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

霸权稳定论

背景:世界贸易飞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到固定汇率制结束,美国霸权的建立到美国霸权的衰落

关注问题: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霸权周期和霸权国家的兴衰,霸权战争和国际体系的变革

影响:霸权稳定论突出了政治结构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局限性:将霸权解释为国际合作的充要条件,不能解释霸权衰退之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过分忽视国内因素,忽视了各个社会之间多渠道联系所造成的复杂情况

绝对利益 比较利益

亚当斯密把分工和专业化的原则进一步推广到国际经济李嘉图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

领域,提出了国际分工的理论。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于劣势,但在国内产业之间或商品生产的成本之间,总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的产品有相对占优势的产业或商品,贸易对交换双方仍然有利。相互交换,各国都可以获得绝对的好处。

共同利益困境 共同失利困境

国家间相互合作主要面临的两种挑战之一。 国家间相互合作主要面临的两种挑战之一。

在一个没有全球政府巨大财力支持的国际体系中,国际在国际体系中,每一个国家都理性的促进本国的国家利合作,世界和平,货币稳定等这些及其必需的公共物品益时,最终造成一种使所有国家处境更坏的情势,没有将供给不足。 一个行为者愿意单独消除这些坏事。

原因:相关国家的“免费搭车”行为造成。 原因:有关国家的利益分配争执造成。

国际机制

国际关系中某一特定领域中反映行为主体的原则、规范、政策和决定程序的各种明文条例和默契

国际机制可能由由国家之间的协议或条约组成,也可以=能是产生于建设性的正式安排,还可能是暗含的

三个层次:

复合相互依存

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中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敏感性:在某种政策框架内对外界变化所作出反应的程度。

脆弱性:在相互依存被切断时所蒙受的损失程度

特征:社会联系多种渠道,问题领域间的等级之分得以消失,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

政治过程:联系战略,议题的确定,跨国以及跨政府关系,国际组织的作用

最优货币区

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以及要素的流动,使得多国经济紧密相连的地区。如果各国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性很大,实行固定汇率对各个成员国都有益处。

三个标准:贸易的开放性,每个国家经济的多样化,区域内要素的流动性,特别是劳动的流动性

汇率政治三难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际金融和货币研究领域的著名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在追求三个政策目标:稳定的汇率、自主的国家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但是,一个国家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政策目标。

对于国内政治,汇率政治三难核心议题是货币政策,任何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实行必然涉及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产业部门,形成了政府的汇率政策偏好。

中心--外围结构

依附理论的最为基本的首要的理论假设。

内容:(1)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际体系中只存在一个市场,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有的国家都生活在这个世界市场中

(2)不等价交换:在发达的中心区和不发达的边缘区存在着一种不等价交换关系

(3)二元社会结构:发达和不发达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国际体系中,也存在于不发达国家内部

Ipe 知识框架的的四种关联性

(1)定义与研究议题的关联性:国际政治经济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题分为三类:全球层面的问题,区域层面的问题,国家层面的问题,

(2)“要素流动”与“单位层次”的关联性: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政治经济涉及三种关联性: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国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关联性,国家和社会的关联性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关联性:两种关联性主要关乎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80年代使用的主要是规范分析方法,90年代后转向了实证分析,有两个原因: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在核心概念上的认同,经济学实证分析工具的进展。

(4) “世界体系”与“中国经验”的关联性: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经验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期:中国是中国大历史中的中国,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是世界体系中的中国 三种政府模式

(1)“仁慈的政府”模式:提高社会福利

政府是一个仁慈的政府,它没有任何私利,政府的最大目标就是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提高社会福利,消解社会风险

(2)“自利的政府”模式:追求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

政府是由公众选举出来的代表组成的,和任何理性的人一样,这些代表也都是追求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这就导致政府也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政治市场。在这个政治市场中,“贸易政策”被认为是政治市场上的一种商品,政府是“贸易政策”这种商品的供给者,不同的个人、利益集团成为“贸易政策”这种商品的需求者,而“贸易政策”的价格是由政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3)“民主的政府”模式: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民主的政府”模式试图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在一个民主制的社会里,政府作为一个平衡者,如果其贸易政策的制定只顾平衡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而不考虑选民的意愿,其政权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挑战。在“民主的政府”模式中,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必须兼顾利益集团的利益和选民的利益。一个好的民主政府就是既能满足利益集团的利益,又能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贸易政策的外部性

(1)外部性也被称做“外溢性”,主要是指发生在市场之外的交易,意昧着它不受价格的控制,外部性的存在经常导致市场失灵和经济低效。

(2)正向外部性是指,当某人或某行为体的行为使得另一个人或另一个行为体的利益增加,但受益者并没有为其获得的利益做出支付,负向外部性是指,当某人或某行为体的行为对另一个人或另一行为体产生不利结果,但受损者却没有获得任何补偿

(3)对外贸易政策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如果产生正向外部性效应时,就会出现“免费搭车”现象;如果产生负向外部性效应时,就会出现“以邻为壑”现象。为了避免或阻止各国贸易政策外部性效应的发生,国家之间通过谈判与相互合作,建立国际贸易机制或制度。

中央地方关系

(1) “权力下放”是中国从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政策,因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研究中国经济转型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2) 中国的“权力下放”始于1980年的财政改革,目的在于将中央集中的经济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以解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分集中,从而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权力下放”的结果是地方政府拥有了批准外国投资项目、建立贸易公司等权力,同时在地方经济方面也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为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3)“权力下放”实施确实给予地方政府以更大的权力发展地方经济,但同时也削弱了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能力。消极结果主要表现在:经济过热和相伴而生的通货膨胀、物资短缺、财政和贸易赤字;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国内市场

分割;地方政府之间为争取外贸和外国投资的竞争;地方政府对企业行为的干涉和寻租行为。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1)跨国投资分为两类: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2)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本国之外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从而获取利润的资本对外输出。直接投资既包括固定资产,也包括中间产品。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创办新企业(公司) 或收购外国现有企业(公司) ;另一种是通过购买外国企业股票进而拥有对该企业进行股权的控制。

(3)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主要是指用于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其他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国际信贷。按照间接投资的主体分,间接投资可以分为国际机构投资、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按筹资的手段和管理方法分,间接投资可以分为国际银行信贷、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国际证券等。与直接投资最大的区别在于,间接投资不参与企业或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

(1)跨国公司偏好对外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无论是对母国的还是对东道国的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都是有影响的。

(2)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与母国国内政治:国内政治对母国产业的国际化产生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一个是母国的就业;一个是母国的社会福利。

1.就业与企业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外包”和“离岸经济”直接导致了母国工作机会的流失。

2. 社会福利与企业国际化:当母国的跨国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或者更为顺利地进入某东道国,与东道国政府或企业结成联盟;或者是母国某些行业的跨国公司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左右该国的对外经济政策,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完全代表母国的国家利益,必然影响母国国内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从而影响母国的国内政治。

(3)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与东道国国内政治:

1. 国家安全与战略性工业:发达国家,保证“战略性工业”的安全仍然是政策的首要目标,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以及“敏感性工业”或“战略性工业”是政策关注的目标,转型国家,加强对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监管是其战略目标所在

2. 对外经济政策的选择:外国的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联盟不但会导致国内公共政策的争论,而且也会影响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选择。

古典自由主义范式的特征

(1)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利益,作为个人,每个人都在自发地运用他的理性能力,寻求最有效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欲望,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努力以尽可能小的耗费来换取最大或最令人满意的某种价值。

(2)社会。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社会本身并没有它自己的目的和目标。一个好的社会就是能够允许个人自由地追逐他们个人的利益的社会,自由就是没有政府的高压和他人的强迫。

(3)政府。政府是个人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权利而建立的,除非市场运行不下去,或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否则,政府不应干预市场或干预得越少越好。

(4)市场。市场是为满足人类需要而自发产生的,市场一旦运行起来,它就会按照自身内部的逻辑而向前发展。在市场中,每个个体均可获得全部的信息从而能够选取最佳的行动方案。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交换的条件是由大量的供给与需求的不断平衡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权势来决定。

(5)道德。没有一种客观的方法来决定某种特定的价值优于其他价值,因而,个人应该根据他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对与错,对个人自由唯一合法性的限制就是阻止其伤害他人。

(6)平等和公正。平等就是指每个人有平等的机会从事经济活动,并且有同样的机会享受宪法对他们的权利的保护。公正不仅包括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而且还包括对那些危害他人个人权利的人的惩罚。 。

(7)效率。效率是指将资源分配给那些最愿意并且最有能力为其付出代价的人们。

古典重商主义的起源

1500年至1750年称为重商主义的时期,重商主义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对商业和商人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为追求财富而进行的地理扩张;贸易的拓展;商业资本的兴起;国家机器的加强。

地理扩张:地理大发现之前西欧各国为了解决国内社会的矛盾,也为了扩展市场,欧洲人开始了向外扩张,即历史上

著名的地理扩张。地理扩张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过程中不仅缓解了当时欧洲主要强国国内面临的问题,而且为欧洲重商主义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扩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贸易扩展:地理大发现之后,国际贸易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但在地理范围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而且在贸易的性质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地理范围而言,大致形成五个重要贸易区,贸易的性质而言,远距离贸易的性质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封建时代的奢侈品贸易开始转向大宗产品贸易。

资本的兴起:商业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银行和信贷体系的建立,16世纪国家银行和私人银行兴起,经过17世纪银行业的改革,银行在欧洲国家的财政管理以及国际商业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资本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商人地位的提高。

国家机器的加强:16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下相对强的国家机器产生,为重商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政治保障。

国王是国家机器的主要操作者,当时的国王主要是通过如下四种途径来加强自身的:官僚化、军队的垄断、合法性的创造以及人口的同化。

世界体系论与中国由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1)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地带,即核心地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运行存在一个“融入”和“边缘化”的过程,中国正处于边缘区向半边缘区过度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别是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对世界经济体的影响,实现向核心区跨越的转变。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首要特征是它以单一的世界经济作为其存在的基础,世界体系一旦建立便围绕着两个二分法运行,一是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是经济专业化的空间等级,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其中“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是这个体系运行的动力。中国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加快战略经济部门的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经济体系的竟争力与防范危机能力。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多重国家并存,世界体系论者关心:(1)国家和国家体系;(2)国家与世界体系;(3)反体系运动。中国从体系外的反对向体系内的认同、建构过渡,中国需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国际体系内独立自主与积极作为的方针,始终坚持全方位、多领域和多层次融入国际体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从而实现由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霸权周期论与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可能

霸权周期一般是指霸权国从兴起到衰退的整个历史时期,世界政治中存在着长周期,这种周期与霸权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霸权周期”包括霸权上升阶段,霸权胜利阶段,霸权成熟阶段,霸权衰退。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一再表明, ,任何霸权国家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霸权的衰退和瓦解,因而,每个霸权体系在建立之后, 都会出现一个霸权的挑战者与之相抗衡,中国是美式霸权体系的挑战者,至少是潜在的挑战者, 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基本定位,中美权力转移是极具可能性的, 。

一.霸权周期论的观点与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可能

霸权战争是现存国际体系中大国相对地位转变的最终测定,每个霸权国家在它的霸权受到威胁和挑战时都会竭尽全力维持它已有的霸权地位,历史上的霸权继承无一不是以战争的方式解决的,因而,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至少是微弱的。

二.霸权周期论的缺陷与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可能

霸权周期论遭遇到了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等挑战,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越来越倚重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经济关系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对大国间的冲突和摩擦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认真贯彻不结盟政策,为避免与其他大国和霸权国发生大规模战争和冲突奠定了基础;中国不仅没有谋求全面推翻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反而努力的融入其中,不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强行在国外推扩,中国通过发展经济, 努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做负责的大国,培育健康稳健的大国心态,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可能也是可能的。 霸权国家为维护自身的霸权的方式有两种:增加自身力量或者削弱他人力量,要实现中美权力转移,美国主导下的西方国际体系是中国崛起所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在谋求国力发展的同时,尽量避免被当作现有国际体系的挑战者,在增强综合国力与改善国际环境之间求得平衡。

霸权稳定论

背景:世界贸易飞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到固定汇率制结束,美国霸权的建立到美国霸权的衰落

关注问题:霸权和国际体系的稳定,霸权周期和霸权国家的兴衰,霸权战争和国际体系的变革

影响:霸权稳定论突出了政治结构的变动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局限性:将霸权解释为国际合作的充要条件,不能解释霸权衰退之后国际合作的可能性,过分忽视国内因素,忽视了各个社会之间多渠道联系所造成的复杂情况

绝对利益 比较利益

亚当斯密把分工和专业化的原则进一步推广到国际经济李嘉图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

领域,提出了国际分工的理论。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生产效率上于劣势,但在国内产业之间或商品生产的成本之间,总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的产品有相对占优势的产业或商品,贸易对交换双方仍然有利。相互交换,各国都可以获得绝对的好处。

共同利益困境 共同失利困境

国家间相互合作主要面临的两种挑战之一。 国家间相互合作主要面临的两种挑战之一。

在一个没有全球政府巨大财力支持的国际体系中,国际在国际体系中,每一个国家都理性的促进本国的国家利合作,世界和平,货币稳定等这些及其必需的公共物品益时,最终造成一种使所有国家处境更坏的情势,没有将供给不足。 一个行为者愿意单独消除这些坏事。

原因:相关国家的“免费搭车”行为造成。 原因:有关国家的利益分配争执造成。

国际机制

国际关系中某一特定领域中反映行为主体的原则、规范、政策和决定程序的各种明文条例和默契

国际机制可能由由国家之间的协议或条约组成,也可以=能是产生于建设性的正式安排,还可能是暗含的

三个层次:

复合相互依存

相互依赖指的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中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敏感性:在某种政策框架内对外界变化所作出反应的程度。

脆弱性:在相互依存被切断时所蒙受的损失程度

特征:社会联系多种渠道,问题领域间的等级之分得以消失,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

政治过程:联系战略,议题的确定,跨国以及跨政府关系,国际组织的作用

最优货币区

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贸易以及要素的流动,使得多国经济紧密相连的地区。如果各国之间的贸易和要素流动性很大,实行固定汇率对各个成员国都有益处。

三个标准:贸易的开放性,每个国家经济的多样化,区域内要素的流动性,特别是劳动的流动性

汇率政治三难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际金融和货币研究领域的著名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在追求三个政策目标:稳定的汇率、自主的国家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但是,一个国家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政策目标。

对于国内政治,汇率政治三难核心议题是货币政策,任何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实行必然涉及国内不同的利益集团,产业部门,形成了政府的汇率政策偏好。

中心--外围结构

依附理论的最为基本的首要的理论假设。

内容:(1)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际体系中只存在一个市场,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有的国家都生活在这个世界市场中

(2)不等价交换:在发达的中心区和不发达的边缘区存在着一种不等价交换关系

(3)二元社会结构:发达和不发达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国际体系中,也存在于不发达国家内部

Ipe 知识框架的的四种关联性

(1)定义与研究议题的关联性:国际政治经济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的经济要素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际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题分为三类:全球层面的问题,区域层面的问题,国家层面的问题,

(2)“要素流动”与“单位层次”的关联性: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政治经济涉及三种关联性: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国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关联性,国家和社会的关联性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关联性:两种关联性主要关乎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0世纪70-80年代使用的主要是规范分析方法,90年代后转向了实证分析,有两个原因: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在核心概念上的认同,经济学实证分析工具的进展。

(4) “世界体系”与“中国经验”的关联性: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经验研究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期:中国是中国大历史中的中国,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是世界体系中的中国 三种政府模式

(1)“仁慈的政府”模式:提高社会福利

政府是一个仁慈的政府,它没有任何私利,政府的最大目标就是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提高社会福利,消解社会风险

(2)“自利的政府”模式:追求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

政府是由公众选举出来的代表组成的,和任何理性的人一样,这些代表也都是追求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这就导致政府也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政治市场。在这个政治市场中,“贸易政策”被认为是政治市场上的一种商品,政府是“贸易政策”这种商品的供给者,不同的个人、利益集团成为“贸易政策”这种商品的需求者,而“贸易政策”的价格是由政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3)“民主的政府”模式: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民主的政府”模式试图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在一个民主制的社会里,政府作为一个平衡者,如果其贸易政策的制定只顾平衡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而不考虑选民的意愿,其政权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挑战。在“民主的政府”模式中,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必须兼顾利益集团的利益和选民的利益。一个好的民主政府就是既能满足利益集团的利益,又能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贸易政策的外部性

(1)外部性也被称做“外溢性”,主要是指发生在市场之外的交易,意昧着它不受价格的控制,外部性的存在经常导致市场失灵和经济低效。

(2)正向外部性是指,当某人或某行为体的行为使得另一个人或另一个行为体的利益增加,但受益者并没有为其获得的利益做出支付,负向外部性是指,当某人或某行为体的行为对另一个人或另一行为体产生不利结果,但受损者却没有获得任何补偿

(3)对外贸易政策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如果产生正向外部性效应时,就会出现“免费搭车”现象;如果产生负向外部性效应时,就会出现“以邻为壑”现象。为了避免或阻止各国贸易政策外部性效应的发生,国家之间通过谈判与相互合作,建立国际贸易机制或制度。

中央地方关系

(1) “权力下放”是中国从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政策,因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研究中国经济转型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2) 中国的“权力下放”始于1980年的财政改革,目的在于将中央集中的经济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以解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的中央政府权力过分集中,从而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权力下放”的结果是地方政府拥有了批准外国投资项目、建立贸易公司等权力,同时在地方经济方面也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为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3)“权力下放”实施确实给予地方政府以更大的权力发展地方经济,但同时也削弱了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能力。消极结果主要表现在:经济过热和相伴而生的通货膨胀、物资短缺、财政和贸易赤字;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国内市场

分割;地方政府之间为争取外贸和外国投资的竞争;地方政府对企业行为的干涉和寻租行为。

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1)跨国投资分为两类: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

(2)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本国之外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从而获取利润的资本对外输出。直接投资既包括固定资产,也包括中间产品。对外直接投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创办新企业(公司) 或收购外国现有企业(公司) ;另一种是通过购买外国企业股票进而拥有对该企业进行股权的控制。

(3)间接投资又称证券投资,主要是指用于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其他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国际信贷。按照间接投资的主体分,间接投资可以分为国际机构投资、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按筹资的手段和管理方法分,间接投资可以分为国际银行信贷、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国际证券等。与直接投资最大的区别在于,间接投资不参与企业或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跨国公司与母国,东道国

(1)跨国公司偏好对外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无论是对母国的还是对东道国的国内政治和对外政策都是有影响的。

(2)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与母国国内政治:国内政治对母国产业的国际化产生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一个是母国的就业;一个是母国的社会福利。

1.就业与企业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外包”和“离岸经济”直接导致了母国工作机会的流失。

2. 社会福利与企业国际化:当母国的跨国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或者更为顺利地进入某东道国,与东道国政府或企业结成联盟;或者是母国某些行业的跨国公司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左右该国的对外经济政策,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完全代表母国的国家利益,必然影响母国国内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从而影响母国的国内政治。

(3)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与东道国国内政治:

1. 国家安全与战略性工业:发达国家,保证“战略性工业”的安全仍然是政策的首要目标,发展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以及“敏感性工业”或“战略性工业”是政策关注的目标,转型国家,加强对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监管是其战略目标所在

2. 对外经济政策的选择:外国的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联盟不但会导致国内公共政策的争论,而且也会影响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选择。

古典自由主义范式的特征

(1)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在追求自我利益,作为个人,每个人都在自发地运用他的理性能力,寻求最有效的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欲望,也就是说,每个个体都努力以尽可能小的耗费来换取最大或最令人满意的某种价值。

(2)社会。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社会本身并没有它自己的目的和目标。一个好的社会就是能够允许个人自由地追逐他们个人的利益的社会,自由就是没有政府的高压和他人的强迫。

(3)政府。政府是个人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权利而建立的,除非市场运行不下去,或需要提供公共物品,否则,政府不应干预市场或干预得越少越好。

(4)市场。市场是为满足人类需要而自发产生的,市场一旦运行起来,它就会按照自身内部的逻辑而向前发展。在市场中,每个个体均可获得全部的信息从而能够选取最佳的行动方案。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交换的条件是由大量的供给与需求的不断平衡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权势来决定。

(5)道德。没有一种客观的方法来决定某种特定的价值优于其他价值,因而,个人应该根据他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对与错,对个人自由唯一合法性的限制就是阻止其伤害他人。

(6)平等和公正。平等就是指每个人有平等的机会从事经济活动,并且有同样的机会享受宪法对他们的权利的保护。公正不仅包括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而且还包括对那些危害他人个人权利的人的惩罚。 。

(7)效率。效率是指将资源分配给那些最愿意并且最有能力为其付出代价的人们。

古典重商主义的起源

1500年至1750年称为重商主义的时期,重商主义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对商业和商人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为追求财富而进行的地理扩张;贸易的拓展;商业资本的兴起;国家机器的加强。

地理扩张:地理大发现之前西欧各国为了解决国内社会的矛盾,也为了扩展市场,欧洲人开始了向外扩张,即历史上

著名的地理扩张。地理扩张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过程中不仅缓解了当时欧洲主要强国国内面临的问题,而且为欧洲重商主义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扩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贸易扩展:地理大发现之后,国际贸易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但在地理范围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而且在贸易的性质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地理范围而言,大致形成五个重要贸易区,贸易的性质而言,远距离贸易的性质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封建时代的奢侈品贸易开始转向大宗产品贸易。

资本的兴起:商业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银行和信贷体系的建立,16世纪国家银行和私人银行兴起,经过17世纪银行业的改革,银行在欧洲国家的财政管理以及国际商业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资本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商人地位的提高。

国家机器的加强:16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下相对强的国家机器产生,为重商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政治保障。

国王是国家机器的主要操作者,当时的国王主要是通过如下四种途径来加强自身的:官僚化、军队的垄断、合法性的创造以及人口的同化。

世界体系论与中国由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1)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将世界划分为三个地带,即核心地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运行存在一个“融入”和“边缘化”的过程,中国正处于边缘区向半边缘区过度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别是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对世界经济体的影响,实现向核心区跨越的转变。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首要特征是它以单一的世界经济作为其存在的基础,世界体系一旦建立便围绕着两个二分法运行,一是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二是经济专业化的空间等级,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其中“不等价交换”和“资本积累”是这个体系运行的动力。中国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加快战略经济部门的体制改革,增强我国经济体系的竟争力与防范危机能力。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多重国家并存,世界体系论者关心:(1)国家和国家体系;(2)国家与世界体系;(3)反体系运动。中国从体系外的反对向体系内的认同、建构过渡,中国需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国际体系内独立自主与积极作为的方针,始终坚持全方位、多领域和多层次融入国际体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从而实现由边缘到中心的转变。

霸权周期论与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可能

霸权周期一般是指霸权国从兴起到衰退的整个历史时期,世界政治中存在着长周期,这种周期与霸权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霸权周期”包括霸权上升阶段,霸权胜利阶段,霸权成熟阶段,霸权衰退。国际关系的发展史一再表明, ,任何霸权国家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霸权的衰退和瓦解,因而,每个霸权体系在建立之后, 都会出现一个霸权的挑战者与之相抗衡,中国是美式霸权体系的挑战者,至少是潜在的挑战者, 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基本定位,中美权力转移是极具可能性的, 。

一.霸权周期论的观点与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可能

霸权战争是现存国际体系中大国相对地位转变的最终测定,每个霸权国家在它的霸权受到威胁和挑战时都会竭尽全力维持它已有的霸权地位,历史上的霸权继承无一不是以战争的方式解决的,因而,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至少是微弱的。

二.霸权周期论的缺陷与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可能

霸权周期论遭遇到了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等挑战,大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越来越倚重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经济关系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实对大国间的冲突和摩擦起到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认真贯彻不结盟政策,为避免与其他大国和霸权国发生大规模战争和冲突奠定了基础;中国不仅没有谋求全面推翻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反而努力的融入其中,不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强行在国外推扩,中国通过发展经济, 努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做负责的大国,培育健康稳健的大国心态,中美权力转移的和平可能也是可能的。 霸权国家为维护自身的霸权的方式有两种:增加自身力量或者削弱他人力量,要实现中美权力转移,美国主导下的西方国际体系是中国崛起所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在谋求国力发展的同时,尽量避免被当作现有国际体系的挑战者,在增强综合国力与改善国际环境之间求得平衡。


相关文章

  •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实务]64集教学视频 西北工业大学
  • 本课程为西北工业大学袁晓军老师主讲的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实务公开课程教学视频,全套课程共64学时,由壹课堂网整理免费共享.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实务课程理论部分主要有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经济协调理论和国际 ...查看


  • 国际经济法概论名词解释简答
  • 1)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贯穿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类法律规范之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指的是这些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包括经济主权原则.公平互利原则.全球合作原则和有约必守原则. 2)非互惠的普遍优惠待遇:是指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 ...查看


  • 国际经济协调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 作者:贝宁志 中国政治学院学报 1995年09期 近十年来,"国际经济协调"一词常见于西方经济学家的文章与著述之中.有人否认国际经济协调的实际意义,多数人则认为,国际经济协调是缓和矛盾,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并 ...查看


  • 湘潭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方案(政治学)
  • 湘潭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政治学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层 次专门人材.毕业生应能胜任高校.科研.新闻出版等单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体要求是: 1. 政治素质好. 拥护 ...查看


  • 论国际经济法的公平原则_韦经建
  • DOI:10.15939/j.jujsse.2002.03.012 2002年5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May,2002 第3期 JilinUniversityJournalSocialSciencesEdition No.3论国际经济法的 ...查看


  • 市场在国际经济秩序演变中的作用论析
  • 摘要:市场作为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和方式,能够自主调节经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具有自身的运行逻辑.演进规律和促进经济发展和完善的功能.市场观念在构建国际经济行为体身份.利益.行为的同时,指导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与调整,并不断内化到国际经济 ...查看


  • 国际贸易经济毕业论文
  • 一.国际贸易概论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和产生 商品.劳务和技术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交换或买卖,这种活动被称为国际商品流通,即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显著区别在于:国内贸易是发生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商品交换活动,而国际贸易是越出国 ...查看


  •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探析
  • 社会科学 2007年第9期邝 梅: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探析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探析 邝 梅 摘 要:国际政治经济学应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 法,将国内和国际政治因素纳入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方法论的 ...查看


  • 国际经济法的核心基本原则分析
  • 摘要:在国际经济法领域中,由于各利益主体实力之悬殊,为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之公正合理,实现国际经济法宗旨所追求"应然"利益价值之均衡,坚持国际经济法之公平.平等.互利原则,实为必要.同时,仅地位.形式之"平等&qu ...查看


  • 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 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兼谈国际商法学是独立的法学部门 左 海 聪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统一实体规范和争端解决程序规范的总称, 具有自身的调整对象和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