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倒闭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施实清理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

(一)不良资产比例过大。可以说,海南发展银行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吸纳海南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怪胎。1992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严重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5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二)违法违规经营,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

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正式开业的。成立时的股本16.77亿元。但仅在1995年5月到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代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入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到账后的一个月,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拿走。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这种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启示:

(一)不良资产比例过大是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最主要风险。

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尽管对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的匡算结果有不同,有的说20%左右,有的说30%左右,不论哪一个比例,反正都是高比例,大大超过了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限界,也大大高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的泰国(7.9%)、马来西亚(6.4%)、印尼(17%)、韩国(12%)、日本(12%)、台湾(11%)。而形成高比例不良资产的原因虽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但更多是由于体制因素及由此引起的过多行政干预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如此高的的不良资产比例下之所以还能正常运转,根本一点在于广大民众相信国有银行不会倒闭,因此不但不挤提,还照常存款。海南发展银行一开始就染上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病,长官意志使它一起步就背上了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而由于它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国家信用保证,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挤兑,引发支付危机而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事裹着国家信用大旗掩盖着高额不良资产的病灶,如果不能尽快把不良资产比重降下来,随着不断的全球化和我国的商业银行企业改革的深入,就极容易引发类似海南发展银行这样的风波。

(二)合规合法经营是商业稳健运行的基本要求。

海南发展银行之所以短命,原因是它一业就是违规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章第35条、第36条、第40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而海南发展银行完全违背这些规定,贷款不问用途,贷款不搞抵押,通过贷款的方式抽逃资本金,前门拿进、后门拿出,拿来多少、带走多少。如此违法乱纪经营,岂有不垮之理。

(三)中央银行的救助是防止商业银行发生信用危机,化解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1998年上半年海南发展银行出现储户挤兑时,中央银行紧急调动34亿资金予以支持,当发现如此救助不足以制止信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采取断然措

施,立即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对其实行接管,从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保护了私人储户的利益。同时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对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在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偿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总付,以体现投资者(这里为存款者)自我承担风险的原则。这一案例,充分显示了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和化解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火线的地位。

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先后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和壮大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

案例发生原因分析:

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图海南发展银行兼并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现挤兑行为。随后几个月的挤兑行为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国家曾紧急调了34亿元资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车薪。为控制局面,防止风险漫延,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同时宣布从关闭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政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施实清理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商银行,现金提取量不多,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震动。

(一)不良资产比例过大。可以说,海南发展银行建立本身就是一个吸纳海南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怪胎。1992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严重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5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

(二)违法违规经营,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

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正式开业的。成立时的股本16.77亿元。但仅在1995年5月到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代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入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到账后的一个月,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拿走。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这种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启示:

(一)不良资产比例过大是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最主要风险。

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尽管对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的匡算结果有不同,有的说20%左右,有的说30%左右,不论哪一个比例,反正都是高比例,大大超过了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7%的最高限界,也大大高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的泰国(7.9%)、马来西亚(6.4%)、印尼(17%)、韩国(12%)、日本(12%)、台湾(11%)。而形成高比例不良资产的原因虽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但更多是由于体制因素及由此引起的过多行政干预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如此高的的不良资产比例下之所以还能正常运转,根本一点在于广大民众相信国有银行不会倒闭,因此不但不挤提,还照常存款。海南发展银行一开始就染上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病,长官意志使它一起步就背上了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而由于它不是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国家信用保证,因此,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挤兑,引发支付危机而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事裹着国家信用大旗掩盖着高额不良资产的病灶,如果不能尽快把不良资产比重降下来,随着不断的全球化和我国的商业银行企业改革的深入,就极容易引发类似海南发展银行这样的风波。

(二)合规合法经营是商业稳健运行的基本要求。

海南发展银行之所以短命,原因是它一业就是违规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章第35条、第36条、第40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而海南发展银行完全违背这些规定,贷款不问用途,贷款不搞抵押,通过贷款的方式抽逃资本金,前门拿进、后门拿出,拿来多少、带走多少。如此违法乱纪经营,岂有不垮之理。

(三)中央银行的救助是防止商业银行发生信用危机,化解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1998年上半年海南发展银行出现储户挤兑时,中央银行紧急调动34亿资金予以支持,当发现如此救助不足以制止信用危机发生时,中央银行采取断然措

施,立即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由中国工商银行对其实行接管,从而避免了事态的扩大,保护了私人储户的利益。同时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对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在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偿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总付,以体现投资者(这里为存款者)自我承担风险的原则。这一案例,充分显示了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和化解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火线的地位。


相关文章

  •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 金融中介学大作业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 涂席文 2014093224 王 迅 2014093227 王一鸣 2014093228 徐金璐 2014093229 朱 然 2014093231 目录 1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事件 ...查看


  • 丁丽丽财务风险案例
  • 财务风险案例之 --合俊集团自己打败自己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 性.现代企业财务风险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外汇风险.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并由此带来诸多的问题 ...查看


  • 存款保险制度 1
  • 一.存款保险公司倒闭的前车之鉴 美国银行业在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危机.在这次危机中,银行倒闭数量陡增.在20世纪20年代,每年倒闭的银行数量超过500家:在大萧条期间,则超过了2000家:30年代中后期,降到了每年不到100家. ...查看


  • 外贸风险防范 7.24
  • 外贸风险实战案例分享 风险 一. 90年代末至今的三大危机 期间很多大公司倒闭,也有银行倒闭,若倒闭的银行是信用证的开证行,这就有风险了,所以说银行也有可能破产,信用证也有风险:大客户老客户也是有风险的 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导致中国的出口减少 ...查看


  • 货币银行学案例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案例 1 :个人支票存款为什么难以走入我国寻常百姓家 ?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个人消费主要以现金支付为主, 极少用到个人支票, 许多人甚至根本 不知道个人支票存款为何物. 为什么支票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不能走入我国寻常百姓 ...查看


  • 顺丰总案例分析报告
  • 顺丰快递案例分析报告 组员 摘要 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于1993年成立,总部设在深圳,是一家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快递及相关业务的服务性企业.自成立以来,顺丰始终专注于服务质量的提升,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国内(包括港.澳. ...查看


  • 几种营运资金管理缺陷的案例分析_王晓军
  • 案例研究CASESTUDY 几种营运资金管理缺陷的案例分析 延安大学 王晓军 乔志杰 刘文霞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因资金断链而破产的企业到处都是,加强资金管理,特别是营运资金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失败 ...查看


  • 案例一:巴林银行之倒闭
  • 案例一:巴林银行之倒闭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1995年国际金融界的爆炸性新闻,尽管时间已 过去十多年,但巴林银行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一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Barings Bank),它是 ...查看


  • 阅读一.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
  • 流动性风险-案例分析:北岩银行 [课程目标] 完成本课程后,你将能够:    详细说明北岩银行业务模式的主要风险 描述这场危机.公共干预措施和北岩银行的国有化 充分了解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吸取的教训 [预备知识] 为了从本课程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