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23课:隆中对

学科:语文 年级: 九 班级: 姓名:

【 课 题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2.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重点、难点、考点】

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难点:学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考点:文言文的翻译和重点实词的意思。

易错点:重点词语和重点语句的翻译。

【问题预设】

1、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引领学生做好区分、积累。

2、在研读课文中,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时,学生一般能分清正、侧面描写,但对其作用归纳不完善。

措施: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再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3、在写《我心中的诸葛亮》时,因有些同学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对 人物的了解有些肤浅。

措施:教师要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引领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导入新课】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青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这就是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也就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他最先引起世人关注的莫过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隆中对》。

过渡语:(齐读学习目标)我们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快速完成知识铺垫部分。

【知识铺垫】

1、给加线的字注音 陇亩(lǒng) 倾颓(tu í) 猖獗(chāngju 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陈寿,( )时期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三国志》是记载魏、( )、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 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四个学生演板------学生批改点评---------小组交流互批----------问题积累---------齐读巩固)

过渡语:通过检测,知识铺垫部分大家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走进茅庐,聆听诸葛

亮的隆中对策。

【教材解读】

一、走进隆中,朗读感悟

1、学生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课文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给下面句子画出重音及停顿

(1)今操已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过渡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二、深入课文,疏通文意

1、参考注释,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2、翻译加线的词或翻译句子。

(1)遂用猖獗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操作步骤: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语:通过上面的学习,已了解了课文大意。下面我们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 :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 :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 :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操作步骤: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语:我们疏通了文意,也理清了思路,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领略诸葛亮的风采。

四、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形势: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

策略: 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6、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说说其作用。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力强,能更全面的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操作步骤:(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课堂小结】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写的就是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课堂作业】

依据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100字以内的小短文。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读优秀-------教师点评)

隆中对

分析天下形势————提出战略方针

三步走战略: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板书设计】

【问题积累】

【教学反思】

学科:语文 年级: 九 班级: 姓名:

【 课 题 】隆中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2.读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3、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重点、难点、考点】

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2、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难点:学会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考点:文言文的翻译和重点实词的意思。

易错点:重点词语和重点语句的翻译。

【问题预设】

1、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老师要引领学生做好区分、积累。

2、在研读课文中,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时,学生一般能分清正、侧面描写,但对其作用归纳不完善。

措施: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再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3、在写《我心中的诸葛亮》时,因有些同学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对 人物的了解有些肤浅。

措施:教师要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引领学生互相交流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导入新课】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青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这就是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也就是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他最先引起世人关注的莫过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隆中对》。

过渡语:(齐读学习目标)我们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快速完成知识铺垫部分。

【知识铺垫】

1、给加线的字注音 陇亩(lǒng) 倾颓(tu í) 猖獗(chāngju 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三国志》及陈寿简介

陈寿,( )时期史学家,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等

《三国志》是记载魏、( )、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 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四个学生演板------学生批改点评---------小组交流互批----------问题积累---------齐读巩固)

过渡语:通过检测,知识铺垫部分大家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走进茅庐,聆听诸葛

亮的隆中对策。

【教材解读】

一、走进隆中,朗读感悟

1、学生听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课文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给下面句子画出重音及停顿

(1)今操已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过渡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二、深入课文,疏通文意

1、参考注释,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2、翻译加线的词或翻译句子。

(1)遂用猖獗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操作步骤: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语:通过上面的学习,已了解了课文大意。下面我们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 :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 :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 :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操作步骤: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过渡语:我们疏通了文意,也理清了思路,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领略诸葛亮的风采。

四、合作交流,研读课文

1、诸葛亮对天下形势有怎样的分析?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形势: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

策略: 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6、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说说其作用。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力强,能更全面的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操作步骤:(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问题展示----------解答引领)

【课堂小结】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写的就是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课堂作业】

依据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100字以内的小短文。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读优秀-------教师点评)

隆中对

分析天下形势————提出战略方针

三步走战略: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板书设计】

【问题积累】

【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 烟雨古隆中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烟雨古隆中 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乡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历经千百年后,依然牵引着无数仰慕的目光. 在一派烟雨迷蒙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贤遗迹的这片再平常不过的山丘间,吟诵着罗贯中先生"山不 ...查看


  • 书香襄阳初赛题
  • 一.填空题 1.诸葛亮,字孔明.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____家和____家. 2.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便带着弟弟____来到襄阳城西20余的____,开始了躬耕垄亩.励志学习.广交士林的生活. 3.诸葛亮在隆中生活 ...查看


  • "隆中对"战略选择之误
  • "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以智慧和廉洁自律名垂史册的诸葛亮,于公元207年在襄樊受邀出山,所献第一策就是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使流离无助中的刘备有拨迷雾见青天之感.兵不过三千.地仅有新野一县,与 ...查看


  • 诸葛亮躬耕地浅说
  • 诸葛亮躬耕地浅说 摘要:诸葛亮躬耕地向来有南阳.襄阳两说.持襄阳说者的主要理由是:历代文献均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属邓县,邓县归南阳郡管辖,宛县为曹操势力范围,如果诸葛亮隐居于此,刘备不可能前往曹操占 ...查看


  • 隆中对中考题精选
  • <隆中对>检测一 姓名: 1. 文学常识填空: <隆中对>选自 ,作者 司马光,字 , 代著 名 家. 2. 生字注音: 乐毅.( ) 汉室倾颓. ( ) 不知存恤.( ) 遂用猖獗. ( ) 3. 解释词语: 每. ...查看


  • 隆中对练习与答案
  • 隆中对 一.基础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三国志>是部 史书,共65卷,人们把它和 . . 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作者陈寿是 朝人, 学家."隆中对"的"对"是 ...查看


  • 隆中对试题
  • 隆中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 ...查看


  • 初中常用文言文虚词实词用法及举例
  • 25个)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quo ...查看


  • 襄阳导游词
  •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襄阳观光浏览,我是大家此次襄阳之行的导游员小杨. 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襄樊市的概况:襄樊市是湖北的省辖市,位于我国中部,湖北省的西北部,被人们誉为汉江上的一颗明珠,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它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