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端午节 1

题目:家乡的端午节

学生:刘云宁

学号:

年级:

专业:地理科学 1026010656 2010

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新乡市,地处中原腹地,南临黄河,习俗有着北方的特点,但又不如北方的一些地区表现明显,可以说是南方习俗衰弱、北方习俗开始的过渡地带,因此,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在我们家乡表现得不明显,但仍旧有一些北方端午节的特征和习俗。在此本文对最主要的几个习俗做简单论述,并介绍了南北方端午节风俗的差异,对端午节的历史起源简单介绍。

一、端午节的历史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至今仍旧是一些学者争论的问题,从历史时期开始至今,形成了几个主要的起源说。

恶日说。《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在《风俗通义》、《后汉书》等中有“不举五月子”的事例,认为五月生的孩子不利父母,视五月为“恶月”。战国孟尝君、东汉王镇恶等都是五月五日生,而为父母所忌,因五月五日为“恶日”。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应该和人们对于入夏以后各种自然和生态产生的巨大变化而导致恐惧的心理有关。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的时候,人们认为五月是“阴阳争,生死分”的一个特殊的月份,在这个月里, 阳气达到最盛,但也是阴气开始萌动的时候。对于这个盛极而衰的现象,人们谨慎行事,产生像“掩身,止生色,毋躁”等诸多禁忌。

纪念屈原说。这是在广大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至今普通民众依然深信不疑。早在南梁时期,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这估计是最早端午用粽子祭祀屈原的说法,后来又有竞渡祭祀屈原的说法(见《荆楚岁时纪》),此种起源的流传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影响至今。关于端午起源的有几种说法,如纪念屈原、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祭龙,恶日、夏至说等,但这些说法都湮灭无闻,唯独纪念屈原的说法广为流传。其原因在于屈原代表了民族整体文化价值的取向,他的精神及其作品唤起了民众的集体无意识,更易为人民所接受,也是人民精神上和理想上的一种寄托。

关于“屈原说 ”主要有两种版本: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之遗风。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棕,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棕,言免蛟龙之患也。

纪念伍子青说。最早见于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的记载。现代的学者戈春源进一步论证了此说。他认为苏州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首推伍子骨,而不是屈原。因伍子青比屈原早200多年,正史(《史记》等)有江边祭祀他,并逐渐化作江神的记录,人们用竞渡的方式祭祀是很自然。其次,从端午的其他习俗(斗百草、采草药、吃粽子、百索等)上来看,很多起源于伍子青所在的吴地,屈原被重视只是“流”而不是“源”。

二、北方的端午节习俗

北方地区因其地理位置而形成的文化特点在端午节表现尤为突出。我的家乡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文化差异较少,因而其特色也不明显。有因为自然条件,降水较少,很少有大流量的河流,因此,没有出现类似南方划龙舟等这样与水相关的活动,我们的习俗主要体现在

一下几方面。 1. 吃粽子。北方粽子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最开始的粽子馅料只有糯米,可以沾着白糖吃。逐渐地,人们开始在粽子里加一些馅料,一般为红枣,也有蜜枣。蜜枣是现在我家乡加的最多的一种食材。

2. 插艾草菖蒲。村上老人说,以前人们是农历五月初一的时候插艾草和菖蒲用以辟邪。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妖怪,会在五月来临的时候突然出现,见人便咬,有的时候还吃人,人们为此恐惧不已。后来有一天来了一个游方道人,告诉人们在门上插上艾草和菖蒲,这样妖怪就不敢出来了。人们依法行之,果然妖怪不敢再犯,后来插艾草菖蒲这一习俗便慢慢流传了下来。现在很多人习惯在端午的早上插艾草和菖蒲,不过也有许多人在端午节前几天便插上。艾草主要是插在各屋的门檐和窗檐角上。艾草的数量也不一而足,有的是直接插一根,有的喜欢取几根捆成一束再插。有的人家喜欢在门檐和窗檐的一侧(左右都有)插艾,也有两边都插上的。家家户户在端午都是要插艾的,菖蒲却是不一定,有人插也有人不插。

不过,在我们家乡插艾草的原因现已被说为了艾草和菖蒲能发出蚊虫害怕的香气,因此我们认为插艾草和菖蒲是为了驱除蚊虫。还有一些老人会把艾草直接点燃在屋里熏,这样就能把蚊虫熏走,使屋子里保持干净。所以每到端午时节,就有家里的老人在沟边找艾草,但是很少有用菖蒲的,因为在我家乡池塘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多见的是路边的一些沟。这些习俗在我小时候见到的很多,但是现在,由于杀虫剂和其他因素,熏艾草的现象几乎不存在了,只有一些家里会把艾草挂在门口,但不是家家都会挂,只有一些家里有老人的才会一直传承着这一传统习俗。另一方面,路边的一些小沟也逐渐不见了,艾草几乎都找不到了,这也是导致插艾草的家庭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

三、南方的端午节习俗 1. 吃粽子。南方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它的馅料明显不同于北方的粽子,蜜枣粽外、豆沙粽外,鲜肉粽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在市场上占据很高的地位。由于有地区的不同,形成了很多具有地区特色和口味的粽子,如常州地区的、湖南地区的、广东地区、闽南地区、杭州地区、宁波地区、潮州地区、嘉兴地区等地区有着粽子的各种口味和做法。这大大丰富了南方人吃粽子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人创新,从而推动了端午节习俗文化的创新。

2. 赛龙舟。南方地区因其多雨的气候条件,河流较多,这也使得赛龙舟在南方地区发展的较好。流传较多的一个版本就是屈原说。 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得更为详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隋朝的龙舟竞渡已演变为“竞渡之戏”,而且“观者如云”。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 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现在划龙舟比赛不仅仅局限于纪念屈原一说,不仅包含改革了原始的娱乐性和民俗信仰,更多的是一种竞技和团结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体育竞赛精神,也是娱乐大众,使全民参与,进而扩大其影响,使更多的人记住端午节并传承端午节,弘扬民族文化在内的龙舟文化。

3. 饮雄黄酒。南方地区关于饮雄黄酒的来历有两种比较盛行的说法。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

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又一说法是,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要说香包先说雄黄和雄黄酒。雄黄许多地方都盛产,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雄黄酿成雄黄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南方有些地区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 这一习俗更加明显的显示出南北方习俗的差异,在我们家乡,没有听说过这一说法。

但是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达,南北方的端午节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融合。特别是北方地区受到南方端午节丰富内容的吸引,更多的接受了南方人的一些习俗,主要表现在粽子上。现在北方的粽子,也有南方粽子的一些特点,比如粽子的口味逐渐变咸,样式变多,馅料也变的丰富。

尽管南北方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存在差异,但端午节无疑是中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充满意义的节日,我们应该也必须传承这一传统的古老的节日。

题目:家乡的端午节

学生:刘云宁

学号:

年级:

专业:地理科学 1026010656 2010

家乡的端午节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新乡市,地处中原腹地,南临黄河,习俗有着北方的特点,但又不如北方的一些地区表现明显,可以说是南方习俗衰弱、北方习俗开始的过渡地带,因此,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在我们家乡表现得不明显,但仍旧有一些北方端午节的特征和习俗。在此本文对最主要的几个习俗做简单论述,并介绍了南北方端午节风俗的差异,对端午节的历史起源简单介绍。

一、端午节的历史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至今仍旧是一些学者争论的问题,从历史时期开始至今,形成了几个主要的起源说。

恶日说。《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在《风俗通义》、《后汉书》等中有“不举五月子”的事例,认为五月生的孩子不利父母,视五月为“恶月”。战国孟尝君、东汉王镇恶等都是五月五日生,而为父母所忌,因五月五日为“恶日”。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应该和人们对于入夏以后各种自然和生态产生的巨大变化而导致恐惧的心理有关。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的时候,人们认为五月是“阴阳争,生死分”的一个特殊的月份,在这个月里, 阳气达到最盛,但也是阴气开始萌动的时候。对于这个盛极而衰的现象,人们谨慎行事,产生像“掩身,止生色,毋躁”等诸多禁忌。

纪念屈原说。这是在广大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至今普通民众依然深信不疑。早在南梁时期,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这估计是最早端午用粽子祭祀屈原的说法,后来又有竞渡祭祀屈原的说法(见《荆楚岁时纪》),此种起源的流传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影响至今。关于端午起源的有几种说法,如纪念屈原、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祭龙,恶日、夏至说等,但这些说法都湮灭无闻,唯独纪念屈原的说法广为流传。其原因在于屈原代表了民族整体文化价值的取向,他的精神及其作品唤起了民众的集体无意识,更易为人民所接受,也是人民精神上和理想上的一种寄托。

关于“屈原说 ”主要有两种版本: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常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练树叶塞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练叶,皆汨罗之遗风。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色丝及竹,故妻以竹为棕,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棕,言免蛟龙之患也。

纪念伍子青说。最早见于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的记载。现代的学者戈春源进一步论证了此说。他认为苏州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首推伍子骨,而不是屈原。因伍子青比屈原早200多年,正史(《史记》等)有江边祭祀他,并逐渐化作江神的记录,人们用竞渡的方式祭祀是很自然。其次,从端午的其他习俗(斗百草、采草药、吃粽子、百索等)上来看,很多起源于伍子青所在的吴地,屈原被重视只是“流”而不是“源”。

二、北方的端午节习俗

北方地区因其地理位置而形成的文化特点在端午节表现尤为突出。我的家乡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文化差异较少,因而其特色也不明显。有因为自然条件,降水较少,很少有大流量的河流,因此,没有出现类似南方划龙舟等这样与水相关的活动,我们的习俗主要体现在

一下几方面。 1. 吃粽子。北方粽子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最开始的粽子馅料只有糯米,可以沾着白糖吃。逐渐地,人们开始在粽子里加一些馅料,一般为红枣,也有蜜枣。蜜枣是现在我家乡加的最多的一种食材。

2. 插艾草菖蒲。村上老人说,以前人们是农历五月初一的时候插艾草和菖蒲用以辟邪。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妖怪,会在五月来临的时候突然出现,见人便咬,有的时候还吃人,人们为此恐惧不已。后来有一天来了一个游方道人,告诉人们在门上插上艾草和菖蒲,这样妖怪就不敢出来了。人们依法行之,果然妖怪不敢再犯,后来插艾草菖蒲这一习俗便慢慢流传了下来。现在很多人习惯在端午的早上插艾草和菖蒲,不过也有许多人在端午节前几天便插上。艾草主要是插在各屋的门檐和窗檐角上。艾草的数量也不一而足,有的是直接插一根,有的喜欢取几根捆成一束再插。有的人家喜欢在门檐和窗檐的一侧(左右都有)插艾,也有两边都插上的。家家户户在端午都是要插艾的,菖蒲却是不一定,有人插也有人不插。

不过,在我们家乡插艾草的原因现已被说为了艾草和菖蒲能发出蚊虫害怕的香气,因此我们认为插艾草和菖蒲是为了驱除蚊虫。还有一些老人会把艾草直接点燃在屋里熏,这样就能把蚊虫熏走,使屋子里保持干净。所以每到端午时节,就有家里的老人在沟边找艾草,但是很少有用菖蒲的,因为在我家乡池塘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多见的是路边的一些沟。这些习俗在我小时候见到的很多,但是现在,由于杀虫剂和其他因素,熏艾草的现象几乎不存在了,只有一些家里会把艾草挂在门口,但不是家家都会挂,只有一些家里有老人的才会一直传承着这一传统习俗。另一方面,路边的一些小沟也逐渐不见了,艾草几乎都找不到了,这也是导致插艾草的家庭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

三、南方的端午节习俗 1. 吃粽子。南方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它的馅料明显不同于北方的粽子,蜜枣粽外、豆沙粽外,鲜肉粽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在市场上占据很高的地位。由于有地区的不同,形成了很多具有地区特色和口味的粽子,如常州地区的、湖南地区的、广东地区、闽南地区、杭州地区、宁波地区、潮州地区、嘉兴地区等地区有着粽子的各种口味和做法。这大大丰富了南方人吃粽子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人创新,从而推动了端午节习俗文化的创新。

2. 赛龙舟。南方地区因其多雨的气候条件,河流较多,这也使得赛龙舟在南方地区发展的较好。流传较多的一个版本就是屈原说。 南朝·梁宗慎《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得更为详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可见隋朝的龙舟竞渡已演变为“竞渡之戏”,而且“观者如云”。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 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现在划龙舟比赛不仅仅局限于纪念屈原一说,不仅包含改革了原始的娱乐性和民俗信仰,更多的是一种竞技和团结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体育竞赛精神,也是娱乐大众,使全民参与,进而扩大其影响,使更多的人记住端午节并传承端午节,弘扬民族文化在内的龙舟文化。

3. 饮雄黄酒。南方地区关于饮雄黄酒的来历有两种比较盛行的说法。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

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又一说法是,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要说香包先说雄黄和雄黄酒。雄黄许多地方都盛产,人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用雄黄酿成雄黄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南方有些地区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 这一习俗更加明显的显示出南北方习俗的差异,在我们家乡,没有听说过这一说法。

但是随着交通和信息的发达,南北方的端午节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融合。特别是北方地区受到南方端午节丰富内容的吸引,更多的接受了南方人的一些习俗,主要表现在粽子上。现在北方的粽子,也有南方粽子的一些特点,比如粽子的口味逐渐变咸,样式变多,馅料也变的丰富。

尽管南北方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存在差异,但端午节无疑是中国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充满意义的节日,我们应该也必须传承这一传统的古老的节日。


相关文章

  • 我家乡的端午节
  • 我家乡的端午节 我家乡的端午节的相关作文我家乡的端午节 我家乡的端午节在我国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隆重的日子,人们把它称为端午节,全国各地都有他们不同的过法.我家乡的端午节是这样过的:刚近五月五日奶奶就忙着准备端午... 我家乡的端午节 ...查看


  • 三年级端午节的作文400字:我家过端午
  • [网络综合-三年级端午节的作文400字:我家过端午]以下是无忧考网节日作文频道为大家提供的<三年级端午节的作文400字:我家过端午>,供大家参考!相关推荐:端午节作文 |端午节习俗作文 |父亲节作文 |父爱如山作文端午节来源于屈 ...查看


  • [端午节作文]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1200字
  •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 ...查看


  • 粽子简笔画:我家乡的端午节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对去年过端午节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吧!现在我就介绍一下我家乡的端午节吧!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 ...查看


  • 我家的端午节
  • 我家的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天我和妈妈起了大早,来到姥姥家过节. 在我们这里,端午节有起早,清扫院落,插艾草的习俗.这不,我们来到姥姥一看,家家户户门口都扫的干干净净,大门两侧各都插着一大把艾草.我和妈妈进门一看,姥姥家不光大门 ...查看


  • 关于家乡的作文:我家乡的端午节
  • 关于家乡的作文:我家乡的端午节 摘要: 除了香喷喷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锅热水沐浴,然后再换上新衣,显得格外清爽.虽然我穿的依旧是穿过N 次的衣服,不过香味仍然无法抵挡--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 ...查看


  • 粽子简笔画:我家的端午节
  • 端午节的风俗有很多,比如包粽子.插艾叶等.我家做的事就是这两件事的其中之一,当然是包粽子呀! 妈妈说过要想把粽子包好,必须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粽叶.糯米.葡萄干.蜜枣.丝线,准备好了之后,可别忘记洗手哦!要不然雪白的糯米就变成了黑米. 我好 ...查看


  • [端午节]我家乡的端午节
  •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着这首不很和谐的童谣,又迎来了端午节.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 ...查看


  • [端午节作文]我家乡的端午节747字
  • 初一吃糕; 初二吃粽子; 初三吃螺; 初四持艾草; 初五吃一天. 唱着这首不很和谐的童谣,又迎来了端午节.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 ...查看


  • [端午节作文]我家乡的端午节
  •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辽宁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端午节,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粽子了.粽子长得玲珑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