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历史故事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故事

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不少反映古人非凡智慧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中所包含的智慧和策略应用于数学学习,可以收到举一反三、启迪思维之效,对于学生感悟解题策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现举几例。

一、曹冲称象与转化策略

三国时,曹操的一位朋友用船给他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大象太重无法直接称量,众大臣冥思苦想仍不得法。这时,聪明的曹冲想到了一个方法:把不能直接称量的大象体重转化为能直接称量的石头重量。就是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身刻上水位线,再从船上牵下大象,把石头一块块装上船,直到水位线与大象在船上时刻划的水位线相同,然后卸下石头,称出石头重量,由此间接测出大象的体重。

曹冲思考、解决称象的问题运用了转化策略。数学学习中,学生如能掌握这种转化策略,在遇到一些数量关系复杂、隐蔽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可通过某种转化过程,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例1:一条横截面是梯形的水渠,它的下底宽1米,上口宽2米,水深1.2米,如果渠中水流的速度是每小时200米,求1小时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分析与解:这是一个求流水量的问题,比较抽象,解题时,可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策略将问题划归为一个等价可解的问题:求横截面是梯形的直棱柱体积问题,列式为:(2+1)×1.2÷2×200=360(立方米)。

例2父子俩的年龄和为63岁,父亲年龄的1/5与儿子年龄的1/2相等,求父子俩的年龄各为多少岁?

分析与解:把已知条件“父亲年龄的1/5与儿子年龄的1/2相等”转化为:父亲与儿子的年龄比是5:2,进而推出新的数量关系:“父亲年龄为父子俩年龄和的5/7,儿子年龄为父子俩年龄和的2/7”“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5/2倍,儿子年龄是父亲年龄的2/5”。这样,一经转化本是复杂的问题就变得十分简单。

父亲的年龄为:63×5/7=45(岁)或63÷(1+2/5)=45(岁)。

儿子的年龄为:63×2/7=18(岁)或63÷(1+5/2)=18(岁)。

二、司马光砸缸与逆向策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学生很熟悉的历史故事:一个小伙伴不慎跌人装满水的大缸中,司马光和伙伴们人小个矮,无法将缸内的小伙伴拉出,在使“人离开水”的情急之中,司马光想到了使“水离开人”的办法,用石头砸破缸,让水流走,救出了小伙伴。真可谓聪明之举。

司马光砸缸把“人离开水”变为“水离开人”,运用的就是一种逆向策略。数学学习中,有些问题正向思考,往往思绪繁琐,甚至束手无策而无法解答。此时,可以从问题出发,一步一步逆向推理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从而发现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例3:某数加25,再除以5,再减去15,然后乘以7,最后得70,求某数。

分析与解:从条件“最后得70”逆向分析,如果不乘以7,结果应为70÷7=10;如果不减去15,此数应是10+15=25;如果不除以5,此数应为25×5=125;如果不加上25,某数应是125-25=100。

例4:一本书,小亮第一天读全书的1/2少10页,第二天读余下的3/5多3页,还剩25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分析与解:从问题出发,以还剩25页没读为着眼点,进行逆向分析比顺向分析要方便得多。还剩下25页是第二天读余下的3/5多3页后剩下的页数,因而第二天读余下的3/5后应剩25+3=28(页),所以第一天读完全书的1/2少10页后余下的页数应当是28÷(1-3/5)=70(页)。如果第一天刚好读完全书的1/2而不少10页,就会余下70-10=60(页),所以全书的页数应当是60÷(1-1/2)=120(页)。

三、鲁班造锯与联想策略

鲁班造锯是人们熟悉的又一个历史故事。当鲁班的手不慎被丝茅草割破后,他仔细观察,发现丝茅草的叶子边沿布满小齿,于是便产生联想,根据丝茅草的结构和特征发明了锯子。

鲁班发明锯子实际上运用了联想策略。数学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生疏问题联想到一个相似且熟悉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感官的时空限制,扩大感知领域,把以前认识的事物与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5:从时钟指向4点开始,至少经过多少分钟,分针和时针才能重合?

分析与解:时针每走一格,分针就需走12格,如果把一格看作路程单位,那么就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个熟悉的行程追及问题:“甲、乙两人从两地同向而行,甲在乙前面4千米,甲每小时走1千米,乙每小时走12千米。如果甲、乙两人同时出发,问乙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甲?”通过这样的对比联想,可得例5的解法:4÷(12-1)=4/11(小时):240/11分钟。

例6:王老师为学校买体育用品,他所带的钱可买12个篮球或18个足球。如果王老师买了8个篮球,剩下的钱全部买足球,还可以买几个足球?

分析与解:题中既不知王老师所带的钱数,又不知每个篮球和足球的价钱,学生感到困难,无从下手。如果把总钱数理解为总工作量,把所带的钱可买12个篮球或18个足球理解为甲乙两人完成总工作量各需12天和18天,那么可联想到一道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甲做需12天,乙做需18天,现在甲先做8天后,再由乙接着做,还需多少天能完成?”撇开题目的具体内容,这道工程问题的结构和例6完全一样,由此可得例6的解答方法:(1-11/2×8)÷1/18=6(个)。

四、路边李苦与假设策略

古时候,一个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惟有王戎没去摘。路人问之,王戎断定说李子是苦的,还不能吃。伙伴们感到奇怪,便问王戎:“你又没吃,怎知李子是苦的?”王戎说:“假设李子是甜的,早就被过路的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李子呢?”

故事中王戎的推理分析运用了假设策略。数学学习中,经常可以运用这种假设策略,先假设需要解决问题中的某个条件成立,由此得出一些关系和结论,与已知条件产生差异和矛盾,通过找出差异的原因消除矛盾,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7:玻璃店委托铁路局运1000块玻璃,议定每块运费0.5元,如损失一块,不但没有运费,并且要赔偿成本3.5元。货物运到目的地后,铁路局获得运费480元,铁路局完好运到目的地的玻璃有多少块?

分析与解:假设铁路局把1000块玻璃全部完好地运到目的地,则铁路局可获运费0.5×1000=500(元),这比实际获得的运费多500-480=20(元)。因为损失一块玻璃比把它完好运到目的地少0.5+3.5=4(元),可知比实际获得运费多20元是把损失的20÷4=5(块)玻璃假设为完好运到目的地造成,所以铁路局完好运到目的地的玻璃是1000-5=995(块)。 例8:水果店有梨和苹果共重137千克,已知梨重的1/5与苹果重的1/7共23千克。水果店有苹果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题中已知分率1/5和1/7的单位“1”不同,难以找到解题的方法。若能假设总量为单位1,再假设梨和苹果各取1/5,那么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即梨重×1/5+苹果重×1/5=(梨重+苹果重)×1/5=总量×1/5,就是137×1/5=27.4(千克)。而27.4-23=4.4(千克)也就是梨和苹果的1/5与1/7分率差的对应量,解答为:(137×1/5-23)÷(1/5-1/7)=77(千克)。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故事

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不少反映古人非凡智慧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中所包含的智慧和策略应用于数学学习,可以收到举一反三、启迪思维之效,对于学生感悟解题策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现举几例。

一、曹冲称象与转化策略

三国时,曹操的一位朋友用船给他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大象太重无法直接称量,众大臣冥思苦想仍不得法。这时,聪明的曹冲想到了一个方法:把不能直接称量的大象体重转化为能直接称量的石头重量。就是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身刻上水位线,再从船上牵下大象,把石头一块块装上船,直到水位线与大象在船上时刻划的水位线相同,然后卸下石头,称出石头重量,由此间接测出大象的体重。

曹冲思考、解决称象的问题运用了转化策略。数学学习中,学生如能掌握这种转化策略,在遇到一些数量关系复杂、隐蔽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可通过某种转化过程,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例1:一条横截面是梯形的水渠,它的下底宽1米,上口宽2米,水深1.2米,如果渠中水流的速度是每小时200米,求1小时流过的水有多少立方米?

分析与解:这是一个求流水量的问题,比较抽象,解题时,可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策略将问题划归为一个等价可解的问题:求横截面是梯形的直棱柱体积问题,列式为:(2+1)×1.2÷2×200=360(立方米)。

例2父子俩的年龄和为63岁,父亲年龄的1/5与儿子年龄的1/2相等,求父子俩的年龄各为多少岁?

分析与解:把已知条件“父亲年龄的1/5与儿子年龄的1/2相等”转化为:父亲与儿子的年龄比是5:2,进而推出新的数量关系:“父亲年龄为父子俩年龄和的5/7,儿子年龄为父子俩年龄和的2/7”“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5/2倍,儿子年龄是父亲年龄的2/5”。这样,一经转化本是复杂的问题就变得十分简单。

父亲的年龄为:63×5/7=45(岁)或63÷(1+2/5)=45(岁)。

儿子的年龄为:63×2/7=18(岁)或63÷(1+5/2)=18(岁)。

二、司马光砸缸与逆向策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学生很熟悉的历史故事:一个小伙伴不慎跌人装满水的大缸中,司马光和伙伴们人小个矮,无法将缸内的小伙伴拉出,在使“人离开水”的情急之中,司马光想到了使“水离开人”的办法,用石头砸破缸,让水流走,救出了小伙伴。真可谓聪明之举。

司马光砸缸把“人离开水”变为“水离开人”,运用的就是一种逆向策略。数学学习中,有些问题正向思考,往往思绪繁琐,甚至束手无策而无法解答。此时,可以从问题出发,一步一步逆向推理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从而发现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例3:某数加25,再除以5,再减去15,然后乘以7,最后得70,求某数。

分析与解:从条件“最后得70”逆向分析,如果不乘以7,结果应为70÷7=10;如果不减去15,此数应是10+15=25;如果不除以5,此数应为25×5=125;如果不加上25,某数应是125-25=100。

例4:一本书,小亮第一天读全书的1/2少10页,第二天读余下的3/5多3页,还剩25页没读。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分析与解:从问题出发,以还剩25页没读为着眼点,进行逆向分析比顺向分析要方便得多。还剩下25页是第二天读余下的3/5多3页后剩下的页数,因而第二天读余下的3/5后应剩25+3=28(页),所以第一天读完全书的1/2少10页后余下的页数应当是28÷(1-3/5)=70(页)。如果第一天刚好读完全书的1/2而不少10页,就会余下70-10=60(页),所以全书的页数应当是60÷(1-1/2)=120(页)。

三、鲁班造锯与联想策略

鲁班造锯是人们熟悉的又一个历史故事。当鲁班的手不慎被丝茅草割破后,他仔细观察,发现丝茅草的叶子边沿布满小齿,于是便产生联想,根据丝茅草的结构和特征发明了锯子。

鲁班发明锯子实际上运用了联想策略。数学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生疏问题联想到一个相似且熟悉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感官的时空限制,扩大感知领域,把以前认识的事物与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5:从时钟指向4点开始,至少经过多少分钟,分针和时针才能重合?

分析与解:时针每走一格,分针就需走12格,如果把一格看作路程单位,那么就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个熟悉的行程追及问题:“甲、乙两人从两地同向而行,甲在乙前面4千米,甲每小时走1千米,乙每小时走12千米。如果甲、乙两人同时出发,问乙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甲?”通过这样的对比联想,可得例5的解法:4÷(12-1)=4/11(小时):240/11分钟。

例6:王老师为学校买体育用品,他所带的钱可买12个篮球或18个足球。如果王老师买了8个篮球,剩下的钱全部买足球,还可以买几个足球?

分析与解:题中既不知王老师所带的钱数,又不知每个篮球和足球的价钱,学生感到困难,无从下手。如果把总钱数理解为总工作量,把所带的钱可买12个篮球或18个足球理解为甲乙两人完成总工作量各需12天和18天,那么可联想到一道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甲做需12天,乙做需18天,现在甲先做8天后,再由乙接着做,还需多少天能完成?”撇开题目的具体内容,这道工程问题的结构和例6完全一样,由此可得例6的解答方法:(1-11/2×8)÷1/18=6(个)。

四、路边李苦与假设策略

古时候,一个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惟有王戎没去摘。路人问之,王戎断定说李子是苦的,还不能吃。伙伴们感到奇怪,便问王戎:“你又没吃,怎知李子是苦的?”王戎说:“假设李子是甜的,早就被过路的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的李子呢?”

故事中王戎的推理分析运用了假设策略。数学学习中,经常可以运用这种假设策略,先假设需要解决问题中的某个条件成立,由此得出一些关系和结论,与已知条件产生差异和矛盾,通过找出差异的原因消除矛盾,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7:玻璃店委托铁路局运1000块玻璃,议定每块运费0.5元,如损失一块,不但没有运费,并且要赔偿成本3.5元。货物运到目的地后,铁路局获得运费480元,铁路局完好运到目的地的玻璃有多少块?

分析与解:假设铁路局把1000块玻璃全部完好地运到目的地,则铁路局可获运费0.5×1000=500(元),这比实际获得的运费多500-480=20(元)。因为损失一块玻璃比把它完好运到目的地少0.5+3.5=4(元),可知比实际获得运费多20元是把损失的20÷4=5(块)玻璃假设为完好运到目的地造成,所以铁路局完好运到目的地的玻璃是1000-5=995(块)。 例8:水果店有梨和苹果共重137千克,已知梨重的1/5与苹果重的1/7共23千克。水果店有苹果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题中已知分率1/5和1/7的单位“1”不同,难以找到解题的方法。若能假设总量为单位1,再假设梨和苹果各取1/5,那么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即梨重×1/5+苹果重×1/5=(梨重+苹果重)×1/5=总量×1/5,就是137×1/5=27.4(千克)。而27.4-23=4.4(千克)也就是梨和苹果的1/5与1/7分率差的对应量,解答为:(137×1/5-23)÷(1/5-1/7)=77(千克)。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 概念题.计算题.方程题.应用题.几何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一.数量关系分析法.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数 ...查看


  • 小学语文 - 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
  • 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文件 奉教进小[2013]42号 关于公布2013年奉化市小学(幼儿园)学科论文评 比结果的通知 各小学(幼儿园): 2013年奉化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体育.音乐.美术(书法).信息技术.幼教等学科论文,经 ...查看


  • 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查看


  • 小学二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 摘 要:随着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也随之转变成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体现即是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查看


  •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报告
  •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要适应社会.时代的需求,应以 ...查看


  •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单 位:巢湖市柘皋镇中心小学 撰写人:秦 时 间: 学 民 2016年3月18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摘 要:小学生数学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并不是 ...查看


  •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羊场乡凹梳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五年级(1)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拟写人:刘永祥 拟写时间:2017年2月20日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7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39人.部分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 ...查看


  • 杭州市第19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结果
  •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 杭州市第 19 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专题研究论文(普教)评选结果 中学政治 一等奖( 一等奖(3 篇) 萧山二中 萧山八中 富阳洞桥镇中学 徐仲桥 李亮亮 周水华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处理的实践与研 ...查看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课题研究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