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语:佛说如果还有爱憎 修行就无法得道

【经典原文】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圆觉经》

【佛经解释】“是故当知!”怎么知道你有我执呢?“有爱我者,我与随顺”,你本来有爱心要爱人,人家要是爱了你,你就跟他随顺。你没有个我,怎么跟人家随顺?这一试验,就试验出来有个我。再试验一下,“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对方不爱你,就不是随顺者,你就憎恶、怨恨他,你没有个我,怎么恨?憎爱二境,就试验你有憎爱二心,就证明你有我执。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这就讲到心里了,你天天依着无明作主来用功,由憎爱心养你的无明,你依着憎爱心来用功修行,越养无明越高,越养无明越深。“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你用无明心来用功,来求证圆觉,怎么能成就?

我们要回光返照,闻慧要起思慧,我是不是天天生憎爱二心?天天生憎爱二心,你怎样用功?不管你天天念多少阿弥陀佛,念多少观世音菩萨,拜多少忏,念多少经,持多少咒。用功修行是要破烦恼、断无明,才能证菩提、入圆觉。你以无明为主宰,一着相,结果不是在用功修行,都在养无明,越养越高,越养越深,你用无明心来求道,才真正是可怜愍者!

所以修行要降伏憎爱二心,怎么降伏呢?我们凡夫外面的境界要观空,这个人可爱,我不要爱;这个人讨厌,我不要讨厌,慢慢会用功,就把心降伏住了。先伏后断,能降伏住不起憎爱二心,慢慢就把生相无明断掉了。(道源法师解)

【经典原文】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圆觉经》

【佛经解释】“是故当知!”怎么知道你有我执呢?“有爱我者,我与随顺”,你本来有爱心要爱人,人家要是爱了你,你就跟他随顺。你没有个我,怎么跟人家随顺?这一试验,就试验出来有个我。再试验一下,“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对方不爱你,就不是随顺者,你就憎恶、怨恨他,你没有个我,怎么恨?憎爱二境,就试验你有憎爱二心,就证明你有我执。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这就讲到心里了,你天天依着无明作主来用功,由憎爱心养你的无明,你依着憎爱心来用功修行,越养无明越高,越养无明越深。“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你用无明心来用功,来求证圆觉,怎么能成就?

我们要回光返照,闻慧要起思慧,我是不是天天生憎爱二心?天天生憎爱二心,你怎样用功?不管你天天念多少阿弥陀佛,念多少观世音菩萨,拜多少忏,念多少经,持多少咒。用功修行是要破烦恼、断无明,才能证菩提、入圆觉。你以无明为主宰,一着相,结果不是在用功修行,都在养无明,越养越高,越养越深,你用无明心来求道,才真正是可怜愍者!

所以修行要降伏憎爱二心,怎么降伏呢?我们凡夫外面的境界要观空,这个人可爱,我不要爱;这个人讨厌,我不要讨厌,慢慢会用功,就把心降伏住了。先伏后断,能降伏住不起憎爱二心,慢慢就把生相无明断掉了。(道源法师解)


相关文章

  • 仁德上人法语开示(2017.10.12)
  • 仁德上人法语开示 (2017.10.12) 1.◎诸佛菩萨如何超度众生,要明白着相即众生,认知见性即是佛 要想明白诸佛菩萨是怎么样超度众生的?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众生?什么是诸佛菩萨?只要你的内心着相有我.有爱憎取舍,即名之为众生.众生就是你着 ...查看


  • 发愿忏悔文(净空法师)
  • 为什么要行忏悔?我认识到要想往生净土,必须先要忏悔.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只有忏悔自己的业障,誓不再造,才能得以往生.为什么没有出三界?就是无史劫以来,从没有认识自己有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些罪业怎样来的呢?原来,都是在前世或长久以来,与 ...查看


  •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第一篇 四大菩萨与阿罗汉 其一 中国四大菩萨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 ...查看


  • 63.(道德经)修炼的智慧3
  • 63. (道德经)修炼的智慧3 发表时间:2012-01-08 19:31:01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其 次 , 畏 之 : 其 次 , 侮 之 . 信 ...查看


  • 道家的一些精华思想
  • 那些把哲学当作自己生命的人在走完自己人生的长途时最后的感觉." 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其美好的一生!"--这就是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的话,而按照梭伦所表达的古希腊人的幸福观,他是够格被称为一个幸福的人的. 修法的人是世间最快 ...查看


  • 净空法师语录 1
  • 净空法师语录.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净空法语辑录 (1)本书的对象是佛门弟子.对于尚未皈依佛门,而对佛法有兴趣的人,也可从中了解到佛法的大意.佛法并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那 ...查看


  • 道家的"抱元守一"与佛家的"制心一处"
  • 收敛心神,专注于一点,正像凸透镜一样将阳光聚集到一点,你得到的将是耀眼的光和炙手的热.从道家的思想来说,最为理想的至高境界当然是恬淡虚无,众美从之.但是这种境界好像不是寻常人一下子就可以轻松达到的.如果做不到心地一片空明虚无,那能做到凝神守 ...查看


  • 无量寿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24-32品)
  • 无量寿经 24-32 品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 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 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 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 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 ...查看


  • 佛经经典语录智慧大全
  •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