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平衡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都需要能量。一切生物所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把捕集到的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而贮存于有机物(如葡萄糖)分子中。这种化学能以食物的形式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依次流动。犹如能量一样,物质也是经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依次转化,从无机物——有机物,最后归还给自然界,构成物质循环。在自然界里,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断进行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所谓生态平衡,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即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较长时间地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即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生态经济学研究特点

①综合性。生态经济学是以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相结合来研究经济问题,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②层次性。从纵向来说,包括全社会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及各专业类型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如农田生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草原生态经济、水域生态经济和城市生态经济等。其下还可以再加划分,如农田生态经济,又包括水田生态经济、旱田生态经济,并可再按主要作物分别研究其生态经济问题。从横向来说,包括各种层次区域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

③地域性。生态经济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殊性,生态经济学研究要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情或地区情况为依据。

④战略性。社会经济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要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不仅追求局部和近期的经济效益,而且要保持全局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永久保持人类生存、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研究的目标是使生态经济系统整体效益优化,从宏观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因此具有战略意义。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另外,它还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

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更重要的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应当成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科学依据。总之,生态经济学研究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将生态和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新观念的产生。

①生态经济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

②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和规划,以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发挥其生态经济总体功能,获取生态经济的最佳效益。城市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人口集中,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强大,但还原系统薄弱,从而生态环境容易恶化。农村直接从事生物性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稳定、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研究其最佳生态经济模式和模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③生态经济管理。计划管理应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管理,经济计划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要制定国家的生态经济标准和评价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从事重大经济建设项目,要做出生态环境经济评价;要改革不利于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加强生态经济立法与执法,建立生态经济的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体系。生态经济学要为此提供理论依据。

④生态经济史。生态经济问题一方面有历史普遍性,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又有历史的阶段性。进行生态经济史研究,可以探明其发展的规律性,指导现实生态经济建设。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

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农业生产中讲究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环境中诸物质要素,在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经济效益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结果,而经济活动的生产环节又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基础,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劳动者,处于客体地位的是生态环境提供的阳光、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矿石等物质要素。在单位时间内的主客体相结合转化过程中,如果在劳动者耗费的劳动量和科技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要素质量好、数量多,既可产生好的生态效益又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反之,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要素质次量少,不仅会使劳动者数量减少、能力下降,所耗费的劳动量锐减,而且会直接影响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数量,进而使经济效益下降。经济效益所受生态效益的制约表明,人们的经济活动不能脱离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态环境物质要素的支持,经济效益必须以生态效益为基础。

生态环境之所以能产生生态效益,这是由构成生态环境诸多物质要素的功能决定的。人们以什么方法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诸物质要素的功能,又采用何种方式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条件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一方面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中诸物质要素的功能,另一方面则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把生态环境中物质要素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据测算,一颗生长50年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为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500美元,涵养水源的价值为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31250美元,生产蛋白质的价值为2500美元;扣除花果和木材的价值,各项经济效益的总和达到196000美元。

生态环境中的诸多物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虽然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运

用不同的手段,主要利用生态环境中的部分物质要素功能,但也会引起其他物质要素的变化,使生态平衡状况处于不断地变动之中。毁林垦荒、围湖造田、乱排“三废”、过量使用化学制品、捕杀野生动物,虽然可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仅是眼前的、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得以满足;而由上述行为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环境污染、食物链中断、物种减少、资源短缺、使生态失衡灾害不断,给人类全局的、长远的、持久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统一的。只要在生产经营者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行经营活动中,突出其三个特征,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突出其社会性,要从微观入手严格宏观调控。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事情,可以说生态经济是全民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求人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和促进生态平衡,使社会再生产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国家密切关注微观经济动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调控人们的利益关系,预防和制止某些利益群体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是突出其历史性,要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继承前人优秀成果,探索新的办法注重不断创新。人类已积累了不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和利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又必须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三是突出其科学性,充分利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综合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的社会再生产活动,是以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因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两个规律虽然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形式不同,但都共同影响着人们生产的物质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中决不可忽视这两个规律的共同作用,只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人类在总结无数次自然界的惩罚中,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找到了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使世界各国掌握了如何发展经济的科学依据。目前,各国正结合本国以及全球生态变化的实际,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人类将在新的认识指导下,去创造全面、持久的经济效益。

生态结构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时、空分布和物质、能量循环转移的途径。是可被人类有效控制和建造的生物群种结构。不同的生物种类、群种数量、种的空间配置、种的时间变化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不同功效。它包括平面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四种顺序层次,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亦是系统结构的基本单元。国内外均有很多高效益的结构模式,如中国南方的桑(蔗)鱼塘,

一、环境监测功能。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

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

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三、文化传递功能。

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

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物质流(Material Flow)是生态系统中物质运动和转化的动态过程。它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如氮,磷,钾,碳,硫,水和各种微量营养元素,以及一切非生命体构成的必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经常传递,转化的动态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物质流有两种主要过程,一是地质大循环过程,或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各种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力影响下,物质由体系外引入、经过体系内循环转化和还原后流向体系外;另外一种流动过程主要是受生物力的作用,物质被生物选择吸收,并在生态系统内沿着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方向流动,称为生物学小循环。物质流动过程定量分析是研究和评价一个生态系统状态和预测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方法,目前正在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中研究与应用。物质流不同于能流的是,物质在流动过程中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流动呈可循环状态,因此,在生态学上物质循环的提法比物质流的提法更普遍。

能量流是能量在区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内转变、转移与消耗的过程。

信息流的广义定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

信息流的狭义定义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

价值流:产品投入市场,就产生了价值。价值沿着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生产链不断周而复始的全过程。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是在1939 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 特洛尔提出的。

景观生态学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Risser等(1984)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研究还包括探讨生态过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观动态及干扰的临界值;不同景观指数与不同时空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间扩散响;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等级结构和跨尺度外推。尽管这些都仅是理论雏形,但它们确实给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

按照Kuhn(1970)的科学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构架、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桥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观生态学是环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环。

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一般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特别要注意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在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对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如城市生态系统工矿生态系统,要考虑系统中的非生物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应用和实践。

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资料,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

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一是在监测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景观变化作出预报。这种研究要通过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区域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对超负荷的区域和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报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对种种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如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预测。

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

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景观生态管理还应加强景观生态信息系统研究,主要包括:数据库、模型库、景观生态专家系统和知识库。

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旅游区,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从旅游景观资源上讲,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草地等。

斑块是有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底)在性质上或外观上不同的空间实体。

斑块还可指在较大的单一群落中散在分布的其他的小群落,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

斑块看作是基质内的一系列岛屿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从旅游角度讲,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有三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

线与通道;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

廊道是线性的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连结在一起,其结构物征对一个景观的生态过程有强烈的影响。

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的功能所起的作用也最大的景观要素。

生态平衡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和繁殖都需要能量。一切生物所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能。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把捕集到的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而贮存于有机物(如葡萄糖)分子中。这种化学能以食物的形式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各个环节依次流动。犹如能量一样,物质也是经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依次转化,从无机物——有机物,最后归还给自然界,构成物质循环。在自然界里,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在不断进行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所谓生态平衡,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即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较长时间地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即称为生态平衡。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 ,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生态经济学研究特点

①综合性。生态经济学是以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相结合来研究经济问题,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②层次性。从纵向来说,包括全社会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及各专业类型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如农田生态经济、森林生态经济、草原生态经济、水域生态经济和城市生态经济等。其下还可以再加划分,如农田生态经济,又包括水田生态经济、旱田生态经济,并可再按主要作物分别研究其生态经济问题。从横向来说,包括各种层次区域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

③地域性。生态经济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殊性,生态经济学研究要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情或地区情况为依据。

④战略性。社会经济发展,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要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不仅追求局部和近期的经济效益,而且要保持全局和长远的经济效益,永久保持人类生存、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研究的目标是使生态经济系统整体效益优化,从宏观上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指出方向,因此具有战略意义。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另外,它还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

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更重要的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应当成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科学依据。总之,生态经济学研究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将生态和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新观念的产生。

①生态经济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等。

②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首先要进行生态经济区划和规划,以便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发挥其生态经济总体功能,获取生态经济的最佳效益。城市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人口集中,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强大,但还原系统薄弱,从而生态环境容易恶化。农村直接从事生物性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稳定、保持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的不同特点,研究其最佳生态经济模式和模型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③生态经济管理。计划管理应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管理,经济计划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要制定国家的生态经济标准和评价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从事重大经济建设项目,要做出生态环境经济评价;要改革不利于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加强生态经济立法与执法,建立生态经济的教育、科研和行政管理体系。生态经济学要为此提供理论依据。

④生态经济史。生态经济问题一方面有历史普遍性,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又有历史的阶段性。进行生态经济史研究,可以探明其发展的规律性,指导现实生态经济建设。

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

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它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生态效益的基础是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农业生产中讲究生态效益,就是要使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在物质与能量输出输入的数量上、结构功能上,经常处于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使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所谓经济效益好,就是资金占用少,成本支出少,有用成果多。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社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效益是指生态环境中诸物质要素,在满足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经济效益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取得的结果,而经济活动的生产环节又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基础,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劳动者,处于客体地位的是生态环境提供的阳光、空气、水、土地、动植物、矿石等物质要素。在单位时间内的主客体相结合转化过程中,如果在劳动者耗费的劳动量和科技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要素质量好、数量多,既可产生好的生态效益又可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反之,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要素质次量少,不仅会使劳动者数量减少、能力下降,所耗费的劳动量锐减,而且会直接影响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数量,进而使经济效益下降。经济效益所受生态效益的制约表明,人们的经济活动不能脱离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态环境物质要素的支持,经济效益必须以生态效益为基础。

生态环境之所以能产生生态效益,这是由构成生态环境诸多物质要素的功能决定的。人们以什么方法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诸物质要素的功能,又采用何种方式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条件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一方面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中诸物质要素的功能,另一方面则通过商品交换的方式,把生态环境中物质要素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据测算,一颗生长50年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为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500美元,涵养水源的价值为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31250美元,生产蛋白质的价值为2500美元;扣除花果和木材的价值,各项经济效益的总和达到196000美元。

生态环境中的诸多物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虽然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运

用不同的手段,主要利用生态环境中的部分物质要素功能,但也会引起其他物质要素的变化,使生态平衡状况处于不断地变动之中。毁林垦荒、围湖造田、乱排“三废”、过量使用化学制品、捕杀野生动物,虽然可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但也仅是眼前的、局部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得以满足;而由上述行为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环境污染、食物链中断、物种减少、资源短缺、使生态失衡灾害不断,给人类全局的、长远的、持久的经济利益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以统一的。只要在生产经营者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行经营活动中,突出其三个特征,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突出其社会性,要从微观入手严格宏观调控。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事情,可以说生态经济是全民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方面要求人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保护和促进生态平衡,使社会再生产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国家密切关注微观经济动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调控人们的利益关系,预防和制止某些利益群体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二是突出其历史性,要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继承前人优秀成果,探索新的办法注重不断创新。人类已积累了不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和利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又必须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三是突出其科学性,充分利用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综合作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类的社会再生产活动,是以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因而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两个规律虽然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形式不同,但都共同影响着人们生产的物质成果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中决不可忽视这两个规律的共同作用,只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人类在总结无数次自然界的惩罚中,终于在20世纪七十年代,找到了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使世界各国掌握了如何发展经济的科学依据。目前,各国正结合本国以及全球生态变化的实际,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人类将在新的认识指导下,去创造全面、持久的经济效益。

生态结构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时、空分布和物质、能量循环转移的途径。是可被人类有效控制和建造的生物群种结构。不同的生物种类、群种数量、种的空间配置、种的时间变化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不同功效。它包括平面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四种顺序层次,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亦是系统结构的基本单元。国内外均有很多高效益的结构模式,如中国南方的桑(蔗)鱼塘,

一、环境监测功能。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

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

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三、文化传递功能。

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

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物质流(Material Flow)是生态系统中物质运动和转化的动态过程。它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如氮,磷,钾,碳,硫,水和各种微量营养元素,以及一切非生命体构成的必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经常传递,转化的动态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物质流有两种主要过程,一是地质大循环过程,或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各种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力影响下,物质由体系外引入、经过体系内循环转化和还原后流向体系外;另外一种流动过程主要是受生物力的作用,物质被生物选择吸收,并在生态系统内沿着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方向流动,称为生物学小循环。物质流动过程定量分析是研究和评价一个生态系统状态和预测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方法,目前正在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中研究与应用。物质流不同于能流的是,物质在流动过程中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流动呈可循环状态,因此,在生态学上物质循环的提法比物质流的提法更普遍。

能量流是能量在区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内转变、转移与消耗的过程。

信息流的广义定义是指人们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直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储存、检索、分析等渠道和过程。

信息流的狭义定义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发展、应用的角度看,指的是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中的流动。

价值流:产品投入市场,就产生了价值。价值沿着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生产链不断周而复始的全过程。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是在1939 年由德国地理学家C. 特洛尔提出的。

景观生态学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Risser等(1984)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具体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论研究还包括探讨生态过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观动态及干扰的临界值;不同景观指数与不同时空尺度对生态过程的影间扩散响;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可预测性;以及等级结构和跨尺度外推。尽管这些都仅是理论雏形,但它们确实给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

按照Kuhn(1970)的科学哲学思想,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地以新的范式替代旧的范式。新范式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构架、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景观理论是生态系统理论的新发展。它的新颖之处主要在于景观理论强调系统的等级结构、空间异质性、时间和空间尺度效应、干扰作用、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管理。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的桥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观生态学是环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环。

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一般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

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特别要注意人类作为景观的一个要素在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对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如城市生态系统工矿生态系统,要考虑系统中的非生物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来丰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应用和实践。

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资料,完善生态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

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一是在监测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景观变化作出预报。这种研究要通过承载力、稳定性、缓冲力、生产力和调控力,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持续发展能力,对区域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价,对超负荷的区域和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报警,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对种种大型工程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预测,如南水北调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预测。

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

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景观生态管理还应加强景观生态信息系统研究,主要包括:数据库、模型库、景观生态专家系统和知识库。

斑块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在旅游区,它主要指游客的各种消费场所,如景点、宿营地、旅馆等。从旅游景观资源上讲,指自然景观或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如森林、湖泊、草地等。

斑块是有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底)在性质上或外观上不同的空间实体。

斑块还可指在较大的单一群落中散在分布的其他的小群落,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

斑块看作是基质内的一系列岛屿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从旅游角度讲,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有三种类型:区间廊,指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路

线与通道;区内廊,指旅游地内部的通道体系;斑内廊,指斑块之间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

廊道是线性的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景观单元,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所有的景观都会被廊道分割同时又被廊道连结在一起,其结构物征对一个景观的生态过程有强烈的影响。

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的功能所起的作用也最大的景观要素。


相关文章

  •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 目: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 摘要: 经济 ...查看


  •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探讨
  •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探讨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探讨 摘要 本文对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各种理论对土地生态安全维护和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如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生 ...查看


  • 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述评
  • 2008年第1期 I 总第 177 期) 177 社会主义研究 800^1181^ 8111018:8 1,2008 861*131 〜0丨 生态文明理设研究逋评 是丽娜王国聘 [摘要]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 ...查看


  • 进入新世纪
  • 摘 要 进入新世纪,建设生态城市已作为加快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步伐.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它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向.自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城市成为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 ...查看


  • 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探析
  • [摘 要]生态现代化是一种以技术为基础,以生态创新为导向的综合性的环境理论和实践.它向人们展现了一条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生态现代化体现为政府主导的多维绿色进程,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政府在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和 ...查看


  • 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研究4.25
  • 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研究 项目组 2015 4 年月 目录 1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查看


  • 环境规划论文-定稿
  • 学号:0904014112 姓名:袁宛英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理论漫谈 摘要:通过介绍生态学理论在旅游.工业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实现环境管理与规划规定的目 标,这是一个环境管理的过程,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的两个重要方面.文章主要从环境 ...查看


  • 环境社会学论文
  •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生态社会主义 --对<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的理解 肖薇 (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环境社会学课 [1**********]3) 目录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生态社会主义 _______________ ...查看


  • 再论生态政治
  • 作者:刘京希 东岳论丛 1999年02期 笔者曾就生态政治理论的提出.生态政治的层次.生态政治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的关系.生态政治与斗争政治的关系.生态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等问题撰文,阐述了生态政治由政治体系内生态.政治--社会生态.政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