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对赏识教育的诠释

《放牛班的春天》对赏识教育的诠释

摘要: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和表扬的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放牛班的春天》通过马修老师和他学生的故事,向观众很好地诠释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对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尊重和激励、宽容和提醒。

关键词:赏识教育,信任,尊重,宽容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当代课教师。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学校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他们,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变这种状况,他重新燃起了创作音乐的热情,找到了灵感的来源和创作的动力,他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找回本真。影片采用的是倒叙手法: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回到法国故地参加母亲的葬礼,他的昔日同学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本,通过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的日记,莫安琦带领观众回到了50年前的“池塘之底”。

从整部影片来看,影片借助的形式是音乐,主题则是爱的教育,它主要体现在信任和理解、尊重和激励、宽容和提醒等方面,而这些正是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信任和理解

故事发生地设置在一个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顾名思义,池塘底部是泥沙淤积之所,它暗示了这所学校里学生的群体面貌——在世俗和老师的眼里,这些学生逃学、偷窃、撒谎、斗殴、叛逆,几乎被外界所遗忘。马修来到这里后看到的是古老破旧的院墙、笨重的大门、无情的监禁室、几名已经被体制化的教师和一群毫无纪律和秩序、似乎也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孩子。他们爱搞恶作剧,甚至因此扎伤善良的麦神父的眼睛;他们给马修取外号“秃头”;在第一天上课时将他的提包抢过去全班扔抢,以此来嘲弄他,甚至还偷他的五线谱。这里奉行的是“犯错——惩罚”原则,谩骂和体罚是师生间唯一的交流方式。然而,马修并没有因为这些表象以及其它老师的提醒而给这些学生贴标签。他从这些顽劣的学生身上发现了原始的纯真——爱唱歌,于是就有了这个关于唱诗班男孩的故事。

要取得学生的信任首先就要信任学生。虽然这些学生非常淘气调皮,但是马修并不相信他们天性毒恶。他在厕所里堵住了几个偷了他的五线谱进行研究的学生,正好被萧老师撞见,他本能地想保护学生,所以借口说在组合唱团。看着萧老师不信任的表情,他气愤地说:“凡事您只看到邪恶的一面!”

对学生的信任虽然不能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影片中,马修发现校长的二十万法郎是郭和颁所偷,他询问原因后才明白郭和颁想要一只飞行热气球的愿望是如此的天真和单纯,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梦想,于是成为包庇窝藏“小偷”的“同谋”。

莫安琦是影片中着墨较多的一个角色。按照前任老师的说法,他“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肠”。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不愿表露心中对母亲的依赖,爱唱歌却又故意逃避。马修注意到了他的歌唱天赋,并且认真地挖掘培养他。同时马修也注意到他以桀骜做外衣,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深深地隐藏起来,用叛逆对抗外界的行为。所以马修对他说:“粗暴无礼不符合你的性格。”

马修不是按照学校的惯例用体罚来面对学生的过错,而是用心去和他们沟通,当学生在寝室唱歌骂他时,他关注的不是歌词,而是学生对唱歌的渴望。正是他坚信学生的纯真和善良,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理解学生对于尊重和关爱的渴望,以温和的作风感化他们,用音乐的魅力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和潜能,他才能够获得学生对他的尊重与眷恋。当他被校长开除离开学校时响起了Cerf-volant,学生清澈的歌声从高高的城堡式的教室里飘逸到窗外,一只只承载了稚嫩笔迹的纸飞机一片片落到马修的面前,一双双伸出窗外挥舞的小手写满了离别的眷恋和心灵的相拥,给马修也给了观众最大的慰藉。

二、尊重和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敏感而脆弱,渴望成人的肯定,需要成人的鼓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外,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被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这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它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在组建合唱团的过程中,马修十分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机会,除了区分男高音、男低音、男中音以外,他任命不会唱歌的贝比诺为合唱团团长助理,安排难以正确发声的郭和颁做乐谱支架,帮助他拿乐谱。他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有尊严的人来看待,满足学生对于尊重的需要。也正是他对莫安琦音乐天赋的发现和他对莫安琦的鼓励,才有莫安琦日后的巨大成功。

他尊重学生淘气的天性,正如他为学生创作的歌曲中所描绘的那样,“我们是池塘之底辅育院的精英,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让人伤透脑筋。”所以,当学生在教室里扔他的提包作乐而校长进来问正好被马修抓到的盖贺克是怎么回事时,他说“我正要叫盖贺克去黑板答题”。这个回答让全班同学大为吃惊,也让学生第一次发现了马修与其他老师

的不同之处。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弱点和短处,使学生自暴自弃,在自我否定的意念中消沉。问题学生孟丹的命运正是对后者的最佳注脚。

对于以“犯错——惩罚”为口号的校长来说,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是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强化手段。而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在校长背后则肆无忌惮;而且,学生被压抑得越厉害,他们的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他无视学生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只关注学生所犯的错误,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为敏感,而对他们所做的正确反应却熟视无睹,更没有及时加以引导,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当他以同样残暴的惩罚方式对待从感化院来的学生孟丹时,孟丹在被关禁闭、逃跑、被冤枉偷了校长20万法郎而被校长暴打半个小时后,他彻底爆发了心中的积怨和暴力倾向——他狠狠地掐住了校长的脖子。当他被警车带走时回头看着马修笑了一下,那个笑让观众不寒而栗。后来学校在他的纵火下熊熊燃烧也就是预料中的报复行为了。如果当马修告诉校长那20万法郎找到了,不是孟丹所为,按照马修的意见从感化院接回孟丹的话,这场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但是校长却不以为然地说“他就算今天不犯罪,以后也会。我们完全无法改变孟丹这种人。”这种给学生贴标签的方式实际上就是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偏见与歧视注定了孟丹的悲剧人生。

三、宽容和提醒

雨果曾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种胸怀就是宽容。一个老师只有懂得宽容,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然而,赏识教育提倡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过度表扬,不是无视学生的缺点,也不意味着纵容过错。影片用多个情节展示了马修是如何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宽容与提醒教育的。

情节一:当校长决定查处因恶作剧扎伤麦神父眼睛的凶手时,马修不得不按要求随意念出某个学生的名字,然后抓他关禁闭。当即将离任的老师告诉他真正的凶手是盖贺克时,起初他决定带盖贺克去见校长,当他发现盖贺克害怕见校长后被校长关禁闭时,他决定给盖贺克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下课后去护理麦神父,却告诉麦神父是盖贺克自己主动要求来的。然后他要求校长取消因为此事而对学生进行的集体处罚,由他自己来处罚这个学生,并且允许他保留受处罚学生的姓名。在马修的保护和麦神父的善良面前,盖贺克终于低下了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麦神父因为病情恶化需要住院治疗时,他担心“他会死吗?”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调皮的学生本性善良的一面。

情节二:马修发现孤僻的莫安琦拥有天籁般的歌喉,他开始发掘莫安琦的歌唱天赋,并且让他担任合唱团曲目的独唱部分。但是,当莫安琦发现马修和来探望自己的母亲坐在太阳下聊天时,他气愤地抛下一瓶墨水直接砸在马修的头上。于是马修将原属于莫安

琦的独唱部分取消,甚至无所谓地声称有没有独唱部分是无足轻重的。这种果断的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以及对事件发展的掌控能力和对对方的了解。公爵夫人来到学校听学生的演唱,莫安琦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马修突然转向他示意他演唱,他由惊讶转到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马修在日记中写到:“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骄傲、被宽恕的喜悦、人们对他的肯定。”

这类情节在影片中还有多处。例如,虽然他在萧老师面前包庇了偷他五线谱的学生,但是事后他却严厉地对这些学生说:“下次看到谁乱翻我的东西,绝对让他付出惨重代价”;在组织合唱团试音时,有个学生唱到“我有好烟你却没有”时,他首先肯定了他是男中音,然后提醒他以后最好不要抽烟;得知孤儿贝比诺因为没有钱而被孟丹禁止睡觉,他在厨房里找到了正在准备大餐的孟丹和郭和颁,他警告孟丹以后不准和贝比诺说话,甚至连看都不能看他,因为他不能让贝比诺受到伤害。

结语

学校失火时马修带领学生外出郊游而未使一个学生受伤,然而仕途受挫的校长将自己的失败迁怒于马修而将其开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因为萧老师、朗老师和麦神父联合揭发校长滥用体罚的管教方法,校长也被开除了。故事结尾,善良的马修收养了苦苦等候星期六的贝比诺,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伴随着画外音“贝比诺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他离开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故事像童话一样结束了。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马修用自己的行为教会“池塘之底”的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音乐。音乐是这部影片的灵魂,歌唱中的学生们眼神恢复了清澈,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在马修的影响下,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不苟言笑的朗老师找回了弹钢琴的兴趣;严厉的萧老师帮着马修偷校长私藏的木柴给学生烧水洗澡;甚至连校长本人也会在办公室里折纸飞机,会走出办公室和学生一起踢足球。师生之间的对立在缓缓消散,春天慢慢地走进了“池塘之底”辅育院,走进了师生的心里,也带给观众以心灵的沉醉。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 “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参考资料:

【1】周弘. 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

【2】http://baike.baidu.com/view/378643.htm

《放牛班的春天》对赏识教育的诠释

摘要: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和表扬的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赏识学生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放牛班的春天》通过马修老师和他学生的故事,向观众很好地诠释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对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尊重和激励、宽容和提醒。

关键词:赏识教育,信任,尊重,宽容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当代课教师。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学校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他们,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变这种状况,他重新燃起了创作音乐的热情,找到了灵感的来源和创作的动力,他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用音乐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从而让他们发现自己、找回本真。影片采用的是倒叙手法: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回到法国故地参加母亲的葬礼,他的昔日同学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本,通过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马修的日记,莫安琦带领观众回到了50年前的“池塘之底”。

从整部影片来看,影片借助的形式是音乐,主题则是爱的教育,它主要体现在信任和理解、尊重和激励、宽容和提醒等方面,而这些正是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信任和理解

故事发生地设置在一个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顾名思义,池塘底部是泥沙淤积之所,它暗示了这所学校里学生的群体面貌——在世俗和老师的眼里,这些学生逃学、偷窃、撒谎、斗殴、叛逆,几乎被外界所遗忘。马修来到这里后看到的是古老破旧的院墙、笨重的大门、无情的监禁室、几名已经被体制化的教师和一群毫无纪律和秩序、似乎也没有什么道德观念的孩子。他们爱搞恶作剧,甚至因此扎伤善良的麦神父的眼睛;他们给马修取外号“秃头”;在第一天上课时将他的提包抢过去全班扔抢,以此来嘲弄他,甚至还偷他的五线谱。这里奉行的是“犯错——惩罚”原则,谩骂和体罚是师生间唯一的交流方式。然而,马修并没有因为这些表象以及其它老师的提醒而给这些学生贴标签。他从这些顽劣的学生身上发现了原始的纯真——爱唱歌,于是就有了这个关于唱诗班男孩的故事。

要取得学生的信任首先就要信任学生。虽然这些学生非常淘气调皮,但是马修并不相信他们天性毒恶。他在厕所里堵住了几个偷了他的五线谱进行研究的学生,正好被萧老师撞见,他本能地想保护学生,所以借口说在组合唱团。看着萧老师不信任的表情,他气愤地说:“凡事您只看到邪恶的一面!”

对学生的信任虽然不能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影片中,马修发现校长的二十万法郎是郭和颁所偷,他询问原因后才明白郭和颁想要一只飞行热气球的愿望是如此的天真和单纯,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梦想,于是成为包庇窝藏“小偷”的“同谋”。

莫安琦是影片中着墨较多的一个角色。按照前任老师的说法,他“有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肠”。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不愿表露心中对母亲的依赖,爱唱歌却又故意逃避。马修注意到了他的歌唱天赋,并且认真地挖掘培养他。同时马修也注意到他以桀骜做外衣,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深深地隐藏起来,用叛逆对抗外界的行为。所以马修对他说:“粗暴无礼不符合你的性格。”

马修不是按照学校的惯例用体罚来面对学生的过错,而是用心去和他们沟通,当学生在寝室唱歌骂他时,他关注的不是歌词,而是学生对唱歌的渴望。正是他坚信学生的纯真和善良,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理解学生对于尊重和关爱的渴望,以温和的作风感化他们,用音乐的魅力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和潜能,他才能够获得学生对他的尊重与眷恋。当他被校长开除离开学校时响起了Cerf-volant,学生清澈的歌声从高高的城堡式的教室里飘逸到窗外,一只只承载了稚嫩笔迹的纸飞机一片片落到马修的面前,一双双伸出窗外挥舞的小手写满了离别的眷恋和心灵的相拥,给马修也给了观众最大的慰藉。

二、尊重和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和成人对他的评价。他们敏感而脆弱,渴望成人的肯定,需要成人的鼓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外,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被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这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它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在组建合唱团的过程中,马修十分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机会,除了区分男高音、男低音、男中音以外,他任命不会唱歌的贝比诺为合唱团团长助理,安排难以正确发声的郭和颁做乐谱支架,帮助他拿乐谱。他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有尊严的人来看待,满足学生对于尊重的需要。也正是他对莫安琦音乐天赋的发现和他对莫安琦的鼓励,才有莫安琦日后的巨大成功。

他尊重学生淘气的天性,正如他为学生创作的歌曲中所描绘的那样,“我们是池塘之底辅育院的精英,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让人伤透脑筋。”所以,当学生在教室里扔他的提包作乐而校长进来问正好被马修抓到的盖贺克是怎么回事时,他说“我正要叫盖贺克去黑板答题”。这个回答让全班同学大为吃惊,也让学生第一次发现了马修与其他老师

的不同之处。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弱点和短处,使学生自暴自弃,在自我否定的意念中消沉。问题学生孟丹的命运正是对后者的最佳注脚。

对于以“犯错——惩罚”为口号的校长来说,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是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强化手段。而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在校长背后则肆无忌惮;而且,学生被压抑得越厉害,他们的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他无视学生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只关注学生所犯的错误,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为敏感,而对他们所做的正确反应却熟视无睹,更没有及时加以引导,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当他以同样残暴的惩罚方式对待从感化院来的学生孟丹时,孟丹在被关禁闭、逃跑、被冤枉偷了校长20万法郎而被校长暴打半个小时后,他彻底爆发了心中的积怨和暴力倾向——他狠狠地掐住了校长的脖子。当他被警车带走时回头看着马修笑了一下,那个笑让观众不寒而栗。后来学校在他的纵火下熊熊燃烧也就是预料中的报复行为了。如果当马修告诉校长那20万法郎找到了,不是孟丹所为,按照马修的意见从感化院接回孟丹的话,这场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但是校长却不以为然地说“他就算今天不犯罪,以后也会。我们完全无法改变孟丹这种人。”这种给学生贴标签的方式实际上就是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偏见与歧视注定了孟丹的悲剧人生。

三、宽容和提醒

雨果曾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种胸怀就是宽容。一个老师只有懂得宽容,才能真正地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然而,赏识教育提倡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过度表扬,不是无视学生的缺点,也不意味着纵容过错。影片用多个情节展示了马修是如何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宽容与提醒教育的。

情节一:当校长决定查处因恶作剧扎伤麦神父眼睛的凶手时,马修不得不按要求随意念出某个学生的名字,然后抓他关禁闭。当即将离任的老师告诉他真正的凶手是盖贺克时,起初他决定带盖贺克去见校长,当他发现盖贺克害怕见校长后被校长关禁闭时,他决定给盖贺克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下课后去护理麦神父,却告诉麦神父是盖贺克自己主动要求来的。然后他要求校长取消因为此事而对学生进行的集体处罚,由他自己来处罚这个学生,并且允许他保留受处罚学生的姓名。在马修的保护和麦神父的善良面前,盖贺克终于低下了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麦神父因为病情恶化需要住院治疗时,他担心“他会死吗?”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调皮的学生本性善良的一面。

情节二:马修发现孤僻的莫安琦拥有天籁般的歌喉,他开始发掘莫安琦的歌唱天赋,并且让他担任合唱团曲目的独唱部分。但是,当莫安琦发现马修和来探望自己的母亲坐在太阳下聊天时,他气愤地抛下一瓶墨水直接砸在马修的头上。于是马修将原属于莫安

琦的独唱部分取消,甚至无所谓地声称有没有独唱部分是无足轻重的。这种果断的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以及对事件发展的掌控能力和对对方的了解。公爵夫人来到学校听学生的演唱,莫安琦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马修突然转向他示意他演唱,他由惊讶转到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马修在日记中写到:“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骄傲、被宽恕的喜悦、人们对他的肯定。”

这类情节在影片中还有多处。例如,虽然他在萧老师面前包庇了偷他五线谱的学生,但是事后他却严厉地对这些学生说:“下次看到谁乱翻我的东西,绝对让他付出惨重代价”;在组织合唱团试音时,有个学生唱到“我有好烟你却没有”时,他首先肯定了他是男中音,然后提醒他以后最好不要抽烟;得知孤儿贝比诺因为没有钱而被孟丹禁止睡觉,他在厨房里找到了正在准备大餐的孟丹和郭和颁,他警告孟丹以后不准和贝比诺说话,甚至连看都不能看他,因为他不能让贝比诺受到伤害。

结语

学校失火时马修带领学生外出郊游而未使一个学生受伤,然而仕途受挫的校长将自己的失败迁怒于马修而将其开除。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因为萧老师、朗老师和麦神父联合揭发校长滥用体罚的管教方法,校长也被开除了。故事结尾,善良的马修收养了苦苦等候星期六的贝比诺,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伴随着画外音“贝比诺的等待是值得的,因为他离开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故事像童话一样结束了。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马修用自己的行为教会“池塘之底”的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音乐。音乐是这部影片的灵魂,歌唱中的学生们眼神恢复了清澈,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在马修的影响下,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不苟言笑的朗老师找回了弹钢琴的兴趣;严厉的萧老师帮着马修偷校长私藏的木柴给学生烧水洗澡;甚至连校长本人也会在办公室里折纸飞机,会走出办公室和学生一起踢足球。师生之间的对立在缓缓消散,春天慢慢地走进了“池塘之底”辅育院,走进了师生的心里,也带给观众以心灵的沉醉。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 “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参考资料:

【1】周弘. 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

【2】http://baike.baidu.com/view/378643.htm


相关文章

  •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 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黄娜娜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失意的音乐家马修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当学监.这是一个收养问题儿童的机构,一群几乎被社 ...查看


  •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1
  •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抢垦中学 肖明君 暑假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感觉受益匪浅!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觉得自己缺少的,是那份久违的教育理想. 吴非老师 ...查看


  • 庄浪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宽容理解尊重关爱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庄浪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宽容|理解|尊重|关爱论文选题题目 庄浪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 ...查看


  • 励志电影123
  • 励志电影123.txt你站在那不要动!等我飞奔过去! 雨停了 天晴了 女人你慢慢扫屋 我为你去扫天下了 你是我的听说现在结婚很便宜,民政局9块钱搞定,我请你吧你个笨蛋啊遇到这种事要站在我后面! 跟我走总有一天你的名字会出现在我家的户口本上. ...查看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想401杜晴雯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想 401杜晴雯 现代师表有谁能做到像片中的马修老师一样的教导学生,关怀学生呢?况且,它可是教辅育院的学生呢! 没有人天生就是坏的,只有在环境的逼迫下才会使人变坏,就像片中一群调皮的野男孩他们不是天生顽劣,事实上是因为没有 ...查看


  • 放牛班的春天赏析
  •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姓名: 学号: 专业: 1 目录 影片介绍 ................................................................................ ...查看


  • 放牛班的春天读后感
  •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心理学 生活在充满激情,甚至偶尔暴力的社会,从未想过会有一部影片打开我的心扉,让我欲罢不能,让我心里纵然舒坦.观看<放牛班的春天>,给我的感觉就是这部片子好温馨啊!影片徐徐的 ...查看


  • 电影赏析放牛班的春天
  • 电 影 赏 析 结 课 作 业 姓名:朱晟昦 班级:电科11-2 学号:22111193 关于教育的探讨与爱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影评 有时候人们不喜欢没有雕琢与修饰的东西,他们追求精细追求相得益彰的缀饰.但或许是太久的这 ...查看


  • 幼儿园老师寄语
  • [导语]下面是本站为您整理的幼儿园老师寄语,仅供大家参考. 1.给孩子一张纸,就是给孩子一片想象的空间;给孩子一支笔,就是给孩子一个创作的机会.我们将用大海般温暖的怀抱,呵护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成为快乐的小天使. 2.孩子的心灵是无暇的稚嫩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