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

0 引言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912年,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理论 [1]。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的行为。他认为,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 “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理念首先出现于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他指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并做出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著名论断。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科技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严重限制了经济活力,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改变原有的以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此来应对目前经济新常态,突破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困局显得极为重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做出战略部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方面齐头并进。

1 理论创新是基础

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对人类原有理论体系的突破以及新的理论体系的创立。理论创新是破旧与对立的统一,理论创新是继承与创造的统一。理论创新都是以问题的发现为开端的,理论创新的实现过程也就是问题被解决的过程[3]。

中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变迁。原有的理论体系已无法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为了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必须要先建立相应的学说、理论设计好清晰的社会转型目标,

设计好具体的转型方式、发展阶段和步骤,预测转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做好相应的对策。因此,目前中国处于急需理论大创新的时期。在当代中国,应针对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社会转型问题、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改革问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论创新。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深入系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全面客观地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建立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理论成果。生产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但重申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进一步强调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科技创新是其核心内容,但并不是唯一内容。创新应该是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而其中理论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创新应当先行。 2 制度创新是关键

制度创新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和熊彼特创新经济学两个学术流派的融合。制度创新理论的创始人诺斯和戴维斯认为,制度创新只的是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现存制度的变革[4]。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制度供给主体,因此也必然是制度创新的责任主体,政府在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其核心功能就是主导建立一套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制度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围绕人才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财税制度创新和法律制度创新四个方面系统展开。

2.1人才制度创新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是知识和科技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5]。进行人才制度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构造全面有利于人才创新制度。要尽快确立权责利明晰的并能从根本上保证和鼓励人才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的新制度,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创新和用人制度创新等。鼓励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创新成果入股,确保创新人才拥有其创新能力的所有权和创造财富的收益权,确保创新人才拥有其智力成果的专利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合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规范的人才奖励制度。

2.2金融制度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金融制度创新的支持,金融业需要不断创新以配合创

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金融制度是指基于保证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系统得以运行而确立的规则体系,金融制度的创新是金融在制度层面上的创新[6]。金融制度作为一国经济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必然受制于基本经济制度,金融制度创新也只能在特定的经济制度框架内进行。

我国金融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政策金融的比重过高,这就决定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是高比例的政策性金融。而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是通过建立各种成分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职能不同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来实现的。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创新明显滞后或不足,政策性投资之外的资本流通渠道匮乏,必须加大经济制度改革,从而有效推进金融制度创新。

2.3 财税制度创新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国家的财税政策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财税制度创新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逐步加大财政科研投入,调整财政投入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各科研单位和企业间的分布结构,要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改革和强化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调整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控制第二产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推动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此外,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培育未来支柱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加快改革现有税收制度,由于高科技创新企业的资本构成特点,现有的税收制度并不能对这些科技创新企业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要优化所得税制度,允许科技创新企业在税前提取一定比率的科研准备金等。

2.4法律制度创新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保障。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创新过程的推进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法律制度可以确保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必须走出实验室,才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法律为其资金、人力、设备等的资源配置指引方向,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法律制度也可以防范和抑制创新过程的负面影响,因此创新活动必须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来约束和规范。目前。我国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还不健全,存在部分法律可操作性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为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法律保障,需要对科技创新法律进行修订或进行法律解释,提高其可操作性,完善科技投入法律制度,确保科技创新投入来源规范化,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激励制度、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大科技

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3 科技创新是核心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其核心是加大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的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引领人类社会不断进行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低[7]。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广大企业,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1政府的角色及作用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主要为引领作用、支持作用和推动作用。政府需要在宏观上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态势进行及时的规划、预测、防范和控制,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法律的引导使科技朝着有利方面推进。积极提供各种科技创新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政府需要将科技创新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因素结合起来,放在战略高度。我国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可以通过整合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效益循环、明晰我国科技创新的重点以及构建科技产业化发展战略等举措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3.2高校的角色及作用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创新的主力军,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高校要切实加大原始创新,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和人才优势,在重要战略领域和科学前沿,多出原创性成果,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跨系统、跨产业合作,大力开展集成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加快建设以基础科学研究和战略科学研究为目标的创新科研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大力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我创新能力。

3.3企业的角色及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资源与环境的刚性约束加强,依靠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已经不可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是现代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点是企业,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同时

也是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因此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杰克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中国绝大数企业无法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问题,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因素如下:研发成果的碎片化导致的负外部性,成本外溢降低研发动机,风险规避型创新投入导致倾向于短期项目研发,研发初期需要资金时得不到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集中在成长期到成熟期等等。因此企业应该积极依托现有研发平台,孵化核心技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效益,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市场开拓能力。积极构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塑造企业创新文化氛围,抓好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4 文化创新是源泉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文化创新引领。创新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滋养,要积极营造大众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创造的理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形成创业创新光荣的文化导向。文化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引领下科技形态的演变;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制约下科技制度及科学管理的完善;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驱动下科技文化的繁荣与渗透[8]。

培育创新文化,要以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基础,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改革教育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环境。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精华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所倡导的某些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是存在冲突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必须确立的契约观念、竞争观念、等价交换观念、优胜劣汰观念存在冲突。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做根本上的价值观念的改变。制度文化是创新活动的外在动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新、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构建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文化创新氛围,需要培育立足传统面向世界的文化理念,在掌握和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吸收融合,借鉴创新。培育创新文化,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制度改革,增强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探索性和实践性。在培育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创新活动的水平和成效。要加强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引进和团队建设,促进不同专长和背景的创新人才,要培养青年人才,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育国际化的团队。培育创新文化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包括竞争制度、金融制度、产学研合作机制、知识产权制度、风险投资制度等。发挥制度杠杆协调创新主体

与社会之间收益平衡关系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源要素不断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来,从而保障创新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5 结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理论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支撑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工作,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得以持续进行的土壤,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必须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多方位系统进行,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第三篇)国家篇(第十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马佩.试论理论创新的几个问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4,(4):25-30.

[4] 文魁,徐则荣.制度创新理论的生成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3,215(7):52-56.

[5] 赵琛徽.

[6] 黄磊.金融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J].当代财经,2001,(6):36-39.

[7] 马红梅.科技创新战略调整新时期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研究[J].贵州科学, 2007, 25(z1): 344-348.

[8] 陈华彬.创新驱动战略中创新文化的培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8): 86 -88.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

0 引言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1912年,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理论 [1]。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的行为。他认为,在没有创新的情况下,经济只能处于 “循环流转”的均衡状态,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这种数量关系无论如何积累,本身并不能创造出具有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理念首先出现于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他指出,国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作用,并做出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著名论断。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科技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严重限制了经济活力,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改变原有的以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此来应对目前经济新常态,突破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困局显得极为重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做出战略部署。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四个方面齐头并进。

1 理论创新是基础

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对人类原有理论体系的突破以及新的理论体系的创立。理论创新是破旧与对立的统一,理论创新是继承与创造的统一。理论创新都是以问题的发现为开端的,理论创新的实现过程也就是问题被解决的过程[3]。

中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变迁。原有的理论体系已无法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为了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必须要先建立相应的学说、理论设计好清晰的社会转型目标,

设计好具体的转型方式、发展阶段和步骤,预测转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做好相应的对策。因此,目前中国处于急需理论大创新的时期。在当代中国,应针对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社会转型问题、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改革问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论创新。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深入系统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及全面客观地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建立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必然理论成果。生产力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但重申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进一步强调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科技创新是其核心内容,但并不是唯一内容。创新应该是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而其中理论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重要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创新应当先行。 2 制度创新是关键

制度创新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和熊彼特创新经济学两个学术流派的融合。制度创新理论的创始人诺斯和戴维斯认为,制度创新只的是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或额外利益的、对现存制度的变革[4]。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制度供给主体,因此也必然是制度创新的责任主体,政府在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其核心功能就是主导建立一套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制度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围绕人才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创新、财税制度创新和法律制度创新四个方面系统展开。

2.1人才制度创新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是知识和科技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5]。进行人才制度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构造全面有利于人才创新制度。要尽快确立权责利明晰的并能从根本上保证和鼓励人才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的新制度,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创新和用人制度创新等。鼓励技术入股、专利入股、创新成果入股,确保创新人才拥有其创新能力的所有权和创造财富的收益权,确保创新人才拥有其智力成果的专利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合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规范的人才奖励制度。

2.2金融制度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金融制度创新的支持,金融业需要不断创新以配合创

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金融制度是指基于保证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系统得以运行而确立的规则体系,金融制度的创新是金融在制度层面上的创新[6]。金融制度作为一国经济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必然受制于基本经济制度,金融制度创新也只能在特定的经济制度框架内进行。

我国金融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政策金融的比重过高,这就决定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是高比例的政策性金融。而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是通过建立各种成分不同、组织形式不同、职能不同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来实现的。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创新明显滞后或不足,政策性投资之外的资本流通渠道匮乏,必须加大经济制度改革,从而有效推进金融制度创新。

2.3 财税制度创新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国家的财税政策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财税制度创新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逐步加大财政科研投入,调整财政投入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各科研单位和企业间的分布结构,要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改革和强化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调整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控制第二产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推动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此外,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培育未来支柱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加快改革现有税收制度,由于高科技创新企业的资本构成特点,现有的税收制度并不能对这些科技创新企业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要优化所得税制度,允许科技创新企业在税前提取一定比率的科研准备金等。

2.4法律制度创新

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保障。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创新过程的推进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法律制度可以确保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必须走出实验室,才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法律为其资金、人力、设备等的资源配置指引方向,提供保障。与此同时,法律制度也可以防范和抑制创新过程的负面影响,因此创新活动必须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来约束和规范。目前。我国有关科技创新的法律还不健全,存在部分法律可操作性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为向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法律保障,需要对科技创新法律进行修订或进行法律解释,提高其可操作性,完善科技投入法律制度,确保科技创新投入来源规范化,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激励制度、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大科技

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3 科技创新是核心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其核心是加大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的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引领人类社会不断进行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低[7]。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广大企业,它们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1政府的角色及作用

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主要为引领作用、支持作用和推动作用。政府需要在宏观上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态势进行及时的规划、预测、防范和控制,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法律的引导使科技朝着有利方面推进。积极提供各种科技创新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政府需要将科技创新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因素结合起来,放在战略高度。我国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可以通过整合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效益循环、明晰我国科技创新的重点以及构建科技产业化发展战略等举措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3.2高校的角色及作用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创新的主力军,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高校要切实加大原始创新,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和人才优势,在重要战略领域和科学前沿,多出原创性成果,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积极参与跨系统、跨产业合作,大力开展集成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加快建设以基础科学研究和战略科学研究为目标的创新科研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目标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大力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机制。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自我创新能力。

3.3企业的角色及作用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资源与环境的刚性约束加强,依靠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已经不可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是现代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点是企业,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同时

也是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因此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杰克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中国绝大数企业无法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问题,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因素如下:研发成果的碎片化导致的负外部性,成本外溢降低研发动机,风险规避型创新投入导致倾向于短期项目研发,研发初期需要资金时得不到风险投资,风险投资集中在成长期到成熟期等等。因此企业应该积极依托现有研发平台,孵化核心技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效益,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市场开拓能力。积极构建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塑造企业创新文化氛围,抓好核心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4 文化创新是源泉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文化创新引领。创新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滋养,要积极营造大众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创造的理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形成创业创新光荣的文化导向。文化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引领下科技形态的演变;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制约下科技制度及科学管理的完善;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驱动下科技文化的繁荣与渗透[8]。

培育创新文化,要以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基础,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改革教育制度,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文化环境。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精华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所倡导的某些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是存在冲突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必须确立的契约观念、竞争观念、等价交换观念、优胜劣汰观念存在冲突。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做根本上的价值观念的改变。制度文化是创新活动的外在动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新、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构建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文化创新氛围,需要培育立足传统面向世界的文化理念,在掌握和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吸收融合,借鉴创新。培育创新文化,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制度改革,增强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探索性和实践性。在培育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创新活动的水平和成效。要加强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引进和团队建设,促进不同专长和背景的创新人才,要培养青年人才,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育国际化的团队。培育创新文化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包括竞争制度、金融制度、产学研合作机制、知识产权制度、风险投资制度等。发挥制度杠杆协调创新主体

与社会之间收益平衡关系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源要素不断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来,从而保障创新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

5 结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理论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支撑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工作,文化创新是科技创新得以持续进行的土壤,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必须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多方位系统进行,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第三篇)国家篇(第十章)[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马佩.试论理论创新的几个问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4,(4):25-30.

[4] 文魁,徐则荣.制度创新理论的生成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3,215(7):52-56.

[5] 赵琛徽.

[6] 黄磊.金融制度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J].当代财经,2001,(6):36-39.

[7] 马红梅.科技创新战略调整新时期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研究[J].贵州科学, 2007, 25(z1): 344-348.

[8] 陈华彬.创新驱动战略中创新文化的培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8): 86 -88.


相关文章

  • 浅论十八大报告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 浅论十八大报告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张亮 摘要:本文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出发,着重从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协同创新,构建以企业为 ...查看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 一.[时政热点·素材呈现] 材料一: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 ...查看


  • 创新意识:与时俱进的思想引擎(十八大)
  • 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进入新阶段.面对新挑战.新任务,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开拓新局面的中国共产党,更需 ...查看


  •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20))
  •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在习近平的公开讲话与文章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出现近百次: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排在第一位:"十三五"规划纲要第二篇,即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查看


  • 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
  • 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 摘 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式.创新 动是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创新驱动调整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大 ...查看


  •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012-12-25 "据估计,今年,全国的研发投入有望达到一万亿,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12月23日在第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的发言经媒体披露后立 ...查看


  • 科技创新成为南山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
  • 稿件来源:黄海华/文 郭进/图 本报记者 黄海华/文 郭进/图 核心提示 南山区面积185平方公里,却孕育孵化出100多家上市公司,腾讯.中兴.金蝶.迈瑞.大族激光.宇龙酷派等皆聚集于此.全区科技企业有8000多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 ...查看


  • 以科技创新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_王军
  •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2日/第007版 理论 以科技创新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 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一系 ...查看


  • 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杭州日报
  • 科技创新"驱动"城市发展 2013-02-21 一只被咬过一口的苹果从硅谷走出,改变了整个世界.杭州,如何来面对自己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 回眸2012年,杭州市创新能力增强.这一年,杭州出台含金量十足的"科技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