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中)

第二讲 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中)

和其光

白昼有日,夜晚有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蝙蝠、猫头鹰等动物的作息时间却恰恰相反。同样,有些植物在早晨开花,有些却在中午或晚上开花。一言以蔽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阴阳属性。它们与自然相和,就是“和其光”。

此篇所言之“光”并不特指白昼之光,而是包含了存在于昼夜的所有光。例如,潮水的涨落与月亮的朔望密切相关。不同生物在不同的光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和谐程度。

同其尘

决定事物属性的因素有两个:时间和空间。“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便是由于不同地域之气所致。因此,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要与自然相和,与其同步。换言之,就是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因此,所谓“同其尘”,意思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要与自然保持最和谐的状态。用俗话说,就是“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惚恍”

大自然奇妙而高深。所谓“湛兮,似或存”,意思是说,人们能够察觉到很多事物的存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老子在之后将其定义为“惚恍”。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例如,远古时代,人类尽管能认识到自己身体组织的存在,却无法对其有现实的观察。而现在,通过X 光、B 超、CT ,便可以轻易地对其进行检测。

实际上,很多事物自身的元素本身已经存在了,但必须通过人类的不断认知才能被发现,这个过程玄之又玄。以手机为例,它最初的模型是战争中的步话机,但由于人类不断发掘和拓展其功能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象帝之先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知道很多事物是由谁化育的,但在我看到这些现象之前,它已经存在了。”

宋明理学一直在为“理”和“气”谁在先而争论,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现象容易被人类认知,但在现象的背后是促使其产生的气质,即“道冲”。尽管道冲只有在现象出现后才能被认知,但在现象出现之前,它从未停止过发挥作用。

三、天地之根

《道德经》第六章写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1. 万物之原神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作物只有谷类。因此,谷神被认为是万事万物的本体。“牝”象征母性的生育,也就是说,谷神是生育万事万物的“原神”

阴阳二气对万事万物来说是同时发生的,一旦阴阳二气出现,其作用将发生于所有事物。。比如,春天阳气生发,所有的植物无论属于什么品种,都争先恐后地长出枝叶。这是因为。归根结底,这都是“谷神”在发挥作用。它是玄牝之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纲领,是道的本体。

2. 原神之运行

在《周易》中有个“复卦”,意指“往复运行”。年复一年,始终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千百年来从未改变。阴阳二气贯穿其中,往复循环,从不间断,如此绵绵不断,用之不勤。

阴阳二气到来,万物生长,春天发育,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收藏。到了来年,又是这般,谷神永无用尽之时。

实际上,从阴阳哲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很多事物都是用之不勤的。比如,某个区域的矿藏在几十年前并未被发现,现如今却被大量开采。促成这种变化的就是谷神之气。若人类不对其过度开采,使它有一个回流期和复发期,那将使其真正实现“用之不勤”。

四、万物之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 从一到万物

很多学者将这句话理解为:事物是被不断发现和认知的,老子是用一个数字排比——一、

二、三——表示事物的发展,省略了具体内容。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句话的本意在于:存在于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本来就有的,在天地初生的一刹那,万物已然形成,只是人类在不断地对其进行玄之又玄的发现和认知。

要点提示

万物的发生过程:

①道生一;

②一生二;

③二生三;

④三生万物。

所谓“道生一”,是指在天地初生的时候就注定要有万事万物发生。“一”就是万事万物未有而本有之“几”,即本来存在,但是尚未发生的“几”。

所谓“二”,就是促使万事万物发生的条件,可以称为阴和阳,也可以理解为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尽管万事万物之“几”已经存在,但它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才能展现。没有“二”的铺垫,就不会产生结果。

所谓“三”,就是事物的多变性,或曰“触类旁通”。由一个事物可以推导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未有事物,“三”便是在研究“二”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系列未知的事物。

万物

人们在研究“二”的过程中,会发现无数的“三”,由此组成世界万物。

因此,一、二、三并不是简单的数字,从一到二,到三,再到万物,象征着人类研究与发展事物的整个玄之又玄的过程。

2. 主象的发展方式

伏羲作《河图》,认为万事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形式有两种:从冬至到夏至,万物负阴抱阳而生;从夏至到冬至,万物负阳抱阴而生。然而老子只提出了一种,即“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而,这是一种主象的发展方式。

古语有云:“孤阳不长,孤阴不生。”由于夏至之前以阳气为主导,所以在这个期间开花的植物就容易结果,如桃花、杏花,而在夏至之后尤其是立秋之后,开花的植物几乎都是不结果的,如桂花、菊花,因为在这个期间,阳气不再发挥生发功能,而改由阴气发挥收敛功能。由此可发现,负阴抱阳而生的事物具备生发向上的属性,具有成长性和发育性,而负阳抱阴而生的事物恰恰相反。

如前所述,挫其锐的目的是实现“和”,达到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冬至到夏至,是阳气向前冲、阴气向后退的过程;而夏至到冬至,是阴气向前冲、阳气向后退的过程。

所以说冲气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范围和条件。

五、道不远行

《道德经》第五章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 圣人之仁

古时农民起义,往往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道不远人。 所谓道,就是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它们是无私的,不会因人之行善而予以回报,也不会因人之恶而予以惩戒。所以说,天地对待万事万物是一视同仁的,它们没有仁爱,万物在它们的眼里如同刍狗。

对圣人而言就不一样。圣人往往是智者,他们可以提供和传播先进的思想与技术。但是当圣人不再具有仁慈之心时,百姓在他们眼中也是刍狗,就会受到各种不仁(如战争)的牵连,过上不如刍狗的生活。

2. 天地之宗

“橐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用皮做成的风箱,椭圆形,可以收合。“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的风箱。

“虚而不屈”,即里面是空虚的,却不会穷竭。“动而愈出,多闻数穷”,即人们越想更多地了解它,用更多的言语或方式表达它,就越不如不说,即“不若守其中”。“中”就是“宗”,即万物的根本——道冲。

因此,老子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此纷繁复杂,与其一件件地认识,还不如回归事物的本体,去认识它,从而触类旁通,纲举目张,方是认识道的最简单的方法。

第二讲 学习《道德经》的自然观(中)

和其光

白昼有日,夜晚有月。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蝙蝠、猫头鹰等动物的作息时间却恰恰相反。同样,有些植物在早晨开花,有些却在中午或晚上开花。一言以蔽之,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阴阳属性。它们与自然相和,就是“和其光”。

此篇所言之“光”并不特指白昼之光,而是包含了存在于昼夜的所有光。例如,潮水的涨落与月亮的朔望密切相关。不同生物在不同的光中寻求适合自己的和谐程度。

同其尘

决定事物属性的因素有两个:时间和空间。“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便是由于不同地域之气所致。因此,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要与自然相和,与其同步。换言之,就是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因此,所谓“同其尘”,意思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要与自然保持最和谐的状态。用俗话说,就是“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惚恍”

大自然奇妙而高深。所谓“湛兮,似或存”,意思是说,人们能够察觉到很多事物的存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老子在之后将其定义为“惚恍”。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例如,远古时代,人类尽管能认识到自己身体组织的存在,却无法对其有现实的观察。而现在,通过X 光、B 超、CT ,便可以轻易地对其进行检测。

实际上,很多事物自身的元素本身已经存在了,但必须通过人类的不断认知才能被发现,这个过程玄之又玄。以手机为例,它最初的模型是战争中的步话机,但由于人类不断发掘和拓展其功能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象帝之先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不知道很多事物是由谁化育的,但在我看到这些现象之前,它已经存在了。”

宋明理学一直在为“理”和“气”谁在先而争论,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现象容易被人类认知,但在现象的背后是促使其产生的气质,即“道冲”。尽管道冲只有在现象出现后才能被认知,但在现象出现之前,它从未停止过发挥作用。

三、天地之根

《道德经》第六章写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其若存,用之不勤。”

1. 万物之原神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作物只有谷类。因此,谷神被认为是万事万物的本体。“牝”象征母性的生育,也就是说,谷神是生育万事万物的“原神”

阴阳二气对万事万物来说是同时发生的,一旦阴阳二气出现,其作用将发生于所有事物。。比如,春天阳气生发,所有的植物无论属于什么品种,都争先恐后地长出枝叶。这是因为。归根结底,这都是“谷神”在发挥作用。它是玄牝之门,是天地之根,万物之纲领,是道的本体。

2. 原神之运行

在《周易》中有个“复卦”,意指“往复运行”。年复一年,始终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千百年来从未改变。阴阳二气贯穿其中,往复循环,从不间断,如此绵绵不断,用之不勤。

阴阳二气到来,万物生长,春天发育,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收藏。到了来年,又是这般,谷神永无用尽之时。

实际上,从阴阳哲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很多事物都是用之不勤的。比如,某个区域的矿藏在几十年前并未被发现,现如今却被大量开采。促成这种变化的就是谷神之气。若人类不对其过度开采,使它有一个回流期和复发期,那将使其真正实现“用之不勤”。

四、万物之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 从一到万物

很多学者将这句话理解为:事物是被不断发现和认知的,老子是用一个数字排比——一、

二、三——表示事物的发展,省略了具体内容。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句话的本意在于:存在于宇宙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本来就有的,在天地初生的一刹那,万物已然形成,只是人类在不断地对其进行玄之又玄的发现和认知。

要点提示

万物的发生过程:

①道生一;

②一生二;

③二生三;

④三生万物。

所谓“道生一”,是指在天地初生的时候就注定要有万事万物发生。“一”就是万事万物未有而本有之“几”,即本来存在,但是尚未发生的“几”。

所谓“二”,就是促使万事万物发生的条件,可以称为阴和阳,也可以理解为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尽管万事万物之“几”已经存在,但它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才能展现。没有“二”的铺垫,就不会产生结果。

所谓“三”,就是事物的多变性,或曰“触类旁通”。由一个事物可以推导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未有事物,“三”便是在研究“二”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系列未知的事物。

万物

人们在研究“二”的过程中,会发现无数的“三”,由此组成世界万物。

因此,一、二、三并不是简单的数字,从一到二,到三,再到万物,象征着人类研究与发展事物的整个玄之又玄的过程。

2. 主象的发展方式

伏羲作《河图》,认为万事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形式有两种:从冬至到夏至,万物负阴抱阳而生;从夏至到冬至,万物负阳抱阴而生。然而老子只提出了一种,即“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而,这是一种主象的发展方式。

古语有云:“孤阳不长,孤阴不生。”由于夏至之前以阳气为主导,所以在这个期间开花的植物就容易结果,如桃花、杏花,而在夏至之后尤其是立秋之后,开花的植物几乎都是不结果的,如桂花、菊花,因为在这个期间,阳气不再发挥生发功能,而改由阴气发挥收敛功能。由此可发现,负阴抱阳而生的事物具备生发向上的属性,具有成长性和发育性,而负阳抱阴而生的事物恰恰相反。

如前所述,挫其锐的目的是实现“和”,达到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冬至到夏至,是阳气向前冲、阴气向后退的过程;而夏至到冬至,是阴气向前冲、阳气向后退的过程。

所以说冲气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事物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范围和条件。

五、道不远行

《道德经》第五章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1. 圣人之仁

古时农民起义,往往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道不远人。 所谓道,就是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它们是无私的,不会因人之行善而予以回报,也不会因人之恶而予以惩戒。所以说,天地对待万事万物是一视同仁的,它们没有仁爱,万物在它们的眼里如同刍狗。

对圣人而言就不一样。圣人往往是智者,他们可以提供和传播先进的思想与技术。但是当圣人不再具有仁慈之心时,百姓在他们眼中也是刍狗,就会受到各种不仁(如战争)的牵连,过上不如刍狗的生活。

2. 天地之宗

“橐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用皮做成的风箱,椭圆形,可以收合。“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的风箱。

“虚而不屈”,即里面是空虚的,却不会穷竭。“动而愈出,多闻数穷”,即人们越想更多地了解它,用更多的言语或方式表达它,就越不如不说,即“不若守其中”。“中”就是“宗”,即万物的根本——道冲。

因此,老子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此纷繁复杂,与其一件件地认识,还不如回归事物的本体,去认识它,从而触类旁通,纲举目张,方是认识道的最简单的方法。


相关文章

  • [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
  • <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 张 次 愚 老子不像孔子,从事民间教育多年,"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教育思想为人称颂,拥有教育家的头衔.过去我曾认为"自然无为"是要人们听任自然无所作为,老子 ...查看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不战而屈人之兵 双江县勐勐镇贺六中学 张圣 不战而屈人之兵 [内容摘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通过非暴力的政治战.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等而威加于敌,使对方屈从于己.战:兵刃相见的军事斗争.屈:屈从,屈服.作为教育者我们也需要一些谋略来出色的完成 ...查看


  •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一种心理学的解读 前 言 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 ...查看


  •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意义
  • 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及意义 自然教育主义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 一.自然教育理论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认为教育应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的天性.在教育中更侧重于人 ...查看


  • 道德经读书报告 心得
  • 读书报告之<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它奇在哪里呢? 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 ...查看


  • 论道德自由境界
  • 作者:李建华覃青必 道德与文明 2008年08期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2-0004-07 个人品德建设的终极旨意是为了实现人的道德自由,而道德自由不仅仅是指人的一种自由. ...查看


  • 论技校语文的情感教育
  • 摘 要:本文通过论述技校生的情感教育状况,分析他们缺乏较强的情感调控能力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充分利用技校课程的设置,在语文课程中对技校生实施情感教育的三种方式,以改变和提升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 关键词:技校语文 课程设置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查看


  • 思想道德修养考试资料
  • W: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开卷考试用的着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 ...查看


  • 以实践为主体的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
  • 以实践为主体的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 盐城市第一小学 栾卫新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引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