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_窦桂梅__课堂教学实录

《长征》课堂实录

窦 桂 梅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册

学生:长春市双阳区实验小学六年六班。

地点:长春市双阳区影剧院。

说明:邀请课。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

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 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 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

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 ,

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3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同时,你们也向窦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窦老师在读书时也像你们那样,总问“为什么”。你比如说,老师在学这首诗时,“红„„难”,我想这个“难”字指过山难过水难吗?不如把这个问题也加入你们的问题当中,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办?

生:深入的理解。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 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师:可以,对了。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你就是当时红军中的一个人,与作者心相通,与文中人物相通;第二,我们还可 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种我们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怎么办,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一会儿找同学讲讲,好不好?

生:(自由讨论)放歌曲《长征》辅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师:有感受吗?想要说话吗?

生:想。

师:不要着急,再读这首诗,一会再说。

生:听完音乐后,我非常激动,我谈谈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这个“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包含自然的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单衣、草鞋,在路上躲过了敌的围追堵截。我非常佩服他们。

师:也就是说你着重体会了这个‘‘难’’字,就这个问题,还有谁有所理解。

生:通过听音乐对第一句感受很深。“难’’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难,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难。

师:停。党中央内部的难,说的挺好的,说中央内部的难怎么难?

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师:排斥谁?

生:毛泽东。

师:还有补充吗?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的两点难,还有一点难,红军过草地还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一点是最难的。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

生:不怕。

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生:(读略)

师:往下谈。

生:第二句诗,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细浪,把“乌蒙”看做小小的“泥丸”,就说明他们非常乐观、顽强。我与他们一比差远了,平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不愿做,说明我不够顽强,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继续努力。

师:说得太好了,读一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略)

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多么新颖的比喻,想象也非常的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生:(读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从“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土最大的快乐就是战争,因

为战土的职责就是攻克天险。

师:刚才有个同学不明白“更喜”是什么意思?听了她的发言,你明白点没有?

生:没有。

生: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地过

生:红军战士翻过岷山觉得一点都不难。

师:哪不难呀19阳F常难呀!不是很轻

生:“更喜”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过岷山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意思。

师:太好了。

师:全班再读一遍。

生:(齐读)

生:“金抄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愉快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大渡桥横铁索寒”意味着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我知道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师: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年红军到金沙扛抓了两个俘虏过了金沙江。

师:这个“暖”既指当时的自然环境,暖。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略)

师: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1 铁索桥上—————桥下—— ——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写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生:(齐诵)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吗?

生:不是。

师:还有我们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情感已升华)

师:现在看整首诗,有一句还没有谈。“万水千山只等闲”。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山和水,在红军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不怕”一个“只等闲”.两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军那种藐视敌人,那种革命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红军形象。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的话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通过刚才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长征不愧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颂歌。你们一定能背下来。下面就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首诗。

生:(齐朗诵)

师:看得出,这节课同学们感受确实比上堂课深。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超越,现在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还有没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信息,看谁有第三次超越。

生:我想回答上节课那位同学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不写更喜千里大草地”。因为在过草地之后,红军还有漫长的革命道路要走,而且还面对艰难险阻,而过了岷山之后,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所以毛主席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那个同学明白了?我还有一种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他不说“更喜千里大草地”。这雪呀,有一种意境,洁白高旷,代表一种象征,这里用“千里雪”不单单写因为马上到六盘山。这里还有一种意境,展示红军的辉煌前景,一望无垠,一片洁白,也象征我们的胜利勇往直前。

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分析,我知道这首诗正是这一代红军形象光辉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好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师:随着人生经历的成长,你一定会感悟的更深。

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给在座的老师。久久的回味和更深的鼓舞。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长征》课堂实录

窦 桂 梅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一册

学生:长春市双阳区实验小学六年六班。

地点:长春市双阳区影剧院。

说明:邀请课。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

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磅”有两个读音,一个是“磅礴” 的“磅”,一个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生:海拔1000米以上。

师:不准确。

生:海拔2220米多高。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出示练习题)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生:把五岭比作翻着的细小浪花。

师:这五岭那么大,连绵起伏,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眼前翻着的什么?

生:细小浪花。

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乌蒙山比作小小的泥丸。

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生:小泥丸。

师:继续汇报。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你说天很热,战士们喝了金沙江水,有这种可能,但是大家看“水拍云崖暖”给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暖。

师:还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生:铁索。

师:多少根?

生:13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难。

生:铁索指的是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经过时只剩下13根铁索,横”指横跨在东西两岸。这两句概括了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

师:对。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生:五岭,乌蒙山。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生:金沙江,大渡河。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 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生:“更喜„„”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生:“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队。

师:对了,是海、陆、空三军吗?(笑声)

生:不是。

师:同学们,你们非常了不起,我觉得你们自学能力非常强。你看我一点也没讲,只是稍微的搀扶了一下,同学们就把这首请的作者,背景基础知识,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给一点时间,你就看刚才同学汇报没有,你认为哪里你薄弱,你没有复习到或者哪个地方的意思不准,还需要再查一查,你自己就抓紧时间补习一下。另外,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懂的是为什么大渡桥横铁索就寒呢? ,

师:这个问题在上课时那个同学已经说过了,可能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下课后同学、老师再帮你,好吗?

生:好。

生:为什么说“金沙„„暖”呢?

师:这个问题那个同学也讲了,不过我们课文还没学完,一会儿,进一步体会时,请再仔细琢磨。

生:我不明白爬“雪山”,过草地本来是很辛苦,艰难的,可为什么红军战土还是喜欢雪山,过草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们还喜欢呢?雪山多高?

生:海拔近4500米。

师:我看的资料是3咖米,总之雪山是非常高,比乌蒙山更高,这里却用“更喜”,这个问题提的太好了,咱们一会儿帮她解决。

第二课时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上堂课,你们第一次实现了自我超越,很了不起,同时,你们也向窦老师提出了很多难题。窦老师在读书时也像你们那样,总问“为什么”。你比如说,老师在学这首诗时,“红„„难”,我想这个“难”字指过山难过水难吗?不如把这个问题也加入你们的问题当中,来研究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说我们单学这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生:不行。

师:应该怎么办?

生:深入的理解。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同学们,怎 么做,我们才能达到刚才上堂课和这堂课所要表达的两个不同的境界呢?你们说,刚才这首诗的内容都理解了,这还不够,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师:可以,对了。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当时的情况。

师:要联系当时当地的情景,设身处地进入场景去体会、感受。把你的心放在课文中去体会,这样,一边想一边会出现电影画面。还可以获得真实的作者感受。很好。同学们,老师没告诉,你们就自己体会出了,我们再归纳一下:要深入地体会感情,体会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把心放在情景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联想。你就是当时红军中的一个人,与作者心相通,与文中人物相通;第二,我们还可 以抓住重点的词去体会。第三种我们反复的去吟诵去朗读来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怎么办,你就在下面小组合作或自己也可以读一读,找找资料,你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一会儿找同学讲讲,好不好?

生:(自由讨论)放歌曲《长征》辅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

师:有感受吗?想要说话吗?

生:想。

师:不要着急,再读这首诗,一会再说。

生:听完音乐后,我非常激动,我谈谈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难”字。这个“难”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包含自然的难。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穿单衣、草鞋,在路上躲过了敌的围追堵截。我非常佩服他们。

师:也就是说你着重体会了这个‘‘难’’字,就这个问题,还有谁有所理解。

生:通过听音乐对第一句感受很深。“难’’字不仅体现了自然的难,而且体现了党中央内部的难。

师:停。党中央内部的难,说的挺好的,说中央内部的难怎么难?

生: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

师:排斥谁?

生:毛泽东。

师:还有补充吗?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的两点难,还有一点难,红军过草地还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这一点是最难的。

师:太好了。同学们这一个“难”就如同学们刚才讲的那样天上有蒋介石的飞机在轰炸,地上有蒋介石的步兵在围追堵截。我们的红军历经“千山万水”,再有党中央的分裂,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同学们,红军的回答是什么?

生:不怕。

师:红军的回答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下。

生:(读略)

师:往下谈。

生:第二句诗,红军战士们把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细浪,把“乌蒙”看做小小的“泥丸”,就说明他们非常乐观、顽强。我与他们一比差远了,平时我遇到一道难题就不愿做,说明我不够顽强,我要向红军战士学习,继续努力。

师:说得太好了,读一读,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读略)

师:多么乐观的红军队伍啊,诗中用了多么新颖的比喻,想象也非常的奇特,把红军的藐视困难具体的形象化。(指腾细浪)再读这一句。

生:(读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话可以看出红军战土非常的乐观、从“更”字体现出前边五岭、乌蒙都是喜了,眼前的岷山千里雪就更喜了,为什么呢?因为战土最大的快乐就是战争,因

为战土的职责就是攻克天险。

师:刚才有个同学不明白“更喜”是什么意思?听了她的发言,你明白点没有?

生:没有。

生:前几句的大渡河、金沙江过去了是可喜的。“更喜岷山千里雪”是说他们把岷山千里雪地过

生:红军战士翻过岷山觉得一点都不难。

师:哪不难呀19阳F常难呀!不是很轻

生:“更喜”有两层意思,一是翻过岷山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意思。

师:太好了。

师:全班再读一遍。

生:(齐读)

生:“金抄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愉快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赞美。“大渡桥横铁索寒”意味着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长征我知道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

师:谁能讲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生:1935年红军到金沙扛抓了两个俘虏过了金沙江。

师:这个“暖”既指当时的自然环境,暖。谁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略)

师:这个“寒”字,我们先观看电影放录像)一场恶战,终于以我们,我们回过头做一个练习:1 铁索桥上—————桥下—— ——那场面真叫人——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写像,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低头默哀。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生:(齐诵)

师:“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回忆起来,都有点心惊胆寒。这个寒是我们强渡大渡河时,气温那么冷,感觉到了吗?是我们看到了13根铁索的寒吗?

生:不是。

师:还有我们战士的鲜血流在那里,我们战士的生命随着湍急的河水流走了,但是红军战士没有白白的牺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人民会永远记住的,这些在大渡河上牺牲的这些战士们。我们再读这一句。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情感已升华)

师:现在看整首诗,有一句还没有谈。“万水千山只等闲”。所有的困难,所有的山和水,在红军的眼里算得了什么呢?一个“不怕”一个“只等闲”.两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红军那种藐视敌人,那种革命的乐观的、向上的态度,一个顶天立地的高大红军形象。这一句该怎么读?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下面的话已经作了充分的说明,通过刚才的感受和体会,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长征不愧是一首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的颂歌。你们一定能背下来。下面就带着你的感受,朗诵这首诗。

生:(齐朗诵)

师:看得出,这节课同学们感受确实比上堂课深。同学们,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实现了自己的第二次超越,现在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你还有没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信息,看谁有第三次超越。

生:我想回答上节课那位同学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不写更喜千里大草地”。因为在过草地之后,红军还有漫长的革命道路要走,而且还面对艰难险阻,而过了岷山之后,就没有什么困难了,所以毛主席写了“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那个同学明白了?我还有一种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他不说“更喜千里大草地”。这雪呀,有一种意境,洁白高旷,代表一种象征,这里用“千里雪”不单单写因为马上到六盘山。这里还有一种意境,展示红军的辉煌前景,一望无垠,一片洁白,也象征我们的胜利勇往直前。

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我的分析,我知道这首诗正是这一代红军形象光辉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同时也生动描写了长征的壮阔和惊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好诗、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师:随着人生经历的成长,你一定会感悟的更深。

生: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不过最后老师还要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师:今天回去,就请同学们再次自学这首词,然后搜集信息,去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还是用我们这堂课学习的方法,你深入进行体会。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给在座的老师。久久的回味和更深的鼓舞。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相关文章

  • 人教五年上[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 人教五年上<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第1课时) 齐市富区杜尔门沁学校 吴静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文中词.句意思,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3.通过文章的讲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查看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一.导入,认识七律诗体 (提前板书好课题)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首诗,题目是? 生:(齐读课题) 师: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七律诗,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整首诗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生:(浏 ...查看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实录1
  •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一段视频短片<致敬毛泽东>,这首激情歌曲--充满了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现在,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一代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是我们党和 ...查看


  • [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 宁乡县实验中学  黄凤飞 一.观看影片,蓄积感情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影片,请看. (多媒体播放<长征>录像) 师: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 ...查看


  •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1
  • 25 七律*长征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句意思,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征的资 ...查看


  •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 ...查看


  • 张康桥[望月]课堂实录
  • 溧阳张康桥<望月>课堂实录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课件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 ...查看


  • 夸张修辞课堂实录Microsoft Word 文档 (2)
  • 夸张修辞手法的课堂实录 吕佩 图片导入:师:同学们好,在我们学习的<长征>一诗中有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想知道什么是夸张吗? 生:想 师:夸张就 ...查看


  • 比尾巴优秀教案九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 一.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尾.巴.比.好.把.伞".认识3个偏旁"女""""人",认识8个生字"尾.短.像.猴.兔.松.鸭.鼠.孔.雀&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