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红色旅游景点景区

山西省确定31处“红色旅游”精品景点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5-05-14 来源:太原新闻网

经过选点、测评,山西省日前正式确定31处景点为“红色旅游”精品。其中,太原市有两处景点被列为山西省红色旅游线路“看点”。追寻先辈踪迹、体验激情岁月将是今年山西省红色旅游的主旋律。

山西省确定的31处“红色旅游”精品景点分布在9个市,分别是:大同市的平型关战役遗址(灵丘县)、大同煤矿遇害矿工“万人坑”展览馆(煤峪口矿);朔州市的李林烈士陵园(平鲁区);忻州市的高君宇纪念馆(静乐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五台山)、徐向前故居和纪念馆(五台县)、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五台山)、忻口战役遗址(忻州市)、西河头地道战遗址(定襄县);吕梁市的红军东征纪念馆(石楼县)、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交口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殉难处(兴县)、刘胡兰纪念馆(文水县);太原市的太原解放纪念馆—牛驼寨烈士陵园、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阳泉市的“百团大战”纪念碑;晋中市的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左权县)、左权将军殉难处(左权县)、尹灵芝烈士陵园(寿阳县)、大寨(昔阳县);长治市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武乡县)、“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

址(武乡县)、黄崖洞革命纪念地(黎城县)、“小平桥”和“伯承桥”(黎城县)、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沁源县)、上党战役纪念馆(襄垣县)、太行太岳烈士纪念馆(长治市)、西沟(平顺县);晋城市的锡崖沟(陵川县)。

另悉,山西省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旅游线有两条,分别是太原——大同——灵丘——涞源——易县——涿州线;石家庄——西柏坡——涉县——长治——晋城线。(完)(记者董茂燕霞)

山西6个景区景点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近日,国家13部门联合下发通知,确定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点景区,山西省有6个景区景点榜上有名。

在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中,涉及山西省的有2条:一条是太原-大同-灵丘-涞源-易县-涿州线,一条是石家庄-西柏坡-涉县-长治-晋城线。 在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有山西省的6个景区景点:

1、长治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包括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黎城县黄崖洞革命纪念地。

2、晋中市左权县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

3、大同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包括大同煤矿遇害矿工万人坑展览馆、灵丘县平型关战役遗址。

4、忻州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五台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徐向前故居和纪念馆。

5、吕梁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6、太原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山西省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

山西年内将举办5次大型红色旅游系列活动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5-05-14 来源:山西日报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长征胜利69周年,也是我国的红色旅游年,为了加快我省红色旅游的发展,我省年内将举办5次大型红色旅游系列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祖国的革命热情。

今年元旦,我省在革命老区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举行“太行情·山西行”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拉开了全国红色旅游年的序幕。3至10月,“太行情·山西行”系列活动将在全省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点)及革命纪念场馆以“忆抗战,游太行”,“访红色故地,赏锦绣河山”为主题展开,主要活动有女兵连赴刘胡兰、红军东征、晋绥边区纪念馆巡回演讲,在文水县举办“中国魂·黄河情·红色恋”大型主题合唱比赛,北京各大院校以“纪念先辈英烈,弘扬太行精神”为主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国百名记者沿太行山红色景点进行采风。4月26日至9月16日,在吕梁、太原、忻州、北京举行“走向胜利的征程”主题旅游接力活动,活动线路为延安—碛口—岢岚—五台山—阜平—西柏坡—北京,活动结束时,将在北京举行山西红色旅游新闻发布会。6月至8月,在太原及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点)、革命纪念场馆、战斗遗址举行“寻找先辈的足迹”主题活动。5月15日至18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及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我省将在临汾市尧庙和壶口瀑布风景区举办“黄河大合唱”专题活动。9月中旬,邀请健在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和在解放战争中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在全省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点),举办“重访革命遗址,传承民族精神”的主题活动。

红色旅游彰显太行精神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5-05-14 来源:长治日报

本报讯记者暴爱国报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涉及我市的石家庄--西柏坡--涉县--长治--晋城红色旅游线路和长治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入选,成为我省入选的2条线路和6个景区(点)之一。

我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和砖壁旧址、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黄崖洞保卫战战场等516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纪念地星罗棋布。此次涉及我市的石家庄--西柏坡--涉县--长治--晋

城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包括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黎城黄崖洞革命纪念地等景点。这里面既有中国惟一一所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史实的大型纪念馆,也有保卫八路军总部兵工厂著名战役黎城黄崖洞保卫战旧址等,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的集中反映。 据悉,同时入选的还有上海--嘉兴--平阳线、南昌--吉安--井冈山线、贵阳--遵义--仁怀--赤水--泸州线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山西的红色旅游:招牌越来越亮

武乡,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一个让人深情关注的地方。

2005年新年伊始,踏着厚厚的积雪,1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社老总和新闻媒体记者,沿着当年八路军的足迹,踏访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以“太行情·山西行”为主题的山西红色旅游年自此拉开了大幕。

家底十分丰厚

翻开中国近代历史的画卷,人们的红色记忆就无法与山西割裂。

一句颇为形象的说法是,山西的青山绿水间,三条主线穿起了簇簇散落的“红色珊瑚”。东线太行山旅游,北起平型关,经黄崖洞,到武乡路军总部,连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西线吕梁山旅游,北起蔡家崖,南至黄河壶口瀑布,连接晋绥西线根据地和红军东征线路;党中央进军西柏坡的中线旅游,西起临县碛口,经岢岚、五台山、东至河北平山,连接延安和西柏坡。

山西是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目前现存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约1460处,其中近500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总部旧址及太行纪念馆、黄崖洞保卫战旧址、红军东征纪念馆、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刘胡兰纪念馆、毛主席路居馆、平型关战役遗址等山西8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景区正在成为山西旅游的新亮点。

悠悠太行,山灵水秀。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星罗棋布。全省11个市中,市市都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目前已有39处著名景点可供游览参观。

前景无可限量

“革命圣地在人们心目中意味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人们都喜欢在革命圣地拍照留念,许多人还选择在这里进行人生历程中入团、入党、成人宣誓、廉政宣誓等重要仪式,甚至在这里举行婚礼。”山西商务国旅国内旅游中心经理牛刚告诉记者,经由他们组团前往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当中,年轻人几乎占到一半,而老年人来旅游的主因是他们心中深藏着的红色情结。中年人主要是接受教育,到实地感悟,通过参观有一个直观印象,其中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居多。

山西红色旅游的兴起,除了人们对红色圣地的向往与追求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革命圣地当作旅游景区来开发。在山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山水景观大多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省内旅游界学者普遍认为,红色旅游要与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战争题材旅游等形式相结合,增加旅游者参与红色生活、绿色生活的互动性,才能收到奇效。在黄崖洞、五台山、灵丘、沁源、定襄等地,“红色旅游”和“山水生态”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王牌。

记者了解到,沿线有八路军纪念馆、黄崖洞等景点的红色旅游公路———南沁公路,日前已经开工建设。这条连接山西晋中、河北邯郸、山西临汾三市的运输要道,被老区人民誉为一条企盼已久的“致富路”。从2005年开始,山西省将计划投资10亿元左右、修建总长900公里的二级公路,改善全省红色旅游交通状况,还要投资2亿多元,对革命老区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包括修建6座红色旅游宾馆、27个停车场,以及旅游厕所等。 精品尚待开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驻地、平型关战役遗址、保卫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战役的发生地黎城黄崖洞……这些在中国革命发展历史上熠熠生辉的红色旅游资源,已成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然而,山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却不容乐观。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大多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经济基础薄弱,服务设施较差,发展旅游业有一定困难。在旅游产业运行机制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市场化程度低,不少景区还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缺乏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投入不足也是影响我省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市、县大多分布在贫困地区,当地旅游部门连到省里开会的差旅费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搞旅游开发。有的地方旅游收入基本上用在给职工发放工资上,红色旅游的滚动发展难以实现。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空守着大好资源也会坐失良机。因此一些地方也曾引入了市场机制,借助于民间资本进行红色旅游的建设,但从全局来看,这只是“杯水车薪”。

山西省旅游局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省仅有黎城、武乡、左权等地的红色旅游开发初具规模,但这些地方的旅游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总体的产业规模不足全省的3%,全省纳入

黄金周预报系统的23个景区当中,仅有黎城黄崖洞一家进入了预报体系。全省的红色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还不到2%。此外,产品结构单一,红色旅游仅停留在“参观学习”上面,这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整体不如人意

从2004年开始,山西旅游部门开始整合全省红色旅游资源,带来了红色旅游的升温。然而,其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基础设施存在欠缺。山西红色旅游景点在全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有分布,各景点指示牌设置不明显,不要说外地人,就连本省人也很难找到。另外,大部分景点都没有停车场也成了红色旅游发展的障碍。某旅游车队的司机抱怨地说,山西要发展红色旅游,如果景点门口连停车的地方都没有,又怎能留住游客?

宣传力度应加大。山西红色旅游资源固然丰富,但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大型公共场所,却看不到一块醒目的景点宣传牌。尽管谁都知道山西是个“革命老区”,但酒香也怕巷子深。

旅游纪念品缺位。许多游客在参观了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之后都会问,哪里可买到与抗战有关的纪念品?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山西目前还没有一个形成规模的、与红色旅游有关的旅游纪念品专卖市场。一位河北游客曾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井冈山的天街市场里到处是与当地革命历史有关的纪念品,如红军八角帽、毛主席纪念章、革命先烈事迹书籍等,但在山西却没有这样一个专业市场,老区品牌无人开发,实在可惜。

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刘海鸿教授认为,做大做强山西红色旅游品牌,涉及广告牌、专业市场、停车场、公交线路等方方面面。这需要旅游、文物、规划、土地、工商以及公安交警等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擦亮山西红色旅游的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高萱

打造我省长治武乡县的红色之旅

我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物保存得最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我省在盘活这些宝贵的资源,变资源为旅游产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但是一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还远远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在此我们集纳两篇独特的探讨性文章,以共商榷,藉此引起读者对我省旅游资源建设的重视与关心。———编者

武乡县地处太行、太岳两山之间,抗战时期曾是华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在这块热土上,革命家们部署指挥了反“九路围攻”的长乐战斗、黄崖洞保卫战、解放县城等多

次重大战斗;创建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创办了黄崖洞、柳沟等抗日兵工厂。尤其是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被日本司令部称作“恐惧的挖心战”,就是从这里发出了进军的号角。武乡县作为抗战时八路军总部长期驻地之一,对整个华北乃至中国抗战,甚至是世界法西斯战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如今,武乡县拥有极为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与全国其他革命老区相比,有较高知名度。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在太行山区抗战史实的大型革命纪念馆,是国家重点革命纪念馆之一,邓小平同志曾亲自题写了馆名。王家峪、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均被列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次,其红色旅游资源还具有资源相对集中、组合状况良好、开发潜力较大等特点,可与周边太行山区的左权、黎城、沁县及河北涉县、武安等地,红色旅游资源较为相近的地区,结成红色旅游景群,共同打造国防教育主题园。

基于对武乡县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地位及现存红色旅游资源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要架构武乡红色旅游平台,首先要跳出行政区划,立足大太行,优化整合太行山脉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实现“大主题、大线路”的合作,共同构筑“八路军抗战之路激情游”,通过旅游的表现形式,生动、活化地展示全国抗战的历史画卷。因此,对其有如下几点开发设想。 明确红色定位 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武乡县曾是八路军抗战中心,在整体定位上,采取领先定位理念,确立武乡县“红色武乡·抗战之都”的红色旅游主题形象(“都”取中心之意),红色旅游带命名为“八路军抗战之路”。为发挥中心区域功能,应将抗日战争时期与八路军有关的重大事件及游击战的各种战术,与武乡红色旅游资源在地理、地貌的特征上紧密结合,打破区域划分,“集八路军抗战之大成”,打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大游击阵地”,力争较为全面地反映抗战时八路军及其领导下的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这样,把武乡县打造成为直观生动的学习抗战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挖掘文化内涵 丰富展示内容

充分发挥党史征集研究功能,以尊重历史的“原真性”为原则,准确把握历史脉搏,调整目前展示内容雷同的现状,突出展示特色。比如,在武乡县指挥发生的百团大战,是抗战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对日战役行动。它在特殊历史时期对于打乱日本对华作战计划,消除国内妥协情绪,扩大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等方面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武乡砖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抗战图片的简单陈列,而应提升“百团大战总指挥部”这一产品特色。现在知名度较高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也建议改名为“八路军纪念馆”,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围绕“八路军抗战”主题进行资料征集。可充分利用规划中纪念馆对面的和平广场,用浮雕或现代化声像手段充分展示历史背景。和平广场与八路军纪念馆有机结合,成为“红色武乡抗战之都”的展示中心,景区门票可仿照战争年代的“路条”或八路军番号制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一定收藏与观赏价值。

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 增加参与性旅游活动

无论是砖壁还是王家峪,当年都是群情激昂、运筹帷幄的地方,有战斗、有生产、有生活、有娱乐,曾经发生过许多有影响、有意义、有趣的事件或故事,应该挖掘整理、以活化

的、富有生命和精神情感的方式再现出来,让游客参与、体验,增加旅游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感。红星杨、枣树的故事极有感染力,可在王家峪白杨林附近,开辟游客植林园,开展如“心留太行”、“见证亲情”等植树活动。还可以通过恢复武乡县漆树坡的窑洞保卫战遗址,开辟军事教育主题园,设置“设三关、拐三弯、楼上楼、天上天、住得久、跑得脱、熏不着、饿不死”的窑洞模拟战;在板山景区,让游客通过攀岩等惊险旅游项目,来体味当年“板山壮士”的英雄气概等等。

充分认识地理环境条件 强化有机利用功能

改变过去单纯地将革命旧址、纪念建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只停留在参观访问层次上的惯例,扩大其利用功能。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如住宿业可以利用现有铁路和场地,构建铁道游击队火车旅馆,使其发挥全面展示的功能;饮食业可以构建八路军套餐等;娱乐业可以全面发挥抗战题材,使其在保留抗战主题的基础上,又富有时尚性的生命活力,在旅游购物上积极开发有八路军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八路军服装、便携式套餐米乳制品、装备玩具系列、红星杨服饰系列等产品。这些旅游商品不仅能很好地拓展主题内涵,而且有利于推动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增加旅游服务的综合收入。

“以红推绿”、“以古传奇” 形成旅游产品的互动定位

武乡县以红色旅游资源而名闻全国,而其它旅游资源,如山地风光系列(悬崖绝壁、溶洞、象形山石),太行生态景观系列(森林、草甸、珍奇动物、气候天象),水域风光系列(水库、河流、泉点),宗教文化系列(寺、观、塔、石刻造像),文物古迹系列(古建筑、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太行民俗风情系列(民间艺术、民间歌舞、节日庆典、民居建筑、风味小吃、土特产品)等,没有得到深度开发。武乡县可通过近期对红色旅游的主题开发与促销,“以红推绿”,促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山、水、泉、林、洞的综合优势,形成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的自然景色,营造“昨日硝烟弥漫,今日绿荫绕山”的整体环境。然后突出重点,培育“一星(华北绿色生态之星)”,走红色旅游景区(点)开发和绿色景区(点)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在重点塑造武乡县“一都(红色武乡抗战之都)”的框架基础上,深挖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法显、石勒、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为题材,展现“以古传奇”的生动内容,引申历史文化的综合卖点即“一园(雄圣天下古典主题乐园)”的旅游形象,以迎合市场需求的多层面、多样性,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2004年下半年,我国已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国家旅游局准备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二十个“红色旅游名城”、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如果武乡县能够凭借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及富有生命力的开发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红色旅游”工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耀亮的明珠,折射出催人奋进的璀璨光芒。沈乔(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之一 大同:“万人坑”的

控诉

累累白骨向你诉说饱含血泪的民族耻,巍巍平型关向你证明荡气回肠的斗争史……这是一次震颤心灵的参观,这是一次升华精神的旅游。先烈的丰功伟绩、革命的艰苦卓绝、战争

的硝烟弥漫将在你脑海中翻腾。

红色旅游,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旅游产品。山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和产品十分丰厚。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三大根据地之一的我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今日起本报陆续推出“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以此来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5月14日,当记者第一眼看见“万人坑”时,不禁全身战栗。数以千计的白骨充斥整个视野,一股凉气从脚底蔓延到了全身。

惨状 累累白骨见证日寇罪行

二战期间日本侵华遗址———大同煤矿“万人坑”位于大同煤矿煤峪口南沟山。依山而上,首先看到的是1962年建于坡底的大同煤矿矿史展览馆。这里展出的是从“万人坑”中整理出来的一些物件,并对“万人坑”进行了相关介绍。沿阶来到南沟山的半山腰,“悼念死难矿工”6个大字映入眼帘。绕过这几个大字,就到了“万人坑”遗址。

煤峪口的“万人坑”共分上、下两个洞,上洞宽5至6米,深40多米;下洞宽3至4米,深70多米。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开矿劳工扔在了这里,但洞里到底死了多少矿工,直到现在仍无法统计。据当地工作人员说,至少也有两三千人。

在上洞中,记者透过洞口玻璃看到一具具死难矿工的遗骸。有关资料记载,这些尸体有的头颅被击穿,有的四肢被砍掉,有的被紧紧捆绑,有的痛苦地抚摸着臂上的伤痕,有的挣扎着向洞口爬行。许多尸体的姿态可以表明,有些矿工是被活着扔进坑内的。正因如此,有人把“万人坑”称作中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掠夺 不择手段残害6万劳工

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7年,在这7年里就有6万名中国劳工送了命。到底他们受到了怎样的折磨?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参观了设在坡底的大同煤矿矿史展览馆。

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表明,日本为了尽可能地掠夺大同的煤炭资源,逐年提高煤炭产量,从1941年的300万吨发展到1945年的760万吨。这期间,日本人没有改进任何生产设备。他们实行的是彻彻底底的“以人换煤”政策,拿中国劳工的生命来换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资源。展览馆内一幅漫画上列了一个等式:1000吨煤=4个中国劳工。在这种劳动环境下,平均8个月就有5000多名矿工死去。

大同煤矿矿史展览馆内还陈列着一些当年整理“万人坑”时,从劳工身体上找到的一些实物。其中一份资料显示:日寇在大同煤矿用工采用募集制,内工从大同本地及周边解决,外工则来自山东、河南、河北。主要采用诱骗、抓捕手段。劳工募集费用内外有别,从2元(银元)至50元不等。为了延长劳工的劳动时间,日寇强迫他们吸食鸦片,刺激神经。

当时一位矿工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劳工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一天才能吃一顿发霉的高粱面,喝的是井下的污水,工人们经常泻吐,染上各种疾病。1942年春天,矿区霍乱流行,工人成批病倒。日本监工怕这种流行病影响出煤,就把400多名患者集中起来,关进一个大房子里,既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没几天连病带饿,这些人死亡大半。尽管如此,日寇还嫌不够。于是,不管死的、活的,都被抬出去扔进了“万人坑”。后来“万人坑”填满了,日本侵略者发现有的活人从坑中爬了出来,便又采取更加毒辣的手段,将死了的和有病未死的人集中起来,成批地用火焚烧。

警醒 再现历史教育中华儿女

大同煤矿“万人坑”

作为日本军国主义残酷迫害大同矿工,疯狂推行“以人换煤”政策的历史见证。现在已经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40多年来,大同“万人坑”曾先后接待过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及国内观众达500余万次,其中接待近50个国家地区的外国观众4000余人。每年清明节等节假日,都有大批中小学生、驻军部队战士前来参观凭吊。

大同煤矿“万人坑”

不仅教育了中国人民,也在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82年5月中旬,以武井英夫为首的27名当年在大同煤矿工作过的日本旧职员,组成“大同炭矿访华团”,来到大同煤矿“万人坑”前焚香祈祷,有的还忏悔跪拜。同年8月中旬,日本静岗县日中友好访华团一行46人,观看了大同煤矿“万人坑”,面对累累白骨,访华团团长渡边沉痛地说:“看了以后心里很不好受。历史是不会改变的。”为了更好地起到教育后人勿忘国耻的作用,大同“万

大同煤矿“万人坑”

大同煤矿“万人坑”,二战期间日本侵华遗址,位于大同煤矿煤峪口矿。

1937年—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大同煤矿野蛮地推行“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疯狂地掠夺大同的煤炭资源,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他们以“盖房”、“筑路”为名,从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安徽等地抓骗破产的农民和失业小手工业者到矿山当劳工。 劳工被迫在闷热、潮湿、煤尘弥漫的矿井里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矿工稍有反抗,日军便采取活埋、剥皮、刺杀等手段予以残杀。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大批劳工患上了痢疾、伤寒等传染病症,日本侵略者不仅不给医治,反而把他们关进“隔离所”,到奄奄一息时,扔到荒郊野外、河滩山谷、山洞和旧煤窑中。日积月累,被杀死、打死、累死、病死的劳工形成了一个个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8年,共掠夺煤炭1400余万吨,这期间共有6万多名矿工被摧残丧生,平均每出1000吨煤就有4名矿工惨死。据老工人回忆,大同矿区较大的“万人坑”有20多处。煤峪口南沟“万人坑”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万人坑”。

他们见证“万人坑”

赵秉仁 85岁 日占煤峪口矿工人

我19岁被日本人捉到煤峪口矿干木工。刚去时,因为不明白日本人说什么,一个日本兵解释得不耐烦了,就拿刺刀向我面门戳了过来。我一偏头,虽然躲过了眼睛,但眉骨上至今留下了一道伤疤。

还有一次,一位叫松本的日本领班路过我工作场地时,被堆放的木器绊倒了。这家伙一怒之下,随手操起一把镢头向我身上猛打。当我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发现胸部断了3根肋骨。 任巨财 82岁 日占煤峪口矿矿工

我是左云县马道头人,1943年被汉奸逼着参加了“报国队”(为日本煤矿干活的雇工组织),然后来到煤峪口矿下井挖煤。在井下干活时,监工、把头站在身后监视,12个小时内根本不让休息。我当时因为伸了一下腰,监工就抡起榔头朝我脑袋打了过来。我用手一挡,手指全被打折了。

我第一天进工房时,室内有12个人,第二天就剩下6个了。当时的老同志告诉我,没回来的都被扔到“万人坑”了。

齐三保 78岁 日占四老沟矿见证人

我10多岁时跟着父亲和哥哥去了四老沟矿。由于干了活日本人根本不给钱,一家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父亲因为想捡张水泥袋往身上裹,结果被日本人发现打死了。 哥哥他们十几个人刚要下去挖煤时,发现顶板漏煤、窑壁渗水,大家都说不能下井。可监工和把头拿着刺刀、机枪逼着他们下去。这些人刚下井,顶板就塌了下来,大家全死在了里面。

王荣 78岁 日占煤峪口矿童工

当时一位工友生病了,连续几天不能工作,日本人让把他抬走。第二天,两位中国人去“万人坑”扔死人时,这位工友恰好从昏迷中醒了过来,他在“万人坑”里大喊:“我还没死呢,快救救我。”大家把他拉了上来,这位工友一直活到前年才去世。

焦云风(女)75岁 日占忻州窑矿见证人

1942年,我们全家7口人被日本人以招工的名义从北京门头沟骗到了大同。父亲和哥哥们都下井挖煤,没到半年,我们家死得只剩下两口人了。后来发生了瘟疫,我和矿上一大批人被赶到了黄草洼(万人坑之一)。我们上千人被圈在一起,吃喝拉撒全在圈内。我在那里呆了二十几天,人死了一批又一批,死后就被就近焚烧,烧剩下的骨头填满了长达百米的黄草洼。

小提示

路线:由太原乘火车或汽车到达大同市,然后从大同市区乘中巴或打的到大同矿务局,从矿务局乘车可以直达煤峪口矿“万人坑”遗址展览馆。

看点:“万人坑”遗址;大型泥塑群、苦难矿工家史幻灯演播厅;大同煤矿矿史陈列馆,内有解放前矿工下窑背炭用的油灯、背垫、刮汗板以及把头、“人伙柜”盘剥矿工的秤砣、账簿等实物和生动形象的画面。

“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之二:地道战,伏下雄

兵千百万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每当听到这首雄壮激昂的歌曲,人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电影《地道战》中的画面。电影里的“高家庄”的原型,就是位于河北省清苑县的冉庄。而山西定襄县境内也有一个地道战遗址———西河头地道战遗址,它与河北冉庄、北京焦庄户一起并称为全国三大地道战遗址,在这里,定襄人民曾多次击退国民党阎锡山部及地方武装的进攻,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记者探访神秘地道

5月19日,记者探访了这条神秘的地道。

从太原出发,沿大运高速公路一路北行。从忻州下高速路后,向着五台山方向行驶近1个小时,我们便来到了西河头村。西河头东接定襄县城,南临太河铁路和忻台公路,北依滹沱河,东、西、北三面与河滩相接。进村后,车子沿着两边绿油油的庄稼地前行五六百米,就到了“隐藏”在这里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现在这里已经修建了纪念馆。

进入大院,在樊俊彪馆长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纪念馆院内的一间平房。从外观上看,这间小土房与当地农村的任何一间民房没有什么差别,然而走进房间,迎面的土炕让我们兴奋不已。大家立刻意识到,与我们看过的电影《地道战》一样,这盘土炕下面,就是一个地道入口。

馆长在前面带路,我们迫不及待地从“土炕”下钻进了地道。据介绍,整个地道全长10里,三条大干线由东向西,五十多条支线纵横交错。目前,对游人开放的地道只是南线地下一层长约1000多米的一段。

在地下4米多深,一人多高,宽不足1米,1000多米长的地道里,有出入口、出击口、卡口、翻口、“迷魂阵”、迂回枪眼、暗枪眼、陷阱、翻板、地堡及高房工事等装置设施,能防水、防烟、防毒。地道的密室里,甚至还可以开几百人的“圆桌会议”!现在,这个密室成了附近中小学生进行入队、入团、成人仪式甚至小组活动的一个场所。为了方便游人参观,地道里每隔十几米就设置一盏灯,我们事先还准备了手电,即便如此,若不是有樊馆长的引导,我们还真不知道如何走出这个“迷魂阵”。

刚刚入夏,气温骤升,但地道里却十分阴凉。一边躬身通过翻口处,一边想象到当年的民兵们在这里消灭敌人的情景,大家都非常兴奋。樊馆长告诉我们,原来地道的内墙都是土墙,为了游客安全着想,开放的这一段,已经用砖木加固,外层再用土抹,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风貌。

三十分钟之后,我们结束了参观路线,从地道里爬出来,出口竟是村中的一个观音堂。掀开观音堂前的跪垫,地面依然没有什么两样,轻轻推开机关,一个洞口就显现出来,当年的民兵们就是这样出入这座“地下城堡”的。

地道是如何挖成的

“刚开始,老百姓为了保命,都是自己偷着挖。”导游小李向记者介绍,“那时的地道主要是为了藏人,只有简单的地洞,没有作战的功能。”到了1946年,地道功能逐渐完善,形成了规模。

挖地道需要很多人,大家都是义务工,一个子儿也不挣。500多民兵、老百姓、村干部,不分昼夜足足挖了40天,才将原先分散的地道贯通。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样,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些则利用牲口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为了保密,这些出入口都设在民兵、干部、积极分子的家中,普通老百姓很少知道。

当时,人们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地面上修建了地堡,还利用小庙、碾子墙角等地形、地物,修筑了一些工事。地道和地面工事相配合,各种火力相交叉,构成密集的火力网。

“不同于河北冉庄从路面往下挖,然后再„盖顶‟的办法,西河头的地道通常都是从两边开始掏着挖,地道的干线都在房屋的墙根下,沿着墙根每隔几米挖一个竖井,村干部组织乡亲们用细绳把筐子吊在辘轳上,通过竖井往上吊土。吊上来的土,撒在路上垫路,地道挖成后,竖井的口子也要封上,用土坯垒好,这样敌人就看不出来了。”

地道挖成之后,立刻显现出了威力。于是,阎军和伪军想出各种办法来破坏地道。在1946年———1948年间,敌人用炸弹炸地道十多次,企图摧毁这座庞大的“地下堡垒”。但是,由于地道内部结构复杂,敌人每次只能破坏其中的一小段,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地道的巨大作用。“敌人还往地道里放过毒,放毒的时候他们不敢到地道里去,用扇车往里面扇毒气。”让敌人气愤的是,毒气根本扇不进去,“因为地道里面有翻口,毒气进来,民兵们把翻口的挡板放下,然后盖上土,敌人的毒气破坏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导游小李告诉记者,“敌人的毒气、水淹、炸弹根本没有伤过咱们自己人。”

民兵讲过去的故事

战争的故事和痕迹在昔日战场已难寻觅,还好,它们还留在走过战争的老人的记忆里。 在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当年的民兵、78岁的张有才老人。这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接待站向无数国内外来客介绍地道战的老人,如今提起地道,仍有说不完的话。

“在挖地道的时候,敌人来过三次,前两次,我们打得敌人都没能进村。”张有才老人回忆,“第三次是1948年的正月初八,天寒地冻,阎锡山的39师、40师共3万多人,包围了村子。而当时的游击队加上民兵一共只有50多人,那是地道挖成以后,经历的最大一次战役。” 那次战斗打得异常艰苦,整整持续了一天两夜。最后,阎军丢下100多名伤病残将,狼狈地退了回去。在观音堂附近,民兵们还打死一名伪营长,这也是西河头地道战历次战役中,打死的级别最高的敌军将领。“在那次战斗中,我的肩部中了冷枪。”张有才老人说,“我正往地道里跑的时候,在地道口中了枪。”而他的一个战友,却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那年他们只有18岁。

张有才说,当年打仗,讲究“三通”:房上通,房下通,地道通。打仗的时候,敌人白天来了,民兵们就上房打,这是房上通;敌人的兵力多,咱们的兵力少,咱们就从下面打———民兵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在每家之间钻来钻去地打,这就是房下通;地道通就是利用地道的工事,在地道里作战。

这就是让敌人无可奈何的地道战。(高萱)

相关链接

1940年,百团大战告捷后,凶残的日寇向我晋察冀边区军民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内的日寇也对西河头、炭窖沟、藏孤台等3个村庄进行了洗劫,先后制造了8起惨案,枪杀百姓400多人,烧毁民房2000余间。为了躲避日寇的烧杀抢掠,我抗日军民遵照毛主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思想,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从1942年开始至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定襄全县150多个村庄,就有80多个村庄挖了地道,地道总长200公里,构成了一座密如蛛网的地下长城。

西河头地道,开挖于1942年,始为简易地道,只能藏人。后根据战争需要,逐步完善,到1947年秋,当地动员500余人,经40昼夜挖成了自东向西全长5公里的由三条大干线,52条支线所组成的纵横交错的地道网。地道分为三层,一层用于作战,二层设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此外,地道内还有翻口22个,卡口8个,陷阱和迷魂阵各12个,作战枪眼22个,出击口10个,出入口11个,连通水井3眼,地堡15座,高房工事1处。地道具有防水、防毒、防烟、射击等多种功能,是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西河头人民和定襄武工队,依托地道,配合地雷,开展了地道战、地雷战,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前后共经过大小战斗11次,击伤了敌人1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400余件。

“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之三:听胡兰故事睹英

烈气概

墓冢周围,松涛起伏,芳草萋萋。5月21日,当记者站到刘胡兰墓前的那一刻,眼前仿佛闪现出了她面对铡刀时英勇不屈的身影。

松柏有幸伴忠骨

胡兰村,是文水县一个方圆不过二里地的普通村落,原名云周西村。解放后,为纪念牺牲的刘胡兰,村名就改为胡兰村,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刘胡兰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

从文水县乘公交车,一路颠簸到胡兰村。一下车,路南闪出一带灰墙,墙内松柏参天,绿波涌动,路人指点道“里面就是刘胡兰纪念馆”。沿围墙向南走,墙的尽头就是纪念馆大门。

站在门口向里望去,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碑莹白耀眼,上面刻着毛泽东主席的著名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背面刻着郭沫若书写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纪念碑后面,是设计典雅的刘胡兰革命事迹陈列室,里面用绘画和雕塑分时期介绍了烈士的生平、革命经历、牺牲情景,并陈列有烈士的遗物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穿行于各个陈列室,栩栩如生的绘画将英雄的成长历程一一展现,各个玻璃柜中,摆放着英雄用过的纺车、围巾、斧头等物品,这些物品将观者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陈列室后面是一座大院,大院正面,翠柏掩映之下,是一座仿古建筑———七烈士纪念厅,陈列着包括刘胡兰在内的七位烈士的雕像。仰望七烈士雕像,横眉怒目,威风凛凛,坚毅中满含对革命的忠贞和对敌人的轻蔑。大院东侧是刘胡兰事迹影视室。转过七烈士纪念厅到达后院,满眼绿色,层层叠叠的松柏,随风作舞。正面高台之上,就是英雄的墓冢了。墓前树着一尊刘胡兰的汉白玉雕像,昂首向前。雕像东侧,一株柳树参天而立,其下便是刘胡兰被捕处,柳树前面十多米,就是刘胡兰当年的遇难地。后人为纪念她,就在这里建起了纪念馆。至今,被捕处的大柳树、斥敌处的观音庙,都作为历史的见证悄然诉说着那段岁月。 英雄无畏赴刑场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7年被军阀阎锡山部队杀害,遇难时年仅15岁。刘胡兰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毛泽东主席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在刘胡兰纪念馆,记者在与副馆长陈湘平的交谈中得知,陈馆长的父亲陈德邻也是当年村里的革命者,后来一直参加革命工作,目前已经离休,其伯父正是当年文水县第五区的区长陈德照。通过父辈们的讲述,陈馆长对当年的刘胡兰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客观的认识。 “那时候的云周西村,号称„小延安‟,因为这里的革命气氛浓厚,老百姓非常拥护共产党。当时我军但凡在这个村子与敌人交锋,基本没有吃过败仗。”革命年代的云周西村,老百姓的觉悟普遍较高,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的刘胡兰,性格变得刚强、倔强。目睹了众多发生在身边的英雄事迹后,年幼的刘胡兰曾语出惊人,“要死也要那样死”。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胡兰参加了村里的妇救会,并任秘书,从此融入轰轰烈烈的革命当中。

1946年5月,刘胡兰被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候补党员,当时她才14岁。1946年秋天,阎匪军开进了村子。为避免损失,村里的党员干部们都向山上转移,刘胡兰也在撤退名单之内,但是考虑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她决定留下来。 1947年1月12日,文水县云周西村被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中。由于叛徒的出卖,阎锡山军阀某连与地主武装包围了云周西村,乡亲们被赶到了村里的大榆树下,刘胡兰和其他六烈士当时都在人群中。据陈馆长讲,当时的军阀连长叫张全宝,他抓到了刘胡兰和其他6个人。他看刘胡兰年纪非常小,又是共产党员,便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他想知道的东西。审问无效后,敌人万般无奈,只好提出“只要你说以后不再为共产党办事了,今天就可以活下来”。可刘胡兰的回答是“那可办不到”,随后慷慨就义。

往事虽已逝去,但父辈们的亲身经历给了陈馆长这个发言权,他很客观地说:“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只有15岁,可以说,以她当时的年龄,面对几个乡亲被害后血淋淋的遗体,能够从容就义,这恐怕是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仅凭这一点,刘胡兰的英雄称号就当之无愧。” 壮烈事迹励后人

刘胡兰牺牲后,最早报道此事的是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李宏森。消息传开后,战斗剧社创作人员创作了话剧《英雄刘胡兰》。据说,此剧在为解放文水的参战部队放映时,演到敌军连长要用铡刀铡死刘胡兰一段,台下群情激愤,有个战士突然推上子弹,对准敌连长扮演者就要开枪,幸亏旁边的几个同志及时阻拦才未出事。1947年,延安各界慰问团来到文水,在了解到刘胡兰烈士的事迹后,慰问团副团长张仲实向任弼时同志做了汇报,任弼时又汇报

给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随即于1947年3月26日题写了著名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字。同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烈士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刘胡兰纪念馆于1959年建成对外开放,开馆以来,近1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参观访问,瞻仰烈士遗迹。罗瑞卿、郭沫若、谢觉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馆参观并题词留念。1994年,江泽民视察山西时,为刘胡兰烈士题词: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自开馆以来,全国各地的团体来刘胡兰纪念馆举行入党仪式的达2550多次,入团仪式有3120多次,入队仪式3400多次,接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64次。

老人重忆刘胡兰

口述人:白天广,70岁 现住胡兰村

刘胡兰等七烈士牺牲时,我12岁。在我印象里,刘胡兰比同龄人要成熟懂事,且胆大倔强。当时村里发动群众给部队做军鞋,鞋底厚度都有严格规定。村里有个地主婆叫二寡妇,平时好吃懒做。有一次,刘胡兰发现二寡妇送来的军鞋有问题,但农会主任石五则却替二寡妇“辩护”,面对比她大很多的石五则,刘胡兰坚持认为这是双假军鞋。后来村里的其他干部提议用斧子劈开看看,刘胡兰说,“看就看,要是我冤枉了她,我承担错误。”拿来斧子后,刘胡兰劈开鞋底,发现这双军鞋的鞋底是用谷草填充的。

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之四

(没找到)

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之五:麻田镇:八路军的

故事说不完

麻田镇,坐落在左权县(1948年9月18日前称辽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峡谷中,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在被誉为太行山上的“红色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前敌总指挥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新华日报等150多个机关曾在该县境内驻扎。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李雪峰、杨尚昆、罗瑞卿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历史留给当地人民的不仅是星罗棋布的革命纪念地,更有对英雄无尽的追思……

纪念馆内敬仰革命先烈

5月23日,记者来到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这是一所普通的民居。推开黑漆的木门,一座庭院呈现眼前。八路军总部驻扎在这座大院,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9月25日迁走,时间近5年之久。而这5年,正是我国抗日战争最艰难、最关键、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特殊阶段。

1937年8月,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率领先遣部队来到辽县。11月15日,和顺石拐会议后,他和副师长徐向前率部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和中共冀晋豫省委一起,共同开辟了晋冀鲁豫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11月7日,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首脑机关进驻辽县武军寺及麻田镇一带,在这里指挥华北军民坚持抗战,直到胜利。

纪念馆管理员张树琪说,1980年,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成立并对外开放,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刘华清、秦基伟、原中央副主席李德生等曾先后回访总部纪念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为纪念

馆题写了馆名。现在,这里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的红色基地。 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占地4700平方米,18个展室分为总部办公室旧址,邓小平旧居,左权、罗瑞卿旧居三大部分。馆藏革命文物183件,展示陈列图片370幅。其中,日军在左权暴行录详细记载了被日军杀害的人数、烧毁的房屋,以及工、矿、商业在抗日战争中的损失。 “这是当年彭德怀和邓小平下棋的地方———对弈亭,这„将军树‟是时任国防部部长的秦基伟1986年回访总部时,亲手栽下的柏树。”听着张树琪的介绍,来到总部旧址。在月季和万年青的环绕中,这里显得极为幽静。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杨尚昆、罗瑞卿等曾经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作战科陈列的40多幅历史照片,记载着日本侵华的历史。另外,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时,彭德怀、邓小平、左权等参加生产劳动使用过的锄头、镰刀、铁锨等工具也陈列在内。

纪念馆内还驻扎着一支“八路军总部艺术团”。该团副团长郝维忠告诉记者,为传颂英雄事迹,总部纪念馆于2003年6月成立了艺术团,全团现有40名团员。运用地方特色的左权小花戏、左权民歌等形式,排演了歌舞剧《太行赞歌》、《再见了,太行山》,舞蹈《将军魂》等节目,目的是让游人们“走一趟革命圣地,看一台革命节目,听一首革命歌曲,目睹一次伟人的形象,接受一次传统教育。”明年,他们还计划远赴延安、遵义、瑞金等红色线路巡回演出。

十字岭旁述说英雄故事

左权县是华北地区惟一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县。来到左权县,不能不去左权将军牺牲的十字岭纪念凭吊。

十字岭就在麻田镇附近。步行上山,左权将军纪念亭赫然就在眼前。绿草幽幽,当年的炮火硝烟已经远去;松涛阵阵,似乎在诉说对将军无尽的思念。

十字岭突围战中,左权将军是怎么牺牲的?1984年,左权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的直接指挥人王亚朴来左权县时,左权县委党史办邢晓寿曾和他有接触,了解了左权将军牺牲的前后。

1942年4月,侵华日军制订了“铁壁合围”八路军总部的计划。5月24日,敌军对我方形成包围。当晚,我方主力已经突出包围,少数总部机关人员由于得驱赶驮着辎重的驴子,行进速度非常缓慢。5月25日中午,在十字岭,总部机关人员陷入敌人重兵包围。地上枪声不绝于耳,空中敌机轰鸣狂炸。在组织突围时,左权被一颗炮弹击中,英勇殉国。消息传来,辽县人民悲痛不已,万余民众签名,向边区政府提出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的请求。1942年9月18日,辽县军民5000人隆重举行易名典礼大会。从此,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左权县”。

左权本是湖南醴陵人,却将其名字永远留在了这个太行山上的小县城。战争年代,他在给哥哥的家书中说,“我们没有一个铜板,我们在吃树皮草根,我已献身革命,家中之事托你照看了”;爱女左太北生下三个月时,左权告别妻女,毅然上了战场,哪知这竟是永别。 虎头山上回忆峥嵘岁月

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八路、小民兵,很多已经去世,尚在人世的也已年届耄耋。张树琪告诉记者,“老八路们因年迈思想混沌不清,已经无法清楚地回忆过去。”幸好,邢晓寿“知道八路军故事最多”,老八路们思维清晰时,经常和他回忆战争年代的事。

“1942年、1943年,日本侵略者实行经济封锁,再加上连续两年的干旱,很多地区颗粒无收,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艰难。大生产运动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邢晓寿说,当年的民兵队长等人健在时,曾和他谈起过当时的事情。

登上麻田镇虎头山半山腰,邢晓寿告诉记者,这就是当年“布衣元帅”彭德怀和贫农汪福成共同开荒之处。汪福成借住的小房,紧挨着八路军总部大院。彭总有时和汪福成闲聊,给他讲解闹革命的道理。那会儿,军民生活都很苦,但彭总却将自己微薄的伙食费节约下来帮

助汪福成。“彭总和汪福成好像是一家人。”当时麻田群众都这样说。看到彭总有空就帮群众筛面,有人开玩笑说,“彭总啊,要不是你衣裳和口音跟俺们不一样,真要把你当成本地庄稼人哩!”彭德怀带领群众挖渠、修地、种菜,以至后来左权县有了叫“菜园村”、“东大渠”的地方。麻田镇百姓告诉记者,东大渠现在还在灌溉着麻田725亩耕地。多年后,左权县武军寺后的群峰中,有一个山崖,在山石巧妙的垒叠间,竟呈现出了彭总的形象。远远看去,就像是彭总手拿望远镜在远眺。这是当地著名的景观“将军远望”。

1942年大旱期间,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按照总部指示,将战士的口粮由每人每天一斤半减到九两,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分给当地的困难户。一次,司务长给邓小平孩子的奶妈发奶孩米,秤高了一点,司务长把秤绳向后抹了抹,准备倒米。这个细微的动作被邓小平看见了,他走过去查看秤星后说,“这是国家的小米,八路军要求官兵一致,谁也不能搞特殊化哟!”说着把多出的小米又掬了回去。在场的人无不感动。村民韩荷花曾经给刘伯承拆补过被褥,刘伯承亲手给了她一块银元。但她一直舍不得花掉,一直留至今日以作纪念;徐向前特别爱吃房东腌制的酸菜……

八路军在麻田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山西省确定31处“红色旅游”精品景点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5-05-14 来源:太原新闻网

经过选点、测评,山西省日前正式确定31处景点为“红色旅游”精品。其中,太原市有两处景点被列为山西省红色旅游线路“看点”。追寻先辈踪迹、体验激情岁月将是今年山西省红色旅游的主旋律。

山西省确定的31处“红色旅游”精品景点分布在9个市,分别是:大同市的平型关战役遗址(灵丘县)、大同煤矿遇害矿工“万人坑”展览馆(煤峪口矿);朔州市的李林烈士陵园(平鲁区);忻州市的高君宇纪念馆(静乐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五台山)、徐向前故居和纪念馆(五台县)、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五台山)、忻口战役遗址(忻州市)、西河头地道战遗址(定襄县);吕梁市的红军东征纪念馆(石楼县)、红军东征指挥部旧址(交口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殉难处(兴县)、刘胡兰纪念馆(文水县);太原市的太原解放纪念馆—牛驼寨烈士陵园、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阳泉市的“百团大战”纪念碑;晋中市的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左权县)、左权将军殉难处(左权县)、尹灵芝烈士陵园(寿阳县)、大寨(昔阳县);长治市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武乡县)、“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

址(武乡县)、黄崖洞革命纪念地(黎城县)、“小平桥”和“伯承桥”(黎城县)、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沁源县)、上党战役纪念馆(襄垣县)、太行太岳烈士纪念馆(长治市)、西沟(平顺县);晋城市的锡崖沟(陵川县)。

另悉,山西省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旅游线有两条,分别是太原——大同——灵丘——涞源——易县——涿州线;石家庄——西柏坡——涉县——长治——晋城线。(完)(记者董茂燕霞)

山西6个景区景点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近日,国家13部门联合下发通知,确定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点景区,山西省有6个景区景点榜上有名。

在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中,涉及山西省的有2条:一条是太原-大同-灵丘-涞源-易县-涿州线,一条是石家庄-西柏坡-涉县-长治-晋城线。 在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有山西省的6个景区景点:

1、长治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包括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黎城县黄崖洞革命纪念地。

2、晋中市左权县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

3、大同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包括大同煤矿遇害矿工万人坑展览馆、灵丘县平型关战役遗址。

4、忻州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五台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徐向前故居和纪念馆。

5、吕梁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兴县“四八”烈士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

6、太原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山西省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

山西年内将举办5次大型红色旅游系列活动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5-05-14 来源:山西日报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长征胜利69周年,也是我国的红色旅游年,为了加快我省红色旅游的发展,我省年内将举办5次大型红色旅游系列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祖国的革命热情。

今年元旦,我省在革命老区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举行“太行情·山西行”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拉开了全国红色旅游年的序幕。3至10月,“太行情·山西行”系列活动将在全省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点)及革命纪念场馆以“忆抗战,游太行”,“访红色故地,赏锦绣河山”为主题展开,主要活动有女兵连赴刘胡兰、红军东征、晋绥边区纪念馆巡回演讲,在文水县举办“中国魂·黄河情·红色恋”大型主题合唱比赛,北京各大院校以“纪念先辈英烈,弘扬太行精神”为主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国百名记者沿太行山红色景点进行采风。4月26日至9月16日,在吕梁、太原、忻州、北京举行“走向胜利的征程”主题旅游接力活动,活动线路为延安—碛口—岢岚—五台山—阜平—西柏坡—北京,活动结束时,将在北京举行山西红色旅游新闻发布会。6月至8月,在太原及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点)、革命纪念场馆、战斗遗址举行“寻找先辈的足迹”主题活动。5月15日至18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及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00周年,我省将在临汾市尧庙和壶口瀑布风景区举办“黄河大合唱”专题活动。9月中旬,邀请健在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和在解放战争中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在全省各主要红色旅游景区(点),举办“重访革命遗址,传承民族精神”的主题活动。

红色旅游彰显太行精神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5-05-14 来源:长治日报

本报讯记者暴爱国报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涉及我市的石家庄--西柏坡--涉县--长治--晋城红色旅游线路和长治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入选,成为我省入选的2条线路和6个景区(点)之一。

我市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王家峪和砖壁旧址、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黄崖洞保卫战战场等516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纪念地星罗棋布。此次涉及我市的石家庄--西柏坡--涉县--长治--晋

城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包括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黎城黄崖洞革命纪念地等景点。这里面既有中国惟一一所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史实的大型纪念馆,也有保卫八路军总部兵工厂著名战役黎城黄崖洞保卫战旧址等,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的集中反映。 据悉,同时入选的还有上海--嘉兴--平阳线、南昌--吉安--井冈山线、贵阳--遵义--仁怀--赤水--泸州线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山西的红色旅游:招牌越来越亮

武乡,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一个让人深情关注的地方。

2005年新年伊始,踏着厚厚的积雪,15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旅行社老总和新闻媒体记者,沿着当年八路军的足迹,踏访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以“太行情·山西行”为主题的山西红色旅游年自此拉开了大幕。

家底十分丰厚

翻开中国近代历史的画卷,人们的红色记忆就无法与山西割裂。

一句颇为形象的说法是,山西的青山绿水间,三条主线穿起了簇簇散落的“红色珊瑚”。东线太行山旅游,北起平型关,经黄崖洞,到武乡路军总部,连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西线吕梁山旅游,北起蔡家崖,南至黄河壶口瀑布,连接晋绥西线根据地和红军东征线路;党中央进军西柏坡的中线旅游,西起临县碛口,经岢岚、五台山、东至河北平山,连接延安和西柏坡。

山西是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目前现存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约1460处,其中近500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总部旧址及太行纪念馆、黄崖洞保卫战旧址、红军东征纪念馆、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刘胡兰纪念馆、毛主席路居馆、平型关战役遗址等山西8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景区正在成为山西旅游的新亮点。

悠悠太行,山灵水秀。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星罗棋布。全省11个市中,市市都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目前已有39处著名景点可供游览参观。

前景无可限量

“革命圣地在人们心目中意味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人们都喜欢在革命圣地拍照留念,许多人还选择在这里进行人生历程中入团、入党、成人宣誓、廉政宣誓等重要仪式,甚至在这里举行婚礼。”山西商务国旅国内旅游中心经理牛刚告诉记者,经由他们组团前往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当中,年轻人几乎占到一半,而老年人来旅游的主因是他们心中深藏着的红色情结。中年人主要是接受教育,到实地感悟,通过参观有一个直观印象,其中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居多。

山西红色旅游的兴起,除了人们对红色圣地的向往与追求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革命圣地当作旅游景区来开发。在山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山水景观大多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省内旅游界学者普遍认为,红色旅游要与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战争题材旅游等形式相结合,增加旅游者参与红色生活、绿色生活的互动性,才能收到奇效。在黄崖洞、五台山、灵丘、沁源、定襄等地,“红色旅游”和“山水生态”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王牌。

记者了解到,沿线有八路军纪念馆、黄崖洞等景点的红色旅游公路———南沁公路,日前已经开工建设。这条连接山西晋中、河北邯郸、山西临汾三市的运输要道,被老区人民誉为一条企盼已久的“致富路”。从2005年开始,山西省将计划投资10亿元左右、修建总长900公里的二级公路,改善全省红色旅游交通状况,还要投资2亿多元,对革命老区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包括修建6座红色旅游宾馆、27个停车场,以及旅游厕所等。 精品尚待开发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驻地、平型关战役遗址、保卫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战役的发生地黎城黄崖洞……这些在中国革命发展历史上熠熠生辉的红色旅游资源,已成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然而,山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却不容乐观。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大多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经济基础薄弱,服务设施较差,发展旅游业有一定困难。在旅游产业运行机制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市场化程度低,不少景区还是“吃皇粮”的事业单位,缺乏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投入不足也是影响我省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市、县大多分布在贫困地区,当地旅游部门连到省里开会的差旅费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搞旅游开发。有的地方旅游收入基本上用在给职工发放工资上,红色旅游的滚动发展难以实现。在政府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空守着大好资源也会坐失良机。因此一些地方也曾引入了市场机制,借助于民间资本进行红色旅游的建设,但从全局来看,这只是“杯水车薪”。

山西省旅游局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省仅有黎城、武乡、左权等地的红色旅游开发初具规模,但这些地方的旅游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总体的产业规模不足全省的3%,全省纳入

黄金周预报系统的23个景区当中,仅有黎城黄崖洞一家进入了预报体系。全省的红色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还不到2%。此外,产品结构单一,红色旅游仅停留在“参观学习”上面,这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整体不如人意

从2004年开始,山西旅游部门开始整合全省红色旅游资源,带来了红色旅游的升温。然而,其中还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基础设施存在欠缺。山西红色旅游景点在全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有分布,各景点指示牌设置不明显,不要说外地人,就连本省人也很难找到。另外,大部分景点都没有停车场也成了红色旅游发展的障碍。某旅游车队的司机抱怨地说,山西要发展红色旅游,如果景点门口连停车的地方都没有,又怎能留住游客?

宣传力度应加大。山西红色旅游资源固然丰富,但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大型公共场所,却看不到一块醒目的景点宣传牌。尽管谁都知道山西是个“革命老区”,但酒香也怕巷子深。

旅游纪念品缺位。许多游客在参观了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之后都会问,哪里可买到与抗战有关的纪念品?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山西目前还没有一个形成规模的、与红色旅游有关的旅游纪念品专卖市场。一位河北游客曾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井冈山的天街市场里到处是与当地革命历史有关的纪念品,如红军八角帽、毛主席纪念章、革命先烈事迹书籍等,但在山西却没有这样一个专业市场,老区品牌无人开发,实在可惜。

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刘海鸿教授认为,做大做强山西红色旅游品牌,涉及广告牌、专业市场、停车场、公交线路等方方面面。这需要旅游、文物、规划、土地、工商以及公安交警等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擦亮山西红色旅游的金字招牌。 本报记者高萱

打造我省长治武乡县的红色之旅

我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物保存得最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我省在盘活这些宝贵的资源,变资源为旅游产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但是一些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还远远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在此我们集纳两篇独特的探讨性文章,以共商榷,藉此引起读者对我省旅游资源建设的重视与关心。———编者

武乡县地处太行、太岳两山之间,抗战时期曾是华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生活和战斗在这里。在这块热土上,革命家们部署指挥了反“九路围攻”的长乐战斗、黄崖洞保卫战、解放县城等多

次重大战斗;创建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创办了黄崖洞、柳沟等抗日兵工厂。尤其是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被日本司令部称作“恐惧的挖心战”,就是从这里发出了进军的号角。武乡县作为抗战时八路军总部长期驻地之一,对整个华北乃至中国抗战,甚至是世界法西斯战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如今,武乡县拥有极为丰厚的红色旅游资源,与全国其他革命老区相比,有较高知名度。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在太行山区抗战史实的大型革命纪念馆,是国家重点革命纪念馆之一,邓小平同志曾亲自题写了馆名。王家峪、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均被列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次,其红色旅游资源还具有资源相对集中、组合状况良好、开发潜力较大等特点,可与周边太行山区的左权、黎城、沁县及河北涉县、武安等地,红色旅游资源较为相近的地区,结成红色旅游景群,共同打造国防教育主题园。

基于对武乡县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地位及现存红色旅游资源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要架构武乡红色旅游平台,首先要跳出行政区划,立足大太行,优化整合太行山脉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实现“大主题、大线路”的合作,共同构筑“八路军抗战之路激情游”,通过旅游的表现形式,生动、活化地展示全国抗战的历史画卷。因此,对其有如下几点开发设想。 明确红色定位 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武乡县曾是八路军抗战中心,在整体定位上,采取领先定位理念,确立武乡县“红色武乡·抗战之都”的红色旅游主题形象(“都”取中心之意),红色旅游带命名为“八路军抗战之路”。为发挥中心区域功能,应将抗日战争时期与八路军有关的重大事件及游击战的各种战术,与武乡红色旅游资源在地理、地貌的特征上紧密结合,打破区域划分,“集八路军抗战之大成”,打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大游击阵地”,力争较为全面地反映抗战时八路军及其领导下的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这样,把武乡县打造成为直观生动的学习抗战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挖掘文化内涵 丰富展示内容

充分发挥党史征集研究功能,以尊重历史的“原真性”为原则,准确把握历史脉搏,调整目前展示内容雷同的现状,突出展示特色。比如,在武乡县指挥发生的百团大战,是抗战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对日战役行动。它在特殊历史时期对于打乱日本对华作战计划,消除国内妥协情绪,扩大中国抗战的国际地位等方面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武乡砖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抗战图片的简单陈列,而应提升“百团大战总指挥部”这一产品特色。现在知名度较高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也建议改名为“八路军纪念馆”,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高度,围绕“八路军抗战”主题进行资料征集。可充分利用规划中纪念馆对面的和平广场,用浮雕或现代化声像手段充分展示历史背景。和平广场与八路军纪念馆有机结合,成为“红色武乡抗战之都”的展示中心,景区门票可仿照战争年代的“路条”或八路军番号制作,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有一定收藏与观赏价值。

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 增加参与性旅游活动

无论是砖壁还是王家峪,当年都是群情激昂、运筹帷幄的地方,有战斗、有生产、有生活、有娱乐,曾经发生过许多有影响、有意义、有趣的事件或故事,应该挖掘整理、以活化

的、富有生命和精神情感的方式再现出来,让游客参与、体验,增加旅游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动感。红星杨、枣树的故事极有感染力,可在王家峪白杨林附近,开辟游客植林园,开展如“心留太行”、“见证亲情”等植树活动。还可以通过恢复武乡县漆树坡的窑洞保卫战遗址,开辟军事教育主题园,设置“设三关、拐三弯、楼上楼、天上天、住得久、跑得脱、熏不着、饿不死”的窑洞模拟战;在板山景区,让游客通过攀岩等惊险旅游项目,来体味当年“板山壮士”的英雄气概等等。

充分认识地理环境条件 强化有机利用功能

改变过去单纯地将革命旧址、纪念建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只停留在参观访问层次上的惯例,扩大其利用功能。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如住宿业可以利用现有铁路和场地,构建铁道游击队火车旅馆,使其发挥全面展示的功能;饮食业可以构建八路军套餐等;娱乐业可以全面发挥抗战题材,使其在保留抗战主题的基础上,又富有时尚性的生命活力,在旅游购物上积极开发有八路军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八路军服装、便携式套餐米乳制品、装备玩具系列、红星杨服饰系列等产品。这些旅游商品不仅能很好地拓展主题内涵,而且有利于推动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增加旅游服务的综合收入。

“以红推绿”、“以古传奇” 形成旅游产品的互动定位

武乡县以红色旅游资源而名闻全国,而其它旅游资源,如山地风光系列(悬崖绝壁、溶洞、象形山石),太行生态景观系列(森林、草甸、珍奇动物、气候天象),水域风光系列(水库、河流、泉点),宗教文化系列(寺、观、塔、石刻造像),文物古迹系列(古建筑、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太行民俗风情系列(民间艺术、民间歌舞、节日庆典、民居建筑、风味小吃、土特产品)等,没有得到深度开发。武乡县可通过近期对红色旅游的主题开发与促销,“以红推绿”,促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山、水、泉、林、洞的综合优势,形成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的自然景色,营造“昨日硝烟弥漫,今日绿荫绕山”的整体环境。然后突出重点,培育“一星(华北绿色生态之星)”,走红色旅游景区(点)开发和绿色景区(点)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在重点塑造武乡县“一都(红色武乡抗战之都)”的框架基础上,深挖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法显、石勒、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为题材,展现“以古传奇”的生动内容,引申历史文化的综合卖点即“一园(雄圣天下古典主题乐园)”的旅游形象,以迎合市场需求的多层面、多样性,促进全县旅游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2004年下半年,我国已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国家旅游局准备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二十个“红色旅游名城”、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如果武乡县能够凭借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及富有生命力的开发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红色旅游”工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耀亮的明珠,折射出催人奋进的璀璨光芒。沈乔(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星秀)

“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之一 大同:“万人坑”的

控诉

累累白骨向你诉说饱含血泪的民族耻,巍巍平型关向你证明荡气回肠的斗争史……这是一次震颤心灵的参观,这是一次升华精神的旅游。先烈的丰功伟绩、革命的艰苦卓绝、战争

的硝烟弥漫将在你脑海中翻腾。

红色旅游,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兴旅游产品。山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和产品十分丰厚。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三大根据地之一的我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今日起本报陆续推出“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以此来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5月14日,当记者第一眼看见“万人坑”时,不禁全身战栗。数以千计的白骨充斥整个视野,一股凉气从脚底蔓延到了全身。

惨状 累累白骨见证日寇罪行

二战期间日本侵华遗址———大同煤矿“万人坑”位于大同煤矿煤峪口南沟山。依山而上,首先看到的是1962年建于坡底的大同煤矿矿史展览馆。这里展出的是从“万人坑”中整理出来的一些物件,并对“万人坑”进行了相关介绍。沿阶来到南沟山的半山腰,“悼念死难矿工”6个大字映入眼帘。绕过这几个大字,就到了“万人坑”遗址。

煤峪口的“万人坑”共分上、下两个洞,上洞宽5至6米,深40多米;下洞宽3至4米,深70多米。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开矿劳工扔在了这里,但洞里到底死了多少矿工,直到现在仍无法统计。据当地工作人员说,至少也有两三千人。

在上洞中,记者透过洞口玻璃看到一具具死难矿工的遗骸。有关资料记载,这些尸体有的头颅被击穿,有的四肢被砍掉,有的被紧紧捆绑,有的痛苦地抚摸着臂上的伤痕,有的挣扎着向洞口爬行。许多尸体的姿态可以表明,有些矿工是被活着扔进坑内的。正因如此,有人把“万人坑”称作中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掠夺 不择手段残害6万劳工

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7年,在这7年里就有6万名中国劳工送了命。到底他们受到了怎样的折磨?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参观了设在坡底的大同煤矿矿史展览馆。

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表明,日本为了尽可能地掠夺大同的煤炭资源,逐年提高煤炭产量,从1941年的300万吨发展到1945年的760万吨。这期间,日本人没有改进任何生产设备。他们实行的是彻彻底底的“以人换煤”政策,拿中国劳工的生命来换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资源。展览馆内一幅漫画上列了一个等式:1000吨煤=4个中国劳工。在这种劳动环境下,平均8个月就有5000多名矿工死去。

大同煤矿矿史展览馆内还陈列着一些当年整理“万人坑”时,从劳工身体上找到的一些实物。其中一份资料显示:日寇在大同煤矿用工采用募集制,内工从大同本地及周边解决,外工则来自山东、河南、河北。主要采用诱骗、抓捕手段。劳工募集费用内外有别,从2元(银元)至50元不等。为了延长劳工的劳动时间,日寇强迫他们吸食鸦片,刺激神经。

当时一位矿工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劳工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一天才能吃一顿发霉的高粱面,喝的是井下的污水,工人们经常泻吐,染上各种疾病。1942年春天,矿区霍乱流行,工人成批病倒。日本监工怕这种流行病影响出煤,就把400多名患者集中起来,关进一个大房子里,既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没几天连病带饿,这些人死亡大半。尽管如此,日寇还嫌不够。于是,不管死的、活的,都被抬出去扔进了“万人坑”。后来“万人坑”填满了,日本侵略者发现有的活人从坑中爬了出来,便又采取更加毒辣的手段,将死了的和有病未死的人集中起来,成批地用火焚烧。

警醒 再现历史教育中华儿女

大同煤矿“万人坑”

作为日本军国主义残酷迫害大同矿工,疯狂推行“以人换煤”政策的历史见证。现在已经成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40多年来,大同“万人坑”曾先后接待过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及国内观众达500余万次,其中接待近50个国家地区的外国观众4000余人。每年清明节等节假日,都有大批中小学生、驻军部队战士前来参观凭吊。

大同煤矿“万人坑”

不仅教育了中国人民,也在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82年5月中旬,以武井英夫为首的27名当年在大同煤矿工作过的日本旧职员,组成“大同炭矿访华团”,来到大同煤矿“万人坑”前焚香祈祷,有的还忏悔跪拜。同年8月中旬,日本静岗县日中友好访华团一行46人,观看了大同煤矿“万人坑”,面对累累白骨,访华团团长渡边沉痛地说:“看了以后心里很不好受。历史是不会改变的。”为了更好地起到教育后人勿忘国耻的作用,大同“万

大同煤矿“万人坑”

大同煤矿“万人坑”,二战期间日本侵华遗址,位于大同煤矿煤峪口矿。

1937年—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大同煤矿野蛮地推行“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疯狂地掠夺大同的煤炭资源,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他们以“盖房”、“筑路”为名,从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安徽等地抓骗破产的农民和失业小手工业者到矿山当劳工。 劳工被迫在闷热、潮湿、煤尘弥漫的矿井里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矿工稍有反抗,日军便采取活埋、剥皮、刺杀等手段予以残杀。恶劣的生活条件使大批劳工患上了痢疾、伤寒等传染病症,日本侵略者不仅不给医治,反而把他们关进“隔离所”,到奄奄一息时,扔到荒郊野外、河滩山谷、山洞和旧煤窑中。日积月累,被杀死、打死、累死、病死的劳工形成了一个个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8年,共掠夺煤炭1400余万吨,这期间共有6万多名矿工被摧残丧生,平均每出1000吨煤就有4名矿工惨死。据老工人回忆,大同矿区较大的“万人坑”有20多处。煤峪口南沟“万人坑”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万人坑”。

他们见证“万人坑”

赵秉仁 85岁 日占煤峪口矿工人

我19岁被日本人捉到煤峪口矿干木工。刚去时,因为不明白日本人说什么,一个日本兵解释得不耐烦了,就拿刺刀向我面门戳了过来。我一偏头,虽然躲过了眼睛,但眉骨上至今留下了一道伤疤。

还有一次,一位叫松本的日本领班路过我工作场地时,被堆放的木器绊倒了。这家伙一怒之下,随手操起一把镢头向我身上猛打。当我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发现胸部断了3根肋骨。 任巨财 82岁 日占煤峪口矿矿工

我是左云县马道头人,1943年被汉奸逼着参加了“报国队”(为日本煤矿干活的雇工组织),然后来到煤峪口矿下井挖煤。在井下干活时,监工、把头站在身后监视,12个小时内根本不让休息。我当时因为伸了一下腰,监工就抡起榔头朝我脑袋打了过来。我用手一挡,手指全被打折了。

我第一天进工房时,室内有12个人,第二天就剩下6个了。当时的老同志告诉我,没回来的都被扔到“万人坑”了。

齐三保 78岁 日占四老沟矿见证人

我10多岁时跟着父亲和哥哥去了四老沟矿。由于干了活日本人根本不给钱,一家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父亲因为想捡张水泥袋往身上裹,结果被日本人发现打死了。 哥哥他们十几个人刚要下去挖煤时,发现顶板漏煤、窑壁渗水,大家都说不能下井。可监工和把头拿着刺刀、机枪逼着他们下去。这些人刚下井,顶板就塌了下来,大家全死在了里面。

王荣 78岁 日占煤峪口矿童工

当时一位工友生病了,连续几天不能工作,日本人让把他抬走。第二天,两位中国人去“万人坑”扔死人时,这位工友恰好从昏迷中醒了过来,他在“万人坑”里大喊:“我还没死呢,快救救我。”大家把他拉了上来,这位工友一直活到前年才去世。

焦云风(女)75岁 日占忻州窑矿见证人

1942年,我们全家7口人被日本人以招工的名义从北京门头沟骗到了大同。父亲和哥哥们都下井挖煤,没到半年,我们家死得只剩下两口人了。后来发生了瘟疫,我和矿上一大批人被赶到了黄草洼(万人坑之一)。我们上千人被圈在一起,吃喝拉撒全在圈内。我在那里呆了二十几天,人死了一批又一批,死后就被就近焚烧,烧剩下的骨头填满了长达百米的黄草洼。

小提示

路线:由太原乘火车或汽车到达大同市,然后从大同市区乘中巴或打的到大同矿务局,从矿务局乘车可以直达煤峪口矿“万人坑”遗址展览馆。

看点:“万人坑”遗址;大型泥塑群、苦难矿工家史幻灯演播厅;大同煤矿矿史陈列馆,内有解放前矿工下窑背炭用的油灯、背垫、刮汗板以及把头、“人伙柜”盘剥矿工的秤砣、账簿等实物和生动形象的画面。

“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之二:地道战,伏下雄

兵千百万 “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每当听到这首雄壮激昂的歌曲,人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电影《地道战》中的画面。电影里的“高家庄”的原型,就是位于河北省清苑县的冉庄。而山西定襄县境内也有一个地道战遗址———西河头地道战遗址,它与河北冉庄、北京焦庄户一起并称为全国三大地道战遗址,在这里,定襄人民曾多次击退国民党阎锡山部及地方武装的进攻,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记者探访神秘地道

5月19日,记者探访了这条神秘的地道。

从太原出发,沿大运高速公路一路北行。从忻州下高速路后,向着五台山方向行驶近1个小时,我们便来到了西河头村。西河头东接定襄县城,南临太河铁路和忻台公路,北依滹沱河,东、西、北三面与河滩相接。进村后,车子沿着两边绿油油的庄稼地前行五六百米,就到了“隐藏”在这里的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现在这里已经修建了纪念馆。

进入大院,在樊俊彪馆长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纪念馆院内的一间平房。从外观上看,这间小土房与当地农村的任何一间民房没有什么差别,然而走进房间,迎面的土炕让我们兴奋不已。大家立刻意识到,与我们看过的电影《地道战》一样,这盘土炕下面,就是一个地道入口。

馆长在前面带路,我们迫不及待地从“土炕”下钻进了地道。据介绍,整个地道全长10里,三条大干线由东向西,五十多条支线纵横交错。目前,对游人开放的地道只是南线地下一层长约1000多米的一段。

在地下4米多深,一人多高,宽不足1米,1000多米长的地道里,有出入口、出击口、卡口、翻口、“迷魂阵”、迂回枪眼、暗枪眼、陷阱、翻板、地堡及高房工事等装置设施,能防水、防烟、防毒。地道的密室里,甚至还可以开几百人的“圆桌会议”!现在,这个密室成了附近中小学生进行入队、入团、成人仪式甚至小组活动的一个场所。为了方便游人参观,地道里每隔十几米就设置一盏灯,我们事先还准备了手电,即便如此,若不是有樊馆长的引导,我们还真不知道如何走出这个“迷魂阵”。

刚刚入夏,气温骤升,但地道里却十分阴凉。一边躬身通过翻口处,一边想象到当年的民兵们在这里消灭敌人的情景,大家都非常兴奋。樊馆长告诉我们,原来地道的内墙都是土墙,为了游客安全着想,开放的这一段,已经用砖木加固,外层再用土抹,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风貌。

三十分钟之后,我们结束了参观路线,从地道里爬出来,出口竟是村中的一个观音堂。掀开观音堂前的跪垫,地面依然没有什么两样,轻轻推开机关,一个洞口就显现出来,当年的民兵们就是这样出入这座“地下城堡”的。

地道是如何挖成的

“刚开始,老百姓为了保命,都是自己偷着挖。”导游小李向记者介绍,“那时的地道主要是为了藏人,只有简单的地洞,没有作战的功能。”到了1946年,地道功能逐渐完善,形成了规模。

挖地道需要很多人,大家都是义务工,一个子儿也不挣。500多民兵、老百姓、村干部,不分昼夜足足挖了40天,才将原先分散的地道贯通。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样,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些则利用牲口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为了保密,这些出入口都设在民兵、干部、积极分子的家中,普通老百姓很少知道。

当时,人们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地面上修建了地堡,还利用小庙、碾子墙角等地形、地物,修筑了一些工事。地道和地面工事相配合,各种火力相交叉,构成密集的火力网。

“不同于河北冉庄从路面往下挖,然后再„盖顶‟的办法,西河头的地道通常都是从两边开始掏着挖,地道的干线都在房屋的墙根下,沿着墙根每隔几米挖一个竖井,村干部组织乡亲们用细绳把筐子吊在辘轳上,通过竖井往上吊土。吊上来的土,撒在路上垫路,地道挖成后,竖井的口子也要封上,用土坯垒好,这样敌人就看不出来了。”

地道挖成之后,立刻显现出了威力。于是,阎军和伪军想出各种办法来破坏地道。在1946年———1948年间,敌人用炸弹炸地道十多次,企图摧毁这座庞大的“地下堡垒”。但是,由于地道内部结构复杂,敌人每次只能破坏其中的一小段,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地道的巨大作用。“敌人还往地道里放过毒,放毒的时候他们不敢到地道里去,用扇车往里面扇毒气。”让敌人气愤的是,毒气根本扇不进去,“因为地道里面有翻口,毒气进来,民兵们把翻口的挡板放下,然后盖上土,敌人的毒气破坏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导游小李告诉记者,“敌人的毒气、水淹、炸弹根本没有伤过咱们自己人。”

民兵讲过去的故事

战争的故事和痕迹在昔日战场已难寻觅,还好,它们还留在走过战争的老人的记忆里。 在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当年的民兵、78岁的张有才老人。这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接待站向无数国内外来客介绍地道战的老人,如今提起地道,仍有说不完的话。

“在挖地道的时候,敌人来过三次,前两次,我们打得敌人都没能进村。”张有才老人回忆,“第三次是1948年的正月初八,天寒地冻,阎锡山的39师、40师共3万多人,包围了村子。而当时的游击队加上民兵一共只有50多人,那是地道挖成以后,经历的最大一次战役。” 那次战斗打得异常艰苦,整整持续了一天两夜。最后,阎军丢下100多名伤病残将,狼狈地退了回去。在观音堂附近,民兵们还打死一名伪营长,这也是西河头地道战历次战役中,打死的级别最高的敌军将领。“在那次战斗中,我的肩部中了冷枪。”张有才老人说,“我正往地道里跑的时候,在地道口中了枪。”而他的一个战友,却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那年他们只有18岁。

张有才说,当年打仗,讲究“三通”:房上通,房下通,地道通。打仗的时候,敌人白天来了,民兵们就上房打,这是房上通;敌人的兵力多,咱们的兵力少,咱们就从下面打———民兵利用地形熟悉的优势在每家之间钻来钻去地打,这就是房下通;地道通就是利用地道的工事,在地道里作战。

这就是让敌人无可奈何的地道战。(高萱)

相关链接

1940年,百团大战告捷后,凶残的日寇向我晋察冀边区军民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内的日寇也对西河头、炭窖沟、藏孤台等3个村庄进行了洗劫,先后制造了8起惨案,枪杀百姓400多人,烧毁民房2000余间。为了躲避日寇的烧杀抢掠,我抗日军民遵照毛主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思想,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从1942年开始至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定襄全县150多个村庄,就有80多个村庄挖了地道,地道总长200公里,构成了一座密如蛛网的地下长城。

西河头地道,开挖于1942年,始为简易地道,只能藏人。后根据战争需要,逐步完善,到1947年秋,当地动员500余人,经40昼夜挖成了自东向西全长5公里的由三条大干线,52条支线所组成的纵横交错的地道网。地道分为三层,一层用于作战,二层设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此外,地道内还有翻口22个,卡口8个,陷阱和迷魂阵各12个,作战枪眼22个,出击口10个,出入口11个,连通水井3眼,地堡15座,高房工事1处。地道具有防水、防毒、防烟、射击等多种功能,是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西河头人民和定襄武工队,依托地道,配合地雷,开展了地道战、地雷战,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前后共经过大小战斗11次,击伤了敌人1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400余件。

“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之三:听胡兰故事睹英

烈气概

墓冢周围,松涛起伏,芳草萋萋。5月21日,当记者站到刘胡兰墓前的那一刻,眼前仿佛闪现出了她面对铡刀时英勇不屈的身影。

松柏有幸伴忠骨

胡兰村,是文水县一个方圆不过二里地的普通村落,原名云周西村。解放后,为纪念牺牲的刘胡兰,村名就改为胡兰村,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刘胡兰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

从文水县乘公交车,一路颠簸到胡兰村。一下车,路南闪出一带灰墙,墙内松柏参天,绿波涌动,路人指点道“里面就是刘胡兰纪念馆”。沿围墙向南走,墙的尽头就是纪念馆大门。

站在门口向里望去,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碑莹白耀眼,上面刻着毛泽东主席的著名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背面刻着郭沫若书写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于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纪念碑后面,是设计典雅的刘胡兰革命事迹陈列室,里面用绘画和雕塑分时期介绍了烈士的生平、革命经历、牺牲情景,并陈列有烈士的遗物以及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穿行于各个陈列室,栩栩如生的绘画将英雄的成长历程一一展现,各个玻璃柜中,摆放着英雄用过的纺车、围巾、斧头等物品,这些物品将观者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陈列室后面是一座大院,大院正面,翠柏掩映之下,是一座仿古建筑———七烈士纪念厅,陈列着包括刘胡兰在内的七位烈士的雕像。仰望七烈士雕像,横眉怒目,威风凛凛,坚毅中满含对革命的忠贞和对敌人的轻蔑。大院东侧是刘胡兰事迹影视室。转过七烈士纪念厅到达后院,满眼绿色,层层叠叠的松柏,随风作舞。正面高台之上,就是英雄的墓冢了。墓前树着一尊刘胡兰的汉白玉雕像,昂首向前。雕像东侧,一株柳树参天而立,其下便是刘胡兰被捕处,柳树前面十多米,就是刘胡兰当年的遇难地。后人为纪念她,就在这里建起了纪念馆。至今,被捕处的大柳树、斥敌处的观音庙,都作为历史的见证悄然诉说着那段岁月。 英雄无畏赴刑场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7年被军阀阎锡山部队杀害,遇难时年仅15岁。刘胡兰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毛泽东主席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在刘胡兰纪念馆,记者在与副馆长陈湘平的交谈中得知,陈馆长的父亲陈德邻也是当年村里的革命者,后来一直参加革命工作,目前已经离休,其伯父正是当年文水县第五区的区长陈德照。通过父辈们的讲述,陈馆长对当年的刘胡兰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客观的认识。 “那时候的云周西村,号称„小延安‟,因为这里的革命气氛浓厚,老百姓非常拥护共产党。当时我军但凡在这个村子与敌人交锋,基本没有吃过败仗。”革命年代的云周西村,老百姓的觉悟普遍较高,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的刘胡兰,性格变得刚强、倔强。目睹了众多发生在身边的英雄事迹后,年幼的刘胡兰曾语出惊人,“要死也要那样死”。随着年龄的增长,刘胡兰参加了村里的妇救会,并任秘书,从此融入轰轰烈烈的革命当中。

1946年5月,刘胡兰被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候补党员,当时她才14岁。1946年秋天,阎匪军开进了村子。为避免损失,村里的党员干部们都向山上转移,刘胡兰也在撤退名单之内,但是考虑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她决定留下来。 1947年1月12日,文水县云周西村被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中。由于叛徒的出卖,阎锡山军阀某连与地主武装包围了云周西村,乡亲们被赶到了村里的大榆树下,刘胡兰和其他六烈士当时都在人群中。据陈馆长讲,当时的军阀连长叫张全宝,他抓到了刘胡兰和其他6个人。他看刘胡兰年纪非常小,又是共产党员,便想从刘胡兰口中得到他想知道的东西。审问无效后,敌人万般无奈,只好提出“只要你说以后不再为共产党办事了,今天就可以活下来”。可刘胡兰的回答是“那可办不到”,随后慷慨就义。

往事虽已逝去,但父辈们的亲身经历给了陈馆长这个发言权,他很客观地说:“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只有15岁,可以说,以她当时的年龄,面对几个乡亲被害后血淋淋的遗体,能够从容就义,这恐怕是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仅凭这一点,刘胡兰的英雄称号就当之无愧。” 壮烈事迹励后人

刘胡兰牺牲后,最早报道此事的是新华社吕梁分社记者李宏森。消息传开后,战斗剧社创作人员创作了话剧《英雄刘胡兰》。据说,此剧在为解放文水的参战部队放映时,演到敌军连长要用铡刀铡死刘胡兰一段,台下群情激愤,有个战士突然推上子弹,对准敌连长扮演者就要开枪,幸亏旁边的几个同志及时阻拦才未出事。1947年,延安各界慰问团来到文水,在了解到刘胡兰烈士的事迹后,慰问团副团长张仲实向任弼时同志做了汇报,任弼时又汇报

给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随即于1947年3月26日题写了著名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字。同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烈士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新中国成立后,刘胡兰纪念馆于1959年建成对外开放,开馆以来,近1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参观访问,瞻仰烈士遗迹。罗瑞卿、郭沫若、谢觉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馆参观并题词留念。1994年,江泽民视察山西时,为刘胡兰烈士题词:发扬胡兰精神,献身四化大业。自开馆以来,全国各地的团体来刘胡兰纪念馆举行入党仪式的达2550多次,入团仪式有3120多次,入队仪式3400多次,接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64次。

老人重忆刘胡兰

口述人:白天广,70岁 现住胡兰村

刘胡兰等七烈士牺牲时,我12岁。在我印象里,刘胡兰比同龄人要成熟懂事,且胆大倔强。当时村里发动群众给部队做军鞋,鞋底厚度都有严格规定。村里有个地主婆叫二寡妇,平时好吃懒做。有一次,刘胡兰发现二寡妇送来的军鞋有问题,但农会主任石五则却替二寡妇“辩护”,面对比她大很多的石五则,刘胡兰坚持认为这是双假军鞋。后来村里的其他干部提议用斧子劈开看看,刘胡兰说,“看就看,要是我冤枉了她,我承担错误。”拿来斧子后,刘胡兰劈开鞋底,发现这双军鞋的鞋底是用谷草填充的。

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之四

(没找到)

山西红色之旅大型系列报道之五:麻田镇:八路军的

故事说不完

麻田镇,坐落在左权县(1948年9月18日前称辽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峡谷中,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在被誉为太行山上的“红色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前敌总指挥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新华日报等150多个机关曾在该县境内驻扎。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李雪峰、杨尚昆、罗瑞卿等老一辈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历史留给当地人民的不仅是星罗棋布的革命纪念地,更有对英雄无尽的追思……

纪念馆内敬仰革命先烈

5月23日,记者来到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这是一所普通的民居。推开黑漆的木门,一座庭院呈现眼前。八路军总部驻扎在这座大院,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9月25日迁走,时间近5年之久。而这5年,正是我国抗日战争最艰难、最关键、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特殊阶段。

1937年8月,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率领先遣部队来到辽县。11月15日,和顺石拐会议后,他和副师长徐向前率部进驻辽县西河头村,和中共冀晋豫省委一起,共同开辟了晋冀鲁豫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11月7日,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首脑机关进驻辽县武军寺及麻田镇一带,在这里指挥华北军民坚持抗战,直到胜利。

纪念馆管理员张树琪说,1980年,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成立并对外开放,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刘华清、秦基伟、原中央副主席李德生等曾先后回访总部纪念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为纪念

馆题写了馆名。现在,这里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的红色基地。 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占地4700平方米,18个展室分为总部办公室旧址,邓小平旧居,左权、罗瑞卿旧居三大部分。馆藏革命文物183件,展示陈列图片370幅。其中,日军在左权暴行录详细记载了被日军杀害的人数、烧毁的房屋,以及工、矿、商业在抗日战争中的损失。 “这是当年彭德怀和邓小平下棋的地方———对弈亭,这„将军树‟是时任国防部部长的秦基伟1986年回访总部时,亲手栽下的柏树。”听着张树琪的介绍,来到总部旧址。在月季和万年青的环绕中,这里显得极为幽静。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刘伯承、杨尚昆、罗瑞卿等曾经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作战科陈列的40多幅历史照片,记载着日本侵华的历史。另外,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时,彭德怀、邓小平、左权等参加生产劳动使用过的锄头、镰刀、铁锨等工具也陈列在内。

纪念馆内还驻扎着一支“八路军总部艺术团”。该团副团长郝维忠告诉记者,为传颂英雄事迹,总部纪念馆于2003年6月成立了艺术团,全团现有40名团员。运用地方特色的左权小花戏、左权民歌等形式,排演了歌舞剧《太行赞歌》、《再见了,太行山》,舞蹈《将军魂》等节目,目的是让游人们“走一趟革命圣地,看一台革命节目,听一首革命歌曲,目睹一次伟人的形象,接受一次传统教育。”明年,他们还计划远赴延安、遵义、瑞金等红色线路巡回演出。

十字岭旁述说英雄故事

左权县是华北地区惟一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县。来到左权县,不能不去左权将军牺牲的十字岭纪念凭吊。

十字岭就在麻田镇附近。步行上山,左权将军纪念亭赫然就在眼前。绿草幽幽,当年的炮火硝烟已经远去;松涛阵阵,似乎在诉说对将军无尽的思念。

十字岭突围战中,左权将军是怎么牺牲的?1984年,左权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的直接指挥人王亚朴来左权县时,左权县委党史办邢晓寿曾和他有接触,了解了左权将军牺牲的前后。

1942年4月,侵华日军制订了“铁壁合围”八路军总部的计划。5月24日,敌军对我方形成包围。当晚,我方主力已经突出包围,少数总部机关人员由于得驱赶驮着辎重的驴子,行进速度非常缓慢。5月25日中午,在十字岭,总部机关人员陷入敌人重兵包围。地上枪声不绝于耳,空中敌机轰鸣狂炸。在组织突围时,左权被一颗炮弹击中,英勇殉国。消息传来,辽县人民悲痛不已,万余民众签名,向边区政府提出将辽县易名为左权县的请求。1942年9月18日,辽县军民5000人隆重举行易名典礼大会。从此,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左权县”。

左权本是湖南醴陵人,却将其名字永远留在了这个太行山上的小县城。战争年代,他在给哥哥的家书中说,“我们没有一个铜板,我们在吃树皮草根,我已献身革命,家中之事托你照看了”;爱女左太北生下三个月时,左权告别妻女,毅然上了战场,哪知这竟是永别。 虎头山上回忆峥嵘岁月

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八路、小民兵,很多已经去世,尚在人世的也已年届耄耋。张树琪告诉记者,“老八路们因年迈思想混沌不清,已经无法清楚地回忆过去。”幸好,邢晓寿“知道八路军故事最多”,老八路们思维清晰时,经常和他回忆战争年代的事。

“1942年、1943年,日本侵略者实行经济封锁,再加上连续两年的干旱,很多地区颗粒无收,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艰难。大生产运动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邢晓寿说,当年的民兵队长等人健在时,曾和他谈起过当时的事情。

登上麻田镇虎头山半山腰,邢晓寿告诉记者,这就是当年“布衣元帅”彭德怀和贫农汪福成共同开荒之处。汪福成借住的小房,紧挨着八路军总部大院。彭总有时和汪福成闲聊,给他讲解闹革命的道理。那会儿,军民生活都很苦,但彭总却将自己微薄的伙食费节约下来帮

助汪福成。“彭总和汪福成好像是一家人。”当时麻田群众都这样说。看到彭总有空就帮群众筛面,有人开玩笑说,“彭总啊,要不是你衣裳和口音跟俺们不一样,真要把你当成本地庄稼人哩!”彭德怀带领群众挖渠、修地、种菜,以至后来左权县有了叫“菜园村”、“东大渠”的地方。麻田镇百姓告诉记者,东大渠现在还在灌溉着麻田725亩耕地。多年后,左权县武军寺后的群峰中,有一个山崖,在山石巧妙的垒叠间,竟呈现出了彭总的形象。远远看去,就像是彭总手拿望远镜在远眺。这是当地著名的景观“将军远望”。

1942年大旱期间,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按照总部指示,将战士的口粮由每人每天一斤半减到九两,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分给当地的困难户。一次,司务长给邓小平孩子的奶妈发奶孩米,秤高了一点,司务长把秤绳向后抹了抹,准备倒米。这个细微的动作被邓小平看见了,他走过去查看秤星后说,“这是国家的小米,八路军要求官兵一致,谁也不能搞特殊化哟!”说着把多出的小米又掬了回去。在场的人无不感动。村民韩荷花曾经给刘伯承拆补过被褥,刘伯承亲手给了她一块银元。但她一直舍不得花掉,一直留至今日以作纪念;徐向前特别爱吃房东腌制的酸菜……

八路军在麻田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相关文章

  • 山西旅游业发展对策探讨
  • 山西旅游业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需求急剧增长,山西省的旅游业也随之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但是比较而言, 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山西是众所周知的旅游资源大省,而现实中的山西省 ...查看


  • 延安红色旅游文化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延安红色旅游文化 作者:李雪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02期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 ...查看


  • 1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 ------------------------------ ...查看


  • 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趋势
  • 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趋势 作者:李乐 地址:晋城江淮重工 摘要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点,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构建了一套 ...查看


  • 汾阳市贾家庄乡村旅游典型材料(1)(1)
  • 汾阳市贾家庄村发展乡村旅游情况汇报 汾阳市贾家庄村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河水西畔,距汾阳古城五公里,紧靠太汾高速公路.307国道和太中银铁路,与举世闻名的汾酒之都杏花村相毗邻.全村总面积4.2平方公里,村民800余户,3000余人.距离省城太原 ...查看


  • 全部4A级旅游景区旅游景点大全-11
  • [河北>石家庄] 抱犊寨      抱犊山,旧名萆山, 抱犊寨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座名山的名称.它位于鹿泉市境内,东距省会石家庄仅16公里,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地的旅游景区.2001年11月,抱犊寨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q ...查看


  • 西柏坡红色旅游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西柏坡红色旅游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西柏坡地处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之美誉.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的柏坡湖,背依松柏苍翠的柏坡岭,依山临水,自然 ...查看


  • 旅游景点小常识
  • 旅游景点小常识 暂时放下手中缠人的事务,抛开纷繁的思绪,让我们走出家门,聆听天籁之音,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如果您不愿长途跋涉外出,大可与亲友一起,漫步到家门口的几处景点,享受真正"休闲"的滋味.结合我市旅游特点,本版特向您 ...查看


  • 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 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报告 撰写人:赵礼祺 价格:免费 目录 一. 1. 2. 二. 1. 2. 3. 三. 1. 2. 四. 1. 2. 中国旅游业简介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