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观表达

  引文:

  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一个结合了欧裔美系传统的艺术运动,呈现出了来自欧洲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费尔南·莱热(Fernand Léger)、马塔(Matta)与皮耶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人的影响。抽象表现主义综合了现代绘画历史的诸种本源,从梵高的表现主义到康定斯基的抽象,从亨利·马蒂斯饱满明亮的色面到若安·米罗的有机造型以及充满潜意识心理幻想的超现实主义。在这个混杂着高度内省思绪与精神性元素的艺术形态中,唯有几何和写实艺术与之毫无关联。

  抽文:

  “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来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们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杰克逊·波洛克

  正文:

  “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是对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的描述。1946年3月30日的《纽约客》杂志中,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首先运用了这名词来描述当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最重要的倡导者,艺术评论家哈罗得·劳申伯格(Harold Rosenberg)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继而创造出“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与“美国风格”(American-style)绘画得名称。“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名称已经深入美国,它在欧洲得另一名称为“无形式主义”(Art Informia),由法国艺术评论家米歇尔·塔皮埃(Michel Tapié)在1952年出版的著作《另一种艺术》(Another Art)中提出。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是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 “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抽象表现主义比较偏向一种态度而非一种风格。所有抽象表现主义者共同关注的是诚挚地作心理上的自我表达。

  抽象表现主义的特点认为艺术是抽象的,且主要是即席创作的。从技巧上说,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无意识,自发性,随机创作等概念。抽象派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于它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强度,还有自我表征等特性。这跟表现主义反具象化美学,和欧洲一些强调抽象图腾的艺术学校:如包豪斯,未来派,或是立体主义等,都有呼应。抽象派的画作也往往具有反叛的,无秩序的,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

  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美国兴起此艺术运动跟当时纽约想要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是有直接关联的。这也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的运动。它抽象表现主义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自此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波洛克的无预设“宣泄”

  杰克逊·波洛克是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最为重要的力量,他的创作最能显示抽象表现主义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征。他的作品被视为二战后新美国绘画的象征。波洛克把自己的作品题材解释为绘画自身的行动。他的创作并没有预设的草图,而是由一系列即兴的行动完成作品。波洛克的创作过程与众不同,他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或墙上,然后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任其在画布上滴流,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于是观众可以分享到创造这些色迹的经验。波洛克有时还用石块、沙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和颜料在画布上摩擦。他摒弃了画家常用的绘画工具,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行动即兴、随意,这种方法被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波洛克自己这样描述他的作画过程:“我的画不是从画架上来的,作画前,我很少绷钉画布,我宁愿把未绷紧的画布钉在坚硬的墙壁或地板上。我需要一块坚硬的平面顶着。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舒服些,这样我觉得更接近我的画,我更能成为画的一部分,因为我能绕着它走,先在四边入手,然后真正地走到画中间去,这很接近西部印第安人用沙作画的方法”;“我又进一步抛弃画家们常用的工具,象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等。我宁愿使用木棒、泥刀、刮刀和稀薄的流质颜料,或者一种和了沙的厚涂料,加上破碎玻璃或其他通常不用的材料”;“当我作画时,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我才看到我是在做什么。我不怕反复改动或者破坏形象,因为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力求让这种生命出现。只要我与画面脱离接触,其结果就会一团糟。反之,就有纯粹的和谐,融洽自然,画也就完美地出来了。”

  1947年后,波洛克进行大幅滴洒绘画的实验,他的“滴画”(Drip Painting

  )成了无拘无束的美国性格的典型表现,成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波洛克的滴洒是一种不受控制的直觉行动,富有形体、轮廓线的压力和韵律变化。画布的每一部分都承受同等的份量,他创造了一个均匀的,没有高潮的表面,迫使眼睛在他缠结的网和团状颜料迷宫似的小径中,不断地寻觅扫视和不断地往返不息。他这种独特的风格具有自由的、忽视客观的、空间划界的特点。在波洛克的很多作品中, 我们无法看到对象的真实特征, 看到更多的是那种几乎要喷薄而出的强烈情感宣泄。这一点在后来甚至可以看作是他艺术成功的特色所在。杰克逊·波洛克被认为是美国本土产生的一位对当代绘画产生巨大影响的画家。作为第一个被欧洲关注的美国抽象画家,他改变了美国的艺术史。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在美国国内被广泛关注的画家。作为波洛克最重要的一位支持者,格林伯格认为波洛克是“这个国家(美国)产生的最伟大的画家”。柯克·瓦内度甚至强调波洛克是世界上顶级的现代画家。   马瑟韦尔的主观意志

  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可算作抽象表现派运动的组织者,他是一位学识丰富、精力充沛的艺术家。他早先学习历史、评论和哲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随着抽象表现主义开始形成,马瑟韦尔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1947到1948年,他是具有影响的杂志《可能性》的编辑之一,1948年他和三位著名画家威廉·巴齐奥蒂(William Baziotes)、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和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一起,创办一所艺术学校。1951年他出版了一本达达派画家和诗人的作品集,这本书的出版是“新达达派”诞生的最早信号之一。

  马瑟韦尔同时是一位画家,其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名为“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的系列作品。画面主要是黑色的大笔触画在白的背景之上,形成几何化的团块和结构,具有一种纪念碑式的沉稳厚重之感。和波洛克一样,他的笔触也是随意的,所不同的是在作画过程中,马瑟韦尔的理性的力量总是可以起作用的,他试图平衡意识与非意识,在自由表达和保持一定的画面构图之间做出协调。这一系列作品的题材来自于欧洲近代史,西班牙内战爆发时他才二十几岁。画面的每一个笔触似乎都是作者在怀着依恋之情回忆着自己的青年时代。他的作品同时也表明在四五十年代美国风行的“主观性”绘画,并非没有能力处理历史题材或社会题材,而欧洲人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只是一种“即兴”艺术也是一种误解。

  罗思科的精神性

  抽象表现主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如波洛克这样强调力量与动感,充满激情;另一种则是更纯粹的抽象,给人以宁静,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罗思科出生在外国,1913年从俄国来到美国,当时只有十几岁。他的早期作品带有超现实主义的痕迹,后来逐渐变得单纯。到了1950年他已完全抛开了具体形象,作品常是几个空白的长方形画在涂了色的背景上,边缘并不明确,因而它们的空间位置也是模棱两可的。这种空间感也是我们在波洛克的作品中所熟悉的,找不到有深度的空间,而这种很浅的空间忽远忽近,不可捉摸。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长方形空间而起作用,造成一种温和而又有节奏的脉动感,不清晰的交界处隐隐地藏住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罗思科认为自己不是抽象画家,他更注重精神的表达。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今天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这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在他画出成熟的抽象画之前,他对希腊、罗马艺术投注了很多的注意。从希腊传统中他吸收了希腊悲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他看来这些冲突概括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情形。由于他追求表达的清晰,追求去掉一切与观念无关的东西,他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在黑色中他找到了和他的悲剧意识完全吻合的形式,而且是不可再简的形式。

  纽曼的色域指向

  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中最为理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充满着神秘感和不可知的东西。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或者说是“自白”中,纽曼阐发了他的观点,明确指出他的艺术题材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是创造了神秘与人类存在的含义。在其他文章中,他曾写道:“……(艺术家)以他的欲望、他的意志来建立有序的真理,那便是他对生命与死亡的神秘性的态度的表达。可以说,艺术家像一个真正的创造者那样探究宇宙。恰恰是这一点使得他成为艺术家。”20世纪40年代,纽曼专注于犹太神话中关于创世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来自于《创世记》,还来自于希伯莱的神秘哲学以及整个犹太神秘思想的传统。大约在1946年,纽曼开始发展出一种绘画形象:一条光带垂直地从画布的一边通向另一边。这一符号使人想起在《创世记》和希伯莱神秘哲学中不断出现的文学上的暗喻--光作为创造的象征。同时,纽曼也接近另一个传统,即将上帝和人类共同比喻成一束光--造物者与被造者同体。在一组名为“瞬间”的绘画中,第一次出现了色带。色带处于柔和的背景之下,纽曼对此并不满意。最后他终于在1948年创作的《Onement 1》中找到了最满意的解决。画面是统一的暗镉红的背景下,一条细细的亮镉红色带垂直地深入画面的中心。他把光带称作“ZIP”,这个形象不仅重新扮演了上帝最初的姿势,还描述了姿势本身:一个独立的形,人类--唯一的直立行走的动物,亚当,男子气概。

  在之后的几年里,纽曼一直朝着这个思路发展,做了各种变体,“亚当”即是其一。这件作品尤其在色彩和标题的使用上,似乎直接回到了《Onement 1》。这里不仅“ZIP”象征着人类,其棕红的背景下桔红的色带也许暗示着神秘哲学对《创世记》解释中的另一个象征。这涉及到希伯莱语中adamah和adom之间的关系。adamah意为"大地",亚当的名字直接由此而来(上帝用泥土造人),而adom意为"红色"。纽曼也许将色彩与大地及亚当在“创造”的主题中共同联系起来。与“亚当”相应还有一件“夏娃”,他是将二者作为一对来构思的,相继画了两幅画后便命名为“Adam”和“Eva”。

  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的“抽象表现”

  另一支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流派是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同马尔克1911年创立的“青骑士”画会, 他们致力于抽象绘画的创作和研究。康定斯基出生于一个莫斯科的知识分子家庭,1896年到慕尼黑发展,19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抽象的手法能表达出具象画无法表达的效果。 这是一种纯粹的心理体验和视觉快感,已完全不能用传统的欣赏方式去理解它。1912年写了关于抽象绘画的重要论文《论艺术中的精神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即绘画应表现人内心深处蕴藏着的东西。正如早年高更首先提出的绘画中的音乐性,而形与色的和谐本身 就是一种美,而康定斯基在大量实践后,为了突出形式和色彩的音乐性终于抛弃了形象。1922年以后,由于苏共中央的“极左”政策,康定斯基被迫离开祖国,前往德国建筑工艺学院包豪斯任教,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教育工作,把自己的艺术成就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与康定斯基激情喷发的抽象主义绘画不同的是另一支抽象主义流派,它就是以蒙德里安创立的风格派,这位荷兰画家几乎一生都在画着三原色的各种方块,但这些方块却对当代艺术领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1915年与绍恩迈克斯的相识,绍恩迈克斯既是一个数学家,又是一位通神论哲学家,它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他,1917年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宣言》的发表,意味着他的独立风格的形成。他的画极力体现本身的均衡美,构图的极端严谨,对他来说,真理就包含在这些黑色横条所突出的垂直和平行线条的二元论中……

  “抽象表现”并不能称做是一种主义或运动,而是指在抽象主义的大前提下,从事创作,每个人走自己独创的道路,他们的画面都是非具象的,以立体派及超现实主义系统为基本,运用抽象的表现方法,追求内在和心理的表现,以最简单的手法,表现最深刻的思想。

  引文:

  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一个结合了欧裔美系传统的艺术运动,呈现出了来自欧洲艺术家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费尔南·莱热(Fernand Léger)、马塔(Matta)与皮耶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人的影响。抽象表现主义综合了现代绘画历史的诸种本源,从梵高的表现主义到康定斯基的抽象,从亨利·马蒂斯饱满明亮的色面到若安·米罗的有机造型以及充满潜意识心理幻想的超现实主义。在这个混杂着高度内省思绪与精神性元素的艺术形态中,唯有几何和写实艺术与之毫无关联。

  抽文:

  “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来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世界——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们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杰克逊·波洛克

  正文:

  “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是对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的描述。1946年3月30日的《纽约客》杂志中,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首先运用了这名词来描述当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最重要的倡导者,艺术评论家哈罗得·劳申伯格(Harold Rosenberg)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继而创造出“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与“美国风格”(American-style)绘画得名称。“抽象表现主义”这个名称已经深入美国,它在欧洲得另一名称为“无形式主义”(Art Informia),由法国艺术评论家米歇尔·塔皮埃(Michel Tapié)在1952年出版的著作《另一种艺术》(Another Art)中提出。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是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 “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抽象表现主义比较偏向一种态度而非一种风格。所有抽象表现主义者共同关注的是诚挚地作心理上的自我表达。

  抽象表现主义的特点认为艺术是抽象的,且主要是即席创作的。从技巧上说,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通常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无意识,自发性,随机创作等概念。抽象派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于它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强度,还有自我表征等特性。这跟表现主义反具象化美学,和欧洲一些强调抽象图腾的艺术学校:如包豪斯,未来派,或是立体主义等,都有呼应。抽象派的画作也往往具有反叛的,无秩序的,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

  抽象表现主义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美国兴起此艺术运动跟当时纽约想要取代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是有直接关联的。这也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的运动。它抽象表现主义是战后漫长风格实验的开端,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自此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

  波洛克的无预设“宣泄”

  杰克逊·波洛克是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最为重要的力量,他的创作最能显示抽象表现主义这一风格在观念上和手法上的特征。他的作品被视为二战后新美国绘画的象征。波洛克把自己的作品题材解释为绘画自身的行动。他的创作并没有预设的草图,而是由一系列即兴的行动完成作品。波洛克的创作过程与众不同,他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或墙上,然后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任其在画布上滴流,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于是观众可以分享到创造这些色迹的经验。波洛克有时还用石块、沙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和颜料在画布上摩擦。他摒弃了画家常用的绘画工具,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行动即兴、随意,这种方法被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波洛克自己这样描述他的作画过程:“我的画不是从画架上来的,作画前,我很少绷钉画布,我宁愿把未绷紧的画布钉在坚硬的墙壁或地板上。我需要一块坚硬的平面顶着。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舒服些,这样我觉得更接近我的画,我更能成为画的一部分,因为我能绕着它走,先在四边入手,然后真正地走到画中间去,这很接近西部印第安人用沙作画的方法”;“我又进一步抛弃画家们常用的工具,象画架、调色板、画笔等等。我宁愿使用木棒、泥刀、刮刀和稀薄的流质颜料,或者一种和了沙的厚涂料,加上破碎玻璃或其他通常不用的材料”;“当我作画时,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后,我才看到我是在做什么。我不怕反复改动或者破坏形象,因为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力求让这种生命出现。只要我与画面脱离接触,其结果就会一团糟。反之,就有纯粹的和谐,融洽自然,画也就完美地出来了。”

  1947年后,波洛克进行大幅滴洒绘画的实验,他的“滴画”(Drip Painting

  )成了无拘无束的美国性格的典型表现,成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波洛克的滴洒是一种不受控制的直觉行动,富有形体、轮廓线的压力和韵律变化。画布的每一部分都承受同等的份量,他创造了一个均匀的,没有高潮的表面,迫使眼睛在他缠结的网和团状颜料迷宫似的小径中,不断地寻觅扫视和不断地往返不息。他这种独特的风格具有自由的、忽视客观的、空间划界的特点。在波洛克的很多作品中, 我们无法看到对象的真实特征, 看到更多的是那种几乎要喷薄而出的强烈情感宣泄。这一点在后来甚至可以看作是他艺术成功的特色所在。杰克逊·波洛克被认为是美国本土产生的一位对当代绘画产生巨大影响的画家。作为第一个被欧洲关注的美国抽象画家,他改变了美国的艺术史。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在美国国内被广泛关注的画家。作为波洛克最重要的一位支持者,格林伯格认为波洛克是“这个国家(美国)产生的最伟大的画家”。柯克·瓦内度甚至强调波洛克是世界上顶级的现代画家。   马瑟韦尔的主观意志

  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可算作抽象表现派运动的组织者,他是一位学识丰富、精力充沛的艺术家。他早先学习历史、评论和哲学,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随着抽象表现主义开始形成,马瑟韦尔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1947到1948年,他是具有影响的杂志《可能性》的编辑之一,1948年他和三位著名画家威廉·巴齐奥蒂(William Baziotes)、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和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一起,创办一所艺术学校。1951年他出版了一本达达派画家和诗人的作品集,这本书的出版是“新达达派”诞生的最早信号之一。

  马瑟韦尔同时是一位画家,其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名为“西班牙共和国挽歌”的系列作品。画面主要是黑色的大笔触画在白的背景之上,形成几何化的团块和结构,具有一种纪念碑式的沉稳厚重之感。和波洛克一样,他的笔触也是随意的,所不同的是在作画过程中,马瑟韦尔的理性的力量总是可以起作用的,他试图平衡意识与非意识,在自由表达和保持一定的画面构图之间做出协调。这一系列作品的题材来自于欧洲近代史,西班牙内战爆发时他才二十几岁。画面的每一个笔触似乎都是作者在怀着依恋之情回忆着自己的青年时代。他的作品同时也表明在四五十年代美国风行的“主观性”绘画,并非没有能力处理历史题材或社会题材,而欧洲人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只是一种“即兴”艺术也是一种误解。

  罗思科的精神性

  抽象表现主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如波洛克这样强调力量与动感,充满激情;另一种则是更纯粹的抽象,给人以宁静,马克·罗思科(Mark Rothko)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罗思科出生在外国,1913年从俄国来到美国,当时只有十几岁。他的早期作品带有超现实主义的痕迹,后来逐渐变得单纯。到了1950年他已完全抛开了具体形象,作品常是几个空白的长方形画在涂了色的背景上,边缘并不明确,因而它们的空间位置也是模棱两可的。这种空间感也是我们在波洛克的作品中所熟悉的,找不到有深度的空间,而这种很浅的空间忽远忽近,不可捉摸。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长方形空间而起作用,造成一种温和而又有节奏的脉动感,不清晰的交界处隐隐地藏住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罗思科认为自己不是抽象画家,他更注重精神的表达。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他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今天西方文明的根。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这是最深刻的西方文化之源。在他画出成熟的抽象画之前,他对希腊、罗马艺术投注了很多的注意。从希腊传统中他吸收了希腊悲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他看来这些冲突概括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情形。由于他追求表达的清晰,追求去掉一切与观念无关的东西,他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在黑色中他找到了和他的悲剧意识完全吻合的形式,而且是不可再简的形式。

  纽曼的色域指向

  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中最为理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充满着神秘感和不可知的东西。在一篇未发表的论文,或者说是“自白”中,纽曼阐发了他的观点,明确指出他的艺术题材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是创造了神秘与人类存在的含义。在其他文章中,他曾写道:“……(艺术家)以他的欲望、他的意志来建立有序的真理,那便是他对生命与死亡的神秘性的态度的表达。可以说,艺术家像一个真正的创造者那样探究宇宙。恰恰是这一点使得他成为艺术家。”20世纪40年代,纽曼专注于犹太神话中关于创世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来自于《创世记》,还来自于希伯莱的神秘哲学以及整个犹太神秘思想的传统。大约在1946年,纽曼开始发展出一种绘画形象:一条光带垂直地从画布的一边通向另一边。这一符号使人想起在《创世记》和希伯莱神秘哲学中不断出现的文学上的暗喻--光作为创造的象征。同时,纽曼也接近另一个传统,即将上帝和人类共同比喻成一束光--造物者与被造者同体。在一组名为“瞬间”的绘画中,第一次出现了色带。色带处于柔和的背景之下,纽曼对此并不满意。最后他终于在1948年创作的《Onement 1》中找到了最满意的解决。画面是统一的暗镉红的背景下,一条细细的亮镉红色带垂直地深入画面的中心。他把光带称作“ZIP”,这个形象不仅重新扮演了上帝最初的姿势,还描述了姿势本身:一个独立的形,人类--唯一的直立行走的动物,亚当,男子气概。

  在之后的几年里,纽曼一直朝着这个思路发展,做了各种变体,“亚当”即是其一。这件作品尤其在色彩和标题的使用上,似乎直接回到了《Onement 1》。这里不仅“ZIP”象征着人类,其棕红的背景下桔红的色带也许暗示着神秘哲学对《创世记》解释中的另一个象征。这涉及到希伯莱语中adamah和adom之间的关系。adamah意为"大地",亚当的名字直接由此而来(上帝用泥土造人),而adom意为"红色"。纽曼也许将色彩与大地及亚当在“创造”的主题中共同联系起来。与“亚当”相应还有一件“夏娃”,他是将二者作为一对来构思的,相继画了两幅画后便命名为“Adam”和“Eva”。

  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的“抽象表现”

  另一支重要的抽象表现主义流派是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同马尔克1911年创立的“青骑士”画会, 他们致力于抽象绘画的创作和研究。康定斯基出生于一个莫斯科的知识分子家庭,1896年到慕尼黑发展,19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发现抽象的手法能表达出具象画无法表达的效果。 这是一种纯粹的心理体验和视觉快感,已完全不能用传统的欣赏方式去理解它。1912年写了关于抽象绘画的重要论文《论艺术中的精神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即绘画应表现人内心深处蕴藏着的东西。正如早年高更首先提出的绘画中的音乐性,而形与色的和谐本身 就是一种美,而康定斯基在大量实践后,为了突出形式和色彩的音乐性终于抛弃了形象。1922年以后,由于苏共中央的“极左”政策,康定斯基被迫离开祖国,前往德国建筑工艺学院包豪斯任教,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教育工作,把自己的艺术成就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与康定斯基激情喷发的抽象主义绘画不同的是另一支抽象主义流派,它就是以蒙德里安创立的风格派,这位荷兰画家几乎一生都在画着三原色的各种方块,但这些方块却对当代艺术领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1915年与绍恩迈克斯的相识,绍恩迈克斯既是一个数学家,又是一位通神论哲学家,它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他,1917年蒙德里安《新造型主义宣言》的发表,意味着他的独立风格的形成。他的画极力体现本身的均衡美,构图的极端严谨,对他来说,真理就包含在这些黑色横条所突出的垂直和平行线条的二元论中……

  “抽象表现”并不能称做是一种主义或运动,而是指在抽象主义的大前提下,从事创作,每个人走自己独创的道路,他们的画面都是非具象的,以立体派及超现实主义系统为基本,运用抽象的表现方法,追求内在和心理的表现,以最简单的手法,表现最深刻的思想。


相关文章

  • 论中国画表现方法的抽象性
  • 何为"抽象"?"沃林格(德国艺术家)指出'抽象'的形式„„与写实性的形象移情之不同在于'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不是 ...查看


  •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
  • 对具象图形到抽象图形转换的思考 摘要:具象和抽象都是艺术绘画的重要手法,二者关系密切,相互映衬.相互依存,对于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的转换,可以勾勒出不同的艺术绘画内容和解读出丰富的绘画艺术思想.具象之物象具体形式的表达,抽象对于物象的创新和扭 ...查看


  • 浅论抽象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 浅论抽象艺术在当代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摘 要]抽象艺术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单靠具象的再现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抽象艺术的发展赋予设计语言更新的魅力,更有力地传达设计师的感情.本文重在探讨抽象艺术在设计领域的表现形式,阐述 ...查看


  • 后印象主义
  •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1890-1900):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后印象主义一词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用来描述文森特·梵高.高更和保罗·塞尚等为代表的 ...查看


  • 影视心理学
  • 影视心理学 第一章 一.教学要求:理解感觉和知觉,知觉的特性和种类,掌握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与特征,并能够理解运动的知觉以及影视中的动觉创造. 1.感觉:人的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是在感觉 ...查看


  •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脊梁
  • "汉字落后论"的幽灵,在中华大地游荡了近百年."五四"时期的所谓"汉字革命"将汉字与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就文学.旧文化相提并论.一些文化革命斗士.旗手,成了批判汉字的斗士.旗 ...查看


  • 行色协奏曲
  • 第一课 行色协奏曲 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欣赏写意画.抽象画的美术语言 教学目标:1.欣赏抽象画,品位形式美.意象美.抽象美,使学生了解并尝试 抽象的表现手法. 2.通过关注抽象艺术,实践抽象画创作过程,是学生们获得对形式 元素 ...查看


  • 抽象的意义
  • 抽象的意义--初探东西方抽象艺术差异 东西方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差异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文字(语言)的起源.文字的发明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开始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国的书法无论是甲骨文还是发展到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具象的抽象艺术,从中文的象形文 ...查看


  • 艺术形象的抽象因素
  • 摘要: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即象征体和本体--的某种内在联系,让人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形象化.具体化,在艺术上来讲,可以使艺术作品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