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1.2.3.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3、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一)、中国农耕经济的产生

1、概况:(地域、时间)。

2、史实材料:神农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并进行的实践。

3、地位:(1)、中国是,是。

(2)、农耕是最基本的,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耕作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牛耕)

1、耕作技术进步历程

(1)、原始阶段耕作方式: 。

(2)、春秋战国:采用 。

(3)、西汉:①、 普及, 数量大幅增加;

②、出现了 、 和 。

(4)、东汉:出现了 。

(5)、唐代:出现了 。

2、

3、

(三)土地制度及影响

1、土地制度:(1)商周:实行

(2)、战国商鞅变法:废除,确立。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

2、特点:

3、影响:(1)、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2)、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社会矛盾,但最终均失败。

(3)、提出了平均主义思想。

(四)、农业赋税和徭役

1、种类:赋税包括和

2、影响:(1)、征收赋税为政府,是古代帝国的基础。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

(3)、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导致,引发了社

会动乱,往往成为 。

(五)、水利技术

1、水利文献:

2、水利事业:(1)大禹治水,发展了

(2)、战国时期: 主持修建的 ; 主持修建的 。

(3)西汉:关中地区 ,并创造 了 。

(4)东汉:治理黄河,如 。

3、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使用。

(2)、宋代:发明利用水力为动力的。

(3)、明清:出现了

三、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练习反馈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

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 )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4.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

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 )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5.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

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6.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

7.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

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 )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8.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 )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9.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

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

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

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3、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

二、自主学习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特点:①、建立在 之上,基本做到 。

②、长期附属于紧密结合,形成了式。

③、手工业产品自己消费,有时也流入流通领域。

2、田庄手工业

(1)、出现:随着出现。

(2)、特点:①、是一种新的 ; ②、是 的重要内容。

3、官营手工业

(1)、“工官”制度

①、形成:从

②、特点:A、生产目的:满足 ;B、技术水平: 。

C、规模:

③、弊端:A、为 服务, 。

B、行业间。

C、技术工艺传承

(2)、“匠户”制度

①、含义: 。

②、特点:A、专业性;B、官方强制役使;C、专门管理,不得脱籍,世代相袭;

③、局限: 。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

1、纺织业

(1)、原始社会:纺织技术 。

①、发现了 等器物; ②、原料有 ; ③、出现了 。

(2)、商周:纺织业在 。

(3)、汉代:中国纺织技术 。

(4)、唐代:①、官营纺织业 ;

②随着(5)、宋代: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

①、 推广到 。

②、当时。

(6)、元代:①、 革新纺织工艺,创造了 。

②、

(7)、明代:①、 普遍扩大。

②、纺织业出现了,标志着

2、冶金技术

(1)、原始社会:出现了早期 。

(2)、商周:青铜生产规模 ,铸造工艺 。

(3)、春秋战国:最早人工冶炼 , 和 工艺有所发展。

(4)、汉代:①、推行 ; ②使用

③、供风形式:由 演进到 ,然后又发展到 。

④、东汉 发明了 装置 。

(5)、南北朝:出现了 。

(6)、宋代:以 作为冶铁燃料,提高了 。

3、陶瓷业

(1)、制陶业:①、原始社会:产生,如彩陶、黑陶。

②、商——东汉:是 的过渡阶段。

③、杰出代表:唐代“ ”。

(2)、制瓷业:①、种类: 、 和唐代晚期首创 以及清代发明的 。

② 、代表性瓷窑: 。

③、影响:瓷器成为 。

三、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手工业有什么主要特点?

四、练习反馈

1.《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

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 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

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应

该是 ( )

A.瓷器 B.丝绸 C.青铜 D.酿酒

3.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

或纱,侵晨入市,易花以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 )

A.浙江农村开始出现商品经济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商人控制手工业生产 D.棉纺织业的中心已形成

4.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下

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 )

四羊方尊 三角援戈 人面纹方鼎 乐府钟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5.下图所示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发明的时间是在 (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西汉

6.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

图一 人面彩陶壶 图二 邢窑白瓷长颈瓶 图三 粉彩开光花尊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浙江某地因施工发现一个古墓,其出土文物种类相当丰富,经考古人员整理,向社会

公开展示的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 )

①唐三彩 ②青铜镜 ③烟叶残渣 ④活字印刷品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8.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

( )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嘉庆青花云 四羊方尊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

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

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

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

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

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

户(见右图)。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古代

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上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2)我国古代手工业有何重大成就?请从冶铸、制瓷和纺织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说明。

(3)结合材料二思考,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反映出什么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3、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二、自主学习

(一)、繁荣的商业贸易

1、远古时代:出现了

2、商周:(1)、商代商业;(2)、西周交易

3、春秋战国:出现了。

4、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

5、唐代:(1)(2)

6、宋元:(1)、商业;(2)、北宋出现了

7、明清:(1)、出现了供商人停宿等的场所;(2)、出现了以帮。

(二)、“市”的发展

1、秦代:制定管理“市”的。

2、汉代:“市”有专门的

3、南北朝:形成了民间集市——,政府并实行。

4、唐代:(1)草市演进为(2)

5、宋代:(1)、突破了(2)、商业活动不再

(3)、草市已具备。

6、明清:商业区

(三)、商业城市的繁盛

1、战国:出现

2、汉代:城市繁荣

3、王莽时代:以 已经形成。

4、、市。

5、宋代:(1)、商市繁荣;(2)、出现定时一聚的。

6、清代:(1)、全国性大都会(2)、商业名镇有 。

三、合作探究

1、简要说明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2、中国古代商业经济有什么主要特点?

四、练习反馈

1.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商业现象是 ( )

A.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

C.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 D.金陵向西贾客多

2.古代中国的“草市”是指 ( )

A.买卖草料的专业市场 B.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C.城市集中贸易的地点 D.与少数民族交易的集市

3.明清时期, 晋商和徽商的形成说明了①商业的空前繁荣②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③海外贸易的发达④商帮结成往往带有地域性特征 ( )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④

4.明朝, 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 )

A.会馆是开会的地方 B.会馆的出现, 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C.会馆是不同地域商人存钱的地方 D.会馆是商人居住的客钱

5.宋代张择端之所以能画出《清明上河图》, 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当时的绘画题材丰富 B.画家的风格及技巧成熟

C.画家的刻苦钻研 D.城市经济的繁荣

6.商人在“市”里可以进行自由商业活动始于 ( )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7.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 由汉唐的陆路贸易为主转到宋元的海路贸易为主, 其原因是①南方相当稳定, 经济重心南移②北方战乱, 丝绸之路不畅③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④造船技术的提高 ( )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古代古代的商业都会城市较早地记载于 ( )

A.《史记》 B.《战国策》 C.《汉书·地理志》 D.《资治通鉴》

9、阅读材料

材料一 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材料二 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

雪阴雨,亦有夜市。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出当时北宋都城的商业状况?

(2)举出中国唐代几个著名的商业都会(至少三个)。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市”比前代有什么发展?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 难点: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原因;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直接的深层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一)、重农抑商政策

1

2、含义:

3、目的:。

4、积极作用:(1)、经济作用:

(2)、政治作用:

5、抑商表现:(1)、汉代:西汉初年规定;汉武帝推行

(2)、唐代:继续实行西汉确立的。

(3)、商人地位较低直到才开始转变。

6、

(二)、重视工商业的管理

1、秦代:(1)、措施:统一

(2)、

(3)、抑商表现: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措施相当

2、汉代:(1)商人赋税(2)、汉武帝实行

3、唐代:(1)、措施:所有市都是

(2)、消极影响:

4、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通过。

5、

(三)、“海禁”政策

1、

2、表现:(1)、明代建立,对民间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代的政策。

(3)、实行官方垄断性质的对外开放。

3、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

2、产生:(1)、;(2)、;(3)、

(4)、标志: 。

3、发展:清代已经出现了。

(1)、规模扩大;(2)、地域扩大;(3)、从纺织业扩展到其它行业。

4、影响:冲击并侵蚀着。

5、发展缓慢的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和束缚;

(2)、主要原因:封建政府实行政策和政策。

6、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四、练习反馈

1、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

C、在封建社会前期起过积极的作用 D、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 )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侵

3、古代中国盐铁官营的制度开始于 (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玄宗

4、明清海禁政策的主要危害包括 (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造成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 它的实行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D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被废除

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7.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

(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D.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8.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业工场的规模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知识要求

1、学习目标:(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重点: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3、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民族工业兴起、壮大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1)、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自然经济有了,有所发展。

2、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标志: 。

(3)、解体过程: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从 起,自然经济 。

3、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

(1)、瓦解了 ,破坏了农村、城市手工业。

(2)、使中国农产品 。

(3)、 开始出现,贸易中心 。

(4)、为 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 。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背景:(1)、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使

(2)、19生。

2、兴起概况:

(1)、时间: ;(2)、兴起地区: 。

(3)、途径:①、 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②、原有手工工场采用 ,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代表企业:①、 在 创办 ;

②、 在 创办 。

(5)、主要行业: (轻工业还是重工业)。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背景:(1)、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办厂,并增加, 进一步 ,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 。

(2)、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 ”、“ ”思潮的推动。

2、发展概况:

(1)、时间: 。

(2)、代表企业:①、 周廷弼创办的 ;

②、 在 创办 等企业。

③、 在 创办 企业,被称为“面粉大王”。

二、 合作探究

1、中国早期民族工业有什么特点?

四、练习反馈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 )

A.西方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中国经济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C.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逐渐分离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 )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3.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突出反映

( )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作用

C.清政府扶植沿海地区创办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沿海地区出现

4.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创办的企业是 ( )

A.机器制造 B.面粉、纺织等 C.农业 D.军事工业

5.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 ( )

A.西方科技的传播 B.重商思潮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改良思想的推动

6.19世纪末,山东桓台县苗世厚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

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

8.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 )

A.停办官营工商企 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C.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D.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9、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下列三幅图代表19世纪

六七十年代云集上海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中国社会哪种性质的近代企业?

(2)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为什么在此时云集上海?

(3)这些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2)、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重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短暂春天”原因和表现;国民党“币制改革”及意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的原因。

3、难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曲折性;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措施;影响中国资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自主学习

(一)、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1912——1919)(一战期间)

1、原因:(1)、辛亥革命

(2)、的建立,提高了激发了 。

(3)、 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4)、期间,欧洲各国 。

2、进一步发展概况

(1)、和(2)、业。

3、特点:

(1)、主要分布在 ;

(2)、没有形成 ,发展主要是 , 极为薄弱。

(3)、没有摆脱 的控制。

(4)、 仍占绝对优势。

4、结果:一战结束不久,,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年——1936年)

1、原因:(1)、南京国民政府采取。 ①、 提出开展 ②、1935年实行。

(2)、中国人民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发展概况: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农工商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记录。

3、特点:

(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1937年——1949年)

1、原因:(1)、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

(2)、国民党发动 ,给 。

(3)、国民党实行 政策。

(4)、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 的压迫。

(6)、繁重的 。

2、困境: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3、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日军全面侵华,使大量改变了 。

三、合作探究

1、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练习反馈

1

A.辛亥革命和临时政府的推动 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大力推动

C.“实业救国”新思潮的推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2.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发展较快的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这意味着 ( ) ①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

③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无足轻重 ④中国工业的发展缺乏技术和资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3.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

A.促进经济发展 B.巩固国民政府统治

C.形成官僚资本 D.稳定财政,增加收入

4.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 ( )

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5.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为各国名人。这一期所示中国名人在统治中

国时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是 ( )

A.短暂春天——较快发展 B.短暂发展——日益萎缩

C.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D.日益萎缩——短暂发展

6.国民党统治后期,导致我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 ②自身技术力量的薄弱

③官僚资本的极力压迫 ④美国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 ( )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的控制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下图《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到1920年前,我国共有近代工厂1759家,其中纺织工业475家,食品工业280家,印刷文具业51家,机械五金业252家,化学工业383家„„其他工业35家,总资本达500 620万元。 ——

《中

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工业类型方面呈现出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3)民国初年尤其在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却只是“短暂春天”,造成“春天”短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上所述,民族资本主义怎样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3、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重阻力

1、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

2、表现:受到、和削。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

1

2、根本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3、革命性:

(1)、原因: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遭到了三重压迫。

②、 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2)、表现:①、 1928年,全国反日会通过拒买日货等决议。; ②、 后,

③、 后,民族资产阶级积极 。

④、长城抗战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 。

4、妥协性:(1)、原因: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遭到了三重压迫。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 。

(2)、表现: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存在 。

(3)、影响:注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不能。

三、合作探究

1、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练习反馈

1.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中国),恐非西国之福也”。对此,他们采取阻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是 ( )

A.控制中国海外贸易 B.攫取各种经济特权

C.把持中国海关大权 D.限制中国机器进口

2.“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洋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新技术 B.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束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力量薄弱 D.封建官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3.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

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此种状况出现于 ( )

A.清末民初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4.1928年,全国反日会在上海总商会举行会议,通过了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

拒绝搭乘日轮的决议。导致他们通过该决议的直接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 )

A.济南惨案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

5.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表格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6.1937年,宋子文以低于市场价格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股票20万股,从而控制了这家

最大的民营烟草公司。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问题是官僚资本 ( )

A.与民族工业互利双赢 B.指导民族工业的经营

C.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D.积极投资于近代工业

7.有人作了下列五幅图片比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代表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图片是 ( )

A B C D E

8.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

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

国进口蒸汽机磨面,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

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

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一外商说)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

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纱”似乎使人

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材料三 阅读下列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3年指数为100)

统计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福明被官府扣上“私设磨坊”等罪名有何历史

和政策依据?分析清政府制定这种政策的目的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纺纱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及其历

史根源。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处境及其影响。

分析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

(4)材料三中英法德等国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8年同1913年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影响?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

经验教训。

2、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损失;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3、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 和

⑵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

2.建立

⑴“一五计划” (1953-1957)

①基本任务:“一化三改造”,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 有步骤地对 、 、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成就: 、 、

③意义: 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

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⑵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a.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②.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

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③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三)曲折发展的十年

1.正确的探索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 的报告,提出了 的问题。

(2)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②内容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 。

b.提出了主要任务

③意义:

(3)经济调整(1960年)

①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②八字方针:

③意义: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探索中的失误

(1)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的认识。

(2)表现:1958年开始的 和

3.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

(2)交通:

(3)能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济混乱:在“ ”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2.恩来的调整: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 的原则

3.小平的全面整顿:从 开始,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4.革对经济的影响

(1)

(2)

三、合作探究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四、练习反馈

1.(2010·上海)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但是,一辆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们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2.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是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3.1953年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 (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者互相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 )

A.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实际

B.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强调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5.中国历史上有段时期“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规

划„„适当地配备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

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是指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迅速回升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A.“文化大革命”的客观作用 B.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D.人民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7.(2009·江苏)在江苏常熟白峁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

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8.(2010·江苏)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9.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

济建设反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

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

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

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

特点。

2、重点:工作重点转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3、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内容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 年12月,在 召开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 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上来。

(3)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3.历史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

(2)开始了中国以 为中心.从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到 的历史性转变。

(3)开辟了建设 的新道路

(4)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

(1)原因

①在 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② 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措施:实行 为主体的责任制。

(3)过程

①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 。

②四川.安徽等省得一些地方推行 和试行包产到组等责任制。

③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 ,改社 ,政

社分开。

④1980年9月,“ ”.“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⑤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 的生产队已达93%。

(4)意义

①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和社会面貌。

2.城市

(1)背景: 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改革重心转向城市,

转向 。

(3)内容

①中心环节:增强 。

②管理体制:实行 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生产经

营 。

(4)结果

①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 。

②企业内部实行 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页迅速推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背景: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 。

2.过程

(1)经济特区

①背景: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 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

策和灵活措施。

②设立:1980年,在广东的 .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划定海

南岛为经济特区

③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 的窗口和 的“试验田”。

(2)沿海港口城市

①设立: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 .青岛 . 等14个沿海开放城

②措施: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 ,逐步兴办 。

③意义: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 的活力。

(3)经济开放区:自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 .闽南地区和 开辟

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做出开发开放 的决策,这成为新中国对外开放

的重要标志

3.对外开放格局

(1)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 —沿海开放城市— —内

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2)特点: .有重点.点面结合。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合作探究

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四.练习反馈

1.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是 (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十五大召开

2.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吸引外资 C、允许私人办企业 D、实行政企分开

4.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

A.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B.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C.让世界认识中国 D.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省份是 ( )

A.广东、浙江 B.广东、广西 C.广东、福建 D.海南、福建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其正确顺序是 ( )

A、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7.中共八大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

A.强调民主集中制 B.纠正历史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8.1953 年,我国开始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生产力

9.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

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

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

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重点: 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3、难点: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新中国不同阶段经济特征。

二、自主学习

(一)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剧变, 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 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主要内容:党的 不能动摇; 胆子要大,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计划还是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才是硬道理。

(3)历史意义:南方谈话对推进 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

(1)召开: 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2)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 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中国的 步入一个新阶段。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方针:1993年11月召开,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若干问题的决定。

(2)内容

①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 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起基础作用。

②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 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 制度。

(3)意义

①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 具体化。

②推进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2.完善——中共十五大

(1)召开: 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论断: 为

主体、 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十五大作出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 。

三.合作探究

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四.练习反馈

1.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 )

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 B.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2.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六大

3.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重要论断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4.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6.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 ) ①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②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③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④批准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 ( )

A.瓦窑堡会议、十三届四中全会 B.八大二次会议、七千人大会

C.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D.中共“七大”、中共“十四大

8.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应当是 ( )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1988年又哪一省作为经济特区?

(2)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因素是什么?

(3)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简述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重点: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3、难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①由拘谨、保守、呆板、 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 转变。 ②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 的方向发展。

(2)近代

①男性服饰: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 ,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 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 、 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 和 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 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 、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 、粤菜、川菜、 。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

①传入: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各 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②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③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 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 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1.传统民居

(1)成因: 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2)典型: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 。

(3)价值:传统的民居蕴涵着深刻的 ,是 的载体。

2.近代民居的演变

(1)背景: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 的新式住宅。

(2)变化: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 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 ;西式的家具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3)特点: 。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的变迁

(1)婚姻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 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 ;婚姻礼俗也开始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 、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殡葬风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的 ,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实行 。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 代替土葬。

2.其他方面

(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 、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在官府活动中得以实施, 取代了跪拜作揖, 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2)民众思想发生变化,旧道德、 到批判,女子在获得 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三.合作探究

1.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四.练习反馈

1.西服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2.中国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 ( )

A.西装 B.列宁装 C.中山装 D.长袍马褂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4.“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 ( )

A.中国传统建筑 B.中西合璧 C.完全欧化 D.中国创新

5.在19世纪中期,英国人John在中国开了第一家西餐馆,它最有可能首先在( )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济南

6.(09·广东)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7.目前全世界的快餐业大多萎缩,而在中国却高速发展、攻城略地,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洋快餐比中餐有营养 B.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C.洋快餐烹饪方式科学 D.洋快餐广告宣传的影响

8.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长袍马褂 图二 西服与旗袍 图三 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

图四 20世纪七八十年 图五 20世纪90年代后女性的旗袍 代的确良面料和碎花衣裳

请回答:

(1)判断图一、图二反映的时代。

(2)图一、二反映的时代的服饰和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3)观察图三,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4)相对于图三,图四、五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

二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重点: 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3、难点: 交通、通信工具发展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表现

(1)新式代步工具

① 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北平、天津、上海较多。

② 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在城市普及, 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 ”之称。

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成为又一重要交通工具,城市 行业发展迅速, 成为新的代步工具。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①轮船:在 推动下, 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 的开展,中国铁路建设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公路交通进入新时期, 通车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③城市交通: 年天津建成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 运行;1969年 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 专线运营。

(3)民航:20世纪20年代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成立后,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特点

(1)交通工具更迭速度加快。

(2)由于地区 的不平衡,同时也受 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2)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 ,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①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 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 年,中国出现了无线电报,1932年,中国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 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陆续增加。

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至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

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 的传递,加速了 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 和 ,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

1.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体现了哪些特点?

2.近代中国邮电通讯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练习反馈

1.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 )

A.骑自行车 B.乘有轨电车 C.坐火车旅游 D.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2.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福州,要到厦门去观光,为了方便和实惠,你选择的交通工具

是( )

A.火车 B.飞机 C.轮船 D.自行车

3.世界上第一条商业性磁浮列车于2003年开通于 ( )

A.广州 B.上海 C.天津 D.北京

4.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电影

5.“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

A.铁路运输 B.航运 C.电报通讯 D.航空

6.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08宁夏文综,29)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

自独轮车以至飞机,„„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 )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经济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重点: 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3、难点: 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

2.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 、 、 。

3.民国成立后,报刊更加活跃,并根据了专门分工。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1923年,英美报商在 创办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 。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随后,地方广播电台与民办广播电台纷纷出现,无线电广播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电影

(1)电影放映:1896年,在 进行了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电影由此开始在城市中流行。

(2)电影制作: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 、张石川、周剑云、黎民伟、 等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电影导演; 、朱飞等是著名的男演员, 、阮玲玉等是著名的女演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孤儿救祖记》、《 》、《 》等。

3.电视

(1)电视自从20世纪 年代问世以来,已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2)1958年5月1日, 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 、 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三)互联网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 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至200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居世界第 位。

(3)目前,互联网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2.重大影响: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 和新 。

三、合作探究

1.大众报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中国电视网络迅速普及的原因有哪些?

四、练习反馈

1.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纸是 ( )

A.《中外纪闻》 B.《强学报》 C.《昭文新报》 D.《时务报》

2.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使。”诗文中的“纸”是 ( )

A.传单 B.报纸 C.信件 D.书籍

3.近代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视台创立于 ( )

A.南京 B.上海 C.广州 D.天津

4.《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同一首歌》是哪一传媒的名牌栏目 (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5.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报刊等途径迅速了解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的国庆盛典。那么,国庆10周年时,人们不能通过哪种途径及时了解北京的国庆盛典 ( )

A. 上互联网 B.看电视 C.听广播 D.看报刊

6.2008年8月14日上午10点,待在家中的新加坡居民为及时掌握北京奥运会第一手资讯,并就某一项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好选择哪一媒介

( )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

7.20世纪三十年代的某一天,上海的一位达官贵人可以 ( )

①收听南京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 ②到电影院看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坐在家中观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体育节目 ④在图书馆阅读新闻报纸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的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行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选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许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9.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读图并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

(2)请为图中四种传媒就其发展历程各写一段解说词,每段要求不超过180字。

(3)有人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认为“每个人只需敲击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请你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请你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学习目标

1、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3、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一)、中国农耕经济的产生

1、概况:(地域、时间)。

2、史实材料:神农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并进行的实践。

3、地位:(1)、中国是,是。

(2)、农耕是最基本的,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耕作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牛耕)

1、耕作技术进步历程

(1)、原始阶段耕作方式: 。

(2)、春秋战国:采用 。

(3)、西汉:①、 普及, 数量大幅增加;

②、出现了 、 和 。

(4)、东汉:出现了 。

(5)、唐代:出现了 。

2、

3、

(三)土地制度及影响

1、土地制度:(1)商周:实行

(2)、战国商鞅变法:废除,确立。

(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

2、特点:

3、影响:(1)、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2)、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社会矛盾,但最终均失败。

(3)、提出了平均主义思想。

(四)、农业赋税和徭役

1、种类:赋税包括和

2、影响:(1)、征收赋税为政府,是古代帝国的基础。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

(3)、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导致,引发了社

会动乱,往往成为 。

(五)、水利技术

1、水利文献:

2、水利事业:(1)大禹治水,发展了

(2)、战国时期: 主持修建的 ; 主持修建的 。

(3)西汉:关中地区 ,并创造 了 。

(4)东汉:治理黄河,如 。

3、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使用。

(2)、宋代:发明利用水力为动力的。

(3)、明清:出现了

三、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练习反馈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

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2.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 )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4.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

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 )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5.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

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6.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

7.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

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 )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8.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 )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 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9.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

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

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

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3、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

二、自主学习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特点:①、建立在 之上,基本做到 。

②、长期附属于紧密结合,形成了式。

③、手工业产品自己消费,有时也流入流通领域。

2、田庄手工业

(1)、出现:随着出现。

(2)、特点:①、是一种新的 ; ②、是 的重要内容。

3、官营手工业

(1)、“工官”制度

①、形成:从

②、特点:A、生产目的:满足 ;B、技术水平: 。

C、规模:

③、弊端:A、为 服务, 。

B、行业间。

C、技术工艺传承

(2)、“匠户”制度

①、含义: 。

②、特点:A、专业性;B、官方强制役使;C、专门管理,不得脱籍,世代相袭;

③、局限: 。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

1、纺织业

(1)、原始社会:纺织技术 。

①、发现了 等器物; ②、原料有 ; ③、出现了 。

(2)、商周:纺织业在 。

(3)、汉代:中国纺织技术 。

(4)、唐代:①、官营纺织业 ;

②随着(5)、宋代: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

①、 推广到 。

②、当时。

(6)、元代:①、 革新纺织工艺,创造了 。

②、

(7)、明代:①、 普遍扩大。

②、纺织业出现了,标志着

2、冶金技术

(1)、原始社会:出现了早期 。

(2)、商周:青铜生产规模 ,铸造工艺 。

(3)、春秋战国:最早人工冶炼 , 和 工艺有所发展。

(4)、汉代:①、推行 ; ②使用

③、供风形式:由 演进到 ,然后又发展到 。

④、东汉 发明了 装置 。

(5)、南北朝:出现了 。

(6)、宋代:以 作为冶铁燃料,提高了 。

3、陶瓷业

(1)、制陶业:①、原始社会:产生,如彩陶、黑陶。

②、商——东汉:是 的过渡阶段。

③、杰出代表:唐代“ ”。

(2)、制瓷业:①、种类: 、 和唐代晚期首创 以及清代发明的 。

② 、代表性瓷窑: 。

③、影响:瓷器成为 。

三、合作探究

1、中国古代手工业有什么主要特点?

四、练习反馈

1.《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

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2. 2008年,《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展,新“四

大发明”首次集体亮相。其中被誉为出现最早、应用最广、传播最远、技术最高的发明应

该是 ( )

A.瓷器 B.丝绸 C.青铜 D.酿酒

3.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布

或纱,侵晨入市,易花以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 )

A.浙江农村开始出现商品经济 B.大量棉纺织品投入市场

C.商人控制手工业生产 D.棉纺织业的中心已形成

4.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下

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 )

四羊方尊 三角援戈 人面纹方鼎 乐府钟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 D.兵器和农具

5.下图所示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发明的时间是在 (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西汉

6.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 )

图一 人面彩陶壶 图二 邢窑白瓷长颈瓶 图三 粉彩开光花尊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浙江某地因施工发现一个古墓,其出土文物种类相当丰富,经考古人员整理,向社会

公开展示的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 )

①唐三彩 ②青铜镜 ③烟叶残渣 ④活字印刷品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8.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

( )

A.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西剪纸男耕女织 嘉庆青花云 四羊方尊

材料二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

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

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

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

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

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

户(见右图)。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古代

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上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2)我国古代手工业有何重大成就?请从冶铸、制瓷和纺织三个方面各举一例说明。

(3)结合材料二思考,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反映出什么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

3、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

二、自主学习

(一)、繁荣的商业贸易

1、远古时代:出现了

2、商周:(1)、商代商业;(2)、西周交易

3、春秋战国:出现了。

4、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

5、唐代:(1)(2)

6、宋元:(1)、商业;(2)、北宋出现了

7、明清:(1)、出现了供商人停宿等的场所;(2)、出现了以帮。

(二)、“市”的发展

1、秦代:制定管理“市”的。

2、汉代:“市”有专门的

3、南北朝:形成了民间集市——,政府并实行。

4、唐代:(1)草市演进为(2)

5、宋代:(1)、突破了(2)、商业活动不再

(3)、草市已具备。

6、明清:商业区

(三)、商业城市的繁盛

1、战国:出现

2、汉代:城市繁荣

3、王莽时代:以 已经形成。

4、、市。

5、宋代:(1)、商市繁荣;(2)、出现定时一聚的。

6、清代:(1)、全国性大都会(2)、商业名镇有 。

三、合作探究

1、简要说明古代“草市”出现的意义及其形式特征。

2、中国古代商业经济有什么主要特点?

四、练习反馈

1.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商业现象是 ( )

A.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

C.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 D.金陵向西贾客多

2.古代中国的“草市”是指 ( )

A.买卖草料的专业市场 B.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C.城市集中贸易的地点 D.与少数民族交易的集市

3.明清时期, 晋商和徽商的形成说明了①商业的空前繁荣②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③海外贸易的发达④商帮结成往往带有地域性特征 ( )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② D.①②④

4.明朝, 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 )

A.会馆是开会的地方 B.会馆的出现, 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

C.会馆是不同地域商人存钱的地方 D.会馆是商人居住的客钱

5.宋代张择端之所以能画出《清明上河图》, 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当时的绘画题材丰富 B.画家的风格及技巧成熟

C.画家的刻苦钻研 D.城市经济的繁荣

6.商人在“市”里可以进行自由商业活动始于 ( )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7.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 由汉唐的陆路贸易为主转到宋元的海路贸易为主, 其原因是①南方相当稳定, 经济重心南移②北方战乱, 丝绸之路不畅③指南针在航海上的运用④造船技术的提高 ( )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古代古代的商业都会城市较早地记载于 ( )

A.《史记》 B.《战国策》 C.《汉书·地理志》 D.《资治通鉴》

9、阅读材料

材料一 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材料二 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

雪阴雨,亦有夜市。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出当时北宋都城的商业状况?

(2)举出中国唐代几个著名的商业都会(至少三个)。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市”比前代有什么发展?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 难点: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原因;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直接的深层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一)、重农抑商政策

1

2、含义:

3、目的:。

4、积极作用:(1)、经济作用:

(2)、政治作用:

5、抑商表现:(1)、汉代:西汉初年规定;汉武帝推行

(2)、唐代:继续实行西汉确立的。

(3)、商人地位较低直到才开始转变。

6、

(二)、重视工商业的管理

1、秦代:(1)、措施:统一

(2)、

(3)、抑商表现: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措施相当

2、汉代:(1)商人赋税(2)、汉武帝实行

3、唐代:(1)、措施:所有市都是

(2)、消极影响:

4、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通过。

5、

(三)、“海禁”政策

1、

2、表现:(1)、明代建立,对民间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代的政策。

(3)、实行官方垄断性质的对外开放。

3、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

2、产生:(1)、;(2)、;(3)、

(4)、标志: 。

3、发展:清代已经出现了。

(1)、规模扩大;(2)、地域扩大;(3)、从纺织业扩展到其它行业。

4、影响:冲击并侵蚀着。

5、发展缓慢的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和束缚;

(2)、主要原因:封建政府实行政策和政策。

6、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四、练习反馈

1、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

C、在封建社会前期起过积极的作用 D、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 )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侵

3、古代中国盐铁官营的制度开始于 (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玄宗

4、明清海禁政策的主要危害包括 ( ) 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造成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 它的实行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C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D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被废除

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7.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

(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B.农民购买力低,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C.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D.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8.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 )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业工场的规模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知识要求

1、学习目标:(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重点: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3、难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关系;初创时期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的原因;民族工业兴起、壮大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1)、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自然经济有了,有所发展。

2、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标志: 。

(3)、解体过程: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从 起,自然经济 。

3、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

(1)、瓦解了 ,破坏了农村、城市手工业。

(2)、使中国农产品 。

(3)、 开始出现,贸易中心 。

(4)、为 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 。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背景:(1)、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使

(2)、19生。

2、兴起概况:

(1)、时间: ;(2)、兴起地区: 。

(3)、途径:①、 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②、原有手工工场采用 ,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4)、代表企业:①、 在 创办 ;

②、 在 创办 。

(5)、主要行业: (轻工业还是重工业)。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背景:(1)、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办厂,并增加, 进一步 ,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 。

(2)、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 ”、“ ”思潮的推动。

2、发展概况:

(1)、时间: 。

(2)、代表企业:①、 周廷弼创办的 ;

②、 在 创办 等企业。

③、 在 创办 企业,被称为“面粉大王”。

二、 合作探究

1、中国早期民族工业有什么特点?

四、练习反馈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 ( )

A.西方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中国经济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C.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逐渐分离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 )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3.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突出反映

( )

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作用

C.清政府扶植沿海地区创办企业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沿海地区出现

4.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创办的企业是 ( )

A.机器制造 B.面粉、纺织等 C.农业 D.军事工业

5.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其直接原因是 ( )

A.西方科技的传播 B.重商思潮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改良思想的推动

6.19世纪末,山东桓台县苗世厚兄弟在济南泺口经营粮食贸易,很快形成资金逾万的苗氏集团。苗氏集团得以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

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

C.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

8.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 )

A.停办官营工商企 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C.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D.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9、近代百年的上海史就是一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缩影。下列三幅图代表19世纪

六七十年代云集上海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中国社会哪种性质的近代企业?

(2)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为什么在此时云集上海?

(3)这些不同性质的企业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2)、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重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短暂春天”原因和表现;国民党“币制改革”及意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的原因。

3、难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曲折性;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措施;影响中国资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自主学习

(一)、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1912——1919)(一战期间)

1、原因:(1)、辛亥革命

(2)、的建立,提高了激发了 。

(3)、 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4)、期间,欧洲各国 。

2、进一步发展概况

(1)、和(2)、业。

3、特点:

(1)、主要分布在 ;

(2)、没有形成 ,发展主要是 , 极为薄弱。

(3)、没有摆脱 的控制。

(4)、 仍占绝对优势。

4、结果:一战结束不久,,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年——1936年)

1、原因:(1)、南京国民政府采取。 ①、 提出开展 ②、1935年实行。

(2)、中国人民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2、发展概况: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农工商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记录。

3、特点:

(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的困境(1937年——1949年)

1、原因:(1)、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

(2)、国民党发动 ,给 。

(3)、国民党实行 政策。

(4)、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 的压迫。

(6)、繁重的 。

2、困境: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3、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日军全面侵华,使大量改变了 。

三、合作探究

1、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练习反馈

1

A.辛亥革命和临时政府的推动 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大力推动

C.“实业救国”新思潮的推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2.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发展较快的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这意味着 ( ) ①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

③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无足轻重 ④中国工业的发展缺乏技术和资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3.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

A.促进经济发展 B.巩固国民政府统治

C.形成官僚资本 D.稳定财政,增加收入

4.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 ( )

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5.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为各国名人。这一期所示中国名人在统治中

国时民族工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是 ( )

A.短暂春天——较快发展 B.短暂发展——日益萎缩

C.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D.日益萎缩——短暂发展

6.国民党统治后期,导致我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 ②自身技术力量的薄弱

③官僚资本的极力压迫 ④美国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 ( )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的控制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下图《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据不完全统计,到1920年前,我国共有近代工厂1759家,其中纺织工业475家,食品工业280家,印刷文具业51家,机械五金业252家,化学工业383家„„其他工业35家,总资本达500 620万元。 ——

《中

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工业类型方面呈现出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3)民国初年尤其在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然而却只是“短暂春天”,造成“春天”短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上所述,民族资本主义怎样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3、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

(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重阻力

1、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

2、表现:受到、和削。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

1

2、根本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3、革命性:

(1)、原因: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遭到了三重压迫。

②、 逐渐发展为重要的政治力量。

(2)、表现:①、 1928年,全国反日会通过拒买日货等决议。; ②、 后,

③、 后,民族资产阶级积极 。

④、长城抗战后,各地工商界人士开展 。

4、妥协性:(1)、原因: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遭到了三重压迫。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 。

(2)、表现: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存在 。

(3)、影响:注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不能。

三、合作探究

1、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练习反馈

1.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曾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中国),恐非西国之福也”。对此,他们采取阻止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是 ( )

A.控制中国海外贸易 B.攫取各种经济特权

C.把持中国海关大权 D.限制中国机器进口

2.“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洋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新技术 B.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束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力量薄弱 D.封建官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3.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

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此种状况出现于 ( )

A.清末民初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4.1928年,全国反日会在上海总商会举行会议,通过了拒绝买卖日货、拒绝使用日钞、

拒绝搭乘日轮的决议。导致他们通过该决议的直接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 ( )

A.济南惨案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

5.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表格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6.1937年,宋子文以低于市场价格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股票20万股,从而控制了这家

最大的民营烟草公司。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问题是官僚资本 ( )

A.与民族工业互利双赢 B.指导民族工业的经营

C.阻碍民族工业的发展 D.积极投资于近代工业

7.有人作了下列五幅图片比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代表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图片是 ( )

A B C D E

8.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

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

国进口蒸汽机磨面,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

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

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一外商说)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

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纱”似乎使人

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材料三 阅读下列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3年指数为100)

统计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福明被官府扣上“私设磨坊”等罪名有何历史

和政策依据?分析清政府制定这种政策的目的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纺纱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及其历

史根源。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处境及其影响。

分析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

(4)材料三中英法德等国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量1918年同1913年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影响?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

经验教训。

2、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共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经济损失;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遭受严重损失

3、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 和

⑵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

2.建立

⑴“一五计划” (1953-1957)

①基本任务:“一化三改造”,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 有步骤地对 、 、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成就: 、 、

③意义: 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

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⑵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a.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②.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

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③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三)曲折发展的十年

1.正确的探索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 的报告,提出了 的问题。

(2)中共八大(1956年)

①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②内容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 。

b.提出了主要任务

③意义:

(3)经济调整(1960年)

①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

②八字方针:

③意义: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探索中的失误

(1)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的认识。

(2)表现:1958年开始的 和

3.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

(2)交通:

(3)能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济混乱:在“ ”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2.恩来的调整: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 的原则

3.小平的全面整顿:从 开始,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4.革对经济的影响

(1)

(2)

三、合作探究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四、练习反馈

1.(2010·上海)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但是,一辆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们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2.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的是 ( )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3.1953年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 (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者互相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 )

A.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实际

B.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强调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5.中国历史上有段时期“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规

划„„适当地配备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

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是指 (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迅速回升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

A.“文化大革命”的客观作用 B.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D.人民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7.(2009·江苏)在江苏常熟白峁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

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8.(2010·江苏)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9.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中共在经

济建设反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又有哪些重大失误,从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

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

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

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

特点。

2、重点:工作重点转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3、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内容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 年12月,在 召开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 . 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上来。

(3)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3.历史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

(2)开始了中国以 为中心.从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到 的历史性转变。

(3)开辟了建设 的新道路

(4)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

(1)原因

①在 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② 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措施:实行 为主体的责任制。

(3)过程

①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秘密地实行 。

②四川.安徽等省得一些地方推行 和试行包产到组等责任制。

③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 ,改社 ,政

社分开。

④1980年9月,“ ”.“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⑤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 的生产队已达93%。

(4)意义

①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 和社会面貌。

2.城市

(1)背景: 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改革重心转向城市,

转向 。

(3)内容

①中心环节:增强 。

②管理体制:实行 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生产经

营 。

(4)结果

①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 。

②企业内部实行 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页迅速推进。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背景: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 。

2.过程

(1)经济特区

①背景: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 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

策和灵活措施。

②设立:1980年,在广东的 .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划定海

南岛为经济特区

③意义:经济特区成为中国 的窗口和 的“试验田”。

(2)沿海港口城市

①设立: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 .青岛 . 等14个沿海开放城

②措施: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 ,逐步兴办 。

③意义: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 的活力。

(3)经济开放区:自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 .闽南地区和 开辟

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浦东:1990年4月,做出开发开放 的决策,这成为新中国对外开放

的重要标志

3.对外开放格局

(1)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 —沿海开放城市— —内

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2)特点: .有重点.点面结合。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合作探究

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四.练习反馈

1.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是 ( )

A.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十五大召开

2.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吸引外资 C、允许私人办企业 D、实行政企分开

4.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

A.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B.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C.让世界认识中国 D.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省份是 ( )

A.广东、浙江 B.广东、广西 C.广东、福建 D.海南、福建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其正确顺序是 ( )

A、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7.中共八大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

A.强调民主集中制 B.纠正历史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8.1953 年,我国开始通过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B.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C.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 D.都是为了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生产力

9.阅读下列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

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

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

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重点: 邓小平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

3、难点: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新中国不同阶段经济特征。

二、自主学习

(一)历史性的跨越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剧变, 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 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2)主要内容:党的 不能动摇; 胆子要大,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计划还是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才是硬道理。

(3)历史意义:南方谈话对推进 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中共十四大召开

(1)召开: 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2)内容: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 搞上去。

(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中国的 步入一个新阶段。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建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方针:1993年11月召开,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若干问题的决定。

(2)内容

①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 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 起基础作用。

②决定指出,必须坚持以 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 制度。

(3)意义

①这个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 具体化。

②推进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2.完善——中共十五大

(1)召开: 年9月在北京召开。

(2)内容: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新论断: 为

主体、 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十五大作出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 。

三.合作探究

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四.练习反馈

1.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其标志是 ( )

A.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召开 B.中共十四大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D.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

2.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六大

3.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重要论断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4.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6.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 ) ①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②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标准③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④批准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 ( )

A.瓦窑堡会议、十三届四中全会 B.八大二次会议、七千人大会

C.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D.中共“七大”、中共“十四大

8.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应当是 ( )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②是否有利于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③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是哪四个?1988年又哪一省作为经济特区?

(2)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因素是什么?

(3)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简述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重点: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3、难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

①由拘谨、保守、呆板、 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 转变。 ②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 的方向发展。

(2)近代

①男性服饰: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 ,此后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女性服饰: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促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改革与创新,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 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 、 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 和 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 过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 、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近代百年,中国逐渐形成了影响比较大的四大菜系,即 、粤菜、川菜、 。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

①传入: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各 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②中西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③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引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 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 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1.传统民居

(1)成因: 不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2)典型: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 。

(3)价值:传统的民居蕴涵着深刻的 ,是 的载体。

2.近代民居的演变

(1)背景: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 的新式住宅。

(2)变化: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 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出现了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 ;西式的家具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3)特点: 。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婚丧礼俗的变迁

(1)婚姻礼俗

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 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 ;婚姻礼俗也开始 ,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 、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2)殡葬风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的 ,但广大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实行 。

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 代替土葬。

2.其他方面

(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 、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在官府活动中得以实施, 取代了跪拜作揖, 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2)民众思想发生变化,旧道德、 到批判,女子在获得 权利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三.合作探究

1.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四.练习反馈

1.西服最早传入中国是在 ( )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2.中国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是 ( )

A.西装 B.列宁装 C.中山装 D.长袍马褂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4.“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 ( )

A.中国传统建筑 B.中西合璧 C.完全欧化 D.中国创新

5.在19世纪中期,英国人John在中国开了第一家西餐馆,它最有可能首先在( )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济南

6.(09·广东)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7.目前全世界的快餐业大多萎缩,而在中国却高速发展、攻城略地,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洋快餐比中餐有营养 B.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C.洋快餐烹饪方式科学 D.洋快餐广告宣传的影响

8.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长袍马褂 图二 西服与旗袍 图三 20世纪50年代双排扣列宁装

图四 20世纪七八十年 图五 20世纪90年代后女性的旗袍 代的确良面料和碎花衣裳

请回答:

(1)判断图一、图二反映的时代。

(2)图一、二反映的时代的服饰和称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解释其原因。

(3)观察图三,该种服装流行反映了哪些时代信息?

(4)相对于图三,图四、五中的服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此种变化?

二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重点: 交通工具变化的表现形式。

3、难点: 交通、通信工具发展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表现

(1)新式代步工具

① 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民国时期,北平、天津、上海较多。

② 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在城市普及, 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 ”之称。

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成为又一重要交通工具,城市 行业发展迅速, 成为新的代步工具。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①轮船:在 推动下, 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 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 的开展,中国铁路建设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公路交通进入新时期, 通车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③城市交通: 年天津建成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 运行;1969年 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 专线运营。

(3)民航:20世纪20年代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成立后,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特点

(1)交通工具更迭速度加快。

(2)由于地区 的不平衡,同时也受 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

1.邮政事业的发展

(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2)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 ,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①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 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 年,中国出现了无线电报,1932年,中国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 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陆续增加。

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④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至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

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 的传递,加速了 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 和 ,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

1.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体现了哪些特点?

2.近代中国邮电通讯的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练习反馈

1.20世纪初中国皇帝不能做到的是 ( )

A.骑自行车 B.乘有轨电车 C.坐火车旅游 D.给美国总统发无线电报

2.假如你生活在1910年的福州,要到厦门去观光,为了方便和实惠,你选择的交通工具

是( )

A.火车 B.飞机 C.轮船 D.自行车

3.世界上第一条商业性磁浮列车于2003年开通于 ( )

A.广州 B.上海 C.天津 D.北京

4.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电报 D.电影

5.“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

A.铁路运输 B.航运 C.电报通讯 D.航空

6.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 )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

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08宁夏文综,29)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8、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

自独轮车以至飞机,„„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 )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经济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学习目标

1、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重点: 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3、难点: 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

2.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 、 、 。

3.民国成立后,报刊更加活跃,并根据了专门分工。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1923年,英美报商在 创办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 。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随后,地方广播电台与民办广播电台纷纷出现,无线电广播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电影

(1)电影放映:1896年,在 进行了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电影由此开始在城市中流行。

(2)电影制作: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 、张石川、周剑云、黎民伟、 等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电影导演; 、朱飞等是著名的男演员, 、阮玲玉等是著名的女演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孤儿救祖记》、《 》、《 》等。

3.电视

(1)电视自从20世纪 年代问世以来,已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2)1958年5月1日, 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 、 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三)互联网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 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至200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居世界第 位。

(3)目前,互联网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2.重大影响: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 和新 。

三、合作探究

1.大众报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中国电视网络迅速普及的原因有哪些?

四、练习反馈

1.近代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纸是 ( )

A.《中外纪闻》 B.《强学报》 C.《昭文新报》 D.《时务报》

2.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使。”诗文中的“纸”是 ( )

A.传单 B.报纸 C.信件 D.书籍

3.近代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视台创立于 ( )

A.南京 B.上海 C.广州 D.天津

4.《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同一首歌》是哪一传媒的名牌栏目 (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5.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报刊等途径迅速了解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的国庆盛典。那么,国庆10周年时,人们不能通过哪种途径及时了解北京的国庆盛典 ( )

A. 上互联网 B.看电视 C.听广播 D.看报刊

6.2008年8月14日上午10点,待在家中的新加坡居民为及时掌握北京奥运会第一手资讯,并就某一项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好选择哪一媒介

( )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

7.20世纪三十年代的某一天,上海的一位达官贵人可以 ( )

①收听南京中央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 ②到电影院看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③坐在家中观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体育节目 ④在图书馆阅读新闻报纸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的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行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选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许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9.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读图并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

(2)请为图中四种传媒就其发展历程各写一段解说词,每段要求不超过180字。

(3)有人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认为“每个人只需敲击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请你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请你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


相关文章

  • 广东省梅州市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手机版)
  •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人民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沪科版 鲁科版 城市列表 电子课本网 > 切换城市 > 广东省梅州市教材版本 广 ...查看


  • 人教版新课程:高一历史(2015)
  • 人教版新课程:高一历史(2015)在线播放地址列表: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1-1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1-2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2-1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2-2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2-3 特级教师指导学习高一历史3 ...查看


  • 1.普通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必修4必教课文;
  • 2011学年第二学期巨人中学期末考试安排表 一.考试时间 二.考试内容 1.普通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必修4必教课文: 2.高二语文:外国小说小说欣赏.论语.必修1.必修2会考篇目 3.高一数学:数学必修4与必修5全部内容: 4.高二数学 ...查看


  • 高一历史备课组计划
  • 篇一: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领导小组的宏观部署下,在教务处.教科室和高一年级组的统筹下,以提高学科教学教育质量为目标,积极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思想,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对教 ...查看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3课教学案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1)原因:新中国是代表着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府,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近代中国被迫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 ...查看


  • 紧急通知(1)
  • 关于凭证参加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12周教研活动的 紧急通知 各区(县级市)教研室(教育发展中心),各普通高中,各中职学校,省实验中学,华师附中: 根据广州市公安局.教育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治理工作的通知> ...查看


  • 高一历史必修一问答题集锦
  • 高一历史必修一问答题集锦 第一单元 1. 分封制的含义.内容.作用分别是什么? 2. 宗法制的目的?实质?特点?作用? 3.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 1) 三公及其职权? 2) 郡县制何时开始实行?作用?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整合
  • 高一语文教材整合方案 高一语文组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为高三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整合背景: 学校逐步深入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 ...查看


  •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 教学计划
  • 职业技术学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学科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实验为中心,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 ...查看


  • 高一必修2unit1作文
  • 必修二 Unit1 写作 文物保护 据报道,某历史文化名城为了修建公路,将该市建于唐代的古城墙拆毁了.你班就此现象进行了辩论.请根据以下辩论结果写一篇100左右词的短文,并谈谈你的看法. [词汇热身] 1.关于--的辩论 .让步于 2.拆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