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人生观

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Vol. 32No.9

Sep. 2011

浅谈老子的人生观

祁向文

(渤海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有别于佛教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是一种入世而非出世的人生观。老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也不尽相同,是一种源于自然辩证法的“无为”人生的人生观在形式上与儒家致用求治、

观。总体来看,老子的人生观体现了老子对个体生命及其个体性的思考与关怀。

关键词:老子;人生观;出世;入世B223.1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048-02

治,以其上之有以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1]143认为正是君王的多欲有为造成了人民的饥贫、政治的混乱和民众的反抗。老子还说:“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

虽然老子与佛教都将社会动荡、人生痛苦产生的原因指向人类自我而非外在环境,但二者的人生观在本质上却大不相同。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现实世界的每个人都处于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之中,而人的一切痛苦与烦恼都源于人自身的无知与爱欲。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任何作为都是无用的,任何主观努力都是徒劳的,只有依靠主体自觉来消灭爱欲与无知,才能最终摆脱无尽的苦难与烦恼,即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因此,佛教鼓吹“四大皆空”,要求人们“看破红尘”、禁绝欲望,乃至抛开家庭,忘却人世间的一切,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从而陷入绝对精神的自我追求之中而不能自拔。由此看出,佛教的人生观是从主观层面寻求人的精神解脱和心灵救赎,而不是从社会层面去解决现实问题,所以说佛教的人生观从本质上来说是消极出世的人生观。

与佛教的人生观不同,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是入世的。透过春秋时期空前动荡的社会现实,老子敏锐地认识到伴随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产生的副作用。在推究其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的时候,老子并没有将人性的缺陷上升为普遍规律,而是更多地从统治者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是君主“有为”而致,他说:“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

-48-

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有别于佛教悲观厌世的人生观,在形式上与儒家致用求治的人生观也不尽相同,而是更多地体现了老子对个体生命及其个体性的思考与关怀。

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1]121即如果君王行私智而制禁忌,贪私利而尚法物,所得的结果必定是国家混乱,万民贫困。对此,老子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仿效“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繁荣与和谐。由此可见,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并不是出世的,而是入世的。而《老子》81章中,讲政治的有35章,再加上军事论6章,外交策略1章,其论述政治问题的章数之和已超过《老子》全书总章数之半,这也恰恰说明了老子是的关心世事的。

虽然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是入世的,但在入世方式上却与儒家人生观有着很大不同。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持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他们以研究人的“此岸世界”为中心,注重对生活自身的探讨,轻视思考“彼岸世界”的问题。他们积极地干预生活、指导政治,在个人则以“修身齐家”为目标,在社会则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304为己任。例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主张“学而优则仕”[3]202,他不仅多次任职于鲁国,还率弟子周游列国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3]157。孟子也以救天下为己任,以“舍我其谁”[2]109的自信和“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游说于诸侯之间……他们无不学以致用,积极进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的精神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儒家关心

现实生活中的人及人类社会,认为人是可以在“此岸世界”中有所作为,并能够做得尽善尽美。因此,儒家不仅主张入世,而且认为以积极有为的方式入世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入世的方式上,老子与儒家截然不同,相比于儒家积极有为的入世方式,老子主张人们应返璞归真、自然无为,以通达超越的方法来校正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根据辩证法的原理相信“柔弱胜刚强”[1]82,提倡居低谦下、守柔处弱,崇尚不争之德,主张“无为而无不为”[1]103。他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其身而身存。”[1]19以天长地久为喻,说明人如果能无私无欲而不自生、不自利,反倒能身在众人之上,处君王之位。老子还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55以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阐明清静无为能达到天下大治的道理。所以,人们在处世时应该充分利用矛盾能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1]80.81。因为现实社会是复杂多变的,积极进取有时反会受挫而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老子实际上为人生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一方面,它使士人君子的生命更具有韧性,增强了其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主动的后退,反而可获得天宽地广、如释重负的感觉。另一方面,它不失为一种获胜的手段。通常人们只知从正面争强取胜,老子则提供了从反面入手的竞争方式,达到“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比之儒家,老子的人生观更具有艺术性,或许其效果没有儒家方式来的快,然而却更加安全,使得人生理想的实现更能得到保证。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还是入世的,只是通过以退为进的方式来实现最终目标,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

与儒释不同,老子的人生观更加注重对个体生命及其个体性的思考与尊重。

老子既不像佛教那样悲观厌世,以进入涅槃佛国作为终极理想;也不像儒家那样主张“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以实现“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老子所崇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61。老子珍视自己的生命,不会为他人、为社会去牺牲自己,即便是为自己,也不会为名利、财货而丧失生命。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99即私欲旺盛者往往为追名逐利而不能自拔,贪婪奢侈而危殆及身。他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耳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1]21.22说明人如果私欲旺盛、骄奢淫逸,必然会招致灾祸,只有隐身退后,柔弱处下,才能合于自然规律。因为老子对个体生命的肯定与珍重,所以与儒家相比,老子对社会的责任感要淡泊得多,故此,其入世的方式也就相对温和与稳重。

老子主张人在珍视生命的同时,还应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独特的个性,不能随波逐流。他说:“众人熙熙,如享太守,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谵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1]46-50表示无论他人如何熙熙攘攘的追名逐利,自己都绝不混同于世俗之众,不会为外在的物欲而迷失自己,而是要坚持返归于人性之本,保护自己精神家园的自由。老子这种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生观后来被庄子所继承,成为其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最直接思想来源,并且开魏晋士人率真自然、豁达超然的人生价值取向之滥觞。

总而言之,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是入世的,其中既蕴涵着辩证法的精华,也有个人主义的不可取之处。但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古代社会中,老子的思想无疑是其有益补充。同时也正是因为道家与儒家同为入世的人生哲学,才有了后来由于对出世人生观的需求而西行求法,迎佛入华,最终才有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发展,相互补充的格局。———————————————————参考文献:

〔1〕高亨. 老子正诂[M].北京:中国书店,1988. 〔2〕杨伯峻. 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周振甫. 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49-

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Vol. 32No.9

Sep. 2011

浅谈老子的人生观

祁向文

(渤海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摘要: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有别于佛教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是一种入世而非出世的人生观。老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也不尽相同,是一种源于自然辩证法的“无为”人生的人生观在形式上与儒家致用求治、

观。总体来看,老子的人生观体现了老子对个体生命及其个体性的思考与关怀。

关键词:老子;人生观;出世;入世B223.1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048-02

治,以其上之有以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1]143认为正是君王的多欲有为造成了人民的饥贫、政治的混乱和民众的反抗。老子还说:“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

虽然老子与佛教都将社会动荡、人生痛苦产生的原因指向人类自我而非外在环境,但二者的人生观在本质上却大不相同。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现实世界的每个人都处于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之中,而人的一切痛苦与烦恼都源于人自身的无知与爱欲。那么,人对客观世界的任何作为都是无用的,任何主观努力都是徒劳的,只有依靠主体自觉来消灭爱欲与无知,才能最终摆脱无尽的苦难与烦恼,即所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因此,佛教鼓吹“四大皆空”,要求人们“看破红尘”、禁绝欲望,乃至抛开家庭,忘却人世间的一切,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从而陷入绝对精神的自我追求之中而不能自拔。由此看出,佛教的人生观是从主观层面寻求人的精神解脱和心灵救赎,而不是从社会层面去解决现实问题,所以说佛教的人生观从本质上来说是消极出世的人生观。

与佛教的人生观不同,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是入世的。透过春秋时期空前动荡的社会现实,老子敏锐地认识到伴随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产生的副作用。在推究其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的时候,老子并没有将人性的缺陷上升为普遍规律,而是更多地从统治者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子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是君主“有为”而致,他说:“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

-48-

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有别于佛教悲观厌世的人生观,在形式上与儒家致用求治的人生观也不尽相同,而是更多地体现了老子对个体生命及其个体性的思考与关怀。

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1]121即如果君王行私智而制禁忌,贪私利而尚法物,所得的结果必定是国家混乱,万民贫困。对此,老子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仿效“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繁荣与和谐。由此可见,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并不是出世的,而是入世的。而《老子》81章中,讲政治的有35章,再加上军事论6章,外交策略1章,其论述政治问题的章数之和已超过《老子》全书总章数之半,这也恰恰说明了老子是的关心世事的。

虽然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是入世的,但在入世方式上却与儒家人生观有着很大不同。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持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他们以研究人的“此岸世界”为中心,注重对生活自身的探讨,轻视思考“彼岸世界”的问题。他们积极地干预生活、指导政治,在个人则以“修身齐家”为目标,在社会则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304为己任。例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主张“学而优则仕”[3]202,他不仅多次任职于鲁国,还率弟子周游列国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3]157。孟子也以救天下为己任,以“舍我其谁”[2]109的自信和“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游说于诸侯之间……他们无不学以致用,积极进取,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的精神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儒家关心

现实生活中的人及人类社会,认为人是可以在“此岸世界”中有所作为,并能够做得尽善尽美。因此,儒家不仅主张入世,而且认为以积极有为的方式入世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入世的方式上,老子与儒家截然不同,相比于儒家积极有为的入世方式,老子主张人们应返璞归真、自然无为,以通达超越的方法来校正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根据辩证法的原理相信“柔弱胜刚强”[1]82,提倡居低谦下、守柔处弱,崇尚不争之德,主张“无为而无不为”[1]103。他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其身而身存。”[1]19以天长地久为喻,说明人如果能无私无欲而不自生、不自利,反倒能身在众人之上,处君王之位。老子还认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1]55以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阐明清静无为能达到天下大治的道理。所以,人们在处世时应该充分利用矛盾能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1]80.81。因为现实社会是复杂多变的,积极进取有时反会受挫而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老子实际上为人生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一方面,它使士人君子的生命更具有韧性,增强了其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主动的后退,反而可获得天宽地广、如释重负的感觉。另一方面,它不失为一种获胜的手段。通常人们只知从正面争强取胜,老子则提供了从反面入手的竞争方式,达到“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比之儒家,老子的人生观更具有艺术性,或许其效果没有儒家方式来的快,然而却更加安全,使得人生理想的实现更能得到保证。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还是入世的,只是通过以退为进的方式来实现最终目标,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

与儒释不同,老子的人生观更加注重对个体生命及其个体性的思考与尊重。

老子既不像佛教那样悲观厌世,以进入涅槃佛国作为终极理想;也不像儒家那样主张“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以实现“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老子所崇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61。老子珍视自己的生命,不会为他人、为社会去牺牲自己,即便是为自己,也不会为名利、财货而丧失生命。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99即私欲旺盛者往往为追名逐利而不能自拔,贪婪奢侈而危殆及身。他还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耳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1]21.22说明人如果私欲旺盛、骄奢淫逸,必然会招致灾祸,只有隐身退后,柔弱处下,才能合于自然规律。因为老子对个体生命的肯定与珍重,所以与儒家相比,老子对社会的责任感要淡泊得多,故此,其入世的方式也就相对温和与稳重。

老子主张人在珍视生命的同时,还应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与独特的个性,不能随波逐流。他说:“众人熙熙,如享太守,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谵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1]46-50表示无论他人如何熙熙攘攘的追名逐利,自己都绝不混同于世俗之众,不会为外在的物欲而迷失自己,而是要坚持返归于人性之本,保护自己精神家园的自由。老子这种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生观后来被庄子所继承,成为其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最直接思想来源,并且开魏晋士人率真自然、豁达超然的人生价值取向之滥觞。

总而言之,老子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是入世的,其中既蕴涵着辩证法的精华,也有个人主义的不可取之处。但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古代社会中,老子的思想无疑是其有益补充。同时也正是因为道家与儒家同为入世的人生哲学,才有了后来由于对出世人生观的需求而西行求法,迎佛入华,最终才有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并行发展,相互补充的格局。———————————————————参考文献:

〔1〕高亨. 老子正诂[M].北京:中国书店,1988. 〔2〕杨伯峻. 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杨伯峻. 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周振甫. 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49-


相关文章

  • 第二章.老子的人生观
  • 人生观是人生价值.目的.意义.道路等观点的总合.内容包括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等.一般来说,人生观取决于世界观,体现着人生态度,反映着人的是非观念. 在周代以前,是非观念来源于天命论.是与非.正确与错误都要祈天问卜,由神来决断.到了 ...查看


  •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 老子和庄子的比较 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一.直觉认识论 道家与儒家二家在先秦时期即同显于世,汉魏以后又同在 道家以老庄并称,有益有害.益处是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大师,有重要著述传世,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相一致,因而二人的学说可 ...查看


  • [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 ...查看


  • 老子美学的现代方法论意义
  • 摘要:老子思想的建构,可以给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一种启迪,即要建构现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必须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语境相结合.用老子的话来说,即必须"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也就是说,当下美学 ...查看


  • 论老子_上善若水_的内涵及现代意义
  • 2015年5月 UniversityEducation UniversityMay Education, 2015 论老子"上善若水"的内涵及现代意义 林明彦 (云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 芒市678400) ...查看


  • 老子的洒脱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长久不息,可谓称得上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先秦至汉的诸子百家算是中国文化的奠基石,用她独特的乳汁哺育了千年之后的伟大奇葩.屹立其中的一棵便是影响后世深远的道系.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中主要范畴之一的"道" ...查看


  • 哲学与人生小论文
  • 老子哲学思想及现实价值 --从作死反思老子人生哲学 干胤1200012609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摘要 该文主要由一个流行现象讲到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进而讨论老子人生哲学中的积极方面,对当代人的为人处世具有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 老子 ...查看


  • [孔子和老子的资料]孔子和老子简介
  • 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查看


  • 老子读后感 1
  •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