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整体结构的

议论文整体结构的“万能”方法:引、理、事、联、结

学生写作时往往有以下毛病:开头导入太平凡,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举事例往往堆彻材料而忽视分析;举例论证之后往往草草收兵,这样就难以提升论题的社会价值。高考作文时间短,考生心里又紧张,我们得有“一定之法”才能作出一篇考场佳作来。这里介绍的就是经营议论文整体结构的一种“万能”方法——五字定乾坤,即“引、理、事、联、结”。“引”,即引出论点;“理”,就是阐述论点包含的基本道理;“事”,就是举事例,对事例进行分析;“联”,就是联系社会现实加以说明;“结”,就是打造一个好的结尾,收束全文。 请看以“守望”为话题的一篇议论文。

[病文] 守 望

总有人让我们翘首以待,当我们去寻找时,我们会因害怕看不到希望的身影而黯然神伤,于是只好默默伫立,将目光传递到远方,即使化作怨石,也心不变。

守望,是对情谊的最大考验。经过守望的情谊才是真正的情谊。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守望者,创造出许多凄美绝伦的神话。

牛郎织女是相互守望的一对怨侣。苦苦相守,望眼欲穿,等待七夕的鹊桥相会。

娥皇、女英千里寻夫, 终于在君山上找到了丈夫舜的尸体,情深处,泪洒斑竹,化为两重山,守护着一代帝王舜的墓地——君山。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焦仲卿和刘兰芝,相守不成便赴死化作相思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着远方守望自己的目光,又怎舍得离开? 他们因情谊而守望,因守望而被世人传颂。他们的守望饱含辛酸,又同时拥有着幸福。一个人若能牵挂着几个人,同时又被这几个人牵挂,那他就永远不会孤单。若能做到“情通四海,心系天下”,愿意为天下的苍生赴险,那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守望者。

我们每次上路前,也应该感谢一下那些孜孜不倦的守望者,是他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懂得为天下守望一生。

■号脉

该文首段导引太平常,应该形象导入,引出中心论点。其次本文把四则材料放在一起笼统分析,有堆砌素材之嫌,应对每一则材料进行简洁的分析。最后,文章未展开论述便草草收场,显得仓促,缺少回环曲折之致。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守 望

(引)天山的雪莲,以千年的深情凝望着蓝天白云;蓬莱的青峰,以永恒的姿势聆听着碧海涛声;栖霞的丹枫,以含情脉脉的目光翘首企盼着归巢的鸟鹊。

(理)也许世界上本就充满守望的目光,也许守望是世界上最动人的目光。

守望,是对情谊的最大考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时间守望的情谊才是真正的情谊。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守望者,创造了许多凄美绝伦的神话。

(事)(在“牛郎织女”事例后加)因为守望,他们拥有了比云霞更灿烂的美丽。 (在“娥皇、女英”事例后加)因为守望,爱情超越了时空而显得更加崇高。

(在“焦仲卿和刘兰芝”事例后加)于是,在比翼鸟的鸣叫声中,世界便多了一缕温馨。 (联)一个人若能牵挂着几个人,同时又被这几个人牵挂,那他永远不会孤单。若能做到“情通四海,心系天下”,愿意为天下的苍生着想,那他无疑就是一个伟大的守望者。王顺有、黄伯荣守望着祖国和人民,他们不就是神州大地上最动人的守望者吗?

(结)当人生失意时,我们是否能感受到远方那些支持和鼓励的目光?或是父母的,或是朋友的,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我们每次上路前,也应该感谢一下那些孜孜不倦的守望者,是他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同时也让我们懂得守望天下苍生。有了守望,幽暗的小径上便会投来希望的曙光,生活中的雨雪便不会再寒冷

2 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因为它的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李商隐有感而

发,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此比喻相爱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比喻”也可以说是一篇文章中的“灵犀”,我们不只把它视为一种修辞和语言艺术,也可用它贯串全文,经营议论文的结构。即通篇用一个比喻,一喻到底,让它在全文中飞针走线,前后贯通,将各部分内容巧妙连成一体。这样以比喻贯串全文,则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某哲学家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议论文中,思想以感性的比喻来显现,自然就会产生美感了。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设喻突兀,不能循喻取理;不能将比喻贯串到底,宛如串珠断线,没有整体的美感;意象与思想剥离,生拼硬凑,不能做到形神合一;衔接不自然,不能做到水到渠成。我们来看下面这篇以“淡泊”为话题的习作。

■[病文]

淡泊是菊

淡泊就如一朵菊花,让人久久回味。

淡泊以修身。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淡泊让花开灿烂,花落凄美;让云卷壮观,云舒飘逸;让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以苔痕阶绿作点缀,以帘青草色进行渲染,以酒为食,以陋室为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后低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陋室清静,无丝竹管弦,无案牍劳形,则身心舒畅。游山走水,自放白鹿,以淡泊之故,德馨之由,可以修身。如此修身,身如白菊,异香满室。

淡泊以明志。

渭水垂钓,庄子面对楚王的重权相托,说自己要做拖着尾巴在泥土里爬的乌龟。

扬帆远航,约瑟夫·班克斯抛开安逸的贵族生活,甚至掷金无数,只因淡泊,只因求知,只因一心想探知绿色的世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抛开自身利益,只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不就是高洁的金菊么?用淡泊作火星,借以风力燎原,以燎原之势燃烧雄心壮志。 淡泊以致远。

他拥有了财富,但他还心系百姓。他在悬崖峭壁上行走,从与世隔绝的山崖间开启一扇希望之门,让贫困的乡亲探出头来观赏到世界的繁华。他再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淡泊的舞台上舞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一个人淡泊了生死,他就真正成为了侠之大者。巨浪中的三进三出, 危险面前的镇定自若,都源于心灵的淡然。

从镜头前走出,走出了戏中或真实或虚伪的角色,他是真正的濮存昕。他没有炒作,没有绯闻;他不摆架子,不耍大牌。他微笑,他行动,他默默无闻地用双手建筑抗艾滋病的防护网。他,感动你我。

他们不就是一株株丹菊么?悠悠菊香润泽着人的心田。贫者不戚戚于贫贱,如菊雅;贤者不汲汲于仕途,如菊淡;富者淡然于财富,名人不依赖潮流的吹捧,如菊心。给人生播下一粒淡泊的种子,培植生命的菊花,我们就真正走进了人生追求的高境界。修身是叶,明志是花,致远是香。

■号脉

原文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但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文章开头设喻显得突兀,给人感觉有点牵强,应该由菊花过渡,导出淡泊,才显自然。其次,各部分在论述时,先阐明思想,最后以菊花作“光明的尾巴”,淡泊修身、明志、致远的道理与菊花没有联系,这样一来,论

述的思想与形象剥离,未能有机统一,而应由菊花特征引出做人的道理,方显水到渠成。文末又谈对贫贱与富贵的态度,有重复之嫌,并且末段与前文关联不紧,最后一句有节外生枝之感,应尽量与前文照应。另外,从整体看,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并列关系,没有充分利用菊花这个比喻把思想形象化。其实可以分立小标题设比喻论证,那么在议论文中,思想以感性的比喻来显现,自然就会产生美感了。按上面说的调整,很多文字也必须作改动,方能使全文的语言风格显得自然。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开不败的菊花

小桥流水边观赏菊的雅然之态,风声雨声中品读菊的淡然之姿,风吹云散时回味菊的悠然之韵,它脉脉的幽香总让人想到君子的意趣。

菊之雅

人生也当如菊,在素淡中追求君子的雅趣。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花应该是白菊,花开灿烂,花落清雅;那云应该是开在天上的白菊,云卷飘逸,云舒素雅。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雅。

君子的生活有弦歌雅意,苔痕阶绿作点缀,帘青草色作渲染,他们以酒为食,以陋室为家。他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后低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端坐桌前,无案牍,不劳形,身心舒畅;环顾室内,别无他物,唯有酒盈樽;游山走水,自放白鹿,栖身青崖。君子修身,唯吾德馨,尽显雅致,一如白菊,异香满室,雅满乾坤。

菊之淡

金菊临风怒放,默守一方净土。

君子心淡如菊,坚守心灵的宁静,在名利面前,淡泊明志。

渭水垂钓,庄子面对楚王的重权相托,说自己要做拖着尾巴在泥土里爬的乌龟。

扬帆远航,约瑟夫·班克斯抛开安逸的贵族生活,甚至掷金无数,只因不慕富贵,只求探索未知的绿色世界,只求登上真理的净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抛开自身利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不就是脱俗的金菊么?淡然而立,淡然而开,坚守着美丽,灿烂了人间。 菊之悠

丹菊盛开,异香悠远。

3 层进式结构是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其特点是析理如剥笋,一层又一层,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直至精华毕露。

有些同学在论述时往往只说其一,不说其二,或只谈现象不揭本质,或只议问题不明方法„„这样的论证,没有高度,没有力度,不深刻,也不透彻。

我们只有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层层递进,才能引导读者“攀登高峰”,让读者的视野越来越广阔,直至纵览“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从而使读者大开眼界。请看这篇以“感受诗意”为题的学生作文。

■[病文] 感受诗意

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陶渊明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却让自己每天穿梭于灰尘废气之中;留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抬头便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了李乐薇一座存在于世俗中却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一样也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只要你发散思维,释放豪情,你就能感受到无限的诗意。

苏轼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即使经历了官场的失意他也没有让生活失却诗意。他寄情于

山水,时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时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样诗意的生活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当环绕其周围的阿谀之风、污浊之气遮挡了他“眄庭柯以怡颜”的明眸时,他便毅然突围彭泽,在南山脚、东篱下种下朵朵菊黄色的诗意,“晨兴理荒秽”理出了缕缕诗情,“带月荷锄归”荷归了浓浓诗意。他摆脱官场回归田园之日,正是他用心开创、精心描绘诗意生活的开始。

其实,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顶终极的目标,那一路上簇拥着你的花草就会被你看成障碍,鸟儿对你的歌唱也会被你当作干扰,这一切诗意的景象都会被你狭隘的心胸挡在门外。因此,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

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更无诗意可言的世界里的伟大女性,却用手“聆听”到流过指间的细流的欢唱,用心“打量”着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将爱撒入人们心中。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这个温情的世界。因此,不会享受诗意的人不会发觉世界是充满诗意的。敞开你的心扉,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诗意无限。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像安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来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凤凰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却被一个香港摄影师用他那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是的,擦亮你的眼睛,好好看清楚自己身边的无限诗意。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上学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景致;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诗意。

诗意,一种仿佛离你很远的感觉,但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诗意就将永伴你左右,永驻你心中。

■号脉

“诗意”是一个颇具内涵的话题,而“感受”本就存在深浅之分。因此,《感受诗意》很适合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来布局,让对诗意的“感受”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不仅解答了怎样的生活状态是“诗意”,更阐述了怎样去感受诗意的生活。

例文由古及今、由他人到自己,列举了不少诗意的生活状态,却没有透过这种种现象看到诗意生活的本质,也就未能提炼出感受诗意的具体方法。文章选例典型,却只是将例子简单地堆砌、杂糅在一起。一会儿苏轼不失诗意,陶渊明创造诗意;一会儿从爬山的过程中感受诗意,海伦·凯勒创造诗意;一会儿沈从文、香港摄影师发现诗意„„没有逻辑,结构混乱,论述也因此缺乏力度和深度。不如按“发现诗意——享受诗意——创造诗意”这一逻辑顺序组成层进式的结构,既从诗意人生中提炼了感受诗意的具体方法,又让人们对诗意的感受由浅及深,一步一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样的结构,其意渐现,其旨渐明,引人入胜,让读者的感悟呈螺旋状上升,最终获得关于“感受诗意”较为丰富的理性认识。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感受诗意

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陶渊明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却让自己每天穿梭于灰尘废气之中;留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李乐薇一座存在于世俗中却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只是,要感受诗意,就必须擦亮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扉,用心去描绘诗意的天空。

要感受诗意,首先就得擦亮你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无限诗意。偏居一隅的凤凰古城,

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其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一个香港摄影师却用他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许,发现它们需要具备一双双与文化、品位、素养息息相关的审美的慧眼,平常的我们似乎难以企及,但这又何妨?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上学的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微微颤动;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睁大眼睛,你是不是看到了身边的无限诗意?

要感受诗意的生活,还要敞开你的心扉,好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顶终极的目标,那这一路上,花草对你的簇拥就会被你看成障碍,鸟儿对你的歌唱就会被你当作干扰,这诗意的一切都会被你挡在门外。

其实,敞开胸怀,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你看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仍能以豁达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和种种不幸,一颗驿动的心渐趋于平静,于是有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悠闲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他正是放下了官场上的失意,才收获并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限诗意。所以,敞开你的胸怀,诗意就在你的指间。

要感受诗意,更需要用心描绘诗意的天空,创造出诗意的生活。陶渊明,当“误落尘网中”,环绕其周围的阿谀之风、污浊之气遮挡了他“眄庭柯以怡颜”的明眸时,他便毅然突围彭泽,在南山脚、东篱下种下朵朵菊黄色的诗意,“晨兴理荒秽”理出了缕缕诗情,“带月荷锄归”也荷归了浓浓诗意。他摆脱官场、回归田园之日,便是他用心开创、精心描绘诗意生活之时。

再如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更无诗意可言的世界里的伟大女性,却“聆听”到流过指间的细流的轻唱,用心“打量”着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然后将爱撒入人们心中。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世界。

诗意,一种仿佛离你很远的感觉,但只要你肯发现,懂享受,乐创造,诗意就将永伴你左右,永驻你心中。

4 扇形结构如一把折扇,以扇柄顶端的某个点为枢纽,自如开合。分论点与所论述的中心论点呈扇面状态,在紧扣中心立意的前提下,作者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作时,大体分为两种情况:(1)分解论点。分论点平行,处于并列的关系。若干个并列的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又反过来支撑着中心论点。有的考生在安排这种结构时,容易偏离这个轨道,要么几个分论点不属于同一角度,要么几个分论点之间呈现交叉包容的关系,因而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扇面结构,也就不是一篇合乎逻辑的文章了。(2)论据并列。譬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文章一开篇便提出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接下来作者从三个角度予以论述: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

请看下面一篇以“感动”为话题的考生作文。

■[病文] 无处不在的感动

感动如同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拨动我们内心深处的琴弦,那些萦绕而上的音符有着最轻盈的身躯,清风轻拂,轻轻落入每一寸泥土。

天空的感动

我时常想起一只孤单的鸟。它在惊涛骇浪中嘶鸣,它把嘴里的石头投入汹涌的大海,随即又像闪电般向岸边飞去„„

后人称它为精卫。我不知道它的这种坚持需要多少毅力,弱小的鸟与咆哮的海是一种强烈的对比。然而即使注定是悲剧,它也绝不放弃。当内心的磐石裂开丝丝的缝隙时,感动便油然而生。

海洋的感动

海洋有时候是我们的朋友,有时候又是我们的敌人。我想,若海洋有感情的话,它也会被有的东西所震撼,比如多年以前的那个渔夫,还有那条鱼。

那一定是海洋中最不可思议的战斗。渔夫套牢那条大鱼,双手放开了船桨,可船仍在前行——原来,那条鱼虽然被鱼钩钩住了,却毫无投降的心思。渔夫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与鱼僵持着。

那个叫圣地亚哥的渔夫便成为了一种象征。那是一个关于海洋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腾起的巨浪便是感动的心潮。

墙壁的感动

有个人为了装修房屋而凿开墙壁,却发现了一只被钉住尾巴的活着的壁虎。这个人纳闷,它的尾巴被钉住了怎么生存?它是如何捕食的?当另一只衔着食物的壁虎出现时,这个人才恍然大悟。

听完这个故事,我的眼前忽然明亮起来,原来阳光并不遥远,因为爱一直都在。

我想,不管是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洋,还是近在咫尺的一隅,都埋藏着感动的种子。 当感动无处不在时,我们便感到了幸福。

■号脉

与“天空”“海洋”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大地”,而不是“墙壁”,所以原文选择的三个角度并没有构成一个合理的扇形,这成为本篇文章的硬伤(选择的事例也不符合逻辑,因为壁虎的尾巴虽然被钉住了,但是壁虎是可以断尾逃生的)。修改后的文章应涉及到“陆、海、空”,从同一角度的三个层面来凸显文章的主题词“无处不在”。这样,三个事例才能够缝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论述同一个中心论点。加横线的文字宜作如下修改。 改文 大地的感动

大地有着最广博的胸怀。当我们把一颗心交与大地,便能体验隐隐的感动,正如多年以前那个忧郁的年轻人,推着轮椅压过潮湿的泥土,心事随着车辙印嵌在泥土里一样。他后来以一篇《我与地坛》而闻名于世。时光如水,但有一种力量不变,因为它缘于大地的坦诚与感动。

我想,不管是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洋,还是我们脚下广袤的大地,都埋藏着感动的种子。

当感动无处不在时,我们应感到幸福

5 所谓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起承转合是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起,就是开端,提出论题或直指观点;承,就是承接,围绕论题或观点展开论述;转,就是改换,论述完后转换角度,进一步对观点展开论述;合,就是结束,在结尾处归纳观点或提出解决办法。

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能“起”“承”“合”,就是不能来个漂亮的“转身”的现象。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论点了,何必再多此一举。殊不知一个漂亮的“转身”,就能使论证更加充实,理由更加充分,从而使观点更为突出。比如,站在历史的角度阐述完毕,若能换个角度,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谈一谈,那么文章的内容不仅更为全面,而且也更有说服力。再如,用完了例证法,若能换种方法讲讲道理,那么文章就既有事实又有道理。总之,轻松一“转身”,文章便上了一个台阶。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

■[病文] 拒绝诱惑

①闹钟已经叫了半天,可我就是舍不得钻出温暖的被窝,心想:“再睡会儿,没关系的。”等

我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起床时,却发现晨读时间已过了一大半。

②明天就要进行数学测试了,可手中的杂志实在太好看了,于是我索性扔了笔,一头扎进了小说中。结果第二天的测试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③商场里正在举行降价促销活动,我一阵窃喜,买了一大堆“物美价廉”的东西,谁知它们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是令我叫苦不迭。

④我们因为贪睡而受罚,因为懒散而羞愧,因为贪心而后悔。总之,我们因为禁不住诱惑而自食苦果。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而我们正年轻,不能因为诱惑放弃明天的美好,也不能因为诱惑停止前进的脚步。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诱惑。

⑤诱惑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能给我们酣畅淋漓的痛快,也能给我们一塌糊涂的丑态;诱惑就像一场网络游戏,能给我们光怪陆离的刺激,也能给我们虚度年华的空虚。

⑥面对这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陈希同之流忘记了当初的誓言,放弃了自我的追求,抛下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成为了人民的罪人。更有甚者,某些替毒枭提炼白粉的所谓的科研人员,某些为个别企业巨头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经济学家„„他们为诱惑所虏,人类因此付出了流血的代价。

⑦人生中有太多的诱惑,抵不住诱惑的人终究会倒在诱惑的石榴裙下,甚至危害社会,危害人类,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意志的人

论据的使用方法

(1)单个材料的使用(详细例子):选择取舍、概括叙述例子,要分析。

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例3: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2)多个材料的使用:概例排比、简短有力,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排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1、反复句式: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获得发展、成功,有所建树,无不经过了“柔而固”的努力,都闪烁着韧的光彩。王羲之用练字染黑池水之韧,终成一代书法大家;马克思为寻求真理,用在

大英博物馆的水泥地上留下的深深足迹之韧,终成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张海迪在身体三分之二失去知觉时,没颓唐,没悲观,而是同疾病展开了韧的斗争,终于赢得了80年代保尔的光荣称号。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韧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基石。

2、假设句式:

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被尊为书对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么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3、条件句式: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这样吗?有勤,才有“韦编三绝”的佳话,孔子才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名人之一;有勤,才有“闻鸡起舞”的美谈,祖逖方雄才大展,实现北伐报国的理想;有勤,才有张海迪才获得“当代保尔”的称号,才成为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勤,有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

4、转折句式: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道理虽然浅显,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的。有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随燕雀之行,怎能实现恢弘的大志呢!

5、因果句式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无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升、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一座人生的纪念碑。

(3)一材多用:多角度、多层面发掘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烛之武退秦师》,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终于被伯乐发现他的才能,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 )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 )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不同的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或省去。

就拿当前的金融危机来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受影响。这个材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运用:①危机与机遇共存;②面对危机人们有不同心态,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然;③合作共赢: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各国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此外,还可以有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不同立意。

怎样叙述论据?

有了精当的论据,如果叙述不当,也不会收到良好的论证效果。那么,论据的叙述有哪些要求呢?

首先,要概述论据。生活是材料的源泉,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写记叙文时可作详尽的叙述和描写。但议论文与记叙文却不同,它不能像记叙文那样详尽、细致地叙述,否则论点会掩盖在叙述之中,而突现不出来。

初中时,有一天我穿了一套新连衣裙去上学,浅蓝色的,很漂亮。走到楼梯转弯处,我不小心绊了一下,向前冲了两步,不偏不倚与迎面一个端水盆的同学撞了个满怀,尽管那同学使劲端稳水盆,水还是晃了出来,漂亮的新裙子一下子淋上了污水。我心中顿时气愤难平,升起一股无名之火,于是泼口就嚷:“怎么走路的,你有毛病啊!”那同学诚惶诚恐,端着水盆不知所措。看到他尴尬的样子,我的心中却一阵快慰,于是狠狠地瞪了那同学一眼,自顾自地走了。我事后也没怎么留意,想不到那同学课后专程向我道歉,那份小心却着实让我焦急、不安。可以说,这本是我的错,自己绊了一下撞上去的,却怪在别人身上,还责骂他。如果这点磕磕碰碰当时不发脾气,克制一下,不愉快的事就根本不会发生。这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懂得克制,不学会忍让,不仅会伤害了别人,而且也会伤害自己。

虽然说这个例子是很好的,然而由于描写得很不精简,使叙述(描写)占了主导地位,使人忽视了论点的存在。为了达到真正的目的,可做如下改动:

一次,由于我撞翻了一位同学端的水,我的新裙子被弄脏了,我不但不赔礼,反而还骂他,弄得那位同学反来向我道歉,这使我有些不安。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懂得克制、忍让,就不会伤害别人,也就不会伤害自己了。

其次,要突出侧重点。一个材料有时隐含多种意义,可用来证明多个论点。我们叙述论据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要紧扣论点,侧重描写某方面,使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如下例《果戈理和屠格涅夫》:

1852年2月21日,俄国伟大的作家果戈理逝世了,他的挚友屠格涅夫,用沉重的笔和着自己的悲伤、泪水,赶写出一篇悼念果戈理的文章。但是,沙皇统治者害怕这个俄罗斯人民爱戴的名字出现在报刊上。他们禁止发表一切悼念和颂扬果戈理的文章。正直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机智地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比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

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沙皇的特务机关不久就见到了这篇文章,他们传讯了屠格涅夫。沙皇早就痛恨这个经常在《现代人》杂志上登载《猎人笔记》的作家。在把屠格涅夫监禁一个月后,沙皇亲自下令,把屠格涅夫流放到斯马达斯基去。为了果戈理,为了朋友而被流放的屠格涅夫,感到自豪和光荣。

这个故事可证明这样几个论点:①友谊高于一切;②勇敢的人敢于战胜困难;③正义终将战胜邪恶;④敢于向权势挑战。如要证明“敢于向权势挑战”这个论点,则可作如下叙述: 1852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挚友果戈理逝世了,他为此赶写了一篇悼文。但是沙皇统治者禁止发表任何有关果戈理的文章。正直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机智地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彼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 这样的叙述,侧重点就很明确,又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

材料分析说理方法

(一)、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

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立志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想过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样,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分析:

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这段文字是如何对论据进行分析的?

明确: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从假设的角度对论据进行了分析。假设他没有立志会怎么样。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迁移练习:

论点:创新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海尔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坚持自主创新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因为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可见,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说明: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设,要使用得当,不能绝对化,

(二)因果分析法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

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研究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他们为什么没有因埋没而窒息, 并且能有建树呢?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不管在什么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如果真是千里马,又不失千里之志,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可见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会冲破“埋没”脱颖而出的一天。

明确:是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进行的分析。

因果分析法:

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因果法和假设分析法分析马谡一段?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已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力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总结:因果法和假设法可以同时使用

(三)、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作进一步分析。一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明确:是从两个相互对立得例子或同一例子对立两面对论据进行的分析。 标志性词语:然而,但是,与此相反,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2000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王义夫老枪新传,一枪失准,下枪再来,最后关头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 但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在2005年的奥网赛场上,比他小7岁的俄罗斯选手达维登科都能教训他一把。

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品质和心理起了关键的作用。王义夫因为有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镇定,所以在一枪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振旗鼓,在下面的几次射击中打出最好的成绩,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因为丧失了意志力,惨败连连,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四) 、条件论说

坚强,让鲜艳的花朵开放在人生的困境中。耳聋让邰丽华告别了世间一切美妙的声音,但她却勇敢地承受了这一切,历经重重磨难,表演出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只有坚强地面对生命中的苦难,才能克服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困难,在无声的世界中舞动出音乐的旋律;只有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圆满,才能在困境中舞动出绝美的舞姿。

参考:条件论说就是提出一个条件,然后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从而证明观点。 标志性词语:只有„„才能

辩证分析

所谓辩证分析,说白了,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或是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内的发展变化;或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求规律,以辩证全面、深入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一分为二法。

这既是一种论述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某种观点或事例容易给人造成某方面误解时。采用这种方法说理,常用的表达句式是“我所说的是……而不是……”或者“……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样说理,全面辩证,让人无懈可击。 直尺 褒扬 本身正直, 才敢去度量别人; 批评 总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梅 褒扬:每绽放一次,都展现出风骨和气节。 批评:过分清高孤傲,终究不能成为春天百花园的一员。石榴 褒扬:敢于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是成熟的标志 批评:肚里有点东西,就笑裂了嘴。

竹笋 褒扬:敢于“冒尖”, 才能脱颖而出; 批评 : 削尖了脑袋往上钻

黄牛 褒扬:用默默无言成就了坚韧和踏实 批评:过分的忍耐,终究要生活在皮鞭之下。

灯蛾 褒扬:为追求光明, 不惜赴汤蹈火 批评:总想把火扑灭,真是不自量力

瓦 褒扬:手挽手, 肩并肩,辛勤地为人们遮风挡雨 批评:一生总喜欢爬到高处抛头露面 铁钉 褒扬:把别人地打击, 化作自己前进地动力 批评:从不主动进取,因而只能被动挨打。

天平 褒扬:公正无私的楷模 批评:谁多给点儿,就倾向于谁

流星 褒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闪闪发光 批评: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必然坠入黑暗的深渊

月亮 褒扬 : 在人们需要的时候,给大地送来光明 批评:借助太阳的光辉来炫耀自己 气球 褒扬:你的信念是不断追求圆满 批评:被吹得越大,越接近毁灭的边缘 秤砣 褒扬:身子虽小,却能压千斤 批评:一生就在称量别人,却从不知道自己的重量

金钱 褒扬:金钱是一个化妆师,可以描绘出青春友谊和荣耀。

批评:金钱是刽子手,可以杀掉亲情勤奋和创造。

漏斗 褒扬:流过地油水成千上万,从不为自己截留一点一滴

批评:张开贪婪的大口总也没有满足的时候。

风 褒扬:每一次久旱后的甘霖,都是你辛勤的功劳

批评:万里迷茫的沙尘暴的降临,你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中生议论文过渡指导

写议论文时,巧用过渡,会使文章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语意分明,结构严谨,全文浑然一体。议论文也是如此。

1、材料与观点的过渡。

高考作文中,在开头或者结尾处许多学生往往会联系背景材料或生活实际,通过对自然的观察鉴赏,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在对材料分析概括的基础上,鲜明自然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常用的表述方式: 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读完这则材料,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这则材料的寓意是„„ 为什么会这样呢 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

《诚信的思考》

“我曾读过一本书,是说美国人的消费,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举债度日’,我想一旦出现无赖不肯还钱,怎么办?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无立身之地。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诚信是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

文中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就是一个过渡句,由材料过渡到了中心论点,形成材料与观点的自然衔接。

2、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

一部分学生写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对论点进行论证,但缺乏必要的语言过渡,使观点与材料分离。写作中,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以下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 我们生活中也有同类者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自己)„„ 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物犹如此,人亦然。 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

马卡连柯的话令人深思。对花赞赏之余,为什么要手里拿起铁铲、剪刀呢?这是因为花虽美,但美中也会有不足之处,美中会有隐患。如果不及时清除那些杂枝、病枝、虫害,再美的鲜花也会衰败、凋零。

物性如此,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师长在表扬肯定我们的优点和成绩的同时,更要指出我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想“爱之深”,就得“责之切”。

3、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之间的过渡。

论辩时道理论证为使论述变得深刻,举例论证为使论证显得具体,分析说理时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两者结合使用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

A 、若先进行道理论证,再进行举例论证,过渡文字一般是对理论的阐释。 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 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业绩都„„ 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 放眼寰球,纵观古今,大凡有„„无不是„„

1、古往今来,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

2、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3、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4、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调准了自己感情的" 焦距" ,为自己展现出了清晰的世界。

B 、若先举例论证再道理论证,过渡文字一般则是对举例包含道理的分析、总括。

5、“„„”这句话颇有道理(说得多好啊!)它道出了„„的真谛。

9、生活中有这样一名俗语,叫做„„

10、“„„”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4、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

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说理也一样,正反结合论证有利于是非对比和说理全面、析理透彻,这是议论文经常运用的论证方法。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

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呢? 而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对问题,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实际和考虑别人的情况。如果" 非典" 在发现初期就被重视而不隐报,也午今天的" 非典" 就不会如此猖撅。如果美国理性面对伊拉克的核危机,试着用卜交手段解决,也许美伊战争就不会爆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伤了。

为了使论述充分、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层次性。说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具有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

步说”以及“当然”等词句进行过渡衔接。 无独有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1、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

2、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 富人" 呢? 有! 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出现了" 任人唯亲" 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

A 、欲进先退

在对某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见解时,先要承认与此相反的观点见解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其道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意一转,话题转入对此观点见解的主要论述。“退”是通过承认反面的观点见解以防论证疏漏,“进”是论证文章论点的主体。

1、的确,外在环境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世界观还未形成,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多少青少年受坏人拉拢,看黄色书刊、录像,赌博、酗酒、偷盗、抢劫,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难怪昔有“孟母三迁”之举,这是促进孟子成为一代儒圣不可否认的外因条件。甚至多少知识名人、革命志士、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也经受不了环境的熏染,荣华富贵的诱惑,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然而(转入论题),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

2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3、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 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其它如:诚然、固然、毋庸置疑

B 、主论先行,后堵偏漏。 当然 „„不是„„而是 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

1、当然,在历史上尽管也有“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镛;但毕竟凤毛麟角,为数不多。这些事物特殊现象怎能掩盖外因能促进事物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一般规律呢。怎能忽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名言呢?

2、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

“不”。 1999年,高燃以一个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 公司。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高燃超越了自己,他成功了。

3、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去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原则的人,面对沉沦的陷阱和惰性的挑衅,我们要勇敢地说“不”;面对厄运的打击、失败的考验和种种执著人生的坚守,我们不要轻易说“不”。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坚守早就认定了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坚守的过程。

议论文整体结构的“万能”方法:引、理、事、联、结

学生写作时往往有以下毛病:开头导入太平凡,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举事例往往堆彻材料而忽视分析;举例论证之后往往草草收兵,这样就难以提升论题的社会价值。高考作文时间短,考生心里又紧张,我们得有“一定之法”才能作出一篇考场佳作来。这里介绍的就是经营议论文整体结构的一种“万能”方法——五字定乾坤,即“引、理、事、联、结”。“引”,即引出论点;“理”,就是阐述论点包含的基本道理;“事”,就是举事例,对事例进行分析;“联”,就是联系社会现实加以说明;“结”,就是打造一个好的结尾,收束全文。 请看以“守望”为话题的一篇议论文。

[病文] 守 望

总有人让我们翘首以待,当我们去寻找时,我们会因害怕看不到希望的身影而黯然神伤,于是只好默默伫立,将目光传递到远方,即使化作怨石,也心不变。

守望,是对情谊的最大考验。经过守望的情谊才是真正的情谊。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守望者,创造出许多凄美绝伦的神话。

牛郎织女是相互守望的一对怨侣。苦苦相守,望眼欲穿,等待七夕的鹊桥相会。

娥皇、女英千里寻夫, 终于在君山上找到了丈夫舜的尸体,情深处,泪洒斑竹,化为两重山,守护着一代帝王舜的墓地——君山。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焦仲卿和刘兰芝,相守不成便赴死化作相思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着远方守望自己的目光,又怎舍得离开? 他们因情谊而守望,因守望而被世人传颂。他们的守望饱含辛酸,又同时拥有着幸福。一个人若能牵挂着几个人,同时又被这几个人牵挂,那他就永远不会孤单。若能做到“情通四海,心系天下”,愿意为天下的苍生赴险,那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守望者。

我们每次上路前,也应该感谢一下那些孜孜不倦的守望者,是他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懂得为天下守望一生。

■号脉

该文首段导引太平常,应该形象导入,引出中心论点。其次本文把四则材料放在一起笼统分析,有堆砌素材之嫌,应对每一则材料进行简洁的分析。最后,文章未展开论述便草草收场,显得仓促,缺少回环曲折之致。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守 望

(引)天山的雪莲,以千年的深情凝望着蓝天白云;蓬莱的青峰,以永恒的姿势聆听着碧海涛声;栖霞的丹枫,以含情脉脉的目光翘首企盼着归巢的鸟鹊。

(理)也许世界上本就充满守望的目光,也许守望是世界上最动人的目光。

守望,是对情谊的最大考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时间守望的情谊才是真正的情谊。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守望者,创造了许多凄美绝伦的神话。

(事)(在“牛郎织女”事例后加)因为守望,他们拥有了比云霞更灿烂的美丽。 (在“娥皇、女英”事例后加)因为守望,爱情超越了时空而显得更加崇高。

(在“焦仲卿和刘兰芝”事例后加)于是,在比翼鸟的鸣叫声中,世界便多了一缕温馨。 (联)一个人若能牵挂着几个人,同时又被这几个人牵挂,那他永远不会孤单。若能做到“情通四海,心系天下”,愿意为天下的苍生着想,那他无疑就是一个伟大的守望者。王顺有、黄伯荣守望着祖国和人民,他们不就是神州大地上最动人的守望者吗?

(结)当人生失意时,我们是否能感受到远方那些支持和鼓励的目光?或是父母的,或是朋友的,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我们每次上路前,也应该感谢一下那些孜孜不倦的守望者,是他们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同时也让我们懂得守望天下苍生。有了守望,幽暗的小径上便会投来希望的曙光,生活中的雨雪便不会再寒冷

2 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因为它的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李商隐有感而

发,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以此比喻相爱双方心灵的契合与感应。“比喻”也可以说是一篇文章中的“灵犀”,我们不只把它视为一种修辞和语言艺术,也可用它贯串全文,经营议论文的结构。即通篇用一个比喻,一喻到底,让它在全文中飞针走线,前后贯通,将各部分内容巧妙连成一体。这样以比喻贯串全文,则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某哲学家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议论文中,思想以感性的比喻来显现,自然就会产生美感了。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写作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设喻突兀,不能循喻取理;不能将比喻贯串到底,宛如串珠断线,没有整体的美感;意象与思想剥离,生拼硬凑,不能做到形神合一;衔接不自然,不能做到水到渠成。我们来看下面这篇以“淡泊”为话题的习作。

■[病文]

淡泊是菊

淡泊就如一朵菊花,让人久久回味。

淡泊以修身。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淡泊让花开灿烂,花落凄美;让云卷壮观,云舒飘逸;让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以苔痕阶绿作点缀,以帘青草色进行渲染,以酒为食,以陋室为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后低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陋室清静,无丝竹管弦,无案牍劳形,则身心舒畅。游山走水,自放白鹿,以淡泊之故,德馨之由,可以修身。如此修身,身如白菊,异香满室。

淡泊以明志。

渭水垂钓,庄子面对楚王的重权相托,说自己要做拖着尾巴在泥土里爬的乌龟。

扬帆远航,约瑟夫·班克斯抛开安逸的贵族生活,甚至掷金无数,只因淡泊,只因求知,只因一心想探知绿色的世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抛开自身利益,只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不就是高洁的金菊么?用淡泊作火星,借以风力燎原,以燎原之势燃烧雄心壮志。 淡泊以致远。

他拥有了财富,但他还心系百姓。他在悬崖峭壁上行走,从与世隔绝的山崖间开启一扇希望之门,让贫困的乡亲探出头来观赏到世界的繁华。他再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淡泊的舞台上舞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一个人淡泊了生死,他就真正成为了侠之大者。巨浪中的三进三出, 危险面前的镇定自若,都源于心灵的淡然。

从镜头前走出,走出了戏中或真实或虚伪的角色,他是真正的濮存昕。他没有炒作,没有绯闻;他不摆架子,不耍大牌。他微笑,他行动,他默默无闻地用双手建筑抗艾滋病的防护网。他,感动你我。

他们不就是一株株丹菊么?悠悠菊香润泽着人的心田。贫者不戚戚于贫贱,如菊雅;贤者不汲汲于仕途,如菊淡;富者淡然于财富,名人不依赖潮流的吹捧,如菊心。给人生播下一粒淡泊的种子,培植生命的菊花,我们就真正走进了人生追求的高境界。修身是叶,明志是花,致远是香。

■号脉

原文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但存在几个问题。首先,文章开头设喻显得突兀,给人感觉有点牵强,应该由菊花过渡,导出淡泊,才显自然。其次,各部分在论述时,先阐明思想,最后以菊花作“光明的尾巴”,淡泊修身、明志、致远的道理与菊花没有联系,这样一来,论

述的思想与形象剥离,未能有机统一,而应由菊花特征引出做人的道理,方显水到渠成。文末又谈对贫贱与富贵的态度,有重复之嫌,并且末段与前文关联不紧,最后一句有节外生枝之感,应尽量与前文照应。另外,从整体看,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并列关系,没有充分利用菊花这个比喻把思想形象化。其实可以分立小标题设比喻论证,那么在议论文中,思想以感性的比喻来显现,自然就会产生美感了。按上面说的调整,很多文字也必须作改动,方能使全文的语言风格显得自然。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开不败的菊花

小桥流水边观赏菊的雅然之态,风声雨声中品读菊的淡然之姿,风吹云散时回味菊的悠然之韵,它脉脉的幽香总让人想到君子的意趣。

菊之雅

人生也当如菊,在素淡中追求君子的雅趣。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花应该是白菊,花开灿烂,花落清雅;那云应该是开在天上的白菊,云卷飘逸,云舒素雅。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雅。

君子的生活有弦歌雅意,苔痕阶绿作点缀,帘青草色作渲染,他们以酒为食,以陋室为家。他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后低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端坐桌前,无案牍,不劳形,身心舒畅;环顾室内,别无他物,唯有酒盈樽;游山走水,自放白鹿,栖身青崖。君子修身,唯吾德馨,尽显雅致,一如白菊,异香满室,雅满乾坤。

菊之淡

金菊临风怒放,默守一方净土。

君子心淡如菊,坚守心灵的宁静,在名利面前,淡泊明志。

渭水垂钓,庄子面对楚王的重权相托,说自己要做拖着尾巴在泥土里爬的乌龟。

扬帆远航,约瑟夫·班克斯抛开安逸的贵族生活,甚至掷金无数,只因不慕富贵,只求探索未知的绿色世界,只求登上真理的净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抛开自身利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不就是脱俗的金菊么?淡然而立,淡然而开,坚守着美丽,灿烂了人间。 菊之悠

丹菊盛开,异香悠远。

3 层进式结构是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其特点是析理如剥笋,一层又一层,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直至精华毕露。

有些同学在论述时往往只说其一,不说其二,或只谈现象不揭本质,或只议问题不明方法„„这样的论证,没有高度,没有力度,不深刻,也不透彻。

我们只有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层层递进,才能引导读者“攀登高峰”,让读者的视野越来越广阔,直至纵览“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从而使读者大开眼界。请看这篇以“感受诗意”为题的学生作文。

■[病文] 感受诗意

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陶渊明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却让自己每天穿梭于灰尘废气之中;留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抬头便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了李乐薇一座存在于世俗中却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一样也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只要你发散思维,释放豪情,你就能感受到无限的诗意。

苏轼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即使经历了官场的失意他也没有让生活失却诗意。他寄情于

山水,时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时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样诗意的生活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当环绕其周围的阿谀之风、污浊之气遮挡了他“眄庭柯以怡颜”的明眸时,他便毅然突围彭泽,在南山脚、东篱下种下朵朵菊黄色的诗意,“晨兴理荒秽”理出了缕缕诗情,“带月荷锄归”荷归了浓浓诗意。他摆脱官场回归田园之日,正是他用心开创、精心描绘诗意生活的开始。

其实,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顶终极的目标,那一路上簇拥着你的花草就会被你看成障碍,鸟儿对你的歌唱也会被你当作干扰,这一切诗意的景象都会被你狭隘的心胸挡在门外。因此,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

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更无诗意可言的世界里的伟大女性,却用手“聆听”到流过指间的细流的欢唱,用心“打量”着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将爱撒入人们心中。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这个温情的世界。因此,不会享受诗意的人不会发觉世界是充满诗意的。敞开你的心扉,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诗意无限。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像安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来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凤凰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却被一个香港摄影师用他那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是的,擦亮你的眼睛,好好看清楚自己身边的无限诗意。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上学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景致;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诗意。

诗意,一种仿佛离你很远的感觉,但只要你用心灵去感受,诗意就将永伴你左右,永驻你心中。

■号脉

“诗意”是一个颇具内涵的话题,而“感受”本就存在深浅之分。因此,《感受诗意》很适合采用层进式的结构来布局,让对诗意的“感受”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不仅解答了怎样的生活状态是“诗意”,更阐述了怎样去感受诗意的生活。

例文由古及今、由他人到自己,列举了不少诗意的生活状态,却没有透过这种种现象看到诗意生活的本质,也就未能提炼出感受诗意的具体方法。文章选例典型,却只是将例子简单地堆砌、杂糅在一起。一会儿苏轼不失诗意,陶渊明创造诗意;一会儿从爬山的过程中感受诗意,海伦·凯勒创造诗意;一会儿沈从文、香港摄影师发现诗意„„没有逻辑,结构混乱,论述也因此缺乏力度和深度。不如按“发现诗意——享受诗意——创造诗意”这一逻辑顺序组成层进式的结构,既从诗意人生中提炼了感受诗意的具体方法,又让人们对诗意的感受由浅及深,一步一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样的结构,其意渐现,其旨渐明,引人入胜,让读者的感悟呈螺旋状上升,最终获得关于“感受诗意”较为丰富的理性认识。拟将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感受诗意

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陶渊明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却让自己每天穿梭于灰尘废气之中;留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李乐薇一座存在于世俗中却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只是,要感受诗意,就必须擦亮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扉,用心去描绘诗意的天空。

要感受诗意,首先就得擦亮你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无限诗意。偏居一隅的凤凰古城,

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其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一个香港摄影师却用他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许,发现它们需要具备一双双与文化、品位、素养息息相关的审美的慧眼,平常的我们似乎难以企及,但这又何妨?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上学的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微微颤动;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睁大眼睛,你是不是看到了身边的无限诗意?

要感受诗意的生活,还要敞开你的心扉,好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顶终极的目标,那这一路上,花草对你的簇拥就会被你看成障碍,鸟儿对你的歌唱就会被你当作干扰,这诗意的一切都会被你挡在门外。

其实,敞开胸怀,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诗情,口口诗意。你看乌台诗案后的苏轼仍能以豁达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和种种不幸,一颗驿动的心渐趋于平静,于是有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悠闲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他正是放下了官场上的失意,才收获并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限诗意。所以,敞开你的胸怀,诗意就在你的指间。

要感受诗意,更需要用心描绘诗意的天空,创造出诗意的生活。陶渊明,当“误落尘网中”,环绕其周围的阿谀之风、污浊之气遮挡了他“眄庭柯以怡颜”的明眸时,他便毅然突围彭泽,在南山脚、东篱下种下朵朵菊黄色的诗意,“晨兴理荒秽”理出了缕缕诗情,“带月荷锄归”也荷归了浓浓诗意。他摆脱官场、回归田园之日,便是他用心开创、精心描绘诗意生活之时。

再如海伦·凯勒,这个生活在无声无光更无诗意可言的世界里的伟大女性,却“聆听”到流过指间的细流的轻唱,用心“打量”着身边的红花绿草、蓝天白云„„然后将爱撒入人们心中。她开辟了自己诗意的天地,更用诗意装点了世界。

诗意,一种仿佛离你很远的感觉,但只要你肯发现,懂享受,乐创造,诗意就将永伴你左右,永驻你心中。

4 扇形结构如一把折扇,以扇柄顶端的某个点为枢纽,自如开合。分论点与所论述的中心论点呈扇面状态,在紧扣中心立意的前提下,作者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作时,大体分为两种情况:(1)分解论点。分论点平行,处于并列的关系。若干个并列的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又反过来支撑着中心论点。有的考生在安排这种结构时,容易偏离这个轨道,要么几个分论点不属于同一角度,要么几个分论点之间呈现交叉包容的关系,因而写出来的文章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扇面结构,也就不是一篇合乎逻辑的文章了。(2)论据并列。譬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文章一开篇便提出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接下来作者从三个角度予以论述: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

请看下面一篇以“感动”为话题的考生作文。

■[病文] 无处不在的感动

感动如同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拨动我们内心深处的琴弦,那些萦绕而上的音符有着最轻盈的身躯,清风轻拂,轻轻落入每一寸泥土。

天空的感动

我时常想起一只孤单的鸟。它在惊涛骇浪中嘶鸣,它把嘴里的石头投入汹涌的大海,随即又像闪电般向岸边飞去„„

后人称它为精卫。我不知道它的这种坚持需要多少毅力,弱小的鸟与咆哮的海是一种强烈的对比。然而即使注定是悲剧,它也绝不放弃。当内心的磐石裂开丝丝的缝隙时,感动便油然而生。

海洋的感动

海洋有时候是我们的朋友,有时候又是我们的敌人。我想,若海洋有感情的话,它也会被有的东西所震撼,比如多年以前的那个渔夫,还有那条鱼。

那一定是海洋中最不可思议的战斗。渔夫套牢那条大鱼,双手放开了船桨,可船仍在前行——原来,那条鱼虽然被鱼钩钩住了,却毫无投降的心思。渔夫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与鱼僵持着。

那个叫圣地亚哥的渔夫便成为了一种象征。那是一个关于海洋的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腾起的巨浪便是感动的心潮。

墙壁的感动

有个人为了装修房屋而凿开墙壁,却发现了一只被钉住尾巴的活着的壁虎。这个人纳闷,它的尾巴被钉住了怎么生存?它是如何捕食的?当另一只衔着食物的壁虎出现时,这个人才恍然大悟。

听完这个故事,我的眼前忽然明亮起来,原来阳光并不遥远,因为爱一直都在。

我想,不管是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洋,还是近在咫尺的一隅,都埋藏着感动的种子。 当感动无处不在时,我们便感到了幸福。

■号脉

与“天空”“海洋”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大地”,而不是“墙壁”,所以原文选择的三个角度并没有构成一个合理的扇形,这成为本篇文章的硬伤(选择的事例也不符合逻辑,因为壁虎的尾巴虽然被钉住了,但是壁虎是可以断尾逃生的)。修改后的文章应涉及到“陆、海、空”,从同一角度的三个层面来凸显文章的主题词“无处不在”。这样,三个事例才能够缝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论述同一个中心论点。加横线的文字宜作如下修改。 改文 大地的感动

大地有着最广博的胸怀。当我们把一颗心交与大地,便能体验隐隐的感动,正如多年以前那个忧郁的年轻人,推着轮椅压过潮湿的泥土,心事随着车辙印嵌在泥土里一样。他后来以一篇《我与地坛》而闻名于世。时光如水,但有一种力量不变,因为它缘于大地的坦诚与感动。

我想,不管是蔚蓝的天空,浩瀚的海洋,还是我们脚下广袤的大地,都埋藏着感动的种子。

当感动无处不在时,我们应感到幸福

5 所谓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起承转合是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起,就是开端,提出论题或直指观点;承,就是承接,围绕论题或观点展开论述;转,就是改换,论述完后转换角度,进一步对观点展开论述;合,就是结束,在结尾处归纳观点或提出解决办法。

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能“起”“承”“合”,就是不能来个漂亮的“转身”的现象。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论点了,何必再多此一举。殊不知一个漂亮的“转身”,就能使论证更加充实,理由更加充分,从而使观点更为突出。比如,站在历史的角度阐述完毕,若能换个角度,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谈一谈,那么文章的内容不仅更为全面,而且也更有说服力。再如,用完了例证法,若能换种方法讲讲道理,那么文章就既有事实又有道理。总之,轻松一“转身”,文章便上了一个台阶。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例子。

■[病文] 拒绝诱惑

①闹钟已经叫了半天,可我就是舍不得钻出温暖的被窝,心想:“再睡会儿,没关系的。”等

我打着哈欠,伸着懒腰起床时,却发现晨读时间已过了一大半。

②明天就要进行数学测试了,可手中的杂志实在太好看了,于是我索性扔了笔,一头扎进了小说中。结果第二天的测试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③商场里正在举行降价促销活动,我一阵窃喜,买了一大堆“物美价廉”的东西,谁知它们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是令我叫苦不迭。

④我们因为贪睡而受罚,因为懒散而羞愧,因为贪心而后悔。总之,我们因为禁不住诱惑而自食苦果。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而我们正年轻,不能因为诱惑放弃明天的美好,也不能因为诱惑停止前进的脚步。所以,我们必须拒绝诱惑。

⑤诱惑就像一坛陈年老酒,能给我们酣畅淋漓的痛快,也能给我们一塌糊涂的丑态;诱惑就像一场网络游戏,能给我们光怪陆离的刺激,也能给我们虚度年华的空虚。

⑥面对这如老酒、似游戏、若美梦的诱惑陈希同之流忘记了当初的誓言,放弃了自我的追求,抛下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成为了人民的罪人。更有甚者,某些替毒枭提炼白粉的所谓的科研人员,某些为个别企业巨头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的经济学家„„他们为诱惑所虏,人类因此付出了流血的代价。

⑦人生中有太多的诱惑,抵不住诱惑的人终究会倒在诱惑的石榴裙下,甚至危害社会,危害人类,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意志的人

论据的使用方法

(1)单个材料的使用(详细例子):选择取舍、概括叙述例子,要分析。

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例3: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2)多个材料的使用:概例排比、简短有力,采用列举的方式,一口气铺陈若干个事例,形成排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1、反复句式: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获得发展、成功,有所建树,无不经过了“柔而固”的努力,都闪烁着韧的光彩。王羲之用练字染黑池水之韧,终成一代书法大家;马克思为寻求真理,用在

大英博物馆的水泥地上留下的深深足迹之韧,终成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张海迪在身体三分之二失去知觉时,没颓唐,没悲观,而是同疾病展开了韧的斗争,终于赢得了80年代保尔的光荣称号。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韧是发展的动力,是成功的基石。

2、假设句式:

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祖逖又怎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被尊为书对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么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呢?

3、条件句式: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这样吗?有勤,才有“韦编三绝”的佳话,孔子才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名人之一;有勤,才有“闻鸡起舞”的美谈,祖逖方雄才大展,实现北伐报国的理想;有勤,才有张海迪才获得“当代保尔”的称号,才成为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勤,有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

4、转折句式: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道理虽然浅显,却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的。有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随燕雀之行,怎能实现恢弘的大志呢!

5、因果句式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无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升、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一座人生的纪念碑。

(3)一材多用:多角度、多层面发掘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一材多用

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烛之武退秦师》,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烛子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终于被伯乐发现他的才能,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 )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孤。如果没有佚之孤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多大才华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 )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 )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着不同的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或省去。

就拿当前的金融危机来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受影响。这个材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运用:①危机与机遇共存;②面对危机人们有不同心态,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然;③合作共赢: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各国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此外,还可以有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不同立意。

怎样叙述论据?

有了精当的论据,如果叙述不当,也不会收到良好的论证效果。那么,论据的叙述有哪些要求呢?

首先,要概述论据。生活是材料的源泉,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写记叙文时可作详尽的叙述和描写。但议论文与记叙文却不同,它不能像记叙文那样详尽、细致地叙述,否则论点会掩盖在叙述之中,而突现不出来。

初中时,有一天我穿了一套新连衣裙去上学,浅蓝色的,很漂亮。走到楼梯转弯处,我不小心绊了一下,向前冲了两步,不偏不倚与迎面一个端水盆的同学撞了个满怀,尽管那同学使劲端稳水盆,水还是晃了出来,漂亮的新裙子一下子淋上了污水。我心中顿时气愤难平,升起一股无名之火,于是泼口就嚷:“怎么走路的,你有毛病啊!”那同学诚惶诚恐,端着水盆不知所措。看到他尴尬的样子,我的心中却一阵快慰,于是狠狠地瞪了那同学一眼,自顾自地走了。我事后也没怎么留意,想不到那同学课后专程向我道歉,那份小心却着实让我焦急、不安。可以说,这本是我的错,自己绊了一下撞上去的,却怪在别人身上,还责骂他。如果这点磕磕碰碰当时不发脾气,克制一下,不愉快的事就根本不会发生。这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不懂得克制,不学会忍让,不仅会伤害了别人,而且也会伤害自己。

虽然说这个例子是很好的,然而由于描写得很不精简,使叙述(描写)占了主导地位,使人忽视了论点的存在。为了达到真正的目的,可做如下改动:

一次,由于我撞翻了一位同学端的水,我的新裙子被弄脏了,我不但不赔礼,反而还骂他,弄得那位同学反来向我道歉,这使我有些不安。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懂得克制、忍让,就不会伤害别人,也就不会伤害自己了。

其次,要突出侧重点。一个材料有时隐含多种意义,可用来证明多个论点。我们叙述论据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要紧扣论点,侧重描写某方面,使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如下例《果戈理和屠格涅夫》:

1852年2月21日,俄国伟大的作家果戈理逝世了,他的挚友屠格涅夫,用沉重的笔和着自己的悲伤、泪水,赶写出一篇悼念果戈理的文章。但是,沙皇统治者害怕这个俄罗斯人民爱戴的名字出现在报刊上。他们禁止发表一切悼念和颂扬果戈理的文章。正直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机智地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比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

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沙皇的特务机关不久就见到了这篇文章,他们传讯了屠格涅夫。沙皇早就痛恨这个经常在《现代人》杂志上登载《猎人笔记》的作家。在把屠格涅夫监禁一个月后,沙皇亲自下令,把屠格涅夫流放到斯马达斯基去。为了果戈理,为了朋友而被流放的屠格涅夫,感到自豪和光荣。

这个故事可证明这样几个论点:①友谊高于一切;②勇敢的人敢于战胜困难;③正义终将战胜邪恶;④敢于向权势挑战。如要证明“敢于向权势挑战”这个论点,则可作如下叙述: 1852年,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挚友果戈理逝世了,他为此赶写了一篇悼文。但是沙皇统治者禁止发表任何有关果戈理的文章。正直而勇敢的屠格涅夫不怕专制主义者的威胁,他机智地避开沙皇侦探的监视,离开彼得堡,把文章送到莫斯科,趁那里还没有接到禁令,把文章在《莫斯科新闻》上刊登了出来。 这样的叙述,侧重点就很明确,又增强了议论文的说服力。

材料分析说理方法

(一)、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

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立志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想过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样,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分析:

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这段文字是如何对论据进行分析的?

明确: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从假设的角度对论据进行了分析。假设他没有立志会怎么样。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迁移练习:

论点:创新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海尔集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坚持自主创新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因为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可见,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说明: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设,要使用得当,不能绝对化,

(二)因果分析法

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

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研究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他们为什么没有因埋没而窒息, 并且能有建树呢?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不管在什么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如果真是千里马,又不失千里之志,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可见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会冲破“埋没”脱颖而出的一天。

明确:是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进行的分析。

因果分析法:

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因果法和假设分析法分析马谡一段?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已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力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总结:因果法和假设法可以同时使用

(三)、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作进一步分析。一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明确:是从两个相互对立得例子或同一例子对立两面对论据进行的分析。 标志性词语:然而,但是,与此相反,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2000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王义夫老枪新传,一枪失准,下枪再来,最后关头的二次举枪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终于用金牌洗雪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保持在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 但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事冠军。在2005年的奥网赛场上,比他小7岁的俄罗斯选手达维登科都能教训他一把。

同样是一流高手,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个人的品质和心理起了关键的作用。王义夫因为有了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镇定,所以在一枪失准的情况下,能快速调整心态,重振旗鼓,在下面的几次射击中打出最好的成绩,赢得了金牌。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却因为丧失了意志力,惨败连连,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四) 、条件论说

坚强,让鲜艳的花朵开放在人生的困境中。耳聋让邰丽华告别了世间一切美妙的声音,但她却勇敢地承受了这一切,历经重重磨难,表演出震撼人心的《千手观音》。只有坚强地面对生命中的苦难,才能克服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困难,在无声的世界中舞动出音乐的旋律;只有坚强地面对人生的不圆满,才能在困境中舞动出绝美的舞姿。

参考:条件论说就是提出一个条件,然后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从而证明观点。 标志性词语:只有„„才能

辩证分析

所谓辩证分析,说白了,辩证分析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两事物之间的联系;或是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内的发展变化;或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求规律,以辩证全面、深入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一分为二法。

这既是一种论述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某种观点或事例容易给人造成某方面误解时。采用这种方法说理,常用的表达句式是“我所说的是……而不是……”或者“……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样说理,全面辩证,让人无懈可击。 直尺 褒扬 本身正直, 才敢去度量别人; 批评 总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梅 褒扬:每绽放一次,都展现出风骨和气节。 批评:过分清高孤傲,终究不能成为春天百花园的一员。石榴 褒扬:敢于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是成熟的标志 批评:肚里有点东西,就笑裂了嘴。

竹笋 褒扬:敢于“冒尖”, 才能脱颖而出; 批评 : 削尖了脑袋往上钻

黄牛 褒扬:用默默无言成就了坚韧和踏实 批评:过分的忍耐,终究要生活在皮鞭之下。

灯蛾 褒扬:为追求光明, 不惜赴汤蹈火 批评:总想把火扑灭,真是不自量力

瓦 褒扬:手挽手, 肩并肩,辛勤地为人们遮风挡雨 批评:一生总喜欢爬到高处抛头露面 铁钉 褒扬:把别人地打击, 化作自己前进地动力 批评:从不主动进取,因而只能被动挨打。

天平 褒扬:公正无私的楷模 批评:谁多给点儿,就倾向于谁

流星 褒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闪闪发光 批评: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必然坠入黑暗的深渊

月亮 褒扬 : 在人们需要的时候,给大地送来光明 批评:借助太阳的光辉来炫耀自己 气球 褒扬:你的信念是不断追求圆满 批评:被吹得越大,越接近毁灭的边缘 秤砣 褒扬:身子虽小,却能压千斤 批评:一生就在称量别人,却从不知道自己的重量

金钱 褒扬:金钱是一个化妆师,可以描绘出青春友谊和荣耀。

批评:金钱是刽子手,可以杀掉亲情勤奋和创造。

漏斗 褒扬:流过地油水成千上万,从不为自己截留一点一滴

批评:张开贪婪的大口总也没有满足的时候。

风 褒扬:每一次久旱后的甘霖,都是你辛勤的功劳

批评:万里迷茫的沙尘暴的降临,你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高中生议论文过渡指导

写议论文时,巧用过渡,会使文章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语意分明,结构严谨,全文浑然一体。议论文也是如此。

1、材料与观点的过渡。

高考作文中,在开头或者结尾处许多学生往往会联系背景材料或生活实际,通过对自然的观察鉴赏,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在对材料分析概括的基础上,鲜明自然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常用的表述方式: 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读完这则材料,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这则材料的寓意是„„ 为什么会这样呢 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

《诚信的思考》

“我曾读过一本书,是说美国人的消费,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举债度日’,我想一旦出现无赖不肯还钱,怎么办?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无立身之地。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诚信是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

文中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就是一个过渡句,由材料过渡到了中心论点,形成材料与观点的自然衔接。

2、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

一部分学生写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对论点进行论证,但缺乏必要的语言过渡,使观点与材料分离。写作中,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以下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 我们生活中也有同类者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自己)„„ 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物犹如此,人亦然。 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

马卡连柯的话令人深思。对花赞赏之余,为什么要手里拿起铁铲、剪刀呢?这是因为花虽美,但美中也会有不足之处,美中会有隐患。如果不及时清除那些杂枝、病枝、虫害,再美的鲜花也会衰败、凋零。

物性如此,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师长在表扬肯定我们的优点和成绩的同时,更要指出我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想“爱之深”,就得“责之切”。

3、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之间的过渡。

论辩时道理论证为使论述变得深刻,举例论证为使论证显得具体,分析说理时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两者结合使用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

A 、若先进行道理论证,再进行举例论证,过渡文字一般是对理论的阐释。 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 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业绩都„„ 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 放眼寰球,纵观古今,大凡有„„无不是„„

1、古往今来,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

2、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3、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4、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调准了自己感情的" 焦距" ,为自己展现出了清晰的世界。

B 、若先举例论证再道理论证,过渡文字一般则是对举例包含道理的分析、总括。

5、“„„”这句话颇有道理(说得多好啊!)它道出了„„的真谛。

9、生活中有这样一名俗语,叫做„„

10、“„„”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4、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

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说理也一样,正反结合论证有利于是非对比和说理全面、析理透彻,这是议论文经常运用的论证方法。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

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呢? 而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对问题,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实际和考虑别人的情况。如果" 非典" 在发现初期就被重视而不隐报,也午今天的" 非典" 就不会如此猖撅。如果美国理性面对伊拉克的核危机,试着用卜交手段解决,也许美伊战争就不会爆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伤了。

为了使论述充分、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层次性。说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具有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

步说”以及“当然”等词句进行过渡衔接。 无独有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1、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

2、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 富人" 呢? 有! 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出现了" 任人唯亲" 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

A 、欲进先退

在对某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见解时,先要承认与此相反的观点见解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其道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意一转,话题转入对此观点见解的主要论述。“退”是通过承认反面的观点见解以防论证疏漏,“进”是论证文章论点的主体。

1、的确,外在环境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世界观还未形成,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多少青少年受坏人拉拢,看黄色书刊、录像,赌博、酗酒、偷盗、抢劫,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难怪昔有“孟母三迁”之举,这是促进孟子成为一代儒圣不可否认的外因条件。甚至多少知识名人、革命志士、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也经受不了环境的熏染,荣华富贵的诱惑,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然而(转入论题),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

2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3、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 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其它如:诚然、固然、毋庸置疑

B 、主论先行,后堵偏漏。 当然 „„不是„„而是 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

1、当然,在历史上尽管也有“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镛;但毕竟凤毛麟角,为数不多。这些事物特殊现象怎能掩盖外因能促进事物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一般规律呢。怎能忽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名言呢?

2、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

“不”。 1999年,高燃以一个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 公司。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高燃超越了自己,他成功了。

3、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去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原则的人,面对沉沦的陷阱和惰性的挑衅,我们要勇敢地说“不”;面对厄运的打击、失败的考验和种种执著人生的坚守,我们不要轻易说“不”。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坚守早就认定了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坚守的过程。


相关文章

  • 系统工程理论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意义
  • [摘要]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对于锻炼大学生知识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环节.从当前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难题分析入手,通过对系统方法论与系统工程基础理论的回顾 ...查看


  • 拜城县职称论文发表-钢结构质量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拜城县职称论文发表-钢结构|质量论文选题题目 拜城县职称论文发表-以下是钢结构|质量职称论文发表选 ...查看


  • 毕业论文的逻辑,论文写作思路
  • 一.论文与逻辑 一篇毕业论文,如同其他文章一样,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指主题和材料,形式是指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论文的内容固然起决定作用,但论文的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事实上起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人们要进行思维,就要使用概念.判断 ...查看


  • 议论文阅读方法
  • 议论文阅读方法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议论文.它是以说理为主,针对客观事物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议论文的特征是以理服人,即通过阐述观点使读者受到教育.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怎样阅读 ...查看


  •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对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就文体而言,记叙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要比议论文容易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有没有好的方法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 ...查看


  • 2015省考申论备考指导-文章写作结构技巧
  • 文章写作结构技巧 申论考试中,文章写作是很多同学的短板.逻辑的混乱.语素的单一.结构的不足都是影响大家文章得分的关键因素,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种议论文经典结构,简单易学又便于操作,清晰明了方便阅卷,那就是总-分-总. 总分总结构,是议论文写 ...查看


  • 最苦与最乐 1
  •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最苦与最乐>.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最苦与最乐>是语 ...查看


  • 超大跨张弦桁架结构制作安装新技术
  • 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 超大跨张弦桁架结构制作安装新技术 郭海山李盛举 (北京三杰国际钢结构有限公司北京10111:3) 摘要:张弦桁架结构通常采用现场地面拼装,地面张拉,整体吊装技术.全国农业展览新馆张弦桁架屋盖在安装过程中,在 ...查看


  • 建筑施工论文幕墙施工技术论文
  • 建筑施工论文幕墙施工技术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有所进步,在技术.质量.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建筑业中各种不同类型幕墙的应用就是对建筑业突破最好的说明.笔者就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幕墙施工技术进行 ...查看


  • 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5--现代文阅读
  •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05 现代文阅读 第三版块:现代文阅读(33分) 现代文阅读有33分,必考题是18分.我们要求同学答题前,都要默想一下现代文阅读之口诀.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