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1

05童趣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来自:人教社论坛 时间:2010-1-4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

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

[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连忙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来,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突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遐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庞大的动物如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126

|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

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教 知1、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主题词或关键词来抓住中心,抓住精神。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具体细小事物引发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方法。

3、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4、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

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

中表达的情感。

感态度价

值观

课前目标2、3 点 布置学生查找蝉成长过程的相关资料 难目标4 5、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两课课型 新授课 七年级 授课时间 备 主李贻芳 短文两篇(蝉、贝壳) 学 识与技能 目 过的 程与方法

准备

教学过程

具第一课教《蝉》

体课时 时 学要点

教学内容

一、课前布置

盛夏的午后时分,天气闷热之余,更令

人厌烦的莫过于大树上知知不休的蝉鸣声,

吵得人难以入眠。但是了解了蝉的生活过

程,它又是令我们惊讶佩服的,老师为什么

这么说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丰富的网络

资源,自己查查看,蝉的一生到底要经过怎

样的成长与蜕变才能够响彻一个夏天?(请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并用箭头连接写在小纸

条上)

二、导入

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

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

佩服,同学们,你们查找到蝉的成长与蜕变

过程是怎样的呢?

总结:蝉虽然知知不休地令人厌烦,却

又实在令人尊敬,它仅仅为了一个夏天的歌

唱,至少要在黑暗的地底下努力奋斗六七

年,甚至十几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呢?

预习课文,看看作家小思对此有什么样的感

悟。(解决字词疑难,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

题并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教学互动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积极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督促学生养成自主解疑,自觉质疑的学习习惯。 经过先前的导入,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作者对蝉的褒贬态度,关于这个问题,关键是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全面性和语言组织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珍惜时光、积极面对生活的重要,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并鼓励。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2、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

3、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作者写蝉,先

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声使事忙的人

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

表现蝉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

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

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

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四、听录音,探讨以下问题

(一)

1、生命意义的内涵是什么,请在文章

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解读。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

过。

2、能从文中找几个能体现蝉生命的短

暂词语吗?

才,就只有,就等

3、那蝉的生命意义的最核心的一句就

是:

要求学生齐读:哪管是90年,90天,都

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4、“好好”,在这里应怎么解释?

珍惜生命,善待每一天。

总结:是啊,短短一个夏天的生命就能

如此珍惜,那我们人有几十年的生命历程,

大家认为长吗?(不长),那大家觉得怎么

做?

这就是我们从蝉身上得到的启示,不管

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

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二)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

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

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

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

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

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

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

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

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讨论: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

们感动不已,它们或卑微而神奇,或强悍而

悲悯,有着许多令我们人类无法理解却不得

不对之敬畏的神奇色彩。还有我们人类本

身,也有着许多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例子,

今天我们学习了《蝉》这篇课文,请同学们

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

没有像蝉一样细微而令人敬畏的生物,或者

是不寻常的人物事迹,以此来说说我们应该

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五、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

一生的历程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

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

投入,好好地生活,请大家记住保尔的这句

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

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

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

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计 必 做题 选 做题 蝉 抑 扬 知知不休----令人厌烦 生命的意义(宽恕) 病蝉 ----微不足道 才 就只有 就等(好好地活)

善待生命,珍惜每一天。

字词板书:

零(líng)落:(花叶)脱落。

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收敛(liǎn):收拢,合拢。

宽恕(shù):宽容饶恕。

教学过程

体课时 时 第二课教学要点

教学互动 《贝壳》 组长 签名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观察它们?作家小思能从如此微不足道的蝉身上体悟到生命的意义,而另外一位台湾作家席慕容,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看看她透过贝壳的又看到了怎样的哲理。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预习检查

1、字词

短暂 脆弱 痕迹 一丝不苟 固执

2、朗读

三、探究质疑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点名分段朗读再齐读。 以启发式的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主旨。 各小组讨论总结,然后派代表发言。 师生交流,讨论并归纳。多肯定学生发言。

3、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

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四、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能否像作者一样,举一个身边的小事

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课后可仿写一篇短文)

置 必做题 选做题 习案1 短文仿写

思 贝 壳 精美的贝壳-----卑微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固执、简单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副板书: 蝉与贝壳的异同对比 组长 签名

05童趣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来自:人教社论坛 时间:2010-1-4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

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

[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连忙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来,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突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遐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庞大的动物如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蛤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126

|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

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教 知1、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主题词或关键词来抓住中心,抓住精神。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具体细小事物引发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方法。

3、 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4、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

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

中表达的情感。

感态度价

值观

课前目标2、3 点 布置学生查找蝉成长过程的相关资料 难目标4 5、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两课课型 新授课 七年级 授课时间 备 主李贻芳 短文两篇(蝉、贝壳) 学 识与技能 目 过的 程与方法

准备

教学过程

具第一课教《蝉》

体课时 时 学要点

教学内容

一、课前布置

盛夏的午后时分,天气闷热之余,更令

人厌烦的莫过于大树上知知不休的蝉鸣声,

吵得人难以入眠。但是了解了蝉的生活过

程,它又是令我们惊讶佩服的,老师为什么

这么说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丰富的网络

资源,自己查查看,蝉的一生到底要经过怎

样的成长与蜕变才能够响彻一个夏天?(请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并用箭头连接写在小纸

条上)

二、导入

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动不

已,它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令我们惊讶

佩服,同学们,你们查找到蝉的成长与蜕变

过程是怎样的呢?

总结:蝉虽然知知不休地令人厌烦,却

又实在令人尊敬,它仅仅为了一个夏天的歌

唱,至少要在黑暗的地底下努力奋斗六七

年,甚至十几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呢?

预习课文,看看作家小思对此有什么样的感

悟。(解决字词疑难,思考研讨与练习第一

题并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教学互动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并积极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督促学生养成自主解疑,自觉质疑的学习习惯。 经过先前的导入,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作者对蝉的褒贬态度,关于这个问题,关键是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全面性和语言组织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珍惜时光、积极面对生活的重要,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并鼓励。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零落 断续 收敛 宽恕

2、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

3、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作者写蝉,先

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声使事忙的人

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

表现蝉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

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

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

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四、听录音,探讨以下问题

(一)

1、生命意义的内涵是什么,请在文章

中找到相应的词语或句子来解读。

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手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

过。

2、能从文中找几个能体现蝉生命的短

暂词语吗?

才,就只有,就等

3、那蝉的生命意义的最核心的一句就

是:

要求学生齐读:哪管是90年,90天,都

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4、“好好”,在这里应怎么解释?

珍惜生命,善待每一天。

总结:是啊,短短一个夏天的生命就能

如此珍惜,那我们人有几十年的生命历程,

大家认为长吗?(不长),那大家觉得怎么

做?

这就是我们从蝉身上得到的启示,不管

生命是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

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二)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

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

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

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

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

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

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

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

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讨论:自然界中有太多的生物让我

们感动不已,它们或卑微而神奇,或强悍而

悲悯,有着许多令我们人类无法理解却不得

不对之敬畏的神奇色彩。还有我们人类本

身,也有着许多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例子,

今天我们学习了《蝉》这篇课文,请同学们

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

没有像蝉一样细微而令人敬畏的生物,或者

是不寻常的人物事迹,以此来说说我们应该

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

五、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

一生的历程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

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

投入,好好地生活,请大家记住保尔的这句

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

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

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

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计 必 做题 选 做题 蝉 抑 扬 知知不休----令人厌烦 生命的意义(宽恕) 病蝉 ----微不足道 才 就只有 就等(好好地活)

善待生命,珍惜每一天。

字词板书:

零(líng)落:(花叶)脱落。

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收敛(liǎn):收拢,合拢。

宽恕(shù):宽容饶恕。

教学过程

体课时 时 第二课教学要点

教学互动 《贝壳》 组长 签名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观察它们?作家小思能从如此微不足道的蝉身上体悟到生命的意义,而另外一位台湾作家席慕容,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看看她透过贝壳的又看到了怎样的哲理。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预习检查

1、字词

短暂 脆弱 痕迹 一丝不苟 固执

2、朗读

三、探究质疑

1、《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点名分段朗读再齐读。 以启发式的提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主旨。 各小组讨论总结,然后派代表发言。 师生交流,讨论并归纳。多肯定学生发言。

3、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4、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5、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

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四、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能否像作者一样,举一个身边的小事

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课后可仿写一篇短文)

置 必做题 选做题 习案1 短文仿写

思 贝 壳 精美的贝壳-----卑微的生命------自己的生命------固执、简单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副板书: 蝉与贝壳的异同对比 组长 签名


相关文章

  • 教科研活动记录(七年级语文[童趣])
  • 教科研活动记录(七年级语文<童趣>) [活动主题]:加强预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活动时间]:2014年5月14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学科]:语文 [年级]:七年级(1)班 [课题]:童趣 [主持人]:钟长江 [记录] ...查看


  • 童心写童趣
  • 摘 要:小学低段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如何让学生喜欢写话呢?首先亲近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有话可写.其次,要引导学生多练笔,读读写写,看看写写,画画写写,想想写写,以童心描绘童年趣事.最后,多元的评价也能让学 ...查看


  • 童趣教学反思
  • <童趣>教学反思 何宗莲 沈复<童趣>是相对独立的一篇二百多字的短文,记叙的是作者儿时的趣事.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 ...查看


  • 四年级童心童趣美术教案
  • 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童心童趣>简案 沙土镇中心小学 于文娟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外儿童题材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 格特点,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及 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 ...查看


  • [童趣]教学反思 1
  • 这两天讲授的课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 ...查看


  • 保护童真童趣 激发创造潜能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保护童真童趣 激发创造潜能 作者:徐翠云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第02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查看


  • 竹影说课稿
  • <竹影>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本单元所涉及的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人生的体验和感悟,由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文描写了艺术大师丰子恺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描竹影的游戏,引出对于中国画和西 ...查看


  • 童趣说课稿
  • <童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文特点及单元任务: <童趣>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作者沈复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语言主要为我们讲述了他童年的两件趣事(帐中戏蚊和丛中观兽)并从中获得的物外之趣 ...查看


  • 幼儿园环境布置图片:童趣性
  • 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核心便是童趣性.童趣性要求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一切从幼儿的生理的特征出发.不论是幼儿所使用的各种生活用品,还是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和供幼儿欣赏的作品都要考虑幼儿的身高使其在幼儿的双手能触碰到和视线能达到的范围内.另外,环境设计 ...查看


  • 童年童心童趣
  • 童年·童心·童趣 --<清兵卫与葫芦>十分钟教学片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语: 师:作家冰心曾这样说过: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日本作家志贺直哉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