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害及防治措施

番 茄 病 害

番茄茎基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大苗或定植后番茄的茎基部或地下主侧根,病部初呈暗褐色,后绕茎基或根茎扩展,致皮层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果实膨大后因养分供不应求逐渐萎蔫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别于早疫病。

防治方法

(1)育苗期防治法同番茄立枯病。

(2)定植时要注意剔除病苗,以减少定植田发病率。

(3)定植后发病,可在茎基部施用拌种双药土。药土配方:每平方米表土,施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9克,充分混匀后,在病株基部覆堆,把病部埋上,促其在病斑上方长出不定根,可延缓寿命,争取产量。此外,也可在病部涂抹五氯硝基苯粉剂2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为了增加展着性,可配成五氯硝基苯福美双油剂或加入0.1%青油,效果更好。

番茄早疫病

又称为“轮纹病”,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推广抗病毒病而不抗早疫病的番茄品种,导致早疫病严重发生。本病除直接危害茎、叶、果外,还可抑制番茄生长和果实形成,露地和保护地受害都较重,常年减产20~30%,严重

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产。此病原寄主范围广泛,除危害番茄外,还可危害茄子、辣椒和马铃薯等茄科蔬菜作物。

一、病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叶片受害,初呈暗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至椭圆性病斑,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边缘具黄色或黄绿色晕圈。潮湿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层。病害的发生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病斑相连呈不规则形大斑,病叶干枯脱落。茎部发病多在分枝处发生,病斑黑褐色,椭圆形,稍凹陷。 果实发病多在果蒂附近或裂缝处形成近圆形凹陷病斑,也有同心轮纹,病果开裂,病部较硬,有时提早变红。空气潮湿时,其上生有黑色霉层,病果易早落。幼苗发病多在接近地面的茎部形成黑褐色病斑,并长有黑霉,严重时幼苗从发病部位折断。

二、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传播,从寄主的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条件适宜时2~3天可形成病斑,4~5天病斑上即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番茄早疫病的发生、流行与温湿度、植株的生长状况及品种抗病性等关系密切。早疫病菌对温度适应性很强,旬平均气温15~30℃均可发生。田间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侵染发病。气温15℃、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20~25℃、多雾阴雨,病情发展迅速,易造成病害流行。5~6月份正是番茄座果期,空气相对湿度和降雨

是影响早疫病严重程度的最重要因子。

此病多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病,结果盛期进入发病高峰。老叶一般先发病,嫩叶发病轻。一般农家底肥充足、灌水追肥及时、植株生长健壮,发病轻;连作、基肥不足、种植过密,植株生长衰弱,田间排水不良,发病重。

植株含糖量测定表明,番茄早疫病是一种低糖病害,所以喷糖能提高番茄植株的含糖量,增强植株抗病性。

三、防治措施

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喷药保护,控制病害发生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种植抗病品种 可选用荷兰5号、毛粉802. 西粉3号、等抗早疫或耐早疫品种。

2. 清洁田园和实行轮作 拉秧后应及时清除田间残余植株、落叶落果等,结合翻整地,搞好田园卫生。有条件时应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

3. 种子消毒 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或将种子在清水中浸4小时后,移入0.5%硫酸铜溶液中浸5分钟,捞出后清水洗净即可催芽。也可用1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15分钟,用清水洗净药液后催芽。定植时剔除病苗,选无病壮苗定植。

4. 加强栽培管理 低洼地采用高畦种植,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每亩定植4000株左右。保护地栽培的番茄,要抓好微生态调控,控温降湿,应控制浇水,及时通风散湿。定植后要控水栽培,开花前浇

足1次水,促进果实生长。灌水选晴天上午10点以后,灌水后及时通风,尤其要避免早晨叶面结露。最好采用膜下灌溉。

加强中耕培土,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及时摘除下部老病叶并携出棚外深埋,既减少菌源,又有利于通风透光。疏花、疏果等以留3穗果为宜。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底肥,生长期及时追肥,后期可追施钾肥。座果期叶面喷0.1%蔗糖加0.2%磷酸二氢钾再加0.3%尿素,有利于减少叶部病斑。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以提高植株抗病性。

5. 药剂防治 保护地可采用粉尘法施药,于发病初期喷施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000克。也可用45%百菌清或10%速克灵烟雾剂,每亩250克。发病初期,喷施下列药剂:3%农抗120水剂15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番茄晚疫病

一、症状

本病发生于叶、茎、果实及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

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边缘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叶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茎部皮层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下也长出稀疏的白色霜状霉。

二、侵染循环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薯播种后,越冬的菌丝也随着薯块发芽而开始活动,并向幼芽蔓延,形成病苗。早期受害的病芽往往未出土就变黑死亡。在被害较晚的幼苗中病菌多沿着皮层纵向发展,形成条纹状病斑,但幼苗仍能正常生长。遇适宜环境条件病菌继续发展,并在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如遇水分即迅速萌发和侵入叶片内,使叶片发病,由下而上发展形成典型的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叶片上产生的孢子囊随气流传播到周围植株上进行再侵染。茎上的孢子囊借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接触块茎后萌发和侵入,成为来年初次侵染源。一般在地面下5cm 以内的发病重,超过5cm 深度的发病轻。病菌为害叶片多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而块茎则多通过伤口、皮孔、芽眼,侵入后其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菌的致病力、寄主的感病性及环境条件,在叶片上一般为2-7天,块茎上则需一个月左右。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番茄晚疫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植株一般在空气潮湿、温暖多雾或经常阴雨的条件下最易发病。

感病品种在现蕾开花前后,只要有两天时间白天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有8小时保持在95%以上,夜间转凉,温度在10-13℃左右,叶片有水滴,保持11-14小时,病原菌就可以侵染发病。

2、品种及其生育期与病害发生的关系: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别。一般认为匍匐型的品种,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的较易感病;株型直立的品种,叶片小而多茸毛,叶肉厚,色深绿的较抗病。番茄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亦不一致。一般幼苗期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易感病。此外,植株生长后期一般生活力较弱,易于感病。

3、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地势低洼、排水不育的地块发病重,增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高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粘土等均使植物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降低病菌为害。

四、防 治

防治番茄晚疫病,应以推广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为基础,并结合进行消灭中心病株、药剂防治和改进栽培技术等综合措施。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番茄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别。一部分品种属于垂直抗病性的,另一种是属于水平抗病性的。番茄晚疫病菌容易发生变异,垂直抗病性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应选育具有水平抗病性品种为重点。

2、药剂防治:在出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

周围100米内),常用药剂有:波尔多液(0. 5:0. 5:100);硫酸铜1,000倍液;瑞毒霉1,000倍液。每亩喷药100公斤,根据天气情况,每隔7-10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

番茄灰霉病

灰霉病在我国北方菜区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塑料大棚、温室、小拱棚等保护设施栽培的番茄、辣椒、黄瓜、菜豆等蔬菜常发生灰霉病的流行,严重时减产达20~30%以上。我国南方菜区,过去较少发生此病,但近年来由于保护设施栽培的发展,灰霉病也开始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症 状

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以侵害叶片和茎等部位。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残留的花瓣、花托等处开始,出现湿润状,灰褐色不定形的病斑,逐渐发展成湿腐,从萼片部向四周发展,可使1/3以上的果实腐烂,病部长出一层鼠灰色茸毛状的霉层,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一般幼果发病较多,但即将转熟的大果也可受害,且常见整穗果实都发病受害(图1)。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不定形的湿润状、灰褐色病斑,可造成叶片湿腐凋萎。茎部染病发生长椭圆形或不定形的长条状、灰褐色病斑,潮湿时亦长出灰色霉层,严重的可引致病斑以上的茎、叶枯死。 发 生 规 律 和 发 病 条 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微菌核随病残体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

下一个生长季初侵染的菌源。在我国南方的病菌也可以在保护栽培设施内终年存活。病菌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昆虫、甚至农事操作而传播,条件适宜时即萌发,多从伤口或衰老、坏死组织侵入。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通过传播可不断进行再侵染。

保护设施内环境潮湿,不通风,约20~24℃的温度,有利于此病发生和流行。我省近年发展的棚架或小拱棚复盖栽培,凡通风换气控制不好、春季霉雨期、都容易诱发灰霉病的流行。

防治法法

防治番茄灰霉病最主要的措施是极力搞好棚室内的通风、透光、降湿,但同时还要保持温度不要太低。其次要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长势壮旺,防止早衰及各种因素引起的伤口。发现病株、病果应及时清除销毁;收获后彻底清园,翻晒土壤,可减少病菌来源。田间初发现病株、病果应随即摘除外,还要选喷下列药剂防治:

(1)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2)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

(3)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4)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要注意病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一个生长期内不可使用同一种药剂,而需将上述药剂轮换使用。

番茄菌核病

症状:叶、果实、茎等部位均可被侵染。叶片染病始于叶缘,初呈水浸状,淡绿色,湿度大时长出少量白霉,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致叶枯死;果实及果柄染病,始于果柄,并向果面蔓延,致未成熟果实似水烫过,菌核外生在果实上,大小1~5毫米;花托上的病斑环状,包围果柄周围;茎染病多由叶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边缘水渍状,病斑长达株高的4/5。除在茎表面形成菌核外,剥开茎部,可发现大量菌核,严重时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1)深翻,使菌核不能萌发。

(2)实行轮作,培育无病苗。未发病的温室或大棚忌用病区培育的幼苗,防止菌核随育苗土传播。

(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有条件的覆盖地膜,抑制菌核萌发及子囊盘出土。发现囊盘出土,及时铲除,集中消毁。

(4)加强管理,注意通风排湿,减少传播蔓延。

(5)棚室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于发病初期,亩用10%速克灵烟剂250~300克熏1夜,也可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灭克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隔7~9天1次。

(6)于发病初期喷洒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乙稀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苯苗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8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亩施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番茄白绢病

一、症状

发病部位主要在近地面的茎基部。病茎基部初呈暗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稍凹陷,其上有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长出,多数为辐射状,边缘处尤其明显,病株最下部的叶片开始变黄或萎蔫。后期在病部生出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天气潮湿时,菌丝体会扩展到根部周围的地表和土隙中,并产生菌核。这时受病植株的茎基部已完全腐烂,致使全株茎叶萎蔫和枯死。有时近地面的番茄、茄子、南瓜果实和马铃薯块茎等都能被害,果实或块茎被害部呈软腐状,表面密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和菜籽状的菌核。

二、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随病残组织遗留在土中越科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寄主的根部或近地面的茎基部直接侵入,如果根茎部有伤口,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病株周围土壤中的菌丝可以沿着土隙缝或地面蔓延到邻近植株。此外,病菌也可以通过雨水及中耕等农事操作而传播。菌核抗逆性很强,在室内可存活10年,在田间也能存活5-6年,但在灌水的情况下经3 -4个月即死亡。带有菌核的病株喂饲牲畜后,菌核通过牲畜的消化道仍能存活。故厩肥也有传病的可能。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菌在高温、潮湿而有充足空气的环境条件下发育良好,故此病在我国南方高温多湿的6-7月间发生严重,随着气温降低,发病减少。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由于病菌在通气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发育良好,故疏松的砂质土壤发病较多。土地连作发病重,前作为花生或大豆等容易感病的作物,后作为茄科蔬菜,发病常严重。

三、防治方法

1、轮作:发病严重的蔬菜地,可与禾本科作物如大麦、小麦、玉米等进行轮作。

2、深耕:在蔬菜收获后应深翻土壤,可以促使病菌死亡。 3、消灭病株:早期发现被害植株,宜及早拔除加以烧毁或深埋,病穴可灌洒50%代森铵400倍液或撒施石灰粉。拔除病株的工作应在菌核形成之前进行。

4、合理施肥:在土壤表层施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料,会加重白绢病的发生,故有机肥料如厩肥等应作为基肥,深埋于土壤下层。如用作追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后方可施入菜地。根据国外报道,有些感病作物在田间施用硝酸钙、硫酸铵等氮素肥料,可以减少白绢病的发生。据测定,20ppm 亚硝酸盐能阻碍白绢病的生长,400ppm 亚硝酸盐能完全抑止它的生长。所以,合理施用氮素化学肥料可以减轻发病。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土壤施用50%代森铵800-1,000倍液,隔7-10天后再用一次,以杀

灭土壤中的病菌。也可用75%五氯硝基苯0. 5公斤加湿润细土15-25公斤, 撒施于植株茎基部周围的土壤上。

番茄叶霉病

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是温室和塑料大棚内栽培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露地番茄虽有发生,但不及温室及塑科大棚内的为害严重。吉林、河北、北京、湖北,湖南,浙江等省(市) 都有分布。该病仅发生于番茄上。

一、病害症状

叶、茎、花和果实部都能被害,以叶片发病最为常见。被害叶片,最初在叶背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淡绿色或浅黄色的褪绿斑,后在病斑上长出灰色渐转灰紫色至黑褐色的霉层。叶片正面病斑呈淡黄色,边缘不明显,后来病株叶片干枯卷曲。一般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可以引起全株叶片卷曲、全株枯死。

嫩茎及果柄上也产生与上述相似的病斑,并可延及花部,引起花器雕萎或幼果脱落。果实受害,常在蒂部产生近圆形硬化的凹陷斑,并可扩大至果面的三分之一左右,老病斑表皮下有时产生黑色针头状的菌丝块。

三、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于

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越冬。第二年从田间病残体上越冬后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另一方面,播种带病的种子也可引起田间初次发病。田间发病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造成再侵染。病菌孢子萌发后,从寄主叶背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隙蔓延,产生吸器吸取养料,病菌也可以从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并能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9℃,最高34℃。温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在80%以下,不利于孢子形成,也不利于侵染及病斑的发展。在高温、高湿(95%以上) 的条件下,从开始发病到普遍发生只需要半个月左右。

温室内空气流通不良、湿度过大,常诱致病害的严重发生。阴雨天气或光照弱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而光照充足,温室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害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四、防治措施

1. 选用无病种子及进行种子处理 尽量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如种子带菌,可用52℃温汤浸种30分钟,晾干备用。

2. 合理轮作 番茄应与其他蔬菜如瓜类、豆类等实行3年轮作制。

3. 加强管理 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种植的番茄,应适当控制浇水、加强通风,以降低温、湿度。露地番茄也要注意田间通风、透光,不宜种植过密,并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 温室消毒 连年发病严重的温室,在番茄定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5. 喷药保护 发病初期,在摘除下部病叶后需喷药保护,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喷药要着重喷洒叶片背面。药剂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波尔多液(1:1:200~250) ;或用45%百菌清烟剂250g/ 667m2,或5%百菌清或7%叶霉净粉尘剂1 kg/667m2。

番茄枯萎病

一、症状

枯萎病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在距地面较近的中叶片上。初期叶片发黄,继变褐色、干枯,但枯叶不脱落,仍连在茎上。这种枯黄的叶片有时仅出现在茎的一边,另一边茎上的叶片仍正常,或在一片叶上一边发黄,另一边正常。病叶的出现是由下向上发展,除了顶端数叶片外,后期整株中叶片均枯死,靠近地面的茎、叶柄和果梗等的维管束均呈褐色。天气潮湿时茎基部常产生粉红色霉。病株从开始出现病状直至全株枯萎,约需半个月至一个月。病株枯死的快慢,随气候。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春番茄感染枯萎病后,随气温升高而逐步加剧。秋番茄在苗期染病后,由于气温逐渐下降,病情趋向缓和,但是病株显著矮化,结果较少,对产量也有不同程

度的影响。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的症状有些相似,故在诊断时易混淆。

二、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坦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于土中越冬,也可以在土中进行腐生生活达多年。病果 种子也能被感染,菌丝即潜伏在种子上过冬。番茄苗移植时,如根部或茎部受伤,土壤中病菌即从伤口侵入,后在植株的维管束内蔓延,并产生五种有毒物质,称为番茄凋萎素。这种有毒物质随输导组织逐渐扩散,因而引起叶片发黄。播种带病种子,也可引起幼苗发病。

三 影响发病的因素

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土壤温度为28℃时最适于本病的发生,土温在33℃以上或21℃以下时,则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均不适宜于植株的生长,而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2、土壤与发病的关系:表土层厚、土壤疏松、透水性强的田块,番茄枯萎病发生较轻;表土层浅、底土层板结、透水性能差的田块发病重。这是由于前一类型的土壤有利于番茄根系的发育,植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强。而后一类型的土壤番茄根系不能深入土中,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

3、播种期与发病的关系:春番茄播种期早,发病轻,播种期迟的发病重。据1975年华中农学院调查,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的,番茄枯萎病的病株率仅为5%,病情指数为3. 0; 在

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种的,发病率为22%,病情指数为13. 9;在5月中旬前后播种的,发病率高达50%,病情指数为52. 5。显然, 播种期不同所引起发病轻重和差异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7-28℃。早播的番茄植株多在中后期才被感染,故受害程度较轻;而晚播的番茄,苗期或移植后在田间即被侵染,这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影响很 大,故能造成严重减产或整株枯死。

4、根线虫病与枯萎病的关系:番茄枯萎病的发生与根线虫病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枯萎病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土壤中线虫为害番茄根部所造成的伤口,有利于枯萎病菌的侵入,引起并发病。所以,有根线虫发生为害的番茄田,枯萎病的发生更为严重。

四、防 治

1、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从无病植株上选留种子。种子消毒可用0. 3-0. 5%的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

2、苗床消毒:选择三年以上没有种植过的番茄的土地作苗床。如沿用旧床,床土应用 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详见茄科蔬菜苗期病害一节。

3、轮作:发病地应与其他蔬菜进行3-4年轮作。基肥应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撒施均匀,以免发生烧根。肥料三要素要适当配合,应注意多施钾肥。

4、药剂防治:田间初见病株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灌注植株

根部周围土壤,每株灌药液250-500克,每隔10天左右灌一次,连续灌3-4次。为了节约药量,在初见病株时即在病株周围1-2米范围内灌注药液,不需全田普遍灌注。枯萎病与根线虫病混发严重的田块,在番茄种植前应用滴滴混剂进行土壤消毒,每亩用药15-20公斤。施药方法为点洞施药,点洞深约15cm ,直径约2cm ,各点相距30cm 左右,作等边三角形排列,每洞灌药2-3ml ,然后覆土压实。施药后经10-15天才可进行播种或移植,以免发生药害。滴滴混剂对人、畜有毒,应注意避免接触,如有沾附应立即用肥皂水充分洗涤。

5、选栽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如西安大红、 满丝等品种较抗病,可以选栽。

番茄黄萎病

该病为真菌非卵菌病害。病株下部叶片在白天枯萎,从叶缘开始变黄。病势进一步发展,则从下部叶片向上枯死;但是不像青枯病、枯萎病那样呈急性枯萎,以呈慢性枯萎为其特征。

发病株矮小,果实膨大差。病菌在土中残存。除番茄外,茄子、草莓等也可受侵染,因而应避免与这些蔬菜连作。

应注意:这种病菌的寄生范围很广,除番茄外,还可侵染茄子、草莓、黄秋葵、款冬、菊等。

药剂防治:在播种或定植前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50%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淋洒或做成药土施入播种沟或定植沟内。定植后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倍作定根水灌根。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农抗120杀菌剂100毫克/千克灌根,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克/米2 处理苗床或定植时采用药剂灌根或蘸根,还可用多菌灵或托布津稍加水后,做成糊状涂抹在病部。用药间隔期一般7~10天,连续2~3次。或选用98%恶霉灵每平方米1克兑水3千克作土壤喷雾处理。

番茄茎腐病

番茄茎腐病(茎基腐病)是近两年来大棚番茄发生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轻者减产,重者绝产,应及时进行防治。

1 主要病原及发病原因

番茄茎腐病主要由腐霉菌和细菌复合侵染所致,为土传性病害,大水漫灌且遇到地温过高最易发病。主要原因有:①定植前土壤没有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大棚内土壤因连年连茬种植茄果类和瓜类蔬菜,导致多种病菌在土壤内并存,一旦条件适宜便立即发病。②越冬大棚番茄定植期过早,苗期地温过高,大水漫灌以后,根系透气性降低,使得土壤内的病菌在适宜的温度、水分条件下大量滋生繁殖,并侵染茎基部维管束,使植株感病。③番茄植株生长势弱,也使得土传病害有机可乘。④其他原因,如番茄缓苗后遇到一场大雨,雨

水直接浸泡了番茄幼苗,加上大雨过后未及时排水和打药而导致发病。

2 主要防治措施

①定植前1个月,将大棚内外的残枝落叶清理干净并运出大棚销毁,扣严棚膜,8~9月高温闷棚。同时深耕棚内土壤,结合浇大水667平方米施速效氮肥20~30kg 或撒施多菌灵、百菌清等广谱性杀菌剂,再盖上地膜可将土壤内的大部分病菌杀死。

②越冬大棚番茄定植期不能盲目提前,注意晚盖地膜。越冬大棚番茄适宜的定植期应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定植。

③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大水漫灌,发现地温过高,则扒开茎基部土壤晾晒。定植缓苗后,结合防治病毒病可喷施阿波罗963、施特灵、植物动力2003等药剂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做到以防为主。

番茄植株一旦表现出病症,如叶片萎蔫、生长缓慢、茎基部表面发黑时,可用根茎保与克菌康500倍液涂抹患部;剥开茎的侧面发现维管束已变黄,叶片严重萎蔫时,可用根茎保和阿波罗500倍液灌根,促进新根发育;叶片发黄时,用克菌康500倍液或阿波罗963的100倍液喷液或用百菌清和腐霉霜500倍液灌根;对于维管束变成黑褐色的植株应立即拔除,并对土壤消毒,防止病菌随浇水蔓延。

番茄绵腐病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果实。苗期发病可引起猝倒。近地面果实染病形成水渍状黄褐色或褐色大斑块,致使整个果实软腐,病果外表不变色,有的果皮脆裂,上密生白色绵霉。

发病条件:该病多发生在雨季,仅个别果实发病,下水头积水处病重。

防治方法:

(1)种子带药:用种子重量0.3%~0.4%的40%拌种双进行拌种或35%甲霜灵拌种剂拌种。

(2)培育壮苗:苗床应设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苗床土每年换新土,早春采用温床,或电热线苗床,或用塑料钵育苗,做好防寒、保温和通风工作。育苗期一般不浇水,且要进行疏松床土,减少土壤水分,以便提高地温。

(3)喷药防治:幼苗出土后发现猝倒,立即拔除,并喷粉。可选药剂有:10%百菌清复合粉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若无杀菌剂,幼苗行间耙松后撒施干草木灰或坑土亦可。

番茄绵疫病

绵疫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我国南北菜区均普遍分布,遇连阴雨天气,气温较高时病害流行,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症 状 绵疫病主要为害果实,但茎、叶等全株各个部位亦可受害。

只要条件适于发病,任何生长期的果实(即不论幼嫩果实或成熟期果实)均可受害。果实的任何部位均可染病,先出现污褐色湿润状、不定形的病斑,迅速向四周扩展,显出深污褐和浅污褐色的轮纹,最后病斑可复盖大部分至整个果实表面,果肉腐烂变软。病斑上长出许多白色絮状的霉层,为病菌的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图2)。叶片染病亦可产生污褐色不定形病斑,多从叶缘先发病,迅速扩展至全叶变黑枯死、腐烂(图1),潮湿时亦长出白色霉层。 发 生 规 律 和 发 病 条 件

绵疫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壁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为来年的初侵染菌源。南方温暖地区几乎一年四季都种植番茄,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以成为下季番茄发病的初侵染菌源。在温度适宜、有雨、湿度大的条件下,孢子囊即可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片刻后成休止孢,然后萌发长出芽管进行侵染。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风雨传播,在同一生长季可进行频频的再侵染。

阴雨连绵、相对湿度在85%以上,平均气温在25~30℃的天气条件,特别是雨后转晴天,气温骤升,最有利于绵疫病的流行。我省的春番茄在四、五月份常发生绵疫病流行。菜田低洼、土质粘重、整地和管理粗放,种植过密,田间通风透光性差等情况均有利于绵疫病流行。

番茄绵疫病的防治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

1. 轮作:避免与茄子、辣椒等茄科蔬菜连作或邻作。与葱蒜类或水稻轮作效果较好。

2. 加强栽培控病管理:(1)采收后彻底清洁田园,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毁。(2)种植前深翻晒土,高畦深沟,整平畦面以利雨后迅速排水。(3)勿过度密植,勤除畦面杂草,及时整枝打杈,开花结果后可适当剪除底部老叶以利田间通风透光。

3. 药剂防治。植株进入开花结果阶段,又值潮湿多雨高温季节,应作一次预防性喷药,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加强喷药防治。可选喷下列药剂:(1)58%雷多米尔(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4)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上述药剂轮换使用,连续喷3~4次。

番茄炭疽病

番茄炭疽病是番茄一种较常见的病害,在生长中后期和采收后的贮运销售期间可引起果实腐烂,造成一定的损失。

症 状

炭疽病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果面任何部位都可以受侵染,一般以中腰部分受侵害较多。染病果实先出现湿润状褪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定形的病斑,直径1~1.5厘米,中间部分略凹陷,且颜色变黑褐色,有同心轮纹并长出黑色小粒点,后期还长

出粉红色粘稠状小点,病斑常呈星状开裂,病斑四周有一圈橙黄色的晕环(图1)。发生严重时病果在田间就可以腐烂脱落。不少受侵染后未发病的果实在采收后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可陆续显症,使腐烂果实不断增多。

发 生 规 律 和 发 病 条 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遇有降雨或湿度大时长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溅散,灌水以及昆虫传播。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果实的皮孔或伤口处进行初侵染。病菌的菌丝体还可以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植株直接发病。炭疽病有潜伏侵染的现象,即幼果期病菌虽易侵入果实,但因幼果水份较少,酸度较高,外界温度条件也不是最适宜时,病菌侵入后暂时呈慢扩展或不扩展的潜伏状态,待果实接近成熟,水份增多,糖含量增大,外界温度上升到适宜时,症状就显现出来。初侵染发病后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通过传播后对植株上层的幼果就可以频频进行再侵染。幼果期温度在24℃左右,多雨、露重、湿度大均有利于病菌侵染;果实接近成熟期,温度上升至28~30℃,多雨、湿度大则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流行。土壤粘重或地势低、种植过密,管理粗放,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均有利于此病发生。 防治番茄炭疽病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

1. 加强栽培控病管理 (1)收获后做好清园工作,销毁病残体;(2)深翻晒土,结合整地施足量优质有机底肥,高畦深沟栽植;(3)番茄是生长期较长的作物,要精心管理,及时整枝、打杈、绑蔓,勤

除草以利田间通风降湿,果实成熟期及时采收,提高采收质量,病果带出田外及时销毁。

2. 药剂防治 幼果期可作一次预防性喷药。始病期可选喷(1)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800~1000倍液。(3)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番茄圆纹病

症状

番茄圆纹病又称实腐病,主要为害果实及叶片。果实染病初生淡褐色后转褐色凹陷斑,扩大后可发展果面的1/3,病斑不软腐,略收缩干皱,具轮纹,湿度大时,可长出白色菌丝层,后病斑渐变黑褐色,表面生许多小黑点,病斑下果肉紫褐色,有的与腐生菌混生致果实腐烂;叶片染病,初生褐色或淡褐色斑,大小1.5-22×1.3-17毫米,有时几个病斑连片占叶面1/3-1/2,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斑中具整齐近圆形轮纹,病斑不象早疫病那样易受叶脉限制,轮纹较平滑、突起不明显,后期生不明显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翻土地,减少初侵染源。

(2)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多

•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 )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保护地栽培番茄中,近年来新发生的较常见病害。

症 状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果实和果柄,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叶片染病,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斑,扩大后病斑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将病叶对光透视时可见病斑周缘具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叶片因病致畸。

茎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

果实和果柄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圆形至椭圆形,逐渐扩大后病斑转成黑色,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 苗期染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周缘具黄色晕圈。

本病区别于细菌性疮痂病的是果实不腐烂,茎杆、叶片发病维管束

系统、木质部不变褐色。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带病种子越冬,这是向新菜区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期即可染病。此外病菌也可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菌在干燥的残余组织内可长期成活,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病原细菌通过雨水反溅、雨露或保护地棚内浇水等传染途径,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从植株自然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寄主的薄壁组织细胞间隙繁殖蔓延,破坏寄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内,在田间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8—28℃;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育苗末期至定植坐果前后。发病潜育期7—15天。15℃以下、30℃以上基本不发病,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近年发展保护地生产后出现的新病害,上海地区目前只有零星发生(在邻城近郊的老菜区多发) ,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发病的年份多为早春温度偏高、多雨,保护地处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使用河道污水、关棚时间过长等因素造成。适宜发病的栽培条件为20-25℃的温度;植株表面有水滴或湿润状态,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另外向阳面的果实易感病,特别是日灼受伤的果实容易感病;棚边缘的植株易受强风雨打、造成伤口而发病重。管理粗放,浇水多,排水不良,雨后积水,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会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1)选种: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

(2)种子处理: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可用55℃温汤浸种10分钟后移人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3)茬口轮作:重发病田块提倡与其他作物实行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4)加强田间管理:开好排水沟系以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适时开棚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浇水要用清洁的水源。

(5)清洁田园: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权,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保护地灌水闷棚,高温高湿可促使残余组织的分解和腐烂,降低病原菌的存活率,减少再侵染菌源。

(6)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一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25—165克) ,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7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30克) ,丰护胺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25克) ,30%DT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65克) ,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30克) 等。

番茄疮痂病

症状:病叶先出现于植株下部,早期在背面出现水浸状小斑,逐渐扩展成近圆形或连成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病斑粗糙 不平,周围有褪绿斑点,逐渐扩展,初期有油脂状亮光,后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木栓化近圆形枯死斑,病斑直径0.2~0.5厘米,表面粗糙,有时病斑相连,成不规则形大斑。茎部病斑先呈水浸状暗绿色至黄褐色不规则形,稍隆起,病斑裂开后呈疮痂状。果柄与果实连接处受害,易落果。青果受害时初生周缘隆起的白色小斑点,圆形,逐渐发展成中间凹陷,外缘形成一个暗褐色隆起环,即疮痂状病斑。

发病 条件:病害发生适温为20~32℃,但是以夜间高温(21~28℃)最有利。雨水多,100%的相对湿度持续在24小时以上,特别是暴风雨后伤口骤增,发病重。向阳面被日光灼伤的果实、幼嫩组织易感病。管理粗放、虫害重或暴风雨、人工造成伤口多,利于发病。保护地番茄3~5月间,如遇高温多湿、通风不良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l)种子处理。用1%次氯酸钠溶液浸种25分钟,再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或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移入冷水冷却后催芽。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杈,防治虫害。

(3)初发病时用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农用硫酸链霉索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番茄溃疡病

症状:幼苗发病始于叶缘,由下部向上逐渐萎蔫,有的在胚轴或叶柄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斑,使病株矮化或枯死。成株发病,下部叶片凋萎下垂,叶片卷缩,似缺水状,有时植株一侧或部分小叶萎蔫;后期病茎杆上出现狭长的褐色条斑,上下扩展,下陷或开裂,病茎增粗,常产生大量气根,茎内中空或呈褐色。多雨或湿度大时,菌丝从病茎或叶柄中溢出或附在其上。形成白色污状物。幼果受害后皱缩、畸形、发育慢,青果上病斑圆形,外围白色,中心粗糙黑色,萼表面生坏死斑,果面可见稍隆起的“鸟眼斑”。

发病条件:温暖潮湿的天气易促使田间发病,开花结果期,如果最高气温在28℃以下,并多雨和狂风,病害极易流行。低洼、重茬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l)加强种子检疫。

(2)种子处理。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后移入水冷却后催芽,或将种子在70℃下干热消毒72小时。

(3)用新床土育苗,老床土每平方米用40%甲醛30毫升,加水2~4升,喷洒后用塑料膜覆盖5天,揭膜再散气半月后播种。苗床消毒:播前20天,用福尔马林30毫升/亩,加水3~4公斤,每平方米50%多菌灵8~10克。

(4)及时发现并销毁病株。

(5)田间发病后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索4000倍液,或50%琥胶肥

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DT杀菌剂400倍液,7~10天1次,连喷3~4次。

番茄青枯病

一、症状

苗期不表现症状,植株长到30cm 以后才开始发病。首先是顶部叶片萎垂,以后下部叶片凋萎,而中部叶片凋萎最迟。病株敢初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果土壤干燥、气温高,二、三天后病株即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色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在土壤含水较多或连日下雨的条件下,病株可持续一周左右才死去。病茎下端往往表皮粗糙不平,常发生大而且长短不一的不定根。天气潮湿时病株茎上可出现1-2cm 大小、初呈水渍状后变为褐色的斑块。病茎木质部褐色,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的粘汁。

二、侵染循环

病原细菌主要在病株残余遗留在土中越冬。它在病残体上能营腐生生活,即使没有适当寄主,也能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病菌从寄主的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侵入后就在维管束的螺纹导管内繁殖,并沿导管向上蔓延,以致阻塞或穿过导管侵入邻近的薄壁组织,使之变褐腐烂。整个输导器官被破坏后,茎、叶因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萎蔫。田间病害的传播,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将病菌带到无病的田块或健康的植株上。此外,农具、家畜

等也能传病。带菌的马铃薯块茎也是主要的传病来源。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高温和高湿的环境适于青枯病的发生,故在我国南方发病重,而在北方则很少发病。

2、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一般高畦发病轻,低畦发病重。这是由于高畦排水良好,而低畦不利于排水的缘故。番茄定植时,穴开得好,容易积水,如穴中间土松,四周土紧,雨后造成局部积水,也易引起病害发生。

五、防 治

1、轮作:一般发病地实行三年的轮作,重病地实行4-5年的轮作。有条件的地区,与禾本科作物特别是水稻轮作效果最好。茄科植物可以与瓜类作物进行轮作,应避免与其它茄科作物轮作。 2、调节土壤酸度:青枯病菌适宜于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可以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石灰,使土壤呈微酸性,以抑制病菌生长,减少发病。至于每亩用量多少,则要根据土壤的酸度而定,一般每亩施50-100公斤。

3、改进栽培技术:选择干燥无病菌的土地作为苗床。适期播种,培育壮苗。番茄幼苗要求节间短而粗,这样的幼苗抗病力强。徙长或纤细的幼苗抗病弱,应予淘汰。

4、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病穴可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也可于病穴撒施石灰粉。在发病初期喷射100-500ppm 的农用链霉素,每隔7-10天喷一

次,连续喷3-4次。也可用50%敌枯双500-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克,隔10-15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番茄软腐病

是一种常见的病害, 又叫囊果病。

症状:主要侵染茎和果实。 ①茎发病多出现在生长期,近地面茎部先出现水渍状污绿色斑块,继扩大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斑周显浅色窄晕环,病部微隆起。 ②果实感病主要在成熟期,初期病斑为圆形褪绿小白点,继变为污褐色斑。随果实着色,成熟度增加及细菌繁殖为害,果皮病斑渐扩展到全果,但外皮仍保持完整,内部果肉腐烂水溶,恶臭,被盛于皮囊中,故称囊腐。

病原: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变种Erwinia carotorora subsp. carotovota(Jones )Berg et al所致。

侵染循环:病菌随其它寄主或病残体在大田及土地中越冬。春后随风雨、灌溉和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青果若伤口大,腐生霉菌或其它细菌混害,原伤口迅速扩展湿烂,导致落果,茎部侵入途径主要来自整枝未芽造成的大伤口,这种伤口一般很大,难短期内愈合,给病原侵入创造了条件。细菌侵入后分泌果胶酶溶解中胶层,致使细胞萌析、胞内水分外溢,导致腐烂。

发病条件:潮湿、阴雨和多狂风的天气或露水未干时整枝打杈,以及虫伤多的地块发病重。温室和塑料大棚中如施用未腐熟的堆肥过

多,植株生长过旺,湿度大常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1、打枝抹芽应掌握在嫩小期,这样造成的伤口小,愈合快。上述工作不要在阴雨天或露水未干时进行。

2、在预防晚疫病等真菌病害时,加入杀虫剂,控制食叶害虫发生,减少侵染伤口。

3、必要时喷洒23%络氨铜水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斑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喷1次,可喷1~2次。

番茄病毒病

一、 症状

1. 花叶型:a. 轻花叶 b. 重花叶 c. 黄色花叶

2. 条斑型

3. 厥叶型

二、发病因素

1. 品种抗病性:有抗TMV 品种,无抗CMV 品种

2. 气候条件:

① 影响番茄寄主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其抗病性

② 影响蚜虫的发生与传毒→与病害发生的迟早和轻重有关

3. 栽培管理

与茄科蔬菜连作,尤其与番茄连作的田块发病严重,适期早播、

生育期提 早,可减轻病害,管理不当,肥水不足,植株长势差,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 选育抗病品种:一些杂交种抗或高抗TMV ,不久一批抗CMV 的品种也会相继问世

2. 减少侵染来源:

① 种子处理:10%NA3PO4浸种20-30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可基本清除种表所沾有的TMV 。

② 减少来自土地残体的侵染:秋季深翻,避免与茄科蔬菜尤其是番茄连作

③ 避蚜治蚜防病

3. 栽培措施: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早栽,加强管理,促使早发。

4. 生物防治:弱毒株系,卫星RNA 的利用。

番茄芽枯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夏秋保护地。被害株引起幼芽枯死,被害部长出皮层包被,在芽枯处形成一线形或“Y”字形缝隙,有时边缘不整齐。 发病条件:主要在蕾期发生,原因是中午放风不及时,高温烫伤了幼芽生长点,使茎受伤而引起。定植后控水严重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l)及时放风,棚温控制在35℃以下。

(2)适当蹲苗,发现植株萎蔫及时浇水。

(3)使用遮阳网覆盖,防止高温危害。

番茄根结线虫病

一、为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根部的须根或侧根上。病部产生肥肿畸形瘤状根结,解剖根结可见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一般在根结之上可生出细弱新根,再度染病,则形成根结状肿瘤。地上部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矮小,发育不良,结实少,干旱时中午萎蔫或提早枯死。

二、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根结线虫常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3年。翌年条件适宜,越冬卵孵化为幼虫,继续发育并侵入寄主,刺激根部细胞增生,形成根结。线虫发育至4龄时交尾产卵,雄虫离开寄主进入土中,不久即死亡。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壳,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

初侵染源主要是病土、病苗及灌溉水。土温25~30℃,土壤持水量40%左右,病原线虫发育快;10℃以下幼虫停止活动,55℃经10分钟线虫死亡。地势高燥、土壤质地疏松、盐分低的条件适宜线虫活动,有利发病,连作地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1. 合理轮作。选用无病土育苗。

2. 根结线虫多分布在3~9厘米表土层,深翻可减少为害。

3. 在播种或定植时,穴施10%粒满库颗粒剂,每亩5公斤,或5%粒满库颗粒剂,每亩10公斤;番茄生长期间发生线虫,应加强田间管理,彻底处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与此同时,合理施肥或灌水以增强寄主抵抗力。

番茄畸形果

症状:所谓畸形果是指番茄在低温、光照不足、肥水管理不善、植物生长刺激素使用不当时,致根冠比失调,花器和果实不能充分发育,出现尖顶、畸形;或养分过多集中输送到正在分化的花芽中,致花芽细胞分裂过旺,心皮数目增多,从而形成多心室的畸形果。 防治方法

(1)选用不易产生畸形果的品种,发生畸形果后要及时摘除,以利正常花果的发育。

(2)作好光温调控,培育抗逆力强的壮苗。提倡采用电热线快速育苗;苗床要光照充足并适时适量通风,幼苗破心后,宜控制昼温20~25℃、夜温13~17℃,以利花芽分化,育出节间短60天左右的适龄壮苗。

(3)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植株徒长。采用配方施肥,满足植株

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条件,避免偏施氮肥,防止分化出多心皮及形成带状扁形花。

(4)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幼苗出现徒长时,勿过分采用降温或干旱控苗措施,而应在加强通风、适当控湿的基础上,喷施85%比久(B9)可溶性粉剂2000ppm 控制徒长,这样既可提高幼苗质量,又不影响花芽分化。

番茄空洞果

症状:空洞果是指果皮与果肉胶状物之间具空洞的果实。常见3种类型:胎座发育不良,果皮、隔壁很薄看不见种子;果皮、隔壁生长过快及心室少的品种,节位高的花序易见到;果皮生长发育迅速,胎座发育跟不上而出现空洞果。

防治方法:(1)选用心室多的品种。

(2)作发光温调控,创造果实发育的良好光温条件。育苗期遇阴天弱光时,白天宜适当提温,夜间温度控制在17℃左右;在每一花穗花芽分化前后,要通过调温,避免持续10℃以下的低温出现,开花期要避免35℃以上高温对受精的危害,促进胎座部的正常发育。

(3)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开花期采用振动授粉促花受精后,再喷施15~20ppm的防落素,可收防落花、促果膨大之效。

(4)加强肥水管理,来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分配氮磷钾,调节好根冠比,避免枝叶过于繁茂,使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平衡发展。

日灼和裂果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日灼日烧是植株上部果实无枝叶遮挡,炎夏受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因果皮温度急剧上升,水分大量散失,供不应求,使果皮受伤,变薄透亮,逐渐成黄褐或黄白色伤痕 ,然后皱缩干硬、凹陷,雨后或受潮后感染霉菌腐烂,果肉变黑、变硬,不能食用。

防止方法:

1.摘心时留2片真叶覆盖顶部果实,稀叶品种如“强力米寿”,早熟品种如“北京早红”、“早粉2号”等要适当密植,或与高秧蔬菜进行间作,遮荫防晒。

2.西红柿果穗间隔1叶或3叶品种,因果穗始终着生同一侧,定植时可将果穗方向两行相对都朝向畦内侧,由于叶片遮挡,可防止日烧。

3.喷洒化学药剂:高温时喷洒0.1%磷酸锌、硫酸铜或硼酸;采收前半个月喷洒1000ppm 氯化钙溶液或收后浸果;果实幼小时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200—500ppm 的助长素或在根部浇灌 500ppm 矮壮素,都可提高植株抗热性,增强果皮韧度,减少日烧和裂果。 裂果

主要表现是出现以果蒂为中心向外扩展呈放射状的裂沟,其次是围绕果蒂出现环状裂沟或果实纵横条状深裂。裂果多在果实变色期发生,出现裂果后不能运输、贮藏,商品性减低,还易感染病菌造成烂果。开裂的果实不宜生食,要立即做成汤菜。

裂果的原因与品种有关,一般果皮薄、果形扁圆、大果型品种易裂果,但裂果主要原因是水分失调所造成。特别是天气、土壤骤干骤湿,在干旱时果皮生长受到限制,突然降暴雨或浇大水后,果实内水分突然增多、膨大,果皮便被胀破、开裂;突然强烈的阳光曝晒也易引起裂果。

防止措施

1.选用抗裂品种 一般长形、小果罐藏品种不易裂果,栽培品种多为中、大型果实,不能因为防裂而去采用罐藏小果品种。中、大果型品种中,一般皮厚、耐病性较强以,及无果肩的品种裂果较少,如“特罗皮克”、“中蔬6号”、“早丰”、“早魁”等都很抗裂。皮薄粉果品种如“天津大粉”、“强力米寿”、“西粉3号”等裂果较重。

2.防止土壤骤干骤湿 多听天气预报,暴雨前要进行适当浇水,栽培中经常保持土壤适当湿润,这样即便暴雨后也不会造成大量裂果。

3.采用高畦,增施有机肥料,协调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正确使用植物激素,使果实正常生长发育,也能减少裂果。浙江农业大学试验,用15ppm 吲哚乙酸、赤霉素,30ppm 萘乙酸,8ppm 激动素以及其混合液等在花瓣脱落后,每星期喷洒一次,可减少裂果。

4.喷洒27%高脂膜乳剂,50—100倍液。

番茄生理性卷叶病

症状:番茄采收前或采收期、第一果枝叶片两侧向上翻致果实直接暴

露于阳光下,很快叶缘相碰,甚至重叠,呈圆筒形,病叶具革质感。影响果实膨大,或引致日灼。

发病条件:多发生在潮湿多雨季节或定植后除在缓苗期和刚缓过苗的植株上。当气温高或田间缺水时,番茄出现生理性卷叶。 防治方法:

(1)定植后进行抗旱锻炼。

(2)采用配方施肥法做到供肥适时适量,确保土壤水分充足。

(3)采用遮阳网覆盖栽培。

(4)及时做好整枝打杈。

(5)选用抗性品种。

番茄落花落果病

症状:在早春或高温季节栽培番加,落花、落果常普遍而严重、有时第一穗花果可能全部脱落,第二穗花果大部分脱落。

发病条件:

(1)早春温度偏低,尤其花期夜温低于15℃。

(2)白天温度偏高,如白天高于34℃、夜间高于20℃,或白天40℃高温持续达4小时。

(3)光照不足。

(4)花粉遇干旱缺水或供肥不足。

防治方法:

(l)加强栽培管理,培育适龄壮苗。育苗期昼温保持25℃,夜温15℃,

防止徒长成僵苗。苗龄70~80天为宜。

(2)适期定植,以避免过早受冻、僵苗不发育,定植时要带土,避免伤根,利于缓苗。

(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防止偏施氮肥;浇水要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或积水,保证水、气、肥、温的协调。

(4)使用遮阳网覆盖,防止高温危害。

(5)早春开花期气温低,用生长素喷花或涂抹,用来代替植物受精时需要的天然生长素,刺激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番茄高温障碍病

症状:保护地栽培番茄,常发生高温危害。叶片受害,出现褪色或叶缘呈漂白状,后呈黄色。发病轻的仅叶缘呈烧 伤状,重的波及半叶或整个叶片,终至萎蔫干枯。

发病条件:白天温度高于35℃,棚室40℃高温持续4小时以上,夜间高于20℃就会引起茎叶损伤及果实异常。

防治方法: (l)及时通风,降低棚温。

(2)使用遮阳网遮光。

(3)叶面喷水降温。

番茄2,4 D药害

症状:

受害番茄叶片或生长点向下弯曲,新生叶不能正常展开,多变得细长,

且叶缘扭曲畸形,茎蔓凸起,颜色变浅,果实畸形。

防治方法:

严格掌握2,4-D 合理使用浓度和方法:

(1)沾花要适时,当天开的花沾早了易形成僵果,晚了易裂果。前期气温低,花数少,每隔2~3天沾一次;盛花期最好每天或隔天沾。

(2)防止重复沾花,以免造成浓度过高,出现裂果或畸形果。

(3)定植后气温15~20℃,2,4-D 的浓度以10~15ppm为宜。即取1毫升1.5%2,4-D, 加1升水即配成15ppm ,加1.5升水则成10ppm 。气温升高后,据当时天气条件及不同番茄品种,浓度可降为6~8ppm。使用2,4-D 时,防止直接沾到嫩枝或嫩叶上,严禁喷洒。如田间花数量大,可改用防落素25~40ppm喷花。

番茄青枯病

发病因素 1.温湿度: 高温高湿地区发病重,雨水多、湿度大是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2.栽培管理:

一般高畦发病轻,低畦发病重;土壤连作发病重;微酸性土壤青枯病发生较重,而微碱性土壤发病较轻;生长中后期中耕过深,损伤根系或线虫为害造成

3.品种间有抗性分化,抗性有差异。

防治

1.种植抗性品种,一般早熟品种较抗青枯病

2.改进栽培管理

① 轮作:重病地4~5年轮作,与瓜类、禾本科作物轮作。 ② 调节土壤酸碱度:青枯病适于微酸性土壤中生长,酸性土壤在整地时撒施适量的石灰。

③ 栽培技术:

a 高畦种植,深沟排水;

b 注意中耕技术,番茄生长旺盛后要停止中耕,以防伤害根系; c 施肥技术上,注意氮、磷的合理配合,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喷洒10 ppm硼酸液作根外追肥,提高抗病力。

3. 无病种薯及种薯消毒

4. 药剂防治

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销毁,并对病点灌注2%福尔马林或20%石灰水消毒,也可对 病点撒石灰粉,发病初期喷100-150 ppm农用链霉素。

番 茄 病 害

番茄茎基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大苗或定植后番茄的茎基部或地下主侧根,病部初呈暗褐色,后绕茎基或根茎扩展,致皮层腐烂,地上部叶片变黄,果实膨大后因养分供不应求逐渐萎蔫枯死。后期,病部表面常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别于早疫病。

防治方法

(1)育苗期防治法同番茄立枯病。

(2)定植时要注意剔除病苗,以减少定植田发病率。

(3)定植后发病,可在茎基部施用拌种双药土。药土配方:每平方米表土,施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9克,充分混匀后,在病株基部覆堆,把病部埋上,促其在病斑上方长出不定根,可延缓寿命,争取产量。此外,也可在病部涂抹五氯硝基苯粉剂2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为了增加展着性,可配成五氯硝基苯福美双油剂或加入0.1%青油,效果更好。

番茄早疫病

又称为“轮纹病”,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推广抗病毒病而不抗早疫病的番茄品种,导致早疫病严重发生。本病除直接危害茎、叶、果外,还可抑制番茄生长和果实形成,露地和保护地受害都较重,常年减产20~30%,严重

时可达50%以上,甚至绝产。此病原寄主范围广泛,除危害番茄外,还可危害茄子、辣椒和马铃薯等茄科蔬菜作物。

一、病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叶片受害,初呈暗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形至椭圆性病斑,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边缘具黄色或黄绿色晕圈。潮湿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层。病害的发生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病斑相连呈不规则形大斑,病叶干枯脱落。茎部发病多在分枝处发生,病斑黑褐色,椭圆形,稍凹陷。 果实发病多在果蒂附近或裂缝处形成近圆形凹陷病斑,也有同心轮纹,病果开裂,病部较硬,有时提早变红。空气潮湿时,其上生有黑色霉层,病果易早落。幼苗发病多在接近地面的茎部形成黑褐色病斑,并长有黑霉,严重时幼苗从发病部位折断。

二、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种子上越冬。第二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传播,从寄主的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条件适宜时2~3天可形成病斑,4~5天病斑上即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番茄早疫病的发生、流行与温湿度、植株的生长状况及品种抗病性等关系密切。早疫病菌对温度适应性很强,旬平均气温15~30℃均可发生。田间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侵染发病。气温15℃、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20~25℃、多雾阴雨,病情发展迅速,易造成病害流行。5~6月份正是番茄座果期,空气相对湿度和降雨

是影响早疫病严重程度的最重要因子。

此病多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病,结果盛期进入发病高峰。老叶一般先发病,嫩叶发病轻。一般农家底肥充足、灌水追肥及时、植株生长健壮,发病轻;连作、基肥不足、种植过密,植株生长衰弱,田间排水不良,发病重。

植株含糖量测定表明,番茄早疫病是一种低糖病害,所以喷糖能提高番茄植株的含糖量,增强植株抗病性。

三、防治措施

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结合喷药保护,控制病害发生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种植抗病品种 可选用荷兰5号、毛粉802. 西粉3号、等抗早疫或耐早疫品种。

2. 清洁田园和实行轮作 拉秧后应及时清除田间残余植株、落叶落果等,结合翻整地,搞好田园卫生。有条件时应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

3. 种子消毒 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或将种子在清水中浸4小时后,移入0.5%硫酸铜溶液中浸5分钟,捞出后清水洗净即可催芽。也可用1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15分钟,用清水洗净药液后催芽。定植时剔除病苗,选无病壮苗定植。

4. 加强栽培管理 低洼地采用高畦种植,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每亩定植4000株左右。保护地栽培的番茄,要抓好微生态调控,控温降湿,应控制浇水,及时通风散湿。定植后要控水栽培,开花前浇

足1次水,促进果实生长。灌水选晴天上午10点以后,灌水后及时通风,尤其要避免早晨叶面结露。最好采用膜下灌溉。

加强中耕培土,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及时摘除下部老病叶并携出棚外深埋,既减少菌源,又有利于通风透光。疏花、疏果等以留3穗果为宜。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底肥,生长期及时追肥,后期可追施钾肥。座果期叶面喷0.1%蔗糖加0.2%磷酸二氢钾再加0.3%尿素,有利于减少叶部病斑。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以提高植株抗病性。

5. 药剂防治 保护地可采用粉尘法施药,于发病初期喷施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000克。也可用45%百菌清或10%速克灵烟雾剂,每亩250克。发病初期,喷施下列药剂:3%农抗120水剂15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番茄晚疫病

一、症状

本病发生于叶、茎、果实及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

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边缘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叶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茎部皮层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下也长出稀疏的白色霜状霉。

二、侵染循环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薯播种后,越冬的菌丝也随着薯块发芽而开始活动,并向幼芽蔓延,形成病苗。早期受害的病芽往往未出土就变黑死亡。在被害较晚的幼苗中病菌多沿着皮层纵向发展,形成条纹状病斑,但幼苗仍能正常生长。遇适宜环境条件病菌继续发展,并在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如遇水分即迅速萌发和侵入叶片内,使叶片发病,由下而上发展形成典型的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叶片上产生的孢子囊随气流传播到周围植株上进行再侵染。茎上的孢子囊借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接触块茎后萌发和侵入,成为来年初次侵染源。一般在地面下5cm 以内的发病重,超过5cm 深度的发病轻。病菌为害叶片多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而块茎则多通过伤口、皮孔、芽眼,侵入后其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菌的致病力、寄主的感病性及环境条件,在叶片上一般为2-7天,块茎上则需一个月左右。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番茄晚疫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植株一般在空气潮湿、温暖多雾或经常阴雨的条件下最易发病。

感病品种在现蕾开花前后,只要有两天时间白天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有8小时保持在95%以上,夜间转凉,温度在10-13℃左右,叶片有水滴,保持11-14小时,病原菌就可以侵染发病。

2、品种及其生育期与病害发生的关系: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别。一般认为匍匐型的品种,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的较易感病;株型直立的品种,叶片小而多茸毛,叶肉厚,色深绿的较抗病。番茄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亦不一致。一般幼苗期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易感病。此外,植株生长后期一般生活力较弱,易于感病。

3、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地势低洼、排水不育的地块发病重,增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高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粘土等均使植物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降低病菌为害。

四、防 治

防治番茄晚疫病,应以推广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为基础,并结合进行消灭中心病株、药剂防治和改进栽培技术等综合措施。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番茄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别。一部分品种属于垂直抗病性的,另一种是属于水平抗病性的。番茄晚疫病菌容易发生变异,垂直抗病性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应选育具有水平抗病性品种为重点。

2、药剂防治:在出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

周围100米内),常用药剂有:波尔多液(0. 5:0. 5:100);硫酸铜1,000倍液;瑞毒霉1,000倍液。每亩喷药100公斤,根据天气情况,每隔7-10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

番茄灰霉病

灰霉病在我国北方菜区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塑料大棚、温室、小拱棚等保护设施栽培的番茄、辣椒、黄瓜、菜豆等蔬菜常发生灰霉病的流行,严重时减产达20~30%以上。我国南方菜区,过去较少发生此病,但近年来由于保护设施栽培的发展,灰霉病也开始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症 状

番茄灰霉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以侵害叶片和茎等部位。果实受害一般先从残留的花瓣、花托等处开始,出现湿润状,灰褐色不定形的病斑,逐渐发展成湿腐,从萼片部向四周发展,可使1/3以上的果实腐烂,病部长出一层鼠灰色茸毛状的霉层,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一般幼果发病较多,但即将转熟的大果也可受害,且常见整穗果实都发病受害(图1)。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不定形的湿润状、灰褐色病斑,可造成叶片湿腐凋萎。茎部染病发生长椭圆形或不定形的长条状、灰褐色病斑,潮湿时亦长出灰色霉层,严重的可引致病斑以上的茎、叶枯死。 发 生 规 律 和 发 病 条 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微菌核随病残体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

下一个生长季初侵染的菌源。在我国南方的病菌也可以在保护栽培设施内终年存活。病菌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昆虫、甚至农事操作而传播,条件适宜时即萌发,多从伤口或衰老、坏死组织侵入。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通过传播可不断进行再侵染。

保护设施内环境潮湿,不通风,约20~24℃的温度,有利于此病发生和流行。我省近年发展的棚架或小拱棚复盖栽培,凡通风换气控制不好、春季霉雨期、都容易诱发灰霉病的流行。

防治法法

防治番茄灰霉病最主要的措施是极力搞好棚室内的通风、透光、降湿,但同时还要保持温度不要太低。其次要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长势壮旺,防止早衰及各种因素引起的伤口。发现病株、病果应及时清除销毁;收获后彻底清园,翻晒土壤,可减少病菌来源。田间初发现病株、病果应随即摘除外,还要选喷下列药剂防治:

(1)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2)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

(3)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4)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要注意病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一个生长期内不可使用同一种药剂,而需将上述药剂轮换使用。

番茄菌核病

症状:叶、果实、茎等部位均可被侵染。叶片染病始于叶缘,初呈水浸状,淡绿色,湿度大时长出少量白霉,病斑呈灰褐色,蔓延速度快,致叶枯死;果实及果柄染病,始于果柄,并向果面蔓延,致未成熟果实似水烫过,菌核外生在果实上,大小1~5毫米;花托上的病斑环状,包围果柄周围;茎染病多由叶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边缘水渍状,病斑长达株高的4/5。除在茎表面形成菌核外,剥开茎部,可发现大量菌核,严重时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

(1)深翻,使菌核不能萌发。

(2)实行轮作,培育无病苗。未发病的温室或大棚忌用病区培育的幼苗,防止菌核随育苗土传播。

(3)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有条件的覆盖地膜,抑制菌核萌发及子囊盘出土。发现囊盘出土,及时铲除,集中消毁。

(4)加强管理,注意通风排湿,减少传播蔓延。

(5)棚室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于发病初期,亩用10%速克灵烟剂250~300克熏1夜,也可于傍晚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10%灭克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隔7~9天1次。

(6)于发病初期喷洒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农利灵(乙稀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苯苗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8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800倍液,亩施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番茄白绢病

一、症状

发病部位主要在近地面的茎基部。病茎基部初呈暗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稍凹陷,其上有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长出,多数为辐射状,边缘处尤其明显,病株最下部的叶片开始变黄或萎蔫。后期在病部生出许多茶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天气潮湿时,菌丝体会扩展到根部周围的地表和土隙中,并产生菌核。这时受病植株的茎基部已完全腐烂,致使全株茎叶萎蔫和枯死。有时近地面的番茄、茄子、南瓜果实和马铃薯块茎等都能被害,果实或块茎被害部呈软腐状,表面密生白色绢丝状菌丝和菜籽状的菌核。

二、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核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随病残组织遗留在土中越科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寄主的根部或近地面的茎基部直接侵入,如果根茎部有伤口,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田间出现中心病株后,病株周围土壤中的菌丝可以沿着土隙缝或地面蔓延到邻近植株。此外,病菌也可以通过雨水及中耕等农事操作而传播。菌核抗逆性很强,在室内可存活10年,在田间也能存活5-6年,但在灌水的情况下经3 -4个月即死亡。带有菌核的病株喂饲牲畜后,菌核通过牲畜的消化道仍能存活。故厩肥也有传病的可能。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病菌在高温、潮湿而有充足空气的环境条件下发育良好,故此病在我国南方高温多湿的6-7月间发生严重,随着气温降低,发病减少。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由于病菌在通气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发育良好,故疏松的砂质土壤发病较多。土地连作发病重,前作为花生或大豆等容易感病的作物,后作为茄科蔬菜,发病常严重。

三、防治方法

1、轮作:发病严重的蔬菜地,可与禾本科作物如大麦、小麦、玉米等进行轮作。

2、深耕:在蔬菜收获后应深翻土壤,可以促使病菌死亡。 3、消灭病株:早期发现被害植株,宜及早拔除加以烧毁或深埋,病穴可灌洒50%代森铵400倍液或撒施石灰粉。拔除病株的工作应在菌核形成之前进行。

4、合理施肥:在土壤表层施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料,会加重白绢病的发生,故有机肥料如厩肥等应作为基肥,深埋于土壤下层。如用作追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后方可施入菜地。根据国外报道,有些感病作物在田间施用硝酸钙、硫酸铵等氮素肥料,可以减少白绢病的发生。据测定,20ppm 亚硝酸盐能阻碍白绢病的生长,400ppm 亚硝酸盐能完全抑止它的生长。所以,合理施用氮素化学肥料可以减轻发病。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在植株基部及其周围土壤施用50%代森铵800-1,000倍液,隔7-10天后再用一次,以杀

灭土壤中的病菌。也可用75%五氯硝基苯0. 5公斤加湿润细土15-25公斤, 撒施于植株茎基部周围的土壤上。

番茄叶霉病

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是温室和塑料大棚内栽培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露地番茄虽有发生,但不及温室及塑科大棚内的为害严重。吉林、河北、北京、湖北,湖南,浙江等省(市) 都有分布。该病仅发生于番茄上。

一、病害症状

叶、茎、花和果实部都能被害,以叶片发病最为常见。被害叶片,最初在叶背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淡绿色或浅黄色的褪绿斑,后在病斑上长出灰色渐转灰紫色至黑褐色的霉层。叶片正面病斑呈淡黄色,边缘不明显,后来病株叶片干枯卷曲。一般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严重时可以引起全株叶片卷曲、全株枯死。

嫩茎及果柄上也产生与上述相似的病斑,并可延及花部,引起花器雕萎或幼果脱落。果实受害,常在蒂部产生近圆形硬化的凹陷斑,并可扩大至果面的三分之一左右,老病斑表皮下有时产生黑色针头状的菌丝块。

三、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于

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越冬。第二年从田间病残体上越冬后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另一方面,播种带病的种子也可引起田间初次发病。田间发病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造成再侵染。病菌孢子萌发后,从寄主叶背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隙蔓延,产生吸器吸取养料,病菌也可以从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并能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9℃,最高34℃。温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相对湿度在80%以下,不利于孢子形成,也不利于侵染及病斑的发展。在高温、高湿(95%以上) 的条件下,从开始发病到普遍发生只需要半个月左右。

温室内空气流通不良、湿度过大,常诱致病害的严重发生。阴雨天气或光照弱有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而光照充足,温室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害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四、防治措施

1. 选用无病种子及进行种子处理 尽量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如种子带菌,可用52℃温汤浸种30分钟,晾干备用。

2. 合理轮作 番茄应与其他蔬菜如瓜类、豆类等实行3年轮作制。

3. 加强管理 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种植的番茄,应适当控制浇水、加强通风,以降低温、湿度。露地番茄也要注意田间通风、透光,不宜种植过密,并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4. 温室消毒 连年发病严重的温室,在番茄定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5. 喷药保护 发病初期,在摘除下部病叶后需喷药保护,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喷药要着重喷洒叶片背面。药剂可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波尔多液(1:1:200~250) ;或用45%百菌清烟剂250g/ 667m2,或5%百菌清或7%叶霉净粉尘剂1 kg/667m2。

番茄枯萎病

一、症状

枯萎病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在距地面较近的中叶片上。初期叶片发黄,继变褐色、干枯,但枯叶不脱落,仍连在茎上。这种枯黄的叶片有时仅出现在茎的一边,另一边茎上的叶片仍正常,或在一片叶上一边发黄,另一边正常。病叶的出现是由下向上发展,除了顶端数叶片外,后期整株中叶片均枯死,靠近地面的茎、叶柄和果梗等的维管束均呈褐色。天气潮湿时茎基部常产生粉红色霉。病株从开始出现病状直至全株枯萎,约需半个月至一个月。病株枯死的快慢,随气候。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春番茄感染枯萎病后,随气温升高而逐步加剧。秋番茄在苗期染病后,由于气温逐渐下降,病情趋向缓和,但是病株显著矮化,结果较少,对产量也有不同程

度的影响。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的症状有些相似,故在诊断时易混淆。

二、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坦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于土中越冬,也可以在土中进行腐生生活达多年。病果 种子也能被感染,菌丝即潜伏在种子上过冬。番茄苗移植时,如根部或茎部受伤,土壤中病菌即从伤口侵入,后在植株的维管束内蔓延,并产生五种有毒物质,称为番茄凋萎素。这种有毒物质随输导组织逐渐扩散,因而引起叶片发黄。播种带病种子,也可引起幼苗发病。

三 影响发病的因素

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土壤温度为28℃时最适于本病的发生,土温在33℃以上或21℃以下时,则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均不适宜于植株的生长,而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2、土壤与发病的关系:表土层厚、土壤疏松、透水性强的田块,番茄枯萎病发生较轻;表土层浅、底土层板结、透水性能差的田块发病重。这是由于前一类型的土壤有利于番茄根系的发育,植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强。而后一类型的土壤番茄根系不能深入土中,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

3、播种期与发病的关系:春番茄播种期早,发病轻,播种期迟的发病重。据1975年华中农学院调查,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的,番茄枯萎病的病株率仅为5%,病情指数为3. 0; 在

3月中旬至4月中旬播种的,发病率为22%,病情指数为13. 9;在5月中旬前后播种的,发病率高达50%,病情指数为52. 5。显然, 播种期不同所引起发病轻重和差异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7-28℃。早播的番茄植株多在中后期才被感染,故受害程度较轻;而晚播的番茄,苗期或移植后在田间即被侵染,这对植株的生长发育影响很 大,故能造成严重减产或整株枯死。

4、根线虫病与枯萎病的关系:番茄枯萎病的发生与根线虫病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枯萎病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土壤中线虫为害番茄根部所造成的伤口,有利于枯萎病菌的侵入,引起并发病。所以,有根线虫发生为害的番茄田,枯萎病的发生更为严重。

四、防 治

1、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从无病植株上选留种子。种子消毒可用0. 3-0. 5%的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

2、苗床消毒:选择三年以上没有种植过的番茄的土地作苗床。如沿用旧床,床土应用 福尔马林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详见茄科蔬菜苗期病害一节。

3、轮作:发病地应与其他蔬菜进行3-4年轮作。基肥应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撒施均匀,以免发生烧根。肥料三要素要适当配合,应注意多施钾肥。

4、药剂防治:田间初见病株时,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灌注植株

根部周围土壤,每株灌药液250-500克,每隔10天左右灌一次,连续灌3-4次。为了节约药量,在初见病株时即在病株周围1-2米范围内灌注药液,不需全田普遍灌注。枯萎病与根线虫病混发严重的田块,在番茄种植前应用滴滴混剂进行土壤消毒,每亩用药15-20公斤。施药方法为点洞施药,点洞深约15cm ,直径约2cm ,各点相距30cm 左右,作等边三角形排列,每洞灌药2-3ml ,然后覆土压实。施药后经10-15天才可进行播种或移植,以免发生药害。滴滴混剂对人、畜有毒,应注意避免接触,如有沾附应立即用肥皂水充分洗涤。

5、选栽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如西安大红、 满丝等品种较抗病,可以选栽。

番茄黄萎病

该病为真菌非卵菌病害。病株下部叶片在白天枯萎,从叶缘开始变黄。病势进一步发展,则从下部叶片向上枯死;但是不像青枯病、枯萎病那样呈急性枯萎,以呈慢性枯萎为其特征。

发病株矮小,果实膨大差。病菌在土中残存。除番茄外,茄子、草莓等也可受侵染,因而应避免与这些蔬菜连作。

应注意:这种病菌的寄生范围很广,除番茄外,还可侵染茄子、草莓、黄秋葵、款冬、菊等。

药剂防治:在播种或定植前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50%

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淋洒或做成药土施入播种沟或定植沟内。定植后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倍作定根水灌根。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农抗120杀菌剂100毫克/千克灌根,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5克/米2 处理苗床或定植时采用药剂灌根或蘸根,还可用多菌灵或托布津稍加水后,做成糊状涂抹在病部。用药间隔期一般7~10天,连续2~3次。或选用98%恶霉灵每平方米1克兑水3千克作土壤喷雾处理。

番茄茎腐病

番茄茎腐病(茎基腐病)是近两年来大棚番茄发生最严重的一种病害,轻者减产,重者绝产,应及时进行防治。

1 主要病原及发病原因

番茄茎腐病主要由腐霉菌和细菌复合侵染所致,为土传性病害,大水漫灌且遇到地温过高最易发病。主要原因有:①定植前土壤没有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大棚内土壤因连年连茬种植茄果类和瓜类蔬菜,导致多种病菌在土壤内并存,一旦条件适宜便立即发病。②越冬大棚番茄定植期过早,苗期地温过高,大水漫灌以后,根系透气性降低,使得土壤内的病菌在适宜的温度、水分条件下大量滋生繁殖,并侵染茎基部维管束,使植株感病。③番茄植株生长势弱,也使得土传病害有机可乘。④其他原因,如番茄缓苗后遇到一场大雨,雨

水直接浸泡了番茄幼苗,加上大雨过后未及时排水和打药而导致发病。

2 主要防治措施

①定植前1个月,将大棚内外的残枝落叶清理干净并运出大棚销毁,扣严棚膜,8~9月高温闷棚。同时深耕棚内土壤,结合浇大水667平方米施速效氮肥20~30kg 或撒施多菌灵、百菌清等广谱性杀菌剂,再盖上地膜可将土壤内的大部分病菌杀死。

②越冬大棚番茄定植期不能盲目提前,注意晚盖地膜。越冬大棚番茄适宜的定植期应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定植。

③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大水漫灌,发现地温过高,则扒开茎基部土壤晾晒。定植缓苗后,结合防治病毒病可喷施阿波罗963、施特灵、植物动力2003等药剂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做到以防为主。

番茄植株一旦表现出病症,如叶片萎蔫、生长缓慢、茎基部表面发黑时,可用根茎保与克菌康500倍液涂抹患部;剥开茎的侧面发现维管束已变黄,叶片严重萎蔫时,可用根茎保和阿波罗500倍液灌根,促进新根发育;叶片发黄时,用克菌康500倍液或阿波罗963的100倍液喷液或用百菌清和腐霉霜500倍液灌根;对于维管束变成黑褐色的植株应立即拔除,并对土壤消毒,防止病菌随浇水蔓延。

番茄绵腐病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果实。苗期发病可引起猝倒。近地面果实染病形成水渍状黄褐色或褐色大斑块,致使整个果实软腐,病果外表不变色,有的果皮脆裂,上密生白色绵霉。

发病条件:该病多发生在雨季,仅个别果实发病,下水头积水处病重。

防治方法:

(1)种子带药:用种子重量0.3%~0.4%的40%拌种双进行拌种或35%甲霜灵拌种剂拌种。

(2)培育壮苗:苗床应设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苗床土每年换新土,早春采用温床,或电热线苗床,或用塑料钵育苗,做好防寒、保温和通风工作。育苗期一般不浇水,且要进行疏松床土,减少土壤水分,以便提高地温。

(3)喷药防治:幼苗出土后发现猝倒,立即拔除,并喷粉。可选药剂有:10%百菌清复合粉或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若无杀菌剂,幼苗行间耙松后撒施干草木灰或坑土亦可。

番茄绵疫病

绵疫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我国南北菜区均普遍分布,遇连阴雨天气,气温较高时病害流行,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症 状 绵疫病主要为害果实,但茎、叶等全株各个部位亦可受害。

只要条件适于发病,任何生长期的果实(即不论幼嫩果实或成熟期果实)均可受害。果实的任何部位均可染病,先出现污褐色湿润状、不定形的病斑,迅速向四周扩展,显出深污褐和浅污褐色的轮纹,最后病斑可复盖大部分至整个果实表面,果肉腐烂变软。病斑上长出许多白色絮状的霉层,为病菌的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图2)。叶片染病亦可产生污褐色不定形病斑,多从叶缘先发病,迅速扩展至全叶变黑枯死、腐烂(图1),潮湿时亦长出白色霉层。 发 生 规 律 和 发 病 条 件

绵疫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壁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为来年的初侵染菌源。南方温暖地区几乎一年四季都种植番茄,病株上的孢子囊也可以成为下季番茄发病的初侵染菌源。在温度适宜、有雨、湿度大的条件下,孢子囊即可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片刻后成休止孢,然后萌发长出芽管进行侵染。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风雨传播,在同一生长季可进行频频的再侵染。

阴雨连绵、相对湿度在85%以上,平均气温在25~30℃的天气条件,特别是雨后转晴天,气温骤升,最有利于绵疫病的流行。我省的春番茄在四、五月份常发生绵疫病流行。菜田低洼、土质粘重、整地和管理粗放,种植过密,田间通风透光性差等情况均有利于绵疫病流行。

番茄绵疫病的防治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

1. 轮作:避免与茄子、辣椒等茄科蔬菜连作或邻作。与葱蒜类或水稻轮作效果较好。

2. 加强栽培控病管理:(1)采收后彻底清洁田园,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销毁。(2)种植前深翻晒土,高畦深沟,整平畦面以利雨后迅速排水。(3)勿过度密植,勤除畦面杂草,及时整枝打杈,开花结果后可适当剪除底部老叶以利田间通风透光。

3. 药剂防治。植株进入开花结果阶段,又值潮湿多雨高温季节,应作一次预防性喷药,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加强喷药防治。可选喷下列药剂:(1)58%雷多米尔(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2)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4)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上述药剂轮换使用,连续喷3~4次。

番茄炭疽病

番茄炭疽病是番茄一种较常见的病害,在生长中后期和采收后的贮运销售期间可引起果实腐烂,造成一定的损失。

症 状

炭疽病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果面任何部位都可以受侵染,一般以中腰部分受侵害较多。染病果实先出现湿润状褪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定形的病斑,直径1~1.5厘米,中间部分略凹陷,且颜色变黑褐色,有同心轮纹并长出黑色小粒点,后期还长

出粉红色粘稠状小点,病斑常呈星状开裂,病斑四周有一圈橙黄色的晕环(图1)。发生严重时病果在田间就可以腐烂脱落。不少受侵染后未发病的果实在采收后贮藏、运输和销售期间可陆续显症,使腐烂果实不断增多。

发 生 规 律 和 发 病 条 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遇有降雨或湿度大时长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溅散,灌水以及昆虫传播。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从果实的皮孔或伤口处进行初侵染。病菌的菌丝体还可以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植株直接发病。炭疽病有潜伏侵染的现象,即幼果期病菌虽易侵入果实,但因幼果水份较少,酸度较高,外界温度条件也不是最适宜时,病菌侵入后暂时呈慢扩展或不扩展的潜伏状态,待果实接近成熟,水份增多,糖含量增大,外界温度上升到适宜时,症状就显现出来。初侵染发病后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通过传播后对植株上层的幼果就可以频频进行再侵染。幼果期温度在24℃左右,多雨、露重、湿度大均有利于病菌侵染;果实接近成熟期,温度上升至28~30℃,多雨、湿度大则有利于病害的发展流行。土壤粘重或地势低、种植过密,管理粗放,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均有利于此病发生。 防治番茄炭疽病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

1. 加强栽培控病管理 (1)收获后做好清园工作,销毁病残体;(2)深翻晒土,结合整地施足量优质有机底肥,高畦深沟栽植;(3)番茄是生长期较长的作物,要精心管理,及时整枝、打杈、绑蔓,勤

除草以利田间通风降湿,果实成熟期及时采收,提高采收质量,病果带出田外及时销毁。

2. 药剂防治 幼果期可作一次预防性喷药。始病期可选喷(1)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800~1000倍液。(3)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番茄圆纹病

症状

番茄圆纹病又称实腐病,主要为害果实及叶片。果实染病初生淡褐色后转褐色凹陷斑,扩大后可发展果面的1/3,病斑不软腐,略收缩干皱,具轮纹,湿度大时,可长出白色菌丝层,后病斑渐变黑褐色,表面生许多小黑点,病斑下果肉紫褐色,有的与腐生菌混生致果实腐烂;叶片染病,初生褐色或淡褐色斑,大小1.5-22×1.3-17毫米,有时几个病斑连片占叶面1/3-1/2,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斑中具整齐近圆形轮纹,病斑不象早疫病那样易受叶脉限制,轮纹较平滑、突起不明显,后期生不明显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翻土地,减少初侵染源。

(2)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3)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多

•硫悬浮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 )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保护地栽培番茄中,近年来新发生的较常见病害。

症 状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果实和果柄,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叶片染病,由下部老熟叶片先发病,再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圆点斑,扩大后病斑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将病叶对光透视时可见病斑周缘具黄色晕圈,发病中后期病斑变为褐色或黑色,如病斑发生在叶脉上,可沿叶脉连续串生多个病斑,叶片因病致畸。

茎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点,扩大后病斑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

果实和果柄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稍大后病斑呈褐色,圆形至椭圆形,逐渐扩大后病斑转成黑色,中央形成木栓化疮痂。 苗期染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暗褐色斑,周缘具黄色晕圈。

本病区别于细菌性疮痂病的是果实不腐烂,茎杆、叶片发病维管束

系统、木质部不变褐色。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带病种子越冬,这是向新菜区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期即可染病。此外病菌也可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病菌在干燥的残余组织内可长期成活,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病原细菌通过雨水反溅、雨露或保护地棚内浇水等传染途径,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从植株自然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寄主的薄壁组织细胞间隙繁殖蔓延,破坏寄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内,在田间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8—28℃;最适发病环境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育苗末期至定植坐果前后。发病潜育期7—15天。15℃以下、30℃以上基本不发病,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近年发展保护地生产后出现的新病害,上海地区目前只有零星发生(在邻城近郊的老菜区多发) ,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发病的年份多为早春温度偏高、多雨,保护地处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使用河道污水、关棚时间过长等因素造成。适宜发病的栽培条件为20-25℃的温度;植株表面有水滴或湿润状态,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另外向阳面的果实易感病,特别是日灼受伤的果实容易感病;棚边缘的植株易受强风雨打、造成伤口而发病重。管理粗放,浇水多,排水不良,雨后积水,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会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1)选种: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

(2)种子处理: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可用55℃温汤浸种10分钟后移人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3)茬口轮作:重发病田块提倡与其他作物实行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4)加强田间管理:开好排水沟系以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适时开棚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浇水要用清洁的水源。

(5)清洁田园: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权,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保护地灌水闷棚,高温高湿可促使残余组织的分解和腐烂,降低病原菌的存活率,减少再侵染菌源。

(6)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一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可选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25—165克) ,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7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30克) ,丰护胺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25克) ,30%DT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65克) ,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66.6平方米用药量130克) 等。

番茄疮痂病

症状:病叶先出现于植株下部,早期在背面出现水浸状小斑,逐渐扩展成近圆形或连成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病斑粗糙 不平,周围有褪绿斑点,逐渐扩展,初期有油脂状亮光,后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木栓化近圆形枯死斑,病斑直径0.2~0.5厘米,表面粗糙,有时病斑相连,成不规则形大斑。茎部病斑先呈水浸状暗绿色至黄褐色不规则形,稍隆起,病斑裂开后呈疮痂状。果柄与果实连接处受害,易落果。青果受害时初生周缘隆起的白色小斑点,圆形,逐渐发展成中间凹陷,外缘形成一个暗褐色隆起环,即疮痂状病斑。

发病 条件:病害发生适温为20~32℃,但是以夜间高温(21~28℃)最有利。雨水多,100%的相对湿度持续在24小时以上,特别是暴风雨后伤口骤增,发病重。向阳面被日光灼伤的果实、幼嫩组织易感病。管理粗放、虫害重或暴风雨、人工造成伤口多,利于发病。保护地番茄3~5月间,如遇高温多湿、通风不良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

(l)种子处理。用1%次氯酸钠溶液浸种25分钟,再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或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移入冷水冷却后催芽。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打杈,防治虫害。

(3)初发病时用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农用硫酸链霉索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番茄溃疡病

症状:幼苗发病始于叶缘,由下部向上逐渐萎蔫,有的在胚轴或叶柄处产生溃疡状凹陷条斑,使病株矮化或枯死。成株发病,下部叶片凋萎下垂,叶片卷缩,似缺水状,有时植株一侧或部分小叶萎蔫;后期病茎杆上出现狭长的褐色条斑,上下扩展,下陷或开裂,病茎增粗,常产生大量气根,茎内中空或呈褐色。多雨或湿度大时,菌丝从病茎或叶柄中溢出或附在其上。形成白色污状物。幼果受害后皱缩、畸形、发育慢,青果上病斑圆形,外围白色,中心粗糙黑色,萼表面生坏死斑,果面可见稍隆起的“鸟眼斑”。

发病条件:温暖潮湿的天气易促使田间发病,开花结果期,如果最高气温在28℃以下,并多雨和狂风,病害极易流行。低洼、重茬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l)加强种子检疫。

(2)种子处理。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后移入水冷却后催芽,或将种子在70℃下干热消毒72小时。

(3)用新床土育苗,老床土每平方米用40%甲醛30毫升,加水2~4升,喷洒后用塑料膜覆盖5天,揭膜再散气半月后播种。苗床消毒:播前20天,用福尔马林30毫升/亩,加水3~4公斤,每平方米50%多菌灵8~10克。

(4)及时发现并销毁病株。

(5)田间发病后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索4000倍液,或50%琥胶肥

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0%琥乙磷铝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DT杀菌剂400倍液,7~10天1次,连喷3~4次。

番茄青枯病

一、症状

苗期不表现症状,植株长到30cm 以后才开始发病。首先是顶部叶片萎垂,以后下部叶片凋萎,而中部叶片凋萎最迟。病株敢初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果土壤干燥、气温高,二、三天后病株即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色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在土壤含水较多或连日下雨的条件下,病株可持续一周左右才死去。病茎下端往往表皮粗糙不平,常发生大而且长短不一的不定根。天气潮湿时病株茎上可出现1-2cm 大小、初呈水渍状后变为褐色的斑块。病茎木质部褐色,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的粘汁。

二、侵染循环

病原细菌主要在病株残余遗留在土中越冬。它在病残体上能营腐生生活,即使没有适当寄主,也能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病菌从寄主的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侵入后就在维管束的螺纹导管内繁殖,并沿导管向上蔓延,以致阻塞或穿过导管侵入邻近的薄壁组织,使之变褐腐烂。整个输导器官被破坏后,茎、叶因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萎蔫。田间病害的传播,主要通过雨水和灌溉水将病菌带到无病的田块或健康的植株上。此外,农具、家畜

等也能传病。带菌的马铃薯块茎也是主要的传病来源。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1、温、湿度与发病的关系:高温和高湿的环境适于青枯病的发生,故在我国南方发病重,而在北方则很少发病。

2、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一般高畦发病轻,低畦发病重。这是由于高畦排水良好,而低畦不利于排水的缘故。番茄定植时,穴开得好,容易积水,如穴中间土松,四周土紧,雨后造成局部积水,也易引起病害发生。

五、防 治

1、轮作:一般发病地实行三年的轮作,重病地实行4-5年的轮作。有条件的地区,与禾本科作物特别是水稻轮作效果最好。茄科植物可以与瓜类作物进行轮作,应避免与其它茄科作物轮作。 2、调节土壤酸度:青枯病菌适宜于微酸性土壤中生长,可以结合整地撒施适量石灰,使土壤呈微酸性,以抑制病菌生长,减少发病。至于每亩用量多少,则要根据土壤的酸度而定,一般每亩施50-100公斤。

3、改进栽培技术:选择干燥无病菌的土地作为苗床。适期播种,培育壮苗。番茄幼苗要求节间短而粗,这样的幼苗抗病力强。徙长或纤细的幼苗抗病弱,应予淘汰。

4、药剂防治: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病穴可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也可于病穴撒施石灰粉。在发病初期喷射100-500ppm 的农用链霉素,每隔7-10天喷一

次,连续喷3-4次。也可用50%敌枯双500-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克,隔10-15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番茄软腐病

是一种常见的病害, 又叫囊果病。

症状:主要侵染茎和果实。 ①茎发病多出现在生长期,近地面茎部先出现水渍状污绿色斑块,继扩大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褐斑,斑周显浅色窄晕环,病部微隆起。 ②果实感病主要在成熟期,初期病斑为圆形褪绿小白点,继变为污褐色斑。随果实着色,成熟度增加及细菌繁殖为害,果皮病斑渐扩展到全果,但外皮仍保持完整,内部果肉腐烂水溶,恶臭,被盛于皮囊中,故称囊腐。

病原:由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变种Erwinia carotorora subsp. carotovota(Jones )Berg et al所致。

侵染循环:病菌随其它寄主或病残体在大田及土地中越冬。春后随风雨、灌溉和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青果若伤口大,腐生霉菌或其它细菌混害,原伤口迅速扩展湿烂,导致落果,茎部侵入途径主要来自整枝未芽造成的大伤口,这种伤口一般很大,难短期内愈合,给病原侵入创造了条件。细菌侵入后分泌果胶酶溶解中胶层,致使细胞萌析、胞内水分外溢,导致腐烂。

发病条件:潮湿、阴雨和多狂风的天气或露水未干时整枝打杈,以及虫伤多的地块发病重。温室和塑料大棚中如施用未腐熟的堆肥过

多,植株生长过旺,湿度大常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1、打枝抹芽应掌握在嫩小期,这样造成的伤口小,愈合快。上述工作不要在阴雨天或露水未干时进行。

2、在预防晚疫病等真菌病害时,加入杀虫剂,控制食叶害虫发生,减少侵染伤口。

3、必要时喷洒23%络氨铜水剂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斑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喷1次,可喷1~2次。

番茄病毒病

一、 症状

1. 花叶型:a. 轻花叶 b. 重花叶 c. 黄色花叶

2. 条斑型

3. 厥叶型

二、发病因素

1. 品种抗病性:有抗TMV 品种,无抗CMV 品种

2. 气候条件:

① 影响番茄寄主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其抗病性

② 影响蚜虫的发生与传毒→与病害发生的迟早和轻重有关

3. 栽培管理

与茄科蔬菜连作,尤其与番茄连作的田块发病严重,适期早播、

生育期提 早,可减轻病害,管理不当,肥水不足,植株长势差,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 选育抗病品种:一些杂交种抗或高抗TMV ,不久一批抗CMV 的品种也会相继问世

2. 减少侵染来源:

① 种子处理:10%NA3PO4浸种20-30分钟→清水冲洗干净,可基本清除种表所沾有的TMV 。

② 减少来自土地残体的侵染:秋季深翻,避免与茄科蔬菜尤其是番茄连作

③ 避蚜治蚜防病

3. 栽培措施: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及时早栽,加强管理,促使早发。

4. 生物防治:弱毒株系,卫星RNA 的利用。

番茄芽枯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夏秋保护地。被害株引起幼芽枯死,被害部长出皮层包被,在芽枯处形成一线形或“Y”字形缝隙,有时边缘不整齐。 发病条件:主要在蕾期发生,原因是中午放风不及时,高温烫伤了幼芽生长点,使茎受伤而引起。定植后控水严重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l)及时放风,棚温控制在35℃以下。

(2)适当蹲苗,发现植株萎蔫及时浇水。

(3)使用遮阳网覆盖,防止高温危害。

番茄根结线虫病

一、为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根部的须根或侧根上。病部产生肥肿畸形瘤状根结,解剖根结可见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一般在根结之上可生出细弱新根,再度染病,则形成根结状肿瘤。地上部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矮小,发育不良,结实少,干旱时中午萎蔫或提早枯死。

二、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根结线虫常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3年。翌年条件适宜,越冬卵孵化为幼虫,继续发育并侵入寄主,刺激根部细胞增生,形成根结。线虫发育至4龄时交尾产卵,雄虫离开寄主进入土中,不久即死亡。卵在根结里孵化发育,2龄后离开卵壳,进入土中进行再侵染或越冬。

初侵染源主要是病土、病苗及灌溉水。土温25~30℃,土壤持水量40%左右,病原线虫发育快;10℃以下幼虫停止活动,55℃经10分钟线虫死亡。地势高燥、土壤质地疏松、盐分低的条件适宜线虫活动,有利发病,连作地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1. 合理轮作。选用无病土育苗。

2. 根结线虫多分布在3~9厘米表土层,深翻可减少为害。

3. 在播种或定植时,穴施10%粒满库颗粒剂,每亩5公斤,或5%粒满库颗粒剂,每亩10公斤;番茄生长期间发生线虫,应加强田间管理,彻底处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与此同时,合理施肥或灌水以增强寄主抵抗力。

番茄畸形果

症状:所谓畸形果是指番茄在低温、光照不足、肥水管理不善、植物生长刺激素使用不当时,致根冠比失调,花器和果实不能充分发育,出现尖顶、畸形;或养分过多集中输送到正在分化的花芽中,致花芽细胞分裂过旺,心皮数目增多,从而形成多心室的畸形果。 防治方法

(1)选用不易产生畸形果的品种,发生畸形果后要及时摘除,以利正常花果的发育。

(2)作好光温调控,培育抗逆力强的壮苗。提倡采用电热线快速育苗;苗床要光照充足并适时适量通风,幼苗破心后,宜控制昼温20~25℃、夜温13~17℃,以利花芽分化,育出节间短60天左右的适龄壮苗。

(3)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植株徒长。采用配方施肥,满足植株

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条件,避免偏施氮肥,防止分化出多心皮及形成带状扁形花。

(4)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幼苗出现徒长时,勿过分采用降温或干旱控苗措施,而应在加强通风、适当控湿的基础上,喷施85%比久(B9)可溶性粉剂2000ppm 控制徒长,这样既可提高幼苗质量,又不影响花芽分化。

番茄空洞果

症状:空洞果是指果皮与果肉胶状物之间具空洞的果实。常见3种类型:胎座发育不良,果皮、隔壁很薄看不见种子;果皮、隔壁生长过快及心室少的品种,节位高的花序易见到;果皮生长发育迅速,胎座发育跟不上而出现空洞果。

防治方法:(1)选用心室多的品种。

(2)作发光温调控,创造果实发育的良好光温条件。育苗期遇阴天弱光时,白天宜适当提温,夜间温度控制在17℃左右;在每一花穗花芽分化前后,要通过调温,避免持续10℃以下的低温出现,开花期要避免35℃以上高温对受精的危害,促进胎座部的正常发育。

(3)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开花期采用振动授粉促花受精后,再喷施15~20ppm的防落素,可收防落花、促果膨大之效。

(4)加强肥水管理,来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分配氮磷钾,调节好根冠比,避免枝叶过于繁茂,使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平衡发展。

日灼和裂果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日灼日烧是植株上部果实无枝叶遮挡,炎夏受强烈日光照射后引起。因果皮温度急剧上升,水分大量散失,供不应求,使果皮受伤,变薄透亮,逐渐成黄褐或黄白色伤痕 ,然后皱缩干硬、凹陷,雨后或受潮后感染霉菌腐烂,果肉变黑、变硬,不能食用。

防止方法:

1.摘心时留2片真叶覆盖顶部果实,稀叶品种如“强力米寿”,早熟品种如“北京早红”、“早粉2号”等要适当密植,或与高秧蔬菜进行间作,遮荫防晒。

2.西红柿果穗间隔1叶或3叶品种,因果穗始终着生同一侧,定植时可将果穗方向两行相对都朝向畦内侧,由于叶片遮挡,可防止日烧。

3.喷洒化学药剂:高温时喷洒0.1%磷酸锌、硫酸铜或硼酸;采收前半个月喷洒1000ppm 氯化钙溶液或收后浸果;果实幼小时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200—500ppm 的助长素或在根部浇灌 500ppm 矮壮素,都可提高植株抗热性,增强果皮韧度,减少日烧和裂果。 裂果

主要表现是出现以果蒂为中心向外扩展呈放射状的裂沟,其次是围绕果蒂出现环状裂沟或果实纵横条状深裂。裂果多在果实变色期发生,出现裂果后不能运输、贮藏,商品性减低,还易感染病菌造成烂果。开裂的果实不宜生食,要立即做成汤菜。

裂果的原因与品种有关,一般果皮薄、果形扁圆、大果型品种易裂果,但裂果主要原因是水分失调所造成。特别是天气、土壤骤干骤湿,在干旱时果皮生长受到限制,突然降暴雨或浇大水后,果实内水分突然增多、膨大,果皮便被胀破、开裂;突然强烈的阳光曝晒也易引起裂果。

防止措施

1.选用抗裂品种 一般长形、小果罐藏品种不易裂果,栽培品种多为中、大型果实,不能因为防裂而去采用罐藏小果品种。中、大果型品种中,一般皮厚、耐病性较强以,及无果肩的品种裂果较少,如“特罗皮克”、“中蔬6号”、“早丰”、“早魁”等都很抗裂。皮薄粉果品种如“天津大粉”、“强力米寿”、“西粉3号”等裂果较重。

2.防止土壤骤干骤湿 多听天气预报,暴雨前要进行适当浇水,栽培中经常保持土壤适当湿润,这样即便暴雨后也不会造成大量裂果。

3.采用高畦,增施有机肥料,协调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正确使用植物激素,使果实正常生长发育,也能减少裂果。浙江农业大学试验,用15ppm 吲哚乙酸、赤霉素,30ppm 萘乙酸,8ppm 激动素以及其混合液等在花瓣脱落后,每星期喷洒一次,可减少裂果。

4.喷洒27%高脂膜乳剂,50—100倍液。

番茄生理性卷叶病

症状:番茄采收前或采收期、第一果枝叶片两侧向上翻致果实直接暴

露于阳光下,很快叶缘相碰,甚至重叠,呈圆筒形,病叶具革质感。影响果实膨大,或引致日灼。

发病条件:多发生在潮湿多雨季节或定植后除在缓苗期和刚缓过苗的植株上。当气温高或田间缺水时,番茄出现生理性卷叶。 防治方法:

(1)定植后进行抗旱锻炼。

(2)采用配方施肥法做到供肥适时适量,确保土壤水分充足。

(3)采用遮阳网覆盖栽培。

(4)及时做好整枝打杈。

(5)选用抗性品种。

番茄落花落果病

症状:在早春或高温季节栽培番加,落花、落果常普遍而严重、有时第一穗花果可能全部脱落,第二穗花果大部分脱落。

发病条件:

(1)早春温度偏低,尤其花期夜温低于15℃。

(2)白天温度偏高,如白天高于34℃、夜间高于20℃,或白天40℃高温持续达4小时。

(3)光照不足。

(4)花粉遇干旱缺水或供肥不足。

防治方法:

(l)加强栽培管理,培育适龄壮苗。育苗期昼温保持25℃,夜温15℃,

防止徒长成僵苗。苗龄70~80天为宜。

(2)适期定植,以避免过早受冻、僵苗不发育,定植时要带土,避免伤根,利于缓苗。

(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防止偏施氮肥;浇水要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或积水,保证水、气、肥、温的协调。

(4)使用遮阳网覆盖,防止高温危害。

(5)早春开花期气温低,用生长素喷花或涂抹,用来代替植物受精时需要的天然生长素,刺激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番茄高温障碍病

症状:保护地栽培番茄,常发生高温危害。叶片受害,出现褪色或叶缘呈漂白状,后呈黄色。发病轻的仅叶缘呈烧 伤状,重的波及半叶或整个叶片,终至萎蔫干枯。

发病条件:白天温度高于35℃,棚室40℃高温持续4小时以上,夜间高于20℃就会引起茎叶损伤及果实异常。

防治方法: (l)及时通风,降低棚温。

(2)使用遮阳网遮光。

(3)叶面喷水降温。

番茄2,4 D药害

症状:

受害番茄叶片或生长点向下弯曲,新生叶不能正常展开,多变得细长,

且叶缘扭曲畸形,茎蔓凸起,颜色变浅,果实畸形。

防治方法:

严格掌握2,4-D 合理使用浓度和方法:

(1)沾花要适时,当天开的花沾早了易形成僵果,晚了易裂果。前期气温低,花数少,每隔2~3天沾一次;盛花期最好每天或隔天沾。

(2)防止重复沾花,以免造成浓度过高,出现裂果或畸形果。

(3)定植后气温15~20℃,2,4-D 的浓度以10~15ppm为宜。即取1毫升1.5%2,4-D, 加1升水即配成15ppm ,加1.5升水则成10ppm 。气温升高后,据当时天气条件及不同番茄品种,浓度可降为6~8ppm。使用2,4-D 时,防止直接沾到嫩枝或嫩叶上,严禁喷洒。如田间花数量大,可改用防落素25~40ppm喷花。

番茄青枯病

发病因素 1.温湿度: 高温高湿地区发病重,雨水多、湿度大是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

2.栽培管理:

一般高畦发病轻,低畦发病重;土壤连作发病重;微酸性土壤青枯病发生较重,而微碱性土壤发病较轻;生长中后期中耕过深,损伤根系或线虫为害造成

3.品种间有抗性分化,抗性有差异。

防治

1.种植抗性品种,一般早熟品种较抗青枯病

2.改进栽培管理

① 轮作:重病地4~5年轮作,与瓜类、禾本科作物轮作。 ② 调节土壤酸碱度:青枯病适于微酸性土壤中生长,酸性土壤在整地时撒施适量的石灰。

③ 栽培技术:

a 高畦种植,深沟排水;

b 注意中耕技术,番茄生长旺盛后要停止中耕,以防伤害根系; c 施肥技术上,注意氮、磷的合理配合,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喷洒10 ppm硼酸液作根外追肥,提高抗病力。

3. 无病种薯及种薯消毒

4. 药剂防治

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销毁,并对病点灌注2%福尔马林或20%石灰水消毒,也可对 病点撒石灰粉,发病初期喷100-150 ppm农用链霉素。


相关文章

  • 番茄苗期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 番茄苗期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番茄病害种类很多,整个生育栽培期均有发生,其中需要重点防治的就是苗期病害. 番茄苗期主要病害猝倒病 猝倒病多于苗床前期发生,幼苗子叶消耗殆尽而新根仍未扎实时最易发病; 患病幼苗基部初呈现水渍状病斑,后变褐缢缩,倒 ...查看


  • 番茄几种主要病害及防治
  • 番茄几种主要病害及防治 中国农业仪器网 更新时间:2011-9-5 8:55:14 阅读 2次 一.番茄晚疫病 番茄晚疫病是泉州近郊蔬菜基地番茄发病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每年因晚疫病的损失达20~30%,严重时可达80~90%.前段时间的低温 ...查看


  • 药剂防治番茄各类病害.doc
  • 番茄保护地栽培常见各类病害的化学防除措施 党昇荣 (730030 甘肃•兰州)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轮作倒茬已越来越困难,随之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另因设施果蔬类有很多病害较为相似,菜农往往容易误诊,常因对各类 ...查看


  • 番茄栽培技术规程
  • 加工番茄栽培技术规程 1 播前准备 1.1选地: 种植番茄应选择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1.0%),保水保肥力性强,通气透水性好的沙壤土.壤土为好.前茬以苜蓿.油葵等为佳,其次为豆类.玉米.小麦.甜菜等,不能与茄果类.马铃薯等茄科作 ...查看


  • 番茄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 番茄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作者:马海清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 摘 要:番茄是全世界栽培最为普遍的果菜之一.果实营养丰富,可以煮食.生食.加工制成番茄汁.酱或整果罐藏.近些年在我县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本文作者就早.晚疫 ...查看


  • 番茄的病害
  • [番茄病害大全]高清详解!(精品) 1番茄轮纹病 英文名 Tomato early blight 异名 番茄轮纹病.番茄夏疫病. 病原 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Ellis et Martin)Jones et Grout ...查看


  • 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的三种安全模式
  • 12!!!" !!!!!" !!!" 2007年第20卷第2期(双月刊) 植物医生 植物医院蔬菜病虫 防治蔬菜病虫害的6种有效方法 王红娟 (江苏省海门市植保植检站,226100) !!!!!" 法, ...查看


  • 茄果类蔬菜的栽培技术
  • 山東農業大學 <蔬菜栽培学> 题目: BF020065) 课程论文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二〇一〇 年11 月 5 日 ( 茄果类蔬菜的栽培技术 陈洁(园艺 07级三班) 指导教师 张自坤 摘要:本文以番茄.茄子. ...查看


  • 大棚番茄主要病害综防措施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棚番茄主要病害综防措施 作者:闫东林 来源:<科学种养>2013年第01期 灰霉病.叶霉病.晚疫病是大棚番茄栽培上的主要病害,且往往在同一个棚内同时发生,严重影响着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