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_张凤荣

24卷第2期2002年3月资 源 科 学RES OURCES SCIENCE Vol . 24, No . 2Mar . , 2002

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

张凤荣, 安萍莉, 王军艳, 张军连, 刘黎明, 陈焕伟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北京 100094)

  摘要:土壤质量指标是耕地分等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分等中土壤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稳定性、空间变异性、主导性、生产性原则。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土壤特性响应时间、变异系数等方法是选取耕地分等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 但最有效的耕地分等指标体系选取方法应根据土壤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而指数和方法是综合评价耕地等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耕地分等; 土壤质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S155.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588(2002) 02-0071-05

S OIL QU ALITY C RITERIA AND METHOD OLOGIES OF FARMLA ND GRADING

ZHANG Feng -rong , AN Ping -li , WANG Jun -yan , ZHAN G Jun -lian , LI U Li -ming , CHEN Huan -wei

(De pa rtmen t o f L and Res ou rc es , Chi na Agr icult ur al Univ ers ity , Beijin g 100094, Ch ina )

Abstract :Soil quality criteria are the most impor tant bases for far mland gr ading . Acc ording to princ iples and methods of selecting indicators ,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 it is pointed out that relatively stable character istics of soil are usuall y used as cr iter ia of farmland grading . Although mathe matics methods , such asMain Compo -nent Analysis , Correlation Analysis , Var iability Analysis , and Responding Duration Analysis of soil pr oper -ties , ar e widely applied to select indic ators for far mland grading , pr actical experiences as well as researc h re -sults fro m soil sc ience is pr 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 Further more , method of summing the selected indicator s ' values is the reliable criterion for farmland grading . Key words :Far mland gr ading ; Soil quality criteria

  制定科学的耕地分等指标体系和方法, 定量地表示耕地质量(生产潜力) , 是正确确定耕地税、征用补偿标准、承包费、转让金和评价验收新开垦和复垦耕地的质量的科学基础。

耕地质量受气候、地形、土壤乃至农田基础设施(如灌溉排水体系) 等众多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因此, 耕地分等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土壤(包括地表特征) 是除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之外, 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的耕地构成因素。因此, 土壤性质是耕地分等的重要评价指标。而且在许多特定情况下, 如在区域范围内, 气候条件变化微小, 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一样的条件下, 土壤会成为影响耕地等级的唯一因素。本文将根据耕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和土壤性质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作用, 讨论耕地分等中土壤指标选取的原则、方法, 以及利用这些指标评定耕地等级的方法。

收稿日期:2001-01-20; 修订日期:2001-03-26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1181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9871005的资助

作者简介:张凤荣(1957~) , 河北省沧县人,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土壤地理学和土地资源学, 代表性著作有:《土壤发生与分类学》,《持续土地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和《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1 有关土地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方面的研究进展

1. 1 土地评价研究

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土地生产能力评价系统[1]。1976年FAO 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标志着土地适宜性分类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2]。之后FAO 又陆续发表了针对灌溉农业、雨养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土地评价文件, 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适宜性评价体系[3, 4]。FAO 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是:采取土地单元属性与土地利用方式或作物的要求进行匹配的方法, 确定土地单元的适宜性等级。FAO 还通过农业生态区方法进行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从而使土地适宜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5]。

70年代末以来, 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适宜

72

资 源 科 学24卷第2期

性评价工作在我国发展较快, 既有对耕地的适宜性评价, 也有对其他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后来还发展到对城镇建设用地和旅游用地的评价[6~9]。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83年制定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采用了“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分类方案, 比较宏观地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质量状况和生产潜力进行了分类。

定量化的土地评价研究也见诸于不少文章[10~15]。这些研究或者是以多因素综合法进行因子因素的权重打分划分土地质量等级, 或者是研究某一土地因素与土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都在不同的侧面对土地或农地质量的定量化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1. 2 我国农地分等定级工作

1951年, 财政部组织查田定产工作, 主要采取发动群众、民主评议、逐级平衡的方法, 对全国耕地评定等级, 并界定其常年产量, 以合理分担农业税, 但对耕地等级的划分和地区间平衡的方法都没有科学的规定。后来开展的荒地调查和评价较为系统, 但也只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的定性评价。1986年, 原农牧渔业部的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依据国内外土地评价理论, 并在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制订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草案) 》。这些研究主要以水、热、土等自然条件为评价因素, 划分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差别, 以定性评价为主。

“七五”期间, 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和农业部土肥总站共同完成的《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粮食增产潜力研究》报告中, 按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障碍因素与耕地生产水平等条件综合比较, 把全国耕地划分为5个等级。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5年编写的《中国耕地》中以县级为单位对耕地进行了分区评价, 并给出了每个县级单位的耕地质量指数值[16]。潘贤君和胡宝清进行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等定级典型研究[17]。

1989年,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 , 并且在全国选择了一些试点县(如河北栾城县, 黑龙江肇州县、江苏邳县、山西祁县, 广西柳洲等) 进行农地分等定级工作。《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 中所谓农用地主要是指耕地。1998年,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试行) , 它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方法(AEZ 方法) 为技术路线, 其思路和方法是科学的,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成重复计算; 二是没有建立耕地分等定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可行的分等定级方法, 这也是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实际上, 该规程也仅仅阐述了农用地分等问题, 而对农用地定级涉及很少。

纵观国内外土地评价、耕地分等定级研究历史,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土地评价正在从定性描述向定量的解析表达过渡, 与耕地分等定级密切相关的土地评价理论逐渐成熟; ②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单因子或多因子与土地质量之间定量化关系的研究, 但离实际建立定量化的耕地分等定级指标体系还有一定距离。因为, 耕地分等定级的难点是确定耕地质量指示因素的指标值和如何应用这些指标值综合划分耕地等级, 所以, 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耕地分等定级指标体系和方法。1. 3 耕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认为, 土地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以及土地区位的差异产生级差地租Ⅰ, 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差异产生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Ⅱ是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的。在我国的土地分等定级体系中, 等应反映级差地租Ⅰ, 应以相对稳定的土地性质为评价指标; 土地级应反映级差地租Ⅱ, 则以集约经营水平或容易被人为投入改变的土地性质为评价指标。

科学计算耕地等级首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AE Z 原理和方法, 即认为在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无限制的情形下, 耕地的生产力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根据作物气候生产力计算模型, 可以计算不同作物在一定的耕作制度、田间管理技术、劳动投入与物化劳动投入等条件下, 而地形、土壤等条件无限制情况下的最大潜在气候生产力。由于地形、土壤、灌溉、排水等条件的限制而使作物的气候生产力下降, 因此要根据地形、土壤、灌溉、排水等限制因子及其限制程度, 对气候生产力进行修正, 进一步计算耕地的光温水土潜在生产力。然后, 再计算不同田间管理技术、劳动投入与物化劳动投入等条件下土地综合生产力。

耕地分等指标包括影响耕地质量的气候、地形、土壤、灌溉、排水等因素; 而耕地分级指标包括影响耕地产量的田间管理技术、劳动投入与物化劳动投入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耕地分等指标中的土壤指标选取的原则、方法、指标体系和分等方法。

2 耕地分等中土壤指标选取原则

2. 1 主导性原则

影响耕地质量的土壤性质很多, 如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剖面构型、结持性、容重、孔隙状况、障碍层次、侵入体、新生体、根系、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pH 、碳、。当

24卷第2期张凤荣等: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

73

可能, 也没有必要选取所有这些性质作为评价指标。

在众多的土壤特性中, 有些性质起主导作用, 即这些性质的变化影响其他性质的变化, 换句话说, 其它土地性质随这些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所选耕地分等土壤指标应是对耕地质量起主要影响的这些主导因子。2. 2 生产性原则

耕地分等即是根据耕地的各种属性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的优劣并划分等级, 以便为正确确定农业税、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耕地承包费和评价验收新开垦的和复垦的耕地的质量提供科学基础。因此, 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应选取那些影响土壤生产性能的土壤性质。2. 3 空间变异性原则

耕地分等是为了将生产力相似的耕地归集到一起, 反过来说, 也是为了区别不同质量的耕地。所选土壤指标值应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以反映耕地质量的空间变化。如果土壤指标在空间上没有变异或变异很小, 就不必进行分等级。因此, 所选择的土壤指标必须是在空间上有明显变化、存在着突变阈值的土壤性质。2. 4 分等指标相对稳定原则

所选耕地分等指标应是比较稳定的土壤性质, 以便使据此指标评判的耕地在一段时期内稳定。选择易变的土壤质量因子, 使划分的耕地等处于不断变动之中。2. 5 选取指标、指标分级、指标赋值、指标权重要充分体现区域特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复杂, 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各不相同; 因此, 在指标选取、分级赋值、权重确定等方面必须要体现不同区域的土地特点。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不但可以在不同区域间进行比较, 而且要正确反映区域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定的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是能影响其他土壤性质的主导土壤性质, 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3. 2 生产性指标的选取方法

生产性土壤指标的选取, 主要是根据有关土壤学、作物栽培学等有关学科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例如, 大量研究证明, 不同的土体构型对水、肥、气、热的调控能力不同;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 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矿化度均高的区域, 土体构型对土壤盐分运动也有重要影响[18~20]。因此, 土体构型可以作为分等指标。3. 3 空间变异性指标的选取方法

选择作为耕地分等指标的土壤性质, 在空间上的变异应该越大越好, 因为空间变异越大, 越能区分出不同的土壤类型。笔者认为可用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系数大小来衡量和选择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空间变异系数可以使用经典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统计方法。

表1 土壤主要特性C RT 值范围[21]

Ta ble 1 CRT v alue ra nges o f so me pri ma ry so il cha ra cteristics CR T (年)

容重总孔隙度

水分含量入渗速率土壤空气组成速效养分含量总水量田间持水量

10-1~100

导水率pH 养分形态土壤溶液组成

100~101

交换性离子提取液离子组成

101~102

   102~103>103

比表面积粘土矿物组合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原始矿物组成各矿物的化学组成质地土粒密度

土壤层深度 土体构型 土壤结构盐渍化程度微生物区系土壤通透性

土壤参数

土壤特性

3 耕地分等土壤指标的选取方法

3. 1 主导性指标的选取方法

可以根据有关土壤学的知识和经验, 确定一些主导性土壤性质。如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结构、土壤结持性、土壤耕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容重、土壤空隙状况等, 显然, 土壤质地可以选择为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之一。而土壤结构和阳离子交换量则受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影响, 那么, 土壤结构和阳离子交换量不必要作为划分耕地等级的指标。除了依据土壤学的知识和经验确定耕地分等指标外, 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无疑也是我们选择耕地分等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大量土壤数据的相关分析证明, 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明显正相关, 土壤的阳离子代换量与土壤质地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pH 值和碳酸钙含量显著, 3. 4 相对稳定指标的选取方法

不同的土壤性质其变化的时间尺度是不相同的, 土壤性质随时间的可变性可用土壤特性响应时间(Charac -teristic Response Ti me ) 来表示, 记为CRT , 定义为当外界环, 要的时

74

资 源 科 学24卷第2期

间。CRT 的单位一般用年来表示。Varallyay , Scharpenseel 和Targulian 列出了众多的矿物学的、物理学的、水分物理学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土壤性质的CRT 值[21]。

无疑, 土壤性质的CRT 值为我们衡量土壤性质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定量尺度。根据CRT 值的大小, 可知某一土壤性质在多大的时间尺度里变化。一般认为, CRT >10的土壤性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所以, 耕地分等指标应选CRT >10的土壤性质。而CRT

采用土壤特性响应时间方法所选取的相对稳定的土壤指标包括: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土层排列组合成的土体构型、土壤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原生矿物组成、各矿物的化学组成、土粒密度等。事实上, 对于哪些土壤性质易变, 哪些土壤性质稳定, 土壤学研究成果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科学依据。

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分值主要根据土壤学、栽培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生产经验确定。

当然, 对具体的某一土地单元来说, 不是所有被选择的性质都具有。比如, 平原区一般不存在岩石露头度, 地形平坦, 所以平原耕地分等土壤指标不考虑地形坡度、岩石露头度和土层厚度。对山地丘陵区而言, 土地具有一定坡度, 地下水埋深大, 不存在盐渍化和排水问题; 山地土壤一般是在基岩上风化而形成, 有效土层厚度是重要影响因素, 但它不存在象平原土壤因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砂粘互层的剖面构型现象。因此, 有必要将耕地归纳为平原耕地和山地丘陵区耕地两大类, 分别拟定它们的参评指标及其权重。

5 根据耕地分等土壤指标体系综合评定耕地等的方法

5. 1 耕地分等单元的确定

耕地分等单元是一个具体地块, 一般是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耕地二级类型图斑。耕地分等单元具有确定的耕地类型、地形特征、土壤性质等属性。5. 2 耕地综合分值计算方法

利用野外诊断指标体系划分当地耕地等别一般采用指数和方法。

指数和法的计算公式为:

F 1=

4 耕地分等土壤指标体系

耕地分等土壤评价指标(即选定的用于耕地分等评价的土壤性质) , 对应这些评价指标的权重, 这些评价指标的分级和相应这些评价指标分级的分值, 构成了耕地分等的指标体系。

4. 1 耕地分等土壤评价指标

综合上述依据主导性、生产性、变异性、稳定性原则和方法所选出的土壤性质, 确定耕地分等土壤评价指标有: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体构型、有机质含量、土壤水溶性盐分含量、地形坡度、地表岩石露头度(多少) 、障碍层次等。

4. 2 耕地分等土壤指标分级

将上述确定的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等土壤指标分成不同的等级或级别, 则构成耕地分等土壤指标分级, 如根据土壤质地的粗细将土壤质地分成, 砂土、壤土、粘土和砾质土4个级别。4. 3 指标分值和权重

在确定了耕地分等土壤指标及其指标分级后, 要根据这些指标值确定耕地等级, 首先要确定这些指标的分值和权重。所谓土壤指标分值是指根据某项诊断指标的级别确定的对于耕地质量而言的分数, 其值越大, 说明该耕地在这方面的质量越好。所谓土壤指标权重是指各项土壤指标对耕地质量影响的大小, 权重越大, 说明该性质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越大。

中国地域广阔, 各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其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指标分级、指标分值和指标权重也肯定有差异。因此, 根据自然条件对全国进行生态分区, 分区确定反映区域特点的耕地分等土壤指标, 这些指标∑f

i

·a i (1)

式中:f i 为第I 个诊断指标的分值; a i 为第I 个诊断指标的权重值

具体评价方法是根据调查成果获得每个评价单元的各诊断指标及其级别, 并根据一统一确定的指标分值和权重表得到每个评价单元的各个诊断指标的分值和权重, 然后根据式(1) 计算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

指数和法的缺陷是在出现比较明显的限制因子时, 评价结果会出现偏差。为了克服这个缺陷, 对指数和方法进行“最大限制因子控制修正”, 即:当某评价单元存在着明显限制因子, 则该评价单元的分值不以指数和法来计算, 而直接为最大限制因子的分值。这样即考虑了指标的整体效应, 又考虑了限制性因子对土地质量等级的影响。具体计算公式为:或IFI =

∑f

i

*a I , (当不存在明显的限制因子时)

(2)

f m in , (当存在明显的限制因子时)

式中:f i 为第I 个诊断指标的分值; f m in 为评价单元内某限制因子的最低分值; a i 为第I 诊断指标的权重5. 3 耕地分等

24卷第2期张凤荣等: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

75

按上面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 将耕地的综合分值分段, 确定耕地等。

耕地分等一般可以采用等间距法、数轴法、总分频率曲线法划分耕地的综合分值分段。

(1) 等间距法, 即按照一定的综合分值间隔, 均匀地划分耕地等。比如, 每20分或10分划分1个等级。分值间隔的大小, 根据要求划分的等级数确定。

(2) 数轴法, 将综合指数标绘在数轴上, 选择点数稀少处作为等别界限。

(3) 总分频率曲线法, 将综合指数进行频率统计, 绘制频率直方图, 选择频率曲线突变处作为等级界限。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

[1] Klingebiel A . A . and Montgomery P . H . Land Capability Clas sifi -cation . US Depart ment of Agriculture Handbook . 1961:210. [2] FAO U NESCO . 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 . Soils Bulletin

No . 32. R ome . 1976.

[3] FA O UNESCO . Guideline ———Land Evaluation for Irri gated Agri -cul ture . Soils Bull etin No . 32. R ome . 1976.

[4] F AO UNESCO . Guideline ———Land Eval uation for Rainfed Agri -cul ture . Soils Bull etin No . 52. R ome . 1984.

[5] FAO , Report on the Agro -Ecol ogicalZone Project , Vol . 1, Worl d

Soil R es ources R eport No . 48, R ome . 1982.

[6] 石玉林. 土地与土地评价[J ]. 自然资源(资源科学) , 1978,

(2) :25~29. SHI Yu -lin . Land and Land Evaluation [J ]. Natu -r al Res ourc es , 1978,(2) :25~29.

[7] 陈百明. 土地分类体系与土地评价问题探讨[J ]. 自然资源

(资源科学) , 1986,(2) :91~96. CHEN Bai -ming . Approach to the Land Clas sification Syste m and Land Evaluation [J ]. Natural Re source s , 1986. (2) :91~96.

[8] 梁朝仪主编. 土地评价[M ].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389~428. LIAN G Chao -yi . Land Evaluation [M ]. Zheng -z hou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 1992. 389~428. [9] 倪绍祥, 陈传康. 我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近今进展[J ]. 地理

学报, 1993, 48(1) :75~78. NI Shao -xiang , CHEN Chuan -kang .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Land Evaluation [J ]. Acta G eo -graphica Sinic a , 1993, 48(1) :75~78.

[10] 郭永盛, 许学工. 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J ].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3) :193~205. GU O Yong -s heng , XU Xue -gong . On the Expl oitive Countermeasure of the Land Re -s ources in t he Yellow R iver Area [J ]. Journal of Natural Res ourc -es , 1990, 5(3) :193~205.

[11] 陈光伟. 土地资源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 ]. 自然资源(资源

科学) , 1983, (3) :36~44. CHEN Guang -wei .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 ethods of Land Res ources [J ]. Natural Res ourc es , 1983,(3) :36~44.

[12] 赵锐, 刘振东. 模糊数学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 ]. 地

理科学, 1985, 5(1) :68~72. ZHAO R ui , LIU Zhen -dong . An Application of the Fuz zy Mathematics in Evaluation of Land Re -s ources [J ]. Sci entia Ge ographica Sinic a , 1985, 5(1) :68~72. [13] 许嗥, 杨思志. 大比例尺定量化农用地生产力评价[A ]. 李

晓林. 土壤资源的特性与利用[C ].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2. 31~33. X U Hao , Y ANG Si -zhi . Quantitative Evalu -ation of Farm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on Large Scales [A ]. LI Xiao -lin . Characters and Utiliz ati on of Soil R es ources [C ]. Bei -j ing :Beijing A gric ultural Univers ity Press , 1992. 31~33. [14] 张军连, 林培.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中土壤修正系数模型的

研究———以河北省涿鹿县为例[J ]. 自然资源学报, 1994, 9(3) :260~270. ZHANG J un -lian , Lin Pei . A Study on the Cal -culation Model of the Soil Modification Coefficient for Land Poten -tial Productivit y Evaluation in ZhuoLu County , HeBei Province [J ]. Journal of Natur al Res our ces , 1994, 9(3) :260~270. [15] 赵登辉, 郭川. 耕地定级与估价的新思路[J ]. 中国土地科

学, 1997, 11(6) :36~39. ZHAO Deng -hui , GU O Chuan . New cons ider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Appraise ment [J ]. China Land Science , 1997, 11(6) :36~39.

[16] 毕于运主编. 中国耕地[M ].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219~230. BI Yu -yun . Chines e Farml and [M ].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Press , 1996. 219~230.

[17] 潘贤君, 胡宝清. 区域国土资源分等定级评价研究[J ]. 地

理科学, 1997, 17(3) :208~213. PA N Xian -j un , Hu Baoqing . Grade Evaluation of Territorial R es ources [J ]. Scientia Ge ograph -ic a S inica , 1997, 17(3) :208~213.

[18] 叶文华. 华北平原农田土体构型与作物生产关系的研究

[J ]. 地理学报, 1985, 40(1) :37~49. YE Wen -hua . Relation -s hip Between Solum Structure Patterns and Growth of Crops in Farml and of North China Plain [J ]. Acta Ge ographica Sinica , 1985, 40(1) :37~49.

[19] 袁剑舫, 周月华. 粘土夹层对地下水上升运行的影响[J ].

土壤学报, 1980, 17(1) :94~100. YU AN J ian -fang , Zhou Yue -hua . Influence on Groundwater Up ~M ovement in Soil Body with Clay Interlayer [J ]. Acta Pedologic a Sinic a , 1980, 17(1) :94~100.

[20] 赵风岩. 土层排列组合与作物产量差异[J ]. 土壤通报,

1997, 28(3) :105~106. ZHAO Feng -yan . Arrangement and Combination of Soil Layers Vers us Difference in Crop Yiel d [J ]. Chi nes e Jour nal of Soil Sc ienc e , 1997, 28(3) :105~106. [21] 李保国. 土壤变化及其过程的定量化[J ]. 土壤学进展,

1995, 23(2) :33~42. LI Bao -guo . Quantificati on of soil Changes and Process es [J ]. Progr es s in Soil Science , 1995, 23(2) :33~42.

24卷第2期2002年3月资 源 科 学RES OURCES SCIENCE Vol . 24, No . 2Mar . , 2002

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

张凤荣, 安萍莉, 王军艳, 张军连, 刘黎明, 陈焕伟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 北京 100094)

  摘要:土壤质量指标是耕地分等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分等中土壤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稳定性、空间变异性、主导性、生产性原则。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土壤特性响应时间、变异系数等方法是选取耕地分等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 但最有效的耕地分等指标体系选取方法应根据土壤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而指数和方法是综合评价耕地等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耕地分等; 土壤质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S155.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588(2002) 02-0071-05

S OIL QU ALITY C RITERIA AND METHOD OLOGIES OF FARMLA ND GRADING

ZHANG Feng -rong , AN Ping -li , WANG Jun -yan , ZHAN G Jun -lian , LI U Li -ming , CHEN Huan -wei

(De pa rtmen t o f L and Res ou rc es , Chi na Agr icult ur al Univ ers ity , Beijin g 100094, Ch ina )

Abstract :Soil quality criteria are the most impor tant bases for far mland gr ading . Acc ording to princ iples and methods of selecting indicators ,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 it is pointed out that relatively stable character istics of soil are usuall y used as cr iter ia of farmland grading . Although mathe matics methods , such asMain Compo -nent Analysis , Correlation Analysis , Var iability Analysis , and Responding Duration Analysis of soil pr oper -ties , ar e widely applied to select indic ators for far mland grading , pr actical experiences as well as researc h re -sults fro m soil sc ience is pr 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 Further more , method of summing the selected indicator s ' values is the reliable criterion for farmland grading . Key words :Far mland gr ading ; Soil quality criteria

  制定科学的耕地分等指标体系和方法, 定量地表示耕地质量(生产潜力) , 是正确确定耕地税、征用补偿标准、承包费、转让金和评价验收新开垦和复垦耕地的质量的科学基础。

耕地质量受气候、地形、土壤乃至农田基础设施(如灌溉排水体系) 等众多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因此, 耕地分等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土壤(包括地表特征) 是除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之外, 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的耕地构成因素。因此, 土壤性质是耕地分等的重要评价指标。而且在许多特定情况下, 如在区域范围内, 气候条件变化微小, 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一样的条件下, 土壤会成为影响耕地等级的唯一因素。本文将根据耕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和土壤性质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作用, 讨论耕地分等中土壤指标选取的原则、方法, 以及利用这些指标评定耕地等级的方法。

收稿日期:2001-01-20; 修订日期:2001-03-26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1181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9871005的资助

作者简介:张凤荣(1957~) , 河北省沧县人, 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土壤地理学和土地资源学, 代表性著作有:《土壤发生与分类学》,《持续土地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和《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1 有关土地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方面的研究进展

1. 1 土地评价研究

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土地生产能力评价系统[1]。1976年FAO 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标志着土地适宜性分类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2]。之后FAO 又陆续发表了针对灌溉农业、雨养农业、林业、畜牧业的土地评价文件, 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适宜性评价体系[3, 4]。FAO 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是:采取土地单元属性与土地利用方式或作物的要求进行匹配的方法, 确定土地单元的适宜性等级。FAO 还通过农业生态区方法进行了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从而使土地适宜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5]。

70年代末以来, 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适宜

72

资 源 科 学24卷第2期

性评价工作在我国发展较快, 既有对耕地的适宜性评价, 也有对其他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后来还发展到对城镇建设用地和旅游用地的评价[6~9]。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83年制定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分类系统”, 采用了“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分类方案, 比较宏观地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质量状况和生产潜力进行了分类。

定量化的土地评价研究也见诸于不少文章[10~15]。这些研究或者是以多因素综合法进行因子因素的权重打分划分土地质量等级, 或者是研究某一土地因素与土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都在不同的侧面对土地或农地质量的定量化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1. 2 我国农地分等定级工作

1951年, 财政部组织查田定产工作, 主要采取发动群众、民主评议、逐级平衡的方法, 对全国耕地评定等级, 并界定其常年产量, 以合理分担农业税, 但对耕地等级的划分和地区间平衡的方法都没有科学的规定。后来开展的荒地调查和评价较为系统, 但也只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的定性评价。1986年, 原农牧渔业部的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依据国内外土地评价理论, 并在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制订了《县级土地评价技术规程(试行草案) 》。这些研究主要以水、热、土等自然条件为评价因素, 划分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差别, 以定性评价为主。

“七五”期间, 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和农业部土肥总站共同完成的《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粮食增产潜力研究》报告中, 按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障碍因素与耕地生产水平等条件综合比较, 把全国耕地划分为5个等级。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5年编写的《中国耕地》中以县级为单位对耕地进行了分区评价, 并给出了每个县级单位的耕地质量指数值[16]。潘贤君和胡宝清进行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等定级典型研究[17]。

1989年,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 , 并且在全国选择了一些试点县(如河北栾城县, 黑龙江肇州县、江苏邳县、山西祁县, 广西柳洲等) 进行农地分等定级工作。《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征求意见稿) 中所谓农用地主要是指耕地。1998年,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规程》(试行) , 它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方法(AEZ 方法) 为技术路线, 其思路和方法是科学的,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成重复计算; 二是没有建立耕地分等定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可行的分等定级方法, 这也是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实际上, 该规程也仅仅阐述了农用地分等问题, 而对农用地定级涉及很少。

纵观国内外土地评价、耕地分等定级研究历史,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土地评价正在从定性描述向定量的解析表达过渡, 与耕地分等定级密切相关的土地评价理论逐渐成熟; ②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单因子或多因子与土地质量之间定量化关系的研究, 但离实际建立定量化的耕地分等定级指标体系还有一定距离。因为, 耕地分等定级的难点是确定耕地质量指示因素的指标值和如何应用这些指标值综合划分耕地等级, 所以, 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科学的耕地分等定级指标体系和方法。1. 3 耕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认为, 土地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以及土地区位的差异产生级差地租Ⅰ, 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差异产生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Ⅱ是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的。在我国的土地分等定级体系中, 等应反映级差地租Ⅰ, 应以相对稳定的土地性质为评价指标; 土地级应反映级差地租Ⅱ, 则以集约经营水平或容易被人为投入改变的土地性质为评价指标。

科学计算耕地等级首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AE Z 原理和方法, 即认为在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无限制的情形下, 耕地的生产力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根据作物气候生产力计算模型, 可以计算不同作物在一定的耕作制度、田间管理技术、劳动投入与物化劳动投入等条件下, 而地形、土壤等条件无限制情况下的最大潜在气候生产力。由于地形、土壤、灌溉、排水等条件的限制而使作物的气候生产力下降, 因此要根据地形、土壤、灌溉、排水等限制因子及其限制程度, 对气候生产力进行修正, 进一步计算耕地的光温水土潜在生产力。然后, 再计算不同田间管理技术、劳动投入与物化劳动投入等条件下土地综合生产力。

耕地分等指标包括影响耕地质量的气候、地形、土壤、灌溉、排水等因素; 而耕地分级指标包括影响耕地产量的田间管理技术、劳动投入与物化劳动投入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耕地分等指标中的土壤指标选取的原则、方法、指标体系和分等方法。

2 耕地分等中土壤指标选取原则

2. 1 主导性原则

影响耕地质量的土壤性质很多, 如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剖面构型、结持性、容重、孔隙状况、障碍层次、侵入体、新生体、根系、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养分、pH 、碳、。当

24卷第2期张凤荣等: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

73

可能, 也没有必要选取所有这些性质作为评价指标。

在众多的土壤特性中, 有些性质起主导作用, 即这些性质的变化影响其他性质的变化, 换句话说, 其它土地性质随这些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所选耕地分等土壤指标应是对耕地质量起主要影响的这些主导因子。2. 2 生产性原则

耕地分等即是根据耕地的各种属性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的优劣并划分等级, 以便为正确确定农业税、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耕地承包费和评价验收新开垦的和复垦的耕地的质量提供科学基础。因此, 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应选取那些影响土壤生产性能的土壤性质。2. 3 空间变异性原则

耕地分等是为了将生产力相似的耕地归集到一起, 反过来说, 也是为了区别不同质量的耕地。所选土壤指标值应有较大的变化范围, 以反映耕地质量的空间变化。如果土壤指标在空间上没有变异或变异很小, 就不必进行分等级。因此, 所选择的土壤指标必须是在空间上有明显变化、存在着突变阈值的土壤性质。2. 4 分等指标相对稳定原则

所选耕地分等指标应是比较稳定的土壤性质, 以便使据此指标评判的耕地在一段时期内稳定。选择易变的土壤质量因子, 使划分的耕地等处于不断变动之中。2. 5 选取指标、指标分级、指标赋值、指标权重要充分体现区域特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复杂, 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各不相同; 因此, 在指标选取、分级赋值、权重确定等方面必须要体现不同区域的土地特点。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不但可以在不同区域间进行比较, 而且要正确反映区域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定的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是能影响其他土壤性质的主导土壤性质, 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3. 2 生产性指标的选取方法

生产性土壤指标的选取, 主要是根据有关土壤学、作物栽培学等有关学科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例如, 大量研究证明, 不同的土体构型对水、肥、气、热的调控能力不同;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 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矿化度均高的区域, 土体构型对土壤盐分运动也有重要影响[18~20]。因此, 土体构型可以作为分等指标。3. 3 空间变异性指标的选取方法

选择作为耕地分等指标的土壤性质, 在空间上的变异应该越大越好, 因为空间变异越大, 越能区分出不同的土壤类型。笔者认为可用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系数大小来衡量和选择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空间变异系数可以使用经典的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统计方法。

表1 土壤主要特性C RT 值范围[21]

Ta ble 1 CRT v alue ra nges o f so me pri ma ry so il cha ra cteristics CR T (年)

容重总孔隙度

水分含量入渗速率土壤空气组成速效养分含量总水量田间持水量

10-1~100

导水率pH 养分形态土壤溶液组成

100~101

交换性离子提取液离子组成

101~102

   102~103>103

比表面积粘土矿物组合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原始矿物组成各矿物的化学组成质地土粒密度

土壤层深度 土体构型 土壤结构盐渍化程度微生物区系土壤通透性

土壤参数

土壤特性

3 耕地分等土壤指标的选取方法

3. 1 主导性指标的选取方法

可以根据有关土壤学的知识和经验, 确定一些主导性土壤性质。如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结构、土壤结持性、土壤耕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容重、土壤空隙状况等, 显然, 土壤质地可以选择为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之一。而土壤结构和阳离子交换量则受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影响, 那么, 土壤结构和阳离子交换量不必要作为划分耕地等级的指标。除了依据土壤学的知识和经验确定耕地分等指标外, 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数学方法无疑也是我们选择耕地分等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大量土壤数据的相关分析证明, 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明显正相关, 土壤的阳离子代换量与土壤质地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pH 值和碳酸钙含量显著, 3. 4 相对稳定指标的选取方法

不同的土壤性质其变化的时间尺度是不相同的, 土壤性质随时间的可变性可用土壤特性响应时间(Charac -teristic Response Ti me ) 来表示, 记为CRT , 定义为当外界环, 要的时

74

资 源 科 学24卷第2期

间。CRT 的单位一般用年来表示。Varallyay , Scharpenseel 和Targulian 列出了众多的矿物学的、物理学的、水分物理学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土壤性质的CRT 值[21]。

无疑, 土壤性质的CRT 值为我们衡量土壤性质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定量尺度。根据CRT 值的大小, 可知某一土壤性质在多大的时间尺度里变化。一般认为, CRT >10的土壤性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所以, 耕地分等指标应选CRT >10的土壤性质。而CRT

采用土壤特性响应时间方法所选取的相对稳定的土壤指标包括: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土层排列组合成的土体构型、土壤层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原生矿物组成、各矿物的化学组成、土粒密度等。事实上, 对于哪些土壤性质易变, 哪些土壤性质稳定, 土壤学研究成果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科学依据。

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分值主要根据土壤学、栽培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生产经验确定。

当然, 对具体的某一土地单元来说, 不是所有被选择的性质都具有。比如, 平原区一般不存在岩石露头度, 地形平坦, 所以平原耕地分等土壤指标不考虑地形坡度、岩石露头度和土层厚度。对山地丘陵区而言, 土地具有一定坡度, 地下水埋深大, 不存在盐渍化和排水问题; 山地土壤一般是在基岩上风化而形成, 有效土层厚度是重要影响因素, 但它不存在象平原土壤因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砂粘互层的剖面构型现象。因此, 有必要将耕地归纳为平原耕地和山地丘陵区耕地两大类, 分别拟定它们的参评指标及其权重。

5 根据耕地分等土壤指标体系综合评定耕地等的方法

5. 1 耕地分等单元的确定

耕地分等单元是一个具体地块, 一般是指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耕地二级类型图斑。耕地分等单元具有确定的耕地类型、地形特征、土壤性质等属性。5. 2 耕地综合分值计算方法

利用野外诊断指标体系划分当地耕地等别一般采用指数和方法。

指数和法的计算公式为:

F 1=

4 耕地分等土壤指标体系

耕地分等土壤评价指标(即选定的用于耕地分等评价的土壤性质) , 对应这些评价指标的权重, 这些评价指标的分级和相应这些评价指标分级的分值, 构成了耕地分等的指标体系。

4. 1 耕地分等土壤评价指标

综合上述依据主导性、生产性、变异性、稳定性原则和方法所选出的土壤性质, 确定耕地分等土壤评价指标有: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土体构型、有机质含量、土壤水溶性盐分含量、地形坡度、地表岩石露头度(多少) 、障碍层次等。

4. 2 耕地分等土壤指标分级

将上述确定的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等土壤指标分成不同的等级或级别, 则构成耕地分等土壤指标分级, 如根据土壤质地的粗细将土壤质地分成, 砂土、壤土、粘土和砾质土4个级别。4. 3 指标分值和权重

在确定了耕地分等土壤指标及其指标分级后, 要根据这些指标值确定耕地等级, 首先要确定这些指标的分值和权重。所谓土壤指标分值是指根据某项诊断指标的级别确定的对于耕地质量而言的分数, 其值越大, 说明该耕地在这方面的质量越好。所谓土壤指标权重是指各项土壤指标对耕地质量影响的大小, 权重越大, 说明该性质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越大。

中国地域广阔, 各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其耕地分等的土壤指标、指标分级、指标分值和指标权重也肯定有差异。因此, 根据自然条件对全国进行生态分区, 分区确定反映区域特点的耕地分等土壤指标, 这些指标∑f

i

·a i (1)

式中:f i 为第I 个诊断指标的分值; a i 为第I 个诊断指标的权重值

具体评价方法是根据调查成果获得每个评价单元的各诊断指标及其级别, 并根据一统一确定的指标分值和权重表得到每个评价单元的各个诊断指标的分值和权重, 然后根据式(1) 计算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

指数和法的缺陷是在出现比较明显的限制因子时, 评价结果会出现偏差。为了克服这个缺陷, 对指数和方法进行“最大限制因子控制修正”, 即:当某评价单元存在着明显限制因子, 则该评价单元的分值不以指数和法来计算, 而直接为最大限制因子的分值。这样即考虑了指标的整体效应, 又考虑了限制性因子对土地质量等级的影响。具体计算公式为:或IFI =

∑f

i

*a I , (当不存在明显的限制因子时)

(2)

f m in , (当存在明显的限制因子时)

式中:f i 为第I 个诊断指标的分值; f m in 为评价单元内某限制因子的最低分值; a i 为第I 诊断指标的权重5. 3 耕地分等

24卷第2期张凤荣等:耕地分等中的土壤质量指标体系与分等方法

75

按上面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评价单元的综合分值, 将耕地的综合分值分段, 确定耕地等。

耕地分等一般可以采用等间距法、数轴法、总分频率曲线法划分耕地的综合分值分段。

(1) 等间距法, 即按照一定的综合分值间隔, 均匀地划分耕地等。比如, 每20分或10分划分1个等级。分值间隔的大小, 根据要求划分的等级数确定。

(2) 数轴法, 将综合指数标绘在数轴上, 选择点数稀少处作为等别界限。

(3) 总分频率曲线法, 将综合指数进行频率统计, 绘制频率直方图, 选择频率曲线突变处作为等级界限。参考文献 (References ) :

[1] Klingebiel A . A . and Montgomery P . H . Land Capability Clas sifi -cation . US Depart ment of Agriculture Handbook . 1961:210. [2] FAO U NESCO . 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 . Soils Bulletin

No . 32. R ome . 1976.

[3] FA O UNESCO . Guideline ———Land Evaluation for Irri gated Agri -cul ture . Soils Bull etin No . 32. R ome . 1976.

[4] F AO UNESCO . Guideline ———Land Eval uation for Rainfed Agri -cul ture . Soils Bull etin No . 52. R ome . 1984.

[5] FAO , Report on the Agro -Ecol ogicalZone Project , Vol . 1, Worl d

Soil R es ources R eport No . 48, R ome . 1982.

[6] 石玉林. 土地与土地评价[J ]. 自然资源(资源科学) , 1978,

(2) :25~29. SHI Yu -lin . Land and Land Evaluation [J ]. Natu -r al Res ourc es , 1978,(2) :25~29.

[7] 陈百明. 土地分类体系与土地评价问题探讨[J ]. 自然资源

(资源科学) , 1986,(2) :91~96. CHEN Bai -ming . Approach to the Land Clas sification Syste m and Land Evaluation [J ]. Natural Re source s , 1986. (2) :91~96.

[8] 梁朝仪主编. 土地评价[M ].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389~428. LIAN G Chao -yi . Land Evaluation [M ]. Zheng -z hou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 1992. 389~428. [9] 倪绍祥, 陈传康. 我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近今进展[J ]. 地理

学报, 1993, 48(1) :75~78. NI Shao -xiang , CHEN Chuan -kang .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Land Evaluation [J ]. Acta G eo -graphica Sinic a , 1993, 48(1) :75~78.

[10] 郭永盛, 许学工. 黄河三角洲土地质量模糊综合评价[J ].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5(3) :193~205. GU O Yong -s heng , XU Xue -gong . On the Expl oitive Countermeasure of the Land Re -s ources in t he Yellow R iver Area [J ]. Journal of Natural Res ourc -es , 1990, 5(3) :193~205.

[11] 陈光伟. 土地资源定量评价方法探讨[J ]. 自然资源(资源

科学) , 1983, (3) :36~44. CHEN Guang -wei .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 ethods of Land Res ources [J ]. Natural Res ourc es , 1983,(3) :36~44.

[12] 赵锐, 刘振东. 模糊数学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 ]. 地

理科学, 1985, 5(1) :68~72. ZHAO R ui , LIU Zhen -dong . An Application of the Fuz zy Mathematics in Evaluation of Land Re -s ources [J ]. Sci entia Ge ographica Sinic a , 1985, 5(1) :68~72. [13] 许嗥, 杨思志. 大比例尺定量化农用地生产力评价[A ]. 李

晓林. 土壤资源的特性与利用[C ].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2. 31~33. X U Hao , Y ANG Si -zhi . Quantitative Evalu -ation of Farm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on Large Scales [A ]. LI Xiao -lin . Characters and Utiliz ati on of Soil R es ources [C ]. Bei -j ing :Beijing A gric ultural Univers ity Press , 1992. 31~33. [14] 张军连, 林培.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中土壤修正系数模型的

研究———以河北省涿鹿县为例[J ]. 自然资源学报, 1994, 9(3) :260~270. ZHANG J un -lian , Lin Pei . A Study on the Cal -culation Model of the Soil Modification Coefficient for Land Poten -tial Productivit y Evaluation in ZhuoLu County , HeBei Province [J ]. Journal of Natur al Res our ces , 1994, 9(3) :260~270. [15] 赵登辉, 郭川. 耕地定级与估价的新思路[J ]. 中国土地科

学, 1997, 11(6) :36~39. ZHAO Deng -hui , GU O Chuan . New cons ider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Appraise ment [J ]. China Land Science , 1997, 11(6) :36~39.

[16] 毕于运主编. 中国耕地[M ].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219~230. BI Yu -yun . Chines e Farml and [M ].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Press , 1996. 219~230.

[17] 潘贤君, 胡宝清. 区域国土资源分等定级评价研究[J ]. 地

理科学, 1997, 17(3) :208~213. PA N Xian -j un , Hu Baoqing . Grade Evaluation of Territorial R es ources [J ]. Scientia Ge ograph -ic a S inica , 1997, 17(3) :208~213.

[18] 叶文华. 华北平原农田土体构型与作物生产关系的研究

[J ]. 地理学报, 1985, 40(1) :37~49. YE Wen -hua . Relation -s hip Between Solum Structure Patterns and Growth of Crops in Farml and of North China Plain [J ]. Acta Ge ographica Sinica , 1985, 40(1) :37~49.

[19] 袁剑舫, 周月华. 粘土夹层对地下水上升运行的影响[J ].

土壤学报, 1980, 17(1) :94~100. YU AN J ian -fang , Zhou Yue -hua . Influence on Groundwater Up ~M ovement in Soil Body with Clay Interlayer [J ]. Acta Pedologic a Sinic a , 1980, 17(1) :94~100.

[20] 赵风岩. 土层排列组合与作物产量差异[J ]. 土壤通报,

1997, 28(3) :105~106. ZHAO Feng -yan . Arrangement and Combination of Soil Layers Vers us Difference in Crop Yiel d [J ]. Chi nes e Jour nal of Soil Sc ienc e , 1997, 28(3) :105~106. [21] 李保国. 土壤变化及其过程的定量化[J ]. 土壤学进展,

1995, 23(2) :33~42. LI Bao -guo . Quantificati on of soil Changes and Process es [J ]. Progr es s in Soil Science , 1995, 23(2) :33~42.


相关文章

  • 某县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技术报告
  • 某省某某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 完善技术报告 某某县国土资源局 某省某院 二〇一二年十月 目 录 一.某某县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 ................................................ 1 (一)自 ...查看


  • 农用地分等规程(新)附录C
  •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农用地分等推荐因素及其分级.分值和权重 C.1 总则 a) 本附录所确定的13个农用地分等因素是指对农用地质量有显著影响的农用地质量构成因 素: b) 本附录确定了不同地区农用地分等推荐因素体系的必选因素,并确定 ...查看


  • 基于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的耕地自然质量变化分析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8· 文章编号:1003-7853(2013)02-0008-04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典型地区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试点项目 (2009-9,2-1-9):"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1 ...查看


  • 规划设计中增加耕地质量等级的说明
  • 关于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增加耕地质量等级相关内容的通知 为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国土资源部"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补充的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在土地整治项 ...查看


  • 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 第23卷第9期2009年9月中国土地科学ChinaLandScienceVol.23No.9Sep.,2009 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张凤荣,郭力娜,关小克,史娟,徐艳,张杰磊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北京 ...查看


  • 新昌县耕地质量现状和提升措施_陈锋
  • 新昌县耕地质量现状和提升措施 陈 锋 (浙江省新昌县粮油总站 312500) 摘 要:通过对新昌县耕地耕层土壤进行采样调查和检测分析,按照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地力现状,并进行了分等定级,指出了当前新昌县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 ...查看


  • 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 1我国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的形势 温家宝总理指出:"发达国家管理保护土地资源,已经跨过了数量管护.质量管护两个阶段,正向生态环境管护的更高层次发展,而我国耕地数量管护还处在初级阶段."由此可见,我国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建设任重 ...查看


  • 不稳定耕地形成机制及利用--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例
  • 不稳定耕地形成机制及利用 --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例 张舵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193) 摘要:研究目的: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对于不稳定耕地进行定义,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例对于不稳定耕地的形成机制和利用措施进行研究,为耕地利用和保护 ...查看


  • 2015-04-08-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
  •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 (2015年4月8日版) 为确保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手册. 一.工作背景 评定土地等级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