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观题答案

第一章

三、辨析题(10分)

1、学生心理发展动力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错误(1分)

虽然我们强调环境,特别是教育,使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自身的主体因素;(3分)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认知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3分)

环境只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两者是交互影响,相互决定的。(3分)

2、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

错误的(1分)。

心理从动态和稳态的角度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1分)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2分)

心理特征,就是指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2分)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作为一个整体存在(2分)。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1分)。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特征的影响。(1分)

四、问答题(15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请从质和量的角度分别举例说明心理学当前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5分)。

答:㈠ 定性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典型的个案(个体或团体),搜集其各方面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并从中找出具有推广意义的研究结果(2分)。论述1分

2、观察法:在自然或控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有机体的行为(2分)。论述1分

3、访谈调查法:是一种带着专门目的,采用问卷、调查表或谈话来收集有关心理与行为等信息的研究方法(2分)。

㈡ 定量的研究方法

1、相关法:指在不试图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分)。论述1分

2、实验法:是指在恰当控制的条件下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计划改变,并观测其改变因变量所发生的影响(2分)。论述1分

根据回答情况,总分不能超过15分!

五、举例说明(15分)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说明:由于每一个大类训练有多种具体训练方法,因此,例子可以多举;在每一大类中,每个例子1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记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5分。

⑴ 描述心理现象,即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对心理事件加以精确描述(2分)。

例子(1分)

⑵ 揭示心理规律,即能够科学地对心理事件作出因果解释,探讨心理事件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2分)

例子(1分)

⑶ 控制心理行为,主要体现为预测和调控两个方面(1分)。

预测是指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种因素的密切联系,对这个特定心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2分)例子(1分)

控制就是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些因素的因果联系,去有意识地改变当前状况,引发出有利的“因”,得到期望的“果”。(2分) 例子(1分)

根据回答情况,灵活掌握2分

第二章

三、绘图说明题(15分)

请绘制并解释艾宾浩斯曲线

评分标准:绘图(5分);说明(10分),其中,绘图部分,正确绘出并标注横坐标轴(1分)、纵坐标轴(1分)、三条线各1分。

绘图的评分要点:三条曲线及其标注(3分)、纵横坐标(2分)、

文字说明部分:

1、艾宾浩斯曲线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 ,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1分)

2、总体来说,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 先快后慢" 的原则。(5分)

3、不同的记忆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如上图所示,无意义音节以往速度最快;而诗和散文的遗忘相对较慢。(2分)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2分)

四、问答题

结合遗忘的规律,如何合理使用复习策略?(15分)

参考答案:

复习时间的安排(1分):要注意及时复习(1分);要限时记忆(1分)。

复习方法的选择(1分):采用背读结合的方法(1分),整记与分记相结合(1分);尽量减少抄写时间(1分);多种形式复习相集合(1分);多种感官协同记忆(1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6分。

五、举例说明题

1. 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10分)

参考答案: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2分)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1分)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2分)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1分)。

例子(4分)

2. 知识获得要经过:a. 介绍和复习b. 深入理解c. 提供练习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知识获得中怎样合理使用学习策略。(15分)

答:a. 介绍和复习,复习保持记忆策略(1分);组织构造策略(1分);例子(2分)

b. 深入理解阶段可使用:深入理解策略(1分)(自问理由法,形象比喻法,异同比较法,感性经验积累法,自我举例法)。例子(2分)

c. 提供练习:高效练习的策略(1分)(提高练习密度,减轻大脑负担,增强目标意识,提倡精讲多练)。例子(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5分。

第三章

四、名词解释

1、问题

问题是在事实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3、定势

定势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或指先前完成类似任务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认知操作模式,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反应。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仅仅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

5、酝酿效应

当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把它搁置一边几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很快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研究性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呈现刺激的模式,问题的表征,酝酿效应,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2、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差异性。

4、简述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指导学生通过批判思维发现问题

(2)指导学生通过求异思维发现问题

(3)提出前瞻性的问题

(4)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5)采用别人提出的问题

5、学科领域问题解决策略的三阶段模型是什么?

即要对解决学科领域的三阶段(审题、解决问题、反思)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

(一)分析题意的思维策略

(1)仔细读题审题

(2)整体上把握问题

(三)解答习题的思维策略

(1)充分进行又向推理

(2)发散性思维

(三)反思总结的思维策略

(1)思考自己是否已把握与习题有关的知识结构

(2)回忆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

(3)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方法

六、论述与分析题

1、设有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同在河的左岸,他们都要到对岸去;河里只有一条船,他们都会划船,但每次渡船至多只能乘两人;如果在任何一边河岸上,野人的数量超过传教士,野人就要吃掉传教士,问怎样才能用船将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从左岸都渡到右岸,又不会发生传教士被吃的事件呢?根据所学的问题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个著名的“传教士和野人过河”的问题。

利用手段——目的分析法。分为6步:①两个野人先划船过河;②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③再有两个野人划船到右岸;④一个野人又划船返回左岸;⑤两个传教士划船到左岸;⑥一个传教士和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

2、有一几何题如下:已知矩形ABCD ,求证两对角线相等,即AD=CB。假如你是数学老师,请用两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给学生讲解。

第一种方法:逆推法;第二种方法:手段—目的分析法。(需详细说明过程)

3、举例论述问题解决中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试误法;爬山法;手段-目标分析法;逆推法;类比法;头脑风暴法。(每种策

第四章

三 、名词解释(每题5分)

1、什么是创造性?

参考答案:人类所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

2、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

3、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是指人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活动。

四、辨析题

创造性教学其实就是有创造性的教学。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错误 (1分)

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以创造性教育的方式,启发、培养以及训练学生相应的创造性动机、精神和思维。(1分)。

有创造性的教学指教师设计并组织了不寻常的活动。(1分)。

前者学生的角色是问题解决者,教师是问题设计者、寻找者、教练或听众;后者学生的角色是问题的接受者,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发挥。(2分)。

五、案例分析

日本人与大庆油田

日本人首先从中国画报刊登的铁人王进喜的大幅相片上推断出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处,因为相片上王进喜身穿大棉袄,背景是遍地积雪。接着他们又从另一幅肩扛人推的照片上,推断出油田离铁路不远。他们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导中看到一段话,这段话是说王进喜到了马家窑,说了一声:" 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据此,日本人推断,大庆油田的中心就在马家窑。 大庆油田什么时候产油了呢?日本人判断:1964年。因为王进喜在这一年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果不出油,王进喜是不会当选为人大代表的。日本人还准确地推算出大庆油田油井的直径和大庆油田的产量,依据是《人民日报》一幅钻塔的照片和《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把当时公布的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简单之至,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的石油产量为3000万吨,与大庆油田的实际年产量几乎完全一致。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以上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

参考答案:

思维的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6分

思维的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6分

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4分

思维的间接概括性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性和直接感知的局限性,拓宽了人类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使更迅速、更科学地认识世界成为可能。4分

六、举例说明题

结合自己的学科,举例说明如何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说明:由于每一个大类训练有多种具体训练方法,因此,例子可以多举;在每一大类中,每个例子1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记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5分。

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学科,得分不得超过10分。

参考答案:

(1)思维的流畅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用词流畅性训练、联想流畅性训练、观念流畅性训练和表达的流畅性训练。(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2)思维变通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3)思维独特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命题独特性训练、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和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4)思维辩证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归纳推理能力训练和演绎推理能力训练等。(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7 论述题

我们(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在哪些方面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呢? 怎样解决? 思维标准化: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

思维无活力化:泛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它本质上实质是吸收的僵化。(见树不见林、学不致用)

◆ 建议: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并不比外国孩子差,家长和老师不培养也没关系,但一

定不要扼杀。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不复杂能解释的,家长应该认真回答。如果自己搞不懂,可以反问孩子为什么,鼓励孩子去思考,去想,对于孩子的问题,答案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启发他的想象力。

◆ 摆在教育(家庭或学校)面前的问题:教育制度倾向于教导学生只有一个“正确

答案”,这个观念深植脑海,当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时,就会停止追求其他答案。所以要解放思想、改革教育制度。

怎样解决?----

思维的去标准化、活力化

参考答案:2011最新ppt (第4章)p74-84。

第六章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

1、简述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并举例说明(5分)。

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属于学习动机的认知论观点(1分),价值期望模型认为人们在某项任务上的努力程度取决于:(1)看重任务的回报或参与活动的机会的程度,即价值(1分);(2)达成目标的预期,即期望(1分)。举例(2分):要求例子契合价值期望理论,否则不给分。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学习榜样的影响力受榜样自身哪些特点影响。

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1分)。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要有相似性。(1分)榜样示范的行为对学习者要具有可行性。(1分)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1分)是否联系教学实际(1分)。

3、请列举几个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的教学方法并举例说明(至少5条)。

设置悬念,由难题引发学习(0。5分),例子(0。5分)

猜测与反馈,就一问题引发多种观念,让学生对自己的观念产生怀疑,从而对问题相关知识产生兴趣。(0。5分),例子(0.5分)

挑战学生知道感,挑战学生自以为掌握了的知识。(0.5分),例子(0.5分)

争议,诱发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观念。(0.5分)例子(0.5分)

引起认知冲突(0.5分) ,例子(0.5分)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给分,因为诱发好奇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不仅限于以上几条方法,这里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诱发好奇心的技巧)

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0分)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错误(1分);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1分);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1分);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1分)。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与任务的难度有关(1分);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应该逐渐下降(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3分。

五、论述题(15分)

为什么说外部学习动机不可靠?外部学习动机造成消极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 诱因引起或促进个体学习行为均不是因为个体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

学习活动所带来的替代性奖赏或其他的什么理由(2分)。首先,外部学习动机可

能导致的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降低(2分)。其次,他们会发展出一种工作心

态,做那些以最小的努力带来最大的奖赏的事,而不是尽可能做好工作以创造高质

量的产品,奖励阻止了挑战性行为(2分)。奖励把人不当做一个生命体,旨在控

制他人行为,当个体付出了努力但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奖励,其效果将是惩罚性的。

另外,奖励完成任务的人实际上是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人的惩罚。奖励破坏人际关系。

奖励总是一种稀缺资源。容易引起冲突和嫉妒(2分)。

(2) 损害学习内部动机的不是奖赏的使用,而是事先提供奖赏作为诱因和提供奖赏的方

法使学生认为:他们参与奖赏行为只是因为他们要赚得奖赏而不得不做,而不是因

为这些行为本身有价值或能契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因此,在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

时须避免学生出现以上错误的观念(4分)。

(3) 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首先,运用奖赏时,目标明确,策略清晰的任务,比

那些目标模糊,学生必须发现或创设新策略的任务来说,奖赏对学习具有更好的指

导效果(1分)。其次,奖赏最好用于达标性任务的诱因,针对需要大量操练与实

践的技能(比如数学计算、打字、投篮训练等)(1分)。再次,在给出奖赏时,

要以提供信息反馈、鼓励学生欣赏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不是只想着奖赏(1

分)。

六、案例题(15分)

小明很苦恼,这次期末数学考试只考了50分,他觉得这次考试失常因为题目太难,或者是因为数学考试时紧张,一段时间内脑袋短路,也有可能是自己考试早上没吃早餐,影响发挥。另外这学期新换了数学老师,他感觉自己不太适应这个新老师,这可能影响到了他数学的成绩。同时,他也感觉这学期自己数学学习没以前那么投入了,很少去摸数学课本,做数学题。还有,他发现自己最近运气很不好,总是到处“碰壁”。

小明的期末总结里写到以上好几种情况影响了他的数学成绩。作为班主任,应如何诱导小明能让他增强后继的数学学习行为,请结合归因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维纳归因理论

● 个人在行为之后,对行为结果成功或失敗的认知解释。(2分)

● 解釋自己行为后果时,个人所做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2分)

● 個人以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強弱,取決于其对行为結果所作的归因解释。(2分)

● 三维度六因素(2)

(2)研究显示,内部的可控的归因,也即努力程度,往往促进学习动机水平的提升。(3分)

(说明:以上是学生答题时须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只答了以上内容肯定不给满分,学生答题时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案例时须条理清晰,分析契合理论知识,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一些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考虑给满

第七章

概念比较(10分)

道德和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或倾向,它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法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2分)。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分)。 品德和道德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1分)。

第二,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分)

第三,个人的品德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1分)。

主要区别表现为:第一,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1分)。

第二,两者的方式和发挥作用不同。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1分)

第三,制约因素的差异。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理活动规律的支配(1分)

论述题(12分):请论述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外部因素

学校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班集体的影响(1分);学校舆论风气的影响(1分);教师的影响(1分)。

家庭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家庭特征[即家庭规模的大小,家庭是否健全,家庭氛围]的影响(1.5分);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的影响(1.5分)。

社会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社会风气的影响(1.5分);民族文化的影响(1.5分)。 案例分析(18分):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根据此案例,具体阐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1:前习俗水平(1分)

阶段1:避罚服从阶段(0.5分)。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是否会受到惩罚,是否会遇到麻烦(2分)。

阶段2:相对功利阶段(0.5分)。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救活妻子,或妻子死去,自己被判刑)(2分)

水平2:习俗水平(1分)

阶段3:寻求认可阶段(0.5分)。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2分)

阶段4:遵守法规阶段(0.5分)。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只要违反了规则,并且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的。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法律的要求(对妻子的责任感和破坏法律罪恶感)(2分) 水平3:后习俗水平(1分)

阶段5:社会契约阶段(0.5分)。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社会契约是可以变化的(2分)

阶段6:普遍原则阶段(0.5分)。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尊严(2分)

【要点:三水平名称各1分;六阶段,每个名称写对各给0.5分;六阶段各个阶段的阐述合理给1分;每个阶段结合案例分析恰当给1分。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 参考答案: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2. 参考答案: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主要是母亲)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辨析题

参考答案:错误(1分)自我概念和自尊都是关于自我的信念。(2分)自我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感受和态度的整合。是我们尝试向自己解释自己,以此来建构一个关于自己印象、感情和态度的图式。但这个模式不是固定的、永久不变的,我们的自我知觉随着情境的改变和生活阶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3分)自尊是一种情感反应-对于你是谁的评价(即自我评价)。如果人们积极地评价自己-如果他们“喜欢他们的经历”-我们就说他们又高自尊。而自我概念是一种认知结构-关于你是谁的观念。(3分)自我概念和自尊既存在一定的关联,有存在明显的区别。(1分)

5. 论述题

1. 参考答案:(1)父亲对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具有有别于母亲的独特发展作用。(3分) (2)父亲的性别角色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基础。(6分)缺失父爱对儿子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更少攻击性、更多依赖性,有较多的女性兴趣和行为模式。缺失父爱对女儿发展的影响: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婚姻发展。(3)父亲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动力。(6分) 父亲是儿童重要的游戏伙伴,这样有助于扩大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丰富儿童的社交内容,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儿童累积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巧。父亲的积极参与、引导婴儿的游戏,激起婴儿的积极反应和兴趣,使婴儿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2. 参考答案:(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信任与不信任(1岁前);主动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主动性对退缩愧疚(3-6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岁至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期);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中年期);完善感对绝望感(老年期)。(8分)(2)会给幼儿创造很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在学校练习基本技能,如吃饭、穿衣和大小便,还有美术和戏剧,以帮助幼儿顺利地通过自主对羞愧和怀疑阶段,发展自我满足感。(2分)(3)允许儿童在学校功课上尽量自己做决定,以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

定。(1分)(4)通过对学生的成功的注意和表扬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安排一系列的学习单元,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就加以表扬或给与奖励。鼓励学生对比自己前后的成绩,而不是与同班同学横向比较,并给出积极反馈。(2分)(5)通告举出那些正常寻找同一性的例子来鼓励学生,消除自己和学生的疑虑,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2分)

第九章三. 论述题(45分)

1. 什么是情绪ABC 理论?

答: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在自身成长体验和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 理论。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在ABC 理论的模型中,A 是指诱发性事件;B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情绪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即是A 引起了C 。但ABC 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的问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的更直接的原因。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人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2. 请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5分)

每个策略三分,根据答题的详细程度给分,表述得当,条例清晰的适当加分,总分不超过15分。

1. 认知疏导策略,艾利斯的ABC 理论

2. 情感调节策略:1)焦虑,降低焦虑的方法;2)社交恐惧;3)自卑

3. 行为矫正策略:1)系统脱敏法;2)行为契约法;

4. 自我教育策略:1)自我管理;2)积极自我暗示;3)合理宣泄;4)挫折教育

3. 请例举三个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15分)

1.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提出的4条标准

1) 身体、智力、情绪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

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了10条标准

1) 安全感;2)对自己充分了解,恰当评价;3)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环境有良好接触;

5)人格的完整和谐;6)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表达和控制情绪;9)有限度发挥个性;10)在社会范围内,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3. 杰和达的6个标准

1) 对自己的态度;2)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方式及程度;3)主要心理机能的整合;4)自

主性或对于社会影响的独立程度;5)对现实知觉的适当性;6)对环境的控制力

4. 斯科特的10条标准

5. 张厚粲的3条标准

1)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

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四. 辨析题(10分)

1. 现代对健康的定义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错。

现代健康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五. 案例分析(20分)

1. 小明是一名初二学生,性格比较孤僻。老师问及原因,小明吞吞吐吐的说觉得自己各方面,比如学习能力、运动、交往都不如其他同学,无论怎么努力都不管用,因此觉得很灰心丧气。请简要阐述小明这是一种什么情绪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小明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卑心理。自卑是自我评价偏低所带来的以惭愧、羞怯、不安、内疚、灰心等表现为主的情绪体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实中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因素、自我认识和评价偏差、自我期望过高、个体的失败和挫折经验以及家长和教师的不适当教育方式等。

对策:教师和家长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的失败和确定要耐心鼓励、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客观评价自己;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等。

2. 天天是一名高一的女生。从小就十分容易害羞,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害怕在公开场合露面,担心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特别是当老师提问她时,她就觉得口干、出杆、心跳剧烈,现在感觉越来越严重,有会晕厥的趋势。请分析天天这是什么情绪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辅导和教育。

天天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这在中小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导和教育:1)家长和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交往机会;2)社交活动可以先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然后慢慢扩展到其他陌生环境。对象也按照先熟悉、后陌生的程序。交往人数可以按照个体恐惧的强度安排;3)交往活动最初尽量安排在需要较高的注意力或体力的活动中进行,避免个体过于关注他人;4)交往初期,可以安排较多熟悉的人,然后慢慢减少熟人。降低自我关注强度,多注意交往的内容和活动,保持平常心;5)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培养社交机能。 第十一章

三、概念比较题

1、认知风格中场独立和场依存性。

评分标准:

场是指外部环境。这种差异体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上。(2分)

场独立性: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很少能体察入微。(2分)。

场依存性: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2分)。

这两种认知风格各有差异,场独立性的认知改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性成分,能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2分)场依存性的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在解决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缺乏灵活性。(2分)

2、比较伙伴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异同。

评分标准:

伙伴教学:是让同年级或者高年级中能力较强、教负责的同学,经过适当培

训,让他们做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老师。学生作为辅导老师,往往能很好理解被辅导的学生,被辅导的学生在他们面前也能畅所欲言。学生老师一般挑选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又有责任心的同学来担任。他们自身的作业完成较快,并有当老师的愿望。(4分)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学生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一般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2—4人为宜,向他们布置学习任务,并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学习了材料。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材料,促进理解,互相鼓励努力学习。(4分)

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同学间的合作与互助的方式,都是只有学生参与,老师不进行教学活动。(2分)

四、论述题

1、 请结合遗传和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析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评分标准:

遗传:生物具有的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对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2分)

环境: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2分)

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心理发展早晚的差异;智力发展的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2分) 学生针对各方面的差异言之有理即可。(4分)

2、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下,试评价差异考试的优劣。

评分标准: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下,传统的教育有一些弊端:强化选拔功能,淡化教育功能;不能全面考察学生;不能照顾学生的差异。(2分)

差异考试,是适应个别差异考试的简称。她向学生提供适应他们水平的考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分)那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考试的类型;考试的形式;试卷模式;试卷的类型。(2分)

学生根据各种差异考试的含义及类型,言之有理即可。(4分)

五、举例说明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1、请试举一例说明超常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差异,并提出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措施。 评分标准:

学生能正确区分超常生和学困生:超常生是指智力(或某一方面能力)显著超越平常学生的学生。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由于行为不良、心理障碍、教学不适等某些特殊原因,造成他们学习成绩落后,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困难的学生。并能根据其定义举例。(4分)

学生可根据上课内容回答:对超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安置,如采用超常学校、

超常班级、暂时性分班、随班就读。采用速成和深造。对学困生培养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深谙学困生三种心理,及时进行矫正:叛逆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持之以恒,富有耐心。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提供措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6分)

第二章三、绘图说明题(15分)

请绘制并解释艾宾浩斯曲线

评分标准:绘图(5分);说明(10分),其中,绘图部分,正确绘出并标注横坐标轴(1分)、纵坐标轴(1分)、三条线各1分。

绘图的评分要点:三条曲线及其标注(3分)、纵横坐标(2分)、

文字说明部分:

1、艾宾浩斯曲线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 ,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1分)

2、总体来说,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 先快后慢" 的原则。(5分)

3、不同的记忆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如上图所示,无意义音节以往速度最快;而诗和散文的遗忘相对较慢。(2分)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2分)

四、问答题

结合遗忘的规律,如何合理使用复习策略?(15分)

参考答案:

复习时间的安排(1分):要注意及时复习(1分);要限时记忆(1分)。

复习方法的选择(1分):采用背读结合的方法(1分),整记与分记相结合(1分);尽量减少抄写时间(1分);多种形式复习相集合(1分);多种感官协同记忆(1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6分。

五、举例说明题

1. 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10分)

参考答案: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2分)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1分)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2分)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1分)。

例子(4分)

2. 知识获得要经过:a. 介绍和复习b. 深入理解c. 提供练习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知识获得中怎样合理使用学习策略。(15分)

答:a. 介绍和复习,复习保持记忆策略(1分);组织构造策略(1分);例子(2分)

b. 深入理解阶段可使用:深入理解策略(1分)(自问理由法,形象比喻法,异同比较法,感性经验积累法,自我举例法)。例子(2分)

c. 提供练习:高效练习的策略(1分)(提高练习密度,减轻大脑负担,增强目标意识,提倡精讲多练)。例子(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5分。

第一章

三、辨析题(10分)

1、学生心理发展动力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起着决定性作用。

错误(1分)

虽然我们强调环境,特别是教育,使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自身的主体因素;(3分)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认知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3分)

环境只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两者是交互影响,相互决定的。(3分)

2、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

错误的(1分)。

心理从动态和稳态的角度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1分)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2分)

心理特征,就是指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2分)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作为一个整体存在(2分)。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1分)。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特征的影响。(1分)

四、问答题(15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可谓“十八般兵器样样俱全”,请从质和量的角度分别举例说明心理学当前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15分)。

答:㈠ 定性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典型的个案(个体或团体),搜集其各方面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并从中找出具有推广意义的研究结果(2分)。论述1分

2、观察法:在自然或控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有机体的行为(2分)。论述1分

3、访谈调查法:是一种带着专门目的,采用问卷、调查表或谈话来收集有关心理与行为等信息的研究方法(2分)。

㈡ 定量的研究方法

1、相关法:指在不试图影响变量的情况下,对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分)。论述1分

2、实验法:是指在恰当控制的条件下操纵自变量,使其按预定计划改变,并观测其改变因变量所发生的影响(2分)。论述1分

根据回答情况,总分不能超过15分!

五、举例说明(15分)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说明:由于每一个大类训练有多种具体训练方法,因此,例子可以多举;在每一大类中,每个例子1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记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5分。

⑴ 描述心理现象,即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对心理事件加以精确描述(2分)。

例子(1分)

⑵ 揭示心理规律,即能够科学地对心理事件作出因果解释,探讨心理事件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2分)

例子(1分)

⑶ 控制心理行为,主要体现为预测和调控两个方面(1分)。

预测是指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种因素的密切联系,对这个特定心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2分)例子(1分)

控制就是依据某种特定的心理事件与某些因素的因果联系,去有意识地改变当前状况,引发出有利的“因”,得到期望的“果”。(2分) 例子(1分)

根据回答情况,灵活掌握2分

第二章

三、绘图说明题(15分)

请绘制并解释艾宾浩斯曲线

评分标准:绘图(5分);说明(10分),其中,绘图部分,正确绘出并标注横坐标轴(1分)、纵坐标轴(1分)、三条线各1分。

绘图的评分要点:三条曲线及其标注(3分)、纵横坐标(2分)、

文字说明部分:

1、艾宾浩斯曲线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 ,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1分)

2、总体来说,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 先快后慢" 的原则。(5分)

3、不同的记忆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如上图所示,无意义音节以往速度最快;而诗和散文的遗忘相对较慢。(2分)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2分)

四、问答题

结合遗忘的规律,如何合理使用复习策略?(15分)

参考答案:

复习时间的安排(1分):要注意及时复习(1分);要限时记忆(1分)。

复习方法的选择(1分):采用背读结合的方法(1分),整记与分记相结合(1分);尽量减少抄写时间(1分);多种形式复习相集合(1分);多种感官协同记忆(1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6分。

五、举例说明题

1. 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10分)

参考答案: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2分)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1分)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2分)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1分)。

例子(4分)

2. 知识获得要经过:a. 介绍和复习b. 深入理解c. 提供练习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知识获得中怎样合理使用学习策略。(15分)

答:a. 介绍和复习,复习保持记忆策略(1分);组织构造策略(1分);例子(2分)

b. 深入理解阶段可使用:深入理解策略(1分)(自问理由法,形象比喻法,异同比较法,感性经验积累法,自我举例法)。例子(2分)

c. 提供练习:高效练习的策略(1分)(提高练习密度,减轻大脑负担,增强目标意识,提倡精讲多练)。例子(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5分。

第三章

四、名词解释

1、问题

问题是在事实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过程。

3、定势

定势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或指先前完成类似任务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认知操作模式,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反应。

4、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仅仅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

5、酝酿效应

当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把它搁置一边几小时、几天或者几星期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往往很快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研究性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呈现刺激的模式,问题的表征,酝酿效应,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2、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差异性。

4、简述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指导学生通过批判思维发现问题

(2)指导学生通过求异思维发现问题

(3)提出前瞻性的问题

(4)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5)采用别人提出的问题

5、学科领域问题解决策略的三阶段模型是什么?

即要对解决学科领域的三阶段(审题、解决问题、反思)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

(一)分析题意的思维策略

(1)仔细读题审题

(2)整体上把握问题

(三)解答习题的思维策略

(1)充分进行又向推理

(2)发散性思维

(三)反思总结的思维策略

(1)思考自己是否已把握与习题有关的知识结构

(2)回忆自己的解题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

(3)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方法

六、论述与分析题

1、设有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同在河的左岸,他们都要到对岸去;河里只有一条船,他们都会划船,但每次渡船至多只能乘两人;如果在任何一边河岸上,野人的数量超过传教士,野人就要吃掉传教士,问怎样才能用船将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从左岸都渡到右岸,又不会发生传教士被吃的事件呢?根据所学的问题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个著名的“传教士和野人过河”的问题。

利用手段——目的分析法。分为6步:①两个野人先划船过河;②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③再有两个野人划船到右岸;④一个野人又划船返回左岸;⑤两个传教士划船到左岸;⑥一个传教士和一个野人划船返回左岸。

2、有一几何题如下:已知矩形ABCD ,求证两对角线相等,即AD=CB。假如你是数学老师,请用两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给学生讲解。

第一种方法:逆推法;第二种方法:手段—目的分析法。(需详细说明过程)

3、举例论述问题解决中常用的策略和方法。

试误法;爬山法;手段-目标分析法;逆推法;类比法;头脑风暴法。(每种策

第四章

三 、名词解释(每题5分)

1、什么是创造性?

参考答案:人类所特有的、利用一定条件产生新颖独特、可行适用的产品的心理素质”。

2、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

3、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是指人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活动。

四、辨析题

创造性教学其实就是有创造性的教学。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错误 (1分)

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按创造性的教学原则,以创造性教育的方式,启发、培养以及训练学生相应的创造性动机、精神和思维。(1分)。

有创造性的教学指教师设计并组织了不寻常的活动。(1分)。

前者学生的角色是问题解决者,教师是问题设计者、寻找者、教练或听众;后者学生的角色是问题的接受者,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发挥。(2分)。

五、案例分析

日本人与大庆油田

日本人首先从中国画报刊登的铁人王进喜的大幅相片上推断出大庆油田在东北三省偏北处,因为相片上王进喜身穿大棉袄,背景是遍地积雪。接着他们又从另一幅肩扛人推的照片上,推断出油田离铁路不远。他们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导中看到一段话,这段话是说王进喜到了马家窑,说了一声:" 好大的油海啊,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 据此,日本人推断,大庆油田的中心就在马家窑。 大庆油田什么时候产油了呢?日本人判断:1964年。因为王进喜在这一年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如果不出油,王进喜是不会当选为人大代表的。日本人还准确地推算出大庆油田油井的直径和大庆油田的产量,依据是《人民日报》一幅钻塔的照片和《人民日报》刊登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把当时公布的全国石油产量减去原来的石油产量,简单之至,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的石油产量为3000万吨,与大庆油田的实际年产量几乎完全一致。有了如此多的准确情报,日本人迅速设计出适合大庆油田开采用的石油设备。当我国政府向世界各国征求开采大庆油田的设计方案时,日本人一举中标。

以上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

参考答案:

思维的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6分

思维的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6分

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4分

思维的间接概括性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性和直接感知的局限性,拓宽了人类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使更迅速、更科学地认识世界成为可能。4分

六、举例说明题

结合自己的学科,举例说明如何增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说明:由于每一个大类训练有多种具体训练方法,因此,例子可以多举;在每一大类中,每个例子1分,两个或两个以上记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5分。

如果不结合自己的学科,得分不得超过10分。

参考答案:

(1)思维的流畅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用词流畅性训练、联想流畅性训练、观念流畅性训练和表达的流畅性训练。(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2)思维变通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3)思维独特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命题独特性训练、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和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4)思维辩证性训练(1分)

常用方法有归纳推理能力训练和演绎推理能力训练等。(1分)

例子(每个例子1分,最多不超过2分)

7 论述题

我们(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在哪些方面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呢? 怎样解决? 思维标准化: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

思维无活力化:泛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它本质上实质是吸收的僵化。(见树不见林、学不致用)

◆ 建议: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并不比外国孩子差,家长和老师不培养也没关系,但一

定不要扼杀。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是不复杂能解释的,家长应该认真回答。如果自己搞不懂,可以反问孩子为什么,鼓励孩子去思考,去想,对于孩子的问题,答案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启发他的想象力。

◆ 摆在教育(家庭或学校)面前的问题:教育制度倾向于教导学生只有一个“正确

答案”,这个观念深植脑海,当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时,就会停止追求其他答案。所以要解放思想、改革教育制度。

怎样解决?----

思维的去标准化、活力化

参考答案:2011最新ppt (第4章)p74-84。

第六章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

1、简述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并举例说明(5分)。

学习动机的价值期望理论属于学习动机的认知论观点(1分),价值期望模型认为人们在某项任务上的努力程度取决于:(1)看重任务的回报或参与活动的机会的程度,即价值(1分);(2)达成目标的预期,即期望(1分)。举例(2分):要求例子契合价值期望理论,否则不给分。

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学习榜样的影响力受榜样自身哪些特点影响。

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1分)。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要有相似性。(1分)榜样示范的行为对学习者要具有可行性。(1分)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1分)是否联系教学实际(1分)。

3、请列举几个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的教学方法并举例说明(至少5条)。

设置悬念,由难题引发学习(0。5分),例子(0。5分)

猜测与反馈,就一问题引发多种观念,让学生对自己的观念产生怀疑,从而对问题相关知识产生兴趣。(0。5分),例子(0.5分)

挑战学生知道感,挑战学生自以为掌握了的知识。(0.5分),例子(0.5分)

争议,诱发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观念。(0.5分)例子(0.5分)

引起认知冲突(0.5分) ,例子(0.5分)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给分,因为诱发好奇心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不仅限于以上几条方法,这里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诱发好奇心的技巧)

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0分)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错误(1分);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1分);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1分);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1分)。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与任务的难度有关(1分);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应该逐渐下降(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3分。

五、论述题(15分)

为什么说外部学习动机不可靠?外部学习动机造成消极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 诱因引起或促进个体学习行为均不是因为个体对学习本身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

学习活动所带来的替代性奖赏或其他的什么理由(2分)。首先,外部学习动机可

能导致的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降低(2分)。其次,他们会发展出一种工作心

态,做那些以最小的努力带来最大的奖赏的事,而不是尽可能做好工作以创造高质

量的产品,奖励阻止了挑战性行为(2分)。奖励把人不当做一个生命体,旨在控

制他人行为,当个体付出了努力但没有得到相对应的奖励,其效果将是惩罚性的。

另外,奖励完成任务的人实际上是对没有完成任务的人的惩罚。奖励破坏人际关系。

奖励总是一种稀缺资源。容易引起冲突和嫉妒(2分)。

(2) 损害学习内部动机的不是奖赏的使用,而是事先提供奖赏作为诱因和提供奖赏的方

法使学生认为:他们参与奖赏行为只是因为他们要赚得奖赏而不得不做,而不是因

为这些行为本身有价值或能契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因此,在激发学生外部学习动机

时须避免学生出现以上错误的观念(4分)。

(3) 关于如何有效利用外部奖赏:首先,运用奖赏时,目标明确,策略清晰的任务,比

那些目标模糊,学生必须发现或创设新策略的任务来说,奖赏对学习具有更好的指

导效果(1分)。其次,奖赏最好用于达标性任务的诱因,针对需要大量操练与实

践的技能(比如数学计算、打字、投篮训练等)(1分)。再次,在给出奖赏时,

要以提供信息反馈、鼓励学生欣赏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不是只想着奖赏(1

分)。

六、案例题(15分)

小明很苦恼,这次期末数学考试只考了50分,他觉得这次考试失常因为题目太难,或者是因为数学考试时紧张,一段时间内脑袋短路,也有可能是自己考试早上没吃早餐,影响发挥。另外这学期新换了数学老师,他感觉自己不太适应这个新老师,这可能影响到了他数学的成绩。同时,他也感觉这学期自己数学学习没以前那么投入了,很少去摸数学课本,做数学题。还有,他发现自己最近运气很不好,总是到处“碰壁”。

小明的期末总结里写到以上好几种情况影响了他的数学成绩。作为班主任,应如何诱导小明能让他增强后继的数学学习行为,请结合归因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1)维纳归因理论

● 个人在行为之后,对行为结果成功或失敗的认知解释。(2分)

● 解釋自己行为后果时,个人所做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2分)

● 個人以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強弱,取決于其对行为結果所作的归因解释。(2分)

● 三维度六因素(2)

(2)研究显示,内部的可控的归因,也即努力程度,往往促进学习动机水平的提升。(3分)

(说明:以上是学生答题时须涉及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只答了以上内容肯定不给满分,学生答题时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案例时须条理清晰,分析契合理论知识,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一些想法,在此基础上,才考虑给满

第七章

概念比较(10分)

道德和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或倾向,它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法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2分)。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分)。 品德和道德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1分)。

第二,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分)

第三,个人的品德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道德风气(1分)。

主要区别表现为:第一,两者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整个社会的要求,内容全面;品德是一种个人现象,内容只是道德的一部分(1分)。

第二,两者的方式和发挥作用不同。社会道德以传统、公德和舆论的方式表现出来,对整个社会关系有维持和调节作用。品德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表现出来,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和调节作用。(1分)

第三,制约因素的差异。道德发展受社会规律支配;品德不仅受社会规律支配,还受个体心理、生理活动规律的支配(1分)

论述题(12分):请论述影响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外部因素

学校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班集体的影响(1分);学校舆论风气的影响(1分);教师的影响(1分)。

家庭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家庭特征[即家庭规模的大小,家庭是否健全,家庭氛围]的影响(1.5分);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的影响(1.5分)。

社会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分)。社会风气的影响(1.5分);民族文化的影响(1.5分)。 案例分析(18分):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化剂,而这点药他竞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夜晚竟撬开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根据此案例,具体阐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1:前习俗水平(1分)

阶段1:避罚服从阶段(0.5分)。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以为任何一件事只要被惩罚了,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避免惩罚和无条件地屈服力量本身就是价值;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是否会受到惩罚,是否会遇到麻烦(2分)。

阶段2:相对功利阶段(0.5分)。个体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开始知道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根据像市场地位那样的关系来判断的,知道了公平、互换和平等分配,但是他们总是以物质上的或实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价值的。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救活妻子,或妻子死去,自己被判刑)(2分)

水平2:习俗水平(1分)

阶段3:寻求认可阶段(0.5分)。个体以人际关系和谐为导向,认为凡是讨人喜欢或帮助别人而为他们称赞的行为就是好行为。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照这种要求去做。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开始从行为的动机入手来进行判断。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2分)

阶段4:遵守法规阶段(0.5分)。这时个体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规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个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的义务。由于情、法、理三者有时难以兼顾,这一阶段的学生判断善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只要违反了规则,并且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好的。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法律的要求(对妻子的责任感和破坏法律罪恶感)(2分) 水平3:后习俗水平(1分)

阶段5:社会契约阶段(0.5分)。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判断好坏时,认为只有兼爱的行为者才是道德的,错误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动机是好的而减轻对其责难的程度。但并不因为动机良好而将其错误的行为也看成是正确的。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社会契约是可以变化的(2分)

阶段6:普遍原则阶段(0.5分)。以人生的价值观念为导向,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正义、公正、平等、尊严等等这些人类最一般的伦理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并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行为完全自律。此阶段的个体会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尊严(2分)

【要点:三水平名称各1分;六阶段,每个名称写对各给0.5分;六阶段各个阶段的阐述合理给1分;每个阶段结合案例分析恰当给1分。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 参考答案: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2. 参考答案: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与特定人物(主要是母亲)情感联系与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辨析题

参考答案:错误(1分)自我概念和自尊都是关于自我的信念。(2分)自我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感受和态度的整合。是我们尝试向自己解释自己,以此来建构一个关于自己印象、感情和态度的图式。但这个模式不是固定的、永久不变的,我们的自我知觉随着情境的改变和生活阶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3分)自尊是一种情感反应-对于你是谁的评价(即自我评价)。如果人们积极地评价自己-如果他们“喜欢他们的经历”-我们就说他们又高自尊。而自我概念是一种认知结构-关于你是谁的观念。(3分)自我概念和自尊既存在一定的关联,有存在明显的区别。(1分)

5. 论述题

1. 参考答案:(1)父亲对个体早期社会性发展具有有别于母亲的独特发展作用。(3分) (2)父亲的性别角色是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基础。(6分)缺失父爱对儿子发展的影响表现为更少攻击性、更多依赖性,有较多的女性兴趣和行为模式。缺失父爱对女儿发展的影响:人际交往障碍,尤其是婚姻发展。(3)父亲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动力。(6分) 父亲是儿童重要的游戏伙伴,这样有助于扩大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丰富儿童的社交内容,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儿童累积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巧。父亲的积极参与、引导婴儿的游戏,激起婴儿的积极反应和兴趣,使婴儿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2. 参考答案:(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信任与不信任(1岁前);主动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主动性对退缩愧疚(3-6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岁至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淆(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期);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中年期);完善感对绝望感(老年期)。(8分)(2)会给幼儿创造很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在学校练习基本技能,如吃饭、穿衣和大小便,还有美术和戏剧,以帮助幼儿顺利地通过自主对羞愧和怀疑阶段,发展自我满足感。(2分)(3)允许儿童在学校功课上尽量自己做决定,以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

定。(1分)(4)通过对学生的成功的注意和表扬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安排一系列的学习单元,每当学生完成一个单元就加以表扬或给与奖励。鼓励学生对比自己前后的成绩,而不是与同班同学横向比较,并给出积极反馈。(2分)(5)通告举出那些正常寻找同一性的例子来鼓励学生,消除自己和学生的疑虑,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2分)

第九章三. 论述题(45分)

1. 什么是情绪ABC 理论?

答: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在自身成长体验和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 理论。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在ABC 理论的模型中,A 是指诱发性事件;B 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情绪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即是A 引起了C 。但ABC 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的问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的更直接的原因。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人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2. 请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5分)

每个策略三分,根据答题的详细程度给分,表述得当,条例清晰的适当加分,总分不超过15分。

1. 认知疏导策略,艾利斯的ABC 理论

2. 情感调节策略:1)焦虑,降低焦虑的方法;2)社交恐惧;3)自卑

3. 行为矫正策略:1)系统脱敏法;2)行为契约法;

4. 自我教育策略:1)自我管理;2)积极自我暗示;3)合理宣泄;4)挫折教育

3. 请例举三个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15分)

1.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提出的4条标准

1) 身体、智力、情绪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

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了10条标准

1) 安全感;2)对自己充分了解,恰当评价;3)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环境有良好接触;

5)人格的完整和谐;6)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当表达和控制情绪;9)有限度发挥个性;10)在社会范围内,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3. 杰和达的6个标准

1) 对自己的态度;2)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方式及程度;3)主要心理机能的整合;4)自

主性或对于社会影响的独立程度;5)对现实知觉的适当性;6)对环境的控制力

4. 斯科特的10条标准

5. 张厚粲的3条标准

1)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3)个性心

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四. 辨析题(10分)

1. 现代对健康的定义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错。

现代健康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五. 案例分析(20分)

1. 小明是一名初二学生,性格比较孤僻。老师问及原因,小明吞吞吐吐的说觉得自己各方面,比如学习能力、运动、交往都不如其他同学,无论怎么努力都不管用,因此觉得很灰心丧气。请简要阐述小明这是一种什么情绪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小明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卑心理。自卑是自我评价偏低所带来的以惭愧、羞怯、不安、内疚、灰心等表现为主的情绪体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实中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因素、自我认识和评价偏差、自我期望过高、个体的失败和挫折经验以及家长和教师的不适当教育方式等。

对策:教师和家长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的失败和确定要耐心鼓励、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客观评价自己;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等。

2. 天天是一名高一的女生。从小就十分容易害羞,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害怕在公开场合露面,担心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特别是当老师提问她时,她就觉得口干、出杆、心跳剧烈,现在感觉越来越严重,有会晕厥的趋势。请分析天天这是什么情绪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辅导和教育。

天天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这在中小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导和教育:1)家长和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交往机会;2)社交活动可以先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然后慢慢扩展到其他陌生环境。对象也按照先熟悉、后陌生的程序。交往人数可以按照个体恐惧的强度安排;3)交往活动最初尽量安排在需要较高的注意力或体力的活动中进行,避免个体过于关注他人;4)交往初期,可以安排较多熟悉的人,然后慢慢减少熟人。降低自我关注强度,多注意交往的内容和活动,保持平常心;5)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培养社交机能。 第十一章

三、概念比较题

1、认知风格中场独立和场依存性。

评分标准:

场是指外部环境。这种差异体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上。(2分)

场独立性: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很少能体察入微。(2分)。

场依存性: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2分)。

这两种认知风格各有差异,场独立性的认知改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性成分,能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2分)场依存性的社会技能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在解决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缺乏灵活性。(2分)

2、比较伙伴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异同。

评分标准:

伙伴教学:是让同年级或者高年级中能力较强、教负责的同学,经过适当培

训,让他们做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老师。学生作为辅导老师,往往能很好理解被辅导的学生,被辅导的学生在他们面前也能畅所欲言。学生老师一般挑选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又有责任心的同学来担任。他们自身的作业完成较快,并有当老师的愿望。(4分)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学生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一般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组2—4人为宜,向他们布置学习任务,并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学习了材料。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材料,促进理解,互相鼓励努力学习。(4分)

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同学间的合作与互助的方式,都是只有学生参与,老师不进行教学活动。(2分)

四、论述题

1、 请结合遗传和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析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评分标准:

遗传:生物具有的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对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2分)

环境:产前环境的影响;早期经验的作用;学校教育的作用。(2分)

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心理发展早晚的差异;智力发展的差异;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2分) 学生针对各方面的差异言之有理即可。(4分)

2、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下,试评价差异考试的优劣。

评分标准:

在传统的大班教学下,传统的教育有一些弊端:强化选拔功能,淡化教育功能;不能全面考察学生;不能照顾学生的差异。(2分)

差异考试,是适应个别差异考试的简称。她向学生提供适应他们水平的考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分)那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考试的类型;考试的形式;试卷模式;试卷的类型。(2分)

学生根据各种差异考试的含义及类型,言之有理即可。(4分)

五、举例说明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1、请试举一例说明超常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差异,并提出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措施。 评分标准:

学生能正确区分超常生和学困生:超常生是指智力(或某一方面能力)显著超越平常学生的学生。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由于行为不良、心理障碍、教学不适等某些特殊原因,造成他们学习成绩落后,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困难的学生。并能根据其定义举例。(4分)

学生可根据上课内容回答:对超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安置,如采用超常学校、

超常班级、暂时性分班、随班就读。采用速成和深造。对学困生培养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深谙学困生三种心理,及时进行矫正:叛逆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持之以恒,富有耐心。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提供措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6分)

第二章三、绘图说明题(15分)

请绘制并解释艾宾浩斯曲线

评分标准:绘图(5分);说明(10分),其中,绘图部分,正确绘出并标注横坐标轴(1分)、纵坐标轴(1分)、三条线各1分。

绘图的评分要点:三条曲线及其标注(3分)、纵横坐标(2分)、

文字说明部分:

1、艾宾浩斯曲线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 ,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1分)

2、总体来说,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 先快后慢" 的原则。(5分)

3、不同的记忆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如上图所示,无意义音节以往速度最快;而诗和散文的遗忘相对较慢。(2分)

4、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2分)

四、问答题

结合遗忘的规律,如何合理使用复习策略?(15分)

参考答案:

复习时间的安排(1分):要注意及时复习(1分);要限时记忆(1分)。

复习方法的选择(1分):采用背读结合的方法(1分),整记与分记相结合(1分);尽量减少抄写时间(1分);多种形式复习相集合(1分);多种感官协同记忆(1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6分。

五、举例说明题

1. 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关系。(10分)

参考答案: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2分)

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对象的过程。(1分)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2分)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1分)。

例子(4分)

2. 知识获得要经过:a. 介绍和复习b. 深入理解c. 提供练习阶段,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在知识获得中怎样合理使用学习策略。(15分)

答:a. 介绍和复习,复习保持记忆策略(1分);组织构造策略(1分);例子(2分)

b. 深入理解阶段可使用:深入理解策略(1分)(自问理由法,形象比喻法,异同比较法,感性经验积累法,自我举例法)。例子(2分)

c. 提供练习:高效练习的策略(1分)(提高练习密度,减轻大脑负担,增强目标意识,提倡精讲多练)。例子(2分)

根据答题情况,灵活分配其余的5分。


相关文章

  • 2015年南充市公需科目考试答案
  • 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 (1)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Rogers在其人格理论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自我和谐.( )(2分)A.自我认知B.自我和谐C.自我意识标准答案:B2.积极的心理(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 ...查看


  • 幸福心理学
  • 1.塞利格曼是(A)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丹尼尔•卡尔曼是2002年诺贝尔(A)奖获得者. A.经济学 B.教育学 C.哲学 D.心理学 3.&q ...查看


  • 最新.尔雅幸福心理学课后答案
  • 幸福与心理学(一) 1 塞利格曼是()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法国 正确答案:A 2 "幸福热"在学术层面的时代表现不包括:(). ...查看


  • 2016尔雅课堂幸福心理学
  • 2016 年尔雅课堂幸福心理学答案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下列哪项不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1.0 分A.自尊B.自卑C.自我清晰D.自我一致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2()的人既考虑现在的利益又考虑将来的利 ...查看


  • 尔雅幸福心理学答案简化
  • 1西方哲学的幸福观包括(). D快乐论和实现论 2当一个人以()和自主追求的方式来追求目标的时候,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 D内在价值 3泰勒"本沙哈尔关于快乐的六点秘诀中不包含以下哪一项(). B越复杂越好 4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无 ...查看


  • 犯罪故意过失习题
  • 犯罪故意过失习题 ID(1824): 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100题
  • 第一部分:单选题 第[1]题 哲学是( ).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答案:C 分析: 区分哲学和马哲.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查看


  • 医学心理学 1
  • 胡晓东 第0页 目录 医学基础--医学心理学 ................................................. 2 课程导入 ....................................... ...查看


  • 司考宋光明法理学讲义:法的价值
  • 司考宋光明法理学讲义:法的价值 司考宋光明法理学讲义:法的价值.本文中,法律教育网的小编对法理学高频考点法的价值的要点进行了整理,供广大司法考试考生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宋光明法理学讲义:法的作用 司考宋光明法理学讲义:国法及其外延 司考 ...查看


  • 2015西南大学网络教育色彩构成作业
  • 作业一 一.选择填空题,请将答案按顺序写下. 上图中,第 D 组是色彩的 上图中,第 B 组是色彩的 上图中,第 A 组是色彩的 上图中,第 C 组是色彩的 二.判断题,请将答案 1.可见光谱中,光波最长的是紫色.(×) 2.灰色受光源色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