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的古诗句

关于长江的古诗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1]

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

唯见长江天际流。[4]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京师得家书——袁凯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东坡的“浪淘沙”:大江东去,浪淘尽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赞美长江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赞美长江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赞美长江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送储邕之武昌

李白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脁清。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收,此恨保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描写黄河的诗句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诗词

《将 进 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黄河八韵寄呈圣俞》

〔宋〕欧阳修

河水激箭险, 谁言航苇游?

坚冰驰马渡, 伏浪卷沙流。

树落新摧岸, 湍惊忽改洲。

凿龙时退鲤, 涨潦不分牛。

万里通槎汉, 千帆下漕舟。

怨歌今罢筑, 故道失难求。

滩急风逾响, 川寒雾不收。

讵能穷禹迹, 空欲问张侯。

《黄河舟中月夜》

〔元〕马祖常

十丈云帆拂斗勺,

星槎风急浪花飘。

夜深露冷银河近,

卧听天孙织绛绡。

《黄河晓渡》

〔唐〕罗邺

大河平野正穷秋,羸马羸憧古渡头。

昨夜莲花峰下月,隔帘相伴到明愁。

河鲤登龙门

〔唐〕无名氏

年久还求变, 今来有所从。得名当是鲤, 无点可成龙。

备历艰难遍, 因期造化容。泥沙宁不阻, 钓饵莫相逢。

激浪因成势, 纤鳞莫继踪。若令摇尾去, 雨露此时浓。

《河曲游》

〔隋〕卢忠道

邺下盛风流,河曲有名游。应徐托后乘,车马践芳洲。

丰茸鸡树密,遥裔鹤烟稠。日上疑高盖,云起类重楼。

金羁自沃若,兰棹成夷犹。悬匏动清吹,采菱转艳讴。

还珂响金埒,归袂拂铜沟。唯畏三春晚,勿言千载忧。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黄河赋》(晋)

成公绥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于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

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苍穹。

贯中夏之能甸兮,经朔北之遐荒。

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

秦自西而启壤兮,齐据东而画疆。

殷徒涉而永固兮,卫迁济而遂疆。

赵决流而却魏兮,嬴引沟而灭梁。

思先哲之攸叹兮,何水德之难量。

《渡黄河》

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凌。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不睹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渡黄河》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晚渡黄河》〔唐〕

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原。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棹唱临风断,樵讴入昕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登云龙山见黄河北徙》

〔清〕金德瑛

云龙头角孤岧峣,众山青翠来相朝。

黄河猛迅山亦避,独缺西面容滔滔。

嵩室汴洛二千里,郁郁气象连平皋。

亭中宾主去已古,尚许陈迹观瞻豪。

彭城以河作地险,一曲东注天然濠。

惜数万户处釜底,恃蚁弗穴金堤牢。

今秋下瞩诧异事,可厉可揭才容刀。

始知上游孙家集,一夜啮决崩洪涛。

北山点点类洲沚。田庐多在银盘坳。

清河水道被横截,逆入充济咸浮飘。

哀彼征鸿陷中泽,羡尔逸鹤翔空霄。

古者治河不治运,纵令游演存宽饶。

今须俯首趋一线,甘受约束随吾曹。

自南自北两俱病,顾淮顾运功加劳。

薪刍木石日增垒,但有淤垫无疏淘。

逢霖未免辄涨溢,经霜不放积潦消。

当官隐讳冀苟免,涓涓弗塞匪崇朝。

不然怀柔百神日,胡独河伯逞其骄。

俯仰谣询动悱恻,岂为闰九重题糕。

明朝驿骑直北去,临流更验荆山桥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1-2]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务部门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实现复航,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历史编辑 背景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4]

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4]

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隋以后的历朝历代,至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运河的修复改道,其缘由亦是现实中运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权的都城位置变化。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4] 运河是由统治者主导开凿整修而成,统治者们集合庞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漕运。运河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漕运目的而生的,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维持王朝的生命延续。由于海运的海盗、风浪等问题难以解决,在漕运史上运河水运是主要首选方案。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对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时隔不久就能显现,给王朝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历朝历代有见识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的修造。[4]

建设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5]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6]

 春秋末期

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是运河的萌芽时期,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7]

吴王此后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锐大会诸侯,与晋争霸,结果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夫差虽然身死,但是他留下来的不仅有扬州的雏形,而且这些运河至今仍在使用。[7]

 隋唐时期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8]

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9] 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10]

(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

(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

(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 元明清时期

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11]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11]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

(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11]

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11]

通州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天津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镇江、扬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三分之一,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苏州“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现有京杭大运河苏杭段客运航线往返。淮安大运河的入淮口,运河东岸古镇码头下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12]

 近现代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

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1904年,漕运总督也被撤废。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解放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13]

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

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14]

运用

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维持着王朝的生命。[4]

漕运之中围绕运河的水运,相关的漕粮调配、收缴、发送、押运、下卸、进仓储备等方面,在实际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因地制宜更新发展,使得漕运体系发展起来,几经变化。每一变化都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发展而来。如唐朝宰相裴耀卿改“直达运输法”为“分段运输法”,即水通则漕运,水浅则储仓,设粮仓于运河沿岸。这样,漕船既不停滞,漕粮也无损耗,极大提高漕运量。唐后期在“分段运输法”的基础上创“转搬法”分段接运,改民运为官运,改散运为标准麻袋盛装,船只编组等等,集装化系统化运输。建立漕运奖励制度,以盐利为漕佣,解决漕运经费问题。这些创新切实促进漕运的发展。宋、元、明、清在漕运方面根据运河的实际状况也不断革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运河的作用。[4]

统治者对运河的使用到明清时期也发生着务实的变化。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市场行为日益增多,南北物资交流的需求大增,漕运一方面带动刺激了运河沿岸商业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漕运本身越来越商业化。先是漕运中私带货物,由少到多。朝廷见禁不住,转而主动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以附带一定的货物,漕船南返时允

许载客运输。这种漕运政策的变化是政府务实的做法。一方面,漕船走私已是既存事实,没法遏止,另一方面可以补贴漕工的生计,同时,官绅大贾们也有这种需求。漕船所带货物数额日益增长,漕船贸易日趋活跃,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镇。如通州、直沽(即天津)、沧州、德州、临清、徐州、淮安等。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大运河虽为漕运所开,但当时代对之有商运需求时,统治者也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商运之河、民运之河。[4]

地理编辑 水系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13]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临清市、聊城市、济宁市、滕州市、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两种流向:节点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15]

至2012年,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市以南、江苏和浙江三省。

分段

“京杭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

 江南运河。通惠河

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当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15]

 北运河

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15]

 南运河

又名御河,长414公里。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 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岳城水库蓄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15]

 鲁运河

鲁运河分为鲁北运河和鲁南运河。[15]

鲁北运河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

鲁南运河,北起黄河,南至韩庄,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

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 中运河

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经 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15]

 里运河

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15]

徐州蔺家坝—淮阴—扬州邗沟被称作苏北运河,全长404千米,纵跨徐州、邳州、宿迁、淮阴、扬州等11个县市,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是京杭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基本建成二级航道,成为京杭运河上等级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驶2000吨级的船舶。当前有苏、鲁、沪、浙、湘、豫等十多个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货运量可达3亿多吨。徐州段最大通过量已达5500万吨船舶吨位,其中货物通过量达3500万吨。

扬州六圩口—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的扬州、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省际河流相连。当前有苏、鲁、皖、沪、湘、鄂、川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该段运河上航行。截至2010年,航道全部达到四级标准,可通航500吨级船队,年货运量已超过1亿吨,超过江苏境内长江航道的运量,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3倍。航行船舶的密度超过了德国的莱茵河,是京杭运河上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刚建成的谏壁船闸日均船舶通过量已达10万吨以上。[15]

 江南运河

自长江南岸六圩—镇江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15]

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当前可通行300吨级的船舶。将京杭大运河拓伸至浙江省东部的宁波港,将为中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乃至内河航运的繁荣带来契机。规划中的杭甬运河长240余千米。位于杭州湾南岸,纵贯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线按四至五级航道标准设计,年通过能力将达4000万吨。使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大动脉,还极大改善和推动了沿河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确保农业的稳产高产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综合利用效益明显。[15]

京杭大运河最南端位于杭州拱宸桥,并在桥边立碑,该桥是一座三孔的拱桥,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存桥为清康熙时重建,全长138米,宽6.6米。石砌桥墩逐层收分,桥面两侧作石质霸王靠,气势雄伟,下面各有两个防撞墩,防止运输船只撞到桥墩。该桥位于杭州市运河文化广场,它坐落在杭州市拱墅区桥弄街,横跨于古运河之上,是杭州古运河终点的标志。[15]

流域编辑

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经济精华荟萃之地。[14]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发达。在兖州、济宁、滕州、丰县、沛县、徐州、邳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杭州等工业城市。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

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州、泗阳、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14]

文化编辑 沿岸风俗

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运河边的建筑,如会馆、河埠、码头、桥梁、船闸及漕运衙门等都是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而建。运河边也有很多民风民俗透露着务实之魂。如江苏淮安的运河渔民的“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习俗。这些习俗都是祈愿实际生产的收获,直接、真切地体现出劳动人民希望实实在在收获丰收的愿望。运河生产过程中也创造了许多与生产相关的艺术,如大运河号子。有河工号子,是挑河、抬土、筑堤、下桩、打夯中所唱的。这些号子或粗犷简朴、或苍凉雄劲,一方面可以鼓舞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指挥集体劳动,如山东的《抬土歌》。运河上的纤夫有闯船号子、拉纤号子、粮米号子等。船工有船工号子,其中分类很多,有启程的出船号、推船号、起锚号、拉蓬号、撑篙号等,行驶的摇橹号、拉纤号、扳稍号、扯帆号等,停船的下锚号、拉绳号等。这些既是在实际的运河生产中形成,又实在地有助于生产。这些都内在地蕴含着务实之魂。

[4]

文学作品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胡曾 《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曹雪芹 《红楼梦》中诗词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无名氏《隋炀帝挽舟者歌》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翻译:我哥哥被征去辽东打仗,最终饿死在大青山下。而我又被抓来为龙舟拉纤,在运河堤上吃苦受罪。如今正是一个饥荒年头,给我们的干粮少而又少。此去前面要拉三千里路,这条命哪里还保得住?难免落得个抛尸荒野、魂归无处的下场。想起家中的妻儿和父母,不禁悲从中来。但愿哪位好心人能把我的尸骨送回故乡,使我在那里得到安息。

李敬芳《汴河直进船》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翻译: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李商隐 《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翻译:深锁的长安城笼罩在层层烟霞之中,又想选取江都作为自己华丽的别宫。如果帝王的玉玺不落在李家手里,隋炀帝的龙舟锦帆应该已经游遍了天涯。如今的腐草里,已不见当年萤火虫的影子;运河岸边的垂杨柳,也只剩下归巢的乌鸦永远聒噪不停。而今在阴间假若遇到陈后主,难道还有雅兴让宠妃再唱一段《玉树后庭花》?

罗隐 《隋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意义编辑 经济

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16]

元代开通海运,但是每年几百万石的漕粮、东南的贡赋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亿万件的消费品都要过长江渡淮河,经会通河北运,海外运来的商品过境之后也是经运河到燕京,会通河得名会通,就是因为“江淮之漕,浮汶泗经达临清,而商旅贸迁,游宦往来往暨闽粤、交广、邛 、川蜀,航海诸番贡 之入莫不由是而达”。[16]

由明而清,每年400万石(1石约今天27市斤,400万石大约有5万4千多吨)的漕粮由运河北上,此外,每年数十万匹苏杭织造丝织品运抵京城,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局,专办御用官用的绸、缎、纱、罗、布匹。湖广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入运河北上,到北京修宫殿,建宗庙。[16]

物产交流和经济交流极大丰富起来,明代北方棉花种植很普遍,发达的纺织业在江南,结果自然是棉花南运,布匹北运,太湖流域号称衣被天下,棉布和丝织品几百年来一直是运河上的主要货物。[16]

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这些运河边上的城市,因此成为商品集散地,商业盛衰与运河始终。乾隆年间,苏州胥门、闾门外的运河码头“各省都会客货聚集,无物不有,自古称为天下第一码头”。邵伯镇以棉、夏、葛、标、黄草等布及米、豆、竹、木为主要货物,被称作“御长十里,客货云集,江北第一大镇”。[16]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他沿京杭大运河南行,辗转于苏杭,最终抵达刺桐港(福建泉州)。运河每一个城镇都能从他的游记中找到赞美: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香料。济宁商业手工业很发达,“船只多得令人难以相信”。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农业都极发达,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真州(仪征)是运河通江口岸之一。长江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50万-150万斤。真州是盐、木料、麻等商品集散地。瓜州以工商业为主,产丝织品和农产品。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难以言语形容。”[16]

明永乐之后,官运之外,运河上商运逐渐增加,运河上开始设关收船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户部从全国所收定额税银400万两,其中近1/3收自运河上往来的商船。[16]

北京的什刹海、后海一带,包括积水潭,正是当年行船漕运的终点,千帆竞泊,热闹繁华。积水潭的码头应该不止一个,环绕积水潭两岸都可停泊,《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元大都的繁华盛景。“比较大的码头、最热闹的景象应集中在离鼓楼最近的银锭桥、烟袋斜街一带,最盛时,积水潭舳舻蔽水,盛况空前。”[16]

当时的文人雅士汇集在积水潭边赏酒作文,食肆、勾栏等迅速发展起来。“元代最著名的大都杂剧主要活跃在积水潭周围,一批著名杂剧家聚集于此。”历史学家们说,当时元大都的社会经济文化几乎全集中在积水潭。

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合,进海河最后流入渤海,漕运鼎盛时,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来往的漕船每年有2万多艘、官兵12万人次,商船3万艘,运河的开通使一个小小的直沽寨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16]

明代漕运使运河通州码头盛极一时。明代运河漕船每年有12143只,共分十帮,由124处卫所12万多军士负责运输,因路途远近而规定各帮至通日期,有序不乱,大多漕船在通州空仓回航。各帮船于通州只许停留十天,最后一批船帮限定十月一日必须返归。伴随三月一日首帮漕船至通,亦有大批商船。开漕移师上将燃放“万头鞭”,数十档花会竞技,沿途商铺施茶献果,贾船掷银捐物,繁闹堪比京城各处庙会。清代沿袭此制,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最后一艘漕船离开通州码头,景象不再。[16]

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5]

社会

在社会领域,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漕运逐渐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为主体的窠臼,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功能,成为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古代社会中后期,统治者熟练而频繁地利用漕运进行社会制衡与调控,消弭诸如重赋、灾祸以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其突出的社会功能有二:一是籴与粜,一是赈济灾荒。唐宋时期,和籴已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制度,主要用以调节各地区由于丰歉等造成的收入、上供及粮食市场价格的不平衡。其中,宋代和籴完全是通过漕粮来实施的。明清两代王朝,着力于漕粮在平粜方面的运用,成效突出。与唐宋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平粜,主要是为了缓解粮食生产、灾害等因素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完全是从调节市场、平抑物价出发。运用漕粮赈济灾荒,自秦汉始就已不乏成功案例。迄至明清,已成为朝廷的一项惯常举措。[17]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5]

政治

在政治领域,漕运始终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后,出现了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漕运对于各王朝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朝廷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南粮北运,漕粮几乎供应京城所有居住人员的日常食粮,并极大地支撑着整个中央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漕粮成为支撑王朝军事体系的重要物质力量,历代分布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许多都是以漕运作为强大物质后盾的。宋人张方平曾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京师储军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其他朝代何尝不是如此![17]

大运河的开掘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并且方便南粮北运。漕运之便,泽被沿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中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结构。[5]

漕运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和区域社会开发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漕运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具有这种体制中的诸多劣根性;更为重要的是,漕运也是封建王朝攫取天下财富的手段之一,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当中国步入近代社会后,漕运便在社会的巨变中走向消亡。[17]

保护

2004年11月,在运河古都――聊城建设了第一座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18]

2005年12月15日,运河申遗发起人(运河三老):郑孝燮(古建专家91岁)、罗哲文(文物专家82岁)、朱炳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2岁)三老联名向运河沿线18城市市长发《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

[19] ,引起运河沿线城市的积极回应,就此拉开了运河申遗的序幕。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明确支持“运河三老”的申遗公开信,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20]

2006年5月12日,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于12日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并揭幕由朱炳仁设计制 作的运河申遗纪念标。[21]

2006年5月13日,考察团一行68位专家,朱炳仁应邀参加了从北京至杭州的全程考察(有:文史专家、气象专家、博物专家、地理专家、歌舞艺术家、水利专家、工艺美术专家)历时10天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考察正式开始。

2006年5月22日,运河沿线18城市会聚杭州并形成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朱炳仁作专家发言谈“零保护”。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6年9月,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杭州建成开放。[22-24]

2006年9月12日,朱炳仁在2005年提出的运河“申遗”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催生了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及杭州研讨会,而荣获“2005年度人民建议优秀奖”称号。

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并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 [26]

2013年11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被列入申遗项目的8个重点河段、15个重要遗产点保护项目已全部完成,重点河段保护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顺利通过世界遗产组织专家的现场评估。[27] [2]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次申遗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关遗产58处。[29]

2015年7月8日,受干旱和农业灌溉等因素影响停航一年的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正式恢复通航,大运河山东段全线贯通。

关于长江的古诗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1]

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

唯见长江天际流。[4]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京师得家书——袁凯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晓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东坡的“浪淘沙”:大江东去,浪淘尽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赞美长江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赞美长江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赞美长江的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送储邕之武昌

李白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脁清。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收,此恨保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描写黄河的诗句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诗词

《将 进 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黄河八韵寄呈圣俞》

〔宋〕欧阳修

河水激箭险, 谁言航苇游?

坚冰驰马渡, 伏浪卷沙流。

树落新摧岸, 湍惊忽改洲。

凿龙时退鲤, 涨潦不分牛。

万里通槎汉, 千帆下漕舟。

怨歌今罢筑, 故道失难求。

滩急风逾响, 川寒雾不收。

讵能穷禹迹, 空欲问张侯。

《黄河舟中月夜》

〔元〕马祖常

十丈云帆拂斗勺,

星槎风急浪花飘。

夜深露冷银河近,

卧听天孙织绛绡。

《黄河晓渡》

〔唐〕罗邺

大河平野正穷秋,羸马羸憧古渡头。

昨夜莲花峰下月,隔帘相伴到明愁。

河鲤登龙门

〔唐〕无名氏

年久还求变, 今来有所从。得名当是鲤, 无点可成龙。

备历艰难遍, 因期造化容。泥沙宁不阻, 钓饵莫相逢。

激浪因成势, 纤鳞莫继踪。若令摇尾去, 雨露此时浓。

《河曲游》

〔隋〕卢忠道

邺下盛风流,河曲有名游。应徐托后乘,车马践芳洲。

丰茸鸡树密,遥裔鹤烟稠。日上疑高盖,云起类重楼。

金羁自沃若,兰棹成夷犹。悬匏动清吹,采菱转艳讴。

还珂响金埒,归袂拂铜沟。唯畏三春晚,勿言千载忧。

《黄河夜泊》

〔明〕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久为客,不辨是他乡。

《黄河赋》(晋)

成公绥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

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登龙门而南游兮,拂华阴于曲阿。

凌砥柱而激湍兮,逾洛汭而扬波。

体委蛇于后土兮,配灵汉于苍穹。

贯中夏之能甸兮,经朔北之遐荒。

历二周之北境兮,流三晋之南乡。

秦自西而启壤兮,齐据东而画疆。

殷徒涉而永固兮,卫迁济而遂疆。

赵决流而却魏兮,嬴引沟而灭梁。

思先哲之攸叹兮,何水德之难量。

《渡黄河》

范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凌。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不睹人行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渡黄河》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晚渡黄河》〔唐〕

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原。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棹唱临风断,樵讴入昕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登云龙山见黄河北徙》

〔清〕金德瑛

云龙头角孤岧峣,众山青翠来相朝。

黄河猛迅山亦避,独缺西面容滔滔。

嵩室汴洛二千里,郁郁气象连平皋。

亭中宾主去已古,尚许陈迹观瞻豪。

彭城以河作地险,一曲东注天然濠。

惜数万户处釜底,恃蚁弗穴金堤牢。

今秋下瞩诧异事,可厉可揭才容刀。

始知上游孙家集,一夜啮决崩洪涛。

北山点点类洲沚。田庐多在银盘坳。

清河水道被横截,逆入充济咸浮飘。

哀彼征鸿陷中泽,羡尔逸鹤翔空霄。

古者治河不治运,纵令游演存宽饶。

今须俯首趋一线,甘受约束随吾曹。

自南自北两俱病,顾淮顾运功加劳。

薪刍木石日增垒,但有淤垫无疏淘。

逢霖未免辄涨溢,经霜不放积潦消。

当官隐讳冀苟免,涓涓弗塞匪崇朝。

不然怀柔百神日,胡独河伯逞其骄。

俯仰谣询动悱恻,岂为闰九重题糕。

明朝驿骑直北去,临流更验荆山桥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1-2]

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务部门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实现复航,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历史编辑 背景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例如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运送军队北伐齐国,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4]

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其动机已超越了服务军事行动的目的,因为此时天下已统一。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时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4]

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世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仍依恃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隋以后的历朝历代,至清朝后期,无论是大一统时期政权,还是分裂时期的政权,都注重运河的疏凿与完善,其动机无外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充分利用运河漕运。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往都城所在地,成了中华大地统治者主要手段之一。运河的修复改道,其缘由亦是现实中运河常常的淤堵以及不同政权的都城位置变化。至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4] 运河是由统治者主导开凿整修而成,统治者们集合庞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漕运。运河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漕运目的而生的,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维持王朝的生命延续。由于海运的海盗、风浪等问题难以解决,在漕运史上运河水运是主要首选方案。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对修造者而言,其功效时隔不久就能显现,给王朝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历朝历代有见识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的修造。[4]

建设

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5]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6]

 春秋末期

胥溪、胥浦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是运河的萌芽时期,相传是以吴国大夫伍子胥之名命名。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7]

吴王此后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率精锐大会诸侯,与晋争霸,结果吴国被越国偷袭所灭。夫差虽然身死,但是他留下来的不仅有扬州的雏形,而且这些运河至今仍在使用。[7]

 隋唐时期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8]

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9] 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10]

(1)广通渠,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以渭水为主要水源。

(2)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3)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

(4)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

 元明清时期

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11]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11]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

(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11]

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11]

通州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天津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镇江、扬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三分之一,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苏州“苏湖熟,天下足”。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现有京杭大运河苏杭段客运航线往返。淮安大运河的入淮口,运河东岸古镇码头下便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居。[12]

 近现代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

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1904年,漕运总督也被撤废。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解放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13]

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

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14]

运用

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维持着王朝的生命。[4]

漕运之中围绕运河的水运,相关的漕粮调配、收缴、发送、押运、下卸、进仓储备等方面,在实际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因地制宜更新发展,使得漕运体系发展起来,几经变化。每一变化都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发展而来。如唐朝宰相裴耀卿改“直达运输法”为“分段运输法”,即水通则漕运,水浅则储仓,设粮仓于运河沿岸。这样,漕船既不停滞,漕粮也无损耗,极大提高漕运量。唐后期在“分段运输法”的基础上创“转搬法”分段接运,改民运为官运,改散运为标准麻袋盛装,船只编组等等,集装化系统化运输。建立漕运奖励制度,以盐利为漕佣,解决漕运经费问题。这些创新切实促进漕运的发展。宋、元、明、清在漕运方面根据运河的实际状况也不断革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运河的作用。[4]

统治者对运河的使用到明清时期也发生着务实的变化。明清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市场行为日益增多,南北物资交流的需求大增,漕运一方面带动刺激了运河沿岸商业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漕运本身越来越商业化。先是漕运中私带货物,由少到多。朝廷见禁不住,转而主动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以附带一定的货物,漕船南返时允

许载客运输。这种漕运政策的变化是政府务实的做法。一方面,漕船走私已是既存事实,没法遏止,另一方面可以补贴漕工的生计,同时,官绅大贾们也有这种需求。漕船所带货物数额日益增长,漕船贸易日趋活跃,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镇。如通州、直沽(即天津)、沧州、德州、临清、徐州、淮安等。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大运河虽为漕运所开,但当时代对之有商运需求时,统治者也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商运之河、民运之河。[4]

地理编辑 水系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13]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德州市、临清市、聊城市、济宁市、滕州市、微山县,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20个市区,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运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条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复杂,流向总体概括为四个节点、两种流向:节点1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运河向南流;节点1与节点2东平湖之间的南运河、鲁北运河向北流;节点2与节点3长江(清江)之间的鲁南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向南流;节点3与节点4长江以南的丹阳之间河段向北流;丹阳以南河段(江南运河)向南流。[15]

至2012年,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市以南、江苏和浙江三省。

分段

“京杭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

 江南运河。通惠河

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当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15]

 北运河

长约180公里,集水面积5.11万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节性通航外,其余河道均不能通航。[15]

 南运河

又名御河,长414公里。四女寺至临清段称卫运河,长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狭弯曲,底宽15~30米,水深约 1米,建有杨柳青、独流、北陈屯、安陵4座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水库拦蓄,两岸农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现已处于断航状态。卫运河底宽30米,水深约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宫屯船闸,可通航100吨级船舶。由于上游岳城水库蓄水,截走水源,尤当卫运河扩大治理后,航道情况骤然恶化。[15]

 鲁运河

鲁运河分为鲁北运河和鲁南运河。[15]

鲁北运河也称位山、临清运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选新线,长104公里,但未开挖。1960~1968年,根据引黄输水要求,开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两头河段尚未开挖。

鲁南运河,北起黄河,南至韩庄,长20公里,1968年虽经疏浚整治,但河道严重淤积,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长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南旺至济宁段长27.1公里,

底宽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仅通航6个月,为季节性航道。济宁至二级坝段长78.1公里,航道顺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宽50米,可通航100吨级船舶。

 中运河

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台儿庄一线。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汇合。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下,长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经 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吨级以上拖带船队。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15]

 里运河

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吨级拖带船队。年运货量1500万吨左右。[15]

徐州蔺家坝—淮阴—扬州邗沟被称作苏北运河,全长404千米,纵跨徐州、邳州、宿迁、淮阴、扬州等11个县市,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是京杭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基本建成二级航道,成为京杭运河上等级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驶2000吨级的船舶。当前有苏、鲁、沪、浙、湘、豫等十多个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货运量可达3亿多吨。徐州段最大通过量已达5500万吨船舶吨位,其中货物通过量达3500万吨。

扬州六圩口—镇江谏壁—常州—南浔,全长224千米,贯穿江苏的扬州、常州、镇江、无锡、苏州等县市,沟通了长江、太湖水系,与上海、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省际河流相连。当前有苏、鲁、皖、沪、湘、鄂、川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该段运河上航行。截至2010年,航道全部达到四级标准,可通航500吨级船队,年货运量已超过1亿吨,超过江苏境内长江航道的运量,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3倍。航行船舶的密度超过了德国的莱茵河,是京杭运河上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河段之一,刚建成的谏壁船闸日均船舶通过量已达10万吨以上。[15]

 江南运河

自长江南岸六圩—镇江谏壁口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条航线,即东、中、西线,如以东线计算,全长323.8公里,大部分底宽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达1600余万吨。[15]

浙江段(南浔—杭州),全长120多千米,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一般以东线代表运河的位置,河道狭窄、弯曲,终年可通机动船舶。当前可通行300吨级的船舶。将京杭大运河拓伸至浙江省东部的宁波港,将为中国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乃至内河航运的繁荣带来契机。规划中的杭甬运河长240余千米。位于杭州湾南岸,纵贯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水系,全线按四至五级航道标准设计,年通过能力将达4000万吨。使其成为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大动脉,还极大改善和推动了沿河的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确保农业的稳产高产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综合利用效益明显。[15]

京杭大运河最南端位于杭州拱宸桥,并在桥边立碑,该桥是一座三孔的拱桥,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存桥为清康熙时重建,全长138米,宽6.6米。石砌桥墩逐层收分,桥面两侧作石质霸王靠,气势雄伟,下面各有两个防撞墩,防止运输船只撞到桥墩。该桥位于杭州市运河文化广场,它坐落在杭州市拱墅区桥弄街,横跨于古运河之上,是杭州古运河终点的标志。[15]

流域编辑

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经济精华荟萃之地。[14]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发达。在兖州、济宁、滕州、丰县、沛县、徐州、邳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杭州等工业城市。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

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州、泗阳、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14]

文化编辑 沿岸风俗

运河水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而且孕育、滋润着沿岸的运河儿女、运河城市。运河边的建筑,如会馆、河埠、码头、桥梁、船闸及漕运衙门等都是为在实际生产中使用而建。运河边也有很多民风民俗透露着务实之魂。如江苏淮安的运河渔民的“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习俗。这些习俗都是祈愿实际生产的收获,直接、真切地体现出劳动人民希望实实在在收获丰收的愿望。运河生产过程中也创造了许多与生产相关的艺术,如大运河号子。有河工号子,是挑河、抬土、筑堤、下桩、打夯中所唱的。这些号子或粗犷简朴、或苍凉雄劲,一方面可以鼓舞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指挥集体劳动,如山东的《抬土歌》。运河上的纤夫有闯船号子、拉纤号子、粮米号子等。船工有船工号子,其中分类很多,有启程的出船号、推船号、起锚号、拉蓬号、撑篙号等,行驶的摇橹号、拉纤号、扳稍号、扯帆号等,停船的下锚号、拉绳号等。这些既是在实际的运河生产中形成,又实在地有助于生产。这些都内在地蕴含着务实之魂。

[4]

文学作品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胡曾 《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曹雪芹 《红楼梦》中诗词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无名氏《隋炀帝挽舟者歌》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翻译:我哥哥被征去辽东打仗,最终饿死在大青山下。而我又被抓来为龙舟拉纤,在运河堤上吃苦受罪。如今正是一个饥荒年头,给我们的干粮少而又少。此去前面要拉三千里路,这条命哪里还保得住?难免落得个抛尸荒野、魂归无处的下场。想起家中的妻儿和父母,不禁悲从中来。但愿哪位好心人能把我的尸骨送回故乡,使我在那里得到安息。

李敬芳《汴河直进船》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翻译: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李商隐 《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翻译:深锁的长安城笼罩在层层烟霞之中,又想选取江都作为自己华丽的别宫。如果帝王的玉玺不落在李家手里,隋炀帝的龙舟锦帆应该已经游遍了天涯。如今的腐草里,已不见当年萤火虫的影子;运河岸边的垂杨柳,也只剩下归巢的乌鸦永远聒噪不停。而今在阴间假若遇到陈后主,难道还有雅兴让宠妃再唱一段《玉树后庭花》?

罗隐 《隋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意义编辑 经济

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京杭运河完成,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600年间,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16]

元代开通海运,但是每年几百万石的漕粮、东南的贡赋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亿万件的消费品都要过长江渡淮河,经会通河北运,海外运来的商品过境之后也是经运河到燕京,会通河得名会通,就是因为“江淮之漕,浮汶泗经达临清,而商旅贸迁,游宦往来往暨闽粤、交广、邛 、川蜀,航海诸番贡 之入莫不由是而达”。[16]

由明而清,每年400万石(1石约今天27市斤,400万石大约有5万4千多吨)的漕粮由运河北上,此外,每年数十万匹苏杭织造丝织品运抵京城,江宁、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局,专办御用官用的绸、缎、纱、罗、布匹。湖广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入运河北上,到北京修宫殿,建宗庙。[16]

物产交流和经济交流极大丰富起来,明代北方棉花种植很普遍,发达的纺织业在江南,结果自然是棉花南运,布匹北运,太湖流域号称衣被天下,棉布和丝织品几百年来一直是运河上的主要货物。[16]

杭州、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天津,这些运河边上的城市,因此成为商品集散地,商业盛衰与运河始终。乾隆年间,苏州胥门、闾门外的运河码头“各省都会客货聚集,无物不有,自古称为天下第一码头”。邵伯镇以棉、夏、葛、标、黄草等布及米、豆、竹、木为主要货物,被称作“御长十里,客货云集,江北第一大镇”。[16]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他沿京杭大运河南行,辗转于苏杭,最终抵达刺桐港(福建泉州)。运河每一个城镇都能从他的游记中找到赞美:将陵(德州)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最多的是丝、香料。济宁商业手工业很发达,“船只多得令人难以相信”。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农业都极发达,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40多个城市。宝应、高邮、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很繁华。真州(仪征)是运河通江口岸之一。长江上每年有20万艘船航行,每船载重约50万-150万斤。真州是盐、木料、麻等商品集散地。瓜州以工商业为主,产丝织品和农产品。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杭州最繁华,“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难以言语形容。”[16]

明永乐之后,官运之外,运河上商运逐渐增加,运河上开始设关收船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左右,户部从全国所收定额税银400万两,其中近1/3收自运河上往来的商船。[16]

北京的什刹海、后海一带,包括积水潭,正是当年行船漕运的终点,千帆竞泊,热闹繁华。积水潭的码头应该不止一个,环绕积水潭两岸都可停泊,《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元大都的繁华盛景。“比较大的码头、最热闹的景象应集中在离鼓楼最近的银锭桥、烟袋斜街一带,最盛时,积水潭舳舻蔽水,盛况空前。”[16]

当时的文人雅士汇集在积水潭边赏酒作文,食肆、勾栏等迅速发展起来。“元代最著名的大都杂剧主要活跃在积水潭周围,一批著名杂剧家聚集于此。”历史学家们说,当时元大都的社会经济文化几乎全集中在积水潭。

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会合,进海河最后流入渤海,漕运鼎盛时,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来往的漕船每年有2万多艘、官兵12万人次,商船3万艘,运河的开通使一个小小的直沽寨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16]

明代漕运使运河通州码头盛极一时。明代运河漕船每年有12143只,共分十帮,由124处卫所12万多军士负责运输,因路途远近而规定各帮至通日期,有序不乱,大多漕船在通州空仓回航。各帮船于通州只许停留十天,最后一批船帮限定十月一日必须返归。伴随三月一日首帮漕船至通,亦有大批商船。开漕移师上将燃放“万头鞭”,数十档花会竞技,沿途商铺施茶献果,贾船掷银捐物,繁闹堪比京城各处庙会。清代沿袭此制,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最后一艘漕船离开通州码头,景象不再。[16]

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5]

社会

在社会领域,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漕运逐渐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为主体的窠臼,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功能,成为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社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古代社会中后期,统治者熟练而频繁地利用漕运进行社会制衡与调控,消弭诸如重赋、灾祸以及物价波动等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其突出的社会功能有二:一是籴与粜,一是赈济灾荒。唐宋时期,和籴已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制度,主要用以调节各地区由于丰歉等造成的收入、上供及粮食市场价格的不平衡。其中,宋代和籴完全是通过漕粮来实施的。明清两代王朝,着力于漕粮在平粜方面的运用,成效突出。与唐宋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平粜,主要是为了缓解粮食生产、灾害等因素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完全是从调节市场、平抑物价出发。运用漕粮赈济灾荒,自秦汉始就已不乏成功案例。迄至明清,已成为朝廷的一项惯常举措。[17]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5]

政治

在政治领域,漕运始终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后,出现了政治、军事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漕运对于各王朝的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朝廷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南粮北运,漕粮几乎供应京城所有居住人员的日常食粮,并极大地支撑着整个中央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漕粮成为支撑王朝军事体系的重要物质力量,历代分布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许多都是以漕运作为强大物质后盾的。宋人张方平曾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京师储军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其他朝代何尝不是如此![17]

大运河的开掘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并且方便南粮北运。漕运之便,泽被沿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中华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中华民族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结构。[5]

漕运在促进南北文化交流和区域社会开发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漕运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具有这种体制中的诸多劣根性;更为重要的是,漕运也是封建王朝攫取天下财富的手段之一,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当中国步入近代社会后,漕运便在社会的巨变中走向消亡。[17]

保护

2004年11月,在运河古都――聊城建设了第一座运河博物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18]

2005年12月15日,运河申遗发起人(运河三老):郑孝燮(古建专家91岁)、罗哲文(文物专家82岁)、朱炳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2岁)三老联名向运河沿线18城市市长发《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

[19] ,引起运河沿线城市的积极回应,就此拉开了运河申遗的序幕。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明确支持“运河三老”的申遗公开信,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20]

2006年5月12日,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于12日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并揭幕由朱炳仁设计制 作的运河申遗纪念标。[21]

2006年5月13日,考察团一行68位专家,朱炳仁应邀参加了从北京至杭州的全程考察(有:文史专家、气象专家、博物专家、地理专家、歌舞艺术家、水利专家、工艺美术专家)历时10天的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考察正式开始。

2006年5月22日,运河沿线18城市会聚杭州并形成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朱炳仁作专家发言谈“零保护”。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春秋至清时期的伟大工程,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6年9月,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杭州建成开放。[22-24]

2006年9月12日,朱炳仁在2005年提出的运河“申遗”建议,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催生了全国政协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活动及杭州研讨会,而荣获“2005年度人民建议优秀奖”称号。

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并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5] [26]

2013年11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被列入申遗项目的8个重点河段、15个重要遗产点保护项目已全部完成,重点河段保护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顺利通过世界遗产组织专家的现场评估。[27] [2]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次申遗共包括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相关遗产58处。[29]

2015年7月8日,受干旱和农业灌溉等因素影响停航一年的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正式恢复通航,大运河山东段全线贯通。


相关文章

  • 关于长江黄河的诗句
  • 1.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关于长江黄河的诗句.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查看


  • 长江黄河诗句
  •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登高>唐. 杜甫 2.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3.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唐. 王勃 4. ...查看


  • 关于长江三峡的诗句
  • 长江,是多么的壮观.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流而去.江面一艘艘轮船驶过,留下一朵朵翻滚的浪花.下面是更多的 [关于长江三峡的诗句一] 1.<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 ...查看


  • 长江的诗句
  • 关于长江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台词独白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 ...查看


  • 关于荷花的诗句: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 春别曲 朝代:唐代 作者:张籍 原文: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赏析 长江中春水碧绿,颜色浓得简直可以作为染料,荷叶刚刚长出水面,一个个才有铜钱那么大.诗句写暮春景色,可引用以表现江南春景,或只用 ...查看


  • 关于雪的诗句: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 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朝代:宋代 作者:李纲 原文: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 ...查看


  • 关于风的诗句:泊船瓜舟
  • 泊船瓜舟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 2.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 3.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立足点) 4.一水:这里的"一水&qu ...查看


  • 1.长江之歌
  •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的歌词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诗歌运用高度的艺术概括,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发自内心地咏唱了这条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唱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歌词赞美长江, ...查看


  • 关于爱的经典诗句
  • 关于爱的经典诗句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3.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那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 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5.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 ...查看


  • 相思的诗句大全
  • 相思的诗句大全 相思的诗句大全 导读: 与爱人分隔两地,或是阴阳相隔,或是此生无缘,都是相思的理由.诗人作诗以寄相思,以唯美的意境抒发心中的伤感和惆怅,早就一首首动人的相思诗篇.以下是相思的诗句大全,有关于单相思的,关于秋天的,关于春天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