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课程改革的故事

我与课程改革的故事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我的课堂教学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我欣喜不己。我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说,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以下的变化。

一、变照本宣科为情境教学

在课改之前,所谓教学也不过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而已,学习了新课标后,我才认识到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教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例如.我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创设如下故事情境:(录音播放)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都生活在一把尺上。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每次主人让我俩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竟然跟我平起平坐!”这时.我问学生: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心里高兴吗?(不高兴)那你们会怎么说,学生情绪非常高涨,结合学到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我创设故事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学内容赋予生命灵性.让学生主动地卷入童话角色体验中,即凸现毫米与厘米的本质联系,又使学生在其中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理的熏陶。教学情境的表理形式和创设时机时应该是多样的,我还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性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还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就这一节课而言.我创设导人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可以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经历教学的刺激,体验和理解教学;可以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教学的眼光。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强加给学生,学生学习知识完全是被动接受。学习新课标后,我认识到,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依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如我在教“9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我又提出:“谁可以根据圈中的事情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话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教育家苏霍坶林斯基说过:“在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变看重表象为注重内涵

以前,我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我不急于求成,不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变应付考试为服务生活

在学习新课标之前,我的教学纯粹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没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直到学习了新课标之后,我才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条纹的规划。为此,我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比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内容,是教材的第八单元,按计划应该是第十三周的教学内容,而我在第九周就布置学生,要他们每天记下自己晚上睡觉和第二天起床的时间,第二天来校后告诉大家。几周的时间,每天看两次钟表,无形中对钟表就已很熟悉了,这些活动又是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五、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1、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组内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已被教师接纳,也在课堂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我们更多的是发现这样的现象,当我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或是没有围绕同一目标,各做各的事,不会合作,甚至不愿合作;或是由“强者”说了算,“弱者”跟着别人走,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表面上热热闹闹;或在玩学具,津津有味。

2、课堂资源利用不足。

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课堂中,一旦有了与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同的答案,就草草收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3、对“组织者”认识不够。

上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在低年级课堂中,面对一群6、7岁的孩子,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实在是太难了。但是,课堂中必要的“组织教学”、最起码的“教学常规”还是不能少的。由于没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课堂中无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没能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组织者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必要的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被无意地忽视了,使得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秩序混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所得无几。应该说组织教学、课堂常规是低年级课堂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它们本身就是课程,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学生有效互动;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条件、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与课程改革的故事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我的课堂教学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我欣喜不己。我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具体来说,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以下的变化。

一、变照本宣科为情境教学

在课改之前,所谓教学也不过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而已,学习了新课标后,我才认识到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教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例如.我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创设如下故事情境:(录音播放)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都生活在一把尺上。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每次主人让我俩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竟然跟我平起平坐!”这时.我问学生: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心里高兴吗?(不高兴)那你们会怎么说,学生情绪非常高涨,结合学到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我创设故事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学内容赋予生命灵性.让学生主动地卷入童话角色体验中,即凸现毫米与厘米的本质联系,又使学生在其中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理的熏陶。教学情境的表理形式和创设时机时应该是多样的,我还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性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还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就这一节课而言.我创设导人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可以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经历教学的刺激,体验和理解教学;可以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教学的眼光。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总是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强加给学生,学生学习知识完全是被动接受。学习新课标后,我认识到,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依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如我在教“9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我又提出:“谁可以根据圈中的事情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话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教育家苏霍坶林斯基说过:“在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变看重表象为注重内涵

以前,我觉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我不急于求成,不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变应付考试为服务生活

在学习新课标之前,我的教学纯粹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没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直到学习了新课标之后,我才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条纹的规划。为此,我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比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内容,是教材的第八单元,按计划应该是第十三周的教学内容,而我在第九周就布置学生,要他们每天记下自己晚上睡觉和第二天起床的时间,第二天来校后告诉大家。几周的时间,每天看两次钟表,无形中对钟表就已很熟悉了,这些活动又是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五、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1、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组内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已被教师接纳,也在课堂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我们更多的是发现这样的现象,当我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或是没有围绕同一目标,各做各的事,不会合作,甚至不愿合作;或是由“强者”说了算,“弱者”跟着别人走,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表面上热热闹闹;或在玩学具,津津有味。

2、课堂资源利用不足。

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课堂中,一旦有了与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同的答案,就草草收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3、对“组织者”认识不够。

上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在低年级课堂中,面对一群6、7岁的孩子,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实在是太难了。但是,课堂中必要的“组织教学”、最起码的“教学常规”还是不能少的。由于没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课堂中无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没能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组织者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必要的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被无意地忽视了,使得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秩序混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所得无几。应该说组织教学、课堂常规是低年级课堂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它们本身就是课程,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学生有效互动;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条件、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我与国培的数字故事
  • 我与国培的数字故事 我参加工作也有几年了,可是在国培的名师面前,我依然是个十足的教育教学上的菜鸟.当学校通知老师参加国培计划培训时,我很高兴.随后就第一时间注册登录,并按照学习计划里的各项安排, 开始认真的学习. 只要有时间, 我就认真学习 ...查看


  • [我与花的故事]说课稿4.5
  • 小影社团<我与花的故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本课的执教老师张玉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没有教材的,信息技术小影社团<我与花的故事>的教学设计. 本次活动,我准备从说教学目标.说活动方法.说活动 ...查看


  • 我与祖国同行
  • 我与祖国同行 计算机08-3 景军 中国--这个令人自豪的名字.伟大的它繁荣.昌盛,一天比一天强大.同时,我就像待哺的婴儿在慈祥的母亲的怀抱里茁壮成长.我生长在祖国的怀抱了,感触很深,在祖国六十华诞之际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青春岁月的我不再 ...查看


  • 我与国学的故事
  • 以德正身 以仁育人 --谈国学与师德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熟敢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从星共之":"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认 ...查看


  • "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遥望那家乡的小山村
  • "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遥望那家乡的小山村 "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征文:遥望那家乡的小山村 家乡是永远的温馨的港湾.无论游子飘泊何处,都始终走不出家乡父老的视线.而家乡,是游子心中恒久的牵挂. 我 ...查看


  • 2016幼稚园小班期末汇报会演讲稿
  • 2016幼稚园小班期末汇报会演讲稿 幼稚园小班期末汇报会演讲稿 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学期又将结束了.在这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我们一起学习,共同努力,使我们xx班的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进步:会自己吃 ...查看


  • 窗体底端我与课改共成长演讲稿
  • 我与课改共成长演讲稿 卢 建 青 英 语 组 我与课改共成长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 ...查看


  • 1我与歌剧
  • 我与歌剧 我与歌剧 很高兴也很幸运,这学期我选上了中外歌剧欣赏这门选修课.在此之前,我认为的歌剧就是说一个舞台剧,要有歌,通过唱歌的形式来表现彼此想表达的意思,来完成一个故事.然而,通过这门很有趣也很喜欢的课让我对歌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进 ...查看


  • 小学语文我的教学故事
  • 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回想从教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了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困惑.有激动.有伤心.有愤怒.有无奈.更有迷茫.伴随着自己和学生交往的生命历程,我欣慰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