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古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部分习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完成文后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 的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 、“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能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 、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 、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文。

2、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表示东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B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C 、诗两句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

D 、诗句直接写人,使我们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沧海的勃勃英姿。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短短十六字,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奇景。

B 、这是全诗的重点层次,从中可见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像绘制的大海形象——它的雄浑的气势和包含一切的胸襟。

C 、大海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也是诗人愉快心情和美好情操的象征。

D 、全句意为: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好像发源于沧海。

4、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北征乌桓班师途中所写。

B 、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C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写景的十句诗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将眼前的景物与奇特的想像融合在一起,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D 、这首诗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诗歌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 雁”遥相呼应。

B .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阅读《望岳》诗, 完成下列各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 “望”的角度是

A. 由近望到远望 B. 由远望到近望

C. 由俯视到仰视 D. 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 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 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 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 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B.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C. 当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D.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 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 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诗歌有虚写, 有实写, 虚实结合, 意境高远, 气势磅礴.

B. 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 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 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 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 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 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 诗歌语言精炼传神, 如“钟”“割”, 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 .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 .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D .本诗的主题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2)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 .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 .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C .“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 .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小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下面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单车”写独自奉命出使,一个“单”字可见作者心情的孤寂。

B: “征蓬”本指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是诗人借以自喻。

C: “归雁”一词,点明了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表现心情之迫切。

D: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2. 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杀敌报国无门的感慨

B: 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士卒的抱怨

C: 羁旅中思乡怀亲的愁绪

D: 失意落寞的苍凉心境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对《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 、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 、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C 、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D 、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 、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 、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 、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 .“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 .“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渗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挈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 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暗示归途艰险, 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春花喻冬雪, 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 这首诗以" 雪" 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 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充满伤感的情绪.

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 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风狂雪早." 卷"" 折" 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B."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 放眼雪原:冰雪覆盖, 纵横交错; 抬望天空:阴云密布." 愁"" 惨"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C."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天气的奇寒. 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 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D."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描写饯别的情景. 此句扣题, 连举三种乐器, 运用借代方式, 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3.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是咏雪送人之作, 是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B. 诗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 然后由外景转内景, 再由内转向外, 形成了波澜起伏的诗的意境.

C.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D. 此诗体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和桀骜不驯的斗争精神.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江城子”为词牌名。

B 、上阕首句中的“老夫”为作者自称。

C 、词的结句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 、这首《江城子》和晏殊的《浣溪沙》都是豪放词。

二、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 、“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 、“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三、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 、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 、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四、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 、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 、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 、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对《破阵子》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 、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二、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破阵子”是题目,表达了作者抗金的壮志。

B 、这首词是写给陈同甫的,表达杀敌报国的决心。

C 、“塞外声”是指塞外粗犷的战歌。

D 、末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三、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 、“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 、“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四、对古诗词名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B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三句是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

C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表达了诗人望眼欲穿、满怀希望地欣赏江南美景的豪迈情怀。

D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观沧海 1、D2、D3、C4、B 次北固山下 D

望岳 BDDB

归园田居 (1)D (2)C 使至塞上 1. C 2. D

渡荆门送别 (A )D 饮酒 c c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D2.C3.D 江城子密州出猎 D )(C )C )(B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adc

中考古诗词鉴赏部分习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完成文后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 的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 、“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能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 、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 、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文。

2、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以”表示东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B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所感。

C 、诗两句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

D 、诗句直接写人,使我们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沧海的勃勃英姿。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短短十六字,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奇景。

B 、这是全诗的重点层次,从中可见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像绘制的大海形象——它的雄浑的气势和包含一切的胸襟。

C 、大海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也是诗人愉快心情和美好情操的象征。

D 、全句意为: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好像发源于沧海。

4、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是曹操北征乌桓班师途中所写。

B 、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C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写景的十句诗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将眼前的景物与奇特的想像融合在一起,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D 、这首诗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对诗歌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 雁”遥相呼应。

B .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 .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D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阅读《望岳》诗, 完成下列各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 “望”的角度是

A. 由近望到远望 B. 由远望到近望

C. 由俯视到仰视 D. 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 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 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 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 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B.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C. 当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D.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 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 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诗歌有虚写, 有实写, 虚实结合, 意境高远, 气势磅礴.

B. 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 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 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 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 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 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 诗歌语言精炼传神, 如“钟”“割”, 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选出对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一、二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B .三、四句可以看出诗人不是很会种地,但为了不使豆苗荒芜,他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

C .五至八句写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不觉可惜,“愿”字蕴涵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D .本诗的主题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2)选出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

A .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 .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C .“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 .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小题。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下面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单车”写独自奉命出使,一个“单”字可见作者心情的孤寂。

B: “征蓬”本指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是诗人借以自喻。

C: “归雁”一词,点明了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表现心情之迫切。

D: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2. 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杀敌报国无门的感慨

B: 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士卒的抱怨

C: 羁旅中思乡怀亲的愁绪

D: 失意落寞的苍凉心境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对《渡荆门送别》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

A 、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 、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C 、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D 、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 、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 、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 、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2.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 .“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 .“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渗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挈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1. 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暗示归途艰险, 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春花喻冬雪, 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 这首诗以" 雪" 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 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充满伤感的情绪.

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 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风狂雪早." 卷"" 折" 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B."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 放眼雪原:冰雪覆盖, 纵横交错; 抬望天空:阴云密布." 愁"" 惨"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C."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写天气的奇寒. 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 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D."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描写饯别的情景. 此句扣题, 连举三种乐器, 运用借代方式, 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3.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是咏雪送人之作, 是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B. 诗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 然后由外景转内景, 再由内转向外, 形成了波澜起伏的诗的意境.

C. 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D. 此诗体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和桀骜不驯的斗争精神.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江城子”为词牌名。

B 、上阕首句中的“老夫”为作者自称。

C 、词的结句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 、这首《江城子》和晏殊的《浣溪沙》都是豪放词。

二、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 、“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 、“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三、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 、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 、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四、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 、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 、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 、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对《破阵子》这首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写这首词寄给陈亮,既是对好友不得志表示慰解,也是借此抒发自己失意的感慨。

B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意思是“弹奏”,这个词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诗句分别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紧张激烈。

D 、这首词借剑寄意,表现抗金救国的主题,即是壮词又是悲歌,基调愤激。

二、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破阵子”是题目,表达了作者抗金的壮志。

B 、这首词是写给陈同甫的,表达杀敌报国的决心。

C 、“塞外声”是指塞外粗犷的战歌。

D 、末句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三、对这首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为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 、“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D 、“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四、对古诗词名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做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B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三句是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

C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表达了诗人望眼欲穿、满怀希望地欣赏江南美景的豪迈情怀。

D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观沧海 1、D2、D3、C4、B 次北固山下 D

望岳 BDDB

归园田居 (1)D (2)C 使至塞上 1. C 2. D

渡荆门送别 (A )D 饮酒 c c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D2.C3.D 江城子密州出猎 D )(C )C )(B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cadc


相关文章

  • [沁园春__长沙]说课稿
  •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各位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明:一.对教材的认识: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三.重点难点的定位:四.教学方法的运用:五教学时 ...查看


  •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修订说明
  • 作者:刘真福 <语文教学通讯> 2001年10期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 ...查看


  • (部编)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目录
  • 2016年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七至九年级目录 七年级上册 1.春/朱自清 2.济南的冬天/老舍 3.雨的四季/刘湛秋 4.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热爱生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初探
  •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练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现如今的语文练习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本文就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问题建议 一.教材的变化 人教版初中 ...查看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
  • 六下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 一.加强选文的文学性,选文更多考虑名家名篇 1.文质兼美,这也是人教版历来各套教材选文一以贯之的标准. 2.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说,汉语表达比较纯正. 3.语言文字上有可以抓住的"点",能给学生提示一 ...查看


  • 高中语文诗歌说课稿
  •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 ...查看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课文总目录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课文总目录 第一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3 2 诗两首 雨巷 ---------------------戴望舒 6 再别康桥 ----------------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欢迎来到湖北教师招聘网(hu.zgjsks.com),中公教师招聘网是中国教师招聘第一门户网站,提供中小学教师招聘信息.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