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霸权终结及中国的应对

第60卷第2期

2007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UniversityVoi.60.No.2Journal(Philosophy&SocialSciences)Mar.2007.189194

美国霸权终结及中国的应对

严建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作者简介]严建生(1962一),男,陕西西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

事国际秩序研究

[摘要]美国霸权既是霸权谱系的自然延续,但又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霸权特征。冷战

后的国际环境已不复存在霸权产生的土壤,因而也彻底打破了霸权的历史循环。这为中国的

和平崛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霸权转移;国际秩序;核威慑;多边主义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07)02—0189—06

从1648年至今,在国际上称霸的国家先后有荷兰、英国和美国,并出现了两次霸权转移,即:“霸权从荷兰向英国的转移以及英国向美国的转移邮3(第236页)。那么,至今美国霸权何时发生转移?如何转移?转移的原因是什么?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美国将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构建国际秩序?中国应作 如何应对?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霸权的含义、产生及其转移

不同学派对霸权有不同界定,有的认为是帝国的延续,有的认为是国家权力的域外延伸,有的认为是世界霸主,还有的认为霸权是以制度为基础的对世界的领导,等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国内学者多把霸权与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相联系。本文所指的霸权是世界霸权,通俗地讲就是称霸世界的权力,即霸权国在世界范围内对其它主权国和地区具有领导和治理的能力和现实力量,一种能力和现实力量的集合体,具有对在地区或全球范围内按照自身利益需求推行或强制推行自身认可的行为准则的能力。霸权在此虽从字面表达上看是表明权力,但并非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其所表达的真实含义是这种权力所具有的真正社会功能,即它能“干什么”,和权力主体强烈的主观意愿,即它想“干什么”。“就其本质含义而言,权力是一个行为体根据其意愿来影响另一个行为体,去做或不去做某事的能力”[23(第77页),因而它也是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的统一,而绝非是客观能力必然产生主观愿望的因果关系。尽管沃尔兹反对把权力看作因果关系而赞成关于权力的一个“古老而简单定义,即一个行为体强大到这样的程度,它对其他行为体的影响大于它们对它的影响”[33(第258页),然而,这种定义仍然有把权力看成因果关系的嫌疑。因为在他看来,行为体一旦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就产生影响其它行为主体的权力愿望。但沃尔兹关于对国家实力的测量依据是十分有意义的。沃尔兹认为,测量的依据是“各国有以下各方面具备的条件:人口和领土的规模、资源条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以及政治稳定程度和竞争力”[31(第174—175页)。这种对权力客观能力上的测量,虽然不能说明权力本身,但它却是霸权所要求具备的客观条件。历史上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抑或是荷兰,都是这种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取得世界霸权的资格。收稿日期:2006—07—23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0卷

世界霸权必须以国家主权的产生为前提,主权观念的产生和主权国家的出现不仅首次确立了主权的范围,同时也为国家权力设定了范围限制。这种相对稳定和明晰的权力关系为主权范围内国民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而国民性的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主权观念。于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不仅标志着主权观念的确立,而且也标志着帝国征服时代被主权关系时代所取代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帝国是通过“征服”而取得对其它地区的直接支配权的,并利用支配权维持统一的社会秩序。但主权出现后,就出现了相对平等的国际主体,并界定了相互权力界限,但国与国间的冲突依然存在。为了使国际体系维持一种有序性,就必须使独立和相对平等的主体共同遵守~些必要规则,于是超国家权力的存在就成为一种必要。但当时国际社会不可能出现世界政府,而是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下相对独立的主权国家,又必需一种国际秩序和安全保障,尽管《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表达了主权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良好愿望,但国际社会各主体还没有演化到自觉遵守国际道德规范的水准,于是“没有武力保证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根本不能确保人的安全”[z3(第74—75页)。强大的国家凭借着自己绝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对它国施展着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是武力。于是霸权秩序出现了。

二、美国霸权的确立、终结及终结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战争方式结束了英国霸权,二战后霸权正式转移美国。目前,理论界对此尚有分歧,如果把霸权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霸权和经济霸权,分歧主要在政治霸权。在经济霸权上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同意美国战后的霸权地位,并认为“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霸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步确立的”[41(第2页)。而对美国在政治霸权的看法上,国内学者更多是从两极格局的线索来 认识的;而国外学者更倾向于美国是霸权国。在这一问题上,本文同意后者的看法,其理由如下:(1)美国在战后经济领域的绝对支配权,使美国拥有了世界霸权的基础。(2)二战中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机器和对核武器的垄断,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政治军事强国。(3)战后美国具有强烈的霸权欲望,如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是在美国主导下以有利于美国为前提而建立的。(4)在与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阵营及后来的苏联集团的政治军事对峙中,美国更多的是处于优势,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5)战后初期美国事实上控制着联合国。因此从战后至70年代初期,美国不仅有控制世界的强烈愿望,也具有控制世界的客观能力。而美国与英国不同的是,苏联始终作为一个挑战者实际威胁着美国霸权,但苏联也受着美国强大力量的遏制和打压,处于被动地位。

70年代初伴随着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逐渐失去了主导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地位,苏联一度占据了相对于美国的军事优势,美国霸权转移完结,同时美国结束自己的霸权历史,世界进入两极格局。

霸权的转移虽然是历史的必然规律,然而不同的转移却也有着不同的原因,美国与英国在霸权转移上就有许多不同。就美国而言,虽然理论界从不同角度予以归纳,如有的认为是贸易逆差所致,有的认为是高消费的结果,有的认为是巨额财政赤字使然,有的认为是穷兵黩武,还有的认为是以上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等等。其实,美国霸权的终结主要是跨国投资,具体而言就是跨国公司的海外发展造成的。跨国公司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内在机理过程,最终演绎成美国霸权终结。

跨国公司本来是霸权国进行扩张的工具,但大规模发展,形式过于灵活,政府对其约束不断弱化,却是美国霸权时代的特殊产物,是美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与极强霸权欲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有钱人操纵的选举制度,崇尚经济自由的经济制度,是跨国公司大量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其摆脱政府权力约束的力量盾牌。而美国强烈的霸权欲望却为其发展插上了翅膀,为其飞翔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当政府极力打造自己的霸权,以利用跨国公司为扩张工具,并为其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和铺设扩张领地的时候,“这些企业立即大量侵入欧洲(及其它地区)为美国霸权出力”[11(第158页)。在开始阶段也的确繁荣了美国经

第2期严建生:美国霸权终结及中国的应对

济,这为美国国内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同时它也“发展出自己的动力学,对美国世界力量来说事与愿违”[1o(第159页)。因为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及发展并不能相应地增长美国的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即资本的海外投入与国内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的增长并非同一比例。当美国大张旗鼓加以宣扬并引以为豪的“国家福利”启动并运作后,越战爆发,这使美国经济环境开始吃紧,更为严重的是处于任何国家和机构的调控权限之外,大量流动资本和市场——欧洲美元金融世界——的积累,以及石油美元和其它美元的大量积累,这是美国跨国投资引起的。美国资本向海外货币市场的这一巨大逃逸,促成美国控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美国政府依然未能解决的财政危机。

海外投资的另一个结果是培育并发展起了庞大的“海外军团”,因为海外投资往往是资本与技术的复合体,当许多海外公司建立起来的时候,美国国内先进的技术也随之一起流向国外。于是当大量的海外投资收获的时候,也必然形成了海外公司与国内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殊死搏杀。由于国内生产成本较高,使之越来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这更加剧了资本的逃逸,甚至是产业外移。当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时,美国霸权也会随之流失。

另外,美国在战后所面临的与荷兰、英国霸权时代完全不同的国际环境。就英国而言,其霸权时代面临的主权国家最多也不过40多个。而美国战后面临的主权国超过了这一数字,而且不断地在迅速增加。主权国家数量的增加,使国际关系更趋于复杂化,尤其在跨国公司的作用下,非霸权地区和国家在不断效法强国(主要是霸权国)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其国民性与民族意识也随之增强。起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60年代的各种民族运动,使这时期的国际矛盾格外复杂。有经济竞争引起的矛盾,有国家民族间的矛盾,还有意识形态间的矛盾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并不断积聚,就像涂尔干所说积聚的“动态密度”,即在体系内部互动的相关社会单位(本文指国际主体)的数量,以及联系各个单位

 的交流数量、种数和速度等的分布浓度。当这种浓度在上升时,就必然引起霸权领导和治理的成本即为维持霸权秩序所负的代价提高。当上升到一定限度即世界体系(准确地说应是霸权体系)能允许的“容量”界限时,霸权体系会因无力维持霸权成本,就像耗尽能量的恒星而轰然坍塌。美国霸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束的,罗斯福曾设想这样的世界秩序,其中拥有“对自由世界发号施令的各种方针:部署于全球各战略要地的美国军事力量,以美元为基础建立新的货币体系,通过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建立的政治联系。到40年代末,一个新的美国世界秩序已经清晰浮现”[53(第5页)。正是因为“世界警察”的繁忙和维持秩序费用的昂贵,才使美国被迫“脱下全球权力的外衣”[63(第3页)。

三、美国企图恢复霸权已不可能

在新世纪到来前夕,苏联帝国的大厦轰然倒塌,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美国霸权的问题又被提出来,美国人提出“21世纪是美国的世纪”,并称21世纪的霸权美国志在必得。就美国本身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经济繁荣。“这一切使人们相信,‘美国回来了”,[1](第299页)。于是,“在这个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美国。……实际上正在美国主持下对世界进行文明‘熨烫”,[71(第4版)。那么,是不是美国霸权重新回来了呢,回答并不是肯定的,其理由如下:

1.多边主义已成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思潮。按鲁杰的表述,多边主义是指:“按照普遍性的原则组织三个以上的国家间关系。”“它是一项重要制度形式。”L81(第2页)多边主义的兴起与美国的霸权密不可分,它也是美国区别欧洲的世界政治理念的产物,二战后由于美国独一无二的国际地位,使它有能力彻底地抛开欧洲传统的均势思维,在自己的主导下由各国间相互协调,尤其是在大国问协调基础上向国际社会提供必要的制度体系,来安排带有管制色彩的国际秩序,这使美国在霸权结构上和运行形式上区别于荷兰与英国,这也是导致美国式的霸权一旦终结就难以回归的重要原因。因为多边主义依赖的是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当美国是霸主的时候,其有实力来支撑整个制度体系并可以垄断制度权力,事实上美国也曾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一有用资源。多边主义也是一种理念,是国际政治的一种文化状态,当这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0卷

种理念在构筑国际秩序时它一方面在不断地唤醒国际成员的民主意识,另一方面它所构建的制度体系,也会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即表现出不会依某一国际成员的利益转移,演绎为独立于主体之外的运行机制。当美国有能力控制各种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时,国际制度可能表现为美国的利益服务,体现的是美国的霸权意志,但当美国的实力下降到无法控制国际组织制定和修改国际制度的程度时,国际制度有时就会表现出与美国利益的冲突,这也表明美国霸权的结束,但国际制度和机制,并不因霸权的终止而告消亡,依然在各国际成员的共同协调下不断发展完善,其愈来愈表现为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制度需求,因而由最初的制度供给转变成一种制度需求。这种转变至少会带来两种后果:(1)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会越来越符合公共利益,这就会使全体成员对某一成员自私的执意要求进行共同抗议;(2)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在形成过程中也会不断培养出各个成员的合作精神,由此产生的合作和多边主义的理念也会不断加强。这从观念上构筑了抗拒霸权行为的坚强屏障,因此多边主义在战后尤其是在冷战后不断发展与刷新,它不仅“成为战后国际关系实践的一项指导性原则,并且作为观念逐步深嵌于各国外交实践中”_80(第l页),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核威慑——美国霸权复归不可逾越的天堑。霸权的产生不外乎依赖于两种手段:一是战争,二是威慑而臣服。但不论是哪种手段都必须借助实力。战争是强国间为争夺霸权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成王败寇,简捷明了,直截了当。它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转换,使实力成为战争的结果,即综合实力——实战能力——军备——政治威望——战争,通过胜利的战争树立权威。威慑而臣服,是指由政治威望产生对它国的震慑压力,从而导致它国顺从臣服的国际关系结果,即“当一个国家的权力拥有了巨大声望,使它实际使用权力成为多余”[21(第84页),从而发生的其它国家的服从。

的不断更迭和霸权秩序的维持。因为强国可以利用战争准确无误地确立自己的国际地位,并建立自己的权力体系,使它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然而,当代国际社会由于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出现,使强国之间的战争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两极争霸的历史可以证明这一判断。因此,当代国际社会尽管各强国有实力差别,在分享权力上也会有所区别,但某一大国无法实现对世界权力的独霸。同时,核威慑的存在,也排除了通过联盟方式对少数强国或某一强国权力的剥夺。两极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了唯的一超级大国,但这并不表明当然取得了霸权。因为霸主地位必须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或自己已拥有了无可争辩的支配国际体系的能力。就目前而言,美国虽在进行巨大的努力,但距霸权的结果仍遥不可及。不对称战争的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不对称战争模式,不适合应用于强国之间,因为强国间不存在实力悬殊或发展差距悬殊的情况,否则就不是强国间的关系。伊拉克战争是典型的不对称战争,但它一方面表明强弱国之间战争结果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国之间的无可奈何。伊拉克的失败是意料中的结果,美与法、德、俄问相互不能左右,却是“现代版”强国关系的真实反映。“鉴于现代军事技 以上两种手段,是国际关系史上强国经常使用的。也正因为这种手段的使用,才形成了历史上霸权术,特别是核武器具有毁灭性力量,正义战争的条件——具体来说就是使用多少武力必须与谋求的政治目标相称——已经不复存在了。”L20(第228页)战争的费用太昂贵了,这就意味着通过战争来确立霸权的手段,已不存在必要的社会条件。吉尔平也认为“霸权依据总是伴随着战争”,但“在核时代这种解决霸权衰落的办法行不通”【93(第122页)。强国之间实力的日益接近,也使威慑而臣服的手段失去了应有的效力。于是历史上霸权交替的机制被当代社会打破了,特殊的社会背景无法产生霸主。核威慑成为美国建立霸权无法逾越的障碍,美国对弱小国家的战争永远无法达到当年英国参加战争以实现对有威胁强国制约的目的。

3.经济全球化,并不成就美国霸权。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与之相吻合的是美国终于走出了滞胀困境,经济开始复苏。由于美国战略设计得当,成为引领全球化时代的火车头,其实力也一度恢复。经济全球化会支撑美国登上霸权的航船吗?回答仍然是否定的。

全球化的直接后果是相互依赖不断加强,虽然基欧汉和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区分了依赖的不对称性、脆弱性与敏感性,但毫无疑问的是任何国际成员对国际体系,尤其是对世界

第2期严建生:美国霸权终结及中国的应对

经济体系的依赖不断加强,这一点作者是予以充分肯定的。如果美国选择霸权,等于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际体系之上,这必然是与体系对抗,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与体系对抗,顺应体系的要求,这等于把自己作为一个体系成员对待,其必然遵守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这导致的结果也必然是美国90年代迅速的发展和领先优势会通过跨国公司的作用迅速地向全球扩散。事实证明正是如此。一方面,在跨国公司作用下其它国家在技术上迅速追赶;另一方面,伴随着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其传统产业迅速转移,形成产业“空心化”结构。这不仅提高了美国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依赖度,也会带来优势的流失。因而想通过全球化来积聚巨大实力,进而绝对主导世界经济成就霸业是不可能的。看来全球化并不能带来这样的机制。

四、“后霸权时代”中国的应对

分析美国霸权的终结,并非真正目的。本文试图通过这一分析,指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从而为中国制定对外政策提供一些帮助。那么美国霸权终结后,世界进入了怎样的时代?这里借用基欧汉的提法“后霸权时代”,即世界霸权消亡之后的时代。美国霸权的终结,不仅是美国霸权走到了终点,而且也结束了人类霸权历史的循环。尽管曾经有不少美国学者不断“为永葆美国强权开药方-[10](第A.3版),但“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霸权历史的终结为国际关系开辟了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对此国内有不少学者把其表述为多极化时代。对多极化的描述或许在诸多方面符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现象,但作为对一个时代属性的归纳,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当某一归纳被主体认同之后,它或多或少会在其对外政策中表现出来,同时也会成为其它主体判研其战略意图的主要依据。由于多极化是 传统思维的产物,带有强烈“强权”痕迹,这不仅对中国和平发展带来不利,同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也会带来混乱。

“后霸权时代”应包含以下几个涵义:(1)国际制度为国际秩序的基本表达;(2)国际制度的产生不是霸权或强权的直接支配的结果,而是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用一套合法的程序进行运作的结果;(3)国际制度的运行将愈来愈表现出与政治权力相互脱离,或表述为国际制度愈来愈表现出相对独立性,政治权力直接干预的现象将越来越少;(4)国际制度将会越来越成为国际主体行为选择的依据;(5)国际制度愈来愈表现出权威性。因此面对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应作如下应对:

1.调整对外政策的目标。霸权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都会把扩大权力作为首选目标。因为在霸权条件下谁握住了权力谁就掌握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钥匙,利益之门可以任意开启。然而美国终结了霸权的历史,后霸权时代开始了。国家间实现利益的阀门将主要依赖国际制度,国际制度决定着国家利益分配规则。因此参与国际制度的制定,并能积极有效地影响制度才是对外政策的直接目标。拥有权力,但不会使用权力去影响国际制度是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因此抓住时代变化的特征及时调整对外政策的目标,将是“后霸权时代”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要任务。

2.不断扩大综合国力,增强影响国际制度的基础能力。尽管国际制度是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但实现目标还必须依仗实力,实力虽不能直接转化为有利自身的国际制度,但它是影响国际制度的必要筹码。有实力不一定能使国际制度制定向自己大大倾斜,但没有实力却会遭遇对自己极不公正的制度待遇。因此,培育实力是实现对外政策的目标基础。

3.改善外交环境,积极调整大国关系。对外关系主要是大国关系,大国关系也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基本方面,同样也决定着国际制度的基本走向和发展进程。只要以合作推动大国间的关系,慎谈单极多极话题,通过现代版的“战国”国家问游戏,使大国保持更多的一致性,确保和平国际环境,既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又能促进新型国际秩序构建。

4.开展积极的外交政策。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但同时也是在对历史的继承基础上建立的。目前,国际制度的现状是以继承为主体,旧时代的痕迹太多了。因此,中国应通过广泛和积

・194・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0卷

极的外交活动,一方面使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另一方面联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使它们积极投入到国际制度的重建中来,共同努力改善国际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

总之,美国霸权的终结,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也因此拥有一个难得的和平构建

机会,只要抓住并把握这个机遇,“后霸权时代”的国际制度必将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美]乔万尼・阿瑞吉,贝弗里・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

[2][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

界知识出版社,2003.

[3][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E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李景治,等.当代世界是经济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logicof[5]Schurmam,Franz.The

[M].New

[6]WorldOrder:AnIngquiryintotheOriginsandContradictionsofWorldPoliticsYork:Pantheon,1974.[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3.

[7]

[8]

[9][俄]弗拉基米尔・米罗诺夫.俄学者论述21世纪全球力量分布与俄的影响IN].参考消息,1997—05—06.[美]约翰・鲁杰.多边主义[M].苏长和,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王义桅,唐小松.为永葆美国强权开药方IN].文汇报,2002一11一08.

[11] Gilpin,Robert.U・S,Powerand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M].NewYork:Basic,1975.

(责任编辑叶娟丽)

TheEndofAmericanHegemony&ChinesePolicy

YANJiansheng

(SchoolofHumanities,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60,Hubei,China)

Biography:YANJiansheng(1962一),male,Associateprofessor,SchoolofHumanities.Zhongnan

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majoringininternationalrelatives.

Abstract:Americanhegemonysinceisthe

continue,buthavethe

passes

tonaturethatthehegemonycomposesthedepartmenttospecialhistorybackgroundandthehegemonycharacteristicsagain.Thistextthestudythatproducesandtransferstheregulationtothehegemony,andcombinetheanalysisspecialhegemonyformintheUnitedStates

atpost—warandcharacteristics.deducingahistoryofAmericanhegemonyendinevitable.Return

environmentcarried

alreadynotonthesametimetoColdpost—warWarbehindth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hasbrokethehistoryconcreteanalysis,thinkcoldandofinternationalarepliedthesoiloftheexistencehegemonycreation.Asresultalso

circulationofthehegemonythoroughly.ThisthepeaceofChinatocreatestheessentialcondition.

Keywords:hegemonytransfer;internationalorder;checktheawe;multilateraldoctrine

美国霸权终结及中国的应对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严建生, YAN Jiansheng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0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2007,60(2)0次

参考文献(11条)

1.乔万尼·阿瑞吉.贝弗里·J·西尔弗.王宇洁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 2003

2.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阎学通.陈寒溪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2003

3.肯尼思·华尔兹.信强 国际政治理论 2003

4.李景治 当代世界是经济与政治 1994

5.Schurmam Franz The logic of World Order:An Ing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Contradictions of WorldPolitics 1974

6.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杨建国.范一亭 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2003

7.弗拉基米尔·米罗诺夫 俄学者论述21世纪全球力量分布与俄的影响 1997

8.约翰·鲁杰.苏长和 多边主义 2003

9.樊勇明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 2003

10.王义桅.唐小松 为永葆美国强权开药方 2002

11.Gilpin Robert U·S,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197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hdxxb-shkx200702007.aspx

授权使用:武汉大学(whdx),授权号:a4771029-195b-4ead-864d-9e0c011306b5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1日

第60卷第2期

2007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UniversityVoi.60.No.2Journal(Philosophy&SocialSciences)Mar.2007.189194

美国霸权终结及中国的应对

严建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作者简介]严建生(1962一),男,陕西西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

事国际秩序研究

[摘要]美国霸权既是霸权谱系的自然延续,但又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霸权特征。冷战

后的国际环境已不复存在霸权产生的土壤,因而也彻底打破了霸权的历史循环。这为中国的

和平崛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霸权转移;国际秩序;核威慑;多边主义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20(2007)02—0189—06

从1648年至今,在国际上称霸的国家先后有荷兰、英国和美国,并出现了两次霸权转移,即:“霸权从荷兰向英国的转移以及英国向美国的转移邮3(第236页)。那么,至今美国霸权何时发生转移?如何转移?转移的原因是什么?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美国将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构建国际秩序?中国应作 如何应对?本文拟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霸权的含义、产生及其转移

不同学派对霸权有不同界定,有的认为是帝国的延续,有的认为是国家权力的域外延伸,有的认为是世界霸主,还有的认为霸权是以制度为基础的对世界的领导,等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国内学者多把霸权与霸权主义或强权政治相联系。本文所指的霸权是世界霸权,通俗地讲就是称霸世界的权力,即霸权国在世界范围内对其它主权国和地区具有领导和治理的能力和现实力量,一种能力和现实力量的集合体,具有对在地区或全球范围内按照自身利益需求推行或强制推行自身认可的行为准则的能力。霸权在此虽从字面表达上看是表明权力,但并非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其所表达的真实含义是这种权力所具有的真正社会功能,即它能“干什么”,和权力主体强烈的主观意愿,即它想“干什么”。“就其本质含义而言,权力是一个行为体根据其意愿来影响另一个行为体,去做或不去做某事的能力”[23(第77页),因而它也是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的统一,而绝非是客观能力必然产生主观愿望的因果关系。尽管沃尔兹反对把权力看作因果关系而赞成关于权力的一个“古老而简单定义,即一个行为体强大到这样的程度,它对其他行为体的影响大于它们对它的影响”[33(第258页),然而,这种定义仍然有把权力看成因果关系的嫌疑。因为在他看来,行为体一旦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就产生影响其它行为主体的权力愿望。但沃尔兹关于对国家实力的测量依据是十分有意义的。沃尔兹认为,测量的依据是“各国有以下各方面具备的条件:人口和领土的规模、资源条件、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以及政治稳定程度和竞争力”[31(第174—175页)。这种对权力客观能力上的测量,虽然不能说明权力本身,但它却是霸权所要求具备的客观条件。历史上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抑或是荷兰,都是这种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取得世界霸权的资格。收稿日期:2006—07—23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0卷

世界霸权必须以国家主权的产生为前提,主权观念的产生和主权国家的出现不仅首次确立了主权的范围,同时也为国家权力设定了范围限制。这种相对稳定和明晰的权力关系为主权范围内国民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而国民性的发展反过来又强化了主权观念。于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不仅标志着主权观念的确立,而且也标志着帝国征服时代被主权关系时代所取代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帝国是通过“征服”而取得对其它地区的直接支配权的,并利用支配权维持统一的社会秩序。但主权出现后,就出现了相对平等的国际主体,并界定了相互权力界限,但国与国间的冲突依然存在。为了使国际体系维持一种有序性,就必须使独立和相对平等的主体共同遵守~些必要规则,于是超国家权力的存在就成为一种必要。但当时国际社会不可能出现世界政府,而是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下相对独立的主权国家,又必需一种国际秩序和安全保障,尽管《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表达了主权国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良好愿望,但国际社会各主体还没有演化到自觉遵守国际道德规范的水准,于是“没有武力保证的契约只是一纸空文,根本不能确保人的安全”[z3(第74—75页)。强大的国家凭借着自己绝对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对它国施展着压力,而这种压力往往是武力。于是霸权秩序出现了。

二、美国霸权的确立、终结及终结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战争方式结束了英国霸权,二战后霸权正式转移美国。目前,理论界对此尚有分歧,如果把霸权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霸权和经济霸权,分歧主要在政治霸权。在经济霸权上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同意美国战后的霸权地位,并认为“战后初期美国的经济霸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逐步确立的”[41(第2页)。而对美国在政治霸权的看法上,国内学者更多是从两极格局的线索来 认识的;而国外学者更倾向于美国是霸权国。在这一问题上,本文同意后者的看法,其理由如下:(1)美国在战后经济领域的绝对支配权,使美国拥有了世界霸权的基础。(2)二战中建立起强大的军事机器和对核武器的垄断,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政治军事强国。(3)战后美国具有强烈的霸权欲望,如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是在美国主导下以有利于美国为前提而建立的。(4)在与战后初期的社会主义阵营及后来的苏联集团的政治军事对峙中,美国更多的是处于优势,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5)战后初期美国事实上控制着联合国。因此从战后至70年代初期,美国不仅有控制世界的强烈愿望,也具有控制世界的客观能力。而美国与英国不同的是,苏联始终作为一个挑战者实际威胁着美国霸权,但苏联也受着美国强大力量的遏制和打压,处于被动地位。

70年代初伴随着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逐渐失去了主导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地位,苏联一度占据了相对于美国的军事优势,美国霸权转移完结,同时美国结束自己的霸权历史,世界进入两极格局。

霸权的转移虽然是历史的必然规律,然而不同的转移却也有着不同的原因,美国与英国在霸权转移上就有许多不同。就美国而言,虽然理论界从不同角度予以归纳,如有的认为是贸易逆差所致,有的认为是高消费的结果,有的认为是巨额财政赤字使然,有的认为是穷兵黩武,还有的认为是以上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等等。其实,美国霸权的终结主要是跨国投资,具体而言就是跨国公司的海外发展造成的。跨国公司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内在机理过程,最终演绎成美国霸权终结。

跨国公司本来是霸权国进行扩张的工具,但大规模发展,形式过于灵活,政府对其约束不断弱化,却是美国霸权时代的特殊产物,是美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与极强霸权欲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有钱人操纵的选举制度,崇尚经济自由的经济制度,是跨国公司大量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其摆脱政府权力约束的力量盾牌。而美国强烈的霸权欲望却为其发展插上了翅膀,为其飞翔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当政府极力打造自己的霸权,以利用跨国公司为扩张工具,并为其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和铺设扩张领地的时候,“这些企业立即大量侵入欧洲(及其它地区)为美国霸权出力”[11(第158页)。在开始阶段也的确繁荣了美国经

第2期严建生:美国霸权终结及中国的应对

济,这为美国国内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同时它也“发展出自己的动力学,对美国世界力量来说事与愿违”[1o(第159页)。因为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及发展并不能相应地增长美国的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即资本的海外投入与国内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的增长并非同一比例。当美国大张旗鼓加以宣扬并引以为豪的“国家福利”启动并运作后,越战爆发,这使美国经济环境开始吃紧,更为严重的是处于任何国家和机构的调控权限之外,大量流动资本和市场——欧洲美元金融世界——的积累,以及石油美元和其它美元的大量积累,这是美国跨国投资引起的。美国资本向海外货币市场的这一巨大逃逸,促成美国控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以及美国政府依然未能解决的财政危机。

海外投资的另一个结果是培育并发展起了庞大的“海外军团”,因为海外投资往往是资本与技术的复合体,当许多海外公司建立起来的时候,美国国内先进的技术也随之一起流向国外。于是当大量的海外投资收获的时候,也必然形成了海外公司与国内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殊死搏杀。由于国内生产成本较高,使之越来越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这更加剧了资本的逃逸,甚至是产业外移。当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时,美国霸权也会随之流失。

另外,美国在战后所面临的与荷兰、英国霸权时代完全不同的国际环境。就英国而言,其霸权时代面临的主权国家最多也不过40多个。而美国战后面临的主权国超过了这一数字,而且不断地在迅速增加。主权国家数量的增加,使国际关系更趋于复杂化,尤其在跨国公司的作用下,非霸权地区和国家在不断效法强国(主要是霸权国)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其国民性与民族意识也随之增强。起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60年代的各种民族运动,使这时期的国际矛盾格外复杂。有经济竞争引起的矛盾,有国家民族间的矛盾,还有意识形态间的矛盾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并不断积聚,就像涂尔干所说积聚的“动态密度”,即在体系内部互动的相关社会单位(本文指国际主体)的数量,以及联系各个单位

 的交流数量、种数和速度等的分布浓度。当这种浓度在上升时,就必然引起霸权领导和治理的成本即为维持霸权秩序所负的代价提高。当上升到一定限度即世界体系(准确地说应是霸权体系)能允许的“容量”界限时,霸权体系会因无力维持霸权成本,就像耗尽能量的恒星而轰然坍塌。美国霸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结束的,罗斯福曾设想这样的世界秩序,其中拥有“对自由世界发号施令的各种方针:部署于全球各战略要地的美国军事力量,以美元为基础建立新的货币体系,通过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建立的政治联系。到40年代末,一个新的美国世界秩序已经清晰浮现”[53(第5页)。正是因为“世界警察”的繁忙和维持秩序费用的昂贵,才使美国被迫“脱下全球权力的外衣”[63(第3页)。

三、美国企图恢复霸权已不可能

在新世纪到来前夕,苏联帝国的大厦轰然倒塌,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美国霸权的问题又被提出来,美国人提出“21世纪是美国的世纪”,并称21世纪的霸权美国志在必得。就美国本身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经济繁荣。“这一切使人们相信,‘美国回来了”,[1](第299页)。于是,“在这个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美国。……实际上正在美国主持下对世界进行文明‘熨烫”,[71(第4版)。那么,是不是美国霸权重新回来了呢,回答并不是肯定的,其理由如下:

1.多边主义已成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思潮。按鲁杰的表述,多边主义是指:“按照普遍性的原则组织三个以上的国家间关系。”“它是一项重要制度形式。”L81(第2页)多边主义的兴起与美国的霸权密不可分,它也是美国区别欧洲的世界政治理念的产物,二战后由于美国独一无二的国际地位,使它有能力彻底地抛开欧洲传统的均势思维,在自己的主导下由各国间相互协调,尤其是在大国问协调基础上向国际社会提供必要的制度体系,来安排带有管制色彩的国际秩序,这使美国在霸权结构上和运行形式上区别于荷兰与英国,这也是导致美国式的霸权一旦终结就难以回归的重要原因。因为多边主义依赖的是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当美国是霸主的时候,其有实力来支撑整个制度体系并可以垄断制度权力,事实上美国也曾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一有用资源。多边主义也是一种理念,是国际政治的一种文化状态,当这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0卷

种理念在构筑国际秩序时它一方面在不断地唤醒国际成员的民主意识,另一方面它所构建的制度体系,也会越来越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即表现出不会依某一国际成员的利益转移,演绎为独立于主体之外的运行机制。当美国有能力控制各种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时,国际制度可能表现为美国的利益服务,体现的是美国的霸权意志,但当美国的实力下降到无法控制国际组织制定和修改国际制度的程度时,国际制度有时就会表现出与美国利益的冲突,这也表明美国霸权的结束,但国际制度和机制,并不因霸权的终止而告消亡,依然在各国际成员的共同协调下不断发展完善,其愈来愈表现为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制度需求,因而由最初的制度供给转变成一种制度需求。这种转变至少会带来两种后果:(1)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会越来越符合公共利益,这就会使全体成员对某一成员自私的执意要求进行共同抗议;(2)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在形成过程中也会不断培养出各个成员的合作精神,由此产生的合作和多边主义的理念也会不断加强。这从观念上构筑了抗拒霸权行为的坚强屏障,因此多边主义在战后尤其是在冷战后不断发展与刷新,它不仅“成为战后国际关系实践的一项指导性原则,并且作为观念逐步深嵌于各国外交实践中”_80(第l页),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核威慑——美国霸权复归不可逾越的天堑。霸权的产生不外乎依赖于两种手段:一是战争,二是威慑而臣服。但不论是哪种手段都必须借助实力。战争是强国间为争夺霸权通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成王败寇,简捷明了,直截了当。它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转换,使实力成为战争的结果,即综合实力——实战能力——军备——政治威望——战争,通过胜利的战争树立权威。威慑而臣服,是指由政治威望产生对它国的震慑压力,从而导致它国顺从臣服的国际关系结果,即“当一个国家的权力拥有了巨大声望,使它实际使用权力成为多余”[21(第84页),从而发生的其它国家的服从。

的不断更迭和霸权秩序的维持。因为强国可以利用战争准确无误地确立自己的国际地位,并建立自己的权力体系,使它国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然而,当代国际社会由于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出现,使强国之间的战争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两极争霸的历史可以证明这一判断。因此,当代国际社会尽管各强国有实力差别,在分享权力上也会有所区别,但某一大国无法实现对世界权力的独霸。同时,核威慑的存在,也排除了通过联盟方式对少数强国或某一强国权力的剥夺。两极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了唯的一超级大国,但这并不表明当然取得了霸权。因为霸主地位必须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或自己已拥有了无可争辩的支配国际体系的能力。就目前而言,美国虽在进行巨大的努力,但距霸权的结果仍遥不可及。不对称战争的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不对称战争模式,不适合应用于强国之间,因为强国间不存在实力悬殊或发展差距悬殊的情况,否则就不是强国间的关系。伊拉克战争是典型的不对称战争,但它一方面表明强弱国之间战争结果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国之间的无可奈何。伊拉克的失败是意料中的结果,美与法、德、俄问相互不能左右,却是“现代版”强国关系的真实反映。“鉴于现代军事技 以上两种手段,是国际关系史上强国经常使用的。也正因为这种手段的使用,才形成了历史上霸权术,特别是核武器具有毁灭性力量,正义战争的条件——具体来说就是使用多少武力必须与谋求的政治目标相称——已经不复存在了。”L20(第228页)战争的费用太昂贵了,这就意味着通过战争来确立霸权的手段,已不存在必要的社会条件。吉尔平也认为“霸权依据总是伴随着战争”,但“在核时代这种解决霸权衰落的办法行不通”【93(第122页)。强国之间实力的日益接近,也使威慑而臣服的手段失去了应有的效力。于是历史上霸权交替的机制被当代社会打破了,特殊的社会背景无法产生霸主。核威慑成为美国建立霸权无法逾越的障碍,美国对弱小国家的战争永远无法达到当年英国参加战争以实现对有威胁强国制约的目的。

3.经济全球化,并不成就美国霸权。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与之相吻合的是美国终于走出了滞胀困境,经济开始复苏。由于美国战略设计得当,成为引领全球化时代的火车头,其实力也一度恢复。经济全球化会支撑美国登上霸权的航船吗?回答仍然是否定的。

全球化的直接后果是相互依赖不断加强,虽然基欧汉和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区分了依赖的不对称性、脆弱性与敏感性,但毫无疑问的是任何国际成员对国际体系,尤其是对世界

第2期严建生:美国霸权终结及中国的应对

经济体系的依赖不断加强,这一点作者是予以充分肯定的。如果美国选择霸权,等于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际体系之上,这必然是与体系对抗,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与体系对抗,顺应体系的要求,这等于把自己作为一个体系成员对待,其必然遵守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这导致的结果也必然是美国90年代迅速的发展和领先优势会通过跨国公司的作用迅速地向全球扩散。事实证明正是如此。一方面,在跨国公司作用下其它国家在技术上迅速追赶;另一方面,伴随着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其传统产业迅速转移,形成产业“空心化”结构。这不仅提高了美国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依赖度,也会带来优势的流失。因而想通过全球化来积聚巨大实力,进而绝对主导世界经济成就霸业是不可能的。看来全球化并不能带来这样的机制。

四、“后霸权时代”中国的应对

分析美国霸权的终结,并非真正目的。本文试图通过这一分析,指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从而为中国制定对外政策提供一些帮助。那么美国霸权终结后,世界进入了怎样的时代?这里借用基欧汉的提法“后霸权时代”,即世界霸权消亡之后的时代。美国霸权的终结,不仅是美国霸权走到了终点,而且也结束了人类霸权历史的循环。尽管曾经有不少美国学者不断“为永葆美国强权开药方-[10](第A.3版),但“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霸权历史的终结为国际关系开辟了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对此国内有不少学者把其表述为多极化时代。对多极化的描述或许在诸多方面符合冷战后国际关系的现象,但作为对一个时代属性的归纳,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当某一归纳被主体认同之后,它或多或少会在其对外政策中表现出来,同时也会成为其它主体判研其战略意图的主要依据。由于多极化是 传统思维的产物,带有强烈“强权”痕迹,这不仅对中国和平发展带来不利,同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也会带来混乱。

“后霸权时代”应包含以下几个涵义:(1)国际制度为国际秩序的基本表达;(2)国际制度的产生不是霸权或强权的直接支配的结果,而是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用一套合法的程序进行运作的结果;(3)国际制度的运行将愈来愈表现出与政治权力相互脱离,或表述为国际制度愈来愈表现出相对独立性,政治权力直接干预的现象将越来越少;(4)国际制度将会越来越成为国际主体行为选择的依据;(5)国际制度愈来愈表现出权威性。因此面对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应作如下应对:

1.调整对外政策的目标。霸权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都会把扩大权力作为首选目标。因为在霸权条件下谁握住了权力谁就掌握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钥匙,利益之门可以任意开启。然而美国终结了霸权的历史,后霸权时代开始了。国家间实现利益的阀门将主要依赖国际制度,国际制度决定着国家利益分配规则。因此参与国际制度的制定,并能积极有效地影响制度才是对外政策的直接目标。拥有权力,但不会使用权力去影响国际制度是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因此抓住时代变化的特征及时调整对外政策的目标,将是“后霸权时代”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要任务。

2.不断扩大综合国力,增强影响国际制度的基础能力。尽管国际制度是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但实现目标还必须依仗实力,实力虽不能直接转化为有利自身的国际制度,但它是影响国际制度的必要筹码。有实力不一定能使国际制度制定向自己大大倾斜,但没有实力却会遭遇对自己极不公正的制度待遇。因此,培育实力是实现对外政策的目标基础。

3.改善外交环境,积极调整大国关系。对外关系主要是大国关系,大国关系也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基本方面,同样也决定着国际制度的基本走向和发展进程。只要以合作推动大国间的关系,慎谈单极多极话题,通过现代版的“战国”国家问游戏,使大国保持更多的一致性,确保和平国际环境,既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又能促进新型国际秩序构建。

4.开展积极的外交政策。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结果,但同时也是在对历史的继承基础上建立的。目前,国际制度的现状是以继承为主体,旧时代的痕迹太多了。因此,中国应通过广泛和积

・194・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0卷

极的外交活动,一方面使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另一方面联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使它们积极投入到国际制度的重建中来,共同努力改善国际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

总之,美国霸权的终结,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也因此拥有一个难得的和平构建

机会,只要抓住并把握这个机遇,“后霸权时代”的国际制度必将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美]乔万尼・阿瑞吉,贝弗里・J.西尔弗,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M].王宇洁,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

[2][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

界知识出版社,2003.

[3][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E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李景治,等.当代世界是经济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logicof[5]Schurmam,Franz.The

[M].New

[6]WorldOrder:AnIngquiryintotheOriginsandContradictionsofWorldPoliticsYork:Pantheon,1974.[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杨建国,范一亭译.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3.

[7]

[8]

[9][俄]弗拉基米尔・米罗诺夫.俄学者论述21世纪全球力量分布与俄的影响IN].参考消息,1997—05—06.[美]约翰・鲁杰.多边主义[M].苏长和,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王义桅,唐小松.为永葆美国强权开药方IN].文汇报,2002一11一08.

[11] Gilpin,Robert.U・S,Powerand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M].NewYork:Basic,1975.

(责任编辑叶娟丽)

TheEndofAmericanHegemony&ChinesePolicy

YANJiansheng

(SchoolofHumanities,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60,Hubei,China)

Biography:YANJiansheng(1962一),male,Associateprofessor,SchoolofHumanities.Zhongnan

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majoringininternationalrelatives.

Abstract:Americanhegemonysinceisthe

continue,buthavethe

passes

tonaturethatthehegemonycomposesthedepartmenttospecialhistorybackgroundandthehegemonycharacteristicsagain.Thistextthestudythatproducesandtransferstheregulationtothehegemony,andcombinetheanalysisspecialhegemonyformintheUnitedStates

atpost—warandcharacteristics.deducingahistoryofAmericanhegemonyendinevitable.Return

environmentcarried

alreadynotonthesametimetoColdpost—warWarbehindtheinternationalenvironmenthasbrokethehistoryconcreteanalysis,thinkcoldandofinternationalarepliedthesoiloftheexistencehegemonycreation.Asresultalso

circulationofthehegemonythoroughly.ThisthepeaceofChinatocreatestheessentialcondition.

Keywords:hegemonytransfer;internationalorder;checktheawe;multilateraldoctrine

美国霸权终结及中国的应对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严建生, YAN Jiansheng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0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2007,60(2)0次

参考文献(11条)

1.乔万尼·阿瑞吉.贝弗里·J·西尔弗.王宇洁 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 2003

2.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阎学通.陈寒溪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2003

3.肯尼思·华尔兹.信强 国际政治理论 2003

4.李景治 当代世界是经济与政治 1994

5.Schurmam Franz The logic of World Order:An Ing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Contradictions of WorldPolitics 1974

6.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杨建国.范一亭 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2003

7.弗拉基米尔·米罗诺夫 俄学者论述21世纪全球力量分布与俄的影响 1997

8.约翰·鲁杰.苏长和 多边主义 2003

9.樊勇明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 2003

10.王义桅.唐小松 为永葆美国强权开药方 2002

11.Gilpin Robert U·S,Power and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197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hdxxb-shkx200702007.aspx

授权使用:武汉大学(whdx),授权号:a4771029-195b-4ead-864d-9e0c011306b5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1日


相关文章

  •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海豹成了北极熊的腹中餐
  • 话说奥巴马打90分种电话给普京的时候,说要报复普京的时候,普京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吃掉美国海豹突击队100人,渣渣都不剩,奥巴马欲哭无泪哑巴吃黄连啊. 对美军来说实际上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美国准备集结军队,首先要特种部队提前做好各种准备, ...查看


  • 深刻认识一战爆发原因和影响
  • 深刻认识一战爆发原因和影响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爆发到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结束,历时4年多,先后卷入战争的国家有30多个,总人口超过15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75%.深刻认识一战 ...查看


  • (最新)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
  •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 (二)年度间(2015年1月--2015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两极格局解体 各国为谋求或维护在国际舞台上 ...查看


  • 如何破解美对我战略围堵--变"不结盟"为"准结盟"
  • 变"不结盟"为"准结盟"--破解美国对我战略围堵的方略选择 资料图片:2011年11月10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东西方中心发表演讲.当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夏威夷檀香山 ...查看


  • 傅莹:美国霸权基于控制海上要冲 所以对中国南海岛礁扩建紧张
  • 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所谓南海仲裁案裁决在即,中国一再表明对这出"闹剧"不参与.不接受的立场.不过中国的外交官近期在国际场合密集发声.7月6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傅莹应邀在英国皇家 ...查看


  • 当今世界格局论文
  • 当今世界 70年前的那场战争,是在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支配下,由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所发动,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一场全球性侵略性战争,同时也是包含着深刻人民性的反对法西斯奴役的群众斗争.结局是,社会制度迥异的苏联(欧洲战场打垮德国法 ...查看


  • 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 目 录 内容提要 前 言 一. 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一)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二)全球化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和平与发展的仍然是世界的主题 二.三种国际政治秩序模式分析 (一)单极霸权秩序 (二)两极对抗秩序 (三 ...查看


  • 国际局势分析论文
  • 当今社会,随着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之后,人们较多地用"一超多强"来描绘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态势.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的经济越来越趋向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会越来越频繁,因而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 ...查看


  • 统一湾湾应在把米帝赶出西太和收服倭寇之后!
  • 借问一下对于这几天新闻刷屏的美舰闯南海怎么看,我个人觉得屁事没有,不过是中美演了场戏而已.还有,有人觉得台湾要收回来了,因为这次闯入,你觉得可能吗? ----------------------------- 南海问题,你说得对,就是中美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