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在农村小学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

普通话在农村小学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作为沟通人与人之间思想意识、情感交流的工具——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普通话,更是承载着任何其它地方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向全社会推广普通话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之所急,同时,国务院为了进一步向全国推广普通话,把每年九月份的第二周定为“普通话宣传周”,彰显了国家推行普通话的决心。然而,在推行普通话的过程中却障碍重重,致使普通话的推广举步维艰。特别是经济文化及其落后的西部农村小学,推广普通话更是困难重重。丘北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其经济文化尤其落后,严重的制约着当地普通话的推广。丘北县的大部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非常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的文化素质低,普通话水平不高等更是严重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为了促进普通话在农村小学的推广,这里有必要对农村小学推广普通话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一分析。

关键词:普通话;地方方言;重要性;困难;突破

一、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及联系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基础方言的语言”,从普通话的界定可以看出,普通话也是一种方言,只不过其使用的人数多(官话又称北方方言,使用的人约7亿)、地方广罢了。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话语的声、韵、调三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口语词的区别。就丘北方言来说,方言发音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诸如,声母里平翘舌不分(八道哨乡部分地区说话时只有z,c,s,而翘舌音的zh,ch,sh几乎没有),韵母方面整个丘北地区发音时只有前鼻韵母en、in,没有后鼻韵母ing、eng,比如,电灯、生成、发愣、尊敬、凝结、蜻蜓等词语中的eng、ing在发音时错发成了en、in;只有齐齿音i,没有撮口音v;声调方面主要是阳平、上声不分。普通话在声、韵、调上则有严格的要求和区别。

在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联系上,云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大区的西南官话区,而处于云南东南部的丘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着很多天然的联系。在丘北方言中的许多字词的发音都和普通话的发音相吻合。例如,珍珠、欢呼、粗糙、中心等次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发音就完全相同;再如,以n,l为声母的词,脑力、能耐、男女、奶奶 等在发音上也是相同的。丘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区别与联系,而在普通话的推广过程中,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些区别和联系,找到学习普通话的捷径,矫

正发音时的错误,迅速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二、 丘北农村小学推广普通话的困难分析

如前所述,丘北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经济、文化比较的落后,其结果必然体现到地方教育上来,那就是对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教育的普及相对滞后。当然,近几年随着丘北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政府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丘北的教育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相对于其他教育发达的地区来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由于教育的滞后,老百姓受教育的年限必然减少,其文化水平也就不可能高,识字量也就很少,显然难以承担辅导孩子识字的重任。这样的现状必然影响到普通话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与普及。下面我将结合丘北地方的现状,就普通话在农村小学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1、社会方言语境的影响

普通话在农村小学的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来自本地方言的影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的确老百姓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多彩多姿精神财富(即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地方方言就是老百姓生产劳动的产物。地方方言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语音系统,积累了异常丰富的语汇,而地方方言在为自己创造丰富语汇的同时,也在为普通话创造语汇。地方方言是普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离开了对方语汇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地方方言在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为普通话语汇添枝加叶的同时,其不规范的地方发音,也为普通话的推广筑起一个个坚强的壁垒。

学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现实社会在给予学校物力、才力、资金支持的时候,也间接的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特别是语言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有道是“江山易改,方音难移”,其中包含着人们生活习惯、语言习惯、自然习俗所具有的稳定性,作为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的的孩子,其受社会的影响必定更深。举个例子说,本人曾经在丘北县官寨乡蚌朗小学任教过2年,对当地的语言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个村子的群众在讲话时,经常“ian”韵读成了“in”韵,这一习惯很自然的反映到了学生学习上来了,教学时学生把诸如,“眼睛、食盐、前面、见面”等词中的该念“ian”的都念成韵母“in”。教学时,我不得不花很大的功夫给予纠正。可是,后来的很多朗读训练告诉我,前面我所做的努力收效甚微,许多的学生读到“ian”韵的词时,仍然读作了“in”韵。再如,丘北县的整个双龙营镇,讲话时u,ou不分,本该读“u”韵的词,偏偏读成了“ou”韵的词,而读ou韵 的词,却又读成了u 韵。例如,把“肚子”读成了“豆子”,把“小猪”读成了“小舟”等等。现在我虽然已经从事教学工作4多年了,但是有时候,仍然会把u、ou俩韵母读混淆了,为此也曾经闹出一些笑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过多赘述。从众多的事例可以看出,社会方言对学

校普通话的发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更是持久的。学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纠正本地方方言中错误的发音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克服地方方言的影响,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2、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普通话推广的又一难题

教师作为学校普通话的实施者和组织者,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全部重任,普通话能否成为一所学校的校园语言,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职业历来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仅在于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职责,还在于教师还承担着传承日人类优秀文化的使命。而有着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更是人类的瑰宝,需要靠教育这一主要手段进行传播。教师处于传播的重要一环,显得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口语交际取决于教师普通话水平高低。普通话较好的教师在授课时,表达效果好,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就好。而普通话较差的教师上课时,含混不清、表达效果差,学生难听懂,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势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现实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普通话会话水平,悦耳动听的普通话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校园推广普通话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口语不同于其它行业的口语,教师口语除了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外,更重要是其艺术性。教师只有本着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出发,严格要求自己,练就扎实的普通话基本功,方能胜任变化万千教学工作。丘北地区小学教师的现状,大部分教师与之相差甚远。一项网上调查显示,现今任职小学教师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普通话不合格,而普通话达二甲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这样的现状确实让人难以想象,试想作为教育主导者教师,普通话尚且如此,又怎能激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运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这句话清晰道出了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性,其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解决学生繁重脑力劳动,而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普通话交际的魅力,进而乐意用普通话进行交际。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基本阵地。作为教师则是阵地上的先锋官和示范者,对推广普通话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普通话水平对全国普及普通话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提供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国家从立法的角度对教师进行教学的要求,也暗含了普通话应该成为校园语言的要求。同时,1992年国务院63号文件明确要求:“用普通话进行

教学是合格教师的一项必备的条件,应当成为评估教学质量、评选优秀教师、评聘教师职务的一个内容。”从这一文件不难看出,普通话已经成为教师评聘、教师评优、评估教学质量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此外,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工作的需要,现阶段对教师岗位人员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是:中小学教师应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其中语文科教师应达二级甲等以上,现代汉语和口语课教师达一级一等以上。从这一具体的要求可以看出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最低必须达到二级乙等,否则是不能担负起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别说,肩负起推广普通话的重任。

结合丘北县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二级乙等,而达到二级甲等的教师可以说凤毛麟角,寥寥无几。现任教师队伍中,很多中年教师是经过多年的代课后转正的,这部分教师根本就没有经过专门普通话培训,更别说取得普通话合格证书了。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通过自考,进入进修学校短期班学习的。这部分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普通话培训,获得了普通话合格证。可是,普通话水平的提高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训练的过程,如若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丘北农村教师结构来看,教师普通话水平从事教学尚有不小的差距,况且推广普通话的要求更高。在教学中,教师上课时的一言一语势必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的语言对其语言的发展影响较大,此时,如果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这一关把握不好的话,将来要想纠正过来,那得花很大的力气,花很多的时间,方能见成效。可是如果教师普通话基本功较扎实,汉语拼音功底深厚,能抓住低年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时进行施教,相信其效果将事半功倍。从普通话的推广上看,教师的普通话讲得越标准,学生越喜欢与教师交谈,越是喜欢模仿教师的声音,而学生在模仿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普通话,并乐于用普通话对话。而普通话不标准的教师则效果相反,如果让学生听着都不舒服,试想学生还会喜欢上普通话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前提。

综上所述,普通话是教师的工作语言,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和艺术性。教师语言应能做到准确清晰、圆润动听、朴实大方和富于变化,教学时让学生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如痴如醉,能在耳染目濡的情境中,学会用普通话进行对话,进行交流。这样普通话才真正成为学校的校园语言。而如今,我们很多的教师普通话水平偏低则成为农村小学乃至城镇小学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困难之所在。因此,教师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平时加强教师口语的训练,重视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具备良好的普通话基本功,同时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只有如此,才能担负起语言示范和指导学生学说普通话的重任。

三、少数民族语言的障碍

自古以来,中国境内就居住着众多的民族。而民族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个体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在民族诸多特征中民族语言是最重要的,也是其变化最为缓慢的,同时也是最能反映民族特点的。直到现代,中国还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有80多种。在56个民族中,除汉族使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语言,例如壮族使用壮语,蒙古族使用蒙古语,苗族使用苗族语等等。如今,随着各族人民交往的日益频繁,民族界限进一步拉近,形成了民族邻居和杂居的居住局面,为各民族的相互沟通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主要载体的汉语,显现了其强大的辐射性和推动力,致使许多民族的语言烙上了汉语的影子,这就是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都会说汉语,而由于语言具有相互渗透到特性,汉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为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推广普及创造了条件。

丘北县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全县境内居住着壮族、苗族、彝族、回族、白族、瑶族等边疆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除了回族使用汉语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几乎都在使用本民族语言,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处在聚群而居状态,只有极少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少数民族这样的分布状况,出现了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村寨主要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对于汉语则几乎不讲,而新出生儿童来说从小就以本民族语言为主,汉语则不会听,更不会讲。这样给本地方教学工作带了极大不变。例如,大部分壮族同学讲普通话时,没有z、c音,n、l不分;还有一部分壮族学生讲话时,语序颠倒,即通常大家所说的讲倒话。丘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习惯给普通话推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能够抓住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

从辩证的角度说,各民族语言是记载其民族历史文化的工具,促进了民族的发展进步发挥了极大的重要,为此宪法中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指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合法权利,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民族语文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出发,推广普及普通话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其实一个矛盾统一体,即在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继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及普通话,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四、校园主体——学生,普通话推广中的又一难题

儿童语言的获得不同的研究者强调了不同的因素,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获得理论。其一,学习理论(LearningTheory)强调环境因素和后后天的学习经验,认为儿童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从而获得了语言。这方面的例子如,儿童入学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地方方言或者是少数民族语言。其二,先天论的观点,其代表乔姆斯基

认为人脑天生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其使儿童能够分析他们所听到的语言声音,并获取其中的语法规则,把它们转化成他们内在的语法系统,这样就可以创造出儿童从来没有听到的新的句子。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幼儿能够说出一些幼稚可笑的话语的原因。综合二者可以得出,儿童语言除了自身的天赋以外,更多的语言是儿童与环境中的其他人互动影响而获得的,因而,外部语言环境在儿童语言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儿童未入学前,在校外习得的方言才成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又一难题。

农村儿童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带着从父母及其家人、邻里处学来的语言(一般为本地方言或者是地方民族语言),对于儿童来说,是其语言的全部。这时教师如果要求学生必须讲普通话,我想这是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讲普通话的困难,首先是来自长期讲方言的习惯,一下子是难以改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过程;其次,由于刚入学的儿童,绝大部分在家时没有经过普通话语音的训练,对于普通话的发音技巧缺乏指导;其三,儿童入学前,自身的词汇量局限于来自较少的方言词汇,这些方言词需要修正以后方能用上;最后,学生周围方言都在讲方言,如果自己一人讲普通话,显得别扭,于是自己干脆也跟着讲方言。当然,学生的性格、喜好有时也会成为学生不愿讲普通话的原因,但究其学生不愿讲普通话来说,应该以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居多。找到原因是解决困难的先决条件,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症下药,这是改变学生不愿讲普通话基本方法。

农村小学学生普通话起点低,学生受地方方言的影响也比较多,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相对较大,可是并不是说,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放弃对学生推广普通话,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入手,齐抓共管,以达到推广的目的。我认为,目前农村小学推广普通话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1、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律讲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也得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进。2、低年级教师要抓紧抓实汉语拼音教学,要求学生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这是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基础,如果基础不夯实,学生以后讲普通话时其发音不准,会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效果,更会影响到今后的识字教学。3、狠抓阅读教学,阅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可靠方法。因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掌握语言的内部规律,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积累起许多的语言材料,为学生的说话奠定基础。4、各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口语交际课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认为,考试不考,就不重要。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是为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而设置的,在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3~4年级)能用普通话进行交谈。可是,长期以来对于口语交际教学,一直被视为“软任务”我们教师中有很多根本不把它当回事,这是很不负责

任的做法,这种做法应该立即改正。要认识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更要认识的口语交际是提高学生普通话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会话技巧,为校园推广普通话铺路。

5、学校要做好推普宣传,提高学生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做到自觉讲普通话。总之,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从学生不讲普通话的根源入手,解决这一普通话推广中遇到的难题。当然,从客观方面解决了问题,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在全校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学生讲不讲普通话才是主要因素,教师充其量只能解决客观上的技术问题。

普通话是学校的语言,教师首先应该起到模范作用,自己带头讲好普通话,从而带动学生讲普通话,只有全校师生都讲普通话,这时普通话才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大潮流下,中国文化也随着经济的腾飞,迅速的走向世界。而作为中国文化主要载体的普通话,更是掀起了一股股普通话的热潮,引起了国际友人的普遍追捧,纷纷学起来普通话,这的确令人感到自豪。同时,国内也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南北交往频繁,东西接触加快,带动了普通话的迅速普及。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讯息欠发达,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统一进程,形成了南腔北调的语言差异,出现了北方人听不懂南方话,南方人听不懂南方话的局面。为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尤其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更是普通话推广普及的盲区。丘北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文化更落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师资力量匮乏,教师素质偏低,学生学习起点较低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致使普通话推广极度困难。以上我所论述的只不过是本人的粗陋之见,如若想以一己之见穷尽普通话推广过程中的困难,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参考文献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 语文出版社出版 2001年6月第7次印刷

二、《口才大全》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7年2月第1版

三、《教师口语》 语文出版社出版 2001年6月第2版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5月第1版 . 当然我相信普通话作为中国的通用语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最终得到。

普通话在农村小学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作为沟通人与人之间思想意识、情感交流的工具——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普通话,更是承载着任何其它地方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向全社会推广普通话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之所急,同时,国务院为了进一步向全国推广普通话,把每年九月份的第二周定为“普通话宣传周”,彰显了国家推行普通话的决心。然而,在推行普通话的过程中却障碍重重,致使普通话的推广举步维艰。特别是经济文化及其落后的西部农村小学,推广普通话更是困难重重。丘北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其经济文化尤其落后,严重的制约着当地普通话的推广。丘北县的大部分农村小学,办学条件非常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的文化素质低,普通话水平不高等更是严重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为了促进普通话在农村小学的推广,这里有必要对农村小学推广普通话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一分析。

关键词:普通话;地方方言;重要性;困难;突破

一、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及联系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基础方言的语言”,从普通话的界定可以看出,普通话也是一种方言,只不过其使用的人数多(官话又称北方方言,使用的人约7亿)、地方广罢了。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话语的声、韵、调三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口语词的区别。就丘北方言来说,方言发音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诸如,声母里平翘舌不分(八道哨乡部分地区说话时只有z,c,s,而翘舌音的zh,ch,sh几乎没有),韵母方面整个丘北地区发音时只有前鼻韵母en、in,没有后鼻韵母ing、eng,比如,电灯、生成、发愣、尊敬、凝结、蜻蜓等词语中的eng、ing在发音时错发成了en、in;只有齐齿音i,没有撮口音v;声调方面主要是阳平、上声不分。普通话在声、韵、调上则有严格的要求和区别。

在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联系上,云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大区的西南官话区,而处于云南东南部的丘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则有着很多天然的联系。在丘北方言中的许多字词的发音都和普通话的发音相吻合。例如,珍珠、欢呼、粗糙、中心等次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发音就完全相同;再如,以n,l为声母的词,脑力、能耐、男女、奶奶 等在发音上也是相同的。丘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之间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区别与联系,而在普通话的推广过程中,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些区别和联系,找到学习普通话的捷径,矫

正发音时的错误,迅速提高普通话的水平。

二、 丘北农村小学推广普通话的困难分析

如前所述,丘北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经济、文化比较的落后,其结果必然体现到地方教育上来,那就是对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教育的普及相对滞后。当然,近几年随着丘北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政府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丘北的教育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相对于其他教育发达的地区来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由于教育的滞后,老百姓受教育的年限必然减少,其文化水平也就不可能高,识字量也就很少,显然难以承担辅导孩子识字的重任。这样的现状必然影响到普通话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广与普及。下面我将结合丘北地方的现状,就普通话在农村小学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1、社会方言语境的影响

普通话在农村小学的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来自本地方言的影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的确老百姓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既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多彩多姿精神财富(即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地方方言就是老百姓生产劳动的产物。地方方言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语音系统,积累了异常丰富的语汇,而地方方言在为自己创造丰富语汇的同时,也在为普通话创造语汇。地方方言是普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离开了对方语汇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地方方言在语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为普通话语汇添枝加叶的同时,其不规范的地方发音,也为普通话的推广筑起一个个坚强的壁垒。

学校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现实社会在给予学校物力、才力、资金支持的时候,也间接的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特别是语言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有道是“江山易改,方音难移”,其中包含着人们生活习惯、语言习惯、自然习俗所具有的稳定性,作为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的的孩子,其受社会的影响必定更深。举个例子说,本人曾经在丘北县官寨乡蚌朗小学任教过2年,对当地的语言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个村子的群众在讲话时,经常“ian”韵读成了“in”韵,这一习惯很自然的反映到了学生学习上来了,教学时学生把诸如,“眼睛、食盐、前面、见面”等词中的该念“ian”的都念成韵母“in”。教学时,我不得不花很大的功夫给予纠正。可是,后来的很多朗读训练告诉我,前面我所做的努力收效甚微,许多的学生读到“ian”韵的词时,仍然读作了“in”韵。再如,丘北县的整个双龙营镇,讲话时u,ou不分,本该读“u”韵的词,偏偏读成了“ou”韵的词,而读ou韵 的词,却又读成了u 韵。例如,把“肚子”读成了“豆子”,把“小猪”读成了“小舟”等等。现在我虽然已经从事教学工作4多年了,但是有时候,仍然会把u、ou俩韵母读混淆了,为此也曾经闹出一些笑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过多赘述。从众多的事例可以看出,社会方言对学

校普通话的发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更是持久的。学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纠正本地方方言中错误的发音问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克服地方方言的影响,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2、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普通话推广的又一难题

教师作为学校普通话的实施者和组织者,肩负着推广普通话全部重任,普通话能否成为一所学校的校园语言,起着关键作用的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教师职业历来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仅在于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职责,还在于教师还承担着传承日人类优秀文化的使命。而有着5000多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更是人类的瑰宝,需要靠教育这一主要手段进行传播。教师处于传播的重要一环,显得异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口语交际取决于教师普通话水平高低。普通话较好的教师在授课时,表达效果好,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就好。而普通话较差的教师上课时,含混不清、表达效果差,学生难听懂,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好,势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现实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普通话会话水平,悦耳动听的普通话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校园推广普通话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口语不同于其它行业的口语,教师口语除了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外,更重要是其艺术性。教师只有本着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出发,严格要求自己,练就扎实的普通话基本功,方能胜任变化万千教学工作。丘北地区小学教师的现状,大部分教师与之相差甚远。一项网上调查显示,现今任职小学教师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普通话不合格,而普通话达二甲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这样的现状确实让人难以想象,试想作为教育主导者教师,普通话尚且如此,又怎能激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运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这句话清晰道出了教师语言修养的重要性,其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解决学生繁重脑力劳动,而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普通话交际的魅力,进而乐意用普通话进行交际。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基本阵地。作为教师则是阵地上的先锋官和示范者,对推广普通话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普通话水平对全国普及普通话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提供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是国家从立法的角度对教师进行教学的要求,也暗含了普通话应该成为校园语言的要求。同时,1992年国务院63号文件明确要求:“用普通话进行

教学是合格教师的一项必备的条件,应当成为评估教学质量、评选优秀教师、评聘教师职务的一个内容。”从这一文件不难看出,普通话已经成为教师评聘、教师评优、评估教学质量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此外,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工作的需要,现阶段对教师岗位人员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是:中小学教师应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其中语文科教师应达二级甲等以上,现代汉语和口语课教师达一级一等以上。从这一具体的要求可以看出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最低必须达到二级乙等,否则是不能担负起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别说,肩负起推广普通话的重任。

结合丘北县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二级乙等,而达到二级甲等的教师可以说凤毛麟角,寥寥无几。现任教师队伍中,很多中年教师是经过多年的代课后转正的,这部分教师根本就没有经过专门普通话培训,更别说取得普通话合格证书了。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通过自考,进入进修学校短期班学习的。这部分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普通话培训,获得了普通话合格证。可是,普通话水平的提高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训练的过程,如若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从丘北农村教师结构来看,教师普通话水平从事教学尚有不小的差距,况且推广普通话的要求更高。在教学中,教师上课时的一言一语势必对学生产生影响。例如,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的语言对其语言的发展影响较大,此时,如果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这一关把握不好的话,将来要想纠正过来,那得花很大的力气,花很多的时间,方能见成效。可是如果教师普通话基本功较扎实,汉语拼音功底深厚,能抓住低年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时进行施教,相信其效果将事半功倍。从普通话的推广上看,教师的普通话讲得越标准,学生越喜欢与教师交谈,越是喜欢模仿教师的声音,而学生在模仿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普通话,并乐于用普通话对话。而普通话不标准的教师则效果相反,如果让学生听着都不舒服,试想学生还会喜欢上普通话吗?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前提。

综上所述,普通话是教师的工作语言,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和艺术性。教师语言应能做到准确清晰、圆润动听、朴实大方和富于变化,教学时让学生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如痴如醉,能在耳染目濡的情境中,学会用普通话进行对话,进行交流。这样普通话才真正成为学校的校园语言。而如今,我们很多的教师普通话水平偏低则成为农村小学乃至城镇小学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困难之所在。因此,教师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平时加强教师口语的训练,重视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具备良好的普通话基本功,同时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只有如此,才能担负起语言示范和指导学生学说普通话的重任。

三、少数民族语言的障碍

自古以来,中国境内就居住着众多的民族。而民族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个体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在民族诸多特征中民族语言是最重要的,也是其变化最为缓慢的,同时也是最能反映民族特点的。直到现代,中国还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有80多种。在56个民族中,除汉族使用汉语外,其他民族都有自己语言,例如壮族使用壮语,蒙古族使用蒙古语,苗族使用苗族语等等。如今,随着各族人民交往的日益频繁,民族界限进一步拉近,形成了民族邻居和杂居的居住局面,为各民族的相互沟通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主要载体的汉语,显现了其强大的辐射性和推动力,致使许多民族的语言烙上了汉语的影子,这就是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都会说汉语,而由于语言具有相互渗透到特性,汉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为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普通话)推广普及创造了条件。

丘北县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全县境内居住着壮族、苗族、彝族、回族、白族、瑶族等边疆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除了回族使用汉语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几乎都在使用本民族语言,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处在聚群而居状态,只有极少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杂居。少数民族这样的分布状况,出现了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村寨主要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对于汉语则几乎不讲,而新出生儿童来说从小就以本民族语言为主,汉语则不会听,更不会讲。这样给本地方教学工作带了极大不变。例如,大部分壮族同学讲普通话时,没有z、c音,n、l不分;还有一部分壮族学生讲话时,语序颠倒,即通常大家所说的讲倒话。丘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习惯给普通话推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能够抓住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

从辩证的角度说,各民族语言是记载其民族历史文化的工具,促进了民族的发展进步发挥了极大的重要,为此宪法中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指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合法权利,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民族语文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出发,推广普及普通话也是不可或缺的。两者其实一个矛盾统一体,即在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继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普及普通话,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四、校园主体——学生,普通话推广中的又一难题

儿童语言的获得不同的研究者强调了不同的因素,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获得理论。其一,学习理论(LearningTheory)强调环境因素和后后天的学习经验,认为儿童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从而获得了语言。这方面的例子如,儿童入学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地方方言或者是少数民族语言。其二,先天论的观点,其代表乔姆斯基

认为人脑天生就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其使儿童能够分析他们所听到的语言声音,并获取其中的语法规则,把它们转化成他们内在的语法系统,这样就可以创造出儿童从来没有听到的新的句子。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幼儿能够说出一些幼稚可笑的话语的原因。综合二者可以得出,儿童语言除了自身的天赋以外,更多的语言是儿童与环境中的其他人互动影响而获得的,因而,外部语言环境在儿童语言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儿童未入学前,在校外习得的方言才成为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又一难题。

农村儿童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带着从父母及其家人、邻里处学来的语言(一般为本地方言或者是地方民族语言),对于儿童来说,是其语言的全部。这时教师如果要求学生必须讲普通话,我想这是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讲普通话的困难,首先是来自长期讲方言的习惯,一下子是难以改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过程;其次,由于刚入学的儿童,绝大部分在家时没有经过普通话语音的训练,对于普通话的发音技巧缺乏指导;其三,儿童入学前,自身的词汇量局限于来自较少的方言词汇,这些方言词需要修正以后方能用上;最后,学生周围方言都在讲方言,如果自己一人讲普通话,显得别扭,于是自己干脆也跟着讲方言。当然,学生的性格、喜好有时也会成为学生不愿讲普通话的原因,但究其学生不愿讲普通话来说,应该以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居多。找到原因是解决困难的先决条件,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症下药,这是改变学生不愿讲普通话基本方法。

农村小学学生普通话起点低,学生受地方方言的影响也比较多,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相对较大,可是并不是说,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放弃对学生推广普通话,而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入手,齐抓共管,以达到推广的目的。我认为,目前农村小学推广普通话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1、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律讲普通话,虽然不标准也得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进。2、低年级教师要抓紧抓实汉语拼音教学,要求学生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这是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基础,如果基础不夯实,学生以后讲普通话时其发音不准,会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效果,更会影响到今后的识字教学。3、狠抓阅读教学,阅读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可靠方法。因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掌握语言的内部规律,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积累起许多的语言材料,为学生的说话奠定基础。4、各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口语交际课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认为,考试不考,就不重要。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是为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而设置的,在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3~4年级)能用普通话进行交谈。可是,长期以来对于口语交际教学,一直被视为“软任务”我们教师中有很多根本不把它当回事,这是很不负责

任的做法,这种做法应该立即改正。要认识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更要认识的口语交际是提高学生普通话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会话技巧,为校园推广普通话铺路。

5、学校要做好推普宣传,提高学生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做到自觉讲普通话。总之,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从学生不讲普通话的根源入手,解决这一普通话推广中遇到的难题。当然,从客观方面解决了问题,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在全校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学生讲不讲普通话才是主要因素,教师充其量只能解决客观上的技术问题。

普通话是学校的语言,教师首先应该起到模范作用,自己带头讲好普通话,从而带动学生讲普通话,只有全校师生都讲普通话,这时普通话才真正成为校园语言。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国际化的大潮流下,中国文化也随着经济的腾飞,迅速的走向世界。而作为中国文化主要载体的普通话,更是掀起了一股股普通话的热潮,引起了国际友人的普遍追捧,纷纷学起来普通话,这的确令人感到自豪。同时,国内也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南北交往频繁,东西接触加快,带动了普通话的迅速普及。可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讯息欠发达,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统一进程,形成了南腔北调的语言差异,出现了北方人听不懂南方话,南方人听不懂南方话的局面。为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尤其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更是普通话推广普及的盲区。丘北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文化更落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师资力量匮乏,教师素质偏低,学生学习起点较低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致使普通话推广极度困难。以上我所论述的只不过是本人的粗陋之见,如若想以一己之见穷尽普通话推广过程中的困难,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

参考文献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 语文出版社出版 2001年6月第7次印刷

二、《口才大全》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7年2月第1版

三、《教师口语》 语文出版社出版 2001年6月第2版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5月第1版 . 当然我相信普通话作为中国的通用语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最终得到。


相关文章

  • 课题研究中的有关问题
  • 课题研究中的有关问题 教育科研的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包括选题或确定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和设计方案):2.实施阶段(包括实施方案.收集资料):3.总结阶段(包括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来分析整理资料,撰写论文或结题报告). 浙江大学边玉芳 ...查看


  • 留守儿童感恩活动设计方案
  • 留守儿童感恩活动设计方案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摘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但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想要改变中国经济体制带来的问题并非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一个更加合 ...查看


  • 教育行业细分子行业分析
  • 教育行业细分子行业分析 一 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及预测 一.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介绍 (一)学前教育学生数及经费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教育部 图1 2004--2006年学前教育学生数 由图可以看到,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数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 ...查看


  • 借母溪乡小学生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 借母溪乡小学生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前 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人们运用共同的语言来交流思想,才能互相了解和组织生产.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标准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随着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 ...查看


  • 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十方面谋划发展
  • 2009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谋划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加 ...查看


  • 2013年小学教研室工作总结
  • 篇一:2013年小学教研室工作总结范文 本学期学校教研室在董事会和校长室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回顾如下. 一.主要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1.严格执行了学校工作计划和本室工作计划,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教育教研精神, ...查看


  • 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
  •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努力开创当前各项工作新局面 崔木小学 王淑惠 为期4天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今后五年,中 ...查看


  • 从云南省看科教扶贫
  • 作者:涂济民 科技导报 1999年04期 一.扶贫:显著的成就与明显的偏差 自从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开展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反贫困工作就一浪高过一浪,12年间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师事迹材料
  • 他,其貌不扬.淳朴谦逊.勤奋执着.默默奉献,是一位从乡村走来的小学语文教师. 他,充满激情,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协作精神,是一位从乡村走来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他,就是西城小学书记.中学高级教师xxxx.一位立足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