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概念题、计算题、方程题、应用题、几何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一、数量关系分析法。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数量关系分析法分为三步:

(一)寻找题中的数量。

(二)明确各数量间的关系。

(三)解决各个产生的问题。

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进而转化成具体的生活情景,根据情景进一步的归纳概括,明确相应的数量关系,简化题目结构。

如:“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师:题中有几个数量呢?

生:三个。

师:哪两个数量之间有直接关系呢?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

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让我们头脑中产生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四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师: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用乘法35 ×3=105(人)。

师:现在又多了一个数量: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那么哪两个数量间又存在关系呢?根据他们的关系可以产生一个怎样的问题?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问题是: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少人?

师:所以第二步算式怎样列呢?

生:105+35=140(人)。

师:根据现在已经产生的数量,又有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存在呢?

生: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140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

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师:那么解决最后问题的算式怎样列出呢?

生;140+12=152(人)

一般而言,小学生的一个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然后逐渐的向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过度。但是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也是和具体的感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形象性的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去思考,启发他们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关系,从而掌握有效的关系。

二、问题中心散射倒推法。

所谓的“问题中心散射法”就是根据分析法这一思路模式,让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不断地逆向推理,层层解决。即从问题所要求的量开始探究,先要想一下,要知道所求的量,就必须知道的条件是什么,要使这些条件成立,又必须具备另外哪些条件,这样推究下去,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时,问题就解决了。还是以上面这一道应用题为例来谈谈吧。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在题里面寻找那一句关键的信息提示呢?

生: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

师:看来,现在要解决三、四年级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才是更关键的。那么这个问题能一下子解决吗?

生:不能,因为三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知道了,可四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不知道。 师:那么四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又怎么求呢?根据题中的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列式是35 ×3=105(人)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接下来第二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生:三、四年级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是多少?105+35=140(人)

师:接下来呢?

生: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是多少?140+12=152(人)

三、线段图示助解分析法

运用图示法解析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图示法不仅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途径,而且通过画图的训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进行感知,进而理解背后的数量关系。它既能提炼概括出应用题题意,又利于学生借助线段直观揭示数量关系。

在解答应用题时,可以先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用图表示出来,然后通过图去寻找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在应用题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许多方法。如列表法、比较法、方程法等,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逐步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规律,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切实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但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无

论哪种技能的掌握都要勤加练习。当然对于应用题来讲并不是练得越多越好,练习要练在“点”上。练习的题目要有代表性,全面性。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识,又拓展了旧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慎重选::做多了使学生对应用题有厌恶感,做少了又起不到巩固的效果。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抛弃采用题海战术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通过教授学生多样的解题策略,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的解题策略

川南小学 梁建锁

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有几年了,虽然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反复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学生课业量,淡化考试,淡化分数,但中国几千年来的考试制度沿用至今,高考也被大多数人看作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这足以说明考试的可取之处和存在价值。因此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一定考试技巧,解题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很多,比如考试时的心态,拥有良好积极的心态,做好思想准备才是考好的前提。在考试时轻松应对,遇到简单的题目时,要提醒自己不能犯低级错误;遇到难题时,首先要自信,告诉自己:“我一定行!”有一个企业家说过一件事,他上小学六年级时,一次考试前,老师告诉学生,最后一题特别特别难。结果大部分学生最后一题根本就没看,实际上最后一题是很简单的。这个故事说明心态对于成绩的影响很大。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它是为了实现解题目标而采取的指导方针,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出现以下情形: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无从下手;有时,明明思路很清楚,就是解不出来;有时解题到途中,却是:“山穷水尽”等等。这些疑惑可归结为没有掌握好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策略指导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

一、假设策略

有些问题用一般方法很难解答,可假设题中的情节发生了变化,假设题中两个或几个数量相等,假设题中某个数量增加了或减少了,然后在假设的基础上推理,调整由于假设而引起变化的数量的大小,题中隐蔽的数量关系就可能变得明显,从而找到解题方法。这种解题方法就叫做假设法。

例:甲从A地到B地,每小时走4千米,可以准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走5千米,可以提前1小时到达,求AB两地的路程。

分析:“如果每小时走5千米,可以提前1小时到达,”假设继续前进,在相同的时间内会多走5千米,通过比较发现,第二种速度比第一种速度每小时多走5-4=1(千米),一共多走了5千米,说明走了5小时,则AB两地的路程是4×5=20(小时)。

二、画图策略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思考解决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项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尤其是六年级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画出线段图,更有利于学生找出对应量与对应分率的关系。

例:五年级共有三个班,已知一班、二班、三班各班的学生数相同,一班男生数与二班女生数相同,三班的男生占全年级男生的,那么女生占全年级的。

分析:因为一班男生数与二班女生数相同,通过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发现如果

一班的男生和二班的女生调换一下,则一班全是男生,二班全是女生,三班的男生占全年级男生的3/8,那么二班的男生就占全年级男生的5/8,把男生看作单位“1”,总人数就是男生的15/8,反过来男生占总人数的8/15,则女生就占全年级的7/15。

三、巧妙设数策略

有些题目没有明确的数量关系,但是仔细去分析又可以找出关系。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设定一个数,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就很容易地得出关系式。

例:李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书店买书,如果买甲种书刚好可以买8本,如果买乙种书正好可以买12本,如果买丙种书则刚好可买24本。李老师决定三种书买一样多,那么他带的钱能买三种书各多少本?

分析:题中李老师所带的钱及三种书的单价都是未知的,使得问题变得很复杂,学生无从下手,我们可以把老师所带的钱设为240元,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可以求出甲、乙、丙三种书的单价分别为30元、20元、10元,很轻易地得出李老师买三种书各是240÷(30+20+10)=4(本)

四、列表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把一些信息列举出来,寻求解题策略,也可以在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甲走的路程是乙的4/5,乙用的时间是甲的4/5,甲乙速度的比是( )。

分析:因为这道题没有具体的数量,只有甲和乙路程与时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学生一时间难以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列成表格,数量关系就比较明确了。根据甲走的路程是乙的4/5,可以把乙所走的路程看作单位“1”,则甲所走的路程为4/5;乙用的时间是甲的4/5,可以把甲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1”,乙所用的时间为4/5。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计算出甲乙各自的速度为4/5和5/4,化成最简整数比就是16:25。

五、逆向思维策略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一时无法解答的题目,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解数学题从已知条件出发,顺着思考下去,可能因歧路很多而找不到解题思路。这时不妨把思考方向变

化一下,倒着想想。也就是把问题发生的顺序倒过来,从结论开始,执果索因,逆向推导,逐步还原,以求问题的解决。

例: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分母的和是50,如果分子分母都减去5,所得的分数是2/3,求这个分数原来是多少?

分析:这道题首先可以求出原来分子、分母之和减去两个5后的现在分子和分母的和,即50-2×2×5,得到现在的和后,发现2/3的分子和分母的和明显比所得到的数小,说明已经约分了,可以通过所得的数除以2+3的和,即缩小的倍数,接着用缩小的倍数乘2,用缩小的倍数乘3,所得到的分子分母被减去5后的数,然后分子和分母再分别加上5,就求到了原来的分数。 解答:50-2×5=40 40÷(2+3)=8 2×8+5=21 3×8+5=29

六、整体把握策略

解数学题,常常是化“整”为“零”,把问题变为简单,以利于解决问题,但是有时解题时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要过分注意细节,而忽略全局,需要我们站在整体的立场上,综观全局研究问题,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有9只油桶,分别装油9、12、14、16、18、21、24、25、28千克,分给甲、乙两人各若干桶,最后只剩下1桶。已知甲分到的油是乙分到的油的2倍,剩下的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分析:如果具体地去寻求甲和乙各分到的是哪几桶油,再求剩下的是哪一桶油,这样的方法是杂乱的。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9桶油共重

9+12+14+16+18+21+24+25+28=167(千克)。已知甲分到的油是乙分到的油的2倍,则甲、乙共分到的油的千克数一定是3的倍数。而167÷3=55„„2,那么剩下的那桶油的千克数一定是被3除余2,那就只能是14千克那桶油了。

数学教学过程主要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解题策略的指导。数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透过知识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背后所孕育的数学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能多角度多层面多策略去分析把握它的实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概念题、计算题、方程题、应用题、几何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一、数量关系分析法。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只有搞清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数量关系分析法分为三步:

(一)寻找题中的数量。

(二)明确各数量间的关系。

(三)解决各个产生的问题。

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进而转化成具体的生活情景,根据情景进一步的归纳概括,明确相应的数量关系,简化题目结构。

如:“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师:题中有几个数量呢?

生:三个。

师:哪两个数量之间有直接关系呢?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

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让我们头脑中产生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四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师: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用乘法35 ×3=105(人)。

师:现在又多了一个数量: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那么哪两个数量间又存在关系呢?根据他们的关系可以产生一个怎样的问题?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有105人参加比赛。问题是: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少人?

师:所以第二步算式怎样列呢?

生:105+35=140(人)。

师:根据现在已经产生的数量,又有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存在呢?

生:三、四年级参加比赛一共有多140人,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

师: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师:那么解决最后问题的算式怎样列出呢?

生;140+12=152(人)

一般而言,小学生的一个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形式,然后逐渐的向逻辑性较强的抽象思维过度。但是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也是和具体的感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成形象性的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去思考,启发他们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关系,从而掌握有效的关系。

二、问题中心散射倒推法。

所谓的“问题中心散射法”就是根据分析法这一思路模式,让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不断地逆向推理,层层解决。即从问题所要求的量开始探究,先要想一下,要知道所求的量,就必须知道的条件是什么,要使这些条件成立,又必须具备另外哪些条件,这样推究下去,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时,问题就解决了。还是以上面这一道应用题为例来谈谈吧。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在题里面寻找那一句关键的信息提示呢?

生: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

师:看来,现在要解决三、四年级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才是更关键的。那么这个问题能一下子解决吗?

生:不能,因为三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知道了,可四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不知道。 师:那么四年级参加比赛的人数又怎么求呢?根据题中的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3倍。列式是35 ×3=105(人)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接下来第二步求什么/怎样列式?

生:三、四年级参加比赛的总人数是多少?105+35=140(人)

师:接下来呢?

生: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是多少?140+12=152(人)

三、线段图示助解分析法

运用图示法解析应用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图示法不仅可以形象地、直观地反映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途径,而且通过画图的训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进行感知,进而理解背后的数量关系。它既能提炼概括出应用题题意,又利于学生借助线段直观揭示数量关系。

在解答应用题时,可以先把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用图表示出来,然后通过图去寻找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在应用题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许多方法。如列表法、比较法、方程法等,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逐步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规律,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切实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但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无

论哪种技能的掌握都要勤加练习。当然对于应用题来讲并不是练得越多越好,练习要练在“点”上。练习的题目要有代表性,全面性。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识,又拓展了旧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慎重选::做多了使学生对应用题有厌恶感,做少了又起不到巩固的效果。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抛弃采用题海战术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通过教授学生多样的解题策略,从而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的解题策略

川南小学 梁建锁

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有几年了,虽然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反复强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学生课业量,淡化考试,淡化分数,但中国几千年来的考试制度沿用至今,高考也被大多数人看作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这足以说明考试的可取之处和存在价值。因此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一定考试技巧,解题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很多,比如考试时的心态,拥有良好积极的心态,做好思想准备才是考好的前提。在考试时轻松应对,遇到简单的题目时,要提醒自己不能犯低级错误;遇到难题时,首先要自信,告诉自己:“我一定行!”有一个企业家说过一件事,他上小学六年级时,一次考试前,老师告诉学生,最后一题特别特别难。结果大部分学生最后一题根本就没看,实际上最后一题是很简单的。这个故事说明心态对于成绩的影响很大。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做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它是为了实现解题目标而采取的指导方针,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出现以下情形:有时,面对数学问题,无从下手;有时,明明思路很清楚,就是解不出来;有时解题到途中,却是:“山穷水尽”等等。这些疑惑可归结为没有掌握好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策略,才会在遇到问题时,找到问题的思考点和突破口,迅速、正确地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加强数学解题策略的指导,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对学生解题策略指导的尝试探索,获得了一些初步的体验。

一、假设策略

有些问题用一般方法很难解答,可假设题中的情节发生了变化,假设题中两个或几个数量相等,假设题中某个数量增加了或减少了,然后在假设的基础上推理,调整由于假设而引起变化的数量的大小,题中隐蔽的数量关系就可能变得明显,从而找到解题方法。这种解题方法就叫做假设法。

例:甲从A地到B地,每小时走4千米,可以准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走5千米,可以提前1小时到达,求AB两地的路程。

分析:“如果每小时走5千米,可以提前1小时到达,”假设继续前进,在相同的时间内会多走5千米,通过比较发现,第二种速度比第一种速度每小时多走5-4=1(千米),一共多走了5千米,说明走了5小时,则AB两地的路程是4×5=20(小时)。

二、画图策略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思考解决问题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小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使用这项解题策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象性的特点。尤其是六年级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画出线段图,更有利于学生找出对应量与对应分率的关系。

例:五年级共有三个班,已知一班、二班、三班各班的学生数相同,一班男生数与二班女生数相同,三班的男生占全年级男生的,那么女生占全年级的。

分析:因为一班男生数与二班女生数相同,通过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发现如果

一班的男生和二班的女生调换一下,则一班全是男生,二班全是女生,三班的男生占全年级男生的3/8,那么二班的男生就占全年级男生的5/8,把男生看作单位“1”,总人数就是男生的15/8,反过来男生占总人数的8/15,则女生就占全年级的7/15。

三、巧妙设数策略

有些题目没有明确的数量关系,但是仔细去分析又可以找出关系。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设定一个数,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样就很容易地得出关系式。

例:李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书店买书,如果买甲种书刚好可以买8本,如果买乙种书正好可以买12本,如果买丙种书则刚好可买24本。李老师决定三种书买一样多,那么他带的钱能买三种书各多少本?

分析:题中李老师所带的钱及三种书的单价都是未知的,使得问题变得很复杂,学生无从下手,我们可以把老师所带的钱设为240元,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可以求出甲、乙、丙三种书的单价分别为30元、20元、10元,很轻易地得出李老师买三种书各是240÷(30+20+10)=4(本)

四、列表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把一些信息列举出来,寻求解题策略,也可以在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甲走的路程是乙的4/5,乙用的时间是甲的4/5,甲乙速度的比是( )。

分析:因为这道题没有具体的数量,只有甲和乙路程与时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学生一时间难以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列成表格,数量关系就比较明确了。根据甲走的路程是乙的4/5,可以把乙所走的路程看作单位“1”,则甲所走的路程为4/5;乙用的时间是甲的4/5,可以把甲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1”,乙所用的时间为4/5。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计算出甲乙各自的速度为4/5和5/4,化成最简整数比就是16:25。

五、逆向思维策略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一时无法解答的题目,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解数学题从已知条件出发,顺着思考下去,可能因歧路很多而找不到解题思路。这时不妨把思考方向变

化一下,倒着想想。也就是把问题发生的顺序倒过来,从结论开始,执果索因,逆向推导,逐步还原,以求问题的解决。

例: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分母的和是50,如果分子分母都减去5,所得的分数是2/3,求这个分数原来是多少?

分析:这道题首先可以求出原来分子、分母之和减去两个5后的现在分子和分母的和,即50-2×2×5,得到现在的和后,发现2/3的分子和分母的和明显比所得到的数小,说明已经约分了,可以通过所得的数除以2+3的和,即缩小的倍数,接着用缩小的倍数乘2,用缩小的倍数乘3,所得到的分子分母被减去5后的数,然后分子和分母再分别加上5,就求到了原来的分数。 解答:50-2×5=40 40÷(2+3)=8 2×8+5=21 3×8+5=29

六、整体把握策略

解数学题,常常是化“整”为“零”,把问题变为简单,以利于解决问题,但是有时解题时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要过分注意细节,而忽略全局,需要我们站在整体的立场上,综观全局研究问题,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有9只油桶,分别装油9、12、14、16、18、21、24、25、28千克,分给甲、乙两人各若干桶,最后只剩下1桶。已知甲分到的油是乙分到的油的2倍,剩下的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分析:如果具体地去寻求甲和乙各分到的是哪几桶油,再求剩下的是哪一桶油,这样的方法是杂乱的。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9桶油共重

9+12+14+16+18+21+24+25+28=167(千克)。已知甲分到的油是乙分到的油的2倍,则甲、乙共分到的油的千克数一定是3的倍数。而167÷3=55„„2,那么剩下的那桶油的千克数一定是被3除余2,那就只能是14千克那桶油了。

数学教学过程主要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解题策略的指导。数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透过知识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背后所孕育的数学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能多角度多层面多策略去分析把握它的实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有效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解答技巧
  • [摘要]数学应用题最大的特点是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小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遇到的应用题深度不断加深,有时一道应用题中会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复杂的关系又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有的学生甚至对题目所描述的问题看不懂 ...查看


  •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高坝店镇石头梁小学 吴芳 [摘要]在小学数学解应用题的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是满足教学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初步形成的方法解决一些 ...查看


  •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路和方法总结
  • 摘 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经历,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查看


  • 小学数学_渗透"画图"策略_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 渗透"画图"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圆环面积>教学的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 当学生面对着一个比较综合.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迅速地找到其突破口,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呢?俗话说妙计可以打胜仗 ...查看


  • 浅析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浅析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万源市青花学校 张宇慧 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21世纪的中国小学数学教育, 正面临着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巨大挑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 ...查看


  •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单 位:巢湖市柘皋镇中心小学 撰写人:秦 时 间: 学 民 2016年3月18日 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摘 要:小学生数学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并不是 ...查看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摘要:小学生数学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原因并不是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是缺乏解题思路与技巧,找不到思考点和突破口,不知如何着手分析."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提 ...查看


  • 小学数学解题策略--抓不变量
  • 抓不变量解答分数应用题 一.抓住和不变 1.甲乙两个仓库共有水泥180吨,如果甲把它的1/3给乙,甲还比乙多10吨, 甲乙原来各有多少吨? 练习:甲乙两个仓库共有水泥180吨,如果甲把它的1/3给乙,甲还比乙多1/5, 甲乙原来各有多少吨? ...查看


  • 教学论文题目
  • 初中数学教与学(2012.12) 1 培养直觉思维 促进智慧发展 缪宏敏; 初中数学教与学 2 "组块理论"视角下的几何教学 郑松茹; 初中数学教与学 3 数学课堂提问贵在巧 彭秋兰; 初中数学教与学 4 一堂几何复习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