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风俗人情李慧

概述

东明县置县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称“东昏”,公元九年(新王莽建国元年)改为“东明”。县建制历三置两废,四设治所,一次迁徙,1490年(明弘治三年),才设县于今县城址。

东明全县辖13个乡(镇),40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6.7万公顷。人口7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人口72.1万人,以汉族为主,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7680人。

东明地处中原油田腹地,富含石油、天然气,石油已探明储量为2209万吨,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63亿立方。境内有马厂、徐集、桥口、白庙、新霍、三春等油气田,原油日产能力在400吨左右,天然气日产能力在30万立方左右。东明天然气多属干气,甲烷含量和燃烧值均高于大庆和胜利等油田。

东明县地处鲁西隆起、华北凹陷带结合部,是地热异常的高值区,其大地热流和地层温度都是华北地区最高的。经地质勘察,地层深度达到1500米时,热储层温度可达60度,地层深度达到2500米时,热储层温度可达85度。按布设5眼井计算,日开采量8400米3/d,可开采322年。

东明县属北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日暖花开,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冰雪风寒。东明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境内流长76公里。东明县境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农副产品种类齐全,量大质优,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西瓜、大豆、桐木、青山羊、鲁西黄牛等,曾被评为全国商品粮

生产基地县,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中国西瓜之乡”。

全县现有林业用地25万亩,林地面积23万亩,林木蓄积量147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21%,农田林网103万亩,林业产值3.5亿元,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县大牲畜存栏12.6万头,生猪26.8万头,山绵羊85.8万只,家禽198万只,肉类总产2.3万吨。水产开发面积8万亩,放养面积3.8万亩,鱼产量1.45万吨,渔业总产值1.4亿元;稻藕面积4.2万亩,总产量8万吨。

在东明土地上,曾先后孕育了先秦思想家、文学家庄周,西汉丞相陈平,晋代名相卞壶,隋末农民起义将领单雄信,唐初大将徐懋功,中唐经济改革家刘晏,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宋大臣张齐贤,明兵部尚书石星,文学家穆文熙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东明县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参战,不怕牺牲,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涌现了杨履谦、李宜亭、孙自瑞、张岸等革命先烈。

东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历代相传,积习已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表现了这个地方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这里人豪饮善乐;人们白事饮酒、红事饮酒,平常三五人一聚也饮酒,并伴有划拳,酒令讲笑话。一到年节,可说家家有酒香、户户有人醉。红事高兴欢快,白事唢呐助阵、悲衰惨惨。这里又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有豫剧、大平调、四平调、两夹弦、坠子书,洋琴等剧种广流传。这里人虽不尚穿,

但旧时有多种花样,象农家妇女的纺织——鲁锦和印花,非常流行。小吃亦颇多,有香肚、牛肉、水煎包、烧饼、油条、羊肉汤等。这里民风纯朴,邻里和睦,有长有幼,玩笑间透出的是一种团结与亲昵。

服饰

20世纪80年代初。衣料多以涤纶、弹力尼、的确良为主,棉布为辅,毛料始现,花色品种不再是单调的灰、蓝、黑、白、绿。20世纪90年代,男女流行西装、领带、皮鞋、羊毛衫、茄克衫、牛仔裤、喇叭裤、T恤衫、毛呢大衣、风衣,羽绒服开始上市。21世纪初,衣料品种繁多,样式多样,男士穿名牌套装盛行,个性服装在青年男女中多见。人们穿着打扮总的发展趋势是美观、时尚、舒适。

饮食

境内人饮食习惯把粮食称为五谷杂粮,又叫主食和副食。粮食类称主食,其他食品习惯称副食、副食又分“荤”“素”两类。“荤”指肉类;“素”指水果蔬菜,也包括蛋、奶、食用菌类。粮食有粗细之分,习惯上称小麦为细粮,其余皆称粗粮。东明人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饭以甜淡为多,如米饭,粥等;午饭面条、馒头、炒菜的多;晚饭俗称“喝汤”,如米汤,甜汤,还伴有馒头和炒菜,东明人的习惯是先吃馍菜后喝汤。

居住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大都有院落。内建主房和配房。主房

多为砖瓦房,木质门窗,房内刷白灰,铺水泥地面。配房一般比主房建的面积小,标准低,多做厨房或储藏室。9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房屋商品化。90年代末,县城开始建住宅楼房,使用面积在60~100平方米。进入21世纪,县城开始建住宅小区,小区一般建3~6层楼房或小别墅,小区空地绿化,居住环境优美宜人。

娱乐

20世纪80年代,电视逐渐进入家庭,县城居民的娱乐方式以看电视、看录像、听收音机,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为主;农村民间娱乐活动以打扑克、下象棋等传统项目为多。90年代中后期,唱卡拉OK、打台球、跳舞、玩电子游戏在青少年中兴起。21世纪初,互联网、有线电视进入家庭,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视,唱歌、跳舞、舞剑、打太极、散步、垂钓、假日外出旅游建身的人越来越多。文体娱乐活动形式渐趋多样化。

传统节日

办年货

除了上街打年货外,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自制年货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让豆腐”等等豆腐系列)、煎油果(就是类似街上卖的那种糯米油饼)、打糍粑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像腊肉、水酒等这些东西,早在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做完了。

除夕

大年三十,应该算是全家最忙的了。早饭后,父母就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年饭,小成员们搞卫生、贴春联、贴年画。

中午吃饭前,家里的男成员们(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着供品到祖宗坟上去祭拜,祖宗为上,年饭也得让他们先吃啊!扫墓回来后,家里的女成员也基本把年饭都准备好了,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团圆饭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饭,而不是“年夜饭”。 初一

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讲究。按老一辈的说法,初一是否喜气祥和,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顺顺利利。

初一要“驱寒”(音译,还有“出行”的音译,实际的书面语言,本人至今不确定),这恐怕是这里特有的风俗。“驱寒”,也就是凌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过有很多讲究。一、时间不能选在凌晨0点,不能选在天完全亮或早饭后,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凌晨4-6点之间;二、“驱寒”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员,而且起来驱寒的要自己醒来,而不是被叫醒的;三、驱寒的鞭炮一定得够长(越长表示鸿运越长久)、一挂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气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诸事顺利);

四、“驱寒”放完的鞭炮不能让小孩捡,也不能在吃晚饭前清扫。等等这些,让“驱寒”变得尤为重要和神圣。所以,如果哪家过的不如意、不顺利,老一辈的还时常会蹦出句:“看来是初一没有„驱好寒‟啊”。 早饭也有讲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饭(这表示“年年有余”)、面条或粉条(表示祝老人长寿、全家鸿运长久)

初一要讲究祥和与吉利,所以说话有忌讳,不能带“死”字,,也

不能骂人吵架。

其实这些N多的老“讲究”,都是祖辈遗留下来的习俗,有些迷信有些愚昧,但除了那些在后辈人无法接受的规矩,仍然不会有人刻意去改变它、去打破它,就像过生日吹蜡烛许愿一样,都是祈祷自己和家人在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祈祷全家来年有好的收入,遵循一下老规矩也无妨。

拜年

在家乡,拜年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和任务,占据了“过年”时间这个绝大部分。亲戚多的,基本要从初一开始,到元宵节,都得是走家串户的拜年的过程中。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一般是向爷爷奶奶、叔伯邻居拜年的,初二开始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而且通常是一家得吃一餐饭,碰到晚上的还得夜宿,所以亲戚多,地点分布又广的,拜年花的时间就特别长。要说明的是,出去拜年的一般是男主人带小孩,女主人得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等所有亲戚都来拜完了,女主人就可以叫上自己的姐妹一起回娘家拜年了。

娱乐活动:

过年时期,乡亲们最富有的就是时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也很多。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搭起了戏台自演自唱;年轻后生的舞龙队挨家串户拜年贺喜;小青年们组织的村镇篮球赛也是精彩纷呈;村村放起了各色孔明灯……等等等等,全民参与、老少同乐,其趣融融! 尤其是放孔明灯,这应该算是我这一辈从小到大,感触最深的过

年娱乐活动了。在每个村组,一般是几个大人组织,为小孩们做好孔明灯,几个“孩子王”便组织小孩们拿几个器具,挨家挨户的“凑油”,一路唱着童谣:“凑油放风灯,养猪三百斤,凑油放一放,养猪壮又壮”。每个人都希望新年有好收成,也便不在乎那点“油”了!小孩们提着“凑”来的油,淋在绑在孔明灯的布条上,点上火,孔明灯就腾空而起了。在组织者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朝着跟着孔明灯追去,孔明灯飞的不远的,基本能被孩子们追到,再拿回来重放,捡到孔明灯的就走在最前头,被其他小孩簇拥着,享受着“英雄级”的待遇。所以每个人追起孔明灯来,也特别卖力。也有飞的很远的,追不到了,大家就放弃,要是落在其他村组,免不了一场纷争,最后还得双方的大人来协调。直到元宵夜,所有的孔明灯都必须放出去,这项活动也便宣告结束。

随着现在的后辈们与外界社会接触的增多,家乡的N多风俗都有所改变。大年三十晚的夜空中,燃放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绚烂的烟花;除夕夜,有人家开始学着煮饺子、吃馄饨;凌晨0点,开始有人家放鞭炮,真正意义上地“辞旧迎新”;拜年不再是耗尽大半个月的时间,串过主要几个亲戚家的门就算结束了;等等……

传统节日文化

灯节

正月十五是过了“大年”后的第一个月圆日,夜即宵,所以叫“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道教称“上元节”民间因当日看灯、散灯,

所以又称“灯节”。本地称之为“小年下”。晚上点灯笼,在家门、路口、井台放烟花、鞭炮。为了对死者的祝原和怀念,还要到祖坟上放灯台(用粗面做成,上有洼坑插谷杆加上一些植物油点燃,后来多用蜡烛代替)。灯节为三天,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了灯”。十六日早晨,太阳未出前,拿家中的旧家具放到烘堆上烧掉,称“烧穷气”。并到田地里拔豆茬,边拔边说:“正月十六拔豆茬,金子银子往家爬”。这是旧社会贫苦农民对一年中衣足食的美好想象和期望。

青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旧称龙抬头。因该节在惊蛰前后,万物复苏,故有龙抬头之说。即在头天傍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围上几个大圆圈,一旁画个梯子,圈中心埋上几粒粮食,象征是粮囤,意思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月初二那天早饭,家家户户吃凉粉。这一天人们不到地里干活,怕触动龙头,女的不纺线做衣,怕刺瞎龙眼,其实这都是迷信。民间有煎粘糕、吃水饺的习俗。

清明节

也称寒食节。境内人有野外游玩,谓之踏青,也叫春游。大多数人到亲人陵墓前祭扫,称“扫墓”。民间又称鬼节,早晨各家门两边都插柳条,意为死者招魂,人们带上锨、黄纸给已故亲人潜坟、烧纸,以祭念亡灵。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多在这天组织为革命烈士祭扫陵墓、献花圈、缅怀烈士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因古代“端”为“初、始”的意思,“午”与“五”同音,所以又将“端午”称“端五”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所以又称端阳节。古人把五月五日看作是恶月恶日,诸事不吉,就常在家门前插艾、挂菖蒲,喝雄黄酒,戴香囊,以用来趋吉避凶。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天有吃粽子的习俗。

农历六月初一

因为从大年初一开始至六月初一正好是第六个“初一”,又有人称之为“六月节”。这时,夏粮入囤,秋忙未到,家家户户做糖果、包饺子、炸油条改善生活,以庆贺丰收的习俗。

七夕节

七月七,又称“乞巧节”“七巧节”。现在有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个节日源自于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在银河相会的日子。传说这天所有的喜鹊都到天河上去搭桥,促使牛郎、织女相会。另有七月七,织女泣之说,也叫“雨日”,说雨是牛郎织女的相思之泪。

中元节

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它与正月十五“上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前后相连,号称“三元节”。中元节又称“祭鬼节”,和清明的“收鬼节”、十月一日的“放鬼节”相呼应,号称“鬼三节”。每逢这

天人们都要祭祀自己的祖先。失去父母的儿女,要到墓地或殡仪馆为过世的亲人烧纸祭奠。

中秋节

民间俗称“八月十五”或“八月节”,书面称“中秋节”,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而十五又是月正中的一天,晚上恰是月圆之夜,称“望”,和初一的“朔”相对应。八月十五是当地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讲究合家团圆。节前节后人们都要携月饼等礼物看望长辈或亲朋好友,俗称走亲戚。这天晚上全家人团聚赏月。中秋节前后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习惯聚会宴请。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老人节”,俗称“九月九”。过去人们对此节不大重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国家把此日定为老人节后,行政、企事业单位领导,节前常带上礼品、礼金,慰问敬老院或离退休的老人。

祭祖节

十月一日也称寒衣节,汉族人称之为祭祖节、放鬼节等。同宗后代多在此日祭扫祖墓;出嫁女儿回娘家为已故亲人“上香烧纸”。20世纪90年代后,县实行殡葬改革,填坟头者渐少。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交九”的第一天,数九寒天的开始。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以后白昼就渐渐变长了。这天人们习惯吃包子,当地人称吃“扁食”。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早饭习惯吃枣米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称祭灶节,当天蒸粘糕,买灶糖,并在灶神像前烧香,摆祭台,祈祷灶神给人间带来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交九”的第一天,数九寒天的开始。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以后白昼就慢慢变长了。这天人们习惯吃饺子,当地人称吃“扁食”。

新兴节日

元旦节

1月1日为“元旦节”,俗称“阳历年”。法定假日1天。杨关、单位多悬挂“欢度元旦、庆祝新年”横幅和烦乱祝贺,有些单位举办元

旦文艺晚会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逐渐开始接受这个节日,亲朋好友举杯庆贺。元旦前夕,人们互赠贺年卡。进入21世纪,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相互祝福。

国际劳动妇女节

1991年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我国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1949年10月,将每年的3月8日法定为中国妇女节。机关单位为女同志放假半天,有时召开妇女表彰大会,兴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以示庆贺。

植树节

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之后,各级党政领导带头植树,并组织干部、工人、军人、农民、学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以绿化美化环境。

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为国际节。一般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很多城镇青年选择此日结婚。2000年后,成为法定假日,假期3天。

青年节

5月4日是青年节。为纪念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设立的。各级共青团组织举行庆祝会、报告会、演讲会、举行入团仪式、表彰先进

等活动。对团员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护士节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把南丁格尔的诞生日(即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旨在激励广大护士,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病人,做好护理工作。本县从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过这一节日,县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一般都组织护士开展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礼仪表演、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并表彰优秀护士。

国际儿童节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学校多于当天组织儿童加入少先队,组织学生、幼儿园儿童开展联欢会、看电影等活动。团委、妇联、教育等部门开展直言慰问中小学、幼儿园,赠送节日礼品,捐助困难儿童等活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各级党委举行纪念会,请老党员、老英雄作报告,回顾党的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举行新党员入党仪式,组织赏回顾个人成长史,召开优秀基层党组织和模范共产党员表彰会及民主生活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简称“八一”建军节。该日,

军队举行庆祝和拥政爱民活动。党政机关及民政部门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教师节

1985年起,法定公历9月10日为教师节。该日,县委、县政府一般召开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和教育先进苍老表彰大会,慰问离退休教职工。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尊师重教活动。

国庆节

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工和国国庆节。国家规定放假2天。2000年,改为法定假日3天。境内国家机关、个事业单位、学校、厂矿等部门都要升国旗、插彩旗、挂宫灯、拉条幅,举行隆重的欢庆活动。

中国记者节

2000年起,国家规定每年11月8日为中国记者节。节日期间,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工作者都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社交礼仪

一、称谓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上互称同志、师傅。口头称谓主要有:父系方面,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称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称父亲为爹、爸爸,也有对父亲喊大大、伯伯的,称母亲为娘、

妈;称伯父为大爷、伯母为大娘,叔父、母为叔、婶子;称姑、姑夫为姑、姑父,也有的称姑父为叔、大大的。母系方面,称外祖父为姥爷,外祖母为姥娘,舅父、舅母为舅、妗子;对岳父、岳母称大爷、大娘,也有随妻子称爸爸、妈妈的;同辈人中对年长的称哥、女子、姐姐等,当面称姐夫为哥,对同辈年龄小的和晚辈往往直呼其名,也有按其在家里的排序称呼的,如排行老二称“二小儿”或“二妮儿”。社会上对年龄较大的称大爷、大娘、大叔、姨、大婶,同龄人多称同志或大哥、兄弟、大姐、妹妹;20世纪90年代始,城镇称先生、女士、夫人、太太、姑娘、小姐者渐多。

二、问候

熟人见面互称“你好”。邻居或本村人在吃饭时见面,一般问“吃了吗”,回答是“没咧”或“吃了”。初次见面称“久仰”,回答“久仰、好久不见了”。和客人见面称“欢迎”、“请进”、“屋里坐”,客人进屋说“请坐”,回答说“谢谢”、“别客气”“麻烦你了”。陪同客人称“奉陪”,中途退出说“对不起,失陪了”,回称“您忙罢”、“请便”。客人归去自称“告辞了”、“我走吧”,回答“照应不好,请多担待”。送客出门称“慢走”、“走好”,回称“打扰了”、“回去罢”。与客人所至手告别称“有空再来”、“再见”,回称“再见”,“有空到我那里啊”等。

人生礼仪

婚姻 旧时婚嫁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由,而且礼仪甚多,一般要经过六个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程序。

婚嫁习俗 过去民间的婚姻制度,多为娃娃亲。从三、四到十六七岁不等即行计婚。其过程是1、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俗谓“父母之命,媒约之言”。2、先问恳,后传启,男女允贴十二拆全红贴。“传启”仍同问恳样式,但为正式聘。男为女家购买首饰彩礼,女家为男家回压文具或钱。建国后已基本停办,只用一次恳贴,即为订婚契约。3、男冠女笄,双方家长议妥完婚,男家向女家索取年庚,俗称抄年命。去时拿一红贴,女家把女方的生时八字写到贴上,男家根据抄回的生时请人看好选择结婚吉日。4、吉期选好后,把对新娘的要求和禁忌等写在贴上,一式两份,,一份送给女方,俗称“送好”。另一份男方留存,作新娘到门使用,俗谓“婚书单”。结婚吉日选好后,由男方发启,请女方家长商议祝媒人,谢月老日期。由男方下贴摆宴女家作陪。此项建国后多不实行。整个结婚过程一般是,结婚头天晚上,女方举行装箱宴,凡给女方赠送礼品的女眷都请来,一面为新娘送行,一面为新娘装箱。门上贴大红出闺对联。旧时陪送的嫁妆,一般是五件,一柜一橱,一箱一橱,一个抽屉桌,富有的八件,另加方桌,两把陡椅。特富有的陪送金银。贫、佃者便只有一个小包袱了。男方在结婚头天下午,门上贴大红喜联,晚上由哥或其他儿女双全的男人铺床,

晚辈男童压床。结婚之日,富人家使用两顶轿,由新郎乘一顶,迎亲至女家。花轿到男家门,先围轿放鞭炮。由娶女婆打开轿帘,送女婆扶新娘下轿,走在铺地红毯上,至院中拜天地,入洞房行礼,俗喝“交心酒”。成婚三日后,新妇拜公婆,尊长及亲属,受拜者须封拜礼钱。然后由新娘、新郎到女家拜见亲族,俗称“回门”。贫者使不起轿,迎亲时用大车扎一彩车,新郎不去迎娶,按不述程序,把新娘接回,行结婚礼便行了。甚贫者常收一幼女至家扶养,名日童养媳,至宜婚年龄,即拜天地结成夫妻。结婚谓之大喜,东明习惯是,结婚第二天女方到男家“送饭”,或日“道喜”。

建国后,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喜事新办,已成风气。又形成了多种结婚形式。举行婚礼已不在遵守旧俗,旅行结婚,在饭店举行婚礼者已有多数。但在农村,从相亲,订婚,商定结婚日期到结婚,仍有很多沿用旧俗,并索要彩礼及衣物,少者几百元上千元,多者几千元到上万元,并且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且愈来愈多。迎娶时,由过去的大车、花轿、自行车、拖拉机变为时兴的轿车、少则三五辆,多者八九十余辆不等。办酒席,少者几桌十几桌,多则几十桌不等。逐渐形成奢侈浪费之风。 、

出生

小孩出生后,女婿到岳父家报喜,回来时岳母给鸡蛋,生男给双,生女给单。第三天,小孩的姥姥来瞧看女儿和小孩,一般留住三天,并商量做“九”事宜。第九天大办酒席,亲戚、朋友、邻居带来糖、鸡蛋、布料等礼物,主人设宴招待。

庆寿(过生日)

儿女给父母做寿一般从六十六岁开始,在生日前一天庆贺,不庆正日。从这年开始,以后不能间断。做寿那天儿女带鸡、肉等物品,到父母那里,吃饭时还要喝面条,意思是祝愿老人长寿。民间至今尚流传着“六十六,割块肉”的说法。

给小孩做生日,

平时很简单,到生日那天煮上几个鸡蛋,让小孩吃就可以了,又有扎尾巴之说。

丧葬祭奠

旧时候一般是在人死亡之前更换衣服,死后入殓,棺材放在堂屋正当门,名为寿终正寝。棺前点“长明灯”,再到十字路口放一份黄纸,叫“压魂”,意思是到土地爷那里报到。族戴孝守灵,一般在家放三天,也有放七天或十四天的。在埋葬的前一天晚上送盘缠,即用桔杆和纸扎成车马,放到十字路口浇掉并在灵堂祭奠,也叫辞灵。当天夜间儿女们不能入睡。殡葬当天,棺材用架子抬或用车拉,出门后进行路祭,由乐队伴奏,亲属按长幼先后进行。埋葬时先由长子在墓坑四角各埋一锨土,长儿媳四角各抓一把土,拿回家放在屋门后,老年人死后,儿孙戴孝,即头顶白布折成的孝帽,曾孙帽上系蓝布,玄后三年家门有帖春联。丧葬文化 旧时,对丧葬礼节非常重视,受孝道影响,对先人的丧事怀着竭诚的心情,尽力而为。否则,就是对先人的不孝。经移风易俗活动,

仍部分沿用旧有风俗。初丧:父母亡后,按照死者岁数,用纸若干张扎成纸钱,绑到柳杆上竖立门外,俗称“纸骨朵”,然后备棺木殓,只盖棺不加扣。成服:灵柜、放灵堂,搭灵棚,孝子,妇、侄、孙等换上孝衣、帽、鞋、以礼成服。通丧:分头向亲友发出讣告,亲友第二天即去吊孝,议定日期出殡。一般在家停放3-7天。开吊:殡葬的前一天晚上,作乐演礼祭奠,客先奠,孝子后奠,名为与亡灵送路。出殡上午,备好灵舆、纸俑、俗称社火。纸人、纸马、金山、银山、纸房、摇钱树等名目繁多。亲友街坊凡来吊孝祭奠者,拿着祭品祭礼(香、烛、纸钱、鞭炮、锦幛、供品之类)。出殡:孝子女、至亲等到灵堂向死者遗体告别,给死者净面,然后盖棺加扣,孝子举哀,接着鼓乐前奏,义杠行灵柜于灵舆,直向墓穴。安葬:墓穴一般东南向,孝客进行墓祭礼,然后埋土,孝子谢义扣、葬礼结束。贫穷者则不拘礼节,席卷泊包入土为安。之后,大摆宴席,封待亲朋。少则几桌十几桌,多者几十桌上百桌。穷者造成经济生活困难。有权有势者,可乘此发财。三天后,孝子须到墓地园坟。逢七到坟上烧纸,俗称“五七”“十七”。然后是“百天”“一年”“二年”三周年祭期。三年守孝期满,须将先人亡灵请至家中,进行大祭,请礼相,祝大宾的习俗,又要花费许多财钱。三年内孝子禁忌百日内不剃头,自家过年时不贴红对联。 建国后,这些旧俗虽有所改造与制止,但大部仍在沿用。改土葬为火葬后,机关职工采用戴黑纱、送花圈等多种形式办理丧事。

概述

东明县置县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始称“东昏”,公元九年(新王莽建国元年)改为“东明”。县建制历三置两废,四设治所,一次迁徙,1490年(明弘治三年),才设县于今县城址。

东明全县辖13个乡(镇),40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6.7万公顷。人口7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8万人。人口72.1万人,以汉族为主,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7680人。

东明地处中原油田腹地,富含石油、天然气,石油已探明储量为2209万吨,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63亿立方。境内有马厂、徐集、桥口、白庙、新霍、三春等油气田,原油日产能力在400吨左右,天然气日产能力在30万立方左右。东明天然气多属干气,甲烷含量和燃烧值均高于大庆和胜利等油田。

东明县地处鲁西隆起、华北凹陷带结合部,是地热异常的高值区,其大地热流和地层温度都是华北地区最高的。经地质勘察,地层深度达到1500米时,热储层温度可达60度,地层深度达到2500米时,热储层温度可达85度。按布设5眼井计算,日开采量8400米3/d,可开采322年。

东明县属北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日暖花开,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冰雪风寒。东明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境内流长76公里。东明县境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形由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农副产品种类齐全,量大质优,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西瓜、大豆、桐木、青山羊、鲁西黄牛等,曾被评为全国商品粮

生产基地县,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中国西瓜之乡”。

全县现有林业用地25万亩,林地面积23万亩,林木蓄积量147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21%,农田林网103万亩,林业产值3.5亿元,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县大牲畜存栏12.6万头,生猪26.8万头,山绵羊85.8万只,家禽198万只,肉类总产2.3万吨。水产开发面积8万亩,放养面积3.8万亩,鱼产量1.45万吨,渔业总产值1.4亿元;稻藕面积4.2万亩,总产量8万吨。

在东明土地上,曾先后孕育了先秦思想家、文学家庄周,西汉丞相陈平,晋代名相卞壶,隋末农民起义将领单雄信,唐初大将徐懋功,中唐经济改革家刘晏,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宋大臣张齐贤,明兵部尚书石星,文学家穆文熙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东明县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参战,不怕牺牲,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涌现了杨履谦、李宜亭、孙自瑞、张岸等革命先烈。

东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历代相传,积习已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表现了这个地方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这里人豪饮善乐;人们白事饮酒、红事饮酒,平常三五人一聚也饮酒,并伴有划拳,酒令讲笑话。一到年节,可说家家有酒香、户户有人醉。红事高兴欢快,白事唢呐助阵、悲衰惨惨。这里又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有豫剧、大平调、四平调、两夹弦、坠子书,洋琴等剧种广流传。这里人虽不尚穿,

但旧时有多种花样,象农家妇女的纺织——鲁锦和印花,非常流行。小吃亦颇多,有香肚、牛肉、水煎包、烧饼、油条、羊肉汤等。这里民风纯朴,邻里和睦,有长有幼,玩笑间透出的是一种团结与亲昵。

服饰

20世纪80年代初。衣料多以涤纶、弹力尼、的确良为主,棉布为辅,毛料始现,花色品种不再是单调的灰、蓝、黑、白、绿。20世纪90年代,男女流行西装、领带、皮鞋、羊毛衫、茄克衫、牛仔裤、喇叭裤、T恤衫、毛呢大衣、风衣,羽绒服开始上市。21世纪初,衣料品种繁多,样式多样,男士穿名牌套装盛行,个性服装在青年男女中多见。人们穿着打扮总的发展趋势是美观、时尚、舒适。

饮食

境内人饮食习惯把粮食称为五谷杂粮,又叫主食和副食。粮食类称主食,其他食品习惯称副食、副食又分“荤”“素”两类。“荤”指肉类;“素”指水果蔬菜,也包括蛋、奶、食用菌类。粮食有粗细之分,习惯上称小麦为细粮,其余皆称粗粮。东明人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饭以甜淡为多,如米饭,粥等;午饭面条、馒头、炒菜的多;晚饭俗称“喝汤”,如米汤,甜汤,还伴有馒头和炒菜,东明人的习惯是先吃馍菜后喝汤。

居住

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大都有院落。内建主房和配房。主房

多为砖瓦房,木质门窗,房内刷白灰,铺水泥地面。配房一般比主房建的面积小,标准低,多做厨房或储藏室。90年代中期,住房制度改革,房屋商品化。90年代末,县城开始建住宅楼房,使用面积在60~100平方米。进入21世纪,县城开始建住宅小区,小区一般建3~6层楼房或小别墅,小区空地绿化,居住环境优美宜人。

娱乐

20世纪80年代,电视逐渐进入家庭,县城居民的娱乐方式以看电视、看录像、听收音机,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为主;农村民间娱乐活动以打扑克、下象棋等传统项目为多。90年代中后期,唱卡拉OK、打台球、跳舞、玩电子游戏在青少年中兴起。21世纪初,互联网、有线电视进入家庭,上网玩游戏、聊天,看电视,唱歌、跳舞、舞剑、打太极、散步、垂钓、假日外出旅游建身的人越来越多。文体娱乐活动形式渐趋多样化。

传统节日

办年货

除了上街打年货外,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自制年货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让豆腐”等等豆腐系列)、煎油果(就是类似街上卖的那种糯米油饼)、打糍粑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像腊肉、水酒等这些东西,早在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做完了。

除夕

大年三十,应该算是全家最忙的了。早饭后,父母就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年饭,小成员们搞卫生、贴春联、贴年画。

中午吃饭前,家里的男成员们(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着供品到祖宗坟上去祭拜,祖宗为上,年饭也得让他们先吃啊!扫墓回来后,家里的女成员也基本把年饭都准备好了,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团圆饭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饭,而不是“年夜饭”。 初一

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讲究。按老一辈的说法,初一是否喜气祥和,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顺顺利利。

初一要“驱寒”(音译,还有“出行”的音译,实际的书面语言,本人至今不确定),这恐怕是这里特有的风俗。“驱寒”,也就是凌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过有很多讲究。一、时间不能选在凌晨0点,不能选在天完全亮或早饭后,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凌晨4-6点之间;二、“驱寒”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员,而且起来驱寒的要自己醒来,而不是被叫醒的;三、驱寒的鞭炮一定得够长(越长表示鸿运越长久)、一挂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气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诸事顺利);

四、“驱寒”放完的鞭炮不能让小孩捡,也不能在吃晚饭前清扫。等等这些,让“驱寒”变得尤为重要和神圣。所以,如果哪家过的不如意、不顺利,老一辈的还时常会蹦出句:“看来是初一没有„驱好寒‟啊”。 早饭也有讲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饭(这表示“年年有余”)、面条或粉条(表示祝老人长寿、全家鸿运长久)

初一要讲究祥和与吉利,所以说话有忌讳,不能带“死”字,,也

不能骂人吵架。

其实这些N多的老“讲究”,都是祖辈遗留下来的习俗,有些迷信有些愚昧,但除了那些在后辈人无法接受的规矩,仍然不会有人刻意去改变它、去打破它,就像过生日吹蜡烛许愿一样,都是祈祷自己和家人在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祈祷全家来年有好的收入,遵循一下老规矩也无妨。

拜年

在家乡,拜年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和任务,占据了“过年”时间这个绝大部分。亲戚多的,基本要从初一开始,到元宵节,都得是走家串户的拜年的过程中。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一般是向爷爷奶奶、叔伯邻居拜年的,初二开始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而且通常是一家得吃一餐饭,碰到晚上的还得夜宿,所以亲戚多,地点分布又广的,拜年花的时间就特别长。要说明的是,出去拜年的一般是男主人带小孩,女主人得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等所有亲戚都来拜完了,女主人就可以叫上自己的姐妹一起回娘家拜年了。

娱乐活动:

过年时期,乡亲们最富有的就是时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也很多。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搭起了戏台自演自唱;年轻后生的舞龙队挨家串户拜年贺喜;小青年们组织的村镇篮球赛也是精彩纷呈;村村放起了各色孔明灯……等等等等,全民参与、老少同乐,其趣融融! 尤其是放孔明灯,这应该算是我这一辈从小到大,感触最深的过

年娱乐活动了。在每个村组,一般是几个大人组织,为小孩们做好孔明灯,几个“孩子王”便组织小孩们拿几个器具,挨家挨户的“凑油”,一路唱着童谣:“凑油放风灯,养猪三百斤,凑油放一放,养猪壮又壮”。每个人都希望新年有好收成,也便不在乎那点“油”了!小孩们提着“凑”来的油,淋在绑在孔明灯的布条上,点上火,孔明灯就腾空而起了。在组织者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朝着跟着孔明灯追去,孔明灯飞的不远的,基本能被孩子们追到,再拿回来重放,捡到孔明灯的就走在最前头,被其他小孩簇拥着,享受着“英雄级”的待遇。所以每个人追起孔明灯来,也特别卖力。也有飞的很远的,追不到了,大家就放弃,要是落在其他村组,免不了一场纷争,最后还得双方的大人来协调。直到元宵夜,所有的孔明灯都必须放出去,这项活动也便宣告结束。

随着现在的后辈们与外界社会接触的增多,家乡的N多风俗都有所改变。大年三十晚的夜空中,燃放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绚烂的烟花;除夕夜,有人家开始学着煮饺子、吃馄饨;凌晨0点,开始有人家放鞭炮,真正意义上地“辞旧迎新”;拜年不再是耗尽大半个月的时间,串过主要几个亲戚家的门就算结束了;等等……

传统节日文化

灯节

正月十五是过了“大年”后的第一个月圆日,夜即宵,所以叫“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道教称“上元节”民间因当日看灯、散灯,

所以又称“灯节”。本地称之为“小年下”。晚上点灯笼,在家门、路口、井台放烟花、鞭炮。为了对死者的祝原和怀念,还要到祖坟上放灯台(用粗面做成,上有洼坑插谷杆加上一些植物油点燃,后来多用蜡烛代替)。灯节为三天,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了灯”。十六日早晨,太阳未出前,拿家中的旧家具放到烘堆上烧掉,称“烧穷气”。并到田地里拔豆茬,边拔边说:“正月十六拔豆茬,金子银子往家爬”。这是旧社会贫苦农民对一年中衣足食的美好想象和期望。

青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旧称龙抬头。因该节在惊蛰前后,万物复苏,故有龙抬头之说。即在头天傍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围上几个大圆圈,一旁画个梯子,圈中心埋上几粒粮食,象征是粮囤,意思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月初二那天早饭,家家户户吃凉粉。这一天人们不到地里干活,怕触动龙头,女的不纺线做衣,怕刺瞎龙眼,其实这都是迷信。民间有煎粘糕、吃水饺的习俗。

清明节

也称寒食节。境内人有野外游玩,谓之踏青,也叫春游。大多数人到亲人陵墓前祭扫,称“扫墓”。民间又称鬼节,早晨各家门两边都插柳条,意为死者招魂,人们带上锨、黄纸给已故亲人潜坟、烧纸,以祭念亡灵。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多在这天组织为革命烈士祭扫陵墓、献花圈、缅怀烈士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端阳节。因古代“端”为“初、始”的意思,“午”与“五”同音,所以又将“端午”称“端五”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所以又称端阳节。古人把五月五日看作是恶月恶日,诸事不吉,就常在家门前插艾、挂菖蒲,喝雄黄酒,戴香囊,以用来趋吉避凶。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天有吃粽子的习俗。

农历六月初一

因为从大年初一开始至六月初一正好是第六个“初一”,又有人称之为“六月节”。这时,夏粮入囤,秋忙未到,家家户户做糖果、包饺子、炸油条改善生活,以庆贺丰收的习俗。

七夕节

七月七,又称“乞巧节”“七巧节”。现在有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个节日源自于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在银河相会的日子。传说这天所有的喜鹊都到天河上去搭桥,促使牛郎、织女相会。另有七月七,织女泣之说,也叫“雨日”,说雨是牛郎织女的相思之泪。

中元节

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它与正月十五“上元节”和十月十五“下元节”前后相连,号称“三元节”。中元节又称“祭鬼节”,和清明的“收鬼节”、十月一日的“放鬼节”相呼应,号称“鬼三节”。每逢这

天人们都要祭祀自己的祖先。失去父母的儿女,要到墓地或殡仪馆为过世的亲人烧纸祭奠。

中秋节

民间俗称“八月十五”或“八月节”,书面称“中秋节”,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而十五又是月正中的一天,晚上恰是月圆之夜,称“望”,和初一的“朔”相对应。八月十五是当地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讲究合家团圆。节前节后人们都要携月饼等礼物看望长辈或亲朋好友,俗称走亲戚。这天晚上全家人团聚赏月。中秋节前后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习惯聚会宴请。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老人节”,俗称“九月九”。过去人们对此节不大重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国家把此日定为老人节后,行政、企事业单位领导,节前常带上礼品、礼金,慰问敬老院或离退休的老人。

祭祖节

十月一日也称寒衣节,汉族人称之为祭祖节、放鬼节等。同宗后代多在此日祭扫祖墓;出嫁女儿回娘家为已故亲人“上香烧纸”。20世纪90年代后,县实行殡葬改革,填坟头者渐少。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交九”的第一天,数九寒天的开始。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以后白昼就渐渐变长了。这天人们习惯吃包子,当地人称吃“扁食”。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早饭习惯吃枣米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称祭灶节,当天蒸粘糕,买灶糖,并在灶神像前烧香,摆祭台,祈祷灶神给人间带来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交九”的第一天,数九寒天的开始。冬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以后白昼就慢慢变长了。这天人们习惯吃饺子,当地人称吃“扁食”。

新兴节日

元旦节

1月1日为“元旦节”,俗称“阳历年”。法定假日1天。杨关、单位多悬挂“欢度元旦、庆祝新年”横幅和烦乱祝贺,有些单位举办元

旦文艺晚会等活动。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逐渐开始接受这个节日,亲朋好友举杯庆贺。元旦前夕,人们互赠贺年卡。进入21世纪,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相互祝福。

国际劳动妇女节

1991年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我国1922年开始纪念“三八”节。1949年10月,将每年的3月8日法定为中国妇女节。机关单位为女同志放假半天,有时召开妇女表彰大会,兴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以示庆贺。

植树节

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3月12日为植树节。之后,各级党政领导带头植树,并组织干部、工人、军人、农民、学生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以绿化美化环境。

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为国际节。一般由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很多城镇青年选择此日结婚。2000年后,成为法定假日,假期3天。

青年节

5月4日是青年节。为纪念中国1919年“五四运动”设立的。各级共青团组织举行庆祝会、报告会、演讲会、举行入团仪式、表彰先进

等活动。对团员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护士节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把南丁格尔的诞生日(即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旨在激励广大护士,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病人,做好护理工作。本县从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过这一节日,县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一般都组织护士开展知识竞赛、技术比武、礼仪表演、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并表彰优秀护士。

国际儿童节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学校多于当天组织儿童加入少先队,组织学生、幼儿园儿童开展联欢会、看电影等活动。团委、妇联、教育等部门开展直言慰问中小学、幼儿园,赠送节日礼品,捐助困难儿童等活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各级党委举行纪念会,请老党员、老英雄作报告,回顾党的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举行新党员入党仪式,组织赏回顾个人成长史,召开优秀基层党组织和模范共产党员表彰会及民主生活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简称“八一”建军节。该日,

军队举行庆祝和拥政爱民活动。党政机关及民政部门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教师节

1985年起,法定公历9月10日为教师节。该日,县委、县政府一般召开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和教育先进苍老表彰大会,慰问离退休教职工。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尊师重教活动。

国庆节

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工和国国庆节。国家规定放假2天。2000年,改为法定假日3天。境内国家机关、个事业单位、学校、厂矿等部门都要升国旗、插彩旗、挂宫灯、拉条幅,举行隆重的欢庆活动。

中国记者节

2000年起,国家规定每年11月8日为中国记者节。节日期间,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工作者都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社交礼仪

一、称谓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上互称同志、师傅。口头称谓主要有:父系方面,称曾祖父为老爷爷,曾祖母为老奶奶;称祖父为爷爷、祖母为奶奶;称父亲为爹、爸爸,也有对父亲喊大大、伯伯的,称母亲为娘、

妈;称伯父为大爷、伯母为大娘,叔父、母为叔、婶子;称姑、姑夫为姑、姑父,也有的称姑父为叔、大大的。母系方面,称外祖父为姥爷,外祖母为姥娘,舅父、舅母为舅、妗子;对岳父、岳母称大爷、大娘,也有随妻子称爸爸、妈妈的;同辈人中对年长的称哥、女子、姐姐等,当面称姐夫为哥,对同辈年龄小的和晚辈往往直呼其名,也有按其在家里的排序称呼的,如排行老二称“二小儿”或“二妮儿”。社会上对年龄较大的称大爷、大娘、大叔、姨、大婶,同龄人多称同志或大哥、兄弟、大姐、妹妹;20世纪90年代始,城镇称先生、女士、夫人、太太、姑娘、小姐者渐多。

二、问候

熟人见面互称“你好”。邻居或本村人在吃饭时见面,一般问“吃了吗”,回答是“没咧”或“吃了”。初次见面称“久仰”,回答“久仰、好久不见了”。和客人见面称“欢迎”、“请进”、“屋里坐”,客人进屋说“请坐”,回答说“谢谢”、“别客气”“麻烦你了”。陪同客人称“奉陪”,中途退出说“对不起,失陪了”,回称“您忙罢”、“请便”。客人归去自称“告辞了”、“我走吧”,回答“照应不好,请多担待”。送客出门称“慢走”、“走好”,回称“打扰了”、“回去罢”。与客人所至手告别称“有空再来”、“再见”,回称“再见”,“有空到我那里啊”等。

人生礼仪

婚姻 旧时婚嫁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由,而且礼仪甚多,一般要经过六个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程序。

婚嫁习俗 过去民间的婚姻制度,多为娃娃亲。从三、四到十六七岁不等即行计婚。其过程是1、媒人说合,双方父母同意,俗谓“父母之命,媒约之言”。2、先问恳,后传启,男女允贴十二拆全红贴。“传启”仍同问恳样式,但为正式聘。男为女家购买首饰彩礼,女家为男家回压文具或钱。建国后已基本停办,只用一次恳贴,即为订婚契约。3、男冠女笄,双方家长议妥完婚,男家向女家索取年庚,俗称抄年命。去时拿一红贴,女家把女方的生时八字写到贴上,男家根据抄回的生时请人看好选择结婚吉日。4、吉期选好后,把对新娘的要求和禁忌等写在贴上,一式两份,,一份送给女方,俗称“送好”。另一份男方留存,作新娘到门使用,俗谓“婚书单”。结婚吉日选好后,由男方发启,请女方家长商议祝媒人,谢月老日期。由男方下贴摆宴女家作陪。此项建国后多不实行。整个结婚过程一般是,结婚头天晚上,女方举行装箱宴,凡给女方赠送礼品的女眷都请来,一面为新娘送行,一面为新娘装箱。门上贴大红出闺对联。旧时陪送的嫁妆,一般是五件,一柜一橱,一箱一橱,一个抽屉桌,富有的八件,另加方桌,两把陡椅。特富有的陪送金银。贫、佃者便只有一个小包袱了。男方在结婚头天下午,门上贴大红喜联,晚上由哥或其他儿女双全的男人铺床,

晚辈男童压床。结婚之日,富人家使用两顶轿,由新郎乘一顶,迎亲至女家。花轿到男家门,先围轿放鞭炮。由娶女婆打开轿帘,送女婆扶新娘下轿,走在铺地红毯上,至院中拜天地,入洞房行礼,俗喝“交心酒”。成婚三日后,新妇拜公婆,尊长及亲属,受拜者须封拜礼钱。然后由新娘、新郎到女家拜见亲族,俗称“回门”。贫者使不起轿,迎亲时用大车扎一彩车,新郎不去迎娶,按不述程序,把新娘接回,行结婚礼便行了。甚贫者常收一幼女至家扶养,名日童养媳,至宜婚年龄,即拜天地结成夫妻。结婚谓之大喜,东明习惯是,结婚第二天女方到男家“送饭”,或日“道喜”。

建国后,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喜事新办,已成风气。又形成了多种结婚形式。举行婚礼已不在遵守旧俗,旅行结婚,在饭店举行婚礼者已有多数。但在农村,从相亲,订婚,商定结婚日期到结婚,仍有很多沿用旧俗,并索要彩礼及衣物,少者几百元上千元,多者几千元到上万元,并且随生活水平的提高且愈来愈多。迎娶时,由过去的大车、花轿、自行车、拖拉机变为时兴的轿车、少则三五辆,多者八九十余辆不等。办酒席,少者几桌十几桌,多则几十桌不等。逐渐形成奢侈浪费之风。 、

出生

小孩出生后,女婿到岳父家报喜,回来时岳母给鸡蛋,生男给双,生女给单。第三天,小孩的姥姥来瞧看女儿和小孩,一般留住三天,并商量做“九”事宜。第九天大办酒席,亲戚、朋友、邻居带来糖、鸡蛋、布料等礼物,主人设宴招待。

庆寿(过生日)

儿女给父母做寿一般从六十六岁开始,在生日前一天庆贺,不庆正日。从这年开始,以后不能间断。做寿那天儿女带鸡、肉等物品,到父母那里,吃饭时还要喝面条,意思是祝愿老人长寿。民间至今尚流传着“六十六,割块肉”的说法。

给小孩做生日,

平时很简单,到生日那天煮上几个鸡蛋,让小孩吃就可以了,又有扎尾巴之说。

丧葬祭奠

旧时候一般是在人死亡之前更换衣服,死后入殓,棺材放在堂屋正当门,名为寿终正寝。棺前点“长明灯”,再到十字路口放一份黄纸,叫“压魂”,意思是到土地爷那里报到。族戴孝守灵,一般在家放三天,也有放七天或十四天的。在埋葬的前一天晚上送盘缠,即用桔杆和纸扎成车马,放到十字路口浇掉并在灵堂祭奠,也叫辞灵。当天夜间儿女们不能入睡。殡葬当天,棺材用架子抬或用车拉,出门后进行路祭,由乐队伴奏,亲属按长幼先后进行。埋葬时先由长子在墓坑四角各埋一锨土,长儿媳四角各抓一把土,拿回家放在屋门后,老年人死后,儿孙戴孝,即头顶白布折成的孝帽,曾孙帽上系蓝布,玄后三年家门有帖春联。丧葬文化 旧时,对丧葬礼节非常重视,受孝道影响,对先人的丧事怀着竭诚的心情,尽力而为。否则,就是对先人的不孝。经移风易俗活动,

仍部分沿用旧有风俗。初丧:父母亡后,按照死者岁数,用纸若干张扎成纸钱,绑到柳杆上竖立门外,俗称“纸骨朵”,然后备棺木殓,只盖棺不加扣。成服:灵柜、放灵堂,搭灵棚,孝子,妇、侄、孙等换上孝衣、帽、鞋、以礼成服。通丧:分头向亲友发出讣告,亲友第二天即去吊孝,议定日期出殡。一般在家停放3-7天。开吊:殡葬的前一天晚上,作乐演礼祭奠,客先奠,孝子后奠,名为与亡灵送路。出殡上午,备好灵舆、纸俑、俗称社火。纸人、纸马、金山、银山、纸房、摇钱树等名目繁多。亲友街坊凡来吊孝祭奠者,拿着祭品祭礼(香、烛、纸钱、鞭炮、锦幛、供品之类)。出殡:孝子女、至亲等到灵堂向死者遗体告别,给死者净面,然后盖棺加扣,孝子举哀,接着鼓乐前奏,义杠行灵柜于灵舆,直向墓穴。安葬:墓穴一般东南向,孝客进行墓祭礼,然后埋土,孝子谢义扣、葬礼结束。贫穷者则不拘礼节,席卷泊包入土为安。之后,大摆宴席,封待亲朋。少则几桌十几桌,多者几十桌上百桌。穷者造成经济生活困难。有权有势者,可乘此发财。三天后,孝子须到墓地园坟。逢七到坟上烧纸,俗称“五七”“十七”。然后是“百天”“一年”“二年”三周年祭期。三年守孝期满,须将先人亡灵请至家中,进行大祭,请礼相,祝大宾的习俗,又要花费许多财钱。三年内孝子禁忌百日内不剃头,自家过年时不贴红对联。 建国后,这些旧俗虽有所改造与制止,但大部仍在沿用。改土葬为火葬后,机关职工采用戴黑纱、送花圈等多种形式办理丧事。


相关文章

  • 漂亮的李慧珍电视剧全集[1~36集]漂亮的李慧珍全集在线观看
  • 下载影视大全App 手机观看<漂亮的李慧珍电视剧全集> 漂亮的李慧珍 评分: 9.6 更新至36集全集|共36集 主演:林佑赫(金圣柱 饰)夏乔(李溪芮 饰)白皓轩(盛一伦 饰)慧珍(迪丽热巴 饰)李梦男石兆琪全部主演> ...查看


  • 崇明岛旅游攻略2013
  • 1. 本期专题 崇明岛游玩攻略 1.1 崇明概况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世界上最大的沙岛. 崇明岛水洁风清,到处都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绿树成荫的环 ...查看


  • 朋友60大寿祝寿词
  • [导语]时光,就是一个智者.它,默默无言,却始终是流淌的,只有用心的人才可感知:它,从不会为谁停下脚步,只有用心人才能追逐:它,有情又无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聆听.本篇文章是本站为您整理的<朋友60大寿祝寿词>,供大家阅读与鉴赏. ...查看


  • 靠面子挣钱 让西瓜更好卖
  • 来源: CCTV7<致富经> 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2-d1008991193.html?td=%D6%D6%CE%F7%B9%CF%D6%C2%B8%BB 1/6 ...查看


  • 上海市社会经济咨询公司名录185家
  • 网址 http://www.chinaiic.cn 上海市社会经济咨询公司名录2016最新185家 <上海市社会经济咨询公司名录2016最新版>全面汇总了截止到2016年上海市185家社会经济咨询公司信息,覆盖率达99%以上.名 ...查看


  • 生活需要量力而行
  • 2015年10月,有车有房的长沙男子杨东明烧炭自杀了.消息传来,微信朋友圈无不震惊.叹息. 农村青年杨东明大学毕业后,在长沙的一个公司上班.这年冬天,在公司的一次场外品牌宣传活动中,杨东明与公司临时聘请的主持人张洁玲相识.张洁玲是长沙本地人 ...查看


  • 1961~2013年山东东明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及影响因素分析
  •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5, 4(4), 171-178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5 in Hans. Analysis of Sunshin ...查看


  • 养育之恩深似海--李慧春
  • 养育之恩深似海 敬爱的妈妈: 您好!时间流逝,一转眼,三十几年过去了,我没有好好报答你的养育之恩,您却离我而去-- 亲爱的妈妈,在我一岁半的时候是您承担起了抚养我的责任,陪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教我,让我懂得了道路的坎坷与艰辛.小时候,您为我 ...查看


  • 女人, 请别水性杨花
  • 你说你爱你老婆,你能为她抗拒外界花花世界里的种种诱惑吗? 你说你爱他喜欢他,那你能够尊重他的家庭吗? -世界上的好男人,虽然不说一定是有钱又有颜,但是一般能称为好男人的,一定不会让夫妻之间的生活过得太差. 东明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干净利落,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