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 16134/j . cn ki . cn31-1997/g2. 2006. 03. 019
明清吴语词汇的全景展示
———评《明清吴语词典》
周志锋
摘 要 《明清吴语词典》全面展示了明清吴语词汇的面貌, 资料丰富, 收词齐全; 考释精当, 义项完备; 体例合理, 便于使用。既是一部高质量的断代方言词典, 又可看作是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汉语词典。
关键词 《明清吴语词典》 特色 成就
2005年1月, 由石汝杰和宫田一郎两位先生主编、十几位吴语研究专家参编的苏州大学和日本北陆大学合作研究项目最终成果《明清吴语词典》, 终于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词典全方位地展示了明清吴语词汇的面貌, 无论是对明清吴语材料的挖掘、整理, 或是明清吴语词汇的训释、考证, 或是词典的编写方法、编排体例, 创新之处随处可见。
一
编纂一部明清吴语词典, 全面搜罗、甄别明清吴语
文献材料是工作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难度最大的一
步。该词典“前言”首先对吴语作了界定:“本词典所谓
的吴语, 其范围和现代方言学所界定的吴方言不完全
相同, 主要指分布在苏南和上海、浙北地区的方言, 广
而言之, 是指广大的北部吴语的方言。”又对收词对象作了规定:“本词典以明清时代吴语地区作者的作品为主要对象。”“本词典的目的是罗列明清时期文献中的吴语词语, 不管现代使用不使用, 都收录。”那么, 怎样判断某部作品是不是吴语文献, 某个词语是不是方言词呢? 该词典确立的原则是:“所谓吴语文献, 是指大部分或部分用吴语写作的作品, 也就是本词典所划定的时代、地域范围内的作品。”“在搜集资料时, 常把作者的籍贯(严格地说, 应当是出生地或长期生活的地点) 或其母语形成的地点当作一项重要的参考条件。”“不见于其他方言(尤指官话等非吴语) , 也不见于通语的, 就算作当时的方言词语。”(均见该词典“前言”, 后文所引不再一一注明) 该词典还把一些语法特征作为辨认吴语的依据。正是由于词典编纂者对吴语、明清吴方言词语及明清吴语文献事先有了明确而科学的理论界定, 使得该词典所收作品和词语丰富而不芜杂, 赅博而不宽纵。
与以往的吴语研究著作和词典相比, 引书广博、收词齐全是该词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据词典附录“吴语文献资料书目”所载, 该词典引用的文献多达400余种, 举凡民歌民谣、戏剧、弹词、小说, 地方志和有关风俗等的著作, 字书韵书, 农、医、烹调等科技类书, 笔记, 吴语汇编及考释著作, 方言圣经, 外国人编写的有关吴语方言的研究著作, 词典和教科书等, 都在搜罗、征引之列, 数量之众多, 品种之齐全, 前所未有。这些文献, 基本囊括了从明代到民国初年的吴语文献资料。其中不少作品是过去吴语研究者很少关注、引用的, 甚至国内难以见到的。
资料齐全保证了收词齐全。该词典共收词语16843条, 与以前出版的《简明吴方言词典》(收词语5000余条) 、《吴方言词典》(收词语8000余条) 相比, 无论是词目数量还是篇幅规模都要大得多, 况且该词典是断代词典, 而后两种都是古今兼收的。该词典收录的词语, 以一般方言词为主, 兼收少量流行于吴语地区的成语、
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以及黑话、行话等, 还收录了一些跟当时吴语区风俗习惯有关的文化词语。可以说, 该词典的预期目的———“广泛收罗明清时代到民国初年的书面文献中出现的吴语地区的方言口语词语, 尽可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明代到清末的吴语词汇面貌, 努力整理出词汇发展变化的脉络”———已经达到了。
以词典最后一个词目“做”为例。“做”下共收词语148条, 而《简明吴方言词典》只收21条,《吴方言词典》只收26条, 分别是后两书的7倍和5. 7倍。如果剔除现代部分, 只计明清词语, 那么《简明吴方言词典》只剩11条,《吴方言词典》只剩15条, 本词典收词分别是它们的13. 4倍和9. 8倍。再如吴语指示代词多为见母字, 普通话声母读g 、j , 吴语多读g , 书面语里写法多种多样。光是表“这、这样、这么、那、那样、那么”等意思的单音节指示代词, 该词典就收有“该、盖、概、咯、革、格、搿、个、葛、更、勾、谷、骨、故、归、贵、过、吉、几、己、价、间、解、介”等24个, 至于由它们构成的多音词则收得更多了。词典收词之赅备, 由此可见一斑。该词典对明清吴语词汇进行了大清仓, 大盘点, 它所新发掘的大量明清词语, 不仅可补目前方言词典之未备, 也可补近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之未备。
二
考释精当、义项完备是该词典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所谓“考释精当”, 首先是精于校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明清通俗文学作品尤其是白话小说大量出版, 为从事明清语言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今人整理的作品在校勘、标点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果机械地使用, 势必以讹传讹。该词典的做法是:“不管使用哪一种资料, 都尽可能找到早期的印本(包括影印本) 进行对勘, 进行文字的校正, 以求得到较好的文本。”“如小说, 就充分使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本小说集成》来核对。”这样做, 很辛苦, 但很有
“乡下乌壮蟹”、“凿孔注牙须”等。
关于举证。个别条目存在着义例不合的情况。例如:“花心”:“〈名〉花蕊, 也比喻女阴深处。◆贪花费尽采花心, 身损精神德损阴。劝汝遇花休浪采, 佛门第一戒邪淫。(《醒世恒言二八卷) ……”首句当读作“贪花/费尽/采花/心”, “花心”非一词。“娘戏”:“〈名〉詈语, 他妈的, 狗日的。◆……倘然我要瞒其, 乌糟糟轧仔姘头, 拨其晓得仔, 其就要娘戏娘倒辱的。(《九尾狐》三四回) ”例句是宁波富翁钱慕颜说的话, 是地道的宁波方言。“辱”, 骂; “娘戏娘倒”是一词, 形容骂人凶狠、刻毒的样子, 其中“戏”当是“死”的口语记音字。今宁波还说“娘死娘倒辱人家”。
此外, 词目(包括同音异形词) 及义项也偶有遗漏, 限于篇幅, 这里不展开了。
以上是从高标准的要求对这部词典挑点儿毛病。这些疏失, 无损于该词典的成就和价值。
总之, 《明清吴语词典》是明清吴语研究集大成性的、创造性的、标志性的成果, 我们期待着编纂者继续耕耘, 在吴语历史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闵家骥等. 简明吴方言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2. 吴连生等. 吴方言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5.
3. 许宝华等主编. 汉语方言大词典.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4. 李荣主编.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宁波大学文学院 浙江 315211)
(责任编辑 叶玉秀)
DOI :10. 16134/j . cn ki . cn31-1997/g2. 2006. 03. 019
明清吴语词汇的全景展示
———评《明清吴语词典》
周志锋
摘 要 《明清吴语词典》全面展示了明清吴语词汇的面貌, 资料丰富, 收词齐全; 考释精当, 义项完备; 体例合理, 便于使用。既是一部高质量的断代方言词典, 又可看作是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汉语词典。
关键词 《明清吴语词典》 特色 成就
2005年1月, 由石汝杰和宫田一郎两位先生主编、十几位吴语研究专家参编的苏州大学和日本北陆大学合作研究项目最终成果《明清吴语词典》, 终于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词典全方位地展示了明清吴语词汇的面貌, 无论是对明清吴语材料的挖掘、整理, 或是明清吴语词汇的训释、考证, 或是词典的编写方法、编排体例, 创新之处随处可见。
一
编纂一部明清吴语词典, 全面搜罗、甄别明清吴语
文献材料是工作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难度最大的一
步。该词典“前言”首先对吴语作了界定:“本词典所谓
的吴语, 其范围和现代方言学所界定的吴方言不完全
相同, 主要指分布在苏南和上海、浙北地区的方言, 广
而言之, 是指广大的北部吴语的方言。”又对收词对象作了规定:“本词典以明清时代吴语地区作者的作品为主要对象。”“本词典的目的是罗列明清时期文献中的吴语词语, 不管现代使用不使用, 都收录。”那么, 怎样判断某部作品是不是吴语文献, 某个词语是不是方言词呢? 该词典确立的原则是:“所谓吴语文献, 是指大部分或部分用吴语写作的作品, 也就是本词典所划定的时代、地域范围内的作品。”“在搜集资料时, 常把作者的籍贯(严格地说, 应当是出生地或长期生活的地点) 或其母语形成的地点当作一项重要的参考条件。”“不见于其他方言(尤指官话等非吴语) , 也不见于通语的, 就算作当时的方言词语。”(均见该词典“前言”, 后文所引不再一一注明) 该词典还把一些语法特征作为辨认吴语的依据。正是由于词典编纂者对吴语、明清吴方言词语及明清吴语文献事先有了明确而科学的理论界定, 使得该词典所收作品和词语丰富而不芜杂, 赅博而不宽纵。
与以往的吴语研究著作和词典相比, 引书广博、收词齐全是该词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据词典附录“吴语文献资料书目”所载, 该词典引用的文献多达400余种, 举凡民歌民谣、戏剧、弹词、小说, 地方志和有关风俗等的著作, 字书韵书, 农、医、烹调等科技类书, 笔记, 吴语汇编及考释著作, 方言圣经, 外国人编写的有关吴语方言的研究著作, 词典和教科书等, 都在搜罗、征引之列, 数量之众多, 品种之齐全, 前所未有。这些文献, 基本囊括了从明代到民国初年的吴语文献资料。其中不少作品是过去吴语研究者很少关注、引用的, 甚至国内难以见到的。
资料齐全保证了收词齐全。该词典共收词语16843条, 与以前出版的《简明吴方言词典》(收词语5000余条) 、《吴方言词典》(收词语8000余条) 相比, 无论是词目数量还是篇幅规模都要大得多, 况且该词典是断代词典, 而后两种都是古今兼收的。该词典收录的词语, 以一般方言词为主, 兼收少量流行于吴语地区的成语、
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以及黑话、行话等, 还收录了一些跟当时吴语区风俗习惯有关的文化词语。可以说, 该词典的预期目的———“广泛收罗明清时代到民国初年的书面文献中出现的吴语地区的方言口语词语, 尽可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明代到清末的吴语词汇面貌, 努力整理出词汇发展变化的脉络”———已经达到了。
以词典最后一个词目“做”为例。“做”下共收词语148条, 而《简明吴方言词典》只收21条,《吴方言词典》只收26条, 分别是后两书的7倍和5. 7倍。如果剔除现代部分, 只计明清词语, 那么《简明吴方言词典》只剩11条,《吴方言词典》只剩15条, 本词典收词分别是它们的13. 4倍和9. 8倍。再如吴语指示代词多为见母字, 普通话声母读g 、j , 吴语多读g , 书面语里写法多种多样。光是表“这、这样、这么、那、那样、那么”等意思的单音节指示代词, 该词典就收有“该、盖、概、咯、革、格、搿、个、葛、更、勾、谷、骨、故、归、贵、过、吉、几、己、价、间、解、介”等24个, 至于由它们构成的多音词则收得更多了。词典收词之赅备, 由此可见一斑。该词典对明清吴语词汇进行了大清仓, 大盘点, 它所新发掘的大量明清词语, 不仅可补目前方言词典之未备, 也可补近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之未备。
二
考释精当、义项完备是该词典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所谓“考释精当”, 首先是精于校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明清通俗文学作品尤其是白话小说大量出版, 为从事明清语言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今人整理的作品在校勘、标点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果机械地使用, 势必以讹传讹。该词典的做法是:“不管使用哪一种资料, 都尽可能找到早期的印本(包括影印本) 进行对勘, 进行文字的校正, 以求得到较好的文本。”“如小说, 就充分使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本小说集成》来核对。”这样做, 很辛苦, 但很有
“乡下乌壮蟹”、“凿孔注牙须”等。
关于举证。个别条目存在着义例不合的情况。例如:“花心”:“〈名〉花蕊, 也比喻女阴深处。◆贪花费尽采花心, 身损精神德损阴。劝汝遇花休浪采, 佛门第一戒邪淫。(《醒世恒言二八卷) ……”首句当读作“贪花/费尽/采花/心”, “花心”非一词。“娘戏”:“〈名〉詈语, 他妈的, 狗日的。◆……倘然我要瞒其, 乌糟糟轧仔姘头, 拨其晓得仔, 其就要娘戏娘倒辱的。(《九尾狐》三四回) ”例句是宁波富翁钱慕颜说的话, 是地道的宁波方言。“辱”, 骂; “娘戏娘倒”是一词, 形容骂人凶狠、刻毒的样子, 其中“戏”当是“死”的口语记音字。今宁波还说“娘死娘倒辱人家”。
此外, 词目(包括同音异形词) 及义项也偶有遗漏, 限于篇幅, 这里不展开了。
以上是从高标准的要求对这部词典挑点儿毛病。这些疏失, 无损于该词典的成就和价值。
总之, 《明清吴语词典》是明清吴语研究集大成性的、创造性的、标志性的成果, 我们期待着编纂者继续耕耘, 在吴语历史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闵家骥等. 简明吴方言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
2. 吴连生等. 吴方言词典.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5.
3. 许宝华等主编. 汉语方言大词典.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4. 李荣主编.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宁波大学文学院 浙江 315211)
(责任编辑 叶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