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内容提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短短的40分钟课堂发挥实效,是本文研究和论述的主要内容。文章首先分析了确定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然后从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这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开展行动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通过实例阐述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实效性

【正文】

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的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这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而教学方法是有效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育流程和组织形式,完成何种教育任务,离开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就无法真正实现。教学方法就是教学过程中一系列具体的活动细节或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孟子集注》所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没有一种教育活动是不需要教学方法的,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只有把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搭配得天衣无缝,才能有效、优美地达成教育目标。现在教师们都很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但有些课堂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但静下心来,却发现有些方法只是使知识浮于表面,没有深入下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效性。如何使所选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确定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目标达成的途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会受到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直接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教师和学生因素,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因素。因此,在选择某一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发挥自身特长,是否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文化背景等;要考虑到这节课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手段来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知道,教育过程是一个诸多要素组成的巨大系统,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时会使人有一种面对抉择条件目不暇接的感觉,所以要以能够最为经济地达成最大、最佳的预期教育效果作为选择标准。只有了解了确定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才能以此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二、依据影响因素,选择教学方法

一堂课40分钟,很快就会过去,如何充分利用这短短的40分钟,提高课堂实效,下面就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需要教学方法这一中介来完成,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的依据,是教学方法选择的最基本的标准。因此备课的第一步是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目标中会看到知道、了解、懂得、理解、掌握、运用等字眼,这些都是教学目标所要达到某一程度的关键词语,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些要求大致可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并运用”这样三个不同程度,当我们备课时首先要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目标要达到的深度。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了解”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知道所学知识是怎么样的事物,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就够了,不需要对它进行更多的讨论。比方说提到了哈密瓜,学生能知道这是新疆的特产,达到这样的程度就可以了。所谓“理解”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对小学生来说是初步的领会,这种领会可能是肤浅的。但这要比“了解”高一个层次,我们不仅仅要知道这个事物,而且要知道来龙去脉,对这个事物提出来之后将来要解决什么等。“掌握并运用”是指对所学习的知识的熟练和应用。它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地把书本知识或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境中。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这是所有要求中级别最高的,学生不但要知道这个事物,而且要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对于这些事物应该不但知道将来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在出现不同问题时要会灵活运用,达到熟练解决问题的程度。

深入研读教材,掌握好了教学目标的不同程度,就可以此为标准选择能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式方法了,运用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这一媒介也可很好的把握它的尺度。如:我在执教《交通工具话今昔》一课时,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了解交通工具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它要达到的程度只是“了解”,也就是说对交通工具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即可,不必研究它是怎样发展的等等。而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不是用一两种工具的发展就能阐释清楚的,因为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它的发明与使用也是有先后顺序的。于是我引进了大量的资料,从车、船、飞机三方面分别介绍,教学中既重视引导学生纵向了解某一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又强调不同交通工具的横向联系,边讲边完善交通工具发展一览表,最后使学生对交通工具的发展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一堂课的知识是充盈的,也许学生说不出某一时期交通工具的特点,但他们却知道某一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以及同一时期其他交通工具的变化,这样就达到目的了,因为这只是要求“了解”。

(二)依据教材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学科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而教材中提供的只是一个个话题范例,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联系实际,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因此,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有所拓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儿童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因此要想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就要使教材向社会延伸,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众所周知,教材中所引用的事例或数据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有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很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肯定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讲授,而要注重收集和引用我们周围最新的信息,用鲜活的事例感染教育学生。我在执教《当地震来临时》一课,恰逢5.12汶川地震的发生。课上,我引用了汶川地震发生后那些悲惨的情景图片以及伤亡数据,这些资料的引入,勾起了学生们从电视、从家长、从周围获得的记忆,脑海中浮现出更多的画面,他们震撼了,产生了情感共鸣,提高了对避震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避震方法的热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的今天,时代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能力目标中提到要“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而信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因此,课前调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课前调查,可以让孩子们走进生活,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把知识范围拓宽,再经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不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明确课前调查的目标,因为目标就是行动的动力,就是行动的指南针,目标明确才好有的放矢。我在教学有关地理知识时,就经常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按照位置、地形、气候、物产、民俗等内容分别进行调查。学生把自己在课外搜集的信息介绍给大家,把调查中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给大家讨论,这样有目标的学习不仅了解了当地的特点,还了解了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效果很好。

(三)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间十分钟学生的兴趣在于游戏、玩耍;一上课,学生很难马上把玩耍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开讲艺术,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建立良好的学习期待。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上课的开讲是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实践也证明,好的开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青藏高原》一课时,一上课我就请孩子们观看录像,当伴有歌曲《青藏高原》的影像资料放映时,孩子们被带入了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青藏高原,孩子们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边看边唱起了《青藏高原》,激情引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积极地调动起来。

2.关注学生的已知经验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教育施加于自己的影响有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对于针对他们的教育活动,学生既可以积极地接受,也可以消极地拒绝。因此,教育活动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有利于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由此可见,要使教学方法有效就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我在执教《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一课时,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毒品知道多少及想知道什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我发现学生对毒品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孩子天真地问我:“是不是有毒的东西就是毒品呀?”至于毒品的种类、危害等常识他们就了解得更少了。根据这一情况,课堂上我主要采用的就是讲授法,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满堂灌,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引进大量的图片、录像,给予学生视听刺激,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让孩子们紧锁双眉、闭上眼睛、捂住了脸……孩子们在填写“感言卡”时都纷纷表示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来看,这堂课是具有实效的,实效的取得缘于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已知经验进行了调查,在了解学生已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是对儿童已有生活经验与体验的整理、反思、提升,在这个基础上反过来引导儿童的整体生活。杜威认为:在社会课学习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经验、兴趣和关心,应通过各种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性体验性学习来研究社会生活。因此为增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必须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实践和体验,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如我在执教《当地震来临时》一课时,当学习完地震知识和避震方法后,我设计了三种情境模拟地震来临,进行地震自护演习。一种是在学校,一种是在家里,一种是在学校操场,分小组演习。当一个小组演习时,我要求其他小组要认真观看,演习后评价哪些做法是正确的、有效的,哪些做法还需要改进。孩子们在准备过程中,就积极地讨论正确的做法,而演习时更不敢怠慢;其他孩子观看时非常认真,表扬他们的正确做法,同时也提出了他们脑海中产生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找到了避震时更有效的办法。又如我在执教《做文明小顾客》一课时,就请学生表演自己是怎样购物的,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展示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做法,我引导同学们评价优点与不足,总结出正确的做法。同时,我也参与进去,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突发状况”,请学生表演解决,从中学习正确的做法。情境体验浓缩了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这种轻松、活泼、鲜明的形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情感与道德得到洗礼与启迪。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特点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已知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选择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内容是繁杂的,教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注重依据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虽然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使它更完善,如何使各种教学方法搭配得天衣无缝,如何使教学方法更适和学生,还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李世安整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http://blog.sina.com.cn/bppin,2008年4月。

[3]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4]刘显国,《开讲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5月。

【内容提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短短的40分钟课堂发挥实效,是本文研究和论述的主要内容。文章首先分析了确定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然后从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这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入手,开展行动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通过实例阐述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实效性

【正文】

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是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的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这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理念,而教学方法是有效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育流程和组织形式,完成何种教育任务,离开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过程就无法真正实现。教学方法就是教学过程中一系列具体的活动细节或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孟子集注》所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没有一种教育活动是不需要教学方法的,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只有把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因素搭配得天衣无缝,才能有效、优美地达成教育目标。现在教师们都很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但有些课堂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但静下心来,却发现有些方法只是使知识浮于表面,没有深入下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效性。如何使所选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确定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目标达成的途径,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往往会受到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直接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有教师和学生因素,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因素。因此,在选择某一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考虑到这种方法是否能发挥自身特长,是否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文化背景等;要考虑到这节课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手段来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知道,教育过程是一个诸多要素组成的巨大系统,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时会使人有一种面对抉择条件目不暇接的感觉,所以要以能够最为经济地达成最大、最佳的预期教育效果作为选择标准。只有了解了确定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才能以此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二、依据影响因素,选择教学方法

一堂课40分钟,很快就会过去,如何充分利用这短短的40分钟,提高课堂实效,下面就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需要教学方法这一中介来完成,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的依据,是教学方法选择的最基本的标准。因此备课的第一步是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目标中会看到知道、了解、懂得、理解、掌握、运用等字眼,这些都是教学目标所要达到某一程度的关键词语,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些要求大致可分为“了解、理解、掌握并运用”这样三个不同程度,当我们备课时首先要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目标要达到的深度。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了解”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知道所学知识是怎么样的事物,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就够了,不需要对它进行更多的讨论。比方说提到了哈密瓜,学生能知道这是新疆的特产,达到这样的程度就可以了。所谓“理解”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对小学生来说是初步的领会,这种领会可能是肤浅的。但这要比“了解”高一个层次,我们不仅仅要知道这个事物,而且要知道来龙去脉,对这个事物提出来之后将来要解决什么等。“掌握并运用”是指对所学习的知识的熟练和应用。它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地把书本知识或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境中。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这是所有要求中级别最高的,学生不但要知道这个事物,而且要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对于这些事物应该不但知道将来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在出现不同问题时要会灵活运用,达到熟练解决问题的程度。

深入研读教材,掌握好了教学目标的不同程度,就可以此为标准选择能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式方法了,运用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这一媒介也可很好的把握它的尺度。如:我在执教《交通工具话今昔》一课时,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了解交通工具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它要达到的程度只是“了解”,也就是说对交通工具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即可,不必研究它是怎样发展的等等。而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不是用一两种工具的发展就能阐释清楚的,因为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它的发明与使用也是有先后顺序的。于是我引进了大量的资料,从车、船、飞机三方面分别介绍,教学中既重视引导学生纵向了解某一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又强调不同交通工具的横向联系,边讲边完善交通工具发展一览表,最后使学生对交通工具的发展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一堂课的知识是充盈的,也许学生说不出某一时期交通工具的特点,但他们却知道某一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以及同一时期其他交通工具的变化,这样就达到目的了,因为这只是要求“了解”。

(二)依据教材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学科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而教材中提供的只是一个个话题范例,关键是我们教师要联系实际,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因此,教学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有所拓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儿童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因此要想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就要使教材向社会延伸,尽量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众所周知,教材中所引用的事例或数据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有些内容离学生生活很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肯定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讲授,而要注重收集和引用我们周围最新的信息,用鲜活的事例感染教育学生。我在执教《当地震来临时》一课,恰逢5.12汶川地震的发生。课上,我引用了汶川地震发生后那些悲惨的情景图片以及伤亡数据,这些资料的引入,勾起了学生们从电视、从家长、从周围获得的记忆,脑海中浮现出更多的画面,他们震撼了,产生了情感共鸣,提高了对避震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们学习避震方法的热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的今天,时代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能力目标中提到要“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而信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因此,课前调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课前调查,可以让孩子们走进生活,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把知识范围拓宽,再经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不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明确课前调查的目标,因为目标就是行动的动力,就是行动的指南针,目标明确才好有的放矢。我在教学有关地理知识时,就经常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按照位置、地形、气候、物产、民俗等内容分别进行调查。学生把自己在课外搜集的信息介绍给大家,把调查中遇到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给大家讨论,这样有目标的学习不仅了解了当地的特点,还了解了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效果很好。

(三)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间十分钟学生的兴趣在于游戏、玩耍;一上课,学生很难马上把玩耍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开讲艺术,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建立良好的学习期待。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上课的开讲是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实践也证明,好的开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青藏高原》一课时,一上课我就请孩子们观看录像,当伴有歌曲《青藏高原》的影像资料放映时,孩子们被带入了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青藏高原,孩子们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边看边唱起了《青藏高原》,激情引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积极地调动起来。

2.关注学生的已知经验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教育施加于自己的影响有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对于针对他们的教育活动,学生既可以积极地接受,也可以消极地拒绝。因此,教育活动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有利于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由此可见,要使教学方法有效就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我在执教《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一课时,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毒品知道多少及想知道什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我发现学生对毒品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孩子天真地问我:“是不是有毒的东西就是毒品呀?”至于毒品的种类、危害等常识他们就了解得更少了。根据这一情况,课堂上我主要采用的就是讲授法,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满堂灌,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引进大量的图片、录像,给予学生视听刺激,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让孩子们紧锁双眉、闭上眼睛、捂住了脸……孩子们在填写“感言卡”时都纷纷表示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来看,这堂课是具有实效的,实效的取得缘于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已知经验进行了调查,在了解学生已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是对儿童已有生活经验与体验的整理、反思、提升,在这个基础上反过来引导儿童的整体生活。杜威认为:在社会课学习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经验、兴趣和关心,应通过各种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性体验性学习来研究社会生活。因此为增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必须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实践和体验,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如我在执教《当地震来临时》一课时,当学习完地震知识和避震方法后,我设计了三种情境模拟地震来临,进行地震自护演习。一种是在学校,一种是在家里,一种是在学校操场,分小组演习。当一个小组演习时,我要求其他小组要认真观看,演习后评价哪些做法是正确的、有效的,哪些做法还需要改进。孩子们在准备过程中,就积极地讨论正确的做法,而演习时更不敢怠慢;其他孩子观看时非常认真,表扬他们的正确做法,同时也提出了他们脑海中产生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找到了避震时更有效的办法。又如我在执教《做文明小顾客》一课时,就请学生表演自己是怎样购物的,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展示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做法,我引导同学们评价优点与不足,总结出正确的做法。同时,我也参与进去,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突发状况”,请学生表演解决,从中学习正确的做法。情境体验浓缩了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这种轻松、活泼、鲜明的形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情感与道德得到洗礼与启迪。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特点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已知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选择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内容是繁杂的,教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注重依据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方式方法。在教学中虽然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何使它更完善,如何使各种教学方法搭配得天衣无缝,如何使教学方法更适和学生,还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李世安整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http://blog.sina.com.cn/bppin,2008年4月。

[3]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4]刘显国,《开讲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5月。


相关文章

  • 品德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 品德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专题简介: 该研修专题主要是为小学品德教师提供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方式和教学资源等指导和服务,以解决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操作问题.根据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是多 ...查看


  • 思品教学论文
  • 学思品教学论文 - 让课堂回归生活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 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 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 丰满起来. 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 学进行新课程改革, ...查看


  • 关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作者:郭珠玉 来源:<广西教育·A 版>2013年第12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 趣味化 生活化 活动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查看


  • 如何提高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质量之我见论文
  • 如何提高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质量之我见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思品与社会学科不被学校.家长重视,有些老师也是占用,拿来上语文或数学,根本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建设.因此,我们的国家,不难发现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我们作为小学思品与社会学科的老师 ...查看


  • 学校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 篇一: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沙湾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研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 ...查看


  •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孙姣姣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新课改下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基本措施. ...查看


  • 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扎实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而做人,道德是基础的.核心的条件. 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需要我们以育人为本,与时俱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查看


  • 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究实践
  • 摘要:虽然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途径很多,但我们也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学科主阵地作用,着力培养学生道德践行能力.通过激发兴趣.关注细节.搭建平台等方式进行实现.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在小学,担当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很多 ...查看


  • 思品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 后村中学<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测试题 姓名 分数 一. 填空题:(共30分) 1.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 . .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的要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