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51-02

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不难发现,校园文化建设无外乎两个方面,即校园文化与其建设。前者,是学校所有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而后者则表明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是无谓的顺其自然,而应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不同的引导方式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是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偏离老师这一主导,老师成长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未来。“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的论点。青年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教育的走向,不断走向成功。在实践中,我们觉得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正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为此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在老师成长日记方面作了有效探索。

1 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提供智力支持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重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有理论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它摒弃了传统的纯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注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提升。校本教研的三要素:以学校为研究中心;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研究室。 我校的校本教研是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教研组、各专业协作组;组织各个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如骨干老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教师的亮相课、一般老师试验课、备课组的“一课三研讨”活动,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利用每月一次的“教育沙龙”、“教育火花”、网上主题论坛等交流活动,实践新课程、解读新课程。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为全体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学习环境和智力背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青年教师只有走“教、学、研”之路,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法,才能使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2 个人反思——梳理成败得失的一面明镜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是呀,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

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 教师可以两种形式进行自我反思:一是随笔类反思日记。可以写成故事性的随笔故事,把校园里的点滴故事写下来,写整个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当然,也可以写成工作日记型的,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教后小记。“教然后知困”,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基于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我们要求老师在第二次备课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认真修改教学预案,然后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 同伴互助——在资源共享中前行

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教师个体的思考。在信息社会中,同伴互助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现代网络是获取信息的环境、学习交流的环境,也是资源共享的环境。我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一方面采用导师制,结合集体备课、“一课三议”活动进行;另一方面,充分依托网络的教育功能,利用同伴互助型的培养方式,进行专业培训。

3.1集体备课——智慧碰撞的摇篮

近年来,我校推行了集体备课,提倡教师把功夫花在课外。学期初,有备课组长与组员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然后,把备课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每个教师的教案中,有独立备课的部分,也有共享的部分。对共享的部分,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要求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班级学生特点,可以修改部分章节,也可以重新备课。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利于老师们进行思想碰撞,萌发出新的思维,最终孕育出“智慧的果实”。

3.2“一课三议”——凸显个性的阵地

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是通过“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一课三议”,是指一个教学内容,由备课组内的每位老师依次试教,每次上课后,由组长组织评课、议课,修改教案,再上课„„在这样一个教学流程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在某一环节上就会有创新点,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就会有亮点。课堂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动态的时间流,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气氛融洽的体现集体智慧的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拥有了教育的热情,课堂成了一个有魅力的地方。

3.3网络交流——分享资源的天地

如果说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氛围的话,网络交流则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上丰富的教育

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学校一方面利用校园网,方便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新教育实验,鼓励教师在“教育在线”上发帖子,写文章。如今,教师的教育故事——“小城故事多”在“教育在线”登陆,点击率一路攀升。学校还在“成长论坛”、“和风论坛”、“读者论坛”上建立了主题贴,另有十多名教师在各大网站建立了个人主题贴。网络,使教师真正走进了教育科研;网络,也帮助青年教师重新点燃了教育的激情,使他们时刻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4 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

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通过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可以使自己渐渐进入教学的真境界,但如果缺乏专家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近年来,我校先后邀请了朱永新教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浩等专家亲临我校指导工作。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萨夫琴卡女士、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校长哈依鲁莲娜女士等国外专家也来访我校,把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最具实效的做法呈现在我校青年教师面前,引领他们快速成长。同时,我们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去上海、杭州、重庆、北京等地观摩取经、丰

厚精神,更好地走出经典,融进课改的潮流之中。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与大师为友,与名师对话。因为有了专家的引领,青年教师不断走出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提升了理念,拓展了视野,使他们在不断地智慧交流中获得专业发展。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51-02

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不难发现,校园文化建设无外乎两个方面,即校园文化与其建设。前者,是学校所有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而后者则表明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不是无谓的顺其自然,而应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不同的引导方式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是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偏离老师这一主导,老师成长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未来。“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的论点。青年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教育的走向,不断走向成功。在实践中,我们觉得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正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为此江苏省张家港职教中心校在老师成长日记方面作了有效探索。

1 校本教研——为教师成长提供智力支持

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重心、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主体、有理论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它摒弃了传统的纯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注重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提升。校本教研的三要素:以学校为研究中心;以教师为研究者;以课堂为研究室。 我校的校本教研是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教研组、各专业协作组;组织各个层次的教学研讨活动,如骨干老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教师的亮相课、一般老师试验课、备课组的“一课三研讨”活动,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利用每月一次的“教育沙龙”、“教育火花”、网上主题论坛等交流活动,实践新课程、解读新课程。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为全体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学习环境和智力背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青年教师只有走“教、学、研”之路,开展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法,才能使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2 个人反思——梳理成败得失的一面明镜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是呀,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

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 教师可以两种形式进行自我反思:一是随笔类反思日记。可以写成故事性的随笔故事,把校园里的点滴故事写下来,写整个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当然,也可以写成工作日记型的,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二是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教后小记。“教然后知困”,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基于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我们要求老师在第二次备课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认真修改教学预案,然后把教学过程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 同伴互助——在资源共享中前行

教学反思更多的是教师个体的思考。在信息社会中,同伴互助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现代网络是获取信息的环境、学习交流的环境,也是资源共享的环境。我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时,一方面采用导师制,结合集体备课、“一课三议”活动进行;另一方面,充分依托网络的教育功能,利用同伴互助型的培养方式,进行专业培训。

3.1集体备课——智慧碰撞的摇篮

近年来,我校推行了集体备课,提倡教师把功夫花在课外。学期初,有备课组长与组员共同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特点,明确学期教学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然后,把备课任务进行合理分解。这样,每个教师的教案中,有独立备课的部分,也有共享的部分。对共享的部分,教师必须进行第二次备课,要求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现班级学生特点,可以修改部分章节,也可以重新备课。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起来,有利于老师们进行思想碰撞,萌发出新的思维,最终孕育出“智慧的果实”。

3.2“一课三议”——凸显个性的阵地

教学活动中的合作是通过“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方式进行的。所谓的“一课三议”,是指一个教学内容,由备课组内的每位老师依次试教,每次上课后,由组长组织评课、议课,修改教案,再上课„„在这样一个教学流程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在某一环节上就会有创新点,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就会有亮点。课堂不是静态的空间,而是动态的时间流,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气氛融洽的体现集体智慧的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拥有了教育的热情,课堂成了一个有魅力的地方。

3.3网络交流——分享资源的天地

如果说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氛围的话,网络交流则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上丰富的教育

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学校一方面利用校园网,方便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新教育实验,鼓励教师在“教育在线”上发帖子,写文章。如今,教师的教育故事——“小城故事多”在“教育在线”登陆,点击率一路攀升。学校还在“成长论坛”、“和风论坛”、“读者论坛”上建立了主题贴,另有十多名教师在各大网站建立了个人主题贴。网络,使教师真正走进了教育科研;网络,也帮助青年教师重新点燃了教育的激情,使他们时刻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4 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

特级教师陈颖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通过校本教研、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可以使自己渐渐进入教学的真境界,但如果缺乏专家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近年来,我校先后邀请了朱永新教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浩等专家亲临我校指导工作。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会长萨夫琴卡女士、乌克兰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校长哈依鲁莲娜女士等国外专家也来访我校,把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最具实效的做法呈现在我校青年教师面前,引领他们快速成长。同时,我们选送青年骨干教师去上海、杭州、重庆、北京等地观摩取经、丰

厚精神,更好地走出经典,融进课改的潮流之中。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与大师为友,与名师对话。因为有了专家的引领,青年教师不断走出思想上的认识误区,提升了理念,拓展了视野,使他们在不断地智慧交流中获得专业发展。


相关文章

  • 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其包括"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两个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有时比书本的教育作用更为重要 ...查看


  • 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它们逐层递进,相辅相成.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 ...查看


  • 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 对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王成军 校园是我们所有师生生活的环境,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氛围文化.教育文化.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中的核心,为了优化我校校园环境,创设校园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师生的情操,增强师生的 ...查看


  • 校园文化策划
  •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反映在硬件部分包括校园环境教育设施和教学.生活管理制度:反映在软件方面包括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概括起来主要包 ...查看


  • 校园文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 校园文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景泰县第一小学 景泰县第一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 ...查看


  • 管理咨询论文资料
  •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它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一方面,人们总要处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文化对人的影响,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另一方面,潜 ...查看


  • 试论学校档案管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意义
  • 摘 要:学校档案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管理人员在管理时需要制定比较科学的管理方案,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和教师服务.但是许多学校的档案管理部门与社会的联系比较少,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最终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质量.本文从学校 ...查看


  • 如何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摘 要: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校园精神要有一定的物质建设作为基础,更要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并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加以培养.好的校园文化造就好的校园精神,好的校园精神造就美好的价值取向.理 ...查看


  •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论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凝聚着学校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 ...查看


  • 校园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初稿)
  • 校园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初稿)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XX校区成功取得市文明单位七连冠的好成绩.XX校区挂靠交大医学院文明单位评选,取得市文明单位八连冠.XX校区荣获2013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