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广大而尽精微

  近百年来,国内及日本皆曾喧嚣过一阵子“屈原否定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屈原的事迹本不够清楚。屈原的事迹虽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及刘向《新序》等予以记载,但是,毕竟不直接见于先秦史料,也不见于对战国史作了系统记载的《资治通鉴》。而《史记》的“尚奇”性,及其某些资料的错乱,自然也会引起人们对某些事实的怀疑。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赵逵夫的《屈原与他的时代》一书,以坚实的材料系统论证了屈原存在的真实性,读之令人获益匪浅,可谓近年来屈原研究方面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一、博学精思,发前人所未发

  

  该书对屈原的研究,可谓从微观到宏观,既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也表现出其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思考。《屈氏先世与句皇王熊伯庸》一文就是颇显作者学术功力的一篇代表作。王逸在《离骚章句》中说屈氏之祖乃楚武王之子瑕,又释“伯庸”为屈原之父。后世注《楚辞》者大体皆依此说。作者从王逸注中既说屈瑕是楚武王之子,又说屈瑕“为客卿”的自相矛盾中看出了王逸之说的不可靠。又从《左传》中并不称屈瑕为王子或公子,而只称其名或只称莫敖,断定屈瑕绝非楚武王之子。经过作者遍检典籍、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屈氏先祖乃熊渠之子句 王熊伯庸,这一发现真可谓大海探珠,颇不容易。就这一篇文章中所征引与辨析的材料看,涉及到了各种史书、专论、经传、诸子、地理书、姓氏书、字书、地方志、杂记以及考古资料等。据笔者粗略统计,约在六十种书以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博学。而其于前人说法的细微差异中发现如此重大问题,亦可谓善思。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肯定。日本著名汉学家竹治贞夫称其“考证极精细详实,实可感佩。”国内著名楚辞学家汤炳正也称赞作者是“独具只眼”。

  博学与精思的结合,不仅解决了屈原研究中许多纷纭难解的问题,还发掘出一些从未被人们留意的原始资料。《战国策・楚策・张仪相秦谓昭雎章》中有“有人谓昭滑曰”一句,“有人”究竟是谁,从未有人分辨过。作者通过对秦、楚、齐三国之间复杂关系、错综史实及众多人物的精细分析,推断出“有人”即屈原,从而发掘出有关屈原的史料。屈原史料的缺乏是屈原研究难以深入的关键之一,这一发掘于屈原研究其功甚伟。竹治贞夫说:“论文证明见于《战国策》文里之‘有人’的人是屈原,真是发微阐幽,开显千古之谜,令人佩服!”这个评价是公允的。

  

  二、人物与时代互相发明

  

   《屈原与他的时代》虽以探讨屈原存在的真实性为宗旨,但是,它的学术价值远大于此。作者把屈原的生平思想置于楚国历史的进程中,置于楚国朝廷中改革与反改革的激烈斗争中,置于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历史趋势中来探索,既使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背景中深刻地理解屈原,也使我们能够更具体的感受那风云谲变的时代气氛。例如,作者对屈原时代楚国朝廷内两派斗争的主要人物的考证,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当时楚朝廷内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足以为楚史研究和战国史研究增添异彩。其他如对齐、秦、楚三国关系的探索、对楚国内外战略的探索、以及对淖滑灭越、庄矫暴郢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探索,都使我们对战国末期的历史有了具体认识。尤其是一些细节探索,极为精彩。《楚世家》中记载楚宣王三十年时:“秦封卫鞅于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研究屈原者没有不读《楚世家》的,但皆未从中品味出“言外之旨”,该书作者却敏锐地注意到了“秦封卫鞅于商”与楚威王即位改名为“商”的关系,作者分析说:“推想当时情形,楚国失去了本民族的发祥之地商於十五邑,楚宣王年事略高,受到这个打击,一命归天。其子继位而改名为‘商’,与秦封卫鞅为‘商君’针锋相对,表示一定要夺回这块地方,并且报仇雪恨,其痛心疾首与当时情状之惨烈,当不亚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会稽发愤之时。”其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不亚于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描绘;其对当时情势的推想,非有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乃不能见。

  也正由于作者博览群书,胸怀全局,对战国时代的历史有真切具体的了解,因而对屈原生平思想及作品的研究能发前人所未发。例如,在详细地考证了齐楚垂沙之战和庄矫暴郢的重大历史事件之后,就对屈原晚年的一段行踪和写作《怀沙》一诗的隐情提出了令人震惊却颇有道理的结论。书中写道:“我以为《怀沙》字面意思是‘怀想垂沙之事’,实际上是怀想庄矫的结局……过去由于没有弄清它的写作背景,没有揭开它同庄矫人滇这件事的关系,更未弄清庄矫的身份、政治倾向及人滇的动机,所以我们对《怀沙》一诗的解释就显得很肤浅。”

  总之,作者把对屈原的研究与对其时代的研究结合起来,互相发明。我们从屈原的生平中看到了他的时代,从他的时代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屈原。让我们感到既有微观研究的精微,又有宏观展示的博大。如果借用《中庸》的话来概括,真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不仅有力地证明着屈原存在的真实性,而且更强烈的吸引着我们去深刻地思考屈原这一真实人物的悲剧性和其存在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陕西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723000)

  近百年来,国内及日本皆曾喧嚣过一阵子“屈原否定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屈原的事迹本不够清楚。屈原的事迹虽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及刘向《新序》等予以记载,但是,毕竟不直接见于先秦史料,也不见于对战国史作了系统记载的《资治通鉴》。而《史记》的“尚奇”性,及其某些资料的错乱,自然也会引起人们对某些事实的怀疑。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赵逵夫的《屈原与他的时代》一书,以坚实的材料系统论证了屈原存在的真实性,读之令人获益匪浅,可谓近年来屈原研究方面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一、博学精思,发前人所未发

  

  该书对屈原的研究,可谓从微观到宏观,既显示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也表现出其对具体问题的深入思考。《屈氏先世与句皇王熊伯庸》一文就是颇显作者学术功力的一篇代表作。王逸在《离骚章句》中说屈氏之祖乃楚武王之子瑕,又释“伯庸”为屈原之父。后世注《楚辞》者大体皆依此说。作者从王逸注中既说屈瑕是楚武王之子,又说屈瑕“为客卿”的自相矛盾中看出了王逸之说的不可靠。又从《左传》中并不称屈瑕为王子或公子,而只称其名或只称莫敖,断定屈瑕绝非楚武王之子。经过作者遍检典籍、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屈氏先祖乃熊渠之子句 王熊伯庸,这一发现真可谓大海探珠,颇不容易。就这一篇文章中所征引与辨析的材料看,涉及到了各种史书、专论、经传、诸子、地理书、姓氏书、字书、地方志、杂记以及考古资料等。据笔者粗略统计,约在六十种书以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博学。而其于前人说法的细微差异中发现如此重大问题,亦可谓善思。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肯定。日本著名汉学家竹治贞夫称其“考证极精细详实,实可感佩。”国内著名楚辞学家汤炳正也称赞作者是“独具只眼”。

  博学与精思的结合,不仅解决了屈原研究中许多纷纭难解的问题,还发掘出一些从未被人们留意的原始资料。《战国策・楚策・张仪相秦谓昭雎章》中有“有人谓昭滑曰”一句,“有人”究竟是谁,从未有人分辨过。作者通过对秦、楚、齐三国之间复杂关系、错综史实及众多人物的精细分析,推断出“有人”即屈原,从而发掘出有关屈原的史料。屈原史料的缺乏是屈原研究难以深入的关键之一,这一发掘于屈原研究其功甚伟。竹治贞夫说:“论文证明见于《战国策》文里之‘有人’的人是屈原,真是发微阐幽,开显千古之谜,令人佩服!”这个评价是公允的。

  

  二、人物与时代互相发明

  

   《屈原与他的时代》虽以探讨屈原存在的真实性为宗旨,但是,它的学术价值远大于此。作者把屈原的生平思想置于楚国历史的进程中,置于楚国朝廷中改革与反改革的激烈斗争中,置于战国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历史趋势中来探索,既使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背景中深刻地理解屈原,也使我们能够更具体的感受那风云谲变的时代气氛。例如,作者对屈原时代楚国朝廷内两派斗争的主要人物的考证,就向我们具体展示了当时楚朝廷内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足以为楚史研究和战国史研究增添异彩。其他如对齐、秦、楚三国关系的探索、对楚国内外战略的探索、以及对淖滑灭越、庄矫暴郢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探索,都使我们对战国末期的历史有了具体认识。尤其是一些细节探索,极为精彩。《楚世家》中记载楚宣王三十年时:“秦封卫鞅于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研究屈原者没有不读《楚世家》的,但皆未从中品味出“言外之旨”,该书作者却敏锐地注意到了“秦封卫鞅于商”与楚威王即位改名为“商”的关系,作者分析说:“推想当时情形,楚国失去了本民族的发祥之地商於十五邑,楚宣王年事略高,受到这个打击,一命归天。其子继位而改名为‘商’,与秦封卫鞅为‘商君’针锋相对,表示一定要夺回这块地方,并且报仇雪恨,其痛心疾首与当时情状之惨烈,当不亚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会稽发愤之时。”其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不亚于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描绘;其对当时情势的推想,非有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乃不能见。

  也正由于作者博览群书,胸怀全局,对战国时代的历史有真切具体的了解,因而对屈原生平思想及作品的研究能发前人所未发。例如,在详细地考证了齐楚垂沙之战和庄矫暴郢的重大历史事件之后,就对屈原晚年的一段行踪和写作《怀沙》一诗的隐情提出了令人震惊却颇有道理的结论。书中写道:“我以为《怀沙》字面意思是‘怀想垂沙之事’,实际上是怀想庄矫的结局……过去由于没有弄清它的写作背景,没有揭开它同庄矫人滇这件事的关系,更未弄清庄矫的身份、政治倾向及人滇的动机,所以我们对《怀沙》一诗的解释就显得很肤浅。”

  总之,作者把对屈原的研究与对其时代的研究结合起来,互相发明。我们从屈原的生平中看到了他的时代,从他的时代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屈原。让我们感到既有微观研究的精微,又有宏观展示的博大。如果借用《中庸》的话来概括,真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不仅有力地证明着屈原存在的真实性,而且更强烈的吸引着我们去深刻地思考屈原这一真实人物的悲剧性和其存在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陕西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723000)


相关文章

  • 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 发布: 2009-4-20 13:55 |  作者: 中华国学网 |   来源: 中华国学网 |  查看: 716次 摘要 [原文] 君子之道费而隐(1).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 ...查看


  • 尽精微 致广大
  • --写在<脉>创作之后 龙岗职业技术学校 许卫国 摘 要:与其说油画创作是作画的过程,还不如说它是一个思考与设计的过程,思考与设计应该先于作画,好的油画作品都需要反复思考和多次设计之后才能定型.生命--绿色.生命如果要用颜色来诠 ...查看


  • 徐悲鸿,除了画马还画猫
  •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他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教育和中国画的改革,更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现代画坛巨擘.他的作品博取中西.融贯古今,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为艺坛所称道.徐悲鸿先生在绘画 ...查看


  • 脾丨中医理论14
  • 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 ...查看


  • [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 <中庸> 中的教育思想 <中庸>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宋代理学家把<中庸>.<大学>抽出来,与<论语>.<盂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成 ...查看


  • 肾的生理功能-中西医考试复习知识点
  • 肾的生理功能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复习的内容,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广大考生参考! 1.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1)精的概念与分类 ①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气一元论发展史上 ...查看


  • 国学经典85--100翻译
  • 8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8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查看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与"君子周而不比"的意思很接近.君子求诸己,君子之"矜"是自尊自重,"小 ...查看


  • 黄帝内经的贡献
  • <黄帝内经>中的贡献 临床中药学 聂安政 [1**********] <内经>气味理论包括探索药性的气味学说和系统阐释药物属性.功用的五味学说及寒热温凉理论,散见于<内经>的各个篇章中,如<素问·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