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的本质在于创造

作者:吴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年05期

  一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现实感性的物质活动,不是现成地占有对象物,而是包含着对新的物质对象的创造。所谓创造是指前所未有的东西的产生,具有初创性。世界上只有人是能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因为,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而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丰富性、多层次性和无限发展性却决定着人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基本上是外部世界既不现成存在也不会自然产生的东西。这就迫使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和享受,为了获得那些自身需要而外部世界又不现成存在的东西而去创造。创造一个符合人的需要,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来。

  人的创造活动是不同于动物活动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纯自然的关系,它们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不可能对环境实施创造性的改造。

  人的现实创造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活动。虽然,人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创造,但它是一种观念创造,不会直接引起外部世界对象的任何变化。只有实践才能将观念创造物化为现实,才能引起客观世界合意的变化。

  人的实践之所以具有创造本质,关键在于以下因素。

  首先,实践主体人具有创造的需要和能力。实践主体也就是创造主体,他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主体人具有创造的特性。第一,主体人的需要是创造的原始动因。人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自然存在物,他必然有生存的需要,即为了生命的维持和再生产,必须不断地满足自己衣、食、住以及其他的基本需要。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物。他除了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外,还有发展需要、精神需要等高层次需要。而这一切客观世界都不会自动给予满足。正如列宁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183页。)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创造出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来,这就是行为科学指出的“需要—动机—行为(实践)”的过程。当然,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不是所有需要都能成为实践创造的动因,只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才能成为推动实践的直接动因——目的。目的就是实践主体对外部现实的某种要求和需要,它包含着主体对需要实现的可能性的认识,表现着主体追求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哪些需要应该满足和能够得到满足,从而直接启动着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一种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满足,又会创造出新的需要,以至无穷,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系统运行,从而不断地创造着人化自然、人的社会和人本身。第二,主体人的精神属性是创造能力的依据。人的需要仅仅是从事创造活动的欲望,要把这种欲望变为活动,必须具备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主体能力。而人具有精神(意识)属性,有思维能力,也就是智力,因而人在众多斗争中能成为优胜者,成为万物之灵。人凭借人脑和一双手就可以纵横驰骋于天地之间,高踞于万物之上,成为社会的主体,实践创造的主体,由此才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的智力和体力构成了主体能力的基本要素,其中智力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器官的活动只有在思维的控制下,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使用物质工具,才能发挥向客体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人的主体能力就是创造和使用工具,改造世界,创造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的能力。实践主体人的创造需要和能力与实践其他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便形成一系列现实的动态的创造活动。

  其次,实践要素和结构形成创造活动的内在机制。实践要素主要有实践主体、客体、目的、手段和结果。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调控者;实践客体是主体指向的对象,是实践行为的承受者;目的是实践主体对外部现实的某种要求或需要,它体现着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实践手段是主体与客体联结的一切物质中介,它受目的支配,服务于目的;实践结果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表现。这五种要素的组织、结构、运行决定了实践活动的创造成果。

  第一,实践主体的目的是实践活动的始发点。它强烈地支配和驱使着主体趋向于并实际地进入实践领域,使实践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这种目的性对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的具有引发、激励实践活动的机能。因为目的总是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相联系。一个客体如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它就会在人的意识中作为目的确立起来,从而成为行动的直接原因。二是目的规定着主体实践的方式、方法。正确的目的必须反映事物固有的规律,即“外在尺度”的内容。事物是按照必然性的因果关系的规律运动变化的。主体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遵循客观事物固有属性和内在规律,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才能实现人的意志,把对象改变成为符合人的需要的“为我存在”。三是目的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目的作为给定的信息,对实践活动全过程有协调指导作用,使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因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具体时空中展开的过程,它要通过不同阶段和各要素的协调配合而逐步趋向最终目标。这些不同阶段的衔接,各要素的协调都要由总目标统帅,从而使它们在具体时空中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有序的动态系统。这实际显示着目的始终作为主体的核心意识统帅活动的全过程,把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及其操作纳入趋向目标的动向运动。

  第二,实践客体是创造物的承担者。在实践过程中,客体与主体处于矛盾运动之中,主体人按照自己的目的对客体进行改造,使客体的结构和形式发生符合人所需要的变化,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各种对象,成为实践结果。这是人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客观体现,也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连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物质手段,把自己的本质力量积淀、物化、凝聚在客体中,并通过自己的目的、能力和力量的对象化确证自己是活动的主体。实践证明,世间处于对象网络中的万千事物,都孕育并引发出千姿百态的创造性活动。

  第三,实践手段是直接改变现存状态创造满足需要物的物质条件,也是联结主体目的与对象的中介。人在实践过程中,总是依照自己的目的,运用手段作用于对象,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手段服务于目的,目的又完全依赖于手段。当人在实践中借助和利用手段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对象,克服对象的反抗,征服它,改造它,使之在完全服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又顺从人的意志所规定的方式方向发展和起作用,把人的主观目的现实化、客观化,创造出合目的的现实物。

  第四,实践结果是改变了原有自然形态的人工创造物。实践结果是整个实践过程的结晶,是实践过程中各种因素的融合,是整个实践过程的目的。它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状的矛盾在对象世界中的现实统一,因而实现的结果既不同于自然的结果,也不同于思维的结果,它是改变了原有自然形态的人工创造物,是符合于人的需要的“为我”存在物。它对往后的创造活动具有调节功能:其一,实践的结果必然转化为新的实践活动手段或对象而加入新的实践过程;其二,实践结果是反馈信息的物质信号,是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因素。

  最后,实践是人类独有的创造活动。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生产实践活动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自觉性、自由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实践活动中,人不仅意识到自己在生产,而且知道生产什么和为何生产。他要达到的目的在生产之前已经作为观念的东西出现在他的意识中,从而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而动物活动则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自发的本能活动。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人不仅自主地选择活动对象,设计活动过程,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控和校正。而动物的活动只能按大自然所给予它的各种“信号”行事,其活动是被动的不自由的。

  人类历史证明:唯有人类的实践具有创造的本质,只有实践中的人才能从事创造活动。在人之外、之上没有超人的上帝、天、理,也没有支配人命运的太极、心、良知等神秘力量。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 实践创造了人的世界

  所谓人的世界是指属于人的自然界和社会、文化等。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世界原本不存在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历史,也创造了人本身。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

  首先,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的各种属性。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但大自然只给人类祖先提供了进化为人的生物学前提,完成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的直接原因则是劳动生产实践。恩格斯说,生产劳动是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正是劳动使类人猿的机体、四肢、大脑逐渐进化为人的机体、四肢、大脑,使动物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人的自然属性;通过劳动生产实践,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其他多种人际交往,从而使动物群体进化到人类社会,使人具有了社会性;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在分工与合作中产生了语言符号,为意识的进化提供了支撑物,使人具有了意识、思维和理性。这样,人就真正成为超越动物的智人。不仅如此,实践还创造着人的本质、人的智慧、人的主体能力。人通过双向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人世界,而这个属人世界反过来又必然地确证和创造着人自身,人们从客体和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经验和信息,并以此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实践活动的扩大和深化,更是快速地充实和丰富着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本质。使自身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再生,从而使人的本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的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

  其次,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的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有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362页。)。这就是说,人们要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 首先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使改造自然的生产力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单个人是无法从事生产的,只有结群而居,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使分散的、孤立的人凝聚成社会生产力才能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所以,人类社会的生产始终是社会性的生产,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生产。而生产力归根到底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及其他的一切社会关系,诸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关系、宗教关系、审美关系等等,同时也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文化结构以及人们的心理结构。因此,可以说,实践创造了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使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同时也创造了社会。不仅如此,实践还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人类历史无非是人的实践史。人们在世界延续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创造着人自身,从而将人类社会推向前进。人类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全部内容。一方面,人每天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政治文化条件,使人类得以延续和生存。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自我产生、自我创造、自我发展。人正是在劳动和实践中创造了自身,发展了自身,创造了自己丰富的本质,创造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并开辟了自己解放自己的道路。

  最后,实践创造了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部分。人与环境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创造的。自从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就以改造环境的崭新面貌而出现在自然体系中。由于环境不适合或不甚适合人的生存活动和发展,因此,人类始终是向着改造以至创造自己生存环境的道路前进的。迄今为止,人类创造自己生存的环境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创造了适合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周围的感性世界,已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亘古不变的自然环境,而是主体人世世代代创造的人化环境。当人通过劳动将自己从自然界提升出来时,就开始了根据自己的需要、意志、能力、选择对自然界进行改造、重塑的方式。正是世代不绝的人类创造,才出现了别于先在自然的人化自然。所以,古代人民为了生存而打井、开渠、修河、筑坝、凿山开道、移山填海、修筑庭院楼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视野不断地扩大、深化,当代人类对自然的人化能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深度上,实践活动进入地球深处、海洋深处,作用于自然物质的深层结构以及生命合成、破译密码、基因移植等。在广度上,人类实践的影响遍及地球各个角落,而且直接影响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状况。面对不利的自然条件,人们实施人工降雨、人工造林、人造大海、人造陆地、人造土壤、人造气温,等等。先在自然越来越多地被打上了人的印记,人化自然在不断扩大加深。现在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发展,于是人们的认识发展到由原来的改造自然转化到保护自然的水平,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必将带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建立一个和谐、美好、自由的社会大家庭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为着这个理想的实现,全球人都在按各自理解的图景努力。原始人为抗御野兽侵害,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努力发展生产从而建立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在奴隶主的统治下仍然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改善着社会物质状态。农民较奴隶获得了一定人身自由,因而也在他们所处历史条件下,创造着封建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改善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并为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条件。虽然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人民群众从事的实践活动推动向前发展的,而且每一次社会大变动,都不同程度地在不同方面给人带来了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改善,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只有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才第一次破天荒地在人类历史上建立起了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但这还不是社会发展的终点。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是消灭了剥削阶级和阶级压迫,为人的生存创造了一个相对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环境,但它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物质财富还不够丰富,人生存的社会条件还不够理想。它需要人类的继续实践,把社会主义推向更高阶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在地球上还是少数地区的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也不广泛,它还将在人类的实践中继续发展,最终将人类推向一个“自觉协调发展”的境界。

  总之,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人们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三 实践是开创人类美好未来的根本途径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新的理想,开拓新的生活,实现新的价值。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创造。人的创造力的萌发、成熟,正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不断发展的活力。

  人类的实践不仅创造了人的现实世界,而且创造着美好的未来。人类美好的未来是“社会自觉协调的发展”、“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类“自主创造本性的确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要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0页。),要现实地解决这些矛盾, 只有通过实践。这三种矛盾斗争实践曾经促使了人类的必然产生,推动着人类有规律地发展,也必然地要把人类推向未来。

  首先,人类和自然界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实践。在这一矛盾中,人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靠人类在实践中认识自身、认识自然,从而在改造自然中改造自己,同时又反过来更好地改造自然,既按人类主体的需要尺度又按自然的客观尺度,通过实践整合为一个人类自身的自然与对象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将他们二者的本性融为一体。这是一个长远目标,又是一个艰难的实践奋斗过程。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退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土地沙化、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物种灭绝、资源匮乏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必须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其次要将这一观点贯穿在人类实践中去,将它变为现实。这就要克服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经济学模式,建立生态经济学,把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解决自然需要最大保护和人需要获得最大生产量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借助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人类就能够处理好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建设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关系,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其次,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也离不开实践。这实际上是指个人与个人的矛盾。按马克思的意思,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之间不再是一种依赖关系,既不是古代社会那种一个人只有依赖另外的个人才能生存发展,也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一个人只有通过对物的依赖才能生存、发展,而是一种自主互助的关系,彼此都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目标仍然需要人类世代的实践去创造。第一,要通过实践创造巨大的生产力,才能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走向全面合理、和谐、互助的境地。第二,要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更好更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自觉地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建立符合规律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就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从而使人第一次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当然,这还是第一步,要真正解决个人与个人的矛盾,还需要世代实践的创造。

  最后,个体与类的矛盾的解决,仍然要通过实践。迄今为止,所有历史阶段上的个人与人类都处在一种充满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关系中,个人是人类的一分子,人类却又是个人的异己物,阶级、国家、民族以及战争、宗教、种族歧视等等,把个人与人类分成势不两立的关系。消除上述现象,只有通过实践这一根本途径来解决。通过实践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为消灭阶级、国家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实践创造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社会关系,通过实践改造人本身,创造出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能力等,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以一种自觉协调、生机勃勃的姿态出现,给个人提供着自由全面生存、发展的环境,而个人则作为自主性存在着和创造性劳动着的一个要素存在于人类中。

  综上所述,实践是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一旦离开实践就将无法存在。为了美好的未来,人类总是世代不停地从事着各种类型、各种规格、各种层次的实践,因而有理由相信,人类美好的未来一定能在人类的世代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

作者介绍:吴军,四川师范大学政法系副教授,四川成都 610068

作者:吴军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年05期

  一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现实感性的物质活动,不是现成地占有对象物,而是包含着对新的物质对象的创造。所谓创造是指前所未有的东西的产生,具有初创性。世界上只有人是能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因为,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而人的需要的社会性、丰富性、多层次性和无限发展性却决定着人用以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基本上是外部世界既不现成存在也不会自然产生的东西。这就迫使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和享受,为了获得那些自身需要而外部世界又不现成存在的东西而去创造。创造一个符合人的需要,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来。

  人的创造活动是不同于动物活动的。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纯自然的关系,它们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不可能对环境实施创造性的改造。

  人的现实创造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活动。虽然,人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创造,但它是一种观念创造,不会直接引起外部世界对象的任何变化。只有实践才能将观念创造物化为现实,才能引起客观世界合意的变化。

  人的实践之所以具有创造本质,关键在于以下因素。

  首先,实践主体人具有创造的需要和能力。实践主体也就是创造主体,他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主体人具有创造的特性。第一,主体人的需要是创造的原始动因。人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自然存在物,他必然有生存的需要,即为了生命的维持和再生产,必须不断地满足自己衣、食、住以及其他的基本需要。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物。他除了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外,还有发展需要、精神需要等高层次需要。而这一切客观世界都不会自动给予满足。正如列宁说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183页。)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创造出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来,这就是行为科学指出的“需要—动机—行为(实践)”的过程。当然,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并不是所有需要都能成为实践创造的动因,只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才能成为推动实践的直接动因——目的。目的就是实践主体对外部现实的某种要求和需要,它包含着主体对需要实现的可能性的认识,表现着主体追求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哪些需要应该满足和能够得到满足,从而直接启动着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是无限的,一种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满足,又会创造出新的需要,以至无穷,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系统运行,从而不断地创造着人化自然、人的社会和人本身。第二,主体人的精神属性是创造能力的依据。人的需要仅仅是从事创造活动的欲望,要把这种欲望变为活动,必须具备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主体能力。而人具有精神(意识)属性,有思维能力,也就是智力,因而人在众多斗争中能成为优胜者,成为万物之灵。人凭借人脑和一双手就可以纵横驰骋于天地之间,高踞于万物之上,成为社会的主体,实践创造的主体,由此才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的智力和体力构成了主体能力的基本要素,其中智力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器官的活动只有在思维的控制下,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使用物质工具,才能发挥向客体传递信息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人的主体能力就是创造和使用工具,改造世界,创造满足人的社会性需要的能力。实践主体人的创造需要和能力与实践其他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便形成一系列现实的动态的创造活动。

  其次,实践要素和结构形成创造活动的内在机制。实践要素主要有实践主体、客体、目的、手段和结果。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调控者;实践客体是主体指向的对象,是实践行为的承受者;目的是实践主体对外部现实的某种要求或需要,它体现着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实践手段是主体与客体联结的一切物质中介,它受目的支配,服务于目的;实践结果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表现。这五种要素的组织、结构、运行决定了实践活动的创造成果。

  第一,实践主体的目的是实践活动的始发点。它强烈地支配和驱使着主体趋向于并实际地进入实践领域,使实践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这种目的性对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的具有引发、激励实践活动的机能。因为目的总是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相联系。一个客体如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它就会在人的意识中作为目的确立起来,从而成为行动的直接原因。二是目的规定着主体实践的方式、方法。正确的目的必须反映事物固有的规律,即“外在尺度”的内容。事物是按照必然性的因果关系的规律运动变化的。主体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遵循客观事物固有属性和内在规律,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才能实现人的意志,把对象改变成为符合人的需要的“为我存在”。三是目的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目的作为给定的信息,对实践活动全过程有协调指导作用,使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因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具体时空中展开的过程,它要通过不同阶段和各要素的协调配合而逐步趋向最终目标。这些不同阶段的衔接,各要素的协调都要由总目标统帅,从而使它们在具体时空中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有序的动态系统。这实际显示着目的始终作为主体的核心意识统帅活动的全过程,把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及其操作纳入趋向目标的动向运动。

  第二,实践客体是创造物的承担者。在实践过程中,客体与主体处于矛盾运动之中,主体人按照自己的目的对客体进行改造,使客体的结构和形式发生符合人所需要的变化,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各种对象,成为实践结果。这是人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客观体现,也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通过连结主体和客体的中介物质手段,把自己的本质力量积淀、物化、凝聚在客体中,并通过自己的目的、能力和力量的对象化确证自己是活动的主体。实践证明,世间处于对象网络中的万千事物,都孕育并引发出千姿百态的创造性活动。

  第三,实践手段是直接改变现存状态创造满足需要物的物质条件,也是联结主体目的与对象的中介。人在实践过程中,总是依照自己的目的,运用手段作用于对象,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手段服务于目的,目的又完全依赖于手段。当人在实践中借助和利用手段按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客观对象,克服对象的反抗,征服它,改造它,使之在完全服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又顺从人的意志所规定的方式方向发展和起作用,把人的主观目的现实化、客观化,创造出合目的的现实物。

  第四,实践结果是改变了原有自然形态的人工创造物。实践结果是整个实践过程的结晶,是实践过程中各种因素的融合,是整个实践过程的目的。它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状的矛盾在对象世界中的现实统一,因而实现的结果既不同于自然的结果,也不同于思维的结果,它是改变了原有自然形态的人工创造物,是符合于人的需要的“为我”存在物。它对往后的创造活动具有调节功能:其一,实践的结果必然转化为新的实践活动手段或对象而加入新的实践过程;其二,实践结果是反馈信息的物质信号,是对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基本因素。

  最后,实践是人类独有的创造活动。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生产实践活动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自觉性、自由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实践活动中,人不仅意识到自己在生产,而且知道生产什么和为何生产。他要达到的目的在生产之前已经作为观念的东西出现在他的意识中,从而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而动物活动则是无意识的盲目的自发的本能活动。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人不仅自主地选择活动对象,设计活动过程,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控和校正。而动物的活动只能按大自然所给予它的各种“信号”行事,其活动是被动的不自由的。

  人类历史证明:唯有人类的实践具有创造的本质,只有实践中的人才能从事创造活动。在人之外、之上没有超人的上帝、天、理,也没有支配人命运的太极、心、良知等神秘力量。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 实践创造了人的世界

  所谓人的世界是指属于人的自然界和社会、文化等。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世界原本不存在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历史,也创造了人本身。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印证。

  首先,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的各种属性。人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但大自然只给人类祖先提供了进化为人的生物学前提,完成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的直接原因则是劳动生产实践。恩格斯说,生产劳动是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正是劳动使类人猿的机体、四肢、大脑逐渐进化为人的机体、四肢、大脑,使动物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人的自然属性;通过劳动生产实践,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其他多种人际交往,从而使动物群体进化到人类社会,使人具有了社会性;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在分工与合作中产生了语言符号,为意识的进化提供了支撑物,使人具有了意识、思维和理性。这样,人就真正成为超越动物的智人。不仅如此,实践还创造着人的本质、人的智慧、人的主体能力。人通过双向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人世界,而这个属人世界反过来又必然地确证和创造着人自身,人们从客体和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经验和信息,并以此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实践活动的扩大和深化,更是快速地充实和丰富着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本质。使自身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再生,从而使人的本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的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

  其次,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的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有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362页。)。这就是说,人们要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 首先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使改造自然的生产力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因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单个人是无法从事生产的,只有结群而居,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使分散的、孤立的人凝聚成社会生产力才能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所以,人类社会的生产始终是社会性的生产,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生产。而生产力归根到底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及其他的一切社会关系,诸如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关系、宗教关系、审美关系等等,同时也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文化结构以及人们的心理结构。因此,可以说,实践创造了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使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同时也创造了社会。不仅如此,实践还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人类历史无非是人的实践史。人们在世界延续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创造着人自身,从而将人类社会推向前进。人类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全部内容。一方面,人每天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政治文化条件,使人类得以延续和生存。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自我产生、自我创造、自我发展。人正是在劳动和实践中创造了自身,发展了自身,创造了自己丰富的本质,创造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并开辟了自己解放自己的道路。

  最后,实践创造了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部分。人与环境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创造的。自从人类脱离了动物界就以改造环境的崭新面貌而出现在自然体系中。由于环境不适合或不甚适合人的生存活动和发展,因此,人类始终是向着改造以至创造自己生存环境的道路前进的。迄今为止,人类创造自己生存的环境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创造了适合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周围的感性世界,已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亘古不变的自然环境,而是主体人世世代代创造的人化环境。当人通过劳动将自己从自然界提升出来时,就开始了根据自己的需要、意志、能力、选择对自然界进行改造、重塑的方式。正是世代不绝的人类创造,才出现了别于先在自然的人化自然。所以,古代人民为了生存而打井、开渠、修河、筑坝、凿山开道、移山填海、修筑庭院楼阁,等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视野不断地扩大、深化,当代人类对自然的人化能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深度上,实践活动进入地球深处、海洋深处,作用于自然物质的深层结构以及生命合成、破译密码、基因移植等。在广度上,人类实践的影响遍及地球各个角落,而且直接影响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状况。面对不利的自然条件,人们实施人工降雨、人工造林、人造大海、人造陆地、人造土壤、人造气温,等等。先在自然越来越多地被打上了人的印记,人化自然在不断扩大加深。现在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发展,于是人们的认识发展到由原来的改造自然转化到保护自然的水平,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必将带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建立一个和谐、美好、自由的社会大家庭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为着这个理想的实现,全球人都在按各自理解的图景努力。原始人为抗御野兽侵害,改善自己生存的环境,努力发展生产从而建立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在奴隶主的统治下仍然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改善着社会物质状态。农民较奴隶获得了一定人身自由,因而也在他们所处历史条件下,创造着封建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改善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并为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条件。虽然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人民群众从事的实践活动推动向前发展的,而且每一次社会大变动,都不同程度地在不同方面给人带来了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改善,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只有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才第一次破天荒地在人类历史上建立起了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才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但这还不是社会发展的终点。一方面,社会主义只是消灭了剥削阶级和阶级压迫,为人的生存创造了一个相对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环境,但它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物质财富还不够丰富,人生存的社会条件还不够理想。它需要人类的继续实践,把社会主义推向更高阶段。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在地球上还是少数地区的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也不广泛,它还将在人类的实践中继续发展,最终将人类推向一个“自觉协调发展”的境界。

  总之,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人们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三 实践是开创人类美好未来的根本途径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新的理想,开拓新的生活,实现新的价值。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创造。人的创造力的萌发、成熟,正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不断发展的活力。

  人类的实践不仅创造了人的现实世界,而且创造着美好的未来。人类美好的未来是“社会自觉协调的发展”、“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类“自主创造本性的确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要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0页。),要现实地解决这些矛盾, 只有通过实践。这三种矛盾斗争实践曾经促使了人类的必然产生,推动着人类有规律地发展,也必然地要把人类推向未来。

  首先,人类和自然界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实践。在这一矛盾中,人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靠人类在实践中认识自身、认识自然,从而在改造自然中改造自己,同时又反过来更好地改造自然,既按人类主体的需要尺度又按自然的客观尺度,通过实践整合为一个人类自身的自然与对象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将他们二者的本性融为一体。这是一个长远目标,又是一个艰难的实践奋斗过程。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退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土地沙化、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物种灭绝、资源匮乏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必须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其次要将这一观点贯穿在人类实践中去,将它变为现实。这就要克服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经济学模式,建立生态经济学,把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解决自然需要最大保护和人需要获得最大生产量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借助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人类就能够处理好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建设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关系,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其次,人与人的矛盾的解决,也离不开实践。这实际上是指个人与个人的矛盾。按马克思的意思,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之间不再是一种依赖关系,既不是古代社会那种一个人只有依赖另外的个人才能生存发展,也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一个人只有通过对物的依赖才能生存、发展,而是一种自主互助的关系,彼此都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中。这种目标仍然需要人类世代的实践去创造。第一,要通过实践创造巨大的生产力,才能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走向全面合理、和谐、互助的境地。第二,要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更好更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自觉地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建立符合规律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就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从而使人第一次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当然,这还是第一步,要真正解决个人与个人的矛盾,还需要世代实践的创造。

  最后,个体与类的矛盾的解决,仍然要通过实践。迄今为止,所有历史阶段上的个人与人类都处在一种充满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关系中,个人是人类的一分子,人类却又是个人的异己物,阶级、国家、民族以及战争、宗教、种族歧视等等,把个人与人类分成势不两立的关系。消除上述现象,只有通过实践这一根本途径来解决。通过实践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为消灭阶级、国家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通过实践创造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社会关系,通过实践改造人本身,创造出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能力等,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以一种自觉协调、生机勃勃的姿态出现,给个人提供着自由全面生存、发展的环境,而个人则作为自主性存在着和创造性劳动着的一个要素存在于人类中。

  综上所述,实践是人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一旦离开实践就将无法存在。为了美好的未来,人类总是世代不停地从事着各种类型、各种规格、各种层次的实践,因而有理由相信,人类美好的未来一定能在人类的世代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

作者介绍:吴军,四川师范大学政法系副教授,四川成都 610068


相关文章

  • 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
  • 新哲学诞生的地方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摘要:马克思哲学新视界生成于1845年.这一年他写下的两部论著<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 ...查看


  • 经验论与唯理论:生活德育的哲学之争
  • 作者:吕丽艳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12期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7-0042-04 从理论上看,鲁洁先生所建构的生活论的德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涉及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存在方式. ...查看


  • 超前认识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
  • 近年来,超前认识问题一直是国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热点.但是,迄 今为止,学术界对超前认识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人们对超前认识的理解相互之间 还有很大分歧.而要对超前认识进行研究,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确超前认识的概念,弄清它的 ...查看


  • 历史唯物主义
  • 第二学期(<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阶级的划分( D ) A. 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 唯一的是根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C. 最根本的是根据取得社会财富的不同方式 D. 主要是根据 ...查看


  • 认识论2.透过现象看本质
  • <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案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万荣斌 [高考考点] 1.现象与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 ...查看


  • 康德的自然美论
  • 作者:冯以宜 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7年12期 摘 要 美学是康德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自然美论则是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他的自然美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他的哲学和美学体系.康德的自然美论关注的核心是人,他把自然美的生成.发展放 ...查看


  • 浅析马克思人的本质论
  • [摘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在继承与批判了前人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指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和规定人的本质属性,如,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的前提,人 ...查看


  •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 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 ...查看


  • 生存的超越性与尼采的超人学说
  • --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尼采在西方文化史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摧毁了传统的精神哲学,建立起一种现世的和个体本位的生存实践哲学,并因此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大都可以在尼采那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