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

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活动,从本源上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

应用文书直接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议论性文章所阐述的是生活中道理。

新闻文体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文学作品则是生活艺术化反映。

厚实的生活积累(经历、经验、体验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所要表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自然景观。作者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要记述充满矛盾的情节等,也都要以自己的生活储备为基础。

许多成功的作品,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作家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 例如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著有《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小说,这些小说均被其亲自改编成影视剧,并屡创收视纪录。

再比如:

毕淑敏:《素面朝天》、《女人之约》、《红处方》等。

李佩甫:《羊的门》---呼家堡。

王朔的所谓城市流氓、癖子文学等。

陈忠实的《白鹿原》所写的渭河流域。

池莉、方方所写的武汉原生态。

王安忆所写的大上海等。

余华所写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九八六》。

......

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不打上其个人生活的痕迹。

更不用说,十年动乱后,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文学现象,象“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实际上是一批有着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生活际遇的折射和对这一段生

活的深刻反思。

因此,我们说写作是需要生活储备的。如果脱离了生活或者在某些方面生活储备不足,会是怎么样呢?例子俯拾即是。

⑤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写到,“天凉了,小鸡都不爱下蛋了”——小鸡在伏天才不爱下蛋呢,要“歇伏”;一立秋,就爱下蛋了。

⑥ 王阿城在《东北人的食物》中写到,东北的先民以渔猎为生,在他们的食谱中不但有獐狍野鹿,野猪等,居然还有“狐狸,狼,老虎”——从来没有哪个民族以这几种动物为食物的。而且,东北先民一向尊敬老虎,以其为“山神爷”,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违背生活常识的“作品”不能取信于人,如果不以丰厚的生活积累作支撑,写出的作品可能会内容干瘪失实,缺乏生活深度,或根本无法进行写作。

即便名作家也是如此。

写作一方面源于时代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时代社会生活。写作和生活的关系,不是镜子式反映外物的被动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具有能动效应的关系。

如果说文章是一把火炬,那么它的燃料来自于生活,而它的光芒又在照亮着生活。白居易提出一个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应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写作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影响。文章价值大小,同对社会生活积极影响的程度成正比。

那么,怎样提高生活的素养呢?

1、投身生活,投身实践,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

2、扩大生活阅历:古人:“阅万卷书,走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增加阅历的主要途径。

据《外国名作家传》统计:最能出文学家的职业要数:当兵和记者。其重要原因其经历和阅历丰富。

海明威既是当过兵也当过记者。

邱吉尔,从小也当过兵,也当过记者。

日本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强调了经历和阅历的重要性。

(二)学识修养的构成

写作是一种智能劳动,必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丰厚的知识是任何类型的文章写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储备越丰富,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

科技文章、科普小品、产品说明书,是相关知识的直接体现。

学术论文、专著反映的是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

财务文书、法律文书、医务文书,反映的是行业知识。

杂文、随笔、评论、散文等文体,间接地包含着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知识。

文学作品往往把知识融化到艺术形象的创造之中,是各种知识的融合。

我们读鲁迅的杂文,无不惊叹其渊博的知识。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总被其专业化的经济学理论所折服。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惊叹其博杂的知识。

这些知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大致有以下三大类:

(1)一般性知识

指普通的常见的零散的各种知识。

如有关科学原理、科学定义、科学命题;有关历史(典故、常识、事件);文化(名人、常识、名诗、名言);有关的公理、俗语 、成语、谚语、格言;有关民族、国家、天文、地理、自然、人文方面的常见知识;有关科学、艺术、文学方面的普通常识等。 我们平常说的广泛采集、广泛阅读,大多是指这些一般性知识的掌握。

指概括性强,抽象性高的知识体系。

理论知识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人们将大量的一般知识经过归纳抽象,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就会成为理论性知识。

理论造诣会对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理论修养高,就有整体的思维能力和深锐的洞察力。这在理论性文章写作中显得特别重要。

如果没有相当的理论修养,往往只能就事论事,说理不透,更谈不上真知灼见了。

1、写作是以文字符号和语言体系为媒体和工具。

2、知识也是文章内容组成部分。

任何形式的写作都需要一般性的、综合性的知识,有甚至需要专业知识。

比如:

在记实性的文章,象通讯。美国记者威·劳伦斯为了报道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令人吃惊地了解了有关原子弹的原理,为此他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新闻最高奖)。我们现代作家徐迟,为了写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便钻研有关数学理论,终于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有名的报告文学。

这是李其祥的一篇微型小说《乡间小路》

小说用谐音的修辞手法的反常的构思,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机智,造成了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

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相应的学识,作者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呢?

讨论:

你们知道余秋雨吗?他怎么样?为什么在他身上集中了那么多的矛盾?褒贬严重不一?你知道他受到的批评最多的是什么吗?

再思考:缺乏学识有什么后果?

总结以上,如果缺少了学识修养会:

1 、使你的作品信息量少,空洞无物,干瘪。如白开水。

2、使你成为井底之蛙,立意偏执、错误乃至反动。

3、 使你的作品错误百出,硬伤累累。

结论:必须尽可能多地用人类各方面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鲁迅:“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都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地钻在文学里。”(《鲁迅全集•书信》第13卷,第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如何培养学识修养

博览群书

兴趣广泛

充满热忱

潜心钻研

从点到面

练习:

作文:《对我最有影响的一本书》

大家思考:人品与文品有何关系?

常态:文如其人——这是古今中外占压倒多数的观点。

文如其人的例子写满了整个文学史: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并开辟了“以人论文”(评价“建安七子”)的先例。

鲁迅总是说得最简洁最深刻:“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革命文学》)

(二)人格品位与选材立意

前者影响后者。人格品位的高低影响着文章的深刻与否。

法捷耶夫在《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说:“毋庸争辩,个人品质——作家的才力、修养、智力的发展的趋向、气质、意志以及其它的个人特征,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都起着重大作用。”

(三)人格品位与文章格调

有高尚的人格品味才能有高尚的文章格调。前者决定后者。注意:格调≠风格,而指品味。风格没有优劣之分,格调则有高低之别。风格源于作者的精神气质,格调源于作者的思想观念。

如:《西游记》与《水浒传》,风格不同,但都是优秀作品。而《红楼梦》与《金瓶梅》、《水浒传》与《荡寇志》之间,就不纯粹是风格的差异了,前者明显要比后者的格调高。

罗曼·罗兰看了《阿Q正传》后哭了。他说,他看到了一个中国人的良心,看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他知道自己民族的毛病。

当整个中国刮起了崇韩风的时候,一个中国青年对韩国朋友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之情说:“你们韩国真好,什么都有。”韩国朋友正色回答道:“不。我们没有鲁迅。” 莫里哀是法兰西的良心。

安徒生是丹麦的灵魂。

艺术与道德是两回事。

认为真、善、美各一范畴,互不相关。妈妈漂亮,女儿不一定漂亮。女儿漂亮,妈妈不一定漂亮。什么人不一定说什么话,很有些人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他们写出伟大的作品。

王朔的言论很有代表性。他在与老侠合作的《美人赠我蒙汗药》中没深没浅地抨击了几乎所有的近现代中国文人,称陈寅恪、钱钟书等为“文化恐龙”,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了鲁迅,再无真正的知识分子。而鲁迅也是前期好,后期坏。

王朔认为人、文是两码事,对人不必求全责备。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写道:“有各式各样的艺术家,有理查德。瓦格纳那样的艺术家,也有上帝的宠儿莫扎特这样的艺术家。两种艺术家都给我们留下优美动听的音乐,但两人又有很大的不同。瓦格纳桀骜不驯,为人极其卑鄙,可能是历史上最可憎恶的人。而莫扎特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慷慨无私。他的人品只有圣徒才能赶得上,但是绝对超不过。”又说:“千万不要探索艺术家的‘灵魂’,那你一定要犯错误。他可能有灵魂,但他的灵魂和我们的灵魂差不多。”“艺术家没有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上的权力,但是,他和我们一样有权得到由他的同类组成的评委会的评判。”

讨论:你是什么意见?

写作,特别是创作,不是一般的职业,不是“码字的”,不是文字匠,不该仅仅是玩,因为你写的东西要发表,要传播,这就不再是你自己的事儿了,就有一个社会效益了。而且,你写的好坏,全取决于这个社会效益。它应该有影响,很大的影响。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你就得负责了,就得有责任感了。就不能随心所欲胡说八道了。

所以这里提醒大家,如果想写作,特别是想当个文字工作者,那就得有意高就,把自己推向一个比较高的位置,那就是:社会的良知,人格的代表。

想写作想创作想当一个作家艺术家想以别人的精神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就要向大师靠拢,具备神圣的使命感,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只有不断反省不断忏悔的人才会逐渐提升自己,变成一个健康的人,善良的人,美好的人,受人欢迎的人,有说服力的人,才能把自己人性中的真善美通过自己的笔展示给传播

给更多的人。

要做文,先做人。

作业:把你的看法写下来。

请看以下图片

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活动。人们的审美理想既可以体现为对美的追求和选择,又可以转化为净化情感的力量和文化创造的动力。 如:人与自然

人类的社会实践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建立起了审美关系以后,大自然就成为了人的观赏对象,并成为人们的写作题材。

罗丹把“自然总是美的”当作自己最喜欢的一句箴言。

刘勰对大自然何等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沈全期与月亮、银河那么亲近:“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刘禹锡游九华山,写下了“奇峰一见惊魂魄”的诗句。

李白笔下的高山白云人化了:“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辛弃疾面对青山特别多情:“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大自然给人美的享受,热爱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人们在观赏自然美中获得强烈的美感,激发起诗情画意,陶冶了情趣,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审美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和文化活动,也是每个文化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修养。

审美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总和。

写作是一种精神文化创造行为,它比起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的创造,更多地体现出“按美的规律”创造的特点和成份。

因此,从事写作的人,除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素养、知识素养、人格素养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

(二)审美理想的创造

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

1、文章是作者“按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果。

文学作品是审美文体。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是以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理趣美为追求的目标和构成的内容。

2、美的创造需要激情

作者的主体意识中,只有充满的激情、愿望、追求,才能拥有不竭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动力。

3、审美创造与美学知识

具备一定的美学常识和美学理论,无论是创造作品还是分析作品,都容易进入艺术的境界,也容易透过现象抓住美的本质所在。

你,悬崖上的红杜鹃\对着我莞尔一笑\却是我心惊胆战\我唯恐你掉下来\在峡谷里粉身碎骨——\美,从来都面临着灾难。——徐刚。

如何理解这首小诗?

这是徐刚《红杜鹃》中的句子。如果缺乏中国传统的美学常识,这几句新诗似乎不好理解。古代诗论讲究空灵、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首诗就显得意旨深远。“红”是

美的象征,但“红”又是那么不幸。《红楼梦》就描绘了一幅“千红俱哭”,“万艳同悲”的画卷。唐人羊士谔有写秋日荷花的诗:“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红袖倚阑干。”明人谢榛有咏牡丹的诗:“花神寞寞展春残,京洛名家识面难。国色从来有人妒,莫教红袖倚阑干。”这几首诗可以相互印证。为什么那么美的“红颜”,往往出现“命薄”的结局呢?显然,是有恶势力的存在。而上述作品给人们的启示就是维护美,对抗恶。

文学中的美,是广义的美。不少作品中写的“恶人”、“丑事”,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审美倾向。对“恶”的鞭挞,即对“善”的张扬,对“丑”的揭露,即是对“美”的歌颂。悲剧震憾人心的力量,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让世人从中得到启悟,从而激发人们去寻找美,保护美,抗击恶,消灭恶。

(三)怎样提高审美素养

广泛地、经常地接触各种艺术作品,从鉴赏中了解和熟悉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各种门类的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文学、绘画、音乐、戏剧、雕塑、影视等各类艺术之间都有相通之处,人们从不同艺术品种中可学习、借鉴到许多宝贵的经验,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提高鉴赏能力。

中外许多写作大家都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他们不仅能诗善文,同时爱好并精通其他艺术,并表现出很高的才能。

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所以,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白居易正是具有精湛的音乐素养,才写出了脍炙人口《琵琶行》;

苏轼曾向大画家文与可学习画竹,他本人也精通绘画;

郑板桥也是诗文、绘画、书法样样精通。

美国作家海明威从小喜欢音乐和绘画。

确实,广泛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各种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对陶冶写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是大有禅益的。

例文赏析:

西方人在谈文学功能激发人们审美体验时,总喜欢讲这样的故事: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可怜可怜吧!’有一天,一个诗人走到他的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那盲乞丐的牌子上写上一句话。那一天盲乞丐得到了几乎所有伯同情和慷慨的施舍。后来,盲乞丐又碰到那位诗人,很奇怪地问:‘你那天给我牌子上写了什么了,以致于人们忽然对我这慷慨,给了我那么多的东西?诗人笑了笑,念牌子上他写的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却不能看到她’!

大家可思考:

诗人写的这句看似普通的话究竟蕴涵了什么神奇的东西呢?以致于引起了人们对盲乞丐普遍的同情和慷慨?

这实际是文学审美,是审美效应的体现。

诗人将盲乞丐失去眼睛的痛苦,点化成美丽的诗句,激起了人们的审美心理体验,以致于他们突然发现,站在他们面前的再也不是一个令人讨厌而可怜的盲乞丐了,而是一个有有血有肉,有理想、有追求,带着春的气息的使者,于是他们突然感悟到看不到春天的眼睛是多么的痛苦,而能够看到春天的眼睛又是多么的幸福,这巨大的反差激活了他们心中人道主义的全部潜能,开启和擢开人们的心灵,并使人获得了美感享受,对盲乞丐的同情和慷慨,正是这种美感享受的回报。

第二章 写作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第二节 写作主体的能力

第三节 写作客体的构成

第四节 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活动,从本源上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

应用文书直接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议论性文章所阐述的是生活中道理。

新闻文体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文学作品则是生活艺术化反映。

厚实的生活积累(经历、经验、体验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所要表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自然景观。作者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要记述充满矛盾的情节等,也都要以自己的生活储备为基础。

许多成功的作品,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作家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 例如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著有《人间正道》、《中国制造》、《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小说,这些小说均被其亲自改编成影视剧,并屡创收视纪录。

再比如:

毕淑敏:《素面朝天》、《女人之约》、《红处方》等。

李佩甫:《羊的门》---呼家堡。

王朔的所谓城市流氓、癖子文学等。

陈忠实的《白鹿原》所写的渭河流域。

池莉、方方所写的武汉原生态。

王安忆所写的大上海等。

余华所写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九八六》。

......

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不打上其个人生活的痕迹。

更不用说,十年动乱后,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文学现象,象“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实际上是一批有着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生活际遇的折射和对这一段生

活的深刻反思。

因此,我们说写作是需要生活储备的。如果脱离了生活或者在某些方面生活储备不足,会是怎么样呢?例子俯拾即是。

⑤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写到,“天凉了,小鸡都不爱下蛋了”——小鸡在伏天才不爱下蛋呢,要“歇伏”;一立秋,就爱下蛋了。

⑥ 王阿城在《东北人的食物》中写到,东北的先民以渔猎为生,在他们的食谱中不但有獐狍野鹿,野猪等,居然还有“狐狸,狼,老虎”——从来没有哪个民族以这几种动物为食物的。而且,东北先民一向尊敬老虎,以其为“山神爷”,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违背生活常识的“作品”不能取信于人,如果不以丰厚的生活积累作支撑,写出的作品可能会内容干瘪失实,缺乏生活深度,或根本无法进行写作。

即便名作家也是如此。

写作一方面源于时代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时代社会生活。写作和生活的关系,不是镜子式反映外物的被动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具有能动效应的关系。

如果说文章是一把火炬,那么它的燃料来自于生活,而它的光芒又在照亮着生活。白居易提出一个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应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写作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影响。文章价值大小,同对社会生活积极影响的程度成正比。

那么,怎样提高生活的素养呢?

1、投身生活,投身实践,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

2、扩大生活阅历:古人:“阅万卷书,走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增加阅历的主要途径。

据《外国名作家传》统计:最能出文学家的职业要数:当兵和记者。其重要原因其经历和阅历丰富。

海明威既是当过兵也当过记者。

邱吉尔,从小也当过兵,也当过记者。

日本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强调了经历和阅历的重要性。

(二)学识修养的构成

写作是一种智能劳动,必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丰厚的知识是任何类型的文章写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储备越丰富,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

科技文章、科普小品、产品说明书,是相关知识的直接体现。

学术论文、专著反映的是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

财务文书、法律文书、医务文书,反映的是行业知识。

杂文、随笔、评论、散文等文体,间接地包含着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知识。

文学作品往往把知识融化到艺术形象的创造之中,是各种知识的融合。

我们读鲁迅的杂文,无不惊叹其渊博的知识。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总被其专业化的经济学理论所折服。读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惊叹其博杂的知识。

这些知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大致有以下三大类:

(1)一般性知识

指普通的常见的零散的各种知识。

如有关科学原理、科学定义、科学命题;有关历史(典故、常识、事件);文化(名人、常识、名诗、名言);有关的公理、俗语 、成语、谚语、格言;有关民族、国家、天文、地理、自然、人文方面的常见知识;有关科学、艺术、文学方面的普通常识等。 我们平常说的广泛采集、广泛阅读,大多是指这些一般性知识的掌握。

指概括性强,抽象性高的知识体系。

理论知识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人们将大量的一般知识经过归纳抽象,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就会成为理论性知识。

理论造诣会对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理论修养高,就有整体的思维能力和深锐的洞察力。这在理论性文章写作中显得特别重要。

如果没有相当的理论修养,往往只能就事论事,说理不透,更谈不上真知灼见了。

1、写作是以文字符号和语言体系为媒体和工具。

2、知识也是文章内容组成部分。

任何形式的写作都需要一般性的、综合性的知识,有甚至需要专业知识。

比如:

在记实性的文章,象通讯。美国记者威·劳伦斯为了报道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令人吃惊地了解了有关原子弹的原理,为此他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新闻最高奖)。我们现代作家徐迟,为了写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便钻研有关数学理论,终于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有名的报告文学。

这是李其祥的一篇微型小说《乡间小路》

小说用谐音的修辞手法的反常的构思,表现了一个劳动者的机智,造成了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

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相应的学识,作者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呢?

讨论:

你们知道余秋雨吗?他怎么样?为什么在他身上集中了那么多的矛盾?褒贬严重不一?你知道他受到的批评最多的是什么吗?

再思考:缺乏学识有什么后果?

总结以上,如果缺少了学识修养会:

1 、使你的作品信息量少,空洞无物,干瘪。如白开水。

2、使你成为井底之蛙,立意偏执、错误乃至反动。

3、 使你的作品错误百出,硬伤累累。

结论:必须尽可能多地用人类各方面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鲁迅:“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都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地钻在文学里。”(《鲁迅全集•书信》第13卷,第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如何培养学识修养

博览群书

兴趣广泛

充满热忱

潜心钻研

从点到面

练习:

作文:《对我最有影响的一本书》

大家思考:人品与文品有何关系?

常态:文如其人——这是古今中外占压倒多数的观点。

文如其人的例子写满了整个文学史: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并开辟了“以人论文”(评价“建安七子”)的先例。

鲁迅总是说得最简洁最深刻:“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革命文学》)

(二)人格品位与选材立意

前者影响后者。人格品位的高低影响着文章的深刻与否。

法捷耶夫在《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说:“毋庸争辩,个人品质——作家的才力、修养、智力的发展的趋向、气质、意志以及其它的个人特征,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都起着重大作用。”

(三)人格品位与文章格调

有高尚的人格品味才能有高尚的文章格调。前者决定后者。注意:格调≠风格,而指品味。风格没有优劣之分,格调则有高低之别。风格源于作者的精神气质,格调源于作者的思想观念。

如:《西游记》与《水浒传》,风格不同,但都是优秀作品。而《红楼梦》与《金瓶梅》、《水浒传》与《荡寇志》之间,就不纯粹是风格的差异了,前者明显要比后者的格调高。

罗曼·罗兰看了《阿Q正传》后哭了。他说,他看到了一个中国人的良心,看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他知道自己民族的毛病。

当整个中国刮起了崇韩风的时候,一个中国青年对韩国朋友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之情说:“你们韩国真好,什么都有。”韩国朋友正色回答道:“不。我们没有鲁迅。” 莫里哀是法兰西的良心。

安徒生是丹麦的灵魂。

艺术与道德是两回事。

认为真、善、美各一范畴,互不相关。妈妈漂亮,女儿不一定漂亮。女儿漂亮,妈妈不一定漂亮。什么人不一定说什么话,很有些人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他们写出伟大的作品。

王朔的言论很有代表性。他在与老侠合作的《美人赠我蒙汗药》中没深没浅地抨击了几乎所有的近现代中国文人,称陈寅恪、钱钟书等为“文化恐龙”,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了鲁迅,再无真正的知识分子。而鲁迅也是前期好,后期坏。

王朔认为人、文是两码事,对人不必求全责备。

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中写道:“有各式各样的艺术家,有理查德。瓦格纳那样的艺术家,也有上帝的宠儿莫扎特这样的艺术家。两种艺术家都给我们留下优美动听的音乐,但两人又有很大的不同。瓦格纳桀骜不驯,为人极其卑鄙,可能是历史上最可憎恶的人。而莫扎特温文尔雅,风度翩翩,慷慨无私。他的人品只有圣徒才能赶得上,但是绝对超不过。”又说:“千万不要探索艺术家的‘灵魂’,那你一定要犯错误。他可能有灵魂,但他的灵魂和我们的灵魂差不多。”“艺术家没有把自己置于法律之上的权力,但是,他和我们一样有权得到由他的同类组成的评委会的评判。”

讨论:你是什么意见?

写作,特别是创作,不是一般的职业,不是“码字的”,不是文字匠,不该仅仅是玩,因为你写的东西要发表,要传播,这就不再是你自己的事儿了,就有一个社会效益了。而且,你写的好坏,全取决于这个社会效益。它应该有影响,很大的影响。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这你就得负责了,就得有责任感了。就不能随心所欲胡说八道了。

所以这里提醒大家,如果想写作,特别是想当个文字工作者,那就得有意高就,把自己推向一个比较高的位置,那就是:社会的良知,人格的代表。

想写作想创作想当一个作家艺术家想以别人的精神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就要向大师靠拢,具备神圣的使命感,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只有不断反省不断忏悔的人才会逐渐提升自己,变成一个健康的人,善良的人,美好的人,受人欢迎的人,有说服力的人,才能把自己人性中的真善美通过自己的笔展示给传播

给更多的人。

要做文,先做人。

作业:把你的看法写下来。

请看以下图片

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活动。人们的审美理想既可以体现为对美的追求和选择,又可以转化为净化情感的力量和文化创造的动力。 如:人与自然

人类的社会实践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建立起了审美关系以后,大自然就成为了人的观赏对象,并成为人们的写作题材。

罗丹把“自然总是美的”当作自己最喜欢的一句箴言。

刘勰对大自然何等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沈全期与月亮、银河那么亲近:“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刘禹锡游九华山,写下了“奇峰一见惊魂魄”的诗句。

李白笔下的高山白云人化了:“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辛弃疾面对青山特别多情:“我爱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大自然给人美的享受,热爱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人们在观赏自然美中获得强烈的美感,激发起诗情画意,陶冶了情趣,获得了精神的升华。

审美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和文化活动,也是每个文化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修养。

审美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的总和。

写作是一种精神文化创造行为,它比起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的创造,更多地体现出“按美的规律”创造的特点和成份。

因此,从事写作的人,除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素养、知识素养、人格素养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

(二)审美理想的创造

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

1、文章是作者“按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果。

文学作品是审美文体。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是以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理趣美为追求的目标和构成的内容。

2、美的创造需要激情

作者的主体意识中,只有充满的激情、愿望、追求,才能拥有不竭的创造热情和创造动力。

3、审美创造与美学知识

具备一定的美学常识和美学理论,无论是创造作品还是分析作品,都容易进入艺术的境界,也容易透过现象抓住美的本质所在。

你,悬崖上的红杜鹃\对着我莞尔一笑\却是我心惊胆战\我唯恐你掉下来\在峡谷里粉身碎骨——\美,从来都面临着灾难。——徐刚。

如何理解这首小诗?

这是徐刚《红杜鹃》中的句子。如果缺乏中国传统的美学常识,这几句新诗似乎不好理解。古代诗论讲究空灵、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首诗就显得意旨深远。“红”是

美的象征,但“红”又是那么不幸。《红楼梦》就描绘了一幅“千红俱哭”,“万艳同悲”的画卷。唐人羊士谔有写秋日荷花的诗:“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红袖倚阑干。”明人谢榛有咏牡丹的诗:“花神寞寞展春残,京洛名家识面难。国色从来有人妒,莫教红袖倚阑干。”这几首诗可以相互印证。为什么那么美的“红颜”,往往出现“命薄”的结局呢?显然,是有恶势力的存在。而上述作品给人们的启示就是维护美,对抗恶。

文学中的美,是广义的美。不少作品中写的“恶人”、“丑事”,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审美倾向。对“恶”的鞭挞,即对“善”的张扬,对“丑”的揭露,即是对“美”的歌颂。悲剧震憾人心的力量,在于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让世人从中得到启悟,从而激发人们去寻找美,保护美,抗击恶,消灭恶。

(三)怎样提高审美素养

广泛地、经常地接触各种艺术作品,从鉴赏中了解和熟悉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各种门类的艺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都是相通的,文学、绘画、音乐、戏剧、雕塑、影视等各类艺术之间都有相通之处,人们从不同艺术品种中可学习、借鉴到许多宝贵的经验,了解艺术创作的规律,提高鉴赏能力。

中外许多写作大家都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他们不仅能诗善文,同时爱好并精通其他艺术,并表现出很高的才能。

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所以,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白居易正是具有精湛的音乐素养,才写出了脍炙人口《琵琶行》;

苏轼曾向大画家文与可学习画竹,他本人也精通绘画;

郑板桥也是诗文、绘画、书法样样精通。

美国作家海明威从小喜欢音乐和绘画。

确实,广泛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各种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对陶冶写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是大有禅益的。

例文赏析:

西方人在谈文学功能激发人们审美体验时,总喜欢讲这样的故事: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可怜可怜吧!’有一天,一个诗人走到他的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那盲乞丐的牌子上写上一句话。那一天盲乞丐得到了几乎所有伯同情和慷慨的施舍。后来,盲乞丐又碰到那位诗人,很奇怪地问:‘你那天给我牌子上写了什么了,以致于人们忽然对我这慷慨,给了我那么多的东西?诗人笑了笑,念牌子上他写的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却不能看到她’!

大家可思考:

诗人写的这句看似普通的话究竟蕴涵了什么神奇的东西呢?以致于引起了人们对盲乞丐普遍的同情和慷慨?

这实际是文学审美,是审美效应的体现。

诗人将盲乞丐失去眼睛的痛苦,点化成美丽的诗句,激起了人们的审美心理体验,以致于他们突然发现,站在他们面前的再也不是一个令人讨厌而可怜的盲乞丐了,而是一个有有血有肉,有理想、有追求,带着春的气息的使者,于是他们突然感悟到看不到春天的眼睛是多么的痛苦,而能够看到春天的眼睛又是多么的幸福,这巨大的反差激活了他们心中人道主义的全部潜能,开启和擢开人们的心灵,并使人获得了美感享受,对盲乞丐的同情和慷慨,正是这种美感享受的回报。


相关文章

  • [基础写作]上 笔记#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写作内涵辨析 一.写作概念 写作:用有组织的文字,按照作者的思维轨迹,从不同角度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 写作学:研究所有写作行为,探讨一般写作理论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广义写作:一般文章的基础写作: 狭义写作 ...查看


  • [写作教程]第二版(小教)教案
  •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教学单位: 教 师 教 案 <写作教程> 文 禄 林 湖南幼专大学语文组 课程教学基本信息 教学进度安排表 注:本学期除法定节假日及学生见习.考试等,实际授课时间为17周. 此教学进 ...查看


  • 试论网络新闻的写作
  • 摘要:从写作学角度来看,网络新闻写作是一个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四大要素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动态.开放的活动过程.在网络传播中构成网络新闻写作体系的四大要素及网络新闻写作活动都具有与传统新闻写作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网络新 ...查看


  • [新闻写作教程]笔记__刘明华版
  • 第一章 怎样学习新闻写作 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学习新闻写作的重要性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这门学科在新闻学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这门学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这门学科在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中所占的 ...查看


  • 简讯的写作方法
  • 简讯的写作方法 简讯是指200字以内的短消息,超出就不能称为简讯了. 简讯虽短,却应是一个完整的消息,要5W 俱全,回答以下基本问题:何人.何事.何时.何地? 还要尽可能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何故.如何? 新闻的五要素,新闻界称做:5W . w ...查看


  • 关于接力小说[我是谁]
  • 刘 琼 < 人民日报 >( 2012年12月28日   24 版) 正如书名<我是谁>所预谋,我充满好奇地读完这部前置定语为"接力"的小说. 单纯从阅读来说,长篇小说<我是谁>向我提供 ...查看


  • 林黛玉的写作过程分析
  • "双重转化论"是古今中外学者对写作过程的基本看法.刘锡庆教授这样解释:"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然后,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 胡欣也认为,&qu ...查看


  • 应用文写作本科期末考试重点资料
  • 应用文写作复习 第一章 1 公文,也称公务文书,是机关单位,团体组织用来处理公务的应用文书. 2应用文写作中按照行文关系.文件去向,可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上行文.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的发文,如请示.报告. 下行文.指上级机关对 ...查看


  • 应用文写作特点
  •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应用文写作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写作实践活动,从总体角度说,它是研究应用文体写作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一门学问.在学校教育中,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 强的基础课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写作活动具备四个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