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

  摘要:以网络数据库提供的样本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主题抽样调查法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这是艺术研究开始走向实证分析之路的初步尝试。“世纪之交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的调查显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前沿阵地和研究领域,学科体系及理论基础都还极为薄弱,尚需艺术理论界努力攻关和建构。

  关键词:世纪之交;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逐渐兴起,而且开始获得一定的学科地位,硕士和博士授予点的出现就是最好的明证。但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研究现状如何,是否已经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成熟的学科地位相一致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对于这些问题,凭多读几本书和进行一点田野调查获得一定的感性印象来回答,这并不难,而且目前的研究基本上也是走的这种定性研究之路。本文本着创新研究方法的精神,尝试用主题抽样调查法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研究现状,以期获得为夯实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而努力的研究定位。

  

  一、数据统计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1](P.280)因此,以网络数据库提供的样本单位为研究对象,以主题词进行模糊匹配搜索或词频搜索获得确定数量为抽样方法,通过研究变量统计分析样本对象,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的调查研究方法,本文将之称为主题抽样调查法。根据主题抽样调查法的要求,本文的调查题目确定为“世纪之初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抽样单位(研究对象总体)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的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4月28日之间的所有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文章,抽样方法是以主题词进行模糊匹配搜索获得确定数量。样本对象的搜索主题词是“少数民族艺术”。本文的统计分析就是建立在这种主题抽样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主题抽样获得所用的总体数据如下:

  

  表一 样本抽样数据

  

  1.1主题

  在“主题”这个统计分析层面,调查分析主要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来研究,重点则是弄清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理论的发展水平程度。因此,笔者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将设置一定的研究变量,并根据研究变量考察文章的内容及其数量。设置的研究变量主要有学科结构和艺术门类这2个变量。

  “艺术学学科体系可以分为三大块,或三个学科群落,即艺术论、艺术史和艺术边缘学科群。”[2](P.58)因此,基于这种学科结构体系,样本对象就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边缘学科和艺术资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主要包括艺术起源、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批评、艺术鉴赏原理、艺术创作主体等基本理论。[3]( P. 1-4)艺术史主要是指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历史及其研究史。艺术边缘学科,本文包括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和门类艺术。由于门类艺术主要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及其艺术品的介绍与记录,有点类似于民族志,因此,为了与传统门类艺术相区别,又体现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特点,本文把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门类艺术称之为艺术民族志。艺术资讯主要包括有关艺术活动的报道、艺术文摘、艺术书讯和书评等。根据这种学科结构所获得的统计数据如下:

  

  表二 文章篇数的学科结构份额

  

  第二个变量是艺术学的艺术分类。根据易中天的《艺术人类学》一书建立在艺术发展逻辑序列基础之上的分类,艺术学的原始艺术门类主要有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哑剧、绘画、音乐、诗歌这样9类。[4](P.258-260)杨辛、谢孟主编的《艺术赏析概要》一书则将艺术分为建筑、绘画、雕塑、工艺、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摄影、电影这样11类[5](P.1)。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视角来看,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字还没有达到能够产生书法艺术的程度,因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并不存在这一汉族艺术的独特门类,共有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哑剧、绘画、音乐、诗歌、戏剧、戏曲、摄影、电影、电视这样13个艺术门类。样本对象并没有涉及上述的全部类型,而只出现与工艺、建筑、舞蹈、绘画、音乐和诗歌(即文学)这样6个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约占艺术门类的46.2%。本文的工艺包含服饰头饰、青铜、家具旋木、背扇、刺绣等艺术,舞蹈包含表演艺术在内。所涉及门类的文章篇数统计结果如下:

  

  表三 文章篇数的艺术门类份额

  

  1.2期刊

  以期刊为统计变量,发表的期刊档次及其期刊的涉及面就是调查分析的落脚点,重点在于考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发展特点和研究水平。因此,根据常规的期刊分类方法,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期刊的分类指标主要有频次性、专业性、核心性和时间性。

  频次性是指同一种期刊发表同一主题文章的篇数。如果发表1篇为基本频次,那么还设置其他频次类型为2次、3次、4次、5次以上。发表2篇文章的期刊有《黑龙江民族丛刊》、《长江建设》、《艺术评论》和《贵州民族研究》。发表3篇文章的期刊有《民族艺术》、《思想战线》和《中国民族》。发表4篇文章的期刊有《民族教育研究》、《美术观察》和《文艺研究》。发表5篇以上文章的期刊有《民族艺术研究》、《建筑》和《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专业期刊发表最多的是《民族艺术研究》,共12篇;学报最多的是《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共5篇;其他期刊发表最多的是《民族教育研究》,共4篇。具体的期刊频次数量如下:

  

  表四 文章篇数的频次分布

  

  核心性指标将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标明的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为依据,样本统计数量如下:

  

  表五 文章篇数的核心期刊及其论文份额

  

  专业性指标将期刊分为具有“学报”这个主题词的高校学报、艺术专业期刊和其他期刊这样三种专业类型。样本对象涉及的期刊总数为47个,涉及的艺术专业期刊是《中国音乐学》、《艺术评论》、《美术观察》、《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研究》和《舞蹈》等,共计12个。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表六 文章篇数的专业类型份额

  

  时间性是指年度范围内发表同一主题文章的篇数。从1997年到2007年,世纪之交的时间范围总共有10个年度(不含2007年),即最后一个年代。除2007年(截止抽样时为止,还没有出现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文章)外,1997年至2006年,发表文章的篇数有涨有落,第一个高峰在2000年,第二个高峰在2006年。2004年虽然抽样时有14篇,实际上有2篇资讯类文章属于一稿多发,变成了10篇(见前面注释)。对于这个情况,采取的态度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年度的发表篇数分布如下:

  

  表七 文章篇数的年度分布

  

  1.3作者

  以作者为统计变量,作者的参与面、单位分布、署名、产量等情况是样本文章的明显参数,调查分析的重点在于考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研究力量和发展特点。因此,根据作者的相关属性,结合本研究的目的,设置的变量指标是署名、单位、职称、产量。

  样本对象涉及作者总数为73个,样本文章78篇(不含一稿多发的8篇)。文章的署名主要有无署名、独署、两人合署和多人合署这样几种类型。样本对象的署名类型以独署为主,无署名的文章主要是资讯类的文章。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表八 文章篇数的署名类型分布

  

  单位分析的宏观层面是单位的行业类型分析。样本对象涉及单位总数为45个,重点大学约有9个。根据性质标准,单位可以分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机构(如歌舞团、话剧团、博物馆等)、行政等其他机构(包括文化部、民族宗教事务厅、杂志社等)这样几个类别。以作者所在的单位为着眼点进行统计,其具体情况如下:

  

  表九 文章篇数的单位类型分布

  

  单位分析的微观层面是单个单位的篇数分析。文章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单位研究水平的常用硬性指标。发表文章多的单位,其研究水平也就高。因此,以单个单位来考察发表文章的篇数,这是衡量单位研究水平的主要维度。发表篇数最多的单位是云南艺术学院,共计4人10篇;其次是中央民族大学,共计6人6篇;云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排第3位,云南大学时3人5篇,华中科技大学是1人5篇。单位与篇数的相关产量统计具体数据如下:

  

  表十 文章篇数的单位产量分布

  

  学位和职称是衡量一个人的研究水平与能力的一种常用指标。学位一般能够表明其发表文章的能力。达到发表文章水平的学位一般包括博士和硕士。能够收集到的学位信息只有7篇,4篇为博士生,3篇为硕士生。学位信息如此之少,可能的原因是作者没有获得过学位,因而采取信息省略的办法;或者是杂志没有要求,因而没有必要注明。作者职称也可以看出课题研究人员的整体实力和研究能力。职称通常有正高职(教授)、副高职(副教授)、中职(讲师)、初职(助教)的区别。由于《民族艺术研究》、《中国民族》等杂志没有提供相关职称的信息,还有第二作者一般杂志都不注明相关情况,因此,在这方面的统计就显得比较欠缺,统计也就只能就收集到的信息来进行,其他没有收集到的作者信息只能根据期刊具体情况进行估计。作者职称不清楚的样本对象有18人,将近占24.7%。

  

  表十 文章篇数的单位产量分布

  

  从单个作者来看,作者的产量就是其实力的标志。从作者产量的统计来看,单个作者发表的同一主题文章最多的是华中科大的辛克靖教授,共6篇建筑艺术民族志图说;其次是云南艺术学院的李靖寰副教授,共计5篇;云南大学的毛艳副教授是3篇,位居第3位。发表2篇的作者主要有李金福研究员、吕霞副教授、黄凌飞讲师。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表十一 文章作者的职称分布

  

  根据作者单位所在的省份来看,样本文章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重地,发表文章20篇,涉及单位7个。其次是北京的中央机构,发表文章17篇,共有8个单位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西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最为关注的两个地区,特别是云贵川,约占全国研究份量的35.9%。发表1篇文章的省份有甘肃、海南、上海、福建、天津、湖南这样6个省份,还有8篇文章的省份不确定,表中的“其他”一栏就包括这两种情况。文章篇数的地域分布统计如下:

  

  表十二 文章篇数的地域分布

  

  

  

  二、分析结论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主题抽样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纪之交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理论研究还有巨大的空间,还有待于艺术研究者付出艰辛而有巨大的努力。

  2.1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现状

  2.1.1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呈现逐步兴起的趋势。从时间的纵向维度来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相关文章达78篇,和上一个10年(1987-1996年)的51篇相比,已经超过27篇。1997年至2006年,发表文章的篇数呈有涨有跌、缓慢逐年增长的趋势。从研究内容的横向维度来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开始全面展开,逐步拓展其深广度。不过,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泛艺术学”倾向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尽管受民族志研究方法影响比较大,但是研究的民族本体意识还没有得到显现。强化对传统艺术学的借鉴,树立民族本体立场,这是尽快由起步期迈向成熟期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建立真正纯粹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和促进该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

  2.1.2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实力雄厚,后发优势和拓展潜力已经开始显现。从作者职称来看,研究者以具有副高职(副教授和副研究员)职称为主体,教授和讲师也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三者共占所有研究者中65.7%的比重。特别是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的博导和硕导,这些学者都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重量级人物,是实力雄厚的有力证据。不过,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也才刚刚设立,研究人才正在培养之中,因而具有学位的研究者还比较少。随着这批研究生的成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理论研究将会迎来一个新的高潮。不过,从世纪之交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缓慢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来看,该学科的后发优势和拓展潜力已经开始显现,尽管还不是很明显。

  2.1.3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者比较广泛,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是集中度最高的地区。样本对象涉及单位总数为45个,而且78篇文章涉及73个作者,因而显示出参与研究的人比较广泛。从作者所在的单位来看,高等院校只有26所,刚刚过一半;其他专业研究机构、行业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等也将近占了一半。这说明,属于川剧研究院、歌舞团、话剧团等机构的艺术专业人士和属于文化部、民族宗教事务厅等管理机构的其他相关人士也积极参与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成为研究队伍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从地域分布来看,除了位于北京的中央机构之外,西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最为关注的两个地区。云南发表20篇,贵州发表5篇,新疆发表4篇,青海和四川发表3篇,这些省份都是研究高产地域,特别是云贵川,约占全国研究份量的35.9%。这种研究的地域分布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存在实际是一致的。

  2.1.4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水平较高,但是感性程度较强。发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论文最多的单位是云南艺术学院,其次是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排第3位,其中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大学这三所院校都是以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为主、具有民族学特色的重点高校。从发表的核心期刊与核心论文来看,发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文章的核心期刊有22个,约占全部期刊的46.8%;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篇数是38篇,约占全部文章的44.2%。从作者职称来看,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研究者占所有研究者中65.7%的比重。这说明,高等院校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中的优势力量,研究水平比较高。从期刊的类型来看,高校学报有14个,占全部期刊的29.8%;专业期刊和其他期刊共有33个,占全部期刊的70.2%。从作者所在单位的性质来看,除了高等院校之外的其他专业研究机构、行业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等将近占了一半。属于川剧研究院、歌舞团、话剧团等机构的艺术专业人士和属于文化部、民族宗教事务厅等管理机构的其他相关人士身处实践活动之中,感性经验多,因而文章的感性成分也较多。这些实践型研究者的感性倾向,再加上专业期刊和其他期刊倾向于资讯经验类文章,因而使得研究的理论性不强,艺术民族志占优势就是最好的证明。

  2.2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存在问题

  2.2.1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队伍还缺少权威专家。从作者产量的统计数据来看,单个作者发表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方面的研究文章超过3篇(含3篇)的有华中科大的辛克靖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的李靖寰副教授和云南大学的毛艳副教授。辛克靖教授以少数民族建筑山水画作品(图集)出名而不是以少数民族艺术理论出名,而且他工作在建筑学院,理论上更倾向于建筑学。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理论专著还没有出现(或许出现了,但是没有看到),而且我们也还未看到在全国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专攻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并为之作出一定贡献的权威专家。

  2.2.2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历史变迁研究不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历史变迁研究还极不成熟,成果也极少,目前看到的只有云南大学毛艳副教授写的2篇。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研究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建立在艺术形态基础之上的对艺术媒介及其艺术品的历史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二是没有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历史进行系统地梳理;三是没有建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这门学科的意识和理论框架。尽管云南大学已经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这个博士研究方向,但是还没有看见相关的重要成果。推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的形成,还有待于强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历史变迁的研究。

  2.2.3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民族本体意识还不明显,其研究也缺乏深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基本上是空白,其基础理论也没有成形,少数民族艺术创作、批评、鉴赏、接受等环节的基本规律还没有研究者进行探索。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和门类艺术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少数民族艺术基本理论的指导,对少数民族艺术地介绍、描述和记录是目前研究的主流,因而其阐释的理性深度也受到限制。

  2.2.4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学科结构还很不平衡。目前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还停留在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介绍、描述及梳理(艺术民族志)上,还没有开始建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艺术理论,特别是还没有出现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的概念体系。作为“泛艺术学”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可以看作是少数民族艺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的着重点是艺术起源,而艺术起源的研究依据一般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阶段。在这个方面,朱狄、岑家梧、易中天等学者是开拓者。除此之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就很少值得称道。有关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批评、艺术鉴赏原理、艺术创作主体等内容的基本理论、艺术史以及门类艺术中的雕塑、戏剧、人体装饰、影视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根本就没有涉及,在学科结构上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2.3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发展建议

  2.3.1凸现少数民族本体意识,坚持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的研究价值。为什么要从艺术学中另设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人类学理论中坚持的文化多元平等观和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是建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思想基础,民族之间的民族心理差别与民族艺术之间的风格形态差别是其物质基础。以少数民族本体意识来创作的艺术才应该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这也应该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本质规律。突出少数民族本体意识的艺术研究,这才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只有建构符合少数民族艺术规律的艺术学,才能推动少数民族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进步。

  2.3.2优化学科结构,全面发展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目前,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增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基本理论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的研究,这些应该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全面发展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关键在于优化学科结构,即坚持夯实基本理论、建构学科体系和梳理学科历史的同时开拓还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

  2.3.3选拔重点培养对象,建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研究梯队。首先是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专业或相关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当中选拔出有培养前途的培养对象,按学科结构进行重点培养。随着这些研究生的学术性成长,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也就会随之成熟。其次是增强重点培养对象的田野调查能力的同时提升研究者的理论素养水平,将学术研究与感性经验结合起来,推动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的深广度。

  2.3.4激活研究基地,重点建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学科体系。迄今为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已经设立4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国家民委、教育部等相关主管或行业机构应该设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专业委员会,负责该学科的发展规划和研究工作。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专业委员会可以选择在该学科理论研究方面有实力的重点院校(如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建立研究基地,给以课题基金的扶持。研究基地通过瞄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空白领域,建构原创性的理论体系,推动该学科的完善、成熟,以至最终建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

  运用主体抽样调查法定量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这就使得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开始走向实证分析之路,研究结论更加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更加能够触摸研究课题的本质。“世纪之交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的调查显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是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前沿阵地和研究领域,学科体系及理论基础都还极为薄弱,尚需艺术理论界努力攻关和建构。

  (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易中天.论艺术学的学科体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3]潘红.艺术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4]易中天.艺术人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

  [5]杨辛,谢孟.艺术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

  摘要:以网络数据库提供的样本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主题抽样调查法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这是艺术研究开始走向实证分析之路的初步尝试。“世纪之交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的调查显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前沿阵地和研究领域,学科体系及理论基础都还极为薄弱,尚需艺术理论界努力攻关和建构。

  关键词:世纪之交;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逐渐兴起,而且开始获得一定的学科地位,硕士和博士授予点的出现就是最好的明证。但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研究现状如何,是否已经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成熟的学科地位相一致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发展将走向何方?对于这些问题,凭多读几本书和进行一点田野调查获得一定的感性印象来回答,这并不难,而且目前的研究基本上也是走的这种定性研究之路。本文本着创新研究方法的精神,尝试用主题抽样调查法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研究现状,以期获得为夯实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而努力的研究定位。

  

  一、数据统计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1](P.280)因此,以网络数据库提供的样本单位为研究对象,以主题词进行模糊匹配搜索或词频搜索获得确定数量为抽样方法,通过研究变量统计分析样本对象,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的调查研究方法,本文将之称为主题抽样调查法。根据主题抽样调查法的要求,本文的调查题目确定为“世纪之初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抽样单位(研究对象总体)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的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4月28日之间的所有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文章,抽样方法是以主题词进行模糊匹配搜索获得确定数量。样本对象的搜索主题词是“少数民族艺术”。本文的统计分析就是建立在这种主题抽样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主题抽样获得所用的总体数据如下:

  

  表一 样本抽样数据

  

  1.1主题

  在“主题”这个统计分析层面,调查分析主要是根据文章的主题来研究,重点则是弄清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理论的发展水平程度。因此,笔者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将设置一定的研究变量,并根据研究变量考察文章的内容及其数量。设置的研究变量主要有学科结构和艺术门类这2个变量。

  “艺术学学科体系可以分为三大块,或三个学科群落,即艺术论、艺术史和艺术边缘学科群。”[2](P.58)因此,基于这种学科结构体系,样本对象就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边缘学科和艺术资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理论主要包括艺术起源、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批评、艺术鉴赏原理、艺术创作主体等基本理论。[3]( P. 1-4)艺术史主要是指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历史及其研究史。艺术边缘学科,本文包括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和门类艺术。由于门类艺术主要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及其艺术品的介绍与记录,有点类似于民族志,因此,为了与传统门类艺术相区别,又体现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特点,本文把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门类艺术称之为艺术民族志。艺术资讯主要包括有关艺术活动的报道、艺术文摘、艺术书讯和书评等。根据这种学科结构所获得的统计数据如下:

  

  表二 文章篇数的学科结构份额

  

  第二个变量是艺术学的艺术分类。根据易中天的《艺术人类学》一书建立在艺术发展逻辑序列基础之上的分类,艺术学的原始艺术门类主要有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哑剧、绘画、音乐、诗歌这样9类。[4](P.258-260)杨辛、谢孟主编的《艺术赏析概要》一书则将艺术分为建筑、绘画、雕塑、工艺、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摄影、电影这样11类[5](P.1)。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视角来看,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字还没有达到能够产生书法艺术的程度,因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并不存在这一汉族艺术的独特门类,共有工艺、建筑、雕塑、人体装饰、舞蹈、哑剧、绘画、音乐、诗歌、戏剧、戏曲、摄影、电影、电视这样13个艺术门类。样本对象并没有涉及上述的全部类型,而只出现与工艺、建筑、舞蹈、绘画、音乐和诗歌(即文学)这样6个艺术门类相关的文章,约占艺术门类的46.2%。本文的工艺包含服饰头饰、青铜、家具旋木、背扇、刺绣等艺术,舞蹈包含表演艺术在内。所涉及门类的文章篇数统计结果如下:

  

  表三 文章篇数的艺术门类份额

  

  1.2期刊

  以期刊为统计变量,发表的期刊档次及其期刊的涉及面就是调查分析的落脚点,重点在于考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发展特点和研究水平。因此,根据常规的期刊分类方法,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期刊的分类指标主要有频次性、专业性、核心性和时间性。

  频次性是指同一种期刊发表同一主题文章的篇数。如果发表1篇为基本频次,那么还设置其他频次类型为2次、3次、4次、5次以上。发表2篇文章的期刊有《黑龙江民族丛刊》、《长江建设》、《艺术评论》和《贵州民族研究》。发表3篇文章的期刊有《民族艺术》、《思想战线》和《中国民族》。发表4篇文章的期刊有《民族教育研究》、《美术观察》和《文艺研究》。发表5篇以上文章的期刊有《民族艺术研究》、《建筑》和《云南艺术学院学报》。专业期刊发表最多的是《民族艺术研究》,共12篇;学报最多的是《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共5篇;其他期刊发表最多的是《民族教育研究》,共4篇。具体的期刊频次数量如下:

  

  表四 文章篇数的频次分布

  

  核心性指标将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标明的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为依据,样本统计数量如下:

  

  表五 文章篇数的核心期刊及其论文份额

  

  专业性指标将期刊分为具有“学报”这个主题词的高校学报、艺术专业期刊和其他期刊这样三种专业类型。样本对象涉及的期刊总数为47个,涉及的艺术专业期刊是《中国音乐学》、《艺术评论》、《美术观察》、《民族艺术》、《民族艺术研究》和《舞蹈》等,共计12个。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表六 文章篇数的专业类型份额

  

  时间性是指年度范围内发表同一主题文章的篇数。从1997年到2007年,世纪之交的时间范围总共有10个年度(不含2007年),即最后一个年代。除2007年(截止抽样时为止,还没有出现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文章)外,1997年至2006年,发表文章的篇数有涨有落,第一个高峰在2000年,第二个高峰在2006年。2004年虽然抽样时有14篇,实际上有2篇资讯类文章属于一稿多发,变成了10篇(见前面注释)。对于这个情况,采取的态度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个年度的发表篇数分布如下:

  

  表七 文章篇数的年度分布

  

  1.3作者

  以作者为统计变量,作者的参与面、单位分布、署名、产量等情况是样本文章的明显参数,调查分析的重点在于考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研究力量和发展特点。因此,根据作者的相关属性,结合本研究的目的,设置的变量指标是署名、单位、职称、产量。

  样本对象涉及作者总数为73个,样本文章78篇(不含一稿多发的8篇)。文章的署名主要有无署名、独署、两人合署和多人合署这样几种类型。样本对象的署名类型以独署为主,无署名的文章主要是资讯类的文章。具体情况统计如下:   

  表八 文章篇数的署名类型分布

  

  单位分析的宏观层面是单位的行业类型分析。样本对象涉及单位总数为45个,重点大学约有9个。根据性质标准,单位可以分为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机构(如歌舞团、话剧团、博物馆等)、行政等其他机构(包括文化部、民族宗教事务厅、杂志社等)这样几个类别。以作者所在的单位为着眼点进行统计,其具体情况如下:

  

  表九 文章篇数的单位类型分布

  

  单位分析的微观层面是单个单位的篇数分析。文章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单位研究水平的常用硬性指标。发表文章多的单位,其研究水平也就高。因此,以单个单位来考察发表文章的篇数,这是衡量单位研究水平的主要维度。发表篇数最多的单位是云南艺术学院,共计4人10篇;其次是中央民族大学,共计6人6篇;云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排第3位,云南大学时3人5篇,华中科技大学是1人5篇。单位与篇数的相关产量统计具体数据如下:

  

  表十 文章篇数的单位产量分布

  

  学位和职称是衡量一个人的研究水平与能力的一种常用指标。学位一般能够表明其发表文章的能力。达到发表文章水平的学位一般包括博士和硕士。能够收集到的学位信息只有7篇,4篇为博士生,3篇为硕士生。学位信息如此之少,可能的原因是作者没有获得过学位,因而采取信息省略的办法;或者是杂志没有要求,因而没有必要注明。作者职称也可以看出课题研究人员的整体实力和研究能力。职称通常有正高职(教授)、副高职(副教授)、中职(讲师)、初职(助教)的区别。由于《民族艺术研究》、《中国民族》等杂志没有提供相关职称的信息,还有第二作者一般杂志都不注明相关情况,因此,在这方面的统计就显得比较欠缺,统计也就只能就收集到的信息来进行,其他没有收集到的作者信息只能根据期刊具体情况进行估计。作者职称不清楚的样本对象有18人,将近占24.7%。

  

  表十 文章篇数的单位产量分布

  

  从单个作者来看,作者的产量就是其实力的标志。从作者产量的统计来看,单个作者发表的同一主题文章最多的是华中科大的辛克靖教授,共6篇建筑艺术民族志图说;其次是云南艺术学院的李靖寰副教授,共计5篇;云南大学的毛艳副教授是3篇,位居第3位。发表2篇的作者主要有李金福研究员、吕霞副教授、黄凌飞讲师。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表十一 文章作者的职称分布

  

  根据作者单位所在的省份来看,样本文章的地域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重地,发表文章20篇,涉及单位7个。其次是北京的中央机构,发表文章17篇,共有8个单位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西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最为关注的两个地区,特别是云贵川,约占全国研究份量的35.9%。发表1篇文章的省份有甘肃、海南、上海、福建、天津、湖南这样6个省份,还有8篇文章的省份不确定,表中的“其他”一栏就包括这两种情况。文章篇数的地域分布统计如下:

  

  表十二 文章篇数的地域分布

  

  

  

  二、分析结论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主题抽样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纪之交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理论研究还有巨大的空间,还有待于艺术研究者付出艰辛而有巨大的努力。

  2.1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现状

  2.1.1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呈现逐步兴起的趋势。从时间的纵向维度来看,世纪之交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相关文章达78篇,和上一个10年(1987-1996年)的51篇相比,已经超过27篇。1997年至2006年,发表文章的篇数呈有涨有跌、缓慢逐年增长的趋势。从研究内容的横向维度来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开始全面展开,逐步拓展其深广度。不过,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泛艺术学”倾向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尽管受民族志研究方法影响比较大,但是研究的民族本体意识还没有得到显现。强化对传统艺术学的借鉴,树立民族本体立场,这是尽快由起步期迈向成熟期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建立真正纯粹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和促进该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

  2.1.2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实力雄厚,后发优势和拓展潜力已经开始显现。从作者职称来看,研究者以具有副高职(副教授和副研究员)职称为主体,教授和讲师也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三者共占所有研究者中65.7%的比重。特别是博士点和硕士点拥有的博导和硕导,这些学者都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重量级人物,是实力雄厚的有力证据。不过,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也才刚刚设立,研究人才正在培养之中,因而具有学位的研究者还比较少。随着这批研究生的成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理论研究将会迎来一个新的高潮。不过,从世纪之交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缓慢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来看,该学科的后发优势和拓展潜力已经开始显现,尽管还不是很明显。

  2.1.3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者比较广泛,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是集中度最高的地区。样本对象涉及单位总数为45个,而且78篇文章涉及73个作者,因而显示出参与研究的人比较广泛。从作者所在的单位来看,高等院校只有26所,刚刚过一半;其他专业研究机构、行业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等也将近占了一半。这说明,属于川剧研究院、歌舞团、话剧团等机构的艺术专业人士和属于文化部、民族宗教事务厅等管理机构的其他相关人士也积极参与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成为研究队伍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从地域分布来看,除了位于北京的中央机构之外,西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最为关注的两个地区。云南发表20篇,贵州发表5篇,新疆发表4篇,青海和四川发表3篇,这些省份都是研究高产地域,特别是云贵川,约占全国研究份量的35.9%。这种研究的地域分布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存在实际是一致的。

  2.1.4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研究水平较高,但是感性程度较强。发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论文最多的单位是云南艺术学院,其次是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排第3位,其中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大学这三所院校都是以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为主、具有民族学特色的重点高校。从发表的核心期刊与核心论文来看,发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文章的核心期刊有22个,约占全部期刊的46.8%;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篇数是38篇,约占全部文章的44.2%。从作者职称来看,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研究者占所有研究者中65.7%的比重。这说明,高等院校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中的优势力量,研究水平比较高。从期刊的类型来看,高校学报有14个,占全部期刊的29.8%;专业期刊和其他期刊共有33个,占全部期刊的70.2%。从作者所在单位的性质来看,除了高等院校之外的其他专业研究机构、行业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等将近占了一半。属于川剧研究院、歌舞团、话剧团等机构的艺术专业人士和属于文化部、民族宗教事务厅等管理机构的其他相关人士身处实践活动之中,感性经验多,因而文章的感性成分也较多。这些实践型研究者的感性倾向,再加上专业期刊和其他期刊倾向于资讯经验类文章,因而使得研究的理论性不强,艺术民族志占优势就是最好的证明。

  2.2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存在问题

  2.2.1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队伍还缺少权威专家。从作者产量的统计数据来看,单个作者发表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方面的研究文章超过3篇(含3篇)的有华中科大的辛克靖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的李靖寰副教授和云南大学的毛艳副教授。辛克靖教授以少数民族建筑山水画作品(图集)出名而不是以少数民族艺术理论出名,而且他工作在建筑学院,理论上更倾向于建筑学。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理论专著还没有出现(或许出现了,但是没有看到),而且我们也还未看到在全国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专攻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并为之作出一定贡献的权威专家。

  2.2.2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历史变迁研究不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历史变迁研究还极不成熟,成果也极少,目前看到的只有云南大学毛艳副教授写的2篇。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研究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建立在艺术形态基础之上的对艺术媒介及其艺术品的历史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二是没有对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历史进行系统地梳理;三是没有建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这门学科的意识和理论框架。尽管云南大学已经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这个博士研究方向,但是还没有看见相关的重要成果。推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的形成,还有待于强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历史变迁的研究。

  2.2.3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民族本体意识还不明显,其研究也缺乏深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建构基本上是空白,其基础理论也没有成形,少数民族艺术创作、批评、鉴赏、接受等环节的基本规律还没有研究者进行探索。艺术教育、艺术管理和门类艺术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少数民族艺术基本理论的指导,对少数民族艺术地介绍、描述和记录是目前研究的主流,因而其阐释的理性深度也受到限制。

  2.2.4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学科结构还很不平衡。目前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还停留在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介绍、描述及梳理(艺术民族志)上,还没有开始建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艺术理论,特别是还没有出现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的概念体系。作为“泛艺术学”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可以看作是少数民族艺术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它的着重点是艺术起源,而艺术起源的研究依据一般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阶段。在这个方面,朱狄、岑家梧、易中天等学者是开拓者。除此之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就很少值得称道。有关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批评、艺术鉴赏原理、艺术创作主体等内容的基本理论、艺术史以及门类艺术中的雕塑、戏剧、人体装饰、影视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根本就没有涉及,在学科结构上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2.3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发展建议

  2.3.1凸现少数民族本体意识,坚持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科的研究价值。为什么要从艺术学中另设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人类学理论中坚持的文化多元平等观和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是建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思想基础,民族之间的民族心理差别与民族艺术之间的风格形态差别是其物质基础。以少数民族本体意识来创作的艺术才应该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这也应该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本质规律。突出少数民族本体意识的艺术研究,这才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发展方向。只有建构符合少数民族艺术规律的艺术学,才能推动少数民族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进步。

  2.3.2优化学科结构,全面发展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目前,关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增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基本理论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的研究,这些应该成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全面发展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关键在于优化学科结构,即坚持夯实基本理论、建构学科体系和梳理学科历史的同时开拓还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

  2.3.3选拔重点培养对象,建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的研究梯队。首先是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专业或相关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当中选拔出有培养前途的培养对象,按学科结构进行重点培养。随着这些研究生的学术性成长,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也就会随之成熟。其次是增强重点培养对象的田野调查能力的同时提升研究者的理论素养水平,将学术研究与感性经验结合起来,推动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的深广度。

  2.3.4激活研究基地,重点建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学科体系。迄今为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已经设立4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国家民委、教育部等相关主管或行业机构应该设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专业委员会,负责该学科的发展规划和研究工作。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专业委员会可以选择在该学科理论研究方面有实力的重点院校(如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建立研究基地,给以课题基金的扶持。研究基地通过瞄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空白领域,建构原创性的理论体系,推动该学科的完善、成熟,以至最终建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

  运用主体抽样调查法定量分析世纪之交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这就使得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开始走向实证分析之路,研究结论更加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更加能够触摸研究课题的本质。“世纪之交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现状”的调查显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学研究是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前沿阵地和研究领域,学科体系及理论基础都还极为薄弱,尚需艺术理论界努力攻关和建构。

  (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易中天.论艺术学的学科体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3]潘红.艺术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4]易中天.艺术人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

  [5]杨辛,谢孟.艺术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


相关文章

  • 音乐专业论文题目
  • 邓丽君歌曲演唱特色研究 试论蒙古族盅碗舞舞蹈的形式美 中国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异同 浅谈高师声乐专业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谈钢琴教学中对" 放松" 的把握 郧阳<凤凰灯舞>初探 上庸地方民俗音乐初探- ...查看


  • 杨氏的调查报告
  • 关于"永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团队名称:06小分队 队员:冀雅楠,陈柏鹏, 调查地点: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 调查时间: 调查目的:现在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 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人 ...查看


  • 改革开放语境下的历史反思与责任担当(四)
  • 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暨纪念"兴城会议"30周年高峰论坛 主题报告 演讲人:居其宏(河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南京艺术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方音乐 ...查看


  •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摘 要] 中国歌剧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来说是年轻的,但它洋溢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荆棘与坎坷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以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阶段为线索,介绍了 ...查看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一) 文 章 标 题 名 称 著 者 批判声浪强烈冲击文学批评现状 贺绍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需要真正的学理批评 --为炮制悼词者出示红牌:致葛红兵 红孩 爱国.性压抑......与文学 --致葛红......兵先生的公开 ...查看


  • 民间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
  • 民间艺术与现代包装设计 前言 包装设计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进步.当今社会,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成为包装设计的重要特征.现代意义上的包装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说,包装设计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发展 ...查看


  • 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专家笔谈
  • 6 ┃ 2011年3月第2 期 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专家笔谈 主持人按语:我们提倡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不是一个形式问题,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情感的需要,它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实践.而从理想.观念.理论到实践似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众 ...查看


  • 腾冲文化旅游资源文献综述
  • 腾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步评价综述 1. 摘要:本文梳理了文化旅游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初期至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其 中国外研究现状是从起步和成熟阶段两个方面进行概述的,而国内的相关研 究从文化旅游类型.开发和资源入手进行概述,希望对论文撰写起 ...查看


  • 浅谈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
  • 浅谈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认识 中国民族音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器乐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到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