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学 院: 物电学院

专 业: 凝聚态物理

课 题: 斗争与依赖共存

班 级: 15物研

姓 名: 张乾

学 号: [1**********]

任课老师: 骆辉

摘要

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是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进行的两种相反的态度,也是共同存在两种活动。人类依赖与自然界同时又要不断与自然界抗争以求得生存。而自然界既依靠人类得以延续,又要防止被人类过度使用。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斗争与依赖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关键词 天人对立;天人合一;人类;自然界

1自然界的存在

自然界是何时开始存在的?有人觉得自然界的存在就像是它本应该存在一样不能解释,这当然是一个模糊的答案。当整个宇宙还是一个蕴含了大量微观粒子混混沌沌的奇点时,它并不具有任何能够符合自然定义的特征,所以这时候没有自然界,只有混沌。尽管所学的大部分哲学概念里都会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针对人类而言。能够认知的存在才可以称之为存在,这种想法当然有些离奇。因为科学的工作正是不断发掘人类以前所不能认知的事物。就如同上次的希格斯玻色子和今年的中微子振荡一样,他们存在着,而我们却不知道。我们不是不想知道,而是不能知道。不能认知的事物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认知主体的时候,也即没有智慧生命的情况下,客体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那个混沌的奇点在经历了全面的大爆炸之后,这个世界的源头出现了。爆炸过程中各种粒子在某种规律的支配下自由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同时也遗留了很多来不及动作的奇葩粒子。就比如说,当研究某个元素时,你会看到它有多少个质子、中子和电子。或者说,这些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这个元素。而维持这种组合形式的简单说法似乎就是稳定。对,就是稳定,这些粒子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稳定存在,才能为我们所感官到。稳定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最大规律,这个规律十分强大,顺者昌,逆者忘,不稳定的存在最终都要被抹去,显然经过多年的科学文化学习之后,我并不能明白为什么宇宙要趋向稳定,但至少我能知道在这种支配性的规律之下,星光璀璨的宇宙才真正诞生了。这个拥有着无数庞大的星系,而其中又存在着无数奥妙无穷的天体。虽然并不知道这个宇宙又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之中,但这并不会使我们感到悲观,毕竟我们只是在其中一颗微小的行星之上。正如我从小就知道的那样,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被认为是一颗真正神奇的天体,原因就是我们的存在。我们完全不必担心会被非碳基智慧生命所嘲笑,毕竟,从未发现过这种生命。但是他们不存在吗?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之后,似乎整个宇宙活动都是用h=6.626×10 34这种能量砖头做出来的。假如这时换一块更小一点的砖头建造,人类会不会被吓到?不会,一定不会。因为我们认识不到另一种砖头。这就好比分别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二维空间里的生物从来都不可能见面一样,即使我们的世界跟另一个世界近在咫尺,你也不可能跟他世界的人

打声招呼。我世界就是自然数1、2、3,他世界就是1和2之间那个你认为不存在的整数。

自从原始海洋出现单细胞生物开始,自然界的演化可以说是真正开始了,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各种生物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任何一种生命的形式都会被尝试。这期间,水生的、爬行的、飞行的和两栖的各种形态成为主流,大家占据不同的空间以求得更大的生存概率。然而我觉得,在诸多生命形式之中,植物才是最伟大的一种。选择植物这种生命形态,就意味着放弃了移动,甚至是交流。这种奉献自己的生存方式无疑是最为有效的,至少在人类出现以前是这样的。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产者群体,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他生物不断地啃食他们,但无论如何却又离不开他们。植物这种化斗争为依赖的能力才是真正让人折服的。

两亿三千万年前,恐龙这个时代霸主的出现令地球生所有生命都臣服其淫威之下。关于恐龙的统治,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根据现代科学的结论,恐龙这种动物的脑容量很小,也表示其智慧等级很低,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称霸地球,就是靠着庞大的体型吗?恐龙的种类十分繁多,许多体型庞大的动物都被称作恐龙,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叫法,像鱼龙之类的实际上不能称之为恐龙,而是与恐龙同时期的地球共同统治者。自然地规律就是单靠体力不可能出现先进的文明。恐龙微弱的脑力使这种大型动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人说是在恐龙种族结构最为脆弱时遭遇了小行星撞击,也有人说是遭遇了冰川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此强大的巨型生命就这样神秘消失,也正为人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或许是自然界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更聪明一些,所以在灵长类的进化中,有一个种群就不断地强化他们的智力,作为新时代即将登场的地球主人,足够用的智力使我们把自己从动物之中分离出来,人类开始支配这个地球。

从人类一出现就决定了其必须要与自然作斗争。当时的地球环境对人也像今天一样严峻,人类要面对的不是日渐崩坏的生态系统,而是丰富的生物圈里的其他动物。一旦这种斗争开始,人类在意识中也就把自己放在了自然地对立面。这时的自然界包括除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以及非生命物质。

2天人对立的必要性

在石器时代,人们用以武装自己的东西十分简单,一般都以粗暴型为主,棍子石头是最为常见的武器。这样的战斗力在对上大型掠食性动物时并不占优势,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人类需要不断地削弱自然界的攻击性,

通识增强自身能力以减少来自自然界的威胁。

在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完成了直立人到智人的进化,此时,人类主要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作斗争,凭借着较为优秀的工具,人类才有了发展自己的时机。这次的发展是较为高级的社会文明出现的契机,集智这种现象才表现的更加突出。越来越庞大的种群数量,势必会产生更加聪明的个体。而对于恐龙而言,集智显然不明显,他们或许选择进化出体型更巨大的个体,但食物的匮乏使恐龙最终只留下了鸟类这种较小且无脑的生命形态。这个时期的人类的主要目的是种族延续,他们的主要食物是来自于自然界的植物果实以及可捕捉的动物。这是一个较为野蛮的时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以斗争为主,通过斗争来获取生存条件达到依赖的目的。

进入农耕文明的发展时期之后,这种斗争的必要性并没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弱,相反有了更加紧张的趋势。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升,在此种能力的作用下,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局限在一小片丛林之中,要在地球上划出一块土地来建立代表了地球最高智慧的人类社会文明。人类需要大量地砍伐原始森林,将动物驱逐进深山老林,以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这使得这一时期人类社会中最主要的财富标志便是拥有的土地。此时的人类有着自然界难以抵挡的力量,其改造自然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当然并非所用人都有如此雄心大志,大多数人还是为了生计而奔波。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作为人类社会中的圣贤,他们提出了师法自然、归于自然的思想主张。道家是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上,道家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表达了世间万物的平等性。而对于天的博大而随之产生的仰慕之情,使得道家以天地法则为生活准则,以求与天地同化。在此基础之上,到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只是简单的融入自然中去,以自然的规律去规范人的行为。这种思想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超前意识,在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便能够考虑到人类需要重新归入自然,以免背离自然而产生不可挽回的结果。虽说在当时有许多响应者,但是毕竟世人多愚昧,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预见未来的能力。所以道家学说除了少数朝代被统治阶级所利用而奉为国教,大部分时间都作为一种超脱俗世的理想主义学派。道家学说不如儒家经世致用,儒家入世修身,为封建帝王所喜欢,因而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对于天人关系上,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以严格礼乐制度将人们强行拖入一个个思想框框中去。儒家更加注重人人关系,奉行君权至上,所以在人与自然的方面远不及道家。

3天人合一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生产力也空前进步,但是随之带来的则是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人类的干涉下已经显得微不足道。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需要考虑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当人类为了生存而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面对人类的步步紧逼自然界可以说是且战且退,一方面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产生了许多极端的气候,另一方面也确实无力阻挡人类疯狂的欲望。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对于这个世界资源利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最早的木石材料到现在的石油矿产。人类要榨干自然界的每一分油水,而从人类本身依存于自然界这个角度来看,这无异于自杀。道家的老子先生曾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说,这种想法是以一种阻止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式去求得与自然界的稳定共存。按照当今世界的发展速度,若在自然界完全崩坏以前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那就如哲学里的一句话一样:一切事物,从出生开始,势必将走向灭亡。的确,有生有死才是自然规律,这是宇宙之中的天体也无法避免的命运。倘若真是如此,那么延缓灭亡是不是一种有效的生存方式呢?或者说,假如道家提出的社会模型实现了的话,我们以一种较为落后的文明一直生存到地球毁灭,是不是也是一种简单的解救方案。当然,这属于坐以待毙的方法,而不断发展科技确实有可能去创造新的生存机会的道路。但是我们要保证的一点就是不能在找到解决方案之前就自行毁灭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多面临的最大问题。

科技的发展进步不论是缓慢还是迅速,终究都是在前进。而自然环境的破坏却不能听之任之。如果发展先进科技的代价就是消耗自然界,那么这种方式无疑是将所有地球上的生命置入危险的境地,毕竟没有谁能保证在资源耗尽之前会找到可以到达的另一个地球。也许有人会寄希望于澳洲科学家上周才发现不久的超级地球“Wolf 1061c”,毕竟它距离地球仅14光年,目前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距离人类最近的超级地球,而且据推测上面可能有水,温度合宜,适合人类居住。就算当地球实在不能承受人类的糟蹋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消耗几代人时间的太空旅行去登陆这颗星球,然而那时的地球肯定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建成一个像样的大型太空运输舰队。想想就当今地球人口来计算,60亿人这个数字十分可怕。就算把现在所有的民用飞机都升级为太空飞机,每架飞机采用最大载重,不考虑人员所需的生态系统,一次也不足1亿人。对于地球而言,60亿与59亿并没有区别。许多科幻小说与影视作品给人们以极大的遐想,然而对于眼前所面临的问题而言,那都是瞎想。最近在南京地区雾霾都已经升级为红色,这已经不是什么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问题了,它所表明的问题是:如果社会照此发展下去,人们必定撑不到走出地球的那一刻。

人类应当与自然界和谐地相处,或者说以一种重归自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个曾经孕育了人类的母亲。人类知道如何使自然界合理有序地运行,更可以使她更合理地完成每一次循环,

只不过在面对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时,大部分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牺牲自然环境以换取经济高速发展,哪怕这个发展期很短暂,人们也照样趋之若鹜。在没有受到真正的死亡威胁时,人们是不会停下手中的工具的,但倘若真的到了那一下天才醒悟就太晚了。只有从现在开始,遏制住环境崩坏的局面,才会有以后的生活。这必须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只有这样,在较大层面的人类活动上的决定才会朝着有利于自然界恢复往日生机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每每都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当人们真正开始与自然界合二为一时,许多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

4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的互补性

天人合一不是简单地要求人类重归于自然界。放弃当今世界的大机械文明将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缺少了现代社会技术的庇护,人类又将会进入到死亡的威胁之中。这个时候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天人对立,人类依赖自然界,可以通过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求得和谐相处。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所亟需的生产资料,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合理的使用能使自然循环更加科学,而不加控制的乱砍滥伐必将导致资源枯竭、循环中断。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是当今世界各国参与的重要环境会议的贯彻实施和社会上的许多环境保护组织发起的绿色行动,这些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天人合一就是要将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界的长久稳定联系在一起。人和自然一体才是真正的地球命运共同体,而不是狭义的全世界人民大联合。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有其一定的互补性,这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两面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征服自然,也不是自然吞没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斗争性又有依赖性。斗争性体现在人不可能像其他动物一样作为一种简单地杂食性动物再次返回自然界,那就太可笑了。作为一种有着自己文明的种族,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传承,而实际上没有必要这么做。这种文明可以为自然界的兴旺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应该被淹没在兽性之中。当然,自然界也不可能任由人类为所欲为,不管人们以为已经掌握了多少自然运转的规律,当真正的灾难来临时,人们并不能做出太激烈的挣扎。这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这种作用的存在正是用来惊醒世人,那些兀自沉迷于无限制开发资源的幻想中的人应该得到自然界的惩罚。自然界以其天然的机制从而拥有了守住最后一块阵地不失的能力,不过这只是针对于理智的人类来说。依赖性体现在人必须依托自然资源去生存,这是从一开始就不曾改变过的事实。这其实很容易说明,或者说,最开始的时候,人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后虽然分化出人类社会,但却不能与自然界分离。人类必须进行必要的生命活动,而这些生命活动无不是建立在自然界的基础之上。同时,自然界也需要依赖人类。自然界的现状,

假如全靠自己的恢复力,那将是极长的时间。在这个回复时间内最重要的莫过于人类的配合,如果有人类的帮助那就更加方便了。毕竟自然界是无意识的,而人类是有意去引导一些客观行为的生命体。人类可以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自然界恢复策略,这正是自然界所需要的。 5如何发挥这种互补性

如今的地球,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陆地郁郁葱葱,海洋清洁干净的地球了。首先是植被的严重破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各色植物被作为食物、建材等原料被使用,同时也被其他动作所食用。这来时很正常的一件事,却由于人类的过度使用而造成了严重后果。人类大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河流两岸植被锐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在内陆干旱地区的植被消失之后,则形成了大面积的戈壁滩和沙漠,成为生命禁区。在没有严格的治理下,沙漠面积还在不断增大,许多城市都面临沙尘暴袭击的威胁,而且经常处于黄沙漫天的天空之下。植被的流失更使得大量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濒危动物或者直接灭绝。大量的物种不断灭绝预示着地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降,食物网中每一级生物的灭绝都会使相邻生物产生巨大的改变,这本是一个完整稳定的网络,断掉一个点就有可能断掉一条线,一条线的缺失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食物网的崩溃。如果单单是植被的问题,那还不足以是环境恶化到不可控制。对环境最致命的一点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污染。这种污染是全面的污染,气体、固体、液体甚至是光。大量的工业废气被毫无限制的释放进入大气层,其中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在近年来已经不是学术名词了,每个温暖的冬天都是在提醒你: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污染的结果。而类似于二氧化硫之类的气体造就的酸雨更是使许多建筑被腐蚀的面目全非,人们甚至不敢在下雨天随意出行。更严重的是一些含氟气体的排放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使得南极大陆上空出现巨大的臭氧层洞,哪里的生物将直面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而对于人类来说,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体产生癌变。这些工业废气改变了人们对于科技的热情,反而使有的人进行倒退文明的极端行动,虽不可取,但也足以看得出废气污染的严重。相对于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形成的垃圾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一般的固体垃圾兵没有太大的危害。但是若是核废料那就不一样了。自从二战中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之后,整个世界都为这种武器的霸道所震慑,转而开始全力研发这种超级武器。为了地球的安全,几个国家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将核武器转变为核能的安全利用。这本是一个对于当前资源紧缺、能源不足的局面的一种极为有利的解决方案,却随着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的发生,为这种能源利用的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在中国国内许多新核电站的建设阻力往往不是技术或者资金问题,而是当地人的极力反对。人们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不免草木皆兵,以至

于只要有安全隐患就必须反对到底。除了这些污染,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许多水生生物进入灭绝的前奏,而人类经常食用的鱼类也由于含有过多的重金属而成为毒药。而大城市的玻璃幕墙的光学效果又造就了许多交通事故。

污染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人类认识不到这种状况所带来的危害。当然,更多的时候不是认识不到,而是熟视无睹。大家见惯了这种情况,心里面也极为反感这种情形,但是却很少去思考应该去怎么做。对于环境的破坏,大多数人一说起来也都是痛心疾首,暗自咒骂,但是轮到自己去做的时候,往往也是随大流,没有多少人会站出来做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有效活动。大家把环境污染停留在了看到的境地,而没有过多的思考如何去改变当前的局面,也主要是由于这并非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破坏的情况由来已久,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解决掉的,但是这一两个人却很重要,因为真正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千千万万的个人去积极参与才能有所成效。这个社会永远都不缺乏智者,历代圣贤便是佐证。现如今社会上,仁智之人也并不少见,他们会在生活中不断去质问整个宇宙,考虑这些全人类所面临的棘手难题。这也就是说,作为普通人,我们所做的并不是去站在智者的肩膀上思考问题,而是沿着贤者的手指前进即可。

面对这种环境亟待解救的局面,往往是国家层面的决策和国际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产生有力的措施。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今,世界各国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多年谈判,历经波折。多数情况下,气候大会都陷入互相推诿的“扯皮式谈判”,而不是就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商谈。可以预料,如果不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采取真正有效和协同的行动,我们最终将为全球变暖的后果买单。在这个方面,中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一是因为中国在前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二是中国作为治理环境问题的大国,其在国际社会活动的参与能使得这些会议更有意义。在几代领导人的鞠躬尽瘁之下,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开始向工业现代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许多西方国家也进入了相当严重的污染阶段之中,就好比英国伦敦的雾都之称并不是只因为其迷梦般的薄雾,更多的是像今天中国的雾霾一样。西方国家经历了这一时期之后,他们将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国外那些不发达国家去,而当世界环境状况不断变坏的时候,他们又过来指责落后国家对环境污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对这些国家征收环境治理税。我们且不谈这些国家的嘴脸,自视本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决心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2014年,中国的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33.8%,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1.2%。中国的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比重达到15%。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但在此问题上有自己的担当,不会为了发展就放弃自身生存的自然界。近些年来,国内雾霾的肆虐真正让国人意识到污染的情况有多严重。大家平时见面讨论的问题也都开始聊一聊环境与气候的变迁,也会对糟糕的现状发出无奈的感慨,虽说此种情形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却也足以说明环保的一是已经进入人心,这就是环境治理的人民基础,只有站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合理有效的进行大面积的治理措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让人民知道何为得道,何为失道,人本有避凶趋利的本性,教化之下,更是明达事理,又何愁污染不去?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这样在人类社会之中不断传承,嵌入人类文明之中。而天人对立的斗争又是生存所不可避免的,它存在于所有生命的一生之中。斗争与依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却不能有一方完全被吞噬,不能孤立的存在一个方面,单独的一个方面都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5.

[2]克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8.

[3]吴国盛.追思自然[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328.

[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253.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学 院: 物电学院

专 业: 凝聚态物理

课 题: 斗争与依赖共存

班 级: 15物研

姓 名: 张乾

学 号: [1**********]

任课老师: 骆辉

摘要

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是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进行的两种相反的态度,也是共同存在两种活动。人类依赖与自然界同时又要不断与自然界抗争以求得生存。而自然界既依靠人类得以延续,又要防止被人类过度使用。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斗争与依赖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

关键词 天人对立;天人合一;人类;自然界

1自然界的存在

自然界是何时开始存在的?有人觉得自然界的存在就像是它本应该存在一样不能解释,这当然是一个模糊的答案。当整个宇宙还是一个蕴含了大量微观粒子混混沌沌的奇点时,它并不具有任何能够符合自然定义的特征,所以这时候没有自然界,只有混沌。尽管所学的大部分哲学概念里都会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针对人类而言。能够认知的存在才可以称之为存在,这种想法当然有些离奇。因为科学的工作正是不断发掘人类以前所不能认知的事物。就如同上次的希格斯玻色子和今年的中微子振荡一样,他们存在着,而我们却不知道。我们不是不想知道,而是不能知道。不能认知的事物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没有认知主体的时候,也即没有智慧生命的情况下,客体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呢?

那个混沌的奇点在经历了全面的大爆炸之后,这个世界的源头出现了。爆炸过程中各种粒子在某种规律的支配下自由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同时也遗留了很多来不及动作的奇葩粒子。就比如说,当研究某个元素时,你会看到它有多少个质子、中子和电子。或者说,这些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组合形式决定了这个元素。而维持这种组合形式的简单说法似乎就是稳定。对,就是稳定,这些粒子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稳定存在,才能为我们所感官到。稳定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最大规律,这个规律十分强大,顺者昌,逆者忘,不稳定的存在最终都要被抹去,显然经过多年的科学文化学习之后,我并不能明白为什么宇宙要趋向稳定,但至少我能知道在这种支配性的规律之下,星光璀璨的宇宙才真正诞生了。这个拥有着无数庞大的星系,而其中又存在着无数奥妙无穷的天体。虽然并不知道这个宇宙又存在于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之中,但这并不会使我们感到悲观,毕竟我们只是在其中一颗微小的行星之上。正如我从小就知道的那样,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被认为是一颗真正神奇的天体,原因就是我们的存在。我们完全不必担心会被非碳基智慧生命所嘲笑,毕竟,从未发现过这种生命。但是他们不存在吗?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之后,似乎整个宇宙活动都是用h=6.626×10 34这种能量砖头做出来的。假如这时换一块更小一点的砖头建造,人类会不会被吓到?不会,一定不会。因为我们认识不到另一种砖头。这就好比分别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二维空间里的生物从来都不可能见面一样,即使我们的世界跟另一个世界近在咫尺,你也不可能跟他世界的人

打声招呼。我世界就是自然数1、2、3,他世界就是1和2之间那个你认为不存在的整数。

自从原始海洋出现单细胞生物开始,自然界的演化可以说是真正开始了,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各种生物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任何一种生命的形式都会被尝试。这期间,水生的、爬行的、飞行的和两栖的各种形态成为主流,大家占据不同的空间以求得更大的生存概率。然而我觉得,在诸多生命形式之中,植物才是最伟大的一种。选择植物这种生命形态,就意味着放弃了移动,甚至是交流。这种奉献自己的生存方式无疑是最为有效的,至少在人类出现以前是这样的。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产者群体,几乎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身影,其他生物不断地啃食他们,但无论如何却又离不开他们。植物这种化斗争为依赖的能力才是真正让人折服的。

两亿三千万年前,恐龙这个时代霸主的出现令地球生所有生命都臣服其淫威之下。关于恐龙的统治,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根据现代科学的结论,恐龙这种动物的脑容量很小,也表示其智慧等级很低,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称霸地球,就是靠着庞大的体型吗?恐龙的种类十分繁多,许多体型庞大的动物都被称作恐龙,事实上这只是一种叫法,像鱼龙之类的实际上不能称之为恐龙,而是与恐龙同时期的地球共同统治者。自然地规律就是单靠体力不可能出现先进的文明。恐龙微弱的脑力使这种大型动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人说是在恐龙种族结构最为脆弱时遭遇了小行星撞击,也有人说是遭遇了冰川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此强大的巨型生命就这样神秘消失,也正为人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或许是自然界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更聪明一些,所以在灵长类的进化中,有一个种群就不断地强化他们的智力,作为新时代即将登场的地球主人,足够用的智力使我们把自己从动物之中分离出来,人类开始支配这个地球。

从人类一出现就决定了其必须要与自然作斗争。当时的地球环境对人也像今天一样严峻,人类要面对的不是日渐崩坏的生态系统,而是丰富的生物圈里的其他动物。一旦这种斗争开始,人类在意识中也就把自己放在了自然地对立面。这时的自然界包括除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以及非生命物质。

2天人对立的必要性

在石器时代,人们用以武装自己的东西十分简单,一般都以粗暴型为主,棍子石头是最为常见的武器。这样的战斗力在对上大型掠食性动物时并不占优势,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人类需要不断地削弱自然界的攻击性,

通识增强自身能力以减少来自自然界的威胁。

在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完成了直立人到智人的进化,此时,人类主要与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作斗争,凭借着较为优秀的工具,人类才有了发展自己的时机。这次的发展是较为高级的社会文明出现的契机,集智这种现象才表现的更加突出。越来越庞大的种群数量,势必会产生更加聪明的个体。而对于恐龙而言,集智显然不明显,他们或许选择进化出体型更巨大的个体,但食物的匮乏使恐龙最终只留下了鸟类这种较小且无脑的生命形态。这个时期的人类的主要目的是种族延续,他们的主要食物是来自于自然界的植物果实以及可捕捉的动物。这是一个较为野蛮的时代,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以斗争为主,通过斗争来获取生存条件达到依赖的目的。

进入农耕文明的发展时期之后,这种斗争的必要性并没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弱,相反有了更加紧张的趋势。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升,在此种能力的作用下,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局限在一小片丛林之中,要在地球上划出一块土地来建立代表了地球最高智慧的人类社会文明。人类需要大量地砍伐原始森林,将动物驱逐进深山老林,以扩展人类的生存空间。这使得这一时期人类社会中最主要的财富标志便是拥有的土地。此时的人类有着自然界难以抵挡的力量,其改造自然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当然并非所用人都有如此雄心大志,大多数人还是为了生计而奔波。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作为人类社会中的圣贤,他们提出了师法自然、归于自然的思想主张。道家是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上,道家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表达了世间万物的平等性。而对于天的博大而随之产生的仰慕之情,使得道家以天地法则为生活准则,以求与天地同化。在此基础之上,到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只是简单的融入自然中去,以自然的规律去规范人的行为。这种思想的产生,可以说是一种超前意识,在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便能够考虑到人类需要重新归入自然,以免背离自然而产生不可挽回的结果。虽说在当时有许多响应者,但是毕竟世人多愚昧,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预见未来的能力。所以道家学说除了少数朝代被统治阶级所利用而奉为国教,大部分时间都作为一种超脱俗世的理想主义学派。道家学说不如儒家经世致用,儒家入世修身,为封建帝王所喜欢,因而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对于天人关系上,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以严格礼乐制度将人们强行拖入一个个思想框框中去。儒家更加注重人人关系,奉行君权至上,所以在人与自然的方面远不及道家。

3天人合一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生产力也空前进步,但是随之带来的则是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在人类的干涉下已经显得微不足道。在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需要考虑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当人类为了生存而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面对人类的步步紧逼自然界可以说是且战且退,一方面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产生了许多极端的气候,另一方面也确实无力阻挡人类疯狂的欲望。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对于这个世界资源利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从最早的木石材料到现在的石油矿产。人类要榨干自然界的每一分油水,而从人类本身依存于自然界这个角度来看,这无异于自杀。道家的老子先生曾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说,这种想法是以一种阻止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式去求得与自然界的稳定共存。按照当今世界的发展速度,若在自然界完全崩坏以前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那就如哲学里的一句话一样:一切事物,从出生开始,势必将走向灭亡。的确,有生有死才是自然规律,这是宇宙之中的天体也无法避免的命运。倘若真是如此,那么延缓灭亡是不是一种有效的生存方式呢?或者说,假如道家提出的社会模型实现了的话,我们以一种较为落后的文明一直生存到地球毁灭,是不是也是一种简单的解救方案。当然,这属于坐以待毙的方法,而不断发展科技确实有可能去创造新的生存机会的道路。但是我们要保证的一点就是不能在找到解决方案之前就自行毁灭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多面临的最大问题。

科技的发展进步不论是缓慢还是迅速,终究都是在前进。而自然环境的破坏却不能听之任之。如果发展先进科技的代价就是消耗自然界,那么这种方式无疑是将所有地球上的生命置入危险的境地,毕竟没有谁能保证在资源耗尽之前会找到可以到达的另一个地球。也许有人会寄希望于澳洲科学家上周才发现不久的超级地球“Wolf 1061c”,毕竟它距离地球仅14光年,目前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发现距离人类最近的超级地球,而且据推测上面可能有水,温度合宜,适合人类居住。就算当地球实在不能承受人类的糟蹋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消耗几代人时间的太空旅行去登陆这颗星球,然而那时的地球肯定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建成一个像样的大型太空运输舰队。想想就当今地球人口来计算,60亿人这个数字十分可怕。就算把现在所有的民用飞机都升级为太空飞机,每架飞机采用最大载重,不考虑人员所需的生态系统,一次也不足1亿人。对于地球而言,60亿与59亿并没有区别。许多科幻小说与影视作品给人们以极大的遐想,然而对于眼前所面临的问题而言,那都是瞎想。最近在南京地区雾霾都已经升级为红色,这已经不是什么影响到人们生活质量的问题了,它所表明的问题是:如果社会照此发展下去,人们必定撑不到走出地球的那一刻。

人类应当与自然界和谐地相处,或者说以一种重归自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个曾经孕育了人类的母亲。人类知道如何使自然界合理有序地运行,更可以使她更合理地完成每一次循环,

只不过在面对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时,大部分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牺牲自然环境以换取经济高速发展,哪怕这个发展期很短暂,人们也照样趋之若鹜。在没有受到真正的死亡威胁时,人们是不会停下手中的工具的,但倘若真的到了那一下天才醒悟就太晚了。只有从现在开始,遏制住环境崩坏的局面,才会有以后的生活。这必须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只有这样,在较大层面的人类活动上的决定才会朝着有利于自然界恢复往日生机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每每都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的。当人们真正开始与自然界合二为一时,许多问题必然会迎刃而解。

4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的互补性

天人合一不是简单地要求人类重归于自然界。放弃当今世界的大机械文明将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缺少了现代社会技术的庇护,人类又将会进入到死亡的威胁之中。这个时候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天人对立,人类依赖自然界,可以通过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求得和谐相处。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所亟需的生产资料,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合理的使用能使自然循环更加科学,而不加控制的乱砍滥伐必将导致资源枯竭、循环中断。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是当今世界各国参与的重要环境会议的贯彻实施和社会上的许多环境保护组织发起的绿色行动,这些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天人合一就是要将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界的长久稳定联系在一起。人和自然一体才是真正的地球命运共同体,而不是狭义的全世界人民大联合。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有其一定的互补性,这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两面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征服自然,也不是自然吞没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斗争性又有依赖性。斗争性体现在人不可能像其他动物一样作为一种简单地杂食性动物再次返回自然界,那就太可笑了。作为一种有着自己文明的种族,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传承,而实际上没有必要这么做。这种文明可以为自然界的兴旺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不应该被淹没在兽性之中。当然,自然界也不可能任由人类为所欲为,不管人们以为已经掌握了多少自然运转的规律,当真正的灾难来临时,人们并不能做出太激烈的挣扎。这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这种作用的存在正是用来惊醒世人,那些兀自沉迷于无限制开发资源的幻想中的人应该得到自然界的惩罚。自然界以其天然的机制从而拥有了守住最后一块阵地不失的能力,不过这只是针对于理智的人类来说。依赖性体现在人必须依托自然资源去生存,这是从一开始就不曾改变过的事实。这其实很容易说明,或者说,最开始的时候,人本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后虽然分化出人类社会,但却不能与自然界分离。人类必须进行必要的生命活动,而这些生命活动无不是建立在自然界的基础之上。同时,自然界也需要依赖人类。自然界的现状,

假如全靠自己的恢复力,那将是极长的时间。在这个回复时间内最重要的莫过于人类的配合,如果有人类的帮助那就更加方便了。毕竟自然界是无意识的,而人类是有意去引导一些客观行为的生命体。人类可以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自然界恢复策略,这正是自然界所需要的。 5如何发挥这种互补性

如今的地球,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陆地郁郁葱葱,海洋清洁干净的地球了。首先是植被的严重破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各色植物被作为食物、建材等原料被使用,同时也被其他动作所食用。这来时很正常的一件事,却由于人类的过度使用而造成了严重后果。人类大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河流两岸植被锐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在内陆干旱地区的植被消失之后,则形成了大面积的戈壁滩和沙漠,成为生命禁区。在没有严格的治理下,沙漠面积还在不断增大,许多城市都面临沙尘暴袭击的威胁,而且经常处于黄沙漫天的天空之下。植被的流失更使得大量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濒危动物或者直接灭绝。大量的物种不断灭绝预示着地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降,食物网中每一级生物的灭绝都会使相邻生物产生巨大的改变,这本是一个完整稳定的网络,断掉一个点就有可能断掉一条线,一条线的缺失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食物网的崩溃。如果单单是植被的问题,那还不足以是环境恶化到不可控制。对环境最致命的一点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污染。这种污染是全面的污染,气体、固体、液体甚至是光。大量的工业废气被毫无限制的释放进入大气层,其中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在近年来已经不是学术名词了,每个温暖的冬天都是在提醒你: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污染的结果。而类似于二氧化硫之类的气体造就的酸雨更是使许多建筑被腐蚀的面目全非,人们甚至不敢在下雨天随意出行。更严重的是一些含氟气体的排放造成了臭氧层的破坏,使得南极大陆上空出现巨大的臭氧层洞,哪里的生物将直面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而对于人类来说,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体产生癌变。这些工业废气改变了人们对于科技的热情,反而使有的人进行倒退文明的极端行动,虽不可取,但也足以看得出废气污染的严重。相对于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形成的垃圾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一般的固体垃圾兵没有太大的危害。但是若是核废料那就不一样了。自从二战中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之后,整个世界都为这种武器的霸道所震慑,转而开始全力研发这种超级武器。为了地球的安全,几个国家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将核武器转变为核能的安全利用。这本是一个对于当前资源紧缺、能源不足的局面的一种极为有利的解决方案,却随着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的发生,为这种能源利用的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在中国国内许多新核电站的建设阻力往往不是技术或者资金问题,而是当地人的极力反对。人们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不免草木皆兵,以至

于只要有安全隐患就必须反对到底。除了这些污染,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许多水生生物进入灭绝的前奏,而人类经常食用的鱼类也由于含有过多的重金属而成为毒药。而大城市的玻璃幕墙的光学效果又造就了许多交通事故。

污染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人类认识不到这种状况所带来的危害。当然,更多的时候不是认识不到,而是熟视无睹。大家见惯了这种情况,心里面也极为反感这种情形,但是却很少去思考应该去怎么做。对于环境的破坏,大多数人一说起来也都是痛心疾首,暗自咒骂,但是轮到自己去做的时候,往往也是随大流,没有多少人会站出来做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有效活动。大家把环境污染停留在了看到的境地,而没有过多的思考如何去改变当前的局面,也主要是由于这并非一人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破坏的情况由来已久,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解决掉的,但是这一两个人却很重要,因为真正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千千万万的个人去积极参与才能有所成效。这个社会永远都不缺乏智者,历代圣贤便是佐证。现如今社会上,仁智之人也并不少见,他们会在生活中不断去质问整个宇宙,考虑这些全人类所面临的棘手难题。这也就是说,作为普通人,我们所做的并不是去站在智者的肩膀上思考问题,而是沿着贤者的手指前进即可。

面对这种环境亟待解救的局面,往往是国家层面的决策和国际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产生有力的措施。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今,世界各国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多年谈判,历经波折。多数情况下,气候大会都陷入互相推诿的“扯皮式谈判”,而不是就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商谈。可以预料,如果不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采取真正有效和协同的行动,我们最终将为全球变暖的后果买单。在这个方面,中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一是因为中国在前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二是中国作为治理环境问题的大国,其在国际社会活动的参与能使得这些会议更有意义。在几代领导人的鞠躬尽瘁之下,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开始向工业现代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工业革命之后,许多西方国家也进入了相当严重的污染阶段之中,就好比英国伦敦的雾都之称并不是只因为其迷梦般的薄雾,更多的是像今天中国的雾霾一样。西方国家经历了这一时期之后,他们将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国外那些不发达国家去,而当世界环境状况不断变坏的时候,他们又过来指责落后国家对环境污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当对这些国家征收环境治理税。我们且不谈这些国家的嘴脸,自视本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决心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2014年,中国的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33.8%,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1.2%。中国的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比重达到15%。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发展,但在此问题上有自己的担当,不会为了发展就放弃自身生存的自然界。近些年来,国内雾霾的肆虐真正让国人意识到污染的情况有多严重。大家平时见面讨论的问题也都开始聊一聊环境与气候的变迁,也会对糟糕的现状发出无奈的感慨,虽说此种情形并不能改变什么,但却也足以说明环保的一是已经进入人心,这就是环境治理的人民基础,只有站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合理有效的进行大面积的治理措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让人民知道何为得道,何为失道,人本有避凶趋利的本性,教化之下,更是明达事理,又何愁污染不去?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这样在人类社会之中不断传承,嵌入人类文明之中。而天人对立的斗争又是生存所不可避免的,它存在于所有生命的一生之中。斗争与依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却不能有一方完全被吞噬,不能孤立的存在一个方面,单独的一个方面都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5.

[2]克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8.

[3]吴国盛.追思自然[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328.

[4]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253.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


相关文章

  •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 万方数据 万 方数据 水土保持通报第2I卷 均面积最大,为742}m2/个,而阶地藏蒿草-木里苔草一无脉苔草沼泽的最小,为4hm2/个.图斑单元平均面积与景观破碎化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阶地藏蒿草一木里苔草一无脉苔草沼泽景观已f一分破碎. 表 ...查看


  •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 2009版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 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 序号: 编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三.重要科学发现 四.第三方评价 五.论文.论著目录 (推荐单位推荐不填此表) 2009版 九.英文版推荐书 T ...查看


  • 具有变异特征的蚁群算法
  •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9年 第36卷 第10期 Vol.36 No.10 1999 具有变异特征的蚁群算法 吴庆洪 张纪会 徐心和 摘 要 蚁群算法是一种新型的模拟进 ...查看


  • 总结武汉大学百家选课经验
  • 总结武汉大学百家选课经验--终结版 来源: 王小小灰的日志 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 水安全与水管理 李可可 数学与自然1分:大一下时上的,老师比较有气质:经常签到,都是同学帮签的.快期末时,有个分组做PPT展示,我们组全是我一个人做的:考试是现 ...查看


  •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论文相似性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8e1fd827-6c29-4e90-8598-9eeb009c7120检测日期:2011年05月22日 检测范围: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检测结果: 一. ...查看


  • 科技论文的特点与写作技巧初探
  • [编者按] 针对有些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因平时忙于具体工作,而忽视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或想提笔总结归纳而不知道怎么提炼.如何规范撰写的问题.<人民长江>编辑部特刊选原<华中理工大学学报>主编钱文霖教授的文章 ...查看


  •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王良健 (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长沙410079) [摘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学术界及旅游管理部门备受关注的课题,科学地制订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实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按 ...查看


  • 科技手抄报:怎样写科学小论文
  • 怎样写科学小论文 一.什么是科学小论文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 ...查看


  • [科学]和[自然]两大权威杂志质疑心理学研究的可信度
  • 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点击报名??:雅思托福一对一课程 众所周知,中国的论文造假严重不可信,"垃圾论文满天飞".然而,最近权威杂志<科学>和<自然>竟然表示,不要相信任何心理学研究论文.或许可 ...查看


  • 2016年[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的通知
  • 西南大学文件 西校„2015‟620号 关于印发<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 <西南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成果及平台分类与认定办法>已经校学术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