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贡献

诸葛亮的贡献

关于诸葛亮的史料和传说很多,诸如自比管乐、梁父吟、三顾茅庐、隆中对、博望坡、火烧新野、东连孙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大战、三足鼎、白帝托孤、烧藤甲、七擒七纵、平南蛮、空城计、杀张郃、上方谷、走仲达、秋风五丈原等等,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小说、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的差距太大了,陈寿评价他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可能最为恰当。

一、 审世营事 治学修身

1、显赫的背景

据一些史料上说,诸葛出生于名门望族。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职务)。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副专员这么个职务。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一位交游广泛的名士。他很有学识和眼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术和刘表。

一些史料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他的大姐嫁给了襄阳有名的大家族蒯家。蒯家是刘表统治荆州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个家族的多位成员都在荆州出任要职,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后来官居太守之职。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襄阳的另外一个名门望族庞家,姐夫名叫庞山民,而庞山民的父亲就是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庞德公非常欣赏诸葛亮,并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他。后来,诸葛亮还认识了庞德公的好朋友、大学者司马徽。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一度在吴国总揽国政、权倾朝野,诸葛亮还有一位堂弟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这是后话)。

诸葛亮兴旺的家族,特别是其父辈、哥姐为其创造了常人难以比拟的环境。他依靠这一重要资源,为其出山做了“必要”的准备。这也应该是他的一大亮点吧。

2、观其大略。

诸葛亮读书时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它主张治学的“灵活性”,因为他不是搞学问的大儒,在引经据典时,要精确到×卷×页×行。他要从书本中获得的是思想和智慧,而不是长篇累牍的文字。古代有“书有百卷,其精要不过数语”的说法,所以他读书“观其大略”,也就是抓住书的本质和闪光的东西,不是一字一句的死读。

3、十年磨剑、厚积薄发。

诸葛亮小时曾在一所由儒学大师执教的学堂里就读,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后从师当时的大师级学者庞德公,又受到大学者司马徽的影响。传说他对《诗》、《书》、《礼》、《义》、《春秋》等儒学很熟,对法家的经典著作如《申子》、《韩非子》、《管子》和兵法巨著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也很熟,而且对《史记》、《左传》、《战国策》等历史则更熟(注:有人从其著作和在蜀的各种文献中研究而得)。他真是学识渊博啊。

4、广交俊杰、贵人相助。

诸葛亮在“后积磨剑”的同时,还与荆襄名士广泛交接,如黄承彦、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建、王粲、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后来司马徽和徐庶向刘备举荐他,说他是“卧龙”,多少应该与他的交往有关系吧,这真是贵人相助啊。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当年,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也就是说,刘表是他妻子的姨父,而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这些关系,为诸葛亮观察事态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这应该和诸葛亮那份著名的应聘策划案《隆中对》战略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吧。

5、高瞻远瞩、静观事态。诸葛亮从15岁起(父母早亡),随伯父进荆州,便一直通过他庞大家族所提供的各种途径来关注事态。他不是盲目的观察,而是联系自己的理想,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去审视,静静的等待机遇。

6、壮志凌云。

诸葛亮17岁起,自立门户,“躬耕于南阳”。那时起,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与管乐看齐,这对于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来说,应该是最高的“奢望”了吧,差一点就是帝王了。他知道,自己是不能自发带出一支人马来起事,必须借力,只要借力,便要对借给他力的人忠诚,所以“管乐”已经是顶级理想了,而且帝王对他来说不能体现“文人智慧和辅佐能力”,也不能体现“名顺”的问题。小小年纪,就有“出将入相”的大志啊

7、文章绝伦、多才多艺。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前出师表》是千古绝唱,据说诸葛亮对音律、八卦、奇门遁甲等还造诣颇深。

8、仪表堂堂、气度非凡。

陈寿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1.84米高的个子,人帅而有气质。

9、恩宠于一身

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的奢华礼仪。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了诸葛亮第一个正式的职务——军师中郎将。实际上,诸葛亮后来一直没有参与用兵打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刘备在任命诸葛亮这个职务时,可能确实想把诸葛亮往带兵上培养,而后来可能发现诸葛亮不长于用兵的原因吧(或者军中更有优秀者)。军师中郎将是个什么官呢? 它是一个界于将军与校尉之间,大致相当于参谋长的职务。当时校尉相当于今天的校级军官,在它之下还有相当于尉级军官的都尉,而中

朗将的军衔则有点类似于今天美国军队中的准将。这么高的职位,可见 ,刘备对诸葛亮的培养和重用。

建安二十五年六月,刘备在成都称帝,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其官衔的全称是“大汉丞相、录尚书事、假节”。意思就是:汉朝丞相,代为皇帝审阅和批复奏章,被授权在必要时以天子的名义指挥全国军队、任命百官的意思。 这一年诸葛亮才41岁。

诸葛亮还有“白帝托孤”的荣宠。刘备在弥留之际,对诸葛亮说:刘禅,你能辅佐就辅佐。实在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后主,至死方休。 当然,这有刘备“将诸葛亮一军”的嫌疑。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在所有的帝王中,可能只有刘备这样说过,也可能只有诸葛亮听帝王级别的人这么说过吧。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真是对诸葛亮“恩宠于一身”啊,当然,这也与诸葛亮的才能与品行有一定的关系的。

10、刘禅的包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刘禅的话,应该说刘禅是很明智、很大气 的,他为民作想,顺应历史潮流,这个争议很大,以后有空,我将专题分析。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一直是个幕后人物。主要是坐镇后方、备办粮草,后来官至丞相,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他参与也是不太多的,特别是军事上,很少参与。刘备去世后,由于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才能总揽国政。这实际上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全面发挥才智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刘禅很有能力,急着要亲政的话,怎么会有诸葛亮大放光彩的机会呢?所以,诸葛亮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是从刘备去世后开始的。而刘禅在这时期总是“包容”,当然,这也跟刘禅的能力有关,实际上是“明智”的“包容”。不管怎样,刘禅的宽宏的“包容”,也是大气和智慧的显现啊,这是辩证法。

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心力憔悴,最后积劳成疾,54岁便撒手五丈原。

二、战略谋划

1、东连孙吴、北拒曹魏。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不然,在面临众多诱惑、挑战的国际关系中,能矢志不移的一贯坚持,确实是很难做到的啊。唯一被曹操看上眼的大英雄刘备没有做到,关羽更是做不到,诸葛亮坚持的最彻底阿。

2、抚南诚民、厉制治国。这个有目共睹。

3、富民强国、农商并举。这个做得非常漂亮。

4、苦修兵务、待机北伐。诸葛亮在当时蜀国的具体国情下,能够建设出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确实是不容易的阿。待机北伐做得还不错。

5、攻占陇西、分化蚕食。由于蜀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悬殊太大,诸葛亮制定的北伐战略是:攻取整个陇西之后,再拿下关中,一点一点地蚕食魏国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为最终夺取中原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那个时候,甘肃一带是重要的粮食和战马产地。这里多为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出兵陇西,不仅道路相对平坦,而且还能得到

当地的粮食和对蜀国来说十分宝贵的战马,同时,还可以把少数民族从魏国分化出来并得到充足的兵源,这样,蜀国的国力就会得到空前提高。所以,这是多么英明一个的北伐战略啊,很有见地。

三、 治国安邦

1、蜀初的严治。《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中讲了一段法正和诸葛亮讨论治蜀的思想。大体意思是:法正认为初到蜀地,宜效法高祖入关,约法三章,不宜严治,收取民心是本。而诸葛亮对法正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接着,他分析了蜀汉初期的“势”,指出:秦朝因刑法过苛,百姓怨声载道,天下“土崩”;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仅“约法三章”,便大获全功;但刘璋却过于软弱宽大,蜀中豪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间连正常的纲纪都没有了,这才导致其统治的结束。蜀汉政权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础、形势都与高祖时不同,应该与刘璋反其道而行之,“威之以法”,从严治蜀。这一思想在当时确实是非常明智的,虽然因为其过于“严厉”,而铸成了许多错事。后来的事实证明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2、通吃儒道法。诸葛亮的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体现了他在自身修养上所持的道家思想,这一点对于蜀国其他官员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忠于汉室,要求统一,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这是和道家又不同的;他教后主“申、韩、管子”,自己又以法制国,显然在这方面信奉的是法家思想。可以说,诸葛亮是将几种思想

很好地结合起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蜀国进行了治理,也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官宦勤廉、治政高效。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大力倡导朴素廉洁的执政作风,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廉洁奉公的官员担任政府重要职务,再加上严格的执法环境,久而久之,蜀国各级政府上行下效,勤政廉政之风蔚然形成。后来,又经过十多年的倡导和坚持,官员们大多数都能主动做到廉洁自律,其清廉的执政风气为中国历史上少有。同时,这批勤廉的官员,办事利索,效率是很高的。

4、立法施度、广开诚心。诸葛亮从益州作手,建立了整套法令制度,有益于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这种公平的统治,在历史上应该是少有的吧。

5、广拔良才。广泛的启用人才(注:但不是等于杰出地识人、用人)生前选择并重用董允、马谡、陈震、吕义、杨仪、张裔、杨洪、费诗、杜微、来敏、尹默、谯周、邓芝、杨戏、张表、杨颙,甚至刘琰、向宠、吕凯、马忠、王平、张痴、张翼、姜维、宗预、廖化等 一大批人才。不过诸葛亮用人时“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品德”。

6、治理官衙、基础建设。治理官府,修缮房舍、兴建桥梁、筑设道路,开辟良田,为蜀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工械技巧,物究其极。这可能是科学技术应用的雏形吧。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大规模地改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很方面的器械和技术,而且还有一些创造发明,这些改良后的技术和器械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蜀国的农业生产和商贸运营。

8、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诸葛亮执政最初二三年时间里,采取闭关息民的方法,大力发展农业;平定了南方后,又用南中地区的土地,进一步壮大农业以充实国力,再加上以“严刑峻法”来打击“专权自恣”的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蜀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清明、安定的局面。

9、兴修水利。诸葛亮十分注重水利建设。他专门设置了堰官,并令1200名士兵常年驻守在当时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对其进行保护和治理。

10、特色农业。三国时期,蜀国尤其是成都的丝织业最为发达。针对这一情况,诸葛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养桑业。他设立了专职锦官。同时,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带头养蚕务桑。他家当时的所有财产为“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养桑业的重视程度。

11、发展工商业。诸葛亮非常关心盐铁业的生产。同时还加强与魏吴两国的通商,如蜀锦的对外贸易等。蜀锦是一种灿若云霞的丝绸产品。当时,东吴所属的江浙一带还没有织锦业,魏国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出产,且质量完全不足以与蜀锦相比。所以,蜀锦就成为蜀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四、治理南方

1、攻心为上,七擒七纵。

诸葛亮平定南蛮采用的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法;对于“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更没有提到孟获这个人。然而几乎与其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不仅提到了孟获,还说诸葛亮对孟获是七擒七纵, 同时,稍晚一些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再联系诸葛亮的思想和蜀国当时的具体情况,这事应该是有的。这可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战争案例哦。

2、安抚为主,辅以打压。

诸葛亮平南之后,说是南方平顺,实际不然,南中人民的反抗还是有的,所以诸葛亮采用了这一策略,收获很大。

3、移民与扶持。

诸葛亮把很多参加叛乱的豪强地主势力迁往成都居住,而对支持政府平定叛乱的地方政治势力加以扶持,使他们成为稳定南中的重要力量。

4、细分郡县、发展经济。

诸葛亮一方面对南方四郡(即四川南部的越巂郡、云南中部的益州郡、云南西部的永昌郡和贵州西部的牂柯郡)进一步化小,使它们相互牵制,弱化地方势力,同时,帮助南中发展农业和经济,这对南蛮的改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西南各少数民族大量流传着“诸葛亮爱民如子、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的动人故事。

五、工于伐交

1、孙刘联盟、立足三鼎。 曹军南下,东吴主战派核心之一的鲁肃到荆襄来联系刘表,然而刘表刚死,于是找到了刘备,刘备很愿意与东吴连手御曹。鲁肃可能想,刘备实力太小,但总比没有强。于是要求刘备派人出使东吴。这个时候,刘备想到了诸葛亮,可能最大的原因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吴做官,便于沟通的原因吧。诸葛亮不负使命,在周瑜、鲁肃的大力帮助下,巧妙游说孙权从而使两家联盟成功(当然,《三国演义》上所说得“计激周瑜”、“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借东风”等等都是杜撰的故事而已)。这之后,刘备乘吴魏大战之际,发展势力,从而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2、国如累卵、再度联吴 。在彝陵之战后,蜀国国情形如累卵,这次与东吴的联盟,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联盟稳住了国际格局,为蜀国提供了一个几乎是死而复生的喘息机会,这样,诸葛亮才能腾出时间来修复国力,平定南蛮。

3、以攻代守、威慑敌庭。在与东吴联盟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性地对魏作战,用“以攻代守”的姿态以达到“威慑敌庭”的效果,当然诸葛亮也有统一华夏的意图,这里争议很大。但是从外交方式上来看,也应该算诸葛亮一个亮点。

六、 治理军队、研修器械

1、军事理论。诸葛亮的军事理论思想,不仅继承了前秦兵家的优秀理论,还有不少触及并超越了前人所没有注意到的可贵之处,最典型的要数诸葛亮对于士兵在战争中所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如“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见《诸葛亮集》卷2《兵要》),他还主张“兴战必用众心”(见《诸葛亮集》卷3《便宜十六策·喜怒》)和“察众人之心,扬士卒之能”(见《诸葛亮集》卷3《便宜十六策·治军》)。这些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整合运营,提高部队整体作战素质,有着相同之处。

2、治军有序、纪律严明。诸葛亮治理军队是他的长项,是一流的高手(有空我专门撰文来分析)。这里提一件事:有一次,司马懿在蜀汉军队撤退以后,视察了一番诸葛亮的营垒布置,忍不住说出“天下奇才”四个字。

3、兵精技高。千里爬涉,越过崇山峻岭中去北伐,在加上蜀国薄弱的国情,是不允许蜀军的过分庞大的。所以诸葛亮训练了一支精锐的部队,作战能力很强,当时魏国的军队非常害怕于蜀军正面作战。

4、改进战车。蜀军将一般的战车改制成一种叫“偏箱车”的两栖设备,这种战车两侧有可以拆卸的大型挡板,平时用于运输粮草辎重,战时可以对付魏军的骑兵部队,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发明铁蒺藜。又名扎马钉,用来对付魏国骑兵重要的辅助武器,它由金属制成,有四角,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只要落在地上,它总有一个角朝上。

6、发明连弩。是在强弩的基础上发明的,有“十矢俱发”的功能,射程在二三百米,很神奇的武器,到底是什么,至今是一个谜。

7、木牛流马。非常神奇的运输装备,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8、改进抛石机。应该是袁绍的发明,蜀军改进后,攻城很有威力,属于重型武器。

9、特种部队。针对魏军的骑兵部队,在装备上想办法的同时,诸葛亮还从蜀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中征集了一批擅长射击的勇士,组建了一支使用连弩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装备着一种可以连续发射毒箭的怪异武器,常使用各种高深莫测的阵法,非常厉害。据说,当年跟随马谡防守街亭的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10、神秘八卦阵。八卦阵是诸葛亮充分发挥集体作战能力的体现,非常神秘。我想,这可能与“周易”有关吧,可能是以八卦图的八方,即乾、坤、离、巽、震、艮、坎、兑为基础,充分调动天时、地利、人和因素来打战,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的地理和战况进行推演、变化成无数种阵型,以静制变、以动制变。有人推测说,诸葛亮的家乡山东临沂出土的《孙膑兵法》中提到的几种阵法,而《孙膑兵法》成书于秦代以前,它可能对诸葛亮的“八阵图”有一些影响。《三国演义》中有一些描述。由于缺乏详细的资料,这种阵法的意义和奥妙,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七、北伐之旅

1、拔诚两座。蜀国北伐最终从魏国夺得两座城池,即武都和阴平两郡,而武都,阴平对于蜀军的占据关陇和从侧面保护蜀国不受魏军侵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后蜀国灭亡,就是被魏将邓艾于阴平处偷袭成功)。

2、斩王双、杀张郃。在蜀军第二次北伐时,设伏杀了魏国大将王双,第五次北伐时,用连弩射杀了魏国的“以巧变为称”帅才张郃(说明:张郃可是当时魏国仅次于曹真、司马懿的三号杰出将才哦)。

3、阳溪大捷。 在魏国起兵发蜀时,激起了蜀国的第四次北伐。当时蜀军的名将魏延携吴壹等率军从西面入羌中,在南安界阳溪附近大破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吏郭淮的军队。

4、西城大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撤退时,大概是在一个叫西城的附近与司马懿打了一次蜀魏建国以来最大的野战。在那年的五月十八日,司马懿命令张郃攻打祁山南面的王平,自己进攻蜀军主力,蜀军的魏延、吴班、高翔迎战。 双方的主力第一次大规模厮杀,最后蜀军大获全胜,“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战斗中,老懿的主力部队全军覆没,只有他和几位亲信逃回大本营,从此坚守不出。

5、移民汉中。诸葛亮在北伐退兵时,还不忘了争夺人资源,“拔西县千余家回汉中”。当时人口的多寡可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资源哦。

6、借地谋食。 蜀军曾利用在魏国土地生产出的粮食以供军用,如第五次北伐时乘胜大收魏国上圭郡外的小麦以做军粮。当然,这算不上什么大事情,但是对于蜀国辎重、粮草难以供给的情况下,有雪中送炭的效果,也算一个亮点吧。

7、己不可胜、阻敌之胜。《孙子兵法·军形篇》说“夫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而且战争本身就是“胜可知而不可为”的。对于蜀国伐魏来说,不能战胜的因素太多了,蜀军因物资供应原因,而不得不撤军,不能战胜敌军的同时,诸葛亮却没有让魏军拣到什么便宜。整个六次北伐,蜀军损失很小,魏国损失确实是很大的,这点可能能够算作诸葛亮的一个亮点吧。

8、女服辱懿。有史书记载,说诸葛亮曾经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女人的服饰以刺激他出兵决战。但是司马懿不为之所动,反将礼物收下,仍旧坚守不出。这真是现实对诸葛亮“悲哀”的磨难啊。这在世界战争史上,这种“演出”恐怕是第一次吧,这应该算作诸葛亮一生中最“无赖”的亮点之一。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定力啊。

八、 后世的影响

1、历朝的推崇。历朝历代的官方都是很推崇诸葛亮的,这当然也与诸葛亮具有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最需要的品质和精神有关。另外,据统计,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

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武侯祠。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武侯祠达一百多座。今天,全国还有十多座这样的建筑。

2、文人的高歌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他的赞扬太多了,在流传千古的著名诗歌中,关于对人赞颂的可能是诸葛亮最多吧。

唐代的元缜说他:“拨乱扶危主 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 妙策胜孙吴 ”;白居易诗说:“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胡曾诗说“若垂蜀王三顾来争得先生出草庐”。唐朝的杜甫和宋朝的陆游几乎对诸葛亮达到了崇拜的地步, 陆游诗如“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自警》),“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感旧》),“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昼卧》),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等;杜甫曾为诸葛亮写下了十几首诗歌,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八阵图》,“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蜀相》等等。由此可知,诸葛亮在文人中的地位。

3、被敌国封王。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然而令蜀国朝廷没有想到的是,三国统一后,他们的敌人晋朝居然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比蜀国朝廷封的“武侯”还要高。

4、宋朝的封赐。诸葛亮在宋代还被封为“忠惠仁济显应王”。当然,这与宋朝的现状有关。由于长年与北方民族作战,宋朝统治者格外推崇那些既忠君爱国,又能富国强兵的古代将相。特别是南宋朝廷偏居

东南,与当年的蜀国极其相似。南宋朝廷以正统自居,曾经发动过北伐。所以无论诸葛亮的忠诚,还是他为了维护蜀汉正统地位而不懈北伐的精神都非常适合宋王朝的胃口,长长的封号后面,体现了宋王朝的多种期待。

5、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排名第二),在这部小说中,罗贯中极力尊崇蜀汉的正统地位,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的神仙般人物。后来,随着《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诸葛亮的故事逐渐深入民间。

6、道德的典范。这个太明显了。

7、政客的楷模。忠君、勤廉、治政上有杰出才能和功绩。各朝有血性的政治家们的模范。

8、智慧的化身。连中国最偏远山区的老太婆都会说这样一句话:“你聪明得像诸葛亮”。

9、悲剧形象。“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用他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壮志未酬”的悲剧。在临终前,他要求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的定军山。诸葛亮一定是带着满腹惆怅和痛苦而去的。他为“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这个目标奋斗了一辈子,可是在他撒手人寰的时候,依然看不到北伐胜利的一点点曙光。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呆在这个北伐的最前线,看到北伐最终胜利的那一天。

10、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从明代起,浙江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传说是诸葛亮的后裔)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

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在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发展壮大,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民国以后,兰溪的中医药业逐渐衰退。目前,诸葛村基本上以旅游业为主。

九、形成的民俗

1、馒头的来历。 馒头的来历有一个这样的传说,是出自于一本名叫《事物纪原》的宋代著作,说的是:诸葛亮平定南方,班师回朝。在渡过泸水的时候,依照惯例,他们必须用蛮夷本地人的头颅来祭奠阵亡的将士。但是诸葛亮不忍心再开杀戒。于是,就用面粉做成人头的样子,来祭奠亡灵。后来,这些“面粉作成的蛮夷人头”就叫做“馒头”。诸葛亮这种慈悲为怀的做法赢得了汉人和少数民族的广泛尊重。

2、锦官城。成都又名“蓉城”,还有一个别称为“锦官城”。据史学家考证,这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蜀国出产一种灿若云霞的丝绸产品名叫“蜀锦”,其首都成都的丝织业是非常发达的。所以诸葛亮设置了管理织锦业的专门机构,这里的官员叫做“锦官”,成都便叫做“锦官城”了。

3、头巾的习俗。四川北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的人们喜欢头缠白布,他们并不是穆斯林。原来是地方传说:他们的祖先为诸葛亮戴孝戴久了,缠白布缠成习惯,不缠就会头部就会受凉,因此,就一直缠下去,子孙相沿,直到今天”。

诸葛亮曾自比“管乐”,具备管仲的才华,这是没有争议的,我看,他治理天下的能力还远远在管仲之上啊。对于整治军务方面,诸葛亮也

算一位少有的高手。但是,对于用兵打仗来说应该不是他的长项,这点,刘备也应该是早就看到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品性、修养和能力,不愧为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人才。无论是他自己的表现,还是后世的吹捧,总之,他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和奇迹,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这个我们是必需要承认的。据说诸葛亮去世不久,当时的人们就在他的坟墓前栽种了两颗桂花树,希望这位品行高尚的丞相能流芳百世。现在,每当金秋时节,两颗桂树就开满了金色的桂花。秋风乍起,落英缤纷、十里香飘。

诸葛亮的贡献

关于诸葛亮的史料和传说很多,诸如自比管乐、梁父吟、三顾茅庐、隆中对、博望坡、火烧新野、东连孙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大战、三足鼎、白帝托孤、烧藤甲、七擒七纵、平南蛮、空城计、杀张郃、上方谷、走仲达、秋风五丈原等等,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小说、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的差距太大了,陈寿评价他 “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可能最为恰当。

一、 审世营事 治学修身

1、显赫的背景

据一些史料上说,诸葛出生于名门望族。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职务)。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副专员这么个职务。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一位交游广泛的名士。他很有学识和眼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术和刘表。

一些史料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他的大姐嫁给了襄阳有名的大家族蒯家。蒯家是刘表统治荆州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个家族的多位成员都在荆州出任要职,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后来官居太守之职。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襄阳的另外一个名门望族庞家,姐夫名叫庞山民,而庞山民的父亲就是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庞德公非常欣赏诸葛亮,并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他。后来,诸葛亮还认识了庞德公的好朋友、大学者司马徽。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一度在吴国总揽国政、权倾朝野,诸葛亮还有一位堂弟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这是后话)。

诸葛亮兴旺的家族,特别是其父辈、哥姐为其创造了常人难以比拟的环境。他依靠这一重要资源,为其出山做了“必要”的准备。这也应该是他的一大亮点吧。

2、观其大略。

诸葛亮读书时非常讲究方式方法的。它主张治学的“灵活性”,因为他不是搞学问的大儒,在引经据典时,要精确到×卷×页×行。他要从书本中获得的是思想和智慧,而不是长篇累牍的文字。古代有“书有百卷,其精要不过数语”的说法,所以他读书“观其大略”,也就是抓住书的本质和闪光的东西,不是一字一句的死读。

3、十年磨剑、厚积薄发。

诸葛亮小时曾在一所由儒学大师执教的学堂里就读,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后从师当时的大师级学者庞德公,又受到大学者司马徽的影响。传说他对《诗》、《书》、《礼》、《义》、《春秋》等儒学很熟,对法家的经典著作如《申子》、《韩非子》、《管子》和兵法巨著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也很熟,而且对《史记》、《左传》、《战国策》等历史则更熟(注:有人从其著作和在蜀的各种文献中研究而得)。他真是学识渊博啊。

4、广交俊杰、贵人相助。

诸葛亮在“后积磨剑”的同时,还与荆襄名士广泛交接,如黄承彦、崔州平、徐庶、石广元、孟建、王粲、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后来司马徽和徐庶向刘备举荐他,说他是“卧龙”,多少应该与他的交往有关系吧,这真是贵人相助啊。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当年,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也就是说,刘表是他妻子的姨父,而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这些关系,为诸葛亮观察事态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这应该和诸葛亮那份著名的应聘策划案《隆中对》战略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关系吧。

5、高瞻远瞩、静观事态。诸葛亮从15岁起(父母早亡),随伯父进荆州,便一直通过他庞大家族所提供的各种途径来关注事态。他不是盲目的观察,而是联系自己的理想,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去审视,静静的等待机遇。

6、壮志凌云。

诸葛亮17岁起,自立门户,“躬耕于南阳”。那时起,他常常自比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与管乐看齐,这对于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来说,应该是最高的“奢望”了吧,差一点就是帝王了。他知道,自己是不能自发带出一支人马来起事,必须借力,只要借力,便要对借给他力的人忠诚,所以“管乐”已经是顶级理想了,而且帝王对他来说不能体现“文人智慧和辅佐能力”,也不能体现“名顺”的问题。小小年纪,就有“出将入相”的大志啊

7、文章绝伦、多才多艺。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前出师表》是千古绝唱,据说诸葛亮对音律、八卦、奇门遁甲等还造诣颇深。

8、仪表堂堂、气度非凡。

陈寿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1.84米高的个子,人帅而有气质。

9、恩宠于一身

刘备对诸葛亮有“三顾”的奢华礼仪。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了诸葛亮第一个正式的职务——军师中郎将。实际上,诸葛亮后来一直没有参与用兵打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刘备在任命诸葛亮这个职务时,可能确实想把诸葛亮往带兵上培养,而后来可能发现诸葛亮不长于用兵的原因吧(或者军中更有优秀者)。军师中郎将是个什么官呢? 它是一个界于将军与校尉之间,大致相当于参谋长的职务。当时校尉相当于今天的校级军官,在它之下还有相当于尉级军官的都尉,而中

朗将的军衔则有点类似于今天美国军队中的准将。这么高的职位,可见 ,刘备对诸葛亮的培养和重用。

建安二十五年六月,刘备在成都称帝,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其官衔的全称是“大汉丞相、录尚书事、假节”。意思就是:汉朝丞相,代为皇帝审阅和批复奏章,被授权在必要时以天子的名义指挥全国军队、任命百官的意思。 这一年诸葛亮才41岁。

诸葛亮还有“白帝托孤”的荣宠。刘备在弥留之际,对诸葛亮说:刘禅,你能辅佐就辅佐。实在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后主,至死方休。 当然,这有刘备“将诸葛亮一军”的嫌疑。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在所有的帝王中,可能只有刘备这样说过,也可能只有诸葛亮听帝王级别的人这么说过吧。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真是对诸葛亮“恩宠于一身”啊,当然,这也与诸葛亮的才能与品行有一定的关系的。

10、刘禅的包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刘禅的话,应该说刘禅是很明智、很大气 的,他为民作想,顺应历史潮流,这个争议很大,以后有空,我将专题分析。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一直是个幕后人物。主要是坐镇后方、备办粮草,后来官至丞相,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他参与也是不太多的,特别是军事上,很少参与。刘备去世后,由于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才能总揽国政。这实际上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全面发挥才智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刘禅很有能力,急着要亲政的话,怎么会有诸葛亮大放光彩的机会呢?所以,诸葛亮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是从刘备去世后开始的。而刘禅在这时期总是“包容”,当然,这也跟刘禅的能力有关,实际上是“明智”的“包容”。不管怎样,刘禅的宽宏的“包容”,也是大气和智慧的显现啊,这是辩证法。

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心力憔悴,最后积劳成疾,54岁便撒手五丈原。

二、战略谋划

1、东连孙吴、北拒曹魏。

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不然,在面临众多诱惑、挑战的国际关系中,能矢志不移的一贯坚持,确实是很难做到的啊。唯一被曹操看上眼的大英雄刘备没有做到,关羽更是做不到,诸葛亮坚持的最彻底阿。

2、抚南诚民、厉制治国。这个有目共睹。

3、富民强国、农商并举。这个做得非常漂亮。

4、苦修兵务、待机北伐。诸葛亮在当时蜀国的具体国情下,能够建设出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确实是不容易的阿。待机北伐做得还不错。

5、攻占陇西、分化蚕食。由于蜀国与魏国的国力差距悬殊太大,诸葛亮制定的北伐战略是:攻取整个陇西之后,再拿下关中,一点一点地蚕食魏国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为最终夺取中原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那个时候,甘肃一带是重要的粮食和战马产地。这里多为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出兵陇西,不仅道路相对平坦,而且还能得到

当地的粮食和对蜀国来说十分宝贵的战马,同时,还可以把少数民族从魏国分化出来并得到充足的兵源,这样,蜀国的国力就会得到空前提高。所以,这是多么英明一个的北伐战略啊,很有见地。

三、 治国安邦

1、蜀初的严治。《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中讲了一段法正和诸葛亮讨论治蜀的思想。大体意思是:法正认为初到蜀地,宜效法高祖入关,约法三章,不宜严治,收取民心是本。而诸葛亮对法正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接着,他分析了蜀汉初期的“势”,指出:秦朝因刑法过苛,百姓怨声载道,天下“土崩”;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仅“约法三章”,便大获全功;但刘璋却过于软弱宽大,蜀中豪族专权自恣,君臣之间连正常的纲纪都没有了,这才导致其统治的结束。蜀汉政权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础、形势都与高祖时不同,应该与刘璋反其道而行之,“威之以法”,从严治蜀。这一思想在当时确实是非常明智的,虽然因为其过于“严厉”,而铸成了许多错事。后来的事实证明还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2、通吃儒道法。诸葛亮的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体现了他在自身修养上所持的道家思想,这一点对于蜀国其他官员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忠于汉室,要求统一,这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这是和道家又不同的;他教后主“申、韩、管子”,自己又以法制国,显然在这方面信奉的是法家思想。可以说,诸葛亮是将几种思想

很好地结合起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蜀国进行了治理,也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官宦勤廉、治政高效。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他大力倡导朴素廉洁的执政作风,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廉洁奉公的官员担任政府重要职务,再加上严格的执法环境,久而久之,蜀国各级政府上行下效,勤政廉政之风蔚然形成。后来,又经过十多年的倡导和坚持,官员们大多数都能主动做到廉洁自律,其清廉的执政风气为中国历史上少有。同时,这批勤廉的官员,办事利索,效率是很高的。

4、立法施度、广开诚心。诸葛亮从益州作手,建立了整套法令制度,有益于国家,虽然是仇家,也会赏赐;违法犯纪,虽是至亲,也会处罚。这种公平的统治,在历史上应该是少有的吧。

5、广拔良才。广泛的启用人才(注:但不是等于杰出地识人、用人)生前选择并重用董允、马谡、陈震、吕义、杨仪、张裔、杨洪、费诗、杜微、来敏、尹默、谯周、邓芝、杨戏、张表、杨颙,甚至刘琰、向宠、吕凯、马忠、王平、张痴、张翼、姜维、宗预、廖化等 一大批人才。不过诸葛亮用人时“特别看重一个人的品德”。

6、治理官衙、基础建设。治理官府,修缮房舍、兴建桥梁、筑设道路,开辟良田,为蜀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工械技巧,物究其极。这可能是科学技术应用的雏形吧。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大规模地改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很方面的器械和技术,而且还有一些创造发明,这些改良后的技术和器械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蜀国的农业生产和商贸运营。

8、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诸葛亮执政最初二三年时间里,采取闭关息民的方法,大力发展农业;平定了南方后,又用南中地区的土地,进一步壮大农业以充实国力,再加上以“严刑峻法”来打击“专权自恣”的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蜀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清明、安定的局面。

9、兴修水利。诸葛亮十分注重水利建设。他专门设置了堰官,并令1200名士兵常年驻守在当时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对其进行保护和治理。

10、特色农业。三国时期,蜀国尤其是成都的丝织业最为发达。针对这一情况,诸葛亮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养桑业。他设立了专职锦官。同时,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带头养蚕务桑。他家当时的所有财产为“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养桑业的重视程度。

11、发展工商业。诸葛亮非常关心盐铁业的生产。同时还加强与魏吴两国的通商,如蜀锦的对外贸易等。蜀锦是一种灿若云霞的丝绸产品。当时,东吴所属的江浙一带还没有织锦业,魏国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出产,且质量完全不足以与蜀锦相比。所以,蜀锦就成为蜀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赚取了丰厚的利润。

四、治理南方

1、攻心为上,七擒七纵。

诸葛亮平定南蛮采用的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法;对于“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更没有提到孟获这个人。然而几乎与其同时代的历史著作《汉晋春秋》不仅提到了孟获,还说诸葛亮对孟获是七擒七纵, 同时,稍晚一些的著名历史地理著作《华阳国志》和《水经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获”,再联系诸葛亮的思想和蜀国当时的具体情况,这事应该是有的。这可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战争案例哦。

2、安抚为主,辅以打压。

诸葛亮平南之后,说是南方平顺,实际不然,南中人民的反抗还是有的,所以诸葛亮采用了这一策略,收获很大。

3、移民与扶持。

诸葛亮把很多参加叛乱的豪强地主势力迁往成都居住,而对支持政府平定叛乱的地方政治势力加以扶持,使他们成为稳定南中的重要力量。

4、细分郡县、发展经济。

诸葛亮一方面对南方四郡(即四川南部的越巂郡、云南中部的益州郡、云南西部的永昌郡和贵州西部的牂柯郡)进一步化小,使它们相互牵制,弱化地方势力,同时,帮助南中发展农业和经济,这对南蛮的改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今天,西南各少数民族大量流传着“诸葛亮爱民如子、帮助他们发展生产”的动人故事。

五、工于伐交

1、孙刘联盟、立足三鼎。 曹军南下,东吴主战派核心之一的鲁肃到荆襄来联系刘表,然而刘表刚死,于是找到了刘备,刘备很愿意与东吴连手御曹。鲁肃可能想,刘备实力太小,但总比没有强。于是要求刘备派人出使东吴。这个时候,刘备想到了诸葛亮,可能最大的原因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吴做官,便于沟通的原因吧。诸葛亮不负使命,在周瑜、鲁肃的大力帮助下,巧妙游说孙权从而使两家联盟成功(当然,《三国演义》上所说得“计激周瑜”、“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借东风”等等都是杜撰的故事而已)。这之后,刘备乘吴魏大战之际,发展势力,从而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2、国如累卵、再度联吴 。在彝陵之战后,蜀国国情形如累卵,这次与东吴的联盟,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联盟稳住了国际格局,为蜀国提供了一个几乎是死而复生的喘息机会,这样,诸葛亮才能腾出时间来修复国力,平定南蛮。

3、以攻代守、威慑敌庭。在与东吴联盟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性地对魏作战,用“以攻代守”的姿态以达到“威慑敌庭”的效果,当然诸葛亮也有统一华夏的意图,这里争议很大。但是从外交方式上来看,也应该算诸葛亮一个亮点。

六、 治理军队、研修器械

1、军事理论。诸葛亮的军事理论思想,不仅继承了前秦兵家的优秀理论,还有不少触及并超越了前人所没有注意到的可贵之处,最典型的要数诸葛亮对于士兵在战争中所处重要地位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如“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以败;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以胜。”(见《诸葛亮集》卷2《兵要》),他还主张“兴战必用众心”(见《诸葛亮集》卷3《便宜十六策·喜怒》)和“察众人之心,扬士卒之能”(见《诸葛亮集》卷3《便宜十六策·治军》)。这些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整合运营,提高部队整体作战素质,有着相同之处。

2、治军有序、纪律严明。诸葛亮治理军队是他的长项,是一流的高手(有空我专门撰文来分析)。这里提一件事:有一次,司马懿在蜀汉军队撤退以后,视察了一番诸葛亮的营垒布置,忍不住说出“天下奇才”四个字。

3、兵精技高。千里爬涉,越过崇山峻岭中去北伐,在加上蜀国薄弱的国情,是不允许蜀军的过分庞大的。所以诸葛亮训练了一支精锐的部队,作战能力很强,当时魏国的军队非常害怕于蜀军正面作战。

4、改进战车。蜀军将一般的战车改制成一种叫“偏箱车”的两栖设备,这种战车两侧有可以拆卸的大型挡板,平时用于运输粮草辎重,战时可以对付魏军的骑兵部队,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发明铁蒺藜。又名扎马钉,用来对付魏国骑兵重要的辅助武器,它由金属制成,有四角,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只要落在地上,它总有一个角朝上。

6、发明连弩。是在强弩的基础上发明的,有“十矢俱发”的功能,射程在二三百米,很神奇的武器,到底是什么,至今是一个谜。

7、木牛流马。非常神奇的运输装备,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8、改进抛石机。应该是袁绍的发明,蜀军改进后,攻城很有威力,属于重型武器。

9、特种部队。针对魏军的骑兵部队,在装备上想办法的同时,诸葛亮还从蜀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中征集了一批擅长射击的勇士,组建了一支使用连弩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装备着一种可以连续发射毒箭的怪异武器,常使用各种高深莫测的阵法,非常厉害。据说,当年跟随马谡防守街亭的就是这样一支部队。

10、神秘八卦阵。八卦阵是诸葛亮充分发挥集体作战能力的体现,非常神秘。我想,这可能与“周易”有关吧,可能是以八卦图的八方,即乾、坤、离、巽、震、艮、坎、兑为基础,充分调动天时、地利、人和因素来打战,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的地理和战况进行推演、变化成无数种阵型,以静制变、以动制变。有人推测说,诸葛亮的家乡山东临沂出土的《孙膑兵法》中提到的几种阵法,而《孙膑兵法》成书于秦代以前,它可能对诸葛亮的“八阵图”有一些影响。《三国演义》中有一些描述。由于缺乏详细的资料,这种阵法的意义和奥妙,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七、北伐之旅

1、拔诚两座。蜀国北伐最终从魏国夺得两座城池,即武都和阴平两郡,而武都,阴平对于蜀军的占据关陇和从侧面保护蜀国不受魏军侵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后蜀国灭亡,就是被魏将邓艾于阴平处偷袭成功)。

2、斩王双、杀张郃。在蜀军第二次北伐时,设伏杀了魏国大将王双,第五次北伐时,用连弩射杀了魏国的“以巧变为称”帅才张郃(说明:张郃可是当时魏国仅次于曹真、司马懿的三号杰出将才哦)。

3、阳溪大捷。 在魏国起兵发蜀时,激起了蜀国的第四次北伐。当时蜀军的名将魏延携吴壹等率军从西面入羌中,在南安界阳溪附近大破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吏郭淮的军队。

4、西城大战。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撤退时,大概是在一个叫西城的附近与司马懿打了一次蜀魏建国以来最大的野战。在那年的五月十八日,司马懿命令张郃攻打祁山南面的王平,自己进攻蜀军主力,蜀军的魏延、吴班、高翔迎战。 双方的主力第一次大规模厮杀,最后蜀军大获全胜,“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战斗中,老懿的主力部队全军覆没,只有他和几位亲信逃回大本营,从此坚守不出。

5、移民汉中。诸葛亮在北伐退兵时,还不忘了争夺人资源,“拔西县千余家回汉中”。当时人口的多寡可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资源哦。

6、借地谋食。 蜀军曾利用在魏国土地生产出的粮食以供军用,如第五次北伐时乘胜大收魏国上圭郡外的小麦以做军粮。当然,这算不上什么大事情,但是对于蜀国辎重、粮草难以供给的情况下,有雪中送炭的效果,也算一个亮点吧。

7、己不可胜、阻敌之胜。《孙子兵法·军形篇》说“夫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而且战争本身就是“胜可知而不可为”的。对于蜀国伐魏来说,不能战胜的因素太多了,蜀军因物资供应原因,而不得不撤军,不能战胜敌军的同时,诸葛亮却没有让魏军拣到什么便宜。整个六次北伐,蜀军损失很小,魏国损失确实是很大的,这点可能能够算作诸葛亮的一个亮点吧。

8、女服辱懿。有史书记载,说诸葛亮曾经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女人的服饰以刺激他出兵决战。但是司马懿不为之所动,反将礼物收下,仍旧坚守不出。这真是现实对诸葛亮“悲哀”的磨难啊。这在世界战争史上,这种“演出”恐怕是第一次吧,这应该算作诸葛亮一生中最“无赖”的亮点之一。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定力啊。

八、 后世的影响

1、历朝的推崇。历朝历代的官方都是很推崇诸葛亮的,这当然也与诸葛亮具有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最需要的品质和精神有关。另外,据统计,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

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武侯祠。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武侯祠达一百多座。今天,全国还有十多座这样的建筑。

2、文人的高歌

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对他的赞扬太多了,在流传千古的著名诗歌中,关于对人赞颂的可能是诸葛亮最多吧。

唐代的元缜说他:“拨乱扶危主 殷勤受托孤,英才过管乐 妙策胜孙吴 ”;白居易诗说:“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胡曾诗说“若垂蜀王三顾来争得先生出草庐”。唐朝的杜甫和宋朝的陆游几乎对诸葛亮达到了崇拜的地步, 陆游诗如“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自警》),“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感旧》),“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昼卧》),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等;杜甫曾为诸葛亮写下了十几首诗歌,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八阵图》,“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蜀相》等等。由此可知,诸葛亮在文人中的地位。

3、被敌国封王。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然而令蜀国朝廷没有想到的是,三国统一后,他们的敌人晋朝居然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比蜀国朝廷封的“武侯”还要高。

4、宋朝的封赐。诸葛亮在宋代还被封为“忠惠仁济显应王”。当然,这与宋朝的现状有关。由于长年与北方民族作战,宋朝统治者格外推崇那些既忠君爱国,又能富国强兵的古代将相。特别是南宋朝廷偏居

东南,与当年的蜀国极其相似。南宋朝廷以正统自居,曾经发动过北伐。所以无论诸葛亮的忠诚,还是他为了维护蜀汉正统地位而不懈北伐的精神都非常适合宋王朝的胃口,长长的封号后面,体现了宋王朝的多种期待。

5、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排名第二),在这部小说中,罗贯中极力尊崇蜀汉的正统地位,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战无不胜的神仙般人物。后来,随着《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诸葛亮的故事逐渐深入民间。

6、道德的典范。这个太明显了。

7、政客的楷模。忠君、勤廉、治政上有杰出才能和功绩。各朝有血性的政治家们的模范。

8、智慧的化身。连中国最偏远山区的老太婆都会说这样一句话:“你聪明得像诸葛亮”。

9、悲剧形象。“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用他的一生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壮志未酬”的悲剧。在临终前,他要求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的定军山。诸葛亮一定是带着满腹惆怅和痛苦而去的。他为“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这个目标奋斗了一辈子,可是在他撒手人寰的时候,依然看不到北伐胜利的一点点曙光。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呆在这个北伐的最前线,看到北伐最终胜利的那一天。

10、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从明代起,浙江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传说是诸葛亮的后裔)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

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在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发展壮大,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民国以后,兰溪的中医药业逐渐衰退。目前,诸葛村基本上以旅游业为主。

九、形成的民俗

1、馒头的来历。 馒头的来历有一个这样的传说,是出自于一本名叫《事物纪原》的宋代著作,说的是:诸葛亮平定南方,班师回朝。在渡过泸水的时候,依照惯例,他们必须用蛮夷本地人的头颅来祭奠阵亡的将士。但是诸葛亮不忍心再开杀戒。于是,就用面粉做成人头的样子,来祭奠亡灵。后来,这些“面粉作成的蛮夷人头”就叫做“馒头”。诸葛亮这种慈悲为怀的做法赢得了汉人和少数民族的广泛尊重。

2、锦官城。成都又名“蓉城”,还有一个别称为“锦官城”。据史学家考证,这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蜀国出产一种灿若云霞的丝绸产品名叫“蜀锦”,其首都成都的丝织业是非常发达的。所以诸葛亮设置了管理织锦业的专门机构,这里的官员叫做“锦官”,成都便叫做“锦官城”了。

3、头巾的习俗。四川北部,很多地方,特别是农村的人们喜欢头缠白布,他们并不是穆斯林。原来是地方传说:他们的祖先为诸葛亮戴孝戴久了,缠白布缠成习惯,不缠就会头部就会受凉,因此,就一直缠下去,子孙相沿,直到今天”。

诸葛亮曾自比“管乐”,具备管仲的才华,这是没有争议的,我看,他治理天下的能力还远远在管仲之上啊。对于整治军务方面,诸葛亮也

算一位少有的高手。但是,对于用兵打仗来说应该不是他的长项,这点,刘备也应该是早就看到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品性、修养和能力,不愧为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人才。无论是他自己的表现,还是后世的吹捧,总之,他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和奇迹,应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这个我们是必需要承认的。据说诸葛亮去世不久,当时的人们就在他的坟墓前栽种了两颗桂花树,希望这位品行高尚的丞相能流芳百世。现在,每当金秋时节,两颗桂树就开满了金色的桂花。秋风乍起,落英缤纷、十里香飘。


相关文章

  • 关于四大名著中人物的歇后语以及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
  • 关于四大名著中人物的歇后语以及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原挨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一·一神妙 ...查看


  • 中华文明绝不能忽视的文化瑰宝--八卦
  • 八卦起源于人文始祖伏羲,包含:乾(天),坤(地),艮(山),兑(泽),震(雷),巽(风),坎(水),离(火).相信大家都看不懂,因为对于八卦的理解,咱们现代人不如古人. 提起八卦,大家都会想到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诸葛亮 当然诸葛亮能熟练运用八 ...查看


  • 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没错,但不是祈福,而是另有大计谋
  • 每逢佳节,许多男女老少都喜欢放飞孔明灯,以祈福许愿,祝福幸福年年.孔明又称为天灯,俗称许愿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 说到孔明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诸葛孔明,这位纵横三国的历史人物不仅深入人心,相关的歇后语更是能信手拈来,如"孔 ...查看


  • 新传统教案
  • 第六单元 齐鲁名人 学习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读课文,讲故事,了解齐鲁名人的事迹,学习他们的 精神,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17课 孙武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 ...查看


  • 堪称后世诸葛亮的他被朱元璋给间接害死
  • 堪称后世诸葛亮的他被朱元璋给间接害死 "刘伯温斩龙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等等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刘伯温也是明朝的开创者之一,更是被朱元璋称赞多次的&qu ...查看


  • 三国人物性格探析之周瑜
  • 三国人物性格探析之周瑜 作者系西安交大钱学森实验班学生 一. 引言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经典的历史人物,影响了世世代代无数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的思想与人生.其中周瑜就是主要人物之一.由于正统思想的 ...查看


  • [谈谈诸葛亮]
  • <江南作品全集>·[散文随笔] [谈谈诸葛亮] 看了汗青那篇<权倾朝野的诸葛亮>,感觉有些矫枉过正了.如果是对迷惑于三国演义的读者以棒喝,可能还有些作用,作为史论,好像个人臆测太多了些. 诸葛亮这个人,如果是从< ...查看


  • 曹操是英雄辩论稿
  • (1)削平群雄,统一北方. 曹操的发绩,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的.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通过招兵买马.诱降义军.招降敌将.招降敌兵等手段,网罗了许多人才,扩充了军事实力.先是高举"忠义"大旗,矫诏聚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查看


  • 你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吗?
  • 人在职场,有人感觉自己是一年年混日子,熬时间:有人感觉自己每天忙得晕头转向,却毫无价值:更有人埋头苦干,却不知所为何来,到头来发现追求成功的阶梯搭错了边,却为时已晚.你在职场发展中,遇到职场困境了吗? 就教大家如何走出困境,引领大家拿到那把 ...查看


热门内容