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二五规划doc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美好发展愿望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

第一节 发展环境。。。。。。。。。。。。。。。。。。。。。。。。。。。。。。。。。。。。。。。。。。。。。。。。。1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6

第三节 发展目标。。。。。。。。。。。。。。。。。。。。。。。。。。。。。。。。。。。。。。。。。。。。。。。。7

第二章 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2

第一节 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2

第二节 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13

第三节 优化制造业布局 14

加快率先发展

第三章 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 16

第一节 建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 16

第二节 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17

第三节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18

第四节 建设西部地区消费中心 19

第五节 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20

第四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 22

第一节 优化城镇化战略格局 22

第二节 全面提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3

第三节 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24

第四节 加快发展区县城和小城镇 25

第五节 建设宜居重庆 26

第五章 建设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28

第一节 建设畅通重庆 28

第二节 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32

第三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 34

第四节 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35

统筹协调发展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7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7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38

第三节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39

第四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40

第五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40

第七章 加快三峡库区后续发展 42

第一节 促进三峡库区安稳致富 42

第二节 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43

第三节 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43

第八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5

第一节 全面提升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水平 45

第二节 促进渝东北地区繁荣稳定 45

第三节 加快渝东南地区特色发展 46

第四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格局 46

第五节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47

第九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9

第一节 建设森林重庆 49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51

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52

第四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54

发展动力源泉

第十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56

第一节 促进就业和劳动关系和谐 56

第二节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57

第三节 建设健康重庆 58

第四节 建设平安重庆 60

第五节 提升人口服务水平 62

第十一章 发挥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示范作用 64

第一节 推动核心区域发展领先领跑 64

第二节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区 66

第三节 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67

第十二章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69

第一节 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 69

第二节 深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70

第三节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大通道和保税(港)区

第四节 构建区域协作新格局 72

第十三章 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73

第一节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73

第二节 完善住房制度改革 73

第三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74

第四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75

第五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75

第十四章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77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77

第二节 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78

第三节 建设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 80

第十五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82 71

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82

第二节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83

第三节 繁荣文化艺术 83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84

发展保障措施

第十六章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85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5

第二节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86

第三节 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 86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87

第十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88

第一节 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88

第二节 强化投资和项目支撑 88

第三节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89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美好发展愿景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准确把握未来形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抓住“314”总体部署、国发[2009]3号”文件、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两江新区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金融业突飞猛进,现代产业高地快速崛起。“四件大事”历史任务基本完成,113.8万移民搬迁任务胜利完成,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活力,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

态环境质量大为改观。“五个重庆”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品质和功能同步提升,全面完成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任务,在西部地区率先取消二级路收费,“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五干线”铁路网建成,森林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市民健康素质、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两江新区起步良好,两大保税(港)区启动运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历史性大跨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入,住房、户籍、城乡建设用地等改革强力推进,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实现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的重大转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民生十条”增添惠民新措施和发展新动力;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13.1%;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优化发展;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有力,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城乡全覆盖。社会更趋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开展“打黑除恶”,加强警务改革创新,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心百姓疾苦,化解社会矛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奠定良好基础,“唱读讲传”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的五年;是重庆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实现重要突破的五年;是重庆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五年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金融危机催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物质基础日益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但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未来较长时期的工作主线。未来五年,重庆面临更多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形成的一系列发展优势将进一步释放效应,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将更加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将更加坚实。更为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举措重民生、顺民意、合民心,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市委、市政府充满信任和信心,全市人民满怀求发展、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展现出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重庆未来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改革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期,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任重道远;对外开放的区域竞争加剧,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圈翼”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发展困难较多;资源环境问题较突出,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任务重,三峡库区等敏感区域环境约束紧;社会民生需求大,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调节利益关系、持续增加就业、保障公共安全、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等任务繁重。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时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着力加快“五个重庆”建设,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构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协调发展。

——突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对区域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提升交通枢纽、金融、商贸、物流等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突出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缩小三个差距的核心任务,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坚

持“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两翼”提速发展,注重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发展问题,缩小区域差距。

——突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更加注重通过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制度和管理创新转变。

——突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树立全球视野,坚持在大开放格局中谋求跨越发展,创新和完善开放模式,走内陆开放之路。加大两江新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力度,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

——突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绿色发展之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314”总体部署相衔接,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新台阶,“五个重庆”、

内陆开放、统筹城乡取得重大进展,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到2015年,在2010年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基本建成,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使重庆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西部增长极逐步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12.5%左右,达到1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0元。建成西部地区现代产业高地,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0亿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三大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科教、文化、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地,对长江上游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三个差距”逐步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缩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圈翼”区域差距缩小到2:1左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个重庆”基本建成。“宜居重庆”,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成为西部最宜居城市之一。“畅通重庆”,铁路营运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新增近1000公里,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森林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绿地增量提质,林业综合效益明显。“平安重庆”,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健康重庆”, 市民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资源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民生十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继续保持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实现更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有力,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初步形成,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更趋和谐稳定。

——内陆开放高地建成。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境外投资300亿美元,建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放高地。

——综合改革重大突破。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户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逐步建立起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耕地保有量确保220.85万公顷。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Ⅱ类。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II级以上天数保持在311天以上。

加快率先发展

第二章 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一节 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放引进、创新模式、集群发展”的原则,推行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2+10”建设方案,即: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 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

和处理中心;集中打造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及系统、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10大重点产业集群,建成万亿级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大基地:

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加快建设西永微电园和空港新城笔记本电脑整机项目,加快发展外围设备、显示器件、电子部件、光电器件和精密模具等集聚度相对较高的配套产业。加快建设铝材、镁材、钢材、化学材料等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笔记本电脑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总部功能区,引导关键部件和模块的开发与产业化。充分发挥惠普亚太结算中心服务电脑制造的金融结算功能,积极引进其他跨国公司或国内龙头企业设立为制造业服务的区域性结算中心。实现产值6500亿元。

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完善高速大容量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及配套体系,吸引大宗数据处理需求企业入驻,积极承接数据外包处理服务,争取建成“国家离岸外包特许产业园”。打造以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集群,积极开拓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建成国内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基础设施、平台环境、应用软件等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云计算。构建数据恢复、容灾备份、应急支援、托管服务、风险评估与咨询等高水平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实现产值1500亿元。

10大集群:

通信设备。建设视频应用工程,重点发展新型手机、打印机、服务器、互联网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及配套产业链,建成国内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设备及系统研发和制造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

高性能集成电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发展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强驱动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实现产值1000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从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着手,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总包企业集团,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环保装备。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空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成套设备、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成套设备等,建成我国重要的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 风电装备及系统。建设国家级风电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积极推进风电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开发,成为我国风电装备产业主要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光源设备。构建硅材料、硅锭和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系统产业链,建成我国重要的光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构建高纯氧化铝粉体、蓝宝石衬底、外延片、芯片、封装、LED绿色光源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LED灯开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金属结构材料、特殊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玻纤材料、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优势领域,建设全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仪器仪表。重点发展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基于混杂和非线性技术的新一代控制系统以及各类网络化、智能化高性能仪器仪表等,建设国内规模最大、产品门类齐全、系统成套能力最强的综合性智能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200亿元。 生物医药。大力发展超声医疗、数字医用设备、生物医用材料与人工组织器官等核

心技术和系列产品,推进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和创新药物产业化,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现产值800亿元。

第二节 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继续实施“大投资、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战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整机+配套”,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建设中国汽车名城、世界摩托车之都、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产业构建原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建成内陆地区资源优化配置、竞争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化工基地、中国铝加工之都和千万吨精品钢材基地;推动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实施成品产业链品牌战略。发挥军工基地优势,发展公共安全装备。引导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以“重庆创造”提升传统制造。

专栏4 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及规模

汽车摩托车产业。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摩托车产业链。加快发展发动机管理系统、自动变速器、汽车制动系统、车用电池及控制器、电机及控制器、汽车传感器、电喷装置、电控油泵、仪表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建设面向全球供货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级客车和摩托车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汽车产量300万辆、摩托车产量1200万辆、产值4500亿元。

装备制造业。提升整机设计制造水平,夯实大型及精密铸锻件、轴承、齿轮、液压件等关键基础件制造能力,增强总包和系统集成能力。扩能上档内燃机、仪器仪表、输变电成套装备、特种船舶及船舶零部件产品、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工程机械、核电配套设备、农业机械、通用机械装备等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

化工产业。重点培育发展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聚氨酯、聚酯、尼龙、聚甲醛等化工新材料、乙烯及下游产品、芳烃及下游产品、天然气精细化工、合成橡胶轮胎等,择优发展煤化工项目。实现产值2500亿元。

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铝材、汽车船舶用钢、铜镁硅有色金属、锰及铁合金、绿色建材、玻璃及玻璃纤维等产业链。实现产值2500亿元。

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家具家电、农产品深加工、造纸及包装印刷、纺织服装制鞋、

五金灯饰、玩具制造、人工宝石、水暖卫浴及建筑产业等。实现产值2500亿元。

第三节 优化制造业布局

打造五大万亿工业板块。按照“2020年前形成五大万亿工业板块”的思路统筹制造业布局。两江新区万亿板块,重点依托龙盛地区和两路保税港区,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西永万亿板块,形成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江南工业走廊万亿板块,依托长寿、涪陵、万州等地区,形成化工、钢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二环沿线万亿板块,依托二环沿线的南岸茶园、巴南环樵坪、九龙坡西彭、北碚、江津、璧山等地区,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铝材加工、生物医药及轻纺等制造业集群。区县万亿板块,各区县特色优势产业共同支撑万亿元工业产值规模。

构建“1+2+4+N”开发区格局。即:“1”,两江新区;“2”,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4”,4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九龙坡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向中梁山以西拓展空间,重点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南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铜锣山以东拓展空间,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装备制造等产业;万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长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N”,区县市级特色工业园区。

专栏5 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10000万台计算机整机,300万台高性能服务器,思科通信产品,3000万台打印机,智能天线、有源设备、微蜂窝基站设备、专网通信系统设备,1000万台(套)移动通信终端及配套零部件, 6英寸芯片,12英寸芯片,通信级塑料光纤产业园,高世代液晶面板,数字视频高清编码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物联网产业集群,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项目。

汽车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地,长安鱼嘴整车和发动机基地,长安福特新工厂及发动机基地,长安铃木鱼洞二工厂,北汽银翔,高档车用轮胎,ZF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等项目。

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城市轨道车辆、高速列车及动车组西部维修中心,高档车铣

数控机床,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端螺杆,智能化仪器仪表,机器人,航空制造,特高压变压器,大型精密铸锻中心等项目。

化工产业。MDI一体化,1000万吨炼油,煤化工,精细化工中间体,84万吨聚酰胺、300亿川维等项目。

材料产业。重钢环保搬迁,西彭工业园高精铝板带箔,年产30万吨航空、航天材料,军工铝材,轨道交通车辆用铝合金材料,年产5000万米玻纤电子布,100万吨再生铝,冷轧及特钢制品,10万吨电解铜、铜材、镁材等项目。

轻纺产业。聚酯化纤,纺织服装制鞋,卷烟结构调整,造纸及纸制品,家电,粮油、肉食、蔬菜等农产品加工,照明五金等项目。

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国家质检中心(重庆)基地,重庆科技检测中心,重庆标准科技馆,汽车试验场等项目。

第三章 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

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提升服务经济水平和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

第一节 建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

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基本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

壮大银行、证券、保险主体金融业。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中国区总部或西部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服务中心,加快新设法人金融机构,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上市、增资扩股,形成明显的总部效应。稳步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发挥银行业资金供给主渠道作用,力争到2015年银行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1。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合理引导企

业实施并购重组,提升西部企业上市路演中心影响力。加快建设保险创新试验区,引导保险资金直接投资。

建设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高地。稳步发展融资担保公司。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创新发展。规范发展境内外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开展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结汇投资便利化试点。支持信托公司做大做强。推动金融(融资)租赁公司发展壮大。积极推进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创新试点。力争2015年,创新型金融机构超过400家,资本规模超过600亿元。

完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股份转让中心,建成全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重要平台。促进金融资产交易所发展,建成区域性金融资产转让平台。提升农村土地、农畜产品、药品器械、股份转让、航运船舶等交易所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规模。推进设立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到2015年,要素市场年交易量超过4000亿元,成为内陆地区相应要素的集散中心和定价中心。

加快建设金融结算中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离岸结算、电子商务国际结算,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人民币境外互换结算。积极发展要素市场交易结算和总部结算,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结算中心。到2015年形成2500亿美元的结算量。

继续深化完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融资监管,加强风险监测与提示,保持良好金融生态。建设西部金融人才高地。加强金融专业院校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国际金融业务专业人才。

第二节 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构筑国际物流大通道,提升物流枢纽集散能力,加快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畅通以重庆为枢纽连接欧亚大陆桥和南亚国际物流通道的现代“丝绸之路”,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增加“五定”班列(轮)和至欧美等地的国际航线。结合“内客外货”交通枢纽布局调整,建设主城“三基地四港区”、洛碛化工物流园、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等国家级物流枢纽,以及市级、地区级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多层级城市配送网络和农村配送网络,形成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城乡整体配送体系。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汽车摩托车、能源、化工、金属材料、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大力发展高端物流,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和电子商务,培育壮大一批五十亿、百亿级骨干物流企业。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区域物流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

专栏6 重大物流平台

主城“三基地四港区”。(1)铁路物流基地:以电子、建材类物流为重点;(2)公路物流基地:以家具、汽摩配件、机电产品类物流为重点;(3)航空物流基地:以快递物品、高端精细物品及生物医药类物流为重点;(4)寸滩港区:以港口集装箱货物为重点;

(5)果园港区:以汽车及零配件类物流为重点;(6)东港港区:以机电、医药产品类物流为重点;(7)黄磏港区:以有色金属、废旧金属、黑色金属类散货物流为重点。 洛碛化工物流园区。以危化品物流为重点。

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以大宗农产品物流为重点。

五大市级物流枢纽。万州、涪陵、长寿、江津、永川。

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黔江-秀山、合川、南川-綦江、忠县-垫江(石柱)、奉节。

第三节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品牌形象,强化整体营销,建成特色鲜明、产品多元、服务最优良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西部

旅游集散中心,到2015年入境旅游突破300万人次。构建山水都市旅游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空间格局。重点打造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天生三硚、温泉之都等旅游精品,将合川钓鱼城、酉阳桃花源等打造成为5A级景区。全面提升观光旅游,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乡村体验旅游,开发邮轮游艇等专项旅游。完善旅游设施,建设百家五星级酒店和一批特色旅游酒店,引进国际顶级酒店管理品牌。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营销,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办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山水都市旅游节和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建设旅游职业学院,培育旅游人才体系,优化旅游环境。

专栏7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重大项目

重点景区景点:

(1)山水都市旅游区:两江四岸滨江休闲带,半岛夜景两江游,渝中区解放碑-大礼堂观光旅游区、红岩联线、洪崖洞、湖广会馆,江北铁山坪,九龙坡九凤山、巴国城,北碚缙云山、大金刀峡、大后港,南岸南山、广阳岛,磁器口,巴南圣灯山、樵坪山、桃花岛;

(2)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寿湖,涪陵白鹤梁、大木,丰都鬼城、南天湖,忠县石宝寨,万州大瀑布群、潭獐峡,开县汉丰湖,云阳张飞庙、龙缸,奉节白帝城、天坑地缝,巫山小三峡、神女溪、神女峰、大昌古镇,巫溪红池坝、宁厂古镇。

(3)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石柱黄水森林公园、千野草场、西沱古镇,大仙女山,乌江画廊,彭水阿依河、郁山古镇、摩围山,黔江小南海、濯水古镇,阿蓬江,酉阳桃花源、龚滩古镇、龙潭古镇、苍蒲盖大草原,秀山洪安边城,酉水河景区。

(4)其他重点景区。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中山古镇,合川钓鱼城、涞滩古镇,永川茶山竹海、重野·奇乐世界、松溉古镇,南川金佛山,綦江古剑山、东溪古镇,潼南“三色”旅游公园、油菜花景区,铜梁巴岳山、安居古镇,大足石刻,荣昌路孔古镇,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梁平双桂堂,城口黄安坝、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

重大旅游项目。红色经典旅游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五方十泉、一圈百泉、两翼多泉,大型主题公园。

重大旅游基础设施。三峡游艇基地,沿江旅游码头,旅游汽车营地,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安全监控系统,五星级游轮,五星级宾馆,西部旅游服务中心,城市旅游标

识系统,长江三峡旅游营销中心。

第四节 建设西部地区消费中心

建设西部地区的消费中心。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服务范围,建成西部地区产品丰富、环境优越、服务一流的消费中心。“购物之都”,打造10大百亿级商圈,建设国际品牌村、商业特色街、中心镇商业中心,推动购物消费,打造西部地区“购物天堂”。加快建设西南大市场,围绕工业品、高技术产品、农产品、小商品等领域建设18个百亿级专业市场集群。“美食之都”,完善餐饮设施,改造提升一批美食特色街,加强餐饮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知名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建设西部地区“美食乐园”。加快发展医疗、美容、健身、保健、养老、家政等社会需求大、对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作用突出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兴消费业态。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支持便利店、小超市进社区、进农村。

第五节 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建设西部地区会展之都。坚持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加快发展会展业,到2015年会展展出面积400万平方米,直接收入50亿元。建设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为核心的悦来会展城,调整优化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展览中心、重庆农业展览中心等会展平台功能。积极举办国际国内重要展览、会议、重大赛事

等活动。围绕重点产业、优势资源、民族文化特色等等大力培育会展品牌。

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深化专业分工,积极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软件设计、信息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法律仲裁、会计税务、咨询评估、并购重组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建设渝中区、北部新区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渝中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专栏8 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

金融业。江北嘴金融核心区、解放碑特色金融街,两江新区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区。 会展业。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三峡库区国际会展中心,渝东南会议展览中心,一批专业会展场馆。

商贸流通业。都市区8个100亿级商圈,万州、涪陵100亿级商圈,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商圈,西部进出口商品集散地,西部农贸城,西部工贸城,西部特色工业品集散地,西南生产资料集散地,西部汽摩贸易城,西部家居装饰城,重庆国际建材商贸中心,商业特色街,社区商业中心,国际品牌村,世界名车4S店集群,“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体系建设及其网点管理,西部电子商务交易中心,重庆国际美食乐园等一批特色美食街区建设,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高技术服务业。“110”数据同城备份、电子CA认证平台、有线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管理及应用平台等信息服务项目;商务部电子商务中心EC平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服务平台、移动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综合服务平台、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项目;北岸创意设计园、星月信息技术服务园、笔记本电脑配套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平台、重大研发仪器仪表共享平台等研发设计服务项目。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美好发展愿望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

第一节 发展环境。。。。。。。。。。。。。。。。。。。。。。。。。。。。。。。。。。。。。。。。。。。。。。。。。1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6

第三节 发展目标。。。。。。。。。。。。。。。。。。。。。。。。。。。。。。。。。。。。。。。。。。。。。。。。7

第二章 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2

第一节 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12

第二节 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13

第三节 优化制造业布局 14

加快率先发展

第三章 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 16

第一节 建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 16

第二节 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17

第三节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18

第四节 建设西部地区消费中心 19

第五节 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20

第四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 22

第一节 优化城镇化战略格局 22

第二节 全面提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3

第三节 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24

第四节 加快发展区县城和小城镇 25

第五节 建设宜居重庆 26

第五章 建设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28

第一节 建设畅通重庆 28

第二节 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32

第三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 34

第四节 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35

统筹协调发展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7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7

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38

第三节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39

第四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40

第五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40

第七章 加快三峡库区后续发展 42

第一节 促进三峡库区安稳致富 42

第二节 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43

第三节 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43

第八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5

第一节 全面提升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水平 45

第二节 促进渝东北地区繁荣稳定 45

第三节 加快渝东南地区特色发展 46

第四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格局 46

第五节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47

第九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9

第一节 建设森林重庆 49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51

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52

第四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54

发展动力源泉

第十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56

第一节 促进就业和劳动关系和谐 56

第二节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57

第三节 建设健康重庆 58

第四节 建设平安重庆 60

第五节 提升人口服务水平 62

第十一章 发挥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示范作用 64

第一节 推动核心区域发展领先领跑 64

第二节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区 66

第三节 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67

第十二章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69

第一节 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 69

第二节 深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70

第三节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大通道和保税(港)区

第四节 构建区域协作新格局 72

第十三章 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73

第一节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73

第二节 完善住房制度改革 73

第三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74

第四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75

第五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75

第十四章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77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77

第二节 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78

第三节 建设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 80

第十五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82 71

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82

第二节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83

第三节 繁荣文化艺术 83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84

发展保障措施

第十六章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85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5

第二节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86

第三节 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 86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87

第十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88

第一节 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88

第二节 强化投资和项目支撑 88

第三节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89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美好发展愿景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准确把握未来形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抓住“314”总体部署、国发[2009]3号”文件、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两江新区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金融业突飞猛进,现代产业高地快速崛起。“四件大事”历史任务基本完成,113.8万移民搬迁任务胜利完成,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活力,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

态环境质量大为改观。“五个重庆”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品质和功能同步提升,全面完成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任务,在西部地区率先取消二级路收费,“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五干线”铁路网建成,森林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市民健康素质、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两江新区起步良好,两大保税(港)区启动运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历史性大跨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入,住房、户籍、城乡建设用地等改革强力推进,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实现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的重大转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民生十条”增添惠民新措施和发展新动力;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13.1%;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优化发展;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有力,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城乡全覆盖。社会更趋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开展“打黑除恶”,加强警务改革创新,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心百姓疾苦,化解社会矛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奠定良好基础,“唱读讲传”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的五年;是重庆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实现重要突破的五年;是重庆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五年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金融危机催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物质基础日益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但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未来较长时期的工作主线。未来五年,重庆面临更多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形成的一系列发展优势将进一步释放效应,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将更加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将更加坚实。更为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举措重民生、顺民意、合民心,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市委、市政府充满信任和信心,全市人民满怀求发展、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展现出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重庆未来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改革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期,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任重道远;对外开放的区域竞争加剧,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圈翼”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发展困难较多;资源环境问题较突出,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任务重,三峡库区等敏感区域环境约束紧;社会民生需求大,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调节利益关系、持续增加就业、保障公共安全、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等任务繁重。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时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着力加快“五个重庆”建设,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构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协调发展。

——突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对区域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提升交通枢纽、金融、商贸、物流等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突出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缩小三个差距的核心任务,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坚

持“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两翼”提速发展,注重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发展问题,缩小区域差距。

——突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更加注重通过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制度和管理创新转变。

——突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树立全球视野,坚持在大开放格局中谋求跨越发展,创新和完善开放模式,走内陆开放之路。加大两江新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力度,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

——突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绿色发展之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314”总体部署相衔接,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新台阶,“五个重庆”、

内陆开放、统筹城乡取得重大进展,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到2015年,在2010年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基本建成,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使重庆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西部增长极逐步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12.5%左右,达到1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0元。建成西部地区现代产业高地,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0亿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三大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科教、文化、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地,对长江上游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

——“三个差距”逐步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缩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圈翼”区域差距缩小到2:1左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个重庆”基本建成。“宜居重庆”,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成为西部最宜居城市之一。“畅通重庆”,铁路营运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新增近1000公里,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森林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绿地增量提质,林业综合效益明显。“平安重庆”,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健康重庆”, 市民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资源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民生十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继续保持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实现更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有力,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初步形成,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更趋和谐稳定。

——内陆开放高地建成。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境外投资300亿美元,建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放高地。

——综合改革重大突破。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户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逐步建立起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耕地保有量确保220.85万公顷。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Ⅱ类。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II级以上天数保持在311天以上。

加快率先发展

第二章 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一节 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放引进、创新模式、集群发展”的原则,推行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2+10”建设方案,即: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 生产基地,形成1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

和处理中心;集中打造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及系统、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10大重点产业集群,建成万亿级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2大基地:

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加快建设西永微电园和空港新城笔记本电脑整机项目,加快发展外围设备、显示器件、电子部件、光电器件和精密模具等集聚度相对较高的配套产业。加快建设铝材、镁材、钢材、化学材料等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笔记本电脑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总部功能区,引导关键部件和模块的开发与产业化。充分发挥惠普亚太结算中心服务电脑制造的金融结算功能,积极引进其他跨国公司或国内龙头企业设立为制造业服务的区域性结算中心。实现产值6500亿元。

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完善高速大容量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及配套体系,吸引大宗数据处理需求企业入驻,积极承接数据外包处理服务,争取建成“国家离岸外包特许产业园”。打造以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集群,积极开拓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建成国内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基础设施、平台环境、应用软件等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云计算。构建数据恢复、容灾备份、应急支援、托管服务、风险评估与咨询等高水平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实现产值1500亿元。

10大集群:

通信设备。建设视频应用工程,重点发展新型手机、打印机、服务器、互联网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及配套产业链,建成国内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设备及系统研发和制造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

高性能集成电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发展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强驱动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实现产值1000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从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着手,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总包企业集团,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环保装备。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空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成套设备、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成套设备等,建成我国重要的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 风电装备及系统。建设国家级风电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积极推进风电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开发,成为我国风电装备产业主要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光源设备。构建硅材料、硅锭和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系统产业链,建成我国重要的光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构建高纯氧化铝粉体、蓝宝石衬底、外延片、芯片、封装、LED绿色光源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LED灯开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金属结构材料、特殊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玻纤材料、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优势领域,建设全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

仪器仪表。重点发展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基于混杂和非线性技术的新一代控制系统以及各类网络化、智能化高性能仪器仪表等,建设国内规模最大、产品门类齐全、系统成套能力最强的综合性智能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200亿元。 生物医药。大力发展超声医疗、数字医用设备、生物医用材料与人工组织器官等核

心技术和系列产品,推进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和创新药物产业化,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现产值800亿元。

第二节 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继续实施“大投资、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战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整机+配套”,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建设中国汽车名城、世界摩托车之都、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产业构建原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建成内陆地区资源优化配置、竞争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化工基地、中国铝加工之都和千万吨精品钢材基地;推动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实施成品产业链品牌战略。发挥军工基地优势,发展公共安全装备。引导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以“重庆创造”提升传统制造。

专栏4 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及规模

汽车摩托车产业。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摩托车产业链。加快发展发动机管理系统、自动变速器、汽车制动系统、车用电池及控制器、电机及控制器、汽车传感器、电喷装置、电控油泵、仪表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建设面向全球供货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级客车和摩托车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汽车产量300万辆、摩托车产量1200万辆、产值4500亿元。

装备制造业。提升整机设计制造水平,夯实大型及精密铸锻件、轴承、齿轮、液压件等关键基础件制造能力,增强总包和系统集成能力。扩能上档内燃机、仪器仪表、输变电成套装备、特种船舶及船舶零部件产品、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工程机械、核电配套设备、农业机械、通用机械装备等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

化工产业。重点培育发展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聚氨酯、聚酯、尼龙、聚甲醛等化工新材料、乙烯及下游产品、芳烃及下游产品、天然气精细化工、合成橡胶轮胎等,择优发展煤化工项目。实现产值2500亿元。

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铝材、汽车船舶用钢、铜镁硅有色金属、锰及铁合金、绿色建材、玻璃及玻璃纤维等产业链。实现产值2500亿元。

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家具家电、农产品深加工、造纸及包装印刷、纺织服装制鞋、

五金灯饰、玩具制造、人工宝石、水暖卫浴及建筑产业等。实现产值2500亿元。

第三节 优化制造业布局

打造五大万亿工业板块。按照“2020年前形成五大万亿工业板块”的思路统筹制造业布局。两江新区万亿板块,重点依托龙盛地区和两路保税港区,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西永万亿板块,形成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江南工业走廊万亿板块,依托长寿、涪陵、万州等地区,形成化工、钢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二环沿线万亿板块,依托二环沿线的南岸茶园、巴南环樵坪、九龙坡西彭、北碚、江津、璧山等地区,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铝材加工、生物医药及轻纺等制造业集群。区县万亿板块,各区县特色优势产业共同支撑万亿元工业产值规模。

构建“1+2+4+N”开发区格局。即:“1”,两江新区;“2”,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4”,4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九龙坡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向中梁山以西拓展空间,重点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南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铜锣山以东拓展空间,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装备制造等产业;万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长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N”,区县市级特色工业园区。

专栏5 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10000万台计算机整机,300万台高性能服务器,思科通信产品,3000万台打印机,智能天线、有源设备、微蜂窝基站设备、专网通信系统设备,1000万台(套)移动通信终端及配套零部件, 6英寸芯片,12英寸芯片,通信级塑料光纤产业园,高世代液晶面板,数字视频高清编码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物联网产业集群,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项目。

汽车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地,长安鱼嘴整车和发动机基地,长安福特新工厂及发动机基地,长安铃木鱼洞二工厂,北汽银翔,高档车用轮胎,ZF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等项目。

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城市轨道车辆、高速列车及动车组西部维修中心,高档车铣

数控机床,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端螺杆,智能化仪器仪表,机器人,航空制造,特高压变压器,大型精密铸锻中心等项目。

化工产业。MDI一体化,1000万吨炼油,煤化工,精细化工中间体,84万吨聚酰胺、300亿川维等项目。

材料产业。重钢环保搬迁,西彭工业园高精铝板带箔,年产30万吨航空、航天材料,军工铝材,轨道交通车辆用铝合金材料,年产5000万米玻纤电子布,100万吨再生铝,冷轧及特钢制品,10万吨电解铜、铜材、镁材等项目。

轻纺产业。聚酯化纤,纺织服装制鞋,卷烟结构调整,造纸及纸制品,家电,粮油、肉食、蔬菜等农产品加工,照明五金等项目。

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国家质检中心(重庆)基地,重庆科技检测中心,重庆标准科技馆,汽车试验场等项目。

第三章 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

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提升服务经济水平和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

第一节 建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

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基本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

壮大银行、证券、保险主体金融业。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中国区总部或西部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服务中心,加快新设法人金融机构,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上市、增资扩股,形成明显的总部效应。稳步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发挥银行业资金供给主渠道作用,力争到2015年银行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1。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合理引导企

业实施并购重组,提升西部企业上市路演中心影响力。加快建设保险创新试验区,引导保险资金直接投资。

建设创新型金融机构集聚高地。稳步发展融资担保公司。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创新发展。规范发展境内外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开展外资私募股权基金结汇投资便利化试点。支持信托公司做大做强。推动金融(融资)租赁公司发展壮大。积极推进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创新试点。力争2015年,创新型金融机构超过400家,资本规模超过600亿元。

完善金融要素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股份转让中心,建成全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重要平台。促进金融资产交易所发展,建成区域性金融资产转让平台。提升农村土地、农畜产品、药品器械、股份转让、航运船舶等交易所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规模。推进设立全国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到2015年,要素市场年交易量超过4000亿元,成为内陆地区相应要素的集散中心和定价中心。

加快建设金融结算中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离岸结算、电子商务国际结算,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人民币境外互换结算。积极发展要素市场交易结算和总部结算,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结算中心。到2015年形成2500亿美元的结算量。

继续深化完善金融发展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融资监管,加强风险监测与提示,保持良好金融生态。建设西部金融人才高地。加强金融专业院校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国际金融业务专业人才。

第二节 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构筑国际物流大通道,提升物流枢纽集散能力,加快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畅通以重庆为枢纽连接欧亚大陆桥和南亚国际物流通道的现代“丝绸之路”,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增加“五定”班列(轮)和至欧美等地的国际航线。结合“内客外货”交通枢纽布局调整,建设主城“三基地四港区”、洛碛化工物流园、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等国家级物流枢纽,以及市级、地区级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多层级城市配送网络和农村配送网络,形成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城乡整体配送体系。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汽车摩托车、能源、化工、金属材料、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大力发展高端物流,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和电子商务,培育壮大一批五十亿、百亿级骨干物流企业。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区域物流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

专栏6 重大物流平台

主城“三基地四港区”。(1)铁路物流基地:以电子、建材类物流为重点;(2)公路物流基地:以家具、汽摩配件、机电产品类物流为重点;(3)航空物流基地:以快递物品、高端精细物品及生物医药类物流为重点;(4)寸滩港区:以港口集装箱货物为重点;

(5)果园港区:以汽车及零配件类物流为重点;(6)东港港区:以机电、医药产品类物流为重点;(7)黄磏港区:以有色金属、废旧金属、黑色金属类散货物流为重点。 洛碛化工物流园区。以危化品物流为重点。

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加工区。以大宗农产品物流为重点。

五大市级物流枢纽。万州、涪陵、长寿、江津、永川。

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黔江-秀山、合川、南川-綦江、忠县-垫江(石柱)、奉节。

第三节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品牌形象,强化整体营销,建成特色鲜明、产品多元、服务最优良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西部

旅游集散中心,到2015年入境旅游突破300万人次。构建山水都市旅游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空间格局。重点打造长江三峡、大足石刻、山水都市、乌江画廊、天生三硚、温泉之都等旅游精品,将合川钓鱼城、酉阳桃花源等打造成为5A级景区。全面提升观光旅游,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乡村体验旅游,开发邮轮游艇等专项旅游。完善旅游设施,建设百家五星级酒店和一批特色旅游酒店,引进国际顶级酒店管理品牌。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营销,打造世界级旅游品牌,办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山水都市旅游节和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建设旅游职业学院,培育旅游人才体系,优化旅游环境。

专栏7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重大项目

重点景区景点:

(1)山水都市旅游区:两江四岸滨江休闲带,半岛夜景两江游,渝中区解放碑-大礼堂观光旅游区、红岩联线、洪崖洞、湖广会馆,江北铁山坪,九龙坡九凤山、巴国城,北碚缙云山、大金刀峡、大后港,南岸南山、广阳岛,磁器口,巴南圣灯山、樵坪山、桃花岛;

(2)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长寿湖,涪陵白鹤梁、大木,丰都鬼城、南天湖,忠县石宝寨,万州大瀑布群、潭獐峡,开县汉丰湖,云阳张飞庙、龙缸,奉节白帝城、天坑地缝,巫山小三峡、神女溪、神女峰、大昌古镇,巫溪红池坝、宁厂古镇。

(3)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石柱黄水森林公园、千野草场、西沱古镇,大仙女山,乌江画廊,彭水阿依河、郁山古镇、摩围山,黔江小南海、濯水古镇,阿蓬江,酉阳桃花源、龚滩古镇、龙潭古镇、苍蒲盖大草原,秀山洪安边城,酉水河景区。

(4)其他重点景区。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中山古镇,合川钓鱼城、涞滩古镇,永川茶山竹海、重野·奇乐世界、松溉古镇,南川金佛山,綦江古剑山、东溪古镇,潼南“三色”旅游公园、油菜花景区,铜梁巴岳山、安居古镇,大足石刻,荣昌路孔古镇,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梁平双桂堂,城口黄安坝、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

重大旅游项目。红色经典旅游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五方十泉、一圈百泉、两翼多泉,大型主题公园。

重大旅游基础设施。三峡游艇基地,沿江旅游码头,旅游汽车营地,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安全监控系统,五星级游轮,五星级宾馆,西部旅游服务中心,城市旅游标

识系统,长江三峡旅游营销中心。

第四节 建设西部地区消费中心

建设西部地区的消费中心。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服务范围,建成西部地区产品丰富、环境优越、服务一流的消费中心。“购物之都”,打造10大百亿级商圈,建设国际品牌村、商业特色街、中心镇商业中心,推动购物消费,打造西部地区“购物天堂”。加快建设西南大市场,围绕工业品、高技术产品、农产品、小商品等领域建设18个百亿级专业市场集群。“美食之都”,完善餐饮设施,改造提升一批美食特色街,加强餐饮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知名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建设西部地区“美食乐园”。加快发展医疗、美容、健身、保健、养老、家政等社会需求大、对增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作用突出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增值服务、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网络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兴消费业态。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支持便利店、小超市进社区、进农村。

第五节 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建设西部地区会展之都。坚持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加快发展会展业,到2015年会展展出面积400万平方米,直接收入50亿元。建设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为核心的悦来会展城,调整优化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展览中心、重庆农业展览中心等会展平台功能。积极举办国际国内重要展览、会议、重大赛事

等活动。围绕重点产业、优势资源、民族文化特色等等大力培育会展品牌。

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深化专业分工,积极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快发展研发设计、软件设计、信息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法律仲裁、会计税务、咨询评估、并购重组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建设渝中区、北部新区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渝中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专栏8 服务业发展重大项目

金融业。江北嘴金融核心区、解放碑特色金融街,两江新区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园区。 会展业。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三峡库区国际会展中心,渝东南会议展览中心,一批专业会展场馆。

商贸流通业。都市区8个100亿级商圈,万州、涪陵100亿级商圈,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商圈,西部进出口商品集散地,西部农贸城,西部工贸城,西部特色工业品集散地,西南生产资料集散地,西部汽摩贸易城,西部家居装饰城,重庆国际建材商贸中心,商业特色街,社区商业中心,国际品牌村,世界名车4S店集群,“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体系建设及其网点管理,西部电子商务交易中心,重庆国际美食乐园等一批特色美食街区建设,乡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高技术服务业。“110”数据同城备份、电子CA认证平台、有线数字电视增值业务管理及应用平台等信息服务项目;商务部电子商务中心EC平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服务平台、移动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综合服务平台、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项目;北岸创意设计园、星月信息技术服务园、笔记本电脑配套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平台、重大研发仪器仪表共享平台等研发设计服务项目。


相关文章

  • 安全自评报告基础分部.doc23
  • 重庆乐尔佳机械有限公司综合楼工程 主体分部工程 安 全 自 评 报 告 工程名称:重庆乐尔佳机械有限公司综合楼工程 工程地址:黔江区正阳 建设单位:重庆乐尔佳机械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重庆渝宏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重庆市黔江区黔建工程监 ...查看


  • 国务院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doc
  • 国务院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作者: 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02期 國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9日主持召开國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和國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讨 ...查看


  • 重庆微企政策.doc
  • 微型企业可享受国家哪些优惠? 优惠有以下三方面: (一)财政扶持政策.市级财政部门每年根据市微企办确定的各区县(自治县)微型企业发展计划,安排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资金预算,将补助资金切块下达给各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对市 ...查看


  • 重庆瞬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计划说明书(DOC_47)
  • 重庆市瞬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定向增资计划说明书 项目名称 地 址 电 话 400电话 网 址 联 系 人 邮 编 编制日期 琦然易购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重庆市江北区五里店格林空间21楼 023-62892764 400-023-9663 ww ...查看


  • 2014年商业地产营销策划方案大全
  • 2014年商业地产营销策划方案大全 [内容简介] 智地网[商业地产营销策划招商销售方案与商业地产培训视频大全]内容包括:商业地产投资.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管理流程.商业地产开发运营模式.商业地产策划.商业地产招商.商业地产销售.商业地产广告文案 ...查看


  • 学校督导室工作手册doc
  • 重庆市垫江县龙岗小学督导工作室 记 录 册 二 0 一四年二月十五日 -1- 重庆市垫江县龙岗小学督导工作室 学校督导工作室主任: 吴亚松 督导工作室工作人员: 林茂盛 办公电话: 74554555 -2- 重庆市垫江县龙岗小学督导工作室年 ...查看


  •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支座国产化研究
  • 豆丁网 导航 首页 分类 微案例 客户端 订阅 论文 外语 计算机 心理学 日报 返回 1 / 4 已翻至第一页 已翻至最后一页 喜欢该文档的用户也喜欢 [doc]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支座国产化研究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梁支座国产化研究 重庆 ...查看


  • (新)旅游管理专业排名(DOC)
  • 旅游管理专业排名(DOC) 旅游管理专业排名 排名如下: 1.中山大学 A+ 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A+ 3.浙江大学A+ 4.云南大学A+ 5.东北财经大学A 6.华东师范大学A 7.陕西师范大学A 8.四川大学A 9.桂林理工大学(原桂 ...查看


  • 限制用地禁止用地目录
  •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增补本)> 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增补本)>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9-11-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 国土资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