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有关的人和事

慧能与“仁者心动”

毛泽东曾说过,广东历史上出了两位伟人,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是六祖慧能。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既真实又传奇,先悟道后出家,先成祖后成僧,虽文盲却有大智慧;六祖慧能把印度佛教中国化,创立禅宗,至今在世界仍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毛泽东称它为劳动人民的佛经。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一次在灵山讲解佛法时,突然手拿鲜花,缄口不语,众僧感到莫名其妙,只有十大弟子之首的摩诃迦叶会心地微笑。佛祖感到迦叶灵性已通,便把自己的以心传心的禅宗密法传给了他。于是,迦叶便是印度禅宗的始祖。这个故事叫“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至于迦叶理解到什么,微笑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禅本身就主张个人体验,人人可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禅强调无言,认为真理是说不清楚的,主要靠悟性的“意会”而不可言传,说得清楚的那就不是禅了。若非得说说迦叶微笑的道理,大概他体会到人生如花,荣枯只在转瞬之间,不如嫣然一笑,超脱生死,得以自由。

禅在印度传到第28代的掌门人是菩提达摩,他有感于印度本土佛教的衰弱,便东渡到了中国传教,最后在中国有名的少林寺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不知道。有个中国的和尚名叫神光,他矢志追随达摩,但屡遭拒绝,最后砍断自己的胳膊,跪在大雪纷飞的门外。达摩终于感动了,收他为弟子,改名慧可。慧可就是中国禅宗的二祖。

禅宗五祖弘忍年老的时候,为了选择继承人,集门下七百名弟子,严肃地说道:“正法难传,不要只是把我的话作为你们修行的准则。你们应按照个人的体验作一偈,谁的偈与正法相契合,我就将衣钵传付给谁。”弘忍的大弟子神秀知识广博,通晓佛教内外的学问,为其他众弟子所推崇。众弟子议论道:“五祖求偈传法,非神秀师兄莫属,我们都免得作了。”神秀的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作成之后,便书写在墙壁上,众人一见,纷纷叫好。弘忍听到众人围观叫好之声,读了之后,知道是神秀所作,赞叹地对众门人说:“你们按照此偈所说的去修行,必能有所成就。”然后叫众弟子念诵此偈。

慧能当时正在碓坊舂米,听到外面的议论,就问一位僧人是怎么回事。那位僧人说:“弘忍大师准备传付衣钵,让弟子们各作一偈以表达对禅的体验。谁的体验最深,就将正法传给谁。神秀上座作了一偈,弘忍大师对此偈很赞赏,大家现在都在传诵,看来衣钵肯定是传给他了。” 慧能沉默了一会儿,说:“神秀上座的这首偈子写得固然不错,可惜还没有能够见性。”这天晚上,慧能也做了一首偈子,请一位居士写在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众人发现神秀上座的偈旁又多了一偈,诵读之余,纷纷赞不绝口。弘忍大师闻讯赶来,看了之后,却说:“这是谁写的?”然后,脱下草鞋将偈语擦去,背着手走回方丈室中去了。

慧能(638-713),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后因父亲谪官到岭南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东),生慧能,而为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与老母移居南海(今广东南海县),家境贫困,靠卖柴为生。他一颗幼小的心灵,饱尝人间冷暖,品尽世事辛酸,历经人生沧桑;同时,相依为命的母爱、童年伙伴的友谊,更让他体验到了人的情感珍贵。一个人少年时期的经历,往往对其一生起着决定性的 1

作用,尤其是童年的苦难,更是他生命力勃然喷发的动力源泉。正是这些人生阅历,使得慧能别无选择地产生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于是,在艰难的生活中,他慢慢产生了悲悯众生、超越苦难、解脱人生的理想;他作为一个樵夫,在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里,敏感地体验、领悟到了自然法则的律动——所谓禅的智慧,就是生活的真实,自然的真谛。

一天,慧能在集市上听到有人念诵《金刚般若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不觉心中一动,忙追问跟谁能学到《金刚般若经》。诵经的人告诉他,蕲州黄梅的弘忍禅师精通此经,能够使人见性成佛。慧能听后,就像一个口渴的人饮了甘泉一样。他回到家里,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奉养老母,然后只身前往蕲州。慧能来到弘忍门下。弘忍见慧能气质和相貌都很平常,就问他从哪里来。慧能说自己从岭南来参拜敬礼,只求作佛。弘忍听后,故意用话试探他说:“岭南没有开化地方的人也想成佛?”慧能应声而答:“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分?” 表达了佛性平等的思想。弘忍听了,暗中暗喜,对他刮目相看。为了进一步磨练他,弘忍让他去碓房舂米。慧能依言在碓房劳作。由于身子轻,就在腰间系了块石头踏碓,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

这天夜里,慧能忽然接到师父的密讯,赶到方丈室去见他。来到方丈室,弘忍大师用袈裟遮住窗口的灯光,免得外边的人看到。他先是为慧能讲授了《金刚经》的精华,然后对他说: “诸佛出世是为了使众生开悟成佛这件大事,因此往往随机缘的大小根性的深浅而加以引导,也就是说有十地修习,有三乘解脱,有顿悟成佛等佛法要旨,这些都是佛教修行的途径。我佛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将大法传付给迦叶,再经迦叶辗转传授,遂有四天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将正法传给慧可大师,然后代代相传到我,今天我将佛钵和木棉袈裟再传给你,你要好好地珍惜爱护,切记不可断绝法统。你现在听我说一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跪拜在地,恭敬地接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并问:“我现在已经接受了大师的衣钵,今后这袈裟将传付何人?” 弘忍回答说:“从前达摩祖师刚来中国传法时,大家都不相信,因此达摩祖师才用传衣钵的办法表示继承者已经得法。现在大家都知道传衣钵的事,这样一来必然会引起争端,因此,这袈裟传到你为止,不必再传了。以后只传法,不传衣,免得引起无谓的争端。自古传法,命若悬丝。你赶快离开这里到南方去隐居,等到时机成熟再出山施行教化。”慧能又问:“我该在何处隐居?”弘忍大师回答说:“逢怀即止,遇会且藏。”慧能接受衣钵后,弘忍连夜送他下山。慧能悄然离开黄梅南下。三天后,弘忍才宣布禅宗新教祖是慧能。

慧能隐居十六年,“混农商于劳侣”,“杂居止于编人”。然后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脖经》。当时有风吹幡动,两个僧人便争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慧能听了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二僧大惊,禀报了印宗法师。印宗一听,知道来者并非凡人,就请他登上法坐说法。慧能登座说法,一座大惊。这天晚上,印宗把慧能请到自己的房间里,说:“我听说弘忍大师的禅法南传了,莫非你就是他的传人。”慧能说:“正是。”于是取出袈裟,金光灿灿。印宗拜倒在地,当即为慧能削发,拜慧能为师。从这以后,慧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慧能的禅法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佛性论是其禅法的理论基础,慧能的佛性论强调佛性平等,每个人都有个自性清净心,清净心体上,本有佛性,与生俱来,不是由任何外在的力量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能成佛,都有成佛的内在依据和条件。但众生所以未能成佛,是由于被妄念迷住了本心, 2

烦恼、妄念污染了本心,使佛性不能显现,众生难识自心佛性。实际上,众生和佛的区别,是在于迷悟之分,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即佛。

慧能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在中国禅宗史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禅宗,准确地讲是禅宗慧能南派(南宗)。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慧能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禅宗中出现这么一个出身贫贱,大字不识的精神领袖,本身在中国社会中就是很有感召性的,再则慧能的禅法,更注重几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相统一,这就有了更广泛的信仰基础。举要而言,慧能大力强调的即心即佛,众生与佛平等无二的观点,指示了众生成佛的理想,也适应了中国人追求平等的要求。慧能提出的自主的成佛方法,否认外在的偶像和权威,迎合了中国人渴望自作主宰,反对外力压迫的愿望。顿悟成佛,不假渐修的简易快捷的成佛道路,受到喜简厌繁的具有功利性信仰的大众的欢迎。慧能看出不必去西方求佛,不必出家修行,不必在理想境界成佛,只需在日常的现世生活中成佛,使禅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使禅成为一种人生哲学。慧能指出的成佛的自由境界,与传统的庄学相吻合,实际上是融入了庄学中的思想。南禅一枝独盛,历千年而不衰,成了中国佛教的主脉。禅宗在中国大地上枝繁叶茂,被一千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捧为圭臬,融入灵魂,不仅成为中国人思想的一部分,而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但在中国本土枝繁叶茂,还迈出国门,将南禅推向世界,对西方现代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意志主义、人本主义以及精神分析等流派都与禅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坛经》成为西方世界最熟知的佛教经典之一。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

3

慧能与“仁者心动”

毛泽东曾说过,广东历史上出了两位伟人,一位是孙中山,另一位是六祖慧能。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既真实又传奇,先悟道后出家,先成祖后成僧,虽文盲却有大智慧;六祖慧能把印度佛教中国化,创立禅宗,至今在世界仍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毛泽东称它为劳动人民的佛经。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一次在灵山讲解佛法时,突然手拿鲜花,缄口不语,众僧感到莫名其妙,只有十大弟子之首的摩诃迦叶会心地微笑。佛祖感到迦叶灵性已通,便把自己的以心传心的禅宗密法传给了他。于是,迦叶便是印度禅宗的始祖。这个故事叫“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至于迦叶理解到什么,微笑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因为禅本身就主张个人体验,人人可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禅强调无言,认为真理是说不清楚的,主要靠悟性的“意会”而不可言传,说得清楚的那就不是禅了。若非得说说迦叶微笑的道理,大概他体会到人生如花,荣枯只在转瞬之间,不如嫣然一笑,超脱生死,得以自由。

禅在印度传到第28代的掌门人是菩提达摩,他有感于印度本土佛教的衰弱,便东渡到了中国传教,最后在中国有名的少林寺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巢都不知道。有个中国的和尚名叫神光,他矢志追随达摩,但屡遭拒绝,最后砍断自己的胳膊,跪在大雪纷飞的门外。达摩终于感动了,收他为弟子,改名慧可。慧可就是中国禅宗的二祖。

禅宗五祖弘忍年老的时候,为了选择继承人,集门下七百名弟子,严肃地说道:“正法难传,不要只是把我的话作为你们修行的准则。你们应按照个人的体验作一偈,谁的偈与正法相契合,我就将衣钵传付给谁。”弘忍的大弟子神秀知识广博,通晓佛教内外的学问,为其他众弟子所推崇。众弟子议论道:“五祖求偈传法,非神秀师兄莫属,我们都免得作了。”神秀的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作成之后,便书写在墙壁上,众人一见,纷纷叫好。弘忍听到众人围观叫好之声,读了之后,知道是神秀所作,赞叹地对众门人说:“你们按照此偈所说的去修行,必能有所成就。”然后叫众弟子念诵此偈。

慧能当时正在碓坊舂米,听到外面的议论,就问一位僧人是怎么回事。那位僧人说:“弘忍大师准备传付衣钵,让弟子们各作一偈以表达对禅的体验。谁的体验最深,就将正法传给谁。神秀上座作了一偈,弘忍大师对此偈很赞赏,大家现在都在传诵,看来衣钵肯定是传给他了。” 慧能沉默了一会儿,说:“神秀上座的这首偈子写得固然不错,可惜还没有能够见性。”这天晚上,慧能也做了一首偈子,请一位居士写在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众人发现神秀上座的偈旁又多了一偈,诵读之余,纷纷赞不绝口。弘忍大师闻讯赶来,看了之后,却说:“这是谁写的?”然后,脱下草鞋将偈语擦去,背着手走回方丈室中去了。

慧能(638-713),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后因父亲谪官到岭南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东),生慧能,而为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与老母移居南海(今广东南海县),家境贫困,靠卖柴为生。他一颗幼小的心灵,饱尝人间冷暖,品尽世事辛酸,历经人生沧桑;同时,相依为命的母爱、童年伙伴的友谊,更让他体验到了人的情感珍贵。一个人少年时期的经历,往往对其一生起着决定性的 1

作用,尤其是童年的苦难,更是他生命力勃然喷发的动力源泉。正是这些人生阅历,使得慧能别无选择地产生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对生命真谛的探索。于是,在艰难的生活中,他慢慢产生了悲悯众生、超越苦难、解脱人生的理想;他作为一个樵夫,在与大自然的直接接触里,敏感地体验、领悟到了自然法则的律动——所谓禅的智慧,就是生活的真实,自然的真谛。

一天,慧能在集市上听到有人念诵《金刚般若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不觉心中一动,忙追问跟谁能学到《金刚般若经》。诵经的人告诉他,蕲州黄梅的弘忍禅师精通此经,能够使人见性成佛。慧能听后,就像一个口渴的人饮了甘泉一样。他回到家里,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奉养老母,然后只身前往蕲州。慧能来到弘忍门下。弘忍见慧能气质和相貌都很平常,就问他从哪里来。慧能说自己从岭南来参拜敬礼,只求作佛。弘忍听后,故意用话试探他说:“岭南没有开化地方的人也想成佛?”慧能应声而答:“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分?” 表达了佛性平等的思想。弘忍听了,暗中暗喜,对他刮目相看。为了进一步磨练他,弘忍让他去碓房舂米。慧能依言在碓房劳作。由于身子轻,就在腰间系了块石头踏碓,成为佛门的一段佳话。

这天夜里,慧能忽然接到师父的密讯,赶到方丈室去见他。来到方丈室,弘忍大师用袈裟遮住窗口的灯光,免得外边的人看到。他先是为慧能讲授了《金刚经》的精华,然后对他说: “诸佛出世是为了使众生开悟成佛这件大事,因此往往随机缘的大小根性的深浅而加以引导,也就是说有十地修习,有三乘解脱,有顿悟成佛等佛法要旨,这些都是佛教修行的途径。我佛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将大法传付给迦叶,再经迦叶辗转传授,遂有四天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来到中国,将正法传给慧可大师,然后代代相传到我,今天我将佛钵和木棉袈裟再传给你,你要好好地珍惜爱护,切记不可断绝法统。你现在听我说一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慧能跪拜在地,恭敬地接受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并问:“我现在已经接受了大师的衣钵,今后这袈裟将传付何人?” 弘忍回答说:“从前达摩祖师刚来中国传法时,大家都不相信,因此达摩祖师才用传衣钵的办法表示继承者已经得法。现在大家都知道传衣钵的事,这样一来必然会引起争端,因此,这袈裟传到你为止,不必再传了。以后只传法,不传衣,免得引起无谓的争端。自古传法,命若悬丝。你赶快离开这里到南方去隐居,等到时机成熟再出山施行教化。”慧能又问:“我该在何处隐居?”弘忍大师回答说:“逢怀即止,遇会且藏。”慧能接受衣钵后,弘忍连夜送他下山。慧能悄然离开黄梅南下。三天后,弘忍才宣布禅宗新教祖是慧能。

慧能隐居十六年,“混农商于劳侣”,“杂居止于编人”。然后他来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脖经》。当时有风吹幡动,两个僧人便争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慧能听了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二僧大惊,禀报了印宗法师。印宗一听,知道来者并非凡人,就请他登上法坐说法。慧能登座说法,一座大惊。这天晚上,印宗把慧能请到自己的房间里,说:“我听说弘忍大师的禅法南传了,莫非你就是他的传人。”慧能说:“正是。”于是取出袈裟,金光灿灿。印宗拜倒在地,当即为慧能削发,拜慧能为师。从这以后,慧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慧能的禅法强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佛性论是其禅法的理论基础,慧能的佛性论强调佛性平等,每个人都有个自性清净心,清净心体上,本有佛性,与生俱来,不是由任何外在的力量赋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能成佛,都有成佛的内在依据和条件。但众生所以未能成佛,是由于被妄念迷住了本心, 2

烦恼、妄念污染了本心,使佛性不能显现,众生难识自心佛性。实际上,众生和佛的区别,是在于迷悟之分,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即佛。

慧能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十分重要的一位历史人物,在中国禅宗史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是禅宗,准确地讲是禅宗慧能南派(南宗)。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慧能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禅宗中出现这么一个出身贫贱,大字不识的精神领袖,本身在中国社会中就是很有感召性的,再则慧能的禅法,更注重几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相统一,这就有了更广泛的信仰基础。举要而言,慧能大力强调的即心即佛,众生与佛平等无二的观点,指示了众生成佛的理想,也适应了中国人追求平等的要求。慧能提出的自主的成佛方法,否认外在的偶像和权威,迎合了中国人渴望自作主宰,反对外力压迫的愿望。顿悟成佛,不假渐修的简易快捷的成佛道路,受到喜简厌繁的具有功利性信仰的大众的欢迎。慧能看出不必去西方求佛,不必出家修行,不必在理想境界成佛,只需在日常的现世生活中成佛,使禅具有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使禅成为一种人生哲学。慧能指出的成佛的自由境界,与传统的庄学相吻合,实际上是融入了庄学中的思想。南禅一枝独盛,历千年而不衰,成了中国佛教的主脉。禅宗在中国大地上枝繁叶茂,被一千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捧为圭臬,融入灵魂,不仅成为中国人思想的一部分,而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但在中国本土枝繁叶茂,还迈出国门,将南禅推向世界,对西方现代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意志主义、人本主义以及精神分析等流派都与禅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坛经》成为西方世界最熟知的佛教经典之一。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

3


相关文章

  • 政治必修4 第二单元 第四课 世界的物质性
  • 陕科大附中高中部"255自主学习"教案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联系 ...查看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对比研究
  • 艨f历史朋昏 [摘要]柏拉图所拟定的政体是理想城邦的政体,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研究立足于现实城邦,政体的研究本质上属于实践科学领域.研究对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一方面有助于发掘二者对整个西方哲学理论发展的不同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从中 ...查看


  • 行路阅人和君商学院申请之书评
  • 行路阅人和君商学院申请之书评 人生别致之处,在于三:读书.行路.阅人.这三点与"始于知识.悟于实践.臻于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读书是"始于知识".行路是"悟于实践".在" ...查看


  • 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 本刊特稿 <新重庆>2009第6期 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中国著名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 这次我应重庆市委邀请并建议我讲"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这个题目,对此,我表示由衷地高兴和光荣.这个题目我将分 ...查看


  •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解读-人和教育的两重性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解读 --人和教育的两重性 辽宁朝阳市中共朝阳市委党校 姜彦华 摘 要:康德强调人的两重性,由此而引出教育两重性,即自然性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对 于道德教育的阐述更为深刻.其所谓的 ...查看


  •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中华文明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中华文明 吴同瑞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和谐观念的确立源远流长.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先秦典籍中,尤其是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中,对和谐观念已有明确论述,并给予了崇高评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查看


  • 生活处处有哲学
  • 第一课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沂水二中 张建美 一.内容标准 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学能够开启人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本义 2.理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类对实践的追问和 ...查看


  •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内涵探析
  •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内涵探析 摘要:费尔巴哈哲学是在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斗争中, 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建立了以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哲学,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思维和存在同一于人和对实践的理解等哲学问题.本文试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