系统。

第二章

15、外皮系统: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皮下组织和皮肤的附属器——毛发、指(趾)甲、汗腺、皮脂腺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外皮系统。

16、真皮:真皮位于表皮深面,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与表皮牢固相连。真皮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真皮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弹性和韧性较好。

第三章

17、关节:间接连结又称关节,是全身骨的主要连接形式,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包括关节囊、关节腔、关节面三部分。特点是活动幅度较大,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18、足弓:足骨的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形成向上突隆的弓形,称为足弓。

第四章

19、刺激:能为机体所感知并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本质是一种信息,代表着某种环境因素的改变。

20、反应: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

21、兴奋:生理学上把活组织因受到刺激而产生电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22、兴奋性:生物组织和细胞对刺激能够发生反应、产生冲动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兴奋性是细胞的一种内在能力或特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23、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这三种组织的兴奋性比较高,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显著的电活动,因此笨称之为可兴奋组织。

24、阈强度:又称阈值指刚能引起组织(如肌肉)产生反应(如收缩)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值。

25、强度—时间曲线:反应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时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之间关系的曲线。

26、静息电位:指细胞处于静息(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或变化的基础。

27、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之后,其膜电位会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以沿着细胞膜快速传导的一过性的电位波动,这种发生在细胞膜上的电波称为动作电位。

28、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 大量开放,Na 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9、局部电位:又称局部反应,指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30、空间总和: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在彼此电紧张扩布的范围内可以发生总和或叠加,这种形式的叠加称为空间总和。

31、时间总和:相继发生的局部反应后一次可以在前一次反应尚未消失的基础上发生,这种形式的叠加称为时间总和。

32、绝对不应期:紧接在兴奋之后,其兴奋性降低为零。即无论多强的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

33、相对不应期:兴奋性逐渐恢复,此时须用高于正常阈值的刺激才能引起反应。

34、肌小节: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一个肌小节的长度包括一个位于中间部位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35、兴奋—收缩偶联:把肌细胞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36、终板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对Na 内向驱动力远远大于对K 的外向驱动力,因为跨膜的Na 内流必然远大于跨膜的K 外流,会使终板膜上产生一种去极化的电活动,这种去极化的电位称为终板电位。

37、极化:细胞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状态。

38、去极化: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变小的过程。

39、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电位差加大(膜内更负)。

40、最适初长度: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张力的肌肉初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

41、最适前负荷: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张力的肌肉初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此时的前负荷称为最适前负荷。

42、横管系统:与肌原纤维垂直走行,是肌细胞膜在明暗交接处的Z线处(骨骼肌)或Z线附近(心肌)垂直内陷到细胞深部的管道,并在凹陷的断面上反复分支成网,包绕每条肌纤维。横管实质上是肌膜的延续,管中的液体属于细胞外液。

43、纵管系统:与肌原纤维平行走向,是细胞内部交织成网状的肌质网,包绕在肌原纤维周围。肌质网在横管附近膨大,称为终池。

44、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只产生了张力的增加而无肌肉长度的缩短,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45、等张收缩:只有肌肉长度的缩短而无张力变化的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第五章

46、灰质:在脑和脊髓中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由于血管丰富,在新鲜标本上颜

色灰暗,故称灰质。

47、白质:在脑和脊髓中,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由于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含有类脂质,颜色发亮,故称白质。

48、皮质:在大脑和小脑,大量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所形成的灰质集中于表层,故称为皮质或皮层。

49、髓质:白质在大脑中的部分成为髓质。

50、神经核:在脑和脊髓中,除皮质外的其他部位,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及其树突集中成灰质团块,称神经核。

51、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称神经节。

52、传导束:白质中的起始、终止、走行和机能相同的纵行纤维集聚在一起形成。包括上行传导束、下行传导束和固有束。

53、马尾:脊髓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在未作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有一长段在椎管内下降,他们包绕中丝形成马尾。

54、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的根丝附着的一段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55、反射: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6、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兴奋在神经系统内循环的整个途径。

57、小脑脚: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小脑下脚主要为绳状体,它由来自脊髓、延髓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小脑中脚是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是随大脑半球的发展面扩大起来的。小脑上脚的基本部分为结合臂,主要是由小脑髓质内核团发出的离开小脑的纤维所组成。它在中脑下丘平面形成结合臂交叉后,止于中脑的红核和丘脑外侧核。

58、胼胝体:位于半球间裂底,是由联系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分嘴、膝、干、压四部分。

59、内囊:指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结构,主要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之间的上下行纤维所组成,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尾状核和丘脑。

60、脑脊液:无色透明液体,由各个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其中大部分来自侧脑室和第3脑室,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内,可以缓冲外力对脑和脊髓的震荡作用。还具有维持颅内压的相对恒定、营养附近脑组织、运送脑细胞部分代谢产物的作用。

61、脉络丛:软脑膜及其血管,与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所形成,可分泌脑脊液。

62、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内有相应的结构对物质在毛细血管或脑脊液与脑组织间转运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限制或选择,该结构即为脑屏障。

6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冲动到达突触前膜梢触发神经递质释放,释放的递质分子结合到突触后模上的递质门控离子通道,如果 通过开放的通道进入突触后细胞,那么突出后膜就会超极化。利用微电极在细胞内记录到的膜电位改变,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冲动到达突触前膜梢触发神经递质释放,释放的递质分子结合到突触后模上的递质门控离子通道,如果 通过开放的通道进入突触后细胞,那么突出后膜就会超极化。利用微电极在细胞内记录到的膜电位改变,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5、突触前抑制:指通过某种机制使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幅度减小,不能打开Na 通道,神经元的轴丘部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抑制。抑制的本质是由于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减少导致的,因而称为突触前抑制。

66、神经递质: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67、受体:位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质结构,神经递质必须通过与受体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68、交互抑制:一个中枢的兴奋过程可导致功能上与之相拮抗的另一个中枢的抑制,反之亦然,此种中枢间的相互作用称交互抑制。

69、感受器:接受某种刺激并把刺激的能量转变成神经冲动的特殊结构感觉器官。

70、感觉器官:在进化过程中感受器形成了各种有利于感受的附属装置,人们把这种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总称为感觉器官。

71、牵张反射:是指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肌肉迅速缩短或产生张力。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叫牵张反射。

72、脊髓休克:离断脊髓与脑的联系后一段时间内,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73、去大脑僵直:将猫或家兔麻醉后,在其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红核后方切断脑干,则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74、植物性神经:机体内控制内脏器官运动的神经系统称为内脏运动神经(又称植物性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于由心肌、平滑肌、腺细胞所组成的内脏器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调节这些器官的活动。

第六章 感觉器官

75、晶状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呈凸透镜状,是一个无色透明的弹性实体,无神经、血管的分布。

76、近视:大多数是由于眼球的前后经过长或角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致使来自远物体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之前聚焦,此后光线又开始分散,当这些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形成散光点,故视远物模糊。

77、远视:一般是由于眼球前后经过短,偶尔亦有因角膜曲度减小,以致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聚焦在静息眼视网膜之后。可在眼前加凸透镜加以矫正。

78、暗适应:当我们从强光处走进暗处时,开始看不见周围的物体,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恢复视觉。这种在暗处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现象称为暗适应。

79、明适应:当从暗室内初到强烈的阳光下时,也会感到亮光耀眼看不清物体,约1 min,恢复正常视觉,这是明适应。

80、视力(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形态细节的能力。通常是以能辨别两条平行光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81、视野:眼球固定不动时,一个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这个眼的视野。

82、鼓膜:为卵圆形半透明的薄膜,介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其组织结构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即复层扁平细胞、致密结缔组织和粘膜。鼓膜在传导声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83、听骨链:由锤骨—砧板—镫骨以关节相连而构成,具有传递声波振动的功能。

84、鼓室:是介于外耳与内耳之间的一个不规则的小腔,其前壁有咽鼓管的开口;后壁有乳突小房的入口和锥状隆起;上壁以较薄的骨板与颅腔相邻,;下壁与颈内静脉仅隔以薄层骨板。

85、耳蜗:形似蜗牛壳,由一条骨质螺旋管绕骨轴转了两周半形成。

名词解释

绪论

1、标准解剖学姿势:通常以人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双眼平视前方为标准解剖学姿势。

2、冠状切:通过冠状轴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此面可以将人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3、矢状切:通过矢状轴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此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为正中矢状面,此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面。

第一章

4、组织:由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或相关)的一类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间质(血浆、组织液、细胞外纤维、基质)所组成,人类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

5、骨板:骨胶纤维平行排列,借大定行基质粘合在一起,上有骨盐沉积,形成板状或针状结构。

6、骨单位:中央管加周围同心圆状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

7、同源细胞群:有着相同来源的一群细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们最初由同一个细胞分裂而来。

8、闰盘:心肌细胞的分支相互吻合成网状,在H.E.染色的切片中,心肌细胞连接处呈一粗线,称闰盘。

9、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以及包绕其外表面的神经胶质细胞共同构成,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0、神经原纤维:一种网络样细丝,具有嗜银性,电镜下可见,由微管和中间纤维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细胞的骨架,并参与神经元内物质的运输。

11、神经: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束被结缔组织包绕形成的结构。

12、运动终板:脊髓或脑干处的躯体运动神经元,其轴突随脊神经或脑神经到达骨骼肌,近终末处呈爪样分支,并失去髓鞘,每一分支末端膨大镶嵌在肌纤维表面的凹槽内,表面覆盖一层神经胶质细胞,表现为板状隆起,此称为运动终板。

13、器官:几种组织将进一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这种结构被称为器官。

14、系统:结构和功能上相关的器官,按一定顺序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功能,称为系统。

第二章

15、外皮系统: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皮下组织和皮肤的附属器——毛发、指(趾)甲、汗腺、皮脂腺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外皮系统。

16、真皮:真皮位于表皮深面,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与表皮牢固相连。真皮内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真皮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弹性和韧性较好。

第三章

17、关节:间接连结又称关节,是全身骨的主要连接形式,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包括关节囊、关节腔、关节面三部分。特点是活动幅度较大,活动形式灵活多样。

18、足弓:足骨的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形成向上突隆的弓形,称为足弓。

第四章

19、刺激:能为机体所感知并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本质是一种信息,代表着某种环境因素的改变。

20、反应: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的改变称为反应。

21、兴奋:生理学上把活组织因受到刺激而产生电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22、兴奋性:生物组织和细胞对刺激能够发生反应、产生冲动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兴奋性是细胞的一种内在能力或特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23、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这三种组织的兴奋性比较高,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显著的电活动,因此笨称之为可兴奋组织。

24、阈强度:又称阈值指刚能引起组织(如肌肉)产生反应(如收缩)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值。

25、强度—时间曲线:反应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时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之间关系的曲线。

26、静息电位:指细胞处于静息(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它是一切生物电产生或变化的基础。

27、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之后,其膜电位会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可以沿着细胞膜快速传导的一过性的电位波动,这种发生在细胞膜上的电波称为动作电位。

28、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 大量开放,Na 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9、局部电位:又称局部反应,指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30、空间总和: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在彼此电紧张扩布的范围内可以发生总和或叠加,这种形式的叠加称为空间总和。

31、时间总和:相继发生的局部反应后一次可以在前一次反应尚未消失的基础上发生,这种形式的叠加称为时间总和。

32、绝对不应期:紧接在兴奋之后,其兴奋性降低为零。即无论多强的刺激,均不能引起反应。

33、相对不应期:兴奋性逐渐恢复,此时须用高于正常阈值的刺激才能引起反应。

34、肌小节: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一个肌小节的长度包括一个位于中间部位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

35、兴奋—收缩偶联:把肌细胞的兴奋和肌细胞的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36、终板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对Na 内向驱动力远远大于对K 的外向驱动力,因为跨膜的Na 内流必然远大于跨膜的K 外流,会使终板膜上产生一种去极化的电活动,这种去极化的电位称为终板电位。

37、极化:细胞膜两侧外正内负的状态。

38、去极化:细胞膜两侧电位差变小的过程。

39、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电位差加大(膜内更负)。

40、最适初长度: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张力的肌肉初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

41、最适前负荷: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张力的肌肉初长度,称为最适初长度。此时的前负荷称为最适前负荷。

42、横管系统:与肌原纤维垂直走行,是肌细胞膜在明暗交接处的Z线处(骨骼肌)或Z线附近(心肌)垂直内陷到细胞深部的管道,并在凹陷的断面上反复分支成网,包绕每条肌纤维。横管实质上是肌膜的延续,管中的液体属于细胞外液。

43、纵管系统:与肌原纤维平行走向,是细胞内部交织成网状的肌质网,包绕在肌原纤维周围。肌质网在横管附近膨大,称为终池。

44、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只产生了张力的增加而无肌肉长度的缩短,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45、等张收缩:只有肌肉长度的缩短而无张力变化的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

第五章

46、灰质:在脑和脊髓中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由于血管丰富,在新鲜标本上颜

色灰暗,故称灰质。

47、白质:在脑和脊髓中,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由于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含有类脂质,颜色发亮,故称白质。

48、皮质:在大脑和小脑,大量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所形成的灰质集中于表层,故称为皮质或皮层。

49、髓质:白质在大脑中的部分成为髓质。

50、神经核:在脑和脊髓中,除皮质外的其他部位,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及其树突集中成灰质团块,称神经核。

51、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称神经节。

52、传导束:白质中的起始、终止、走行和机能相同的纵行纤维集聚在一起形成。包括上行传导束、下行传导束和固有束。

53、马尾:脊髓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在未作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有一长段在椎管内下降,他们包绕中丝形成马尾。

54、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的根丝附着的一段脊髓即构成一个脊髓节段。

55、反射: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56、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是从接受刺激到发生反应兴奋在神经系统内循环的整个途径。

57、小脑脚:小脑借三对脚与延髓、脑桥和中脑相连。小脑下脚主要为绳状体,它由来自脊髓、延髓进入小脑的纤维组成。小脑中脚是由发自脑桥核的纤维组成,是随大脑半球的发展面扩大起来的。小脑上脚的基本部分为结合臂,主要是由小脑髓质内核团发出的离开小脑的纤维所组成。它在中脑下丘平面形成结合臂交叉后,止于中脑的红核和丘脑外侧核。

58、胼胝体:位于半球间裂底,是由联系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分嘴、膝、干、压四部分。

59、内囊:指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结构,主要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之间的上下行纤维所组成,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尾状核和丘脑。

60、脑脊液:无色透明液体,由各个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其中大部分来自侧脑室和第3脑室,充满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内,可以缓冲外力对脑和脊髓的震荡作用。还具有维持颅内压的相对恒定、营养附近脑组织、运送脑细胞部分代谢产物的作用。

61、脉络丛:软脑膜及其血管,与室管膜上皮一起突入脑室所形成,可分泌脑脊液。

62、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内有相应的结构对物质在毛细血管或脑脊液与脑组织间转运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限制或选择,该结构即为脑屏障。

6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冲动到达突触前膜梢触发神经递质释放,释放的递质分子结合到突触后模上的递质门控离子通道,如果 通过开放的通道进入突触后细胞,那么突出后膜就会超极化。利用微电极在细胞内记录到的膜电位改变,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6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冲动到达突触前膜梢触发神经递质释放,释放的递质分子结合到突触后模上的递质门控离子通道,如果 通过开放的通道进入突触后细胞,那么突出后膜就会超极化。利用微电极在细胞内记录到的膜电位改变,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65、突触前抑制:指通过某种机制使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幅度减小,不能打开Na 通道,神经元的轴丘部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抑制。抑制的本质是由于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减少导致的,因而称为突触前抑制。

66、神经递质: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67、受体:位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某些特殊蛋白质结构,神经递质必须通过与受体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68、交互抑制:一个中枢的兴奋过程可导致功能上与之相拮抗的另一个中枢的抑制,反之亦然,此种中枢间的相互作用称交互抑制。

69、感受器:接受某种刺激并把刺激的能量转变成神经冲动的特殊结构感觉器官。

70、感觉器官:在进化过程中感受器形成了各种有利于感受的附属装置,人们把这种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总称为感觉器官。

71、牵张反射:是指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肌肉迅速缩短或产生张力。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叫牵张反射。

72、脊髓休克:离断脊髓与脑的联系后一段时间内,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73、去大脑僵直:将猫或家兔麻醉后,在其中脑上丘与下丘之间、红核后方切断脑干,则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74、植物性神经:机体内控制内脏器官运动的神经系统称为内脏运动神经(又称植物性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于由心肌、平滑肌、腺细胞所组成的内脏器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调节这些器官的活动。

第六章 感觉器官

75、晶状体:位于虹膜与玻璃体之间,呈凸透镜状,是一个无色透明的弹性实体,无神经、血管的分布。

76、近视:大多数是由于眼球的前后经过长或角膜、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致使来自远物体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之前聚焦,此后光线又开始分散,当这些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形成散光点,故视远物模糊。

77、远视:一般是由于眼球前后经过短,偶尔亦有因角膜曲度减小,以致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聚焦在静息眼视网膜之后。可在眼前加凸透镜加以矫正。

78、暗适应:当我们从强光处走进暗处时,开始看不见周围的物体,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恢复视觉。这种在暗处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的现象称为暗适应。

79、明适应:当从暗室内初到强烈的阳光下时,也会感到亮光耀眼看不清物体,约1 min,恢复正常视觉,这是明适应。

80、视力(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形态细节的能力。通常是以能辨别两条平行光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衡量标准。

81、视野:眼球固定不动时,一个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这个眼的视野。

82、鼓膜:为卵圆形半透明的薄膜,介于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其组织结构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即复层扁平细胞、致密结缔组织和粘膜。鼓膜在传导声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83、听骨链:由锤骨—砧板—镫骨以关节相连而构成,具有传递声波振动的功能。

84、鼓室:是介于外耳与内耳之间的一个不规则的小腔,其前壁有咽鼓管的开口;后壁有乳突小房的入口和锥状隆起;上壁以较薄的骨板与颅腔相邻,;下壁与颈内静脉仅隔以薄层骨板。

85、耳蜗:形似蜗牛壳,由一条骨质螺旋管绕骨轴转了两周半形成。


相关文章

  •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
  •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晖Ξ 内容提要:.解释法律是要探求法律这,是需要用哲学方法来说明法律的过程,因而是一个哲学命题;,因而是一个法学命题. 关键词:解释法律 法律解释 法哲学 法理学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这两个概念,如果不是研究者咬文嚼字,则常 ...查看


  • 刑法立法解释
  • 一.刑法立法解释的事实:具体解释还是补充立法 (一)立法解释的内容辨析 就迄今为止9个刑法立法解释的内容来看,它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刑法规范的明确化和具体化,具体包括6个解释.其一,对刑法第313条的解释,该解释就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查看


  • 试论刑法学中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
  • 试论刑法学中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 行 江 内容提要:类推.类推解释和类推适用,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否具有相同的涵义,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具有不同的理解.正确地理解三者的关系,对于认识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的区别具有很大的帮助.类推解释 ...查看


  •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高分技巧
  • 目 录 一. 核心题型:名词解释是试题的核心题型 二. 次重点:名词解释的范围 三. 真题分析:最易忽视的一项 四. 三段论:可能的高分技巧 五. 字数:六分钟的限制 一.核心题型:名词解释是试题的核心题型 介绍具体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加深 ...查看


  • 解释论之解释
  • 摘要本文首先从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的共许前提出发探讨两者的主要分歧所在,接着提出不同解释方法之关系对两者讨论所形成的影响,最后希望集中于"可能语义"和"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重新梳理形式解释论在刑法解 ...查看


  • 成语注释丨小学必备成语及注释
  • 1. 爱憎(zēng)分明: [解释]爱和恨的界限十分清楚,态度十分鲜明.憎:恨,厌恶. 2. 安然无恙: [解释]形容人或物平安无事,没有遭受到任何损害.安然:平安:恙:疾病. 3. 拔苗助长: [解释]比喻违反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 ...查看


  • 试论宪法解释的效力
  • 目录 摘要.关键词--------------------------- 一.宪法解释的含义及原则 -------------------- 1 1 4 7 二.宪法解释效力的性质---------------------- 三.宪法解释效 ...查看


  • 法律解释及其基本特征_陈金钊
  • DOI:10.16290/j.cnki.1674-5205.2000.06.003 法律解释及其基本特征 陈金钊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在法治社会中,如果没有法律解释理论,仍可能形成新的专制.法律解释应 是法 ...查看


  • "刑事司法解释溯及力"权威观点及典型案例
  • 法信码 聚焦法律纠纷争点,一站推荐法律依据.匹配案例.权威观点. 本期导读:司法解释对审判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近日,有读者提出,希望推送一期"刑事司法解释.立法解释"溯及力问题的文章,因此,本期法信码整理了相关法律. ...查看


  • 中外教育简史之名词解释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41."星期日学校" 4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43.三舍法 44."三纲五常"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学记> 2.朱子读书法 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